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1~19卷)景岳全书-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6: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河间中风说

河间[原病式]曰: 凡人风病, 多因热甚, 而风燥者为其兼化, 以热为其主也。 俗云风者, 言末而忘其本也。 所以中风瘫痪者, 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 亦非外中于风耳。 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 肾水虚衰不能制之, 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 心神昏冒, 筋骨不用, 而卒倒无所知也。 多因喜怒思悲恐, 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 皆为热甚故也。 若病微, 则但僵仆, 气血流通, 筋脉不挛; 缓者发过如故。 或热气太甚, 郁结壅滞, 气血不能宣通, 阴气暴绝, 则阳气后竭而死。
据河间此论, 谓非肝木之风, 亦非外中之风, 由乎将息失宜。 此独得之见, 诚然善矣。 然皆谓为热甚, 则不然也。 凡将息失宜, 五志过极, 本属劳伤证也, 而劳伤血气者, 岂皆火证? 又岂无阳虚病乎? 经曰: 喜怒伤气, 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 夫伤阴者水亏也, 伤阳者火虚也。 以虚作火, 鲜不危矣。
又河间曰: 其中腑者, 面加五色, 有表证, 脉浮而恶寒, 拘急不仁, 皆曰中腑也, 其治多易。 中脏者, 唇吻不收, 舌不转而失音, 鼻不闻香臭, 耳聋而眼瞀, 大小便闭结, 皆曰中脏也, 其治多难。 大抵中腑者, 多着四肢; 中脏者, 多滞九窍。 若风中腑者, 先以加减续命汤, 随证发甚表。 若忽中脏者, 则大便多秘涩, 宜以三化汤通其滞。 表卅证已定, 别无他证, 故以大药和治之。
据此云脉浮恶寒, 拘急不仁等证, 本皆伤寒之类也, 何又名为中腑? 唇不收, 舌不转, 失音耳聋等证, 本皆厥夺之类也, 何又名为中脏? 自中脏中腑之说并列为言, 而内伤外感之证, 斯无辨而混乱矣。 且续命汤, 三化汤之属, 但可以散风寒, 攻实热, 若所云将息失宜者, 岂尚堪治之以此?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6: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东垣中风说

东垣[发明]曰: 阳之气, 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此中风者, 非外来风邪, 乃本气自病也。 凡人年逾四旬, 气衰之际, 或忧喜忿怒伤其气者, 多有此疾, 壮岁之时无有也。 若肥盛者则间而有之, 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耳。 治法当和脏腑, 通经络, 便是治风也。
据东垣年逾四旬气衰之说, 其发明病机, 切中病情, 諴出诸贤之表者, 余深服之。 然忧喜忿怒伤气者, 固有此疾, 而酒色劳倦伤阴者, 尤多此疾。 何以言之? 盖气生于阳, 形成于阴。 余尝曰: 察阳者, 察其衰与不衰; 察阴者, 察其坏与不坏。 夫阳衰则气去, 故神志昏乱; 阴亏则形坏, 故肢体癈驰。 此衰坏之谓也。 所以此病多在四旬之外, 正以其渐伤渐败, 而至此始见。 其非外感, 而总由内伤可知也。 今以气脱形坏之病, 顾可谓之风热, 而散之攻之也否乎?
又东垣曰: 中血脉则口眼歪, 中腑则肢节癈, 中脏则性命危, 三治各不同。 中血脉者, 外有六经之形证, 则从小续命汤加减; 中腑者, 内有便溺之阻格, 宜三化汤等通利之; 外无六经之形证, 内无便溺之阻隔, 宜养血通气, 大秦艽汤, 羌活愈风汤主之。
据东垣, 河间之说, 若有同者, 若有异者。 如云中腑中脏, 本皆同也, 而东垣又云中血脉, 则稍异矣。 又如续命汤, 在河间则以治腑病, 东垣则以治血脉; 三化汤, 在河间用以治中脏, 而东垣用以治中腑, 则又异矣。 此或因证施治, 各有所宜, 姑无论也。 再如河间曰: 此非肝木之风, 亦非外中于风; 东垣亦曰, 非外来风邪, 乃本气自病也。 夫皆曰非风, 而又皆曰中腑中脏。 不知所中者为何物? 则分明又指为风矣。 夫既曰将息失宜, 又曰气衰所致, 本皆言其虚也, 而治法皆用汗, 下, 则分明又作实邪矣。 此等名目混乱, 泾渭不分, 若曰是, 若曰非, 而含糊于可否之间, 因致后学茫然莫知所宗, 正以议论日多, 不得其要, 反滋千古疑窦, 深可慨也! 至若续命, 三化等汤, 恐亦非神衰形坏之人所能堪者。 凡读书稽古之士, 宜加精究, 勿谓古人之法如此, 便可执而混用。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6: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丹溪中风说

丹溪曰: 按[内经]以下, 皆谓外中风邪。 然地有南北之殊, 不可一途而论, 惟刘河间作将息失宜, 水不制火者极是。 由今言之, 西北二方, 亦有真为风所中者, 但极少耳; 东南之人, 多是湿土生痰, 痰生热, 热生风耳。
据丹溪引[内经]以下, 皆谓外中风邪之说, 不知[内经]之凡言风者, 皆以外感为言, 原非后世之所谓中风也, 观[难经]五种伤寒之意可知矣。 而丹溪之言, 岂得内经之本意乎? 至若东南之人, 只是湿痰生热, 热生风, 此仍述河间热甚之说。 而非风等证, 岂皆热病? 即云为痰, 又岂无寒痰? 而何以痰即生热, 热即生风也? 且非风则已, 是风则南北俱有。 若云东南寒少, 未必杀人则可, 而云风少则不可也。 非痰则已, 是痰亦南北俱有。 若水土之外湿, 东南虽多, 而奶酪之内湿, 则西北尤多也。 虽痰之为物, 本为湿动, 然脾健则无, 脾弱则有, 而脾败则甚。 是可见因病所以生痰, 非因痰所以生病也。 凡治失其本, 而欲望病愈者, 未之有也。
又丹溪曰: 半身不遂, 大率多痰。 在左属死血与无血, 宜四物汤加桃仁, 红花, 竹沥, 姜汁; 在右属痰属气虚, 宜二陈汤, 四君子汤加竹沥, 姜汁。
据丹溪此说, 若乎近理, 故人多信之, 而不知其有不然也。 夫人身血气, 本不相离, 焉得以左为血病, 右为痰气耶? 盖丹溪之意, 以为肝属木而位左, 肝主血也; 肺属金而位右, 肺主气也; 脾属土而寄位西南, 故亦在右, 而脾主湿与痰也。 然此以五行方位之序, 言其理耳。 岂曰西无木, 东无金乎? 且各经皆有左右, 五脏皆有血气, 即如胃之大络, 乃出于左乳之下, 则脾胃之气亦出于左, 又岂左非脾右非肝, 左必血病右必痰气乎? 然则何以辨之? 此惟[内经]以阴阳分血气, 以左右言轻重, 则至当也。 经曰: 左右者, 阴阳之道路也。 又曰: 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又曰: 女子右为逆, 左为从; 男子左为逆, 右为从。 夫阳病者, 即气病也, 气本乎阳, 而阴邪胜之则病也; 阴病者, 即血病也, 血本乎阴, 而阳邪胜之则病也。 从者病轻, 男病宜右, 女病宜左也; 逆者病重, 男病畏左, 女病畏右也。 以此辨之, 而再参以脉色, 察其病因, 则在气在血, 或重或轻, 斯得其真矣。 若谓左必血病, 右必痰气, 则未免非痰治痰, 非血治血, 而诛伐无过, 鲜不误矣。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6: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真中风

观刘宗厚[玉机微义]云: 余尝居凉州, 其地高阜, 四时多风少雨, 天气常寒, 每见中风或暴死者有之。 盖折风燥烈之甚也。 时洪武乙亥秋八月, 大风起自西北。 时甘州城外, 路死者数人。 余亦始悟[经]谓西北之折风, 伤人至病暴死之旨不诬, 丹溪之言有所本也。 吁! 医之不明运气地理, 造化病机之微, 而欲行通变之法者, 难矣哉! 据此一说, 是诚风之杀人也。 然风气兼温, 虽烈未必能杀人; 惟带寒威, 则杀人耳。 矧以西北地寒, 而塞风起于八月, 则寒随风至, 寒必彻骨, 凡暴露之人, 虽曰中风, 而不知实中阴寒之毒也。 此在强者固能支持, 弱者焉得不死? 然亦以所遇之异, 故特纪。 若此, 方是真中风邪, 则亦百十年间始或仅遭一二, 而此证之不多见者, 从可知矣。 此外, 如贼风虚邪之伤人, 则岁岁有之, 处处有之, 是无非外感之病, 未闻有因外感而卒然昏愦致死也, 矧今人之所谓中风者, 或于寂然无风之时, 或于食饮严密之处, 素无外感而忽然运仆, 忽然偏废。 此其是风非风, 又可知矣, 而尽以风治, 其能堪哉?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6: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续命等汤

按历代相传治中风之方, 皆以续命等汤为主。 考其所自, 则始于[金匮要略]附方中, 有[古今录验]续命汤。 然此必宋时校正之所增, 而非仲景本方也。 此自隋唐以来, 则孙氏[千金方], 乃有小续命, 大续命,
西川续命, 排风等汤。 故后世宗之, 无不以此为中风主治矣。 夫续命汤以麻黄为君, 而以姜, 桂并用, 本发散外邪之佳方也。 至小续命, 大续命, 西川续命等汤, 则复加黄芩以兼桂附。 虽曰相制, 而水火冰炭, 道本不同。 即有神妙, 终非余之心服者。 其它无论。 独怪乎河间, 东垣, 丹溪三子者, 既于中风门, 皆言此病非风矣, 而何于本门皆首列小续命汤; 而附以加减之法曰: 无汗恶寒, 麻黄续命汤; 有汗恶风无热, 桂枝续命汤; 有汗身热不恶寒, 白虎续命汤; 有汗身热不恶风, 葛根续命汤; 无汗身凉, 附子续命汤。 若此诸法, 但用治外感则可, 用治内伤则不可。 而三子之卷卷不舍者, 皆此数方。 又何前后之言不相应耶? 再如大秦艽等汤, 在[机要][发明]俱云: 治中风, 外无六经之形证, 内无便溺之阻隔, 如是血弱不能养筋, 宜养血而筋自荣, 以大秦艽汤, 羌活愈风汤主之。 夫秦艽汤虽有补血之药, 而寒散之剂居其半。 夫既无六经之外邪, 而用散何为也? 既无阻隔之火邪, 而用寒何为也? 寒散既多, 又果能养血气而壮筋骨乎? 秦艽汤且不可, 愈风汤则尤其不可者也。 吾不知用此法者, 果出何意?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6: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治中风共三条

凡治风之法, 宜察浅深虚实, 及中经中脏之辨。 盖中经者, 邪在三阳, 其病犹浅; 中脏者, 邪入三阴, 其病则甚。 若在浅不治, 则渐入于深; 在经不治, 则渐入于脏。 此浅深之谓也。 又若正胜邪者, 乃可直攻其邪; 正不胜邪者, 则必先顾其本。 此虚实之谓也。 倘不知此, 则未有不致败者。
大风大寒直中三阴致危者, 必用[金匮]续命汤去石膏治之。 若风寒在经, 而头痛恶寒, 拘急身痛者, 宜麻黄汤, 麻桂饮随证加减主之; 甚者亦宜续命汤。 若头痛, 有汗, 恶风者, 宜桂枝汤或五积散。 若风邪在经, 热多寒少, 而为偏枯, 疼痛, 发热者, 宜大秦艽汤主之; 甚者愈风汤亦可。
风寒诸病, 无非外感证也。 如轻浅在肺者, 则为伤风; 稍深在表卅之间者, 则为疟疾; 留连经络者, 则为寒热往来; 偏传六经, 彻内彻外者, 则为伤寒, 瘟疫; 久留筋骨者, 则为风痹, 痛风, 或为偏风; 风热上壅者, 则为大头时毒; 风湿相搏者, 则为大风疠风; 浮在肌肤者, 则为斑疹疮毒; 感在岭南者, 则为瘴气。 凡此者, 皆外感风寒之病, 俱有门类, 方论具载各条。 舍此之外, 但无表证者, 均不得指为风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7: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述古治权变

许胤宗治唐柳太后病风, 脉沉欲脱, 云服汤药无及矣, 即以黄耆, 防风煮汤数十斛, 置床下熏薄之, 是夕果语, 更药之而愈。
王克明治芦州王守道风噤不能语, 以炽炭烧地, 热洒以药汤, 置病者于上, 须臾小苏。 若此二者, 以病至垂危, 药不能及, 亦治风之权变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7: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诸风论列方

麻黄汤散一。 麻桂饮新散七。 排风汤散百五。 续命汤散五一。 大续命汤散五三。 桂枝汤散九。 愈风汤散五六。 五积散散三九。 小续命汤散五二。 大秦艽汤和二四五。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7: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外备用方

二丹丸补一五六。 养阴血八风散和二百四十风邪上盛。 清心散和二四九风痰。 涤痰汤和二四八风痰。 顺风匀气散和二四二行气疏风。

虎骨散和二百五十半身不遂。 三化汤攻二九邪实中焦。 秦艽升麻汤散五五阳明中风。 续命煮散散五四补虚散风。 养正丹热一八九痰涎上壅。 黄耆丸补一五五虚风。 省风汤和二三九风痰。 琥珀寿星丸和百十三风痰。 四白丹和二五四清气消风。

薏苡仁汤和二四七中风流注。 防风通圣散攻十六风热便结。 胃风汤散五七虚风面肿。 地黄散散五八阴虚中风。 十味剉散热四九血弱身痛。 养血当归地黄汤和二四六血少拘挛。


景岳全书卷之十终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2 17:0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9: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岳全书-卷之十一、从集杂证谟

非风

论正名共二条

非风一证, 实时人所谓中风证也。 此证多自卒倒, 卒倒多由昏愦, 本皆内伤积损, 颓败而然, 原非外感风寒所致。 而古今相传, 咸以中风名之, 其误甚矣。 故余欲易去中风二字, 而拟名类风, 又欲拟名属风。 然类风, 属风, 仍与风字相近, 恐后人不解, 仍尔模糊, 故单用河间, 东垣之意, 竟以非风名之, 庶乎使人易晓, 而知其本非风证矣。

凡诊诸病, 必先宜正名。 观[内经]诸篇所言风证, 各有浅深, 脏腑, 虚实, 寒热之不同。前义已详, 本皆历历可考也。 若今人之所谓中风者, 则以[内经]之厥逆, 悉指为风矣。延误至今, 莫有辨者。 虽丹溪云: 今世所谓风病, 大率与痿证混同论治。 此说固亦有之, 然何不云误以厥逆为风也? 惟近代徐东皋有云: 痉厥类风, 凡尸厥, 痰厥, 气厥, 血厥, 酒厥等证, 皆与中风相类。 此言若乎近之, 而殊亦未善也。 使果风厥相类, 则凡临是证者, 曰风可也, 曰厥亦可也, 疑似未决, 将从风乎? 将从厥乎? 不知经所言者, 风自风, 厥自厥也。风之与厥, 一表证也, 一卅证也, 岂得谓之相类耶? 奈何后人不能详察经义, 而悉以厥证为风。既名为风, 安得不从风治? 既从风治, 安得不用散风之药? 以风药而散厥证, 所散者非元气乎? 因致真阴愈伤, 真气愈失, 是速其死矣。 若知为厥, 则原非外感, 自与风字无涉。 此名之不可不正, 证之不可不辨也, 但名得其正, 又何至有误治之患? 诸厥证, 义详后厥逆本门, 当与此门通阅。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2 19:47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5 21: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