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復者, 謂血家春夏得病, 至次年春夏復發, 秋冬得病, 至次年秋冬, 其病復發, 值其時而仍病, 故日時復, 夫人身五臟六腑, 與天之氣運, 呼极相通, 原是一體, 故天之陰陽, 能媾人之疾病, 其實非天病人也, 乃人身氣血, 先有偏盛故感天氣之偏盛, 而病逐作焉。
血家病得於春者, 乃肝經血虛火旺, 春木之氣, 內通於肝, 肝經感木氣, 而風動火發, 故值春時, 舊病復作, 其已發吐血者, 宜地骨皮散, 加蒲黃黃芩龍膽草杏仁紫胡荊芥, 醋炒大黃治之, 尚未發作者, 須服五味逍遙散, 加牡蠣阿膠龍骨香附子五味子, 或用左歸飲, 加阿膠龜版牡蠣五味子, 以滋養之, 使肝腎陰足, 則火伏而不動矣, 凡冬日春時, 得血病者, 均宜用此法, 以養肝腎, 使陽氣封謐而不洩, 斯病不發矣, 又凡肝經火動者, 必先有熱蒸口苦, 魂夢不甯諸證, 柴胡清骨散亦治之。
失血之病, 得於夏者, 乃心經火旺, 次逄夏月復發, 宜瀉心湯, 加丹皮蒲黃生地黃木通甘草梢降香牛膝, 其未發時, 若見煩熱, 即宜預服生地黃散, 以遏止之, 或天王補心丹以養之, 又接夏月暑盛, 病多發於陽明, 以陽明主燥熱, 暑熱相合, 故多屬陽明, 病在陽明者, 口渴身熱, 煩燥便閉, 惡聞人聲, 脈勢洪大, 以此為辨, 其吐出之血, 亦必甚多, 宜犀角地黃湯, 加葛根金銀花知母蒲黃大黃枳殼, 若尚未動血, 初覺發熱口渴者, 玉女煎, 加蟬蛻秦皮茵陳枳殼, 或先服甘露飲, 以養胃陰, 免動燥氣。
秋乃金令, 肺氣主之, 凡失血家, 至秋時皮毛收斂, 未能秘密, 往往外合風氣, 內壅熱邪, 發欬動血, 尤為容易, 病家醫家, 皆須善為調理, 庶可補天再造也, 若是秋時得病, 是病本得於肺, 次逢秋月, 本臟不潤, 復發痿燥, 而欬血者, 清燥救肺湯, 加生地蒲黃治之, 人參清肺湯, 加紫苑當歸蒲黃亦可, 葛可久太平丸, 既滋肺陰, 兼清風痰, 尤治肺良方, 若肺氣鬱而不布, 衛陽不外達, 津液不下降, 皮毛洒淅, 寒熱作欬者, 宜小柴胡, 加荊芥防風桔梗杏仁蒲黃蘇木瓜蔞根麥冬桑皮全皮枇杷葉治之, 風寒客於肺中, 久欬不止者, 宜千金麥門冬湯, 其麻黃搗茸炙過, 以搜陳寒, 或重用太平丸, 重加薄荷, 亦和散之法。 冬令屬水, 腎氣主之, 此時陰氣堅凝, 則陽氣潛藏, 龍雷不作, 若陰氣不足, 則陽氣不潛, 況此時陽氣皆入於內, 人身陰虛者, 既多內熱, 加以陽氣入內, 兩熱相合, 致失冬令寒熱之象, 此與冬行夏令無異, 是以火迫血動, 而復發也, 治法, 宜滋腎陰, 泄內熱, 使其陰凝陽秘, 復成為大冬之令, 斯病愈矣, 已動血者, 玉女煎, 加蒲黃丹皮蘇木, 繼服大補陰丸, 六味丸, 以收功, 乘其未發, 先用麥味地黃湯滋之, 火之不藏, 如三冬不雪, 臘月鳴雷, 潛納陽氣, 皆可加龍骨牡蠣, 吾於衝脈言之甚詳, 須參看。
凡物有根者, 逢時必發, 失血何根, 瘀血即其根也, 故凡復發者, 其中多伏瘀血, 以及遇節氣, 遇陰雨, 而即蒸熱發動者, 均是瘀血為病, 宜血府逐瘀湯, 加乾漆桃奴治之, 或用仲景大黃蟲丸, 少少與之, 此理須知, 方不為血證所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