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
经义
阴阳应象大论曰: 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
金匮真言论曰: 夫精者, 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 春不病温。
热论篇帝曰: 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 或愈或死, 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 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 何也? 岐伯对曰: 巨阳者, 诸阳之属也, 其脉连于风府, 故为诸阳主气也。 人之伤于寒也, 则为病热, 热虽甚不死。 其两感于寒而病者, 必不免于死。 帝曰: 愿闻其状。 岐伯曰: 伤寒一日, 巨阳受之, 故头项痛, 腰脊强。 二日, 阳明受之, 阳明主肉, 其脉侠鼻, 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而鼻干, 不得卧也。 三日, 少阳受之, 少阳主胆, 其脉循卅络于耳, 故胸卅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 故可汗而已。 四日, 太阴受之, 太阴脉循布胃中, 络于嗌, 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 少阴受之, 少阴脉贯肾, 络于肺, 系舌本, 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 厥阴受之, 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 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 五脏六腑皆受病, 营卫不行, 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 七日, 巨阳病衰, 头痛少愈。八日, 阳明病衰, 身热少愈。 九日, 少阳病衰, 耳聋微闻。 十日, 太阴病衰, 腹减如故, 则思饮食。 十一日, 少阴病衰, 渴止不满, 舌干已而嚏。 十二日, 厥阴病衰, 囊纵, 少腹微下, 大气皆去, 病日已矣。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治之各通其脏脉, 病日衰已矣。 其未满三日者, 可汗而已; 其满三日者, 可泄而已。
热论篇曰: 两感于寒者, 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 则头痛口干而烦满。 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 则腹满, 身热不欲食, 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 则耳聋, 囊缩而厥, 水浆不入, 不知人, 六日死。帝曰: 五脏已伤, 六腑不通, 营卫不行, 如是之后, 三日乃死。 何也? 岐伯曰: 阳明者, 十二经脉之长也, 其血气盛, 故不知人, 三日其气乃尽, 故死矣。
热论篇曰: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 勿止。
热论篇帝曰: 热病已愈, 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 诸遗者, 热甚而强食之, 故有所遗也。 若此者, 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 因其谷气相薄, 两热相合, 故有所遗也。 帝曰: 治遗奈何? 岐伯曰: 视其虚实, 调其逆从, 可使必已也。帝曰: 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 病热少愈, 食肉则复, 多食则遗, 此其禁也。
刺热篇曰: 肝热病者, 小便先黄, 腹痛多卧, 身热, 热争则狂言及惊, 满痛, 手足躁, 不得安卧。 庚辛甚, 甲乙大汗, 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 少阳。 其逆则头痛员员, 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 先不乐, 数日乃热, 热争则卒心痛, 烦闷善呕, 头痛, 面赤, 无汗。 壬癸甚, 丙丁大汗, 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 太阳。 脾热病者, 先头重颊痛, 烦心, 颜青欲呕, 身热, 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 腹满泄, 两颔痛。甲乙甚, 戊己大汗, 气逆则甲乙死。 刺足太阴, 阳明。 肺热病者, 先淅然厥, 起毫毛, 恶风寒, 舌上黄, 身热, 热争则喘欬, 痛走胸膺背, 不得太息, 头痛不堪, 汗出而寒。 丙丁甚, 庚辛大汗, 气逆则丙丁死。 刺手太阴, 阳明, 出血如大豆, 立已。 肾热病者, 先腰痛胻酸, 苦渴数饮, 身热, 热争则项痛而强, 胻寒且酸, 足下热, 不欲言, 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 壬癸大汗, 气逆则戊己死。 刺足少阴, 太阳。 诸汗者, 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 左颊先赤。 心热病者, 颜先赤。 脾热病者, 鼻先赤。 肺热病者, 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 颐先赤。 病虽未发, 见赤色者, 刺之, 名曰治未病。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 热病也, 荣未交, 曰今且得汗, 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 死期不过三日。 其热病内连肾, 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 热病也, 荣未交, 曰今且得汗, 待时而已。 与少阴脉争见者, 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篇曰: 热病三日, 而气口静, 人迎躁者, 取之诸阳, 五十九刺, 以泻其热而出其汗, 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 阴阳皆静者, 勿刺也。
其可刺者, 急取之, 不汗出则泄。 所谓勿刺者, 有死征也。 热病七日, 八日, 脉口动喘而弦者, 急刺之, 汗且自出, 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七日, 八日, 脉微小, 病者溲血, 口中干, 一日半而死, 脉代者, 一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 而脉尚躁, 喘且复热, 勿刺肤, 喘甚者死。热病七日, 八日, 脉不躁, 躁不散数, 后三日中有汗, 三日不汗, 四日死。 未曾汗者, 勿腠刺之。 热病不知所痛, 耳聋不能自收, 口干, 阳热甚, 阴颇有寒者, 热在髓, 死不可治。热病而汗且出, 及脉顺可汗者, 取之鱼际, 太渊, 大都, 太白, 泻之则热去, 补之则汗出。 汗出太甚, 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 此阴脉之极也, 死。其得汗而脉静者, 生。 热病者, 脉尚躁盛而不得汗者, 此阳脉之极也, 死。 脉盛躁得汗静者, 生。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 一曰汗不出, 大颧发赤, 哕者死; 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 三曰目不明, 热不已者死; 四曰老人婴儿, 热而腹满者死; 五曰汗不出, 呕下血者死; 六曰舌本烂, 热不已者死; 七曰欬而卅, 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死; 八曰髓热者死; 九曰热而痉者死, 腰折, 瘈瘲, 齿噤齘也。凡此九者, 不可刺也。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 热病也, 与厥阴脉争见者死, 死期不过三日。 少阳之脉色荣颊前, 热病也, 与少阴脉争见者, 死期不过三日。本篇刺法未及详录, 具载<类经‧针刺类>第四十。
评热病论帝曰: 有病温者, 汗出辄复热, 而脉躁疾不为汗衰, 狂言不能食, 病名为何? 岐伯曰: 病名阴阳交, 交者死也。 人所以汗出者, 皆生于谷, 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 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 复热者, 邪气也。 汗者, 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 是邪胜也。 不能食者, 精无俾也。 病而留者, 其寿可立而倾也。 且夫热论曰: 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今脉不与汗相应, 此不胜其病也, 其死明矣。 狂言者, 是失志, 失志者死。 今见三死, 不见一生, 虽愈必死也。
刺志论曰: 气盛身寒, 得之伤寒; 气虚身热, 得之伤暑。
论疾诊尺篇曰: 尺肤热甚, 脉盛躁者, 病温也。 其脉盛而滑者, 病且出也。
刺法论帝曰: 余闻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 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 不施救疗, 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 不相染者,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避其毒气, 天牝从来, 复得其往, 气出于脑, 即不干邪。 气出于脑, 即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 先想青气自肝而出, 左行于东, 化作林木。 次想白气自肺而出, 右行于西, 化作戈甲。 次想赤气自心而出, 南行于上, 化作焰明。 次想黑气自肾而出, 北行于下, 化作水。 次想黄气自脾而出, 存于中央, 化作土。 五气护身之毕, 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 然后可入于疫室。
水热穴论帝曰: 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 愿闻其处, 因闻其意。 岐伯曰: 头上五行行五者, 以越诸阳之热逆也。 大杼, 膺俞, 缺盆, 背俞, 此八者, 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 三里, 巨虚上下廉, 此八者, 以泻胃中之热也。 云门, 卅骨, 委中, 髓空, 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傍五, 此十者, 以泻五脏之热也。 凡此五十九穴者, 皆热之左右也。 帝曰: 人伤于寒而传为热, 何也? 曰: 夫寒盛则生热也。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2 22:4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