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1~19卷)景岳全书-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6: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无补法辨三十一

按伤寒一证, 惟元气虚者为最重, 虚而不补, 何以挽回? 奈何近代医流, 咸谓伤寒无补法。 此一言者, 古无是说, 而今之庸辈, 动以为言, 遂致老幼相传, 确然深信, 其为害也, 不可胜纪。 兹第以一岁之事言之, 如万历乙巳岁, 都下瘟疫盛行, 凡涉年衰及内伤不足者, 余即用大温大补兼散之剂, 得以全活者数十余人, 使此辈不幸而遭庸手, 则万无一免者矣。 即余一人, 于一年之中, 所遇若此, 其如岁月之长, 海字之广, 凡为无补所杀者, 固可胜量哉! 余痛夫枉者之非命, 因遍求经传, 则并无伤寒无补法之例。 必求其由, 则惟陶节庵有云: 伤寒汗, 吐, 下后, 不可便用参耆大补, 使邪气得补, 而热愈盛, 所谓治伤寒无补法也。 此一说者, 盖亦本于孙真人之言, 云服承气汤得痢瘥, 慎不中补也。 此其意谓因攻而愈者, 本为实邪, 故不宜妄用补药, 复助其邪耳, 初非谓虚证亦不宜补也。 此外则有最庸最拙, 为万世之害者, 莫如李子建之[伤寒十劝], 今后世谬传, 实基于此, 故余于前论直叱其非, 并详考仲景[伤寒论], 及诸贤之成法, 以申明其义焉。 矧今人之患伤寒者, 惟劳倦内伤, 七情挟虚之类, 十居七八, 传诵伤寒无补者, 十有八九, 以挟虚之七八, 当无补之八九, 果能堪乎! 而不知以直攻而死者, 皆挟虚之辈也。 此在众人, 则以传闻之讹, 无怪其生疑畏。 至若名列医家, 而亦曰伤寒无补法, 何其庸妄无知, 毫不自反, 误人非浅, 诚可丑可恨者也。 其有尤甚者, 则本来无术, 偏能惑人, 但逢时病, 则必曰: 寒邪未散, 何可用补? 若将邪气补住, 譬之关门赶贼。 若此一言, 又不知出自何典, 乱道异端, 尤可恨也。 此外又有一辈, 曰若据此脉证, 诚然虚矣, 本当从补, 但其邪气未净, 犹宜缓之, 姑俟清楚方可用也。 是岂知正不能复, 则邪必日深, 焉能清楚? 元阳不支, 则变生呼吸, 安可再迟? 此不知死活之流也。 又有一辈, 曰此本虚证, 如何不补, 速当用人参七八分, 但以青陈之类, 监制用之, 自然无害。 是岂知有补之名, 无补之实, 些须儿戏, 何济安危, 而尚可以一消一补, 自掣其肘乎? 此不知轻重之徒也。 即或有出奇言补者, 亦必见势在垂危, 然后曰: 快补快补。 夫马到临涯, 收缰已晚, 补而无济, 必又曰: 伤寒用参者无不死。 是伤寒无补之说益坚, 而众人之惑益不可破, 虽有仪秦不能辩也。 余目睹其受害于此者, 盖不可胜纪矣, 心切悲之, 不得不辩。 夫伤寒之邪, 本皆自外而入, 而病有浅深轻重之不同者, 亦总由主气之有强弱耳。 故凡主强者, 虽感亦轻, 以邪气不能深入也。 主弱者, 虽轻必重, 以中虚不能自固也。 此其一表一卅, 邪正相为胜负, 正胜则生, 邪胜则死。 倘以邪实正虚而不知固本, 将何以望其不败乎? 矧治虚治实, 本自不同, 补以治虚, 非以治实, 何为补住寒邪? 补以补中, 非以补外, 何谓关门赶贼? 即曰强寇登堂矣, 凡主弱者, 避之且不暇, 尚敢关门乎? 既能关门, 主尚强也, 贼闻主强, 必然退遁, 不遁即成禽矣, 谓之捉贼, 又何不可? 夫病情人事, 理则相同, 未有正胜而邪不却者。 故主进一分, 则贼退一步, 谓之内托, 谓之逐邪, 又何不可, 而顾谓之关门耶? 矧如仲景之用小柴胡汤, 以人参柴胡并用, 东垣之用补中益气汤, 以参朮升柴并用, 盖一以散邪, 一以固本, 此自逐中有固, 固中有逐, 又岂皆补住, 关门之谓乎? 甚矣, 一言之害, 杀命无穷, 庸医之庸, 莫此为甚。 余不能以口遍传, 故特为此辩, 使有能广余之说, 以活人一命者, 必胜念弥陀经多多矣。
徐东皋曰: 汉张仲景着[伤寒论], 专以外伤为法, 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 世医鲜有知之者。 观其少阳证, 小柴胡汤用人参, 则防邪气之入三阴, 或恐脾胃稍虚, 邪乘而入, 必用人参甘草, 固脾胃以充中气, 是外伤未尝不内因也。 即如理中汤, 附子汤, 黄连汤, 炙甘草汤, 吴茱萸汤, 茯苓四逆汤, 桂枝人参汤, 人参败毒散, 人参白虎汤, 阳毒升麻汤, 大建中汤等, 未尝不用参朮以治外感, 可见仲景公之立方, 神化莫测。 或者谓外伤是其所长, 而内伤非所知也, 此诚不知公者也。 何今世之医, 不识元气之旨, 惟见王纶[杂着]戒用人参之谬说, 执泥不移, 乐用苦寒, 攻病之标, 致误苍生, 死于非命, 抑何限耶。 间有病家疑信相半, 两弗之从, 但不速其死耳, 直以因循, 俟其元气自尽, 终莫之救而毙者, 可谓知乎? 况斯世斯时, 人物剧繁, 禀气益薄, 兼之劳役名利之场, 甚至蹈水火而不知恤, 耽酒色以竭其真, 不谓内伤元气, 吾弗信也。 观其杂病, 稍用攻击而脾胃遂伤, 甚则绝谷而死者, 可以类推矣。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6: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病宜速治三十二

凡人有感冒外邪者, 当不时即治, 速为调理, 若犹豫隐忍, 数日乃说, 致使邪气入深, 则难为力矣。 惟小儿女子, 则为尤甚。 凡伤寒之病, 皆自风寒得之, 邪气在表, 未有温覆而不消散者, 若待入卅, 必致延久。 一人不愈, 而亲属之切近者, 日就其气, 气从鼻入, 必将传染, 此其病之微甚, 亦在乎治之迟早耳。 故凡作汤液, 不可避晨夜, 觉病须臾, 即宜速治, 则易愈矣。 仲景曰: 凡发汗温服汤药, 其方虽言日三服, 若病剧不解, 当促之, 可半日中尽三服, 即速治之意也。 其或药病稍见不投, 但有所觉, 便可改易。 若其势重, 当一日一夜, 晬时观之, 一剂未退, 即当复进一剂。 最难者不过三剂, 必当汗解。 其有汗不得出者, 即凶候也。

景岳全书卷之七伤寒上终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6: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岳全书-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温病暑病三十三

温病暑病之作, 本由冬时寒毒内藏, 故至春发为温病, 至夏发为暑病, 此以寒毒所化, 故总谓之伤寒。 仲景曰: 发热, 不恶寒而渴者, 温病也。 暑病则尤甚矣。 盖暑病者, 即热病也, 是虽与寒证不同, 然亦因时而名, 非谓其病必皆热也。此外如夏月中暑者, 亦谓之暑病, 则又非寒毒蓄留之证, 在仲景则名之为中暍。 义详暑证门, 所当参阅。

温病暑病之治, 宜从凉散, 固其然也, 然必表卅俱有热证, 方可治用清凉。若值四时寒邪客胜, 感冒不正之气, 表邪未解, 虽外热如火, 而内无热证可据者, 不得以温暑之名, 执以为热, 而概用凉药。

冬有非时之暖, 或君相客热之令而病热者, 名曰冬温。 此与冬月正伤寒大异, 法宜凉解, 此舍时从证也。 若夏月有寒者, 其宜温亦然。 [素问‧刺志论]曰: 气盛身寒, 得之伤寒; 气虚身热, 得之伤暑。 [伤寒论]曰: 脉盛身寒, 得之伤寒; 脉虚身热, 得之伤暑。 此二论之言伤寒伤暑者, 非即温病暑病之谓, 盖单指夏月感触时气者, 所当辨其为寒为暑, 而寒则宜温, 暑则宜清也。身寒者, 言受寒憎寒; 身热者, 言受热发热, 非曰身冷者方是伤寒, 身热者乃是伤暑也。但此二论, 则一曰气盛气虚, 一曰脉盛脉虚, 词若异而理则一也。 故凡察气者, 当在形色, 察脉者, 当在本元, 合而观之, 则见理精矣。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6: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斑三十四

. . . . . . . . 发斑证, 轻则如疹子, 重则如锦纹。 其致此之由, 虽分数种, 然总由寒毒不解而然。 如当汗不汗, 则表邪不解; 当下不下, 则卅邪不解; 当清不清, 则火盛不解; 当补不补, 则无力不解; 或下之太早, 则邪陷不解; 或以阳证误用温补, 则阳亢不解; 或以阴证误用寒凉, 则阴凝不解。 凡邪毒不解, 则直入阴分, 郁而成热, 乃致液涸血枯, 斑见肌表, 此实毒邪固结, 营卫俱剧之证也。 但斑有微甚, 势有重轻, 轻者细如蚊迹, 或先红而后黄; 重者成粒成片, 或先红而后赤。 轻者只在四肢, 重者乃见胸腹。 轻者色淡而隐, 重者色紫而显。 若见黑斑, 或大便自利, 或短气, 或二便不通, 则十死九矣。 凡病伤寒, 而汗, 下, 温, 清俱不能解, 及足冷耳聋, 烦闷欬呕者, 便是发斑之候。
成无己曰: 大热则伤血, 热不散, 卅实表虚, 热邪乘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 慎不可发汗, 若汗之, 重令开泄, 更增斑烂也。 自后诸家所述, 皆同此说, 予则以为不然。 盖凡伤寒之邪, 本自外而入, 深入不解, 则又自内而出, 此其表卅相乘, 势所必至, 原非表虚证也, 但使内外通达, 则邪必由表而解矣。 即如犀角地黄汤, 乃治斑之要药, 人知此汤但能凉血清毒, 而不知此汤善于解表散邪, 若用之得宜, 则必通身大汗, 热邪顿解, 何为不可汗耶? 由此言之, 则凡脉数无汗, 表证俱在者, 必须仍从解散。
凡治发斑, 须察表卅。 如瘟疫不解, 热入血室, 舌焦, 烦热发斑者, 犀角地黄汤。 内外俱热, 阳明狂躁, 大渴发斑者, 白虎汤, 或加人参。 阳毒赤斑, 狂言见血者, 阳毒升麻汤。 疫疠发斑, 大热而燥者, 三黄石膏汤。 火郁于经, 寒邪不解, 脉仍滑数而发斑者, 一柴胡饮。 阳明外邪, 阳毒不解者, 升麻汤。 脾肾本虚, 外邪不解而发斑者, 五柴胡饮。 阳明表邪不解, 温热发斑者, 柴胡白虎煎。 温热毒盛, 咽痛发斑者, 玄参升麻汤。 阴虚水亏, 血热发斑者, 玉女煎。 阴虚血燥, 大热大渴发斑者, 归葛饮。 内虚外实, 阴盛格阳发斑者, 大温中饮。 太阳阳明恶热, 大便秘结, 邪毒在腑发斑者, 谓胃承气汤。
凡本非阳证, 妄用寒凉者, 每令人泄泻, 邪陷不解, 予常用大温中饮, 理阴煎之类, 解寒托邪, 始得大汗, 汗后邪达, 多有见赤斑风饼随汗而出, 随出随没, 顷刻即愈, 活者多人矣。 凡寒毒为斑, 即此可见, 使内托无力, 则此毒终无出期, 日深日甚, 难乎免矣。 此理甚微, 不可不察。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6: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黄三十五

-----------------------------------
凡发黄黄疸等证, 多由湿热。 如小水不利, 或黄或赤, 或小腹胀满不痛, 或大便实而渴甚, 脉来沉实有力, 皆湿热之证。 轻则茵陈五苓散, 重则茵陈汤, 分利小便, 清血泻火, 则黄自退矣。 然黄有阴证及诸治法, 俱详黄疸门, 宜参用之。
仲景曰: 太阳病, 脉浮而动数, 头痛发热, 微盗汗出, 而反恶寒者, 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 则为结胸; 若不结胸, 但头汗出, 小便不利, 身必发黄也。 曰: 阳明病, 无汗, 小便不利, 心中懊卅者, 身必发黄。 阳明病, 发热汗出者, 此为热越, 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 身无汗, 际颈而还, 小便不利, 渴引水浆者, 此为瘀热在卅, 身必发黄, 茵陈蒿汤主之。 曰: 伤寒, 脉浮而缓, 手足自温者, 系在太阴, 身当发黄。 若小便自利者, 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卅者, 为阳明病也。 曰: 伤寒, 发汗已, 身目为黄, 所以然者, 以寒湿在卅, 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 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身黄发热者, 栀子檗皮汤主之。
孙真人曰: 黄疸脉浮者, 当以汗解之, 宜桂枝加黄耆汤。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6: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狂三十六

. . . . . . . . 伤寒发狂, 本阳明实热之病, 然复有如狂证者, 虽似狂而实非狂, 此中虚实相反, 最宜详辨, 不可忽也。 凡实热之狂, 本属阳明, 盖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阳邪传入胃腑, 热结不解, 因而发狂。 [内经‧阳明脉解篇]曰: 胃者土也, 故闻木音而惊者, 土恶木也。 其恶火者, 热甚则恶火也。 其恶人者, 以阳明厥则喘而惋, 惋则恶人也。 其病甚则弃衣而走, 登高而歌, 或数日不食, 或踰垣上屋者, 以四肢为诸阳之本, 阳盛则四肢实, 实则能登高也。 其弃衣而走者, 以热盛于身也。 其妄言骂詈, 不避亲疏而歌者, 以阳盛为邪也。 又曰: 阴不胜其阳, 则脉流薄疾, 并乃狂。 又曰: 邪入于阳则狂。 是皆以阳明热邪上乘心肺, 故令神志昏乱若此, 此阳狂也。 然伤寒病至发狂, 是为邪热已极, 使非峻逐火邪, 则不能已。 故但察其大便卅结, 或腹满而坚, 有可攻之证, 则宜以大小承气, 或凉膈散, 六一顺气汤之类, 下之可也。 如无胀满实坚等证, 而惟胃火致然者, 则但以白虎汤, 抽薪饮之类, 泄去火邪, 其病自愈。
如狂证本非实热发狂, 其证亦有轻重。 如仲景曰: 太阳病不解, 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 其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 当先解外。 外已解, 但少腹急结者, 乃可攻之, 宜桃仁承气汤。 又曰: 太阳病, 六七日, 表证仍在, 脉微而沉, 反不结胸, 其人如狂者, 以热在下焦, 少腹当卅满。 小便自利者, 下其血乃愈, 抵当汤主之。 按此二条, 以太阳热邪不解, 随经入腑, 但未至发狂, 故曰如狂。 此以热搏血分, 畜聚下焦, 故宜下也。
近见伤寒家则别有如狂之证, 古人所未及言者, 盖或由失志而病, 其病在心也; 或由悲忧而病, 其病在肺也; 或由失精而病, 其病在肾也; 或由劳倦思虑而病, 其病在肝脾也。 此其本病已伤于内, 而寒邪复感于外, 则病必随邪而起矣。 其证如狂, 亦所谓虚狂也。 而虚狂之证, 必外无黄赤之色, 刚暴之气, 内无胸腹之结, 滑实之脉, 虽或不时躁扰, 而禁之则止, 口多妄诞, 而声息不壮, 或眼见虚空, 或惊惶不定, 察其上则口无焦渴, 察其下则便无卅结, 是皆精气受伤, 神魂不守之证。 此与阳极为狂者, 反如冰炭, 而时医不能察, 但见错乱, 便谓阳狂, 妄行攻泻, 必致杀人。 凡治此者, 须辨阴阳。 其有虚而挟邪者, 邪在阳分, 则宜补中益气汤之类; 邪在阴分, 则宜补阴益气煎之类。 虚而无邪者, 在阳分, 则宜四君, 八珍, 十全大补汤, 大补元煎之类; 在阴分, 则宜四物, 六味, 左归饮, 一阴煎之类。 阴虚挟火者, 宜加减一阴煎, 二阴煎之类。 阳虚挟寒者, 宜理中汤, 回阳饮, 八味汤, 右归饮之类。 此方治之宜, 大略如此, 而变证之异, 则有言不能传者, 能知意在言表, 则知所未言矣。
凡身有微热, 或面赤戴阳, 或烦躁不宁, 欲坐卧于泥水中, 然脉则微弱无力, 此阴证似阳也, 名为阴躁。 盖以阳虚于下, 则气不归原, 故浮散于上, 而发躁如狂。 速当温补其下, 命门暖则火有所归, 而病当自愈。 若医不识此, 而误用寒凉者必死。
发狂, 下利谵语者不治。 狂言, 反目直视者, 为肾绝, 死。 汗出后辄复热, 狂言不食者死。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6: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狂三十六

仲景[论]曰: 太阳病, 关节疼痛而烦, 脉沉而细者, 此名湿痹。 其人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但当利其小便。 曰: 湿家之为病, 一身尽痛, 发热, 身色如熏黄。 湿家, 其人但头汗出, 背强, 欲得被覆向火。 若下之早则哕, 胸满, 小便不利, 舌上如胎者, 以丹田有热, 胸中有寒, 渴欲得水而不能饮, 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 额上汗出, 微喘, 小便不利者死, 利下不止者亦死。
[论]曰: 风湿相搏, 一身尽疼痛, 法当汗出而解, 值天阴雨不止, 医云此可发汗, 汗之病不愈者, 何也? 曰: 发其汗, 汗大出者, 但风气去, 湿气在, 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 发其汗, 但微微似欲汗出者, 风湿俱去也。 湿家, 病身上疼痛, 发热面黄而喘, 头痛鼻塞而烦, 其脉大, 自能饮食, 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 故鼻塞, 内药鼻中则愈。 病者一身尽疼, 发热日晡所剧者, 此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 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论]曰: 伤寒八九日, 风湿相搏, 身体疼烦, 不能自转侧, 不呕不渴, 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卅, 小便自利者, 桂枝汤去桂加白朮主之。 风湿相搏, 骨节烦疼, 掣痛不得屈伸, 近之则痛剧, 汗出短气, 小便不利, 恶风不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 甘草附子汤主之。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6: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胸三十八

仲景曰: 病有结胸, 其状何如? 答曰: 按之痛, 寸脉浮, 关脉沉, 名曰结胸也。 曰: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 热入因作结胸。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 因作痞。 所以成结胸者, 以下之太早故也。 曰: 结胸, 脉浮大者不可下, 下之即死。 曰: 结胸证悉具, 烦躁者亦死。
[论]曰: 太阳病, 脉浮而动数, 头痛发热, 微盗汗出, 而反恶寒者, 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 胃中空虚, 阳气内陷, 心下因卅, 而为结胸, 大陷胸汤主之。 曰: 太阳病, 重发汗而复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小有潮热, 从心下至少腹卅满而痛不可近者, 大陷胸汤主之。 按此二条, 皆言太阳表证未解, 因误下之而成结胸也。
[论]曰: 伤寒五六日, 呕而发热者, 此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 其柴胡证仍在者, 当复与柴胡汤, 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卅痛者, 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 按此一条以少阳表证未解, 因误下之而成结胸也。
[论]曰: 太阳少阳并病, 而反下之, 成结胸, 心下卅, 下利不止, 水浆不入, 其人烦心。 按此一条, 以太阳少阳并病, 二经表邪未解, 亦因误下而成结胸也。
[论]曰: 阳明病, 心下卅满者, 不可攻之, 攻之利遂不止者死, 利止者愈。 按此一条, 谓阳明邪气入腑者, 必腹满便结, 今惟心下卅, 以邪气尚浅, 未全入腑, 故不可攻。 此虽非结胸, 而实亦结胸之类, 盖不由误下, 而因阳明之邪渐深也。
[论]曰: 伤寒六七日, 结胸热实, 脉沉而紧, 心下痛, 按之石卅者, 大陷胸汤主之。 按此一条, 不云下早, 而云热实, 其于六七日, 脉沉紧而心下卅痛者, 此伤寒传卅之实邪, 有不因误下而成结胸者, 乃伤寒之本病也。
愚按: 结胸一证, 观[伤寒论]所载, 如前数条, 凡太阳表邪未解而误下者, 成结胸, 少阳证亦然, 太阳少阳并病者亦然, 此不当下而误下之, 以致脏气空虚, 外邪乘虚内陷, 结于胸膈之间, 是皆因下而结者也。 又曰: 伤寒六七日, 结胸热实, 脉沉而紧, 心下痛, 按之石卅者, 此不因下而邪实渐深, 结聚于胸者也。 然则结胸一证, 有因误下而成者, 有不因下而由于本病者。 观近代伤寒诸书, 云未经下者, 非结胸也, 岂不谬哉。
结胸证, 观仲景所言, 惟太阳, 少阳二经误下者有之, 而阳明一经独无言及者, 何也? 盖凡病入阳明, 胃腑已实, 故可下之而无害也。 然又曰: 阳明病, 心下卅满者, 不可攻之, 攻之利不止者死。 此岂非阳明在经表证, 邪未入腑者, 亦为不可下乎? 不惟三阳为然, 即三阴之证, 其有发热恶寒, 表邪未解者, 切不可下, 最当慎也。
结胸证治之辨, 凡心腹胀满卅痛, 而手不可近者, 方是结胸, 若但满不痛者, 此为痞满, 非结胸也。 凡痞满之证, 乃表邪传至胸中, 未入于腑, 此其将入未入, 犹兼乎表, 是即半表半卅之证, 只宜以小柴胡之属, 加枳壳之类治之, 或以本方对小陷胸汤亦妙。 今余新方制有柴陈煎, 及一柴胡饮之类, 皆可择而用之也。 至于结胸之治, 则仲景俱用大陷胸汤主之。 然以余之见, 则惟伤寒本病, 其有不因误下, 而实邪传卅, 心下卅满, 痛连小腹而不可近, 或燥渴谵妄, 大便卅, 脉来沉实有力者, 此皆大陷胸汤所正宜也。 其于太阳少阳表邪未解, 因下早而致结胸者, 此其表邪犹在, 若再用大陷胸汤, 是既因误下而复下之, 此则余所未敢。 不若以痞满门诸法, 酌其轻重, 而从乎双解, 以缓治之; 或外用罨法, 以解散胸中实邪, 此余之屡用获效, 而最稳最捷者也。 罨法见新方因类第三十。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6: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阴厥阳厥三十九附脏厥蚘厥

厥有二证, 曰阳厥, 曰阴厥也。 阳厥者, 热厥也, 必其先自三阳传入阴分, 故其初起, 必因头疼发热, 自浅入深, 然后及于三阴, 变为四肢逆冷, 或时乍温, 其证必便结躁烦, 谵语发渴, 不恶寒, 反恶热, 脉沉有力。 此以传经热证所化, 外虽手足厥冷, 内则因于热邪, 阳证发厥, 故为阳厥, 乃阳极似阴也。 其证由邪热内结, 或伏阳失下之所致也。 凡厥微则热亦微, 宜四逆散之类; 厥甚则热亦甚, 宜承气汤之类也。 阴厥者, 寒厥也, 初无三阳传经实热等证, 而真寒直入三阴, 则畏寒厥冷, 腹痛吐泻, 战栗不渴, 脉沉无力者, 此阴寒厥逆, 独阴无阳也, 故为阴厥。 轻则理中汤, 重则四逆, 回阳等汤主之。
成无己曰: 四逆者, 四肢不温也。 伤寒邪在三阳, 则手足必热, 传到太阴, 手足自温, 至少阴则邪热渐深, 故四肢逆而不温也。 及至厥阴, 则手足厥冷, 是又甚于逆, 故用四逆散, 以散其传阴之热证。
[论]曰: 诸四逆厥者, 不可下之, 虚家亦然。 成无己注曰: 四逆者, 四肢不温也; 厥者, 手足冷也, 甚于四逆也。 皆阳气少而阴气多, 故不可下, 虚家亦然。 [金匮玉函]曰: 虚者十补, 勿一泻之。
[论]曰: 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 便为厥。 厥者, 手足逆冷是也。 病者手足厥冷, 言我不结胸, 小腹满, 按之痛者, 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 厥反三日, 复热四日, 厥少热多, 其病当愈。 伤寒, 厥四日, 热反三日, 复厥五日, 其病为进。 寒多热少, 阳气退, 故为进也。 若厥而呕, 胸卅烦满者, 其后必便血。
[论]曰: 少阴病, 下利清谷, 卅寒外热, 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寒, 其人面赤色, 或腹痛, 或干呕, 或咽痛, 或利止脉不出者, 通脉四逆汤主之。 伤寒脉促, 手足厥逆者, 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 卅有热也, 白虎汤主之。 手足厥寒, 脉细欲绝者, 当归四逆汤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 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大汗出, 热不去, 内拘急, 四肢疼, 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 四逆汤主之。 大汗, 若大下利, 而厥逆者, 四逆汤主之。 病人手足厥冷, 脉乍紧者, 邪结在胸中, 心中满而烦, 饥不能食者, 病在胸中, 当须吐之, 宜瓜蒂散。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 宜先治水, 当服茯苓甘草汤, 却治其厥。 不尔, 水渍入胃, 必作利也。 下利清谷, 卅寒外热, 汗出而厥者, 通脉四逆汤主之。 呕而脉弱, 小便复利, 身有微热, 见厥者难治, 四逆汤主之。
按: 阳厥阴厥, 其辨如前, 此先哲之大法也。 然愚则犹有所辨, 如阴厥一证, 既无阳证阳脉, 而病寒若此, 明是阴证, 今人但曰中寒者, 即其病也。 然犯此者无几, 知此者无难, 治宜温中, 无待辨也。 惟是阳厥一证, 则有不得不辨者。 夫厥由三阳所传, 是为阳厥, 此固然矣, 即以传经者言之, 又岂尽无阴证乎? 故凡病真阳不足者, 即阳中之阴厥也; 脉弱无神者, 即阳中之阴厥也; 攻伐清凉太过者, 即阳中之阴厥也。 四肢为诸阳之本, 使非有热结, 烦渴, 胀实等证, 而见厥逆者, 皆由阳气不足也。 成无己曰: 大抵厥逆为阴所主, 寒者多矣。 又曰: 厥为阴之盛也。 故凡属挟虚伤寒, 则虽自阳经传入者, 是亦阳中之阴厥也。 阴中之阴者宜温, 阳中之阴者, 果宜凉乎?
学者勿谓其先有头疼发热, 但自三阳传至者, 便为阳厥, 而寒因热用之, 则为害不小矣。
脏厥证。 仲景曰: 伤寒脉微而厥, 至七八日肤冷, 其人躁无暂安时者, 此为脏厥。 脏厥者死, 阳气绝也。
蚘厥证。 仲景曰: 蚘厥者, 其人当吐蚘, 今病者静, 而复时烦, 此为脏寒, 蚘上入膈, 故烦, 须臾复止, 得食而呕, 又烦者, 蚘闻食臭出, 其人当自吐蚘。 蚘厥者, 乌梅丸主之。 成无己曰: 脏厥者死, 阳气绝也。 蚘厥虽厥而烦, 吐蚘已则静, 不若脏厥而躁无暂安时也。 病人脏寒胃虚, 故宜与乌梅丸温脏安虫。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6: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谵语郑声四十

[论]曰: 实则谵语, 虚则郑声, 此虚实之有不同也。 夫谵语郑声, 总由神魂昏乱而语言不正, 又何以分其虚实? 但谵语者, 狂妄之语也; 郑声者, 不正之声也。 谵语为实, 实者邪实也。 如伤寒阳明实热, 上乘于心, 心为热冒, 则神魂昏乱而谵妄不休者, 此实邪也。 实邪为病, 其声必高, 其气必壮, 其脉必强, 其色必厉, 凡登高骂詈, 狂呼躁扰之类皆是也。 此之为病, 有燥粪在胃而然者, 有瘀血在脏而然者, 有火盛热极而然者, 有腹胀便秘, 口疮咽烂而然者。 察其果实, 即当以三承气, 或白虎汤, 凉膈散之类治之。 郑声为虚, 虚者神虚也。 如伤寒元神失守, 为邪所乘, 神志昏沉而错乱不正者, 此虚邪也。 虚邪为病, 其声必低, 其气必短, 其脉必无力, 其色必萎悴, 凡其自言自语, 喃喃不全, 或见鬼怪, 或惊恐不休, 或问之不应, 答之不知之类皆是也。 此之为病, 有因汗亡阳, 因下亡阴而然者; 有焦思抑郁, 竭厥心气而然者; 有劳力内伤, 致损脾肾而然者; 有日用消耗, 暗残中气而然者。 凡其或虽起倒, 而遏之即止, 终不若实邪之难制者, 即虚邪也。 察其果虚, 最忌妄行攻伐, 少有差谬, 无不即死。 治此者, 速宜察其精气, 辨其阴阳, 舍其外证, 救其根本, 稍迟犹恐不及, 而况于误治乎。 甚至有自利身寒, 或寻衣撮空, 面壁啐啐者, 尤为逆候。 盖谵妄一证, 最于虚损者不宜有之, 故凡身有微热, 脉见洪滑者生, 心多烦躁, 脉见微弱细急而逆冷者死。 所以证逢虚损, 而见有谵妄者, 即大危之兆, 不可不加之意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5 10: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