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588|回复: 2

专家教授谈中医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 16: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专家教授谈中医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2007-01-03 11:11:02

大中小
中医不是纯粹的文科或理科,在学习中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而且比西医学更抽象,因此好多同学感觉学习中医很难,不得要领。于是我们就如何学习中医,学好中医,请教了我校多位专家教授。

    “勤”字为先,打好理论基础

    张学文教授讲,中医院校的学生,要认识到中医的重要性,做到继承、整理、提高、发扬中医事业,就必须有准备,有精神,身体力行,对中医理论文献融会贯通,并勤勤恳恳做临床。学中医也和其他专业一样,要有信心、决心、毅力,要为人民服务。

    中医学生学习,须“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问老师,有心者问一个观点、一个思路,各有所长,不要只问现成方。有学生问什么药治高血压病,其实啥药都可以,如黄芪、丹参等等,关键是辨证。做一个好医生,以医德、医风为根本,二者不可偏废,这不是官话,而是实在话,可惜个别医生,看钱治病。

    金志甲教授谈到,理论和实践两者应该始终保持一致,但有时侯理论和实践并不一致,实践本身不会错误,我们只有不断发展并完善理论,才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临床实习阶段,我希望你们能做到三勤:第一,嘴勤,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要问,要经常问,不要怕麻烦;第二,腿勤,在实习期间,有时间就多干活,不管是医生的活还是护士的活,能干就多干点;第三,手勤,能动手就动手不要害怕被拒绝,你要求动手的次数多了,就一定会让你动手的,其实实习也是一种竞争。

    郭兰生副教授说:传统名医之所以少了,是因为现代技术成就和团队作业优势将个人的优势抵消了。传统名医经验是修炼成的,个性化的心路历程是无法继承的,因此,历代的名医鸿儒风采各异。寻找适合当今和未来社会的“儒医”之道是我们急需理清的问题。从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中寻找答案,对分享名医大儒的心理感悟肯定有益。

    李军教授谈中医的学习方法时说,死记硬背有时是必要的,“书到用时方恨少”,即使你现在学的东西自己还看不明白,那也必须把它记住,这样到了实践中你会逐渐领会和运用自如。平时要多注意总结记忆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不要生搬别人的经验,要有自己的方法。

    高新彦副教授说:“我国正在推行素质教育,然而就中医院校讲,学生的理论都是基本过关,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将理论背的滚瓜烂熟,他们的临床实践不敢恭维。学习理论最终是为了指导临床实践,我们只是咬文嚼字的书生,而不是救死扶伤的医生。”这就是高教授为我们敲响的警钟——同学们临床意识淡薄!我们首先要爱好中医,要有为中医事业奋斗终身的长远目标,要有痛下决心救死扶伤的坚定信念。




    赵争胜副教授谈了自己的求学与科研经历:1975年高中毕业后,我开始学医,从《中医入门》、《难经》学起,1979年上大学后,学习一直名列前茅。那时没有参考书,偶尔见到一本,如获至宝,很是珍惜。刚开始时,认为分数的高低即代表能力的高低,到后来发现这一观点不正确,追求分数不是理想,而是社会需要啥,啥就是重点。三四年级时看的书较多,当时不觉得有什么收获,到后来方觉得博览书籍特别有益。毕业后留校,在教研室待了整整五年时间。在这五年时间里,我把自己局限于单身宿舍、实验室、课堂、教研室这几个狭窄的空间,对专业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树立了专业思想,奠定了专业基础。那时为了不受外界影响,将两耳塞住,“两耳不闻窗外事”,以致于友人说自己是“神经病”。一个人必须经过一个非常“苦”的阶段,使自己得到锻炼。

    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尽管有许多前辈们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中医仍然存在很多未知数,中医被世界人民认可还有段距离。朱长庚教授说:“中医潜力大,因为它没有被挖掘的东西太多”。中医这门经验学科从起源至今几千年,每一代人都在努力,可每一代人都有遗憾,今天,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中医在医学的天平上失去了应有的重量,因为我们没有新的实破,我们仍在延用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继承得很好,可发展却跟不上。

    那么如何更好的发展中医,使全世界人民都了解它呢?朱教授强调一定要宣传自己,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专利,但是连中国人对中医都不甚了解,实在令人尴尬。这一中华瑰宝不应被束之高阁,应让其闪耀自己应有的光芒!各门各科我们都应该认真去学习,使它们在临床上能互补、互动。本科生的主要任务是“用”,研究生的任务才是在“理论”。当代的中医教育已具备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医学生不只是诵读医书,它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作为中医学生首先要把自己当大学生看待,过硬的基础知识是我们必备的素质。这是朱教授结合自身提出的观点,他上学的时候学的是俄语,而今天为了事业的需要又学英语。当代大学只有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应对我们将来所遇到的各种情况。不要说医学生只会看病就行,中医学生也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以便将来面对多种职业选择。

    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是思维培训,可将我们的基础知识综合归纳,升华为能力。这种培训包括思维的敏捷性、可变性、前卫性等等。无论是学习中医的过程还是临床实践,面对一个从未见到的病例,经验就失灵了,而思维却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样,如果换一个问题,不是医学问题,经过思维培训的人仍然能够迎刃而解。“书山有路勤为径”,这是从自身出发最根本的因素,要勤奋学习,也要会学习,学习更要有创新,有创新学习才能有无限动力。我们学习的另一个动力就是有确定的人生目标。具备了这些因素,我想学习不再是难事。中、西医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优越性,任何一种都无法代替另一种。

    现实的目的就是将来如何生存、如何竞争于当今社会,为了适应社会各个岗位的需要,我们进入不同的大学学习不同的专业,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学的某专业而限制思维模式,正如高新彦副教授所说:“我们要把自己看成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不仅是医学生。”中医学院也是国家普通高等院校,每位中医学生都应该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当代大学生,将来我们走上社会时,也不单单对招聘单位说我只会治病救人。”不一定要求每位医学生都通晓古今、学贯中西医,但决不能局限于学校和课本。人际关系、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工作能力等等都是我们的必修课。

    人的一生概括起来应有四个字:学习、选择。在学习中选择,在选择中学习,而这就是一个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勤学的态度。而且在我们做每一个选择时都必须慎重。

    王昌利教授说,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处于科技发展的新时期,药学教育应面向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的方向,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竞争意识、批判精神、国际意识、外语好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存、掌握扎实的知识,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道德水准,这样的人才才符合要求。教师们要具备过硬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知识,才能游刃有余,精心打造一个完美自我,做药业合格人才。

    王瑞辉教授讲:入世是一个发展的机遇,对中医药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中医在对人体整体功能调节上的作用是西医所无法替代的,而中医保健的作用是世人肯定的,同时我们应借助自然科学的成果发展自己。纵观药品市场,不难发现临床用药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从中草药中提取的。只要我们能用现代科技对中草药进行研究,使它的重复性提高,使其质量达到标准化,中药在世界药品中的地位将会进一步提高,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会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大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教给我们学习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做人的方法。我们应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找到一种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自学的能力,要学会面对问题,应用科学的思考,同时还应注意创造思维的培训,要学会思考。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学校无法教给你解决问题所有的方法,但能教给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胡惠滨等
发表于 2007/5/2 17: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刻!!!!!!!!!!!!!!!!
发表于 2007/5/11 00: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wanbingzhensuo 的帖子

学中医、中药,现在这样啃本本,死记硬背是出不了名医的,只会出更多的庸医。纲举目张,要抓本源,本源是什么,本源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阴阳、五行、生克。振兴中医的确不容易,既要对付外面打压(西医及伪学者),又要解决几千年内部累积的庸和门派争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16: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