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5781|回复: 1

云城医记--我在温哥华作中医的日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9 16: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子:
受杏林耕耘版主之邀,让我介绍下在海外的中医经历。冒然答应下来之后才发现不知从何讲起!愚钝之人,即无梦笔之才,又少广博之识,勉为其难,就介绍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一点杂感吧, 让对海外中医针灸状况有兴趣的网友多一个小小视角。
所谓云城,是本地华人对温哥华的称呼,因大多来自广东、香港,粤语的发音较接近英文Vancouver。此地山清水秀,屡次被评为世界上最适宜居住城市的前三名,但是否人杰地灵就见仁见智了。温哥华是加拿大的第三大城市,最大的太平洋港口,所在省份为布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简称卑诗省(B. C.) 。温哥华因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的关系而华裔众多,随之中餐馆与中医诊所也就遍地开花了。

(一)卑诗省的中医发牌制度
卑诗省号称全球除中国外唯一政府立法承认中医针灸地位的地区。目前全省的针灸、中医师均由“卑诗省中医针灸管理局”(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and Acupuncturists of British Columbia)简称“CTCMA”(网址:http://www.ctcma.bc.ca/index.asp)。
对这个名称可能有人会奇怪:为什么要把中医与针灸分开呢?这与西方对中医的接受过程有关,最开始他们接触和感兴趣的仅是针灸而已,当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介绍了国内针灸麻醉的成果,引起极大的关注,并由此掀起了一股针灸热,使之由海外华人扩展到当地西人中。所以直到今日,西方人仍然将针灸与中医分开并列。而十年前当管理局初成立时,也只有针灸之名,而无中医之称,直到2002年才改成现在的样子。
CTCMA是一个由行业内人士与公众人士共同组成代表省政府管理中医针灸在全省运做的半官方机构。所谓半官方是指,法律上它有等同政府的行政权力,但没有政府官员参与,也无政府拨款。经费完全靠下属成员即我这样的从业者每年上交的年费(300~700加币)。管理局的主要职能就是考核并发放牌照(即国内现行的医师执照),保护公众的安全,监督从业人员的质素。与国内不同的是,它并不参与药材的管理,因为这边都是医药分家的。另外从法律角度讲,它也不保护从业人员的利益,如果公众与业者发生冲突时,它是要保护公众的,也就是说业者花钱来监督自己!这让很多从业人员一开始极不适应。
目前,CTCMA核准发放的共有四种牌照:
注册针灸师(Registered Acupuncturist)
注册中草药师(Registered TCM Herbalist)
注册中医师(Registered TCM Practitioner)
注册高级中医师(Registered Doctor of TCM)
他们的权限、业务各有不同。针灸师只能扎针,不能开中药方;中草药师可以开方,不能扎针;中医师则两者都能做;高级中医师则相当于前三者的上级医师,按规定在前三者治疗中三个月不见效的要转诊给高级中医师(但大家均独立行医,故转不转诊全在业者自己)。
为什么搞这么些花样呢?这也是西方对中医的接受程度造成的。在1999年CTCMA发放第一批牌照时,当时只有针灸师一种,由于有些人并不用针,仅是开药,故难以全面顾及。业界呼吁要发DOCTOR牌,但阻力很大,主要来自本地的西医,他们认为只有MD毕业才可以用DOCTOR的头衔。为了照顾到方脉的部分,只能先确立了草药师和中医师的头衔,其后几经争取,终于确立了高级中医师的称呼。至2002年才发放了第一批高级中医师牌照。
如何拿到相应的牌照呢?按照法规,所有牌照都分两类:完全注册类—通过考试取得;—无须考试取得。所谓祖先法案类,是指如果在1998年底前即在卑诗从事针灸或明或2000年底前从事中药的,并有适当学历,只要有足够的治疗人数与人次,一经核实,不必考试即可领取针灸师或草药师的牌照,如果两种条件都符合,即可获得中医师或高级中医师的牌照。不合条件的则必须通过相关考试:考过针灸试可拿针灸牌,考过中药的拿中药牌,两者皆过则为中医师牌,在此基础上再通过高级考试则可得到高级中医师牌。三次考试共需三千多加元。目前每年各办一次。其考试均分笔答和实践两部分,其笔试全部为多选题,即国内所谓标准化考试,而实践部分则包括认穴,认药,针灸、中药处方等,为我当年在国内所未见。其难度对国内正规中医院校的毕业生,特别是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应属一般。
按理说这种发牌方式还是满合理的,但由于在祖先法牌照发放中存在某些黑箱操作及标准不一,加上考试分中英文两种,而中药考试的英文版对本地英语人士明显稍难(药名、方名用拼音),故一直有不少反弹和投诉,也因此降低了管理局的威信。


(二)加拿大的医疗架构与中医的角色

加拿大是三级行政架构,与医疗相关的是联邦政府(中央)和省政府(地方),再下级的市政府只与诊所的商业牌照发放、卫生检查有关。
与国内不同,联邦政府的行政职权并不涉及医务人员,主要管理相关法律制定,如确定加拿大公费医疗体制的健康法(Health Act);以及药品流通的批准,如新近执行的天然健康产品法规(Natural Health Products Regulations)就涉及了中药的管理,一方面将中药不再以健康食品对待,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大量常用中药的应用,尤其是成药和免煎药等制成品,例如:麻黄,防己,马兜铃,木通等。另外就是要向各省做医疗拨款,以维持医疗体系的运作,目前这方面是难点和焦点所在。
省政府是与医疗服务息息相关的机构。一方面医疗拨款由省政府控制(源于各省自己的收入加联邦拨款),款项主要用于发放医护人员的工资,维持各医院的运转,设备更新及保养等等。据报道,目前40%的医疗拨款被用于了医生和护士的工资,而医院的设备要靠向社会募捐解决。另一方面,医疗从业人员的牌照发放间接有省政府掌握,例如中医的牌照,就是卑诗省立法承认中医地位后,由代表省政府的CTCMA来考核发牌。总之,省政府是执行加拿大公费医疗制度的关键角色。

那么,究竟什么是加拿大的公费医疗呢?这一种全球少见的由政府埋单的全民保健体系。任何加拿大的合法居民,只要每月交少量的医疗保险金给省政府(低收入家庭减免),就可以享受免费的看医生、急诊、临床检查和住院等医疗服务,但不包括看牙医、眼科、在药房购买药物的费用。在卑诗,一个家庭一月只需108加币。对年收入少于两万的家庭,这笔费用还可申请免除,每个家庭成员还可另外得到总共十次看物理治疗师、注册按摩治疗师或整脊医师的福利。这里可以看到虽然在卑诗省中医已经为政府承认,但并未被纳入到公费医疗的体系,换句话说,病人看中医、针灸大部分是自己买单。这种公费医疗被称为MSP(Medical Service Plan),所以省内的中医仍然在为将针灸纳入MSP而奋斗。实际上,这对中医从业人员的收入并不会有太大的直接影响,但这才是中医或针灸真正被主流社会接受的标志。但这条路还是相当漫长的,特别是在目前公费医疗捉襟见肘的局面下。

加拿大法定认可的医疗从业人员有那些呢?
第一类是医生(M.D.):是指由认可的医学院校毕业,主要是美加两地的院校,通过临床实习和考试获得牌照者。分为两类:家庭医生(General Physicians)和专科医生(Specialists)。前者又称全科医生,一般在自己的私人诊所工作,病人除急诊外,都要先看家庭医生,由他们先诊断、处置,或转诊,如转诊或转介到独立的医疗检查机构做检查后,各种报告也由他们通知、解释给病人。可以说家庭医生是病人与整个医疗体系的联系纽带。
由于家庭医生所受的医疗训练时间稍短,内容稍浅,所以当他们遇到不能确诊或无法处理的患者时,就要将之转介给专科医生。专科医生可以很专,如有骨科医生只看膝关节疾患的,也可以很广,如大内科,可以看各系统疾病,或急诊科,涵盖内外妇儿的急症,当然必要时他们会进一步转给更专的医生。
这样的转介体系是历史形成的,有其优点,但也有其弊端:病人的转介与否主要取决于医生,一旦初诊医生判断有误,则会耽误治疗(参事例:http://members.shaw.ca/panclinic/panclinic/yaoming.htm);由于除急诊外看各级医生都要预约,反复转诊常常延误治疗时机;医生过于专门于某个范畴,影响对病情的全面判断;由于病人的信息有限,较难有选择医生的机会,一方面病人不一定能得到高水平的治疗,一方面医生之间缺乏竞争,大锅饭导致业务水平停滞或下降;医生,特别是家庭医生多在自己的独立诊所工作,不利于提高业务。
第二类是护士(Nurses),有注册护士(Registered Nurse)合执业护士(Practice Nurse)之分:前者有学位,学士、硕士直到博士,主要在医院工作,相当于部分住院医师的职责,可以做部分处方,多数时间病人在医院接触到的是他们。后者只有一定时间的训练并取得证书(Diploma),类似国内的护校毕业,从事从医院到养老院等的各种护理工作。
第三类是医疗技术人员,都有专业训练,在医院或独立的医学检验机构工作。
以上是最主要的医疗从业人员,二、三类人的收入是工资,由雇主发,在医院工作的其雇主就是省政府或其代理机构,护士的起薪每小时所20多元,所以每到合约谈判时往往会有罢工行为,严重影响医疗服务。医生也找政府拿钱,但大多不是工资,而是诊金,标准由谈判决定,例如家庭医生接诊一人次约20多元,一两分钟或几十分钟都如此,所以往往会见到其诊所内有告示讲一次只处理一个问题,毛病多的要改日再约。
第四类是牙医(Dentist),和国内的业务范围相同。需要有相应的专业教育学历并考取牌照。
第五类是自然疗法医生(N.D.),需五年的专业教育,可以做多种现代医学处理,如处方部分药物,静脉注射等,其业务范围尚包含部分中医和针灸内容。
第六类是整脊医师或称脊骨神经科医生(Chiropractors),需四年专业培训,通过矫正脊椎关节治疗多种疾病。虽在北美广泛流行,但也受到部分传统西医的反对。
以上三类都有医生头衔(Doctor)。下面几种则不能使用医生的称呼:
第七类,物理治疗师(Physiotherapists),受专业训练,但无学位,以物理手段声、光、电等仪器治疗病人,以损伤、大病康复为主,往往当西医不再能有效处理时,会转介给他们。如中风病人多数都在这里作康复,知道用针灸的极少。他们有些也会用针灸,但只须三周或数月的短讯,而且并不通过CTCMA的牌照考试。其针灸效果往往只是使病人再也不敢做针灸而已。
第八类,注册按摩治疗师(Registered massage Therapists):三年训练,须考牌,以按摩手法治疗病人,与推拿的主要区别在与不讲经络、穴位,只讲解剖,手法轻柔,不扳动关节。病种广泛,但以损伤为主。
以上四至八类的服务费用基本不在公费医疗范围内,但为其他保险接受。主要是额外医疗保险,由雇主或私人购买,大多数在中型以上私营企业或各公营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雇员都作为福利的一方面享有该类保险,用于支付处方药物、看牙医等各类医疗服务的费用,有一定限额及报销比例,但对上述几类而言一般足够支付了。但针灸的费用只有一小部分保险计划受理,且限额很低,在每年100~500元之间。再有较常见的就是汽车保险,车祸损伤的治疗费用由此支付,一般看整脊、物理治疗或按摩治疗的费用,只要有家庭医生的证明多数会全额报销,而看针灸则需保险公司特批或与保险公司打官司,胜诉后由总赔偿金中支付。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的病人主要是经上面各种治疗无效后前来尝试并有经济能力负担的患者。对于一次治疗少则二三十多则过百的费用而言,以家庭年收入三到五万的人,也并不是能随便负担的。很多病人由此而在治疗初步见效后即停止下来。这样的状况一方面使中医针灸要面对大量的慢性病、难治病,另一方面又要在短期内取得效果以巩固患者的信心。所以几十年来中医能够在加拿大缓慢发展到今天,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完全在于其疗效!也正是这样的经营环境,使得中医业者特别珍惜每个就诊的病患,花大量的时间与之沟通,填补了部分主流领域的空白。但这也反应了,中医、针灸真正被广泛接纳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三) 中医针灸在温哥华地区的生存状态

中医到底能不能发财?这是很多人在提到海外中医时最先想到的问题。其它的地方我不清楚,但就个人所见,在温哥华地区,还没有见到能象西医那样发财的(年收入十几万至几十万),更甭提发大财了!
记得两三年前,我所在的一个以大陆来的医疗人员为主体的中医协会做了个简单的会内统计,会员个人平均年收入(仅中医针灸治疗方面)为不足一万元,而加拿大平均家庭年收入为五万余元,两万以下则为政府认定的贫困家庭。虽然不到一万的数字可能有些夸张,但中医收入低,在全BC省也是业内公认的现实。

让我们看看中医在此地面对的现实吧。
BC省最新人口统计结果为四百三十余万,大温哥华地区在一百五十万以上。相对的注册中医从业人员(包括四种牌照的总和)刚刚超过一千人,其中一多半集中在大温哥华地区。特别在市中心和华人集中地区,被戏称为诊所多过厕所。
那么,都什么人看中医、扎针灸呢?有于前述医疗保险的关系,看中医的人远没有看其它疗法的人多。大概分三类:华人,以吃中药,做按摩为多,中药一副少则四五块,多则一二十,平均在十来块左右,一般不会另收诊金。按摩则在二十一小时到一分钟两元之间,多数为一小时三四十元的样子;来自有传统医学背景的地区的人,如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地,他们的经济能力较强,选择也较平均,针灸、中药,按摩都有作,但有时比较倾向于选择同样背景的业者;第三类也就是主流人士,平时所谓的西人。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只接受针灸,但对价钱不太计较,更看中效果,只要有效,他们愿意付较高的费用,如一小时九十,一百,甚至更多,不过一旦没能力支付了,就会立即停止治疗,加上更多的是出于好奇,而非了解,更谈不上信任,故一般能来二三次,如过仍未见明显效果,顶多再多来一两次,就此告别了。对这部分人,收费少则三十元一小时,多则一百二十元也时有所闻。比较集中的价位在五十到八十的样子。
此地收费的标准,基本上分两类:按时间收,如每小时,每三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等;按项目收,如针灸多少,按摩多少,拔罐又多少等,甚至听说过有按针数收费的。极少会按病种收费。业内尚未能建立统一的收费标准,所以也有小小恶性竞争的成分。
治疗方面,一般多则二三天一次,少则一两周一次。治疗的频度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时间和经济承受力。病种则以慢性病为主,特别是西医没有好的治疗方法,或副作用较大的病,如慢性痛症,内、妇、皮科杂病,肿瘤等。这些病例的共同特点就是迁延久,虚实夹杂,较难治愈。

中医的从业人员也可分为这么几类:
大陆或港台及亚洲其他地区(主要是韩国)的原中医专业人士。这部分以大陆和韩国人为主,因受过正规中医教育,专业水准相对较高;
大陆和其它地区或多或少受过中医方面训练的原医疗专业人士。主要是过去从事西医工作的。他们对中医的了解不深,但由于有医学背景故尚属专业。这些人当中有些原本对中医感兴趣,更多的则是迫于无奈为继续从事医疗而作出的选择。他们当中有些会逐步进入中医的角色,并发挥西医背景强的优势为中医的推广添砖加瓦,有些仍然局限于于原来的西医知识,而在中医与主流社会的沟通中起阻碍作用;
本地接受中医培训并取得执照的人员。以英语人士为主,他们的优势是有当地人文、社会背景,在向主流社会大力推广中医时自然而然的成为主角。但他们的中医素养多数较初级,也造成推广的同时难免参杂许多不属中医学术范畴的东西,风水、通灵术和现代营养学等等。(有关本地中医教育另表);
再有一部分则为祖传或学徒以及不知什么出身背景的人。前者当中确有高手,后这则大多以各类功夫、气功为主要招牌,这当中更加龙蛇混杂,难分良莠了。记得六七年前有个很活跃的人,号称有湖北中医和体育学院的双学位,广告常摆出各种功夫的架势,并将温针法称为自己的发明,很能迷惑一些中西患者,最后因不能拿到牌照已销声匿迹了。但这种人在一些西人患者中很有些市场,因为其宣传正吻合了西人脑海中的中医形象。
还有一些做针灸的是家庭医生和物理治疗师,他们不必从CTCMA申领牌照,只经过三周到数月的短讯,其治疗效果一般无法和真正中医比,但有资源优势,加上其背景,往往影响中医针灸的声誉,曾有我的病人问为什么在我这里扎针不痛却有效,而原来的物理治疗师却扎的很痛,也不见好。
由于中医业者的复杂背景,加上中医本身的特点,也就造成了广大公众对中医认识的分歧和误解。个人所见,当地西人中知道中医针灸的并不占多数,有兴趣尝试的就更少,而尝试后能获益的仅属整个人口的极小部分。但由于获益者对疗效的惊奇,造成了局部的轰动效应,这种效应一方面起到宣传中医针灸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误导,增加了其他人对中医的心理期待,而一旦其不合理的期待得不到满足,反而会极大地伤害中医的信誉。

目前在本地应用的主要技术手段:
针灸,包括传统针灸、电针、放血、各种微针(耳针、皮肤针等)及新近推出的技术,如浮针疗法。相当一部分人还是以扎上针,通通电为主要治疗手段。穴位注射、针刀等不能使用;
推拿按摩,使用得非常广泛,有些是过去的专业推拿师,更多的是仅有短期培训,甚至培训都没有的“自学成才”人士在做,手法相差悬殊;
中药,草药、成药都有,草药较全,除动物药和毒药较难进口而比较贵和难找外,其他都有,也不算太贵,批发一般在几元一磅。成药就很参差了,一方面国内著名厂家的产品少而旧,另一方面港台东南亚出品的也是真假混杂。再有一正在推广使用的就是“免煎中药”,又称“科学中药”。以台湾的品牌为主,质量也较好,大陆的可能有两三家在做吧。这部分特别适合西人患者,解决了他们不会煎药又怕气味影响家居环境的问题;
其它还有:气功、各种国内和其它地方推出的治疗仪及保健品等。

中医的就业方式:
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受雇与自雇两种。
受雇大致分三种情况。一是在参茸行坐堂。所谓参茸行又称参茸海味行,不单卖中药,更卖干海产和杂货,是香港的经营方式。中医师坐堂一方面要把脉开方,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荐各种名贵补品,小店铺还要干些杂活。有病人要求时,也可以扎针灸,做按摩。月薪在一千五到两千五之间,但多数要每周工作六天,且没任何福利。二是在比较大型的连锁式诊所打工。这种店的老板并不懂医,但资金较充裕,可以一下开数家分号,会雇较多人,报酬一般是底薪加分红,客人多收入高,客人少收入少,不稳定,所以很少有人会长期做下去。三是给某些客人多的诊所打工,其老板本身也是医生,由于诊所生意较好,会找帮手,一般只分账无底薪,但分账比例较高(50%左右)。此类工作也不稳定,因为多数人做一段时间后就会选择自己单干。
自己做就是自雇。很简单,拿到中医针灸方面的牌照,在到所在地的市政府申请一商业执照即可开业。有些城市还允许在家中做(home base business)。手续简单,费用也低,一年卫生部门也许会来查查环境卫生是否达标,再每年续牌即可。但主要开销在租场所和广告开销。月租多在每平方英尺一到二元间,个别好区还更高。广告费用很高,在一份英文社区小报上登一次豆腐块大的小广告就要将近二百块,往往还没人理。再加上其它的开支,一年要有个几万块,如果没有稳定的客户和一定的资金基础,很难一下自自己开诊所。不过还有一种容易的方式就是合租,特别是和象物理治疗师,整脊医师合租,容易找病人,开销较小,但不是很自由,比如可能不许做艾灸等。所以很多大陆出来的人会先打工,积累客户和资金,若干年后再自己开业。

总之,就收入而言,只要有真本领作中医还是可以达到一般人的生活水准,但可能会更辛苦些;就市场而言,本地中医针灸还只是刚开头,而要真正发掘其中的潜力也绝非易事!


(四) 卑诗的中医教育

因为谋生的关系,自己有机会在三间不同的中医学校任教,也有六年多了。一些亲身体验也许能看到海外中医教育的一个侧面。
中医教育在本地属专上教育。加拿大的高等教育分大学和学院两部分。大学专指综合大学,目前几乎全部是公立(一点与美国不同),可以发放学位(Degree),学院则比较专门,局限于某个领域,有些能发放学位,有些仅有证书(Diploma),有些仅属短期培训,发个证明(Certificate)而已。这些学院有些属公立,大多是私立,政府没有太多监管,仅收取保证金,金额视乎招生规模而定,主要为防范经济纠纷,同时受理投诉,至于教育质量是不在考察范围之内的。中医教育就是由这样的私立学院主办的。曾几何时,注册的中医学校有120之多,目前稍成规模的可能十家左右,学员三两个的就不得而知了。
说来巧合,我教过的三家,东主都是韩国人。第一家几乎可称历史最悠久的之一,有十几年了吧。学生最多时有超过50人,一般在20~30之间。初去时,发现完全没有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长短,教学内容都很灵活,随各种客观因素和东主的主观感觉调整,学生会经常被并班,导致内容重复。开始课程以针灸为主,后来因有了执照考试,逐渐增加中药、方剂的比例,曾一度超过针灸。也是拜执照制度所赐,教学内容近三四年逐渐固定了下来。在此间学校,我前后执教近两年。另一间学校,规模甚小,东主本是我最初的学生之一,仅仅短时间代过几次课而已,感觉比较正规,但主要老师学生都来自韩国,教法和内容也比较韩国化。目前任职的学校开了近四年,我加入其中也有三年了。规模算比较大,也可能是加拿大最大吧,在校生近百人。相对正规,课程设置也仿照国内的中医学校,设备条件较好,有多媒体投影仪等。
这样一说大家可能对此等中医教育心中有数了。再谈谈具体细节吧。
学制:以前都是一到两年之间,后来因为执照考试资格认证的关系,目前都在两年半到三年,这是密集学制即一年三学期,共三周休息情况。
内容:涵盖所有目前国内中医本科的课程,只是时间压缩很厉害。尤其是西医课程。中医而言,如中药、方剂各120小时,伤寒论80小时,骨伤40小时,推拿40小时。
教材:中文的用国内统编五版、六版教材,英文是大问题,很多课程找不到好的英文教材,虽然国内各种英文教材不少,但都有几方面问题,首先就是英文水平太差,很多话讲出来,英语母语的人看不懂!其次,专有名词翻译不统一,例如“气”的译法就有两三种!再有内容过于简化,如中药仅一百多味,远远少于中文课本的内容。最后就是不成系列。海外英语人士出的中医书籍也有不少,但有些比较专门无法作教材使用,有些则错漏百出。所以英文教材的短缺成为限制教学水平的瓶颈之一。
教员:绝大多数来自中国大陆,其中多有本科学位,有些还是博士,但并不都是中医出身。其背景以作临床、科研为主,来自教学一线的很少。但这并是不影响教学水平的主要因素。关键是语言能力,和中医背景。他们中的多数搞中医的英文不好,英文好的不是中医。这也是英语教学的最大瓶颈。还有就是多数学校都是请兼职老师,薪水不足以养家,还要兼顾自己的诊所,或打工赚钱,这也影响老师的积极性和精力。
学员:分本地学生(讲英文);海外学生(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韩国、欧洲国家等,母语非英文),当中一些原有医学背景,但无法取得西医执照而转投中医。学生的背景,以高中毕业到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都有,普遍以海外学生的学历较高。对非亚洲的学生来讲,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文化背景差异,例如你对一个加拿大人说上火,他会感到不可思议。其次,是语言障碍,因为很多时候要用汉语拼音来标志不好翻译的词,象中药名、方剂名等,无论是阅读、记忆和听课都构成很大的障碍。不过本地学生因为学习完全处于自己的兴趣,故而还是很刻苦的,反而是海外学生因为有些是迫于谋生需要,反而并不用心。另外一个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就是缺乏实习机会,主要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病员,而来病人一方面病情过于复杂困难,另一方面少能坚持完成全部治疗,无法观察疗效。
总体讲,本地的中医教育效果,在我看来属差强人意。表现在学生不能建立真正的中医思维(这一点,国内都难做到),很多人还是用现代医学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中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欠缺,如中药、方剂反面,很多人毕业之后开不出象样的方子,能用成方的都少。而诸如刺法、脉诊等技能则更是差多了;毕业后缺乏进修机会,本地就免谈了。美国有一些,但我看以经济效益为首,真东西少。国内虽然开有各种培训班,一方面费用不菲(很多洋人并不能负担),另一方面不能切合本地实际。而有学术水准的英文书籍极少,期刊则可称缺如。现阶段最需要的是外语能力强的中医人才,能把国内成型的中医成果,包括编排较好的教材介绍过来,而面对海外的中医培训也当以学术水平为第一标准。总之,只有中医的根强壮了,海外的枝叶才有可能茂盛起来。

最后,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看法作为全文的结束。
第一,中医的根在东亚,其主根在中国大陆。现在在外面真正撑起中医主体的主要还是大陆出来搞中医的人,他们大多在默默耕耘,但正因为他们的疗效,才赢得了中医的声誉。
第二,在海外做中医并不一定是中医的最好选择,无论从收入上还是业务提高上都是如此。随着国内医疗市场的开放,中医的疗效必然会赢得更大的空间。而在海外面临巨大的文化差异,每一点市场的拓展都需加倍的付出。虽然在这里是比较纯粹的中医环境,但同时也失去了学术交流的机会,想提高自己的水平就需更多努力,而谋生的压力又妨碍这样的努力。
第三,要出来做中医,一定要有一技之长,最好有国内若干年的临床积累;二要外语水平高,不能很好地与病人交流,也很难有好的疗效。

本文实乃机缘巧合之作,若非杏林耕读版主之邀,也不会有此杂记。所有内容限于个人能力、观察角度之局限,并不能反映海外中医的全貌,可能还有误导之虞。敬希指正。再次感谢杏林耕读版主和各位网友的关注,实在惭愧之至!



上文转自 yongyi87 先生在中国中医论坛发的帖子.
发表于 2007/5/5 12: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都不易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8 18: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