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1~19卷)景岳全书-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2: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证共四条

1.        凡虚损之由, 具道如前, 无非酒色, 劳倦, 七情, 饮食所致。 故或先伤其气, 气伤必及于精; 或先伤其精, 精伤必及于气。 但精气在人, 无非谓之阴分。 盖阴为天一之根, 形质之祖, 故凡损在形质者, 总曰阴虚, 此大目也。 若分而言之, 则有阴中之阴虚者, 其病为发热燥烦, 头红面赤, 唇干舌燥, 咽痛口疮, 吐血卅血, 便血尿血, 大便燥结, 小水痛涩等证。 有阴中之阳虚者, 其病为怯寒憔悴, 气短神疲, 头晕目眩, 呕恶食少, 腹痛飧泄, 二便不禁等证, 甚至欬嗽吐痰, 遗精盗汗, 气喘声瘖, 筋骨疼痛, 心神恍惚, 肌肉尽削, 梦与鬼交, 妇人月闭等证。
则无论阴阳, 凡病至极, 皆所必至, 总由真阴之败耳。 然真阴所居, 惟肾为主。 盖肾为精血之海, 而人之生气, 即同天地之阳气, 无非自下而上, 所以肾为五脏之本。 故肾水亏, 则肝失所滋而血燥生; 肾水亏, 则水不归源而脾痰起; 肾水亏, 则心肾不交而神色败; 肾水亏, 则盗伤肺气而喘嗽频; 肾水亏, 则孤阳无主而虚火炽。 凡劳伤等证, 使非伤人根本, 何以危笃至此? 故凡病甚于上者, 必其竭甚于下也。 余故曰: 虚邪之至, 害必归阴; 五脏之伤, 穷必及肾。 穷而至此, 吾末如之何也矣。 夫所贵乎君子者, 亦贵其知微而已。
2.        凡损伤元气者, 本皆虚证, 而古方以虚损劳瘵, 各分门类, 则病若有异, 亦所宜辨。 盖虚损之谓, 或有发见于一证, 或有困惫于暂时, 凡在经在脏, 但伤元气, 则无非虚损病也。 至若劳瘵之有不同者, 则或以骨蒸, 或以干嗽, 甚至吐血吐痰, 营卫俱败, 尪羸日甚, 此其积渐有日, 本末俱竭而然。 但虚损之虚, 有在阴分, 有在阳分, 然病在未深, 多宜温补; 若劳瘵之虚, 深在阴中之阴分, 多有不宜温补者。 然凡治虚证, 宜温补者, 病多易治; 不宜温补者, 病多难治。 此虚劳若乎有异, 而不知劳瘵之损, 即损之深而虚之甚者耳。 凡虚损不愈, 则日甚成劳矣, 有不可不慎也。
3.        虚损两颊红赤或唇红者, 阴虚于下, 逼阳于上也。 仲景曰: 其面戴阳者, 下虚故也。 虚而多渴者, 肾水不足, 引水自救也。 喑唾声不出者, 由肾气之竭。 盖声出于喉而根于肾, 经曰: 内夺而厥, 则为瘖俳, 此肾虚也。 虚而喘急者, 阴虚肺格, 气无所归也。 喉干咽痛者, 真水下亏, 虚火上浮也。 不眠恍惚者, 血不养心, 神不能藏也。 时多烦燥者, 阳中无阴, 柔不济刚也。 易生嗔怒, 或筋急酸痛者, 水亏木燥, 肝失所资也。 饮食不甘, 肌肉渐削者, 脾元失守, 化机日败也。 心下跳动, 怔忡不宁者, 气不归精也。 经曰: 胃之大络, 名曰虚里, 出于左乳下, 其动应衣, 宗气泄也。 盗汗不止者, 有火则阴不能守, 无火则阳不能固也。 虚而多痰, 或如清水, 或多白沫者, 此水泛为痰, 脾虚不能制水也。 骨痛如折者, 肾主骨, 真阴败竭也。 腰卅痛者, 肝肾虚也。 膝以下冷者, 命门衰绝, 火不归源也。 小水黄涩淋沥者, 真阴亏竭, 气不化水也。 足心如烙者, 虚火烁阴, 涌泉涸竭也。
4.        凡阳虚之人, 因气虚也。 阳气既虚, 即不能嚏。 仲景曰: 欲嚏不能, 此人肚中寒。 故凡以阳虚之证, 而忽见嚏者, 便有回生之兆。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2: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脉共三条

虚损之脉, 凡甚急, 甚数, 甚细, 甚弱, 甚涩, 甚滑, 甚短, 甚长, 甚浮, 甚沉, 甚弦, 甚紧, 甚洪, 甚实者, 皆劳伤之脉。 然无论浮沉大小, 但渐缓则渐有生意。 若弦甚者, 病必甚; 数甚者, 病必危; 若以弦细而再加紧数, 则百无一生矣。
        [要略]曰: 脉芤者为血虚; 沉迟而小者为脱气; 大而无力为阳虚, 数而无力为阴虚; 脉大而芤者为脱血; 平人脉大为劳, 虚极亦为劳; 脉微细者盗汗; 寸弱而软为上虚; 尺弱软涩为下虚; 尺软滑疾为血虚; 两关沉细为胃虚。
        [脉经]曰: 脉来软者为虚; 缓者为虚; 微弱者为虚; 弦者为中虚; 细而微小者气血俱虚。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2: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辨爪

凡劳损之病, 本属阴虚, 阴虚必血少。 而指爪为精血之余, 故凡于诊候之际, 但见其指爪干黄, 觉有枯槁之色, 则其发肤营气, 具在吾目中矣。 此于脉色之外, 便可知其有虚损之候, 而损之微甚, 亦可因之以辨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2: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治共七条

1.        病之虚损, 变态不同, 因有五劳七伤, 证有营卫脏腑。 然总之, 则人赖以生者, 惟此精气; 而病为虚损者, 亦惟此精气。 气虚者, 即阳虚也; 精虚者, 即阴虚也。 凡病有火盛水亏, 而见营卫燥, 津液枯者, 即阴虚之证也; 有水盛火亏, 而见脏腑寒, 脾肾败者, 即阳虚之证也。 此惟阴阳偏困所以致然。 凡治此者, 但当培其不足, 不可伐其有余。 夫既缘虚损, 而再去所余, 则两败俱伤矣, 岂不殆哉? 惟是阴阳之辨, 犹有不易, 谓其阴阳之中, 复有阴阳。 其有似阳非阳, 似阴非阴者, 使非确有真见, 最易惑人。 此不可不详察也。 且复有阴阳俱虚者, 则阳为有生之本, 而所重者, 又单在阳气耳。 知乎此, 则虚损之治, 如指诸掌矣。
2.        阳虚者多寒, 非谓外来之寒, 但阳气不足, 则寒生于中也。 若待既寒, 则阳已败矣。 而不知病见虚弱, 而别无热证者, 便是阳虚之候, 即当温补元气, 使阳气渐回, 则真元自复矣。 盖阳虚之候, 多得之愁忧思虑以伤神, 或劳役不节以伤力, 或色欲过度而气随精去, 或素禀元阳不足而寒凉致伤等病, 皆阳气受损之所由也。 欲补阳气, 惟辛甘温燥之剂为宜, 万勿兼清凉寒滑之品, 以残此发生之气。 如生地, 芍药, 天麦门冬, 沙参之属, 皆非所宜, 而石斛, 玄参, 知, 柏, 芩, 连, 龟胶之类, 则又切不可用。 若气血俱虚者, 宜大补元煎, 或八珍汤, 或十全大补汤。 五脏俱虚宜平补者, 五福饮。 命门阴分不足者, 左归饮, 左归丸。 命门阳分不足者, 右归饮, 右归丸。 气分虚寒者, 六气煎。 脾肾阴分虚寒, 诸变不一者, 理阴煎。 三焦阳气大虚者, 六味回阳饮。 气虚脾寒者, 一卅丹。 胃气虚寒者, 温胃饮, 理中汤。 血虚寒滞者, 五物煎。
3.        阴虚者多热, 以水不济火, 而阴虚生热也。 此病多得于酒色嗜欲, 或愤怒邪思, 流荡狂劳, 以动五脏之火, 而先天元阴不足者, 尤多此病。 凡患虚损而多热多燥, 不宜热食者, 便是阴虚之候。 欲滋其阴, 惟宜甘凉醇静之物。 凡阴中有火者, 大忌辛温, 如干姜, 桂, 附, 破故纸, 白朮, 苍朮, 半夏之属, 皆不可轻用; 即如人参, 黄耆, 枸杞, 当归, 杜仲之类, 是皆阴中有阳, 亦当酌宜而用之。 盖恐阳旺则阴愈消, 热增则水益涸耳。 然阴虚者, 因其水亏, 而水亏者, 又忌寒凉。 盖苦劣之流, 断非资补之物。 其有火盛之甚, 不得不从清凉者, 亦当兼壮水之剂, 相机间用, 而可止即止, 以防其败。 斯得滋补之大法, 诸治如左。
4.        虚损夜热, 或午后发热, 或喜冷便实者, 此皆阴虚生热, 水不制火也, 宜加减一阴煎, 若火在心肾而惊悸失志者, 宜二阴煎。 若外热不已而内不甚热, 则但宜补阴, 不可清火, 宜一阴煎, 或六味地黄汤。 其元气不足而虚热不已者, 必用大补元煎, 庶乎久之自愈。 寒热门论治尤详, 所当参阅。
5.        虚损欬嗽, 虽五脏皆有所病, 然专主则在肺肾。 盖肺为金脏, 金之所畏者火也, 金之化邪者燥也, 燥则必痒, 痒则必嗽。 正以肾水不能制火, 所以克金; 阴精不能化气, 所以病燥。 故为欬嗽喘促, 咽痛喉疮声哑等证。 凡治此者, 只宜甘凉至静之剂, 滋养金水, 使肺肾相生, 不受火制, 则真阳渐复而嗽可渐愈。 火盛者, 宜四阴煎加减主之。 火微者, 宜一阴煎, 六味地黄汤, 或左归饮。 兼受风寒而嗽者, 宜金水六君煎。 贝母丸, 治嗽最佳。
6.        虚损吐血者, 伤其阴也。 故或吐或卅, 所不能免, 但当察其有火无火, 及火之微甚而治之。 凡火之盛者, 以火载血上, 而脉证之间, 自有热证可辨。 急则治标, 此不得不暂用芩, 连, 栀, 柏, 竹叶, 童便之属, 或单以抽薪饮, 徙薪饮之类主之。 若阴虚而兼微火者, 宜保阴煎, 或清化饮, 或加减一阴煎主之。 血止即当养血, , 不宜过用寒凉也。 若无实火而全属伤阴, 则阴虚火亏, 血由伤动, 而为吐为卅者, 此宜甘纯养阴之品, 以静制动, 以和治伤, 使阴气安静得养, 则血自归经, 宜一阴煎, 六味地黄汤, 或小营煎之类主之。 若阴虚连肺而兼嗽兼血者, 宜四阴煎加减主之。 若因劳役, 别无火证, 心脾肾三阴受伤而动血者, 宜五阴煎, 五福饮, 六味地黄丸之类主之。 若阴虚于下, 格阳于上, 六脉无根而大吐大卅者, 此火不归源, 真阳失守而然, 宜右归饮加减主之, 或八味地黄汤亦可。 此惟思虑劳倦过伤者, 多有此证。 若因劳倦而素易呕泻, 多有脾不摄血, 而为吐血下血者, 宜六味回阳饮大加白朮主之, 万不可用凉药。 若大吐大卅, 而六脉细脱, 手足厥冷, 危在顷刻, 而血犹不止者, 速宜用镇阴煎, 其血自止。 若血脱至甚, 气亦随之, 因至厥逆昏愦者, 速当益气以固生机, 宜六味回阳饮, 或四味回阳饮主之, 若再用寒凉即死。 总之, 失血吐血, 必其阴分大伤, 使非加意元气, 培养真阴, 而或专用寒凉, 则其阴气愈损, 血虽得止, 而病必日败矣。
7.        虚损伤阴, 本由五脏。 虽五脏各有所主, 然五脏证治。 有可分者, 有不可分者。 如诸气之损, 其治在肺; 神明之损, 其治在心; 饮食肌肉之损, 其治在脾; 诸血筋膜之损, 其治在肝; 精髓之损, 其治在肾。 此其可分者也。 然气主于肺而化于精, 神主于心而化于气, 肌肉主于脾而土生于火, 诸血藏于肝而血化于脾胃, 精髓主于肾而受之于五脏, 此其不可分者也。 及乎既其, 则标本相传, 连及脏腑, 此又方之不可执言也。 故凡补虚之法, 但当明其阴阳升降, 寒热温凉之性, 精中有气, 气中有精之因。 且凡上焦阳气不足者, 必下陷于肾也, 当取之至阴之下; 下焦真阴不足者, 多飞越于上也, 可不引之归源乎? 所以治必求本, 方为尽善。 然余用补之法, 则悉在新方八略八阵中, 惟细察之, 可得其概。 其有诸证未备者, 如遗精梦泄, 声哑盗汗, 及妇人血枯经断等证, 但于各门求之, 则无不俱有照应。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2: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辨似损非损

凡似损非损之证, 惟外感寒邪者乃有之。 盖以外邪初感, 不为解散, 而误作内伤, 或用清凉, 或用消导, 以致寒邪郁伏, 久留不散, 而为寒热往来, 或为潮热欬嗽, 其证则全似劳损, 若用治损之法以治此证, 则滋阴等剂, 愈以留邪, 热蒸既久, 非损成损矣。 余尝治愈数人, 皆其证也。 欲辨此者, 但当详察表卅, 而审其致病之由。 盖虚损之证, 必有所因; 而外感之邪, 其来则骤。 若或身有疼痛, 而微汗则热退, 无汗则复热; 或见大声欬嗽, 脉虽弦紧而不甚数, 或兼和缓等证, 则虽病至一两月, 而邪有不解, 病终不退者, 本非劳损, 毋误治也。 若寒热往来不止者, 宜一, 二, 三, 四, 五柴胡饮, 酌宜用之, 或正柴胡饮亦可, 若兼欬嗽者, 柴陈煎。 若脾肾气虚而兼欬嗽者, 金水六君煎。 或邪有未解而兼寒热者, 仍加柴胡。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2: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损危候

凡虚损既成, 不补将何以复? 而有不能服人参, 熟地及诸补之药者, 此为虚不受补, 何以望生? 若劳损吐血失血之后, 嗽不能止而痰多甚者, 此以脾肺虚极, 饮食无能化血, 而随食成痰。 此虽非血, 而实血之类也。 经曰: 白血出者, 死。 故凡痰之最多最浊者, 不可治。 左右者, 阴阳之道路。 其有不得左右眠而认边难转者, 此其阴阳之气有所偏竭而然, 多不可治。 一, 凡病虚损者, 原无外邪, 所以病虽至困, 终不愦乱。 其有患虚证, 别无邪热, 而谵妄失伦者, 此心脏之败, 神去之兆也, 必死。 一, 劳嗽, 喑哑, 声不能出, 或喘急气促者, 此肺脏之败也, 必死。 劳损, 肌肉脱尽者, 此脾脏之败也, 必死。
筋为疲极之本, 凡病虚损者, 多有筋骨疼痛, 若痛有至极不可忍者, 乃血遏不能荣筋, 此肝脏之败也, 必死。 一, 劳损既久, 再及大便泄泻不能禁止者, 此肾脏之败也, 必死。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2: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述古共四条

[难经]曰: 损脉之为病奈何? 然: 一损损于皮毛, 皮聚而毛落。 二损损于血脉, 血脉虚少, 不能荣于五脏六腑。 三损损于肌肉, 肌肉消瘦, 饮食不能为肌肤。 四损损于筋, 筋缓不能自收持。 五损损于骨, 骨痿不能起于床。 反此者, 至脉之病也。 从上下者, 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 从下上者, 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损之法: 损其肺者, 益其气。 损其心者, 调其营卫。 损其脾者, 调其饮食, 适其寒温。 损其肝者, 缓其中。 损其肾者, 益其精。 此治损之法也。 不能治其虚, 安问其余? 故曰: 实实虚虚, 损不足而益有余, 此中工之所害也。
宾按此上损下损之说, 其义极精, 然有未尽者, 犹宜悉也。 盖凡思虑劳倦外感等证则伤阳, 伤于阳者, 病必自上而下也; 色欲醉饱内伤等证则伤阴, 伤于阴者, 病必自下而上也。 如经曰: 二阳之病发心脾, 有不得隐曲, 女子不月之类, 此即自上而下者也。 又经曰: 五脏主藏精者也, 不可伤, 伤则失守而阴虚, 阴虚则无气, 无气则死矣, 此即自下而上者也。 盖自上而下者, 先伤乎气。 故一损损于肺, 则病在声息肤腠。 二损损于心, 则病在血脉颜色。 三损损于胃, 则病在饮食不调。 四损损于肝, 则病为瘈瘲疼痛。 五损损于肾, 则病为骨痿, 二便不禁。 此先伤于阳, 而后及乎阴, 阳竭于下, 则孤阴无以独存, 不可为也。 自下而上者, 先伤乎精。 故一损损于肾, 则病为泉源干涸。 二损损于肝, 则病为血动筋枯。 三损损于脾, 则病为痰涎壅盛。 四损损于心, 则病为神魂失守。 五损损于肺, 则病为喘急短气。 此先伤乎阴, 而后及乎阳, 阴竭于上, 则孤阳无以独生, 不可为也。 故曰: 心肺损而神衰, 肝肾虚而形敝, 脾胃损而食饮不归血气。 凡明哲之士, 则当察所由, 而预防其渐, 又何虚损之可虑? 若待源流俱竭, 而后归罪于药之不效, 医之不良, 此其愚也亦甚矣。
[巢氏病源]曰: 夫虚劳者, 五劳七伤六极是也。 一曰志劳, 二曰思劳, 三曰心劳, 四曰忧劳, 五曰瘦劳。 又有肺劳者, 短气而面浮, 鼻不闻香臭。 肝劳者, 面目干黑, 口苦, 精神不守, 恐畏不能独卧, 目视不明。 心劳者, 忽忽喜忘, 大便苦难, 或时鸭溏, 口内生疮。 脾劳者, 舌本苦直, 不得咽唾。 肾劳者, 背难以俛仰, 小便不利, 色赤黄而有余沥, 茎内痛, 阴囊湿生疮, 小腹满急。
六极者, 一曰气极, 令人内虚, 五脏不足, 邪气多, 正气少, 不欲言。 二曰血极, 令人无颜色, 眉发落, 忽忽喜忘。 三曰筋极, 令人数转筋, 十指爪甲皆痛, 苦倦不能久立。 四曰骨极, 令人酸削, 齿苦痛, 手足烦疼, 不可以立, 不欲行动。 五曰肌极, 令人羸瘦无润泽, 饮食不生肌肉。 六曰精极, 令人少气,然内虚,五脏气不足, 发毛落, 悲伤喜忘。
七伤者: 一曰太饱伤脾, 脾伤善噫, 欲卧, 面黄。 二曰大怒逆气伤肝, 肝伤少气, 目闇。 三曰强力举重, 久坐湿地伤肾, 肾伤少精, 腰背痛, 厥逆下冷。 四曰形寒寒饮伤肺, 肺伤少气, 欬嗽, 鼻鸣。 五曰忧愁思虑伤心, 心伤苦惊, 喜忘喜怒。 六曰风雨寒暑伤形, 形伤发肤枯夭。 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 志伤恍惚不乐。 又曰: 七伤者, 一曰阴寒, 二曰阴痿, 三曰卅急, 四曰精寒, 五曰精少, 阴下湿, 六曰精清, 七曰小便苦数, 临事不举。
王节斋曰: 人若色欲过度, 伤损精血, 必生阴虚火动之病。 睡中盗汗, 午后发热, 咯咯欬嗽, 倦怠无力, 饮食少进, 甚则痰涎带血, 或欬血, 吐血, 衄血, 身热脉沉数, 肌肉消瘦, 此名劳瘵, 最为难治, 轻者用药数十服, 重者期以岁年。 然必须病人惜命, 坚心定志, 绝房室, 息妄想, 戒恼怒, 节饮食, 以自培其根, 此谓内外交治, 庶可保全。
薛立斋曰: 劳瘵之证, 大抵属足三阴亏损, 虚热无火之证, 故昼发夜止, 夜发昼止, 不时而作。 当用六味地黄丸为主, 以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 若脾胃先损者, 当以补中益气汤为主, 以六味地黄温存肝肾, 多有得生者。 若误用黄柏, 知母之类, 则复伤脾胃, 饮食日少, 诸脏愈虚, 元气下陷, 腹痞作泻, 则不可救矣。 夫卅血吐血之类, 因虚火妄动, 血随火而泛行, 或阳气虚, 不能摄血归经而妄行, 其脉弦洪, 乃无根之火浮于外也。 大抵此证多因火土太旺, 金水衰涸之际, 不行保养, 及三冬火气潜藏, 不远帏幙, 戕贼真元, 故至春末夏初, 患头疼脚软, 食少体热, 而为注夏之病。 或少有老态, 不耐寒暑, 不胜劳役, 四时迭病, 此因气血方长而劳心亏损, 精神未满而早为斲丧, 故其见证难以名状。 若左尺脉虚弱或细数, 是左肾之真阴不足也, 用六味丸。 右尺脉迟软, 或沉细而数欲绝, 是命门之相火不足也, 用八味丸。 至于两尺微弱, 是阴阳俱虚也, 用十补丸。 此皆滋其化源也, 仍须参前后发热, 欬嗽诸证治之。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2: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按

立斋治韩州同色欲过度, 烦热作渴, 饮水不绝, 小便淋沥, 大便闭结, 唾痰如涌, 面目俱赤, 满舌生刺, 唇裂身热, 或身如芒刺而无定处, 两足心如烙, 左三部脉洪而无伦, 此肾阴虚, 阳无所附而发于外。 盖大热而甚, 寒之不寒, 是无水也, 当峻补其阴。 遂以加减八味丸料一斤, 用肉桂一两, 以水顿煎六碗, 冰冷与服, 半饷熟睡, 至晚又温饮一碗, 诸证悉退。 翼日, 畏寒足冷诸证仍至, 是无火也, 当补其阳, 急与八味丸四剂, 诸证俱退。
又治府庠王以道元气素弱, 复以科场岁考, 积劳致疾。 至十二月, 病大作, 大热, 泪出随凝, 目赤露胸, 气息沉沉欲绝, 脉洪大鼓指, 按之如无, 舌干如刺, 此内真寒而外假热也。 遂先服十全大补汤。 余曰: 服此药, 其脉当收敛为善。 少顷, 熟睡, 觉而恶寒增衣, 脉顿微细如丝, 此虚寒之真象也。 余以人参一两, 加熟附三钱, 水煎顿服而安。 夜间脉复脱, 乃以参二两, 熟附五钱仍愈。 后以大剂参, 朮, 归身, 炙甘草等药调理而愈。
又治一童子, 年十四岁, 发热吐血, 余谓宜补中益气以滋化源, 不信, 乃用寒凉降火, 前证愈甚。 或谓曰: 童子未室, 何肾虚之有? 参朮补气, 奚为用之? 余述丹溪先生曰, 肾主闭藏, 肝主疏泄, 二脏俱有相火, 而其系上属于心。 心为君火, 为物所感, 则相火翕然而起, 虽不交会, 而精已暗耗矣。又褚氏[精血篇]曰: 男子精未满而御女以通其精, 则五脏有不满之处, 异日有难状之疾, 正此谓也。 遂用补中益气汤及地黄丸而痊。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2: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损论列方

大补元煎新补一。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左归丸新补四。 右归饮新补三。 四味回阳饮新热一。 二阴煎新补十。 四阴煎新补十二。 六味地黄汤补百二十。 理阴煎新热三。 五物煎新因三。 加减八味丸补一二二。 小营煎新补十五。 镇阴煎新热十三。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 五福饮新补六。 左归饮新补二。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右归丸新补五。 一阴煎新补八。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五阴煎新补十三。 理中汤热一。 八味地黄汤补一二一。 六气煎新因二一。 温胃饮新热五。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保阴煎新寒一。 一卅丹新补二二。 十补丸热一七三。 抽薪饮新寒三。 柴陈煎新散九。 正柴胡饮新散六。 八珍汤补十九。 徙薪饮新寒四。 贝母丸新和十八。 诸柴胡饮新散一, 二, 三, 四, 五。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2: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外备用方

附子理中汤热二阳虚。 小安肾丸热一六七下元虚冷。 黄耆鳖甲煎寒九十虚劳烦热。 鳖甲地黄汤寒八九虚劳烦热。 人参平肺汤因一八七肾虚声哑。 加味虎潜丸寒一六四补虚滋阴。 劫劳散妇一二四。 麦门冬汤寒四五气热血焦。 安肾丸热一六七下元虚冷。 黑钖丹热一八九下元阳虚。 大兔丝子丸固三六。 地黄膏寒九一滋阴退热。 退热汤寒九三急劳大热。 人参五味子汤外一五三。 三才封髓丹寒一六六滋阴降火方。 大补地黄丸寒一五九精枯血热。 凡补阵所载古方新方俱宜酌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1 19: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