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1~19卷)景岳全书-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22: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汗有六要五忌

治伤寒之法, 余已析其六要。 而六要之外, 又有五忌者, 何也? 盖六法之中, 惟汗为主, 正以伤寒之愈, 未有不从汗解者, 故法虽有六, 汗实统之, 而汗外五法, 亦无非取汗之法也。 然取汗以辛散, 此固其常也, 而何以五法皆能取汗? 六要则已, 又何以有五忌之辨也? 盖汗由液化, 其出自阳, 其源自阴。 若肌肤闭密, 营卫不行, 非用辛散, 则玄府不开而汗不出, 此其一也。 又若火邪内燔, 血干液涸, 非用清凉,
则阴气不滋而汗不出, 此其二也。 又若阴邪固闭, 阳气不达, 非用辛温,
则凝结不开而汗不出, 此其三也。 又若营卫不足, 根本内亏, 非用峻补,
则血气不充而汗不出, 此其四也。 又若邪在上焦, 隔遮阳道, 不施吐涌,
则清气不升而汗不出, 此其五也。 又若邪入阳明, 胃气壅滞, 不以通下,
则浊气不解而汗不出, 此其六也。 凡此者皆取汗之道, 是即所谓六要也。 何谓五忌?
盖一曰热在表者, 内非实火, 大忌寒凉, 寒则阴邪凝滞不散, 邪必日深, 阳必日败,
而汗不得出者死。 二曰元气本弱, 正不胜邪者, 大忌消耗, 尤忌畏补,
消耗则正气日消, 不补则邪气日强, 消者日消, 甚者日甚, 而必不能汗者死。
三曰实邪内结, 伏火内炎者, 大忌温补, 温则愈燥, 补则愈坚, 而汗不得出者死。
四曰中虚气弱, 并忌汗诸条者, 大忌发散, 散则气脱, 气脱而汗不能出,
气脱而汗不能收者死。 五曰病非阳明实邪, 并忌下诸条者, 大忌通泻, 泻则亡阴,
阴虚则阳邪深陷, 而汗不得出者死。 是即所谓五忌也。 能知六要而避五忌,
伤寒治法尽于是矣。 第假热者多, 真实者少, 能察秋毫于疑似,
非有过人之见者不能也。 余之谆谆, 其亦颙望于潜心者耳。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22: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汗散法共五条

1.        凡伤寒瘟疫, 表证初感, 速宜取汗, 不可迟也。 故仲景曰: 凡发汗服汤药, 其方虽言日三服, 若病剧不解, 当半日中尽三服。 如服一剂, 病证犹在, 当复作本汤服之。 至有不肯汗出者, 服三剂乃解。 若汗不能出者, 死病也。 此所谓汗不宜迟也。 然取汗之法, 又当察其元气, 病气之虚实, 若忽尔暴病, 表证已具, 而元气未亏者, 但以辛平之剂, 直散之可也。 若兼杂证, 则当察其寒热温凉, 酌宜而治, 不得但知发散也。 又若身虽大热, 表证全具, 而脉见虚弱者, 必不易汗, 此即当详察补虚法, 酌而治之, 若不知标本, 而概行强散, 营竭则死。
2.        伤寒之宜平散者, 以其但有外证, 内无寒热, 而且元气无亏也, 宜以正柴胡饮为主治。 此外如十神汤, 参苏饮, 皆可酌用。 若病在阳明者, 宜升麻葛根汤。 若感四时瘟疫, 而身痛发热, 及烟瘴之气者, 宜败毒散, 或荆防败毒散。 若病在三阳, 而头痛鼻塞, 项强身痛, 欬嗽者, 宜神朮散。 若伤风兼寒, 而发热欬嗽者, 宜柴陈煎, 或金沸草散, 甚者小青龙汤。
3.        伤寒之宜温散者, 以其寒邪外盛, 而内无热证, 及元气无亏而气清受寒者, 皆可从温直散之, 宜二柴胡饮为最当。 若寒甚表实者, 惟麻桂饮为最妙, 毋疑畏也。 此外如五积散,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圣散子之类, 皆可酌用。
4.        伤寒之宜凉散者, 以其外热卅亦热, 必脉证俱阳, 而烦渴喜冷, 及元气强实者, 乃可兼凉兼散, 宜一柴胡饮为先, 或九味羌活汤, 柴葛解肌汤, 甚者六神通解散, 皆可酌用。 若内外俱热, 而或为热泻者, 宜柴芩煎。 若表卅俱热而兼斑疹者, 宜柴葛煎。
5.        伤寒之宜兼补兼散者, 以营卫不足, 血气不充也。 用药如用兵, 兵进而粮饷不继则兵覆, 攻病而元气不继则病覆, 故治虚邪之宜散者, 必当先本后末, 此其最要者也。 若寒邪在营, 肝脾血少, 而邪热不退者, 宜三柴胡饮, 或归柴饮。 若寒邪在卫, 脾肺气虚而表邪不解者, 宜四柴胡饮。 若脾胃气血不足而邪热不解者, 宜五柴胡饮。 若邪在半表半卅, 往来寒热, 而微见气虚者, 宜小柴胡汤。 若温暑大热大渴, 津枯液涸, 阴虚不能作汗者, 宜归葛饮。 若寒邪深入, 而阴中阳气不足, 或背恶寒者, 必难散解, 非理阴煎不可。 若中气大虚大寒, 身热恶寒, 或大便溏泄, 而表邪不能解者, 非大温中饮不可。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22: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虚法共三条

1.        伤寒, 瘟疫, 俱外侮之证, 惟内实者能拒之, 即有所感而邪不胜正, 虽病无害。 最畏者, 惟内虚之人, 正不胜邪, 邪必乘虚深入, 害莫大矣。 故曰伤寒偏打下虚人。 且今人虚弱者多, 强实者少, 设遇挟虚伤寒, 而不知速救根本, 则百无一生。 故伤寒书曰: 阳证得阴脉者死, 正以阴脉即虚证也。 此欲辨之, 惟脉为主, 而参以形证, 自无失矣。 盖凡遇伤寒外热等证, 而脉见微弱浮空, 举按无力者, 即是虚证, 最不易解, 最不宜攻。 虽欲发汗, 汗亦难, 出即有微汗, 亦不过强逼肤腠之汗, 而必非营卫通达之所化。 若不顾虚实而逼之太甚, 则中气竭而危亡立至矣。 然治虚之法, 须察虚实之微甚, 若半虚者, 必用补为主, 而兼散其邪。 若太虚者, 则全然不可治邪, 而单顾其本, 顾本则专以保命, 命得不死, 则元气必渐复, 或于七日之后, 或十四日, 甚者二十日之后, 元气一胜, 邪将不攻自溃, 大汗至而解矣。 欲知其兆, 亦察其脉, 但得弱者渐强, 小者渐大, 弦者渐滑, 紧者渐缓, 则大汗将通, 吉期近矣。 凡用补之法, 但察其胸膈何如。 若胸腹多滞者未可补, 年壮气实者未可补。 若气本不实, 而胸腹无滞, 则放胆用之。 又若内无热邪, 而素宜用温, 其或气有难行者, 则必兼暖胃而后可。 盖补得暖而愈行, 邪得暖而速散, 切不可杂用消耗寒凉, 以分温补之力。 其或初感寒邪, 但见脉证真虚, 邪不易散等证, 则人参, 熟地之类, 开手便当速用, 愈早愈妙, 若或迟疑, 则纵寇深入, 反成难制, 此治虚邪最善之法也, 余用此法, 活人多矣。 常闻昧者有伤寒忌补之说, 不知补者所以补中, 是即托卅之意。 亦以寒邪如盗, 其来在外, 元气如民, 其守在中, 足民正所以强中, 强中正所以御外, 保命玄机, 惟此一着, 何为补住邪气? 庸妄误人, 莫此为甚。 余因再悉于此, 用补伤寒治法之未备, 渐用渐熟, 方知其妙。 自今而后, 知必有不惑余言, 而受余之生者, 将无穷矣。
2.        伤寒精血素弱, 或阴中阳气不足, 脉细弱而恶寒者, 必须大助真阴, 则阳从阴出, 而表邪自可速解, 惟理阴煎加柴胡, 麻黄之类, 或随证加减用之为最妙。 若伤寒于七八日之后, 脉数无力, 神昏气倦, 或躁扰不宁, 散之不可, 清之不可, 而邪不能解者, 只宜理阴煎大剂与之, 真回生神剂也。 若气血俱虚而邪不能解, 只宜平补者, 以五福饮为主, 而随证加减用之, 或大补元煎, 或六物煎, 或十全大补汤, 皆可用。 若脾胃中气虚弱, 而邪不能解者, 宜四君子汤加减用之。 若中气虚弱脾寒, 或兼呕恶而邪不解者, 宜五君子煎, 温胃饮。 若劳倦伤脾, 寒邪内陷, 身热不退, 当升散者, 宜补中益气汤。 若寒邪陷入阴分, 血虚不能外达, 而当升散者, 宜补阴益气煎。 若阴虚发热, 面赤口渴, 烦躁, 脉浮洪无力者, 宜六味地黄汤大剂与之, 一服可愈。 凡中气虚寒, 表邪不解, 或日久畏药, 或诸药不效者, 只宜独参汤, 或浓或淡, 或冷或热, 随其所好, 时时代茶与之, 连日勿间, 使其营气渐复, 则邪气渐退, 大有回生之妙, 毋勿之也。
3.        伤寒用补之法, 与用攻用散者不同。 盖攻散所以去实邪, 其力峻, 其效速, 故凡用柴胡, 麻黄之类, 取效在一二三剂之间, 用大黄, 芒硝之类, 取效在一剂之间, 此而不效, 必其用之不善, 不可多也。 至若用补者, 所以补虚, 其力柔, 其功缓, 虽于一二剂见效者, 亦多有之, 若积劳积损, 气血虚甚者, 欲其复元, 诚不易也。 但察其服补无碍, 或于脉证间略见相投, 便是得补之力。 故轻者二三剂, 重者十余剂, 方得见功, 而汗出邪退以愈也。 若不知此理, 而但于一二剂间, 未见速效, 则必致庸谗起, 惑乱生, 而全功尽弃矣。 此不可不深察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22: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温补法共二条

1.        凡治伤寒, 瘟疫宜温补者, 为其寒邪凝滞, 阳不胜阴, 非温不能行, 非温不能复也。 如寒气在经者, 以邪在表也, 宜用温散, 法具如前; 寒气在脏者, 以阳气虚也, 或宜温补, 或止温中。 然用温之法, 但察其外虽热而内无热者, 便是假热, 宜温不宜凉也; 病虽热而元气虚者, 亦是假热, 宜温不宜凉也。 真热者, 谁不得而知之, 惟假热为难辨耳。 病假热者, 非用甘温, 热必不退, 矧真寒者, 又在不言可知。 大都实证多真热, 虚证多假热, 故治实者多宜用凉, 治虚者多宜用温。 真假不识, 误人不浅矣。 又真寒假热之辨, 则实亦有寒, 实亦有热, 虚亦有寒, 虚亦有热, 若谓实者皆热, 虚者皆寒, 则凿而谬矣。 但实而寒者, 只宜温散, 不必滋补, 虚而热者, 只宜调补, 最畏寒凉。 盖寒凉无生意, 而善败元气。 若以寒凉治虚证, 则热未必退, 且暂用则或可, 久则无不败脾而危者。 既已病热, 又不宜寒, 则总云假热, 本非过也。
2.        伤寒发热, 而命门阳虚, 或恶寒, 或身痛, 或呕, 或痢, 脉弱气虚, 而表不能解者, 必用大温中饮,或理阴煎。 若伤寒身热, 心肺有寒, 或呕哕而欬, 或腹满而喘, 止有寒邪而无虚者, 宜小青龙汤。 若阴证伤寒, 自利脉沉, 身痛发热, 腹痛厥逆,但有寒邪而元气无虚者,当用温药, 宜四逆汤。 若寒在太阴, 腹痛吐痢, 或胀满厥逆, 脾胃虚寒, 而邪有不解者, 宜温胃饮, 或理中汤。 若伤寒一二日,邪在太阳, 或在少阴, 背恶寒而表不解者, 宜附子理阴煎。 在仲景则用附子汤。 若风寒在表, 阴寒在卅, 外为身热, 而内则泻痢不能止, 或见呕恶, 或腹因痢痛者, 此其中气下泄, 则外邪益陷, 必不能解, 宜速用胃关煎, 或大温中饮。 凡患伤寒, 有阴阳大虚, 元气将败, 而邪不能解者, 非六味回阳饮不可。 然但有大虚大寒之意, 即当用此, 若待其败, 恐无及矣。 凡阴盛隔阳, 内真寒而外假热者, 其证必头红面赤, 或干渴舌焦, 或口疮喉痛, 或烦喘狂躁, 或身热如火, 或见虚斑而蚊迹遍身, 或发阴黄而溺如金汁。 虽其外有此证, 而脉则微弱不鼓, 且或为呕恶, 或为泄泻, 或背腹畏寒, 或气短似喘, 或昏睡无知, 或惊惶惧怯, 或虽热不渴, 或言虽谵妄而气促声微, 或身虽躁狂而举动无力, 禁之则止, 是皆内虚外实, 真寒假热之证。 须用理阴煎, 或六味回阳饮, 大温中饮, 八味地黄汤之类, 大剂与之, 庶可保全。 若虚火上浮, 喉痛热躁, 不能热饮者, 用井水浸药冷与饮之, 此用假寒之味, 以解上焦之假热, 真热之性, 以救下焦之真寒, 回阳起死, 真神妙之法也。 其有血气本虚, 用补相便, 然温补既多, 而病日昏愦, 且见烦热难愈者, 此其阳邪独亢, 阴气不至, 而虚中有热也, 但改滋阴, 以犀角地黄汤加黄芩, 麦冬, 或一柴胡饮加知母之类。 此十补一清之法, 一剂即效, 其妙如神。 医中圆活, 最宜知此。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23: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利法共三条

1.        凡治伤寒, 瘟疫, 宜清利者, 非止一端, 盖火实者宜清火, 气实者宜行气, 食滞者宜消食, 痰盛者宜化痰, 皆所谓清利也。 凡此数者, 滞去则气行, 而表邪自解, 然此宜用于邪实等证, 而本非虚证之所宜。 其有虚中挟实者, 不妨少为兼用, 此中权度, 自有其宜。 若病在危急, 则毫不容谬, 设不当清而妄用之, 亦与扑残灯者无异也。
2.        伤寒火盛者, 治宜清解。 若热入阳明, 烦渴躁热, 脉洪便实, 而邪有不解者, 宜柴胡白虎煎, 或单用白虎汤, 太清饮, 或玉泉散。 若汗后仍热者, 亦宜用之。 若伤寒口渴, 烦热赤斑, 脉洪大而无力者, 宜人参白虎汤。 若伤寒邪在太阳, 发热头痛, 脉洪大, 表邪未解, 而内热又甚者, 宜一柴胡饮, 或三黄石膏汤, 或六神通解散。 若六经通热, 火邪不解, 或狂斑烦躁, 或头红面赤, 口干舌黑, 脉洪邪实者, 宜抽薪饮, 或黄连解毒汤, 或加柴胡。 若伤寒热入血室, 吐卅斑黄, 及血热血燥, 不能作汗而邪不解者, 宜<局方>犀角地黄汤, 热甚者, 宜<良方>犀角地黄汤。 若热邪闭结血分, 大便不通, 而邪不能解者, 宜<拔萃>犀角地黄汤。 若少阴水亏, 阳明火盛, 热渴失血, 牙痛便结, 脉空作喘, 而邪不能解者, 宜玉女煎。 若伤寒阳邪亢盛, 血脉不通而四肢厥逆者, 谓之热厥, 宜四逆散。 若暑月时行瘟疫, 表卅俱热, 宜清宜解者, 羌活升麻汤。 若伤寒热结膀胱, 而小水不利, 火邪不退, 或挟热泄泻者, 宜大分清饮, 或柴芩煎, 或益元散。 若伤寒实热内蓄, 小水不利, 而口渴烦热发黄者, 宜茵陈饮, 或大分清饮。 凡瘟疫热甚, 而烦渴不宁者, 宜雪梨浆时时与之, 解渴退火最妙, 大胜于益元散。 冷水禀天一之性, 甘而不苦, 故大能清热解烦, 滋阴壮水。 凡火盛水涸, 大渴便结, 营卫热闭不能作汗者, 最宜用之。 虽虚证不可用, 然亦有当用者。 但察其喉口热极, 唇舌干焦, 大便秘结不通, 而大渴喜冷者, 此阴虚水亏证也, 不妨与人参, 熟地, 桂, 附, 干姜之属, 相间并用, 藉以滋阴, 其功不小。 惟大便不结, 及微热微渴, 劳倦阳虚等证, 最不宜用, 若妄用之, 则多致寒颤而败。
3.        伤寒兼杂证者, 治宜调和, 清利。 凡伤寒兼风, 发热, 欬嗽多痰者, 宜柴陈煎。 若食滞气实, 邪结胃脘, 而表不解者, 宜大和中饮加柴胡。 若感四时寒湿之气, 以致脾胃不和, 或呕或吐, 或泄泻胀满者, 宜平胃散。 或寒盛多吐者, 宜和胃饮。 若外感风寒, 内停饮食, 头痛寒热, 或为吐泻胀满者, 宜藿香正气散。 若感四时寒湿, 发热发黄, 身痛脉紧, 中寒泄泻, 小水不利者, 宜柴苓饮。 若中无寒而多火者, 宜柴苓汤。 若外伤暑热, 霍乱泄泻, 小水不利, 腹痛胀满, 内阴外阳者, 宜五苓散。 若外伤寒湿, 一身尽痛者羌活胜湿汤。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23: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吐法共二条

1.        凡伤寒宜吐者, 必其上焦有滞, 或食或痰, 结聚胸膈, 而邪不得散者, 当吐也; 或寒邪浊气内陷膈间, 而为痞为痛者, 当吐也, 盖吐中自有发散之意。 若中气虚寒, 脉弱无力, 及气短虚烦不宁者, 皆不可吐。 凡用吐药, 中病即止, 不必尽剂。
2.        古方吐法多用独圣散及茶调散, 凡上焦邪滞皆可用之, 然不若新吐法为更捷也。 又凡诸药皆可吐, 只随证用药, 煎汤服, 少顷探而吐之, 则轻重可酌, 标本可兼, 尤其善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23: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法共二条

1.        凡伤寒, 瘟疫宜下者, 必阳明邪实于腑而秘结腹满者, 乃可下之, 或元气素强, 胃气素实者, 亦可下之。 若大便虽数日不行, 而腹无胀满, 及大便无壅滞不通之状, 或连日不食, 而脐腹坦然, 软而无碍者, 此其阳明胃腑本无实邪, 切不可妄下, 妄导, 以泄中气。 又如伤寒门忌下诸条, 必当加意详察, 不可误用。 盖诸误之害, 下为尤甚, 不可忽也。 今见时医有妄下而亦不致死者, 必其元气之素强, 能胜攻下者也, 若概引为证, 必致杀人。
2.        伤寒邪入阳明, 便秘谵语, 腹满烦热, 脉证俱实者, 宜大承气汤, 或调胃承气汤。 若伤寒表证未除, 卅证又急, 表卅俱实者, 宜大柴胡汤。 若三焦六经邪火壅结, 大便不通, 而表邪不解者, 宜<局方>凉膈散。 若伤寒热邪传卅, 当下而气血俱虚者, 宜陶氏黄龙汤。 若伤寒热邪传卅, 而血虚秘结, 腹胀作痛, 邪不能解者, 宜玉烛散。 若时气瘟疫遍行, 火邪内蓄, 三焦实热, 大便秘结而邪不能退者, 宜五瘟丹。 若时行瘟疫发热, 火浮于上, 胸膈结热者, 宜大清丸。 凡诸有宜通宜下者, 但随证作引, 送百顺丸一二三钱, 最捷最妙。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23: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瘟疫热毒辨治共三条

1.        瘟疫本即伤寒, 然亦有稍异。 以其多发于春夏, 且因时气偏行, 大小相似, 必待日数足, 然后得汗而解者, 是为瘟疫之证。 虽古法云: 瘟病在三阳者多, 三阴者少, 然亦不可拘泥。 若见阴证阴脉, 是即三阴病也, 大宜辨而治之。
2.        瘟疫之在三阳者, 当辨其经。 如脉浮头痛, 发热身痛者, 太阳证也, 宜丸味羌活汤加减治之。 若脉长鼻干, 不眠而躁者, 阳明病也, 宜葛根解肌汤, 或十味参苏饮加减治之。 若脉弦而数, 胸卅痛而耳聋, 少阳证也, 宜小柴胡汤加减治之。 按此三阳之治, 乃古方治瘟之大略。 然此证寒热虚, 无所不有, 仍当察治如前, 不可拘也。
3.        瘟疫初起, 而头疼身痛, 憎寒发热, 脉紧数洪滑, 而别无他证, 先宜正柴胡饮, 或败毒散, 或十神汤。 若瘟疫初起, 多阴少阳, 脉证无虚者, 宜神朮散。 若瘟疫胸膈满闷, 小柴胡加枳实, 橘红。 热在内者, 仍加黄连。 若暑月时行瘟疫, 表卅俱热甚, 宜清火解毒者, 羌活升麻汤。 若瘟疫火盛, 脉洪大而热躁甚者, 三黄石膏汤。 若瘟疫热毒上浮, 头面俱肿, 目不能开, 口干舌燥, 咽喉不利者, 普济消毒饮。 若瘟疫脉洪大, 烦躁热渴者, 白虎汤。 或兼呕吐者, 仲景竹叶石膏汤。 若瘟疫发狂谵语, 脉洪大滑实, 而大便秘结不通者, 大承气汤, 或鸡子清饮。 若瘟疫内外俱有实邪, 大便不通, 当表卅双解者, 防风通圣散。 若瘟疫病八九日不退, 而发斑发黄, 但脉不虚不浮紧, 而腹见痞满者, 率可以承气, 五苓合服而下之。 若瘟疫头身红赤, 肢体热甚, 烦躁不能当者, 宜用解瘟疫热毒法, 及内饮雪梨浆, 或用井花水调玉泉散, 俱妙。 按以上诸法, 乃因时因证, 皆阳证实邪之所宜。 若瘟疫脉弱无力, 或外虽实而内则虚, 或口不喜冷, 大便不结之类, 即非阳证, 不得以身热脉数, 俱认为火, 虽在暑月, 如理中汤, 理阴煎, 大温中饮, 大补元煎, 及前温补诸法, 皆当随证必用, 此舍时从证之妙法也。 矧夏月尤多伏阴, 故凡临此证者, 必先察阴阳, 次辨虚实, 则其要也, 宜切识之。
徐东皋曰: 瘟疫六七日不解, 以致热入血室, 发黄身如烟熏, 目如金色, 口燥而热结, 以砭针刺曲池出恶血, 仍以通圣散兼散兼下, 得汗如黄水, 粪如黑膏而即愈。 按此即北方之所谓打寒也。 其法用手捋上膊, 使血聚于臂, 以帛缚定, 乃用箸夹磁锋, 击刺肘中曲泽傍之大络, 使邪毒随恶血而出, 亦最捷之法, 穷人用之极效, 然非曲池穴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23: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头瘟证治共三条

1.        大头瘟者, 以天行邪毒客于三阳之经, 所以憎寒发热, 头目颈项或咽喉俱肿, 甚至腮面红赤, 肩背斑肿, 状如虾蟆, 故又名为虾蟆瘟。 大都此证多属风热, 然亦有表卅虚实之辨。 又外科有时毒证, 亦即此也, 方治具见本门, 当参阅用之。
2.        大头虾蟆瘟治法, 凡病在头目, 内火未盛者, 先当解散, 宜正柴胡饮, 或败毒散。 若时毒咽喉肿痛, 内火不甚, 而便利调和者, 葛根牛蒡汤。 时毒表卅俱热, 头目俱肿, 宜清宜散者, 柴葛煎。 若毒在阳明, 表卅俱热, 多头痛鼻干, 宜散者, 柴葛解肌汤。 若时毒三阳热极狂躁, 咽喉肿痛, 宜清兼散者, 栀子仁汤。 若时毒遍行, 邪热上浮, 头面俱肿, 咽喉不利者, 普济消毒饮。 若时毒风热上聚头面, 宜升散者, 犀角升麻汤。 若时气盛行, 宜清火解毒者, 羌活升麻汤。 若时毒血热烦躁, 兼赤斑者, 犀角散, 人参白虎汤。 若时毒内外俱实, 当双解者, 防风通圣散, 若时毒焮肿作痛, 脉实便秘, 宜下者, 五利大黄汤, 或漏芦升麻汤, 或连翘消毒散。 若时毒虽盛, 而外实内虚, 脉弱神困, 凡诸虚证有据者, 必当救卅内托, 宜参耆托卅散, 或托卅消毒散。 其有阳虚假热, 而兼呕恶泄泻者, 如六味回阳饮之类, 皆所必用, 不可疑也。 若头项肿甚, 疼痛难忍者, 宜用清凉救苦散敷之, 或取侧柏叶自然汁, 调蚯蚓泥敷之。
3.        徐东皋曰: 大头虾蟆之候, 因风热湿邪在于高颠之上, 宜先用败毒散加羌活, 黄芩, 酒浸大黄, 随病加减, 不可用峻用降药, 虽有硝黄之剂, 亦必细细呷之。 盖凡治大头瘟者, 不宜速攻, 若攻之太峻, 则邪气之在上者自如, 而无过之中气反受其害而伤人也。 且头乃空虚之地, 既着空虚, 则无所不致, 所以治法当先缓而后急, 则邪伏也。 缓治以清热消毒, 虚者兼益元气, 胃虚食少者, 兼助胃气; 内实热甚, 大便秘结者, 以酒浸大黄下之, 乃宣热而泄其毒也, 此为先缓后急之法。 若先从鼻肿, 次肿于目, 又次肿于耳, 渐至头上, 络脑后结块则止, 不散, 必出脓而后愈。 又曰: 大头瘟太阳病, 发于头上, 并脑后下项, 及目后赤肿者是也。 治宜荆防败毒散, 羌活, 卅本行经。 阳明病, 发于鼻頞, 并目不能开, 及面部者是也。 或内热气喘, 口干舌燥, 咽喉肿痛不利, 脉数大者, 普济消毒饮; 若内实而热者, 防风通圣散间服之。 少阳病, 发于耳之上下前后, 并头角红肿者是也。 若发热, 或日晡潮热, 或寒热往来, 口苦咽干, 目痛, 胸卅满闷者, 小柴胡加消毒之药。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23: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初感治法

凡伤寒初感之治, 本与传变者不同。 盖凡病伤寒, 瘟疫者, 无不发热, 然初感之时,
其邪在表, 未经传卅, 未至郁热, 虽身表有热, 不过肤腠之寒邪, 而内未有火, 岂即阳证。 斯时也, 但用温散, 或兼托散, 药对其证, 无不即愈。 奈何时俗之医, 一见发热, 便认为火, 而芩, 连, 知, 檗, 开手便用, 不知内无实热, 何以当此? 以寒邪得寒药, 而表卅俱寒, 勾连不解, 则日以内传, 寒凉妄用, 则元阳日败, 凡受斯害, 死者多矣。 此理不明, 则既不知表卅, 又不知先后, 终身不省, 每致误人, 而且敢侈口谈医, 其心果亦安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1 16: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