人以水谷为本, 故脾胃为养生之本。 惟东垣独知其义, 发为<脾胃论>曰: 历观<内经>诸篇而参考之, 则元气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 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 此诸病之所由生也。 因引<内经>之义, 如<生气通天论>曰: 苍天之气, 清净则志意治, 顺之则阳气固, 虽有贼邪, 弗能害也。 阳气者, 烦劳则张。 故苍天之气贵清净, 阳气恶烦劳。 此病从脾胃生者一也。
又引<五常政大论>曰: 阴精所奉, 其人寿; 阳精所降, 其人夭, 阴精所奉, 谓脾胃既和, 谷气上升, 春夏令行, 故其人寿; 阳精所降, 谓脾胃不和, 谷气下流, 收藏令行, 故其人夭。 此病从脾胃生者二也。 又引<六节藏象论>曰: 脾胃, 大肠, 小肠, 三焦, 膀胱者, 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 此至阴之类, 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者, 皆取决于胆也。 夫胆者, 少阳春生之气, 春气升则万化安, 故胆气春升, 则余脏从之; 胆气不升, 则飧泄肠澼, 不一而起。 此病从脾胃生者三也。
又引本论曰: 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 此之谓气者, 上焦开发, 宣五谷味, 熏肤, 充身, 泽毛, 若雾露之溉, 是谓气。 气或乖错, 人何以生? 此病从脾胃生者四也。 夫内伤脾胃, 乃伤其气; 外感风寒, 乃伤其形。 伤其外为有余, 有余者泻之; 伤其内为不足, 不足者补之。 内伤不足之病, 苟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 则虚其虚也。 实实虚虚, 如此死者, 医杀之耳。 然则奈何? 惟当以辛甘温之剂, 补其中而升其阳, 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
经曰: 劳者温之, 损者温之。 又曰: 温能除大热, 大忌苦寒之药。 诸如此论, 皆东垣独得之见也。 兹察其所谓苍天贵清净, 阳气恶烦劳者, 此指劳倦之为病也。 所谓收藏令行, 故其人夭者, 此指阴盛阳衰之为病也。 所谓春气升则万物安者, 此指降则无生之为病也。 所谓气或乖错, 人何以生者, 此指阳气受伤之为病也。 东垣此言, 其垂惠后世, 开导末学之功, 诚非小矣。 独怪其前论中, 又有矛盾之谈, 如曰: 饮食失节, 寒温不适, 脾胃乃伤。 此固喜怒忧恐, 损耗元气, 资助心火, 心不主令, 相火代之。 相火者, 下焦包络之火, 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气不两立, 火胜则乘其土位, 此所以为病。 若此数语, 则大见矛盾矣。 第观其前四条, 则总虑阳气之受伤也, 故曰: 大忌苦寒之药。 此一节又云, 火胜之为病, 更当何法以治之? 且所云喜怒忧恐, 损伤元气, 资助心火, 火胜则乘其土位。 此何说也? 夫元气既损, 多见生阳日缩, 神气日消, 何以反助心火? 脾胃属土, 得火则生, 何谓火胜则乘其土位? 且人之元气, 本贵清和, 寒固能病, 热亦能病。 然热伤元气, 而因劳动火者, 固常有之, 此自不得不从清补。 若因劳犯寒, 而寒伤脾胃者, 尤酷尤甚, 此可概言为火乎? 第热证显, 而寒证隐, 故热证易见, 而寒证不之觉也; 真热证尤易辨, 而假热证尤不易辨也。 矧元气属阳, 火其类也, 而热为同气, 邪犹可制, 阴为阳贼, 寒其仇也, 而生机被伐, 无不速亡。 故经曰: 少火生气, 未闻少寒生气也。
又云: 避风如避箭, 未闻避热如箭也。 由此观之, 则何不曰寒与元气不两立, 而反云火与元气不两立乎? 兹举火字, 特以为言, 致令后生之妄言火者, 反尽忘东垣前四条之格言, 而单执不两立之说, 用为治火之成按。 是东垣戒之而反以诲之。 此其白璧之瑕, 余实不能不为东垣惜也。 及再考东垣之方, 如补中益气汤, 升阳益胃汤, 黄耆人参汤, 清暑益气汤等方, 每用升, 柴, 此即其培养春生之意, 而每用芩, 连, 亦即其制伏火邪之意。 第以二, 三分之芩, 连, 固末必即败阳气, 而以五, 七分之参, 朮, 果即能斡旋元气乎? 用是思及仲景, 见其立方之则, 用味不过三, 四品, 用数每至二, 三两。 且人之气血本大同, 疾病多相类, 而仲景之方大而简, 东垣之方小而杂, 何其悬绝一至于此? 此其中要必有至道存焉。 宾以后学, 固不敢直判其孰是孰非, 而私心向住, 则不能不霄壤于其间也。 脾胃三方有论, 在前饮食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