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yszyzy

招募志愿者 重申中医固有理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2 14: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经络论

经络,是《内经》构建的人体生理病理在空间上的联系机制。经络的生理功能,是调节人体各个部位阴阳的,使之维持在常规的平衡的状态。经络论,把人体分成几个空间区块,这些区块的差别在于它们的阴阳强度不同,即它们的阴阳比值不同。这些区块的命名采用了“三阴三阳”,《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经络论,分为“六经说”、“十一经说”、“十二经说”,其基础是“六经说”。

第一节 六经说
六经说,主要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热论》、《灵枢·根结》等篇章。
六经所“行”的是先天之“气”,这里所说的“气”,就是对先天阴阳的调节,即无序化与秩序化的平衡状态;所说的“行”,就是说先天之气是运动着的。
因为,先天之气的运动是不循环的,就像植物生长由下而上那样,所以,《内经》阐述六经时用植物作比喻,而阐述十一经与十二经时则不用。六经说只讲足三阴和足三阳,左右各十二条经脉,皆起于足而上行至头。六经皆为阴,三阴经就像植物的根,是“未出地者”,为“阴中之阴”;三阳经就像植物的芽,是“则(才)出地者”,为“阴中之阳”。
运动在六经之中的先天之气,联系方式有三:一是表里关系,即“外者为阳,内者为阴”;二是开、阖、枢的关系,刘衡如据《灵枢经》传本《九墟》校“开”为“关”,当从之;三是阴阳各自的量化关系,即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素问·阴阳离合论》阐述的六经之间三种关系的相互组合,可以用一个正方形的六面体来表示。正方体的相对的两个角定为上下两极,在上的三个面依一阳、二阳、三阳旋转,在下的三个面与一阳相对的面为一阴,与在上的三个面反旋为二阴、三阴。这样,凡是上下相对的两个面即为三阴三阳经的表里关系;在三个维度(互成90°)上的两个折面分别为三阴三阳经的的关、枢、阖关系。
六经的阴阳表里关系并不依一二三相对为表里,而是太阳为表、少阴为里,阳明为表、太阴为里,少阳为表、厥阴为里;六经的阴阳关、枢、阖关系,直接用于辨证,《灵枢·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六经的阴阳一二三关系,与“六经抗病机制”有关。此机制启动后,一日一经,六日一周,经数周而渐停。若受寒之人六经不虚,则在这个过程中,无任何症状表现而寒邪自去;若某一经虚,则在该日发病而出现该经脉证。《素问·热论》所谓:“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是一种根据受寒至发病天数来辨证的方法,十分准确。因六经所行的是先天之气,故此机制与先天阴阳有关。若从现代医学考虑,它有可能是“潜伏期”,正是“经络实质研究”的课题之一。“潜伏期”之说,仅仅是一种猜测,但无论结论如何,都不影响中医理论的自洽性。

第二节 十一经说
十一经说,主要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臂足十一脉灸经》,《灵枢·经脉、阴阳系日月》等篇章中亦有所反映。
十一经说,是由六经说发展而来,其发展方式有两种,一是合于“天五地六”之数;一是合于“五脏六腑”之数。前者,仍然是六经说,手经被看作是六经的络脉,所谓“六经络手”,其行走方向与六经一样不分阴阳顺逆而皆从末端向心而行;后者,重在脏腑,应看作是十二经说的肇端。

第三节 十二经说
十二经说,主要见于《灵枢·经脉》。该篇详细地阐述了十二经的循行路线及病症,是经络论中最完整最系统的论述,所以,常常被视为经络学说的全部内容,“经络实质”研究者也将其作为研究的标的。其实,它只是经络论中的一个部分,若用孤立、简单、直观的思维去认识它,把“经络”当成西医理论中的一个系统,就很自然了。
十二经说是由十一经说发展而来的,其发展的方式是,手少阴心经中的一条支脉分出,称为手心主经,以后又把它称为手厥阴心包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因为经络的功能是调节各个部位阴阳的,而阴阳本身有一种对称性,分出这一经与足厥阴肝经上下对称,就更便于掌握它们的阴阳关系。那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呢?这不是任意而为的,客观上只能从手少阴心经分出这一支。六经用三阴三阳命名,就是因为它的阴阳强度不同,每条经脉虽然是在阴阳相同的一个区块内,但这种“相同”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其它区块而言的。在同一个区块中的不同部位,其阴阳强度还是有差异的。例如,同是太阳经,手太阳因其在上,上为阳,相对就比足太阳的“阳”要强一些。因为,手五经中只有手太阴与手少阴两个阴经,手少阴的“阴”要比手太阴的“阴”弱,而足厥阴在足三阴中其“阴”是最弱的,所以,就可以从手少阴中分出一支与足厥阴相对应。
十二经与六经不同,是调节后天阴阳的,它起于中焦循环而行,伴行营卫,内行气血。这个“气血”概念须与形器论中的“宗气”、“血”的概念加以分辨,经络中的“气血”只是阴阳的代称,是流动的阴阳。因为,经络是调节阴阳的,而阴阳又无流动之义,故用可流动的“气血”代之。关于《灵枢·五音五味、九针论》《素问·血气形态》中三阴经与三阳经血气多少是“天之常数”即自然状态之意的论述,在针刺时,多气者出气,多血者出血;少血者恶出血,少气者恶出气,从《灵枢·骨度》“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可知气血多少之论,是为针刺而设,即刺某经时因其所经之处血管浮大易出血是正常的,刺某经时因其所经之处血管细小不易出血可强刺。这里所说的“气血”,既不是经络论亦非形器论中“气血”的概念,只是针刺时所出现的现象,不要因此气血多少的论述而使理论框架的概念模糊。
至于“奇经八脉”,则是十二经的重要支络,贯穿于几条经脉之间,调节各经阴阳,有其“调水渠”的特殊重要性。
十二经经络论还包括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经别。十二经调控形器论中的经筋与皮部,经别只贯通表里二经,又称“六合”。经络是人体生理病理在空间上的联系机制,其生理作用与病理表现还是通过形器论中的形体、器官表现出来,如,十二经筋的“筋”还是形器论中的代表运动功能的筋,只是不同部位的筋分别受十二经的调控,经络本身的功能也只是一个“通”字,通与不通则生理与病理表现则不同。经络与藏象的联系则是厥阴为木、少阴与少阳为君相火、太阴为土、阳明为金、太阳为水。
十二经与十一经、六经所行的路线是相同的,只是行走的方向不同,也就是说,同一经脉既调先天阴阳也调后天阴阳。

第四节 经络实质探讨
针刺的临床疗效有目共睹,其经络现象也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说明经络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虽然对“经络实质”进行了大规模研究,但是其各种假说尚难自恰,说服于人。
通过对经络现象的观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经络具有随季节浮沉的特点,这对任何有形质的组织器官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它不可能具有现代解剖学意义;二是,手三阴经与足三阳经各自具有先后天两种相反的走向,因此,经络也不可能是某种流动的物质,也就是说在现有的西医理论框架中找到它是不可能的;三是,经络具有幻肢痛的现象,因此,被截断的肢体也不会再具有物质和能量,也就是说在现代物理学中找到“场”类存在也是不可能的。
笔者提出一个假说:经络应该是一种“影子”,是大脑中某个“事件”通过神经为媒介,投放到全身的一种“影子”。这个事件,并非大脑中的某种组织结构或某种功能,而是个体进化(发育)过程在大脑中的“存档记录”。也就是说,经络论中的六经(十一经)应当是个体进化(发育)的路线图,保存在大脑中,需要时就调用。因此,笔者倾向于把《内经》固有理论与信息学、脑科学及组织胚胎学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不是专门从事经络专项研究的,也没有财力从事这项研究。提出这个假说,只是一种猜测,但愿不会给研究者以误导。

小结
经络论,是从空间的角度观察人体,经络,是人体阴阳属性不同的各个空间区块,用三阴三阳命其名。
经络的作用是调节各部位之间的阴阳状态,而阴阳概念又不含流通之意,所以以“气血”代之,“气血”就是在经络中流动的阴阳,经络论中除经络、气血外无其它概念,其功能也只是一个“通”字。经络论分六经说与十二经说(十一经说是过渡阶段),二者走向不同,作用也不同,六经调先天之气,十二经调后天之气。至于“奇经八脉”则是经络之间的“调水渠”。
经络实质研究长期未果,其原因就在于未明经络学说的本意,不顾“学说”径取“经络”,研究目标模糊。若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经络很可能是大脑中无形态的信息影像结构,就像windows 一样。探讨经络实质似乎应当从组织胚胎学、脑科学与信息学入手。
经络的“六经抗病机制”是确实存在的,此机制调节六经所行的先天之气,即先天阴阳。
若用现代医学解释,它就像“潜伏期”。如何理解经络的空间机制与“潜伏期”的时间机制,这就要充分认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现代科学认为时间是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或称时间是空间的一种运动方式。这样就不难理解,经络的空间是做时间运动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7/15 15: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气化论

气化论,是《内经》构建的最简化的生理系统模型,从系统的角度把所有的生理活动分为四个层面去把握。这一模型是为了进一步地“执简驭繁”,以不能再简了的“简”来驾驭不能再繁了的“繁”。

一、气化论中的基本概念
气化论中只有精、气、神、形四个概念。
精,与形器论中肾所藏的“精”是同一概念,可称之为“元精”,指生命的先天生存能力。
气,与前三论中任何一个“气”的概念都不同,这里专指“元气”。元气,是所有器官后天活动功能的总和。
神,可称为“元神”。它不是“心藏神”那个“神”的概念,心所藏之神,被道教称之为“识神”,在《灵枢·本神》中称之为“心”(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而元神,是识神、魂、魄、意、志的总和,是生命的最高体现。
形,与藏象论中“脾藏形”的“形”是同一概念,即指所有形体器官四肢百骸的统称。形,有时也称之为“肉”。也就是说,“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肉”,是指肌肉或肌;广义的“肉”,是指组成动物身体的每个部分,包括筋骨都可以称之为“肉”。

二、气化论中的生理活动方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这样一段论述:“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就是从气化论的角度讲药食气味的作用。水火煎出药食气味,其中的味入于形,气(药食之气)入于精。或者反过来说,精吃下药食之气,形吃下药食之味。味入于形,在元气的作用下生形;气入于精,在精的作用下化生元气(“化生精”,“生”后省略介词“于”)。元精因化为气而减少、元气因与味生形而减少。药食气味如果不当,气可以损害精、味可以损害形。最后,食入的药食气味分别从上下窍排出。这里讲的是药食气味的作用,而药食气味并不直接与元神相关,所以,没有讲元神。
看起来,这里讲的生理过程极其笼统,其实系统方法就是这样的,并不注重各种机制的细节,只是注重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佳化。这一模型从系统的角度把所有的生理活动分为四个层面去把握,是为了进一步地“执简驭繁”,以不能再简了的“简”来驾驭不能再繁了的“繁”,而生命系统也确实具有强大的自我整合能力。有报道称,西医把自体干细胞移植到下肢来治疗阻塞性脉管疾病,取得满意疗效。这就说明,人体自身有很强的自我整合能力。看似西医的认识很先进,其实远比两千多年前的中医落后得多。既然人体自身有很强的自我整合能力,那么,就应该有比这更简单、廉价、有效的疗法,中医早就有其更为先进的认识与疗法了。

三、气化论在医学中的应用
正像藏象与经络活动的基础是形器一样,气化论中的精、气、神、形活动的基础是整个前三论的内容,只是从系统的角度把所有的生理活动再简化成四个层面去把握。
但是,在涉及到具体病症,需要局部特定的调节时,则必须与前三论具体应用。例如,《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的“精”“气”就是气化论的元精、元气,接着应用了藏象、经络等理论阐述具体的病症。
气化论的实际应用,更主要的是养生、治未病,这也要与藏象论、经络论结合应用,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秋……冬……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四、气化论表现的崇高人生观
气化论养生的核心,就是不去干扰自体的整体作用,要求“形与神俱”、“精神内守”、“形劳不倦”、“恬淡虚无”……,这里充分体现了老子的“清静自正,天为自化”及“有生于无”的哲学思想。这决不是什么“末落奴隶主阶级的消极倒退”思想,相反,是非常积极进取的,现代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学科领域不都在追崇这一原则吗?中医追求的境界是,“提携天地,把握阴阳”、“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方之远”、最好能够“天有终时”、起码也要“百数”,难道还有比这更积极的人生态度吗?
至于,由“积精全神”所产生的超乎寻常的能力,近来被称之为“特异功能”现象,已被证明是确实存在的,现代科学对其无能为力,只好寄希望于未来科学了。不过,现在已初现端倪,中国科学家发明的“脑机开关”就可以通过把握思维活动产生的微弱生物电变化规律,用思维来拨打电话、控制机器人活动。这就说明,思维本身就是由物质、能量、信息构成的,思维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一种形式。既然是“物质”的,也就是能够认识与把握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7/15 15: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生理学(四部五论框架)总结

随着概括性地阐述了,中医学固有理论的框架结构---“四部五论”,《内经》构建的中医生理学,就基本介绍完了。这仅仅是概括性的阐述,还需要进一步地细化或作某些修改,为此,我们求助于网友的帮助,因为,一方面我们人单力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还得为生存而奔波,况且,众人的智慧才是大智慧。如果有精力,我们将在网友的帮助下,继续完成这个框架的病理学部分以及各家学说的统一,其中最重要的是医圣仲景的用药规律。如果完成了这些,中医学的科学性前瞻性不仅让世界叹服,当今的中医临床也将有较大飞跃。如果完成了这些,我们就可以说自己不枉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这些吃中医饭的人,才不白端祖宗留下的饭碗。

虽然是概括性的阐述,但足以看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科学,本不是像鼓吹消灭中医消灭中国传统文化跳梁小丑们理解的那样幼稚。科学,有还原论,还有整体论;科学,有分析法,还有系统法;科学,往往是在逻辑学那儿找到一个模型,并非都能完全揭示自然规律;科学,需要严密的逻辑,逻辑又不是仅仅有西方的一种。这些人理解的科学不过是西方文艺复兴时的早期科学,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的科学。即便说,科学只是西方的,今天的西方科学也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些跳梁小丑们幼稚园认识的水平。口口声声科学,其实,跳梁小丑们崇拜的并不是科学思想,而是科学的阶段性成果;骨子里从来没有科学精神、有的只是科学主义。中国从来不会缺乏创新型人才,中国也从来不会缺乏创新型成果,但是,只要只能让这些跳梁小丑们横行霸道的科技体制不改变,中国将永远不会有原创科学的诞生。

虽然是概括性的阐述,但足以看出,两千多年前的中医与现代的西医相比,但就科学性而言,其高度、广度、深度,中医远远超过西医。中医仅仅是在某些层面细度方面不及西医,这原因不是来自于中医学本身,而是来自于独尊儒术,中医没有得到后续的科学技术支持;来自于对科学的迷信,把中医学当作另类,使中医学丧失了与现代科技的整合机会。其实,西医的方法论不是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唯一方法论,更不能成为医学的发展方向与标准。
中西医结合取得了巨大成果,可否知道这是怎样的成果?“用西医研究中医”之说甚嚣尘上,取得的成果不过是把一些中草药纳入西药罢了,结果这些中草药从此带上了毒副作用与后遗症这些西药先天遗传的致命缺陷;“用中医研究西医”没有人敢这样提,可是每一个中医医生每一天都做着这样的工作,对西医诊断后的疾病再进行辨证施治,成效卓然。这不正说明,中医学所具有的巨大的包容性在起作用么?一个学科体系,是否有多大的包容性,才有多大的发展潜力?
如此大规模的医学实践,为什么没有人组织领导?为什么不在理论上进行总结?那些“中医学会”干啥去了?唯西学马首是瞻,到了自己的粉都不敢往自己脸上擦的地步,真是“将熊,熊一窝”!

虽然是概括性的阐述,但足以与把持中医命脉的中医叛卖者的“理论”相抗衡。无论是“解剖基础论”,还是“气一元论”,都不曾解决《内经》中任何没有解决的理论问题,甚至这些权威都不敢涉及这些问题。而“四部五论框架”却能够解决其中的大部分问题,这里的“解决”,是指理论的自恰性,而非指用西医理论加以解释,实践证明,探讨中医理论最大的忌讳就是与西医雷同,原因在于错误地认为,西医的方法论是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唯一方法论,西医是医学的发展方向与标准。
如果,中医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而中医的解剖学不及西医解剖学的万分之一,那么,她还有存在的必要么?如果,中医学是“气一元论”,而历史早就给其下了定论,是反动的宋明理学,那么,她现在还好意思拿到桌面上来么?既然,一方面技不如人很落后,另一方面不是科学而且反动,废除中医学不是顺理成章的吗?不是中医权威自己把中医学搞成“伪科学”的模样,哪来的张功耀之流废除中医的签名风波?
尽管,那些中医叛卖者窃据要职、盗用国力支持,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许是螳臂挡车,但是,历史才是最高裁判,曾经权倾天下者也不过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但愿,当代中医人莫再掘祖宗的坟、断子孙的路,中医学能够恢复本来面目,并得以科学地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至于笔者,还得为五斗米继续折腰去,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本帖最后由 yszyzy 于 2007/7/16 10:03 编辑 ]
发表于 2007/7/17 21: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完了于老师的帖子和各位老师的回复,受益很深,支持于老师。中医的固有思维、理论是到了必须重申的时候了。我积极参与其中。
 楼主| 发表于 2007/7/18 12: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苦黄连 于 2007/7/17 21:43 发表
学习完了于老师的帖子和各位老师的回复,受益很深,支持于老师。中医的固有思维、理论是到了必须重申的时候了。我积极参与其中。

欢迎朋友的加入!
通过我们的努力,起码对我们的临床有极大的帮助。就拿仲景用药规律来讲,与现代的中药学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用之神效。
中医的科学性不容亵渎,不管是来自于外部用形而上学的科学对中医的亵渎,还是来自于内部用传统文化、手艺、经验对中医的亵渎。我们为中医的科学性前瞻性而倍感自豪。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2: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论争的真正原因

对中西医论争的历史与现状,互联网上有很多分析性文章,其代表作就是网名“飞不高的鹰 ”的连载《为什么会有中西医之争?》。罗里罗嗦也道不出个所以然,倒是我这个看客给其总结出了核心观点,不外乎是愚昧与科学、先进与落后的论争。其实,这种认知,极其肤浅与幼稚,除了可供自我陶醉,说服不了任何人。试想,除了娱乐与消遣,谁会放着汽车不坐,非得坐马车;放着电灯不用,非得点蜡烛;放着农机不用,非得使用锄头?西医果真是先进、有效的,没有人会傻到拿自己的痛苦与生命开玩笑。那中西医论争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纵观历史,不外乎三点:一是,西医是政客的枪;二是,西医是殖民主义的马前卒;三是,中医是西医的照妖镜。

一,西医是政客的枪
任何一项科学技术,都是中国人所渴望的,都不需要依靠政治来推广与普及,为什么唯独西医总是与政治有扯不完的干系?从严复要挟清政府给西医行医资格,到余岩勾结汪精卫日伪政权对中医绞杀,说白了都是政客的阴谋诡计。政客人为地把中医设定为旧势力的代表,把西医设定为新势力的代表,说是在科学上,实际上是在思想上,搞成新旧政权抗争的翻版,从而迷惑国人新旧政体的斗争,就是科学与愚昧的斗争。政客果真崇尚科学么?非也,非也。西方科学的历史不过三百年,中国“穷追不舍”一半的时间,还是在西方的屁股后头转,正是政客在科学引进早期对科学宗教化亵渎的结果。这就不难理解,通过政治才能使其畸形壮大发展的背后,西医并不是因为什么科学与否,只不过仅仅是政客手中的枪。

二,西医是殖民主义的马前卒
懂得近代史的人都知道,西医是随同西方宗教一同捆绑着输入中国的,西方宗教是西方殖民主义的思想武器。所以,西医输入中国的原始目的,并不是西方什么仁心善举,而是充当殖民主义扩张的马前卒。所以说,西医在中国的出身很不光彩,先天具有卑鄙、血腥、贪婪、丑恶的本性。
尽管,西医今天在中国随同其它科学一道,本着“科学无国界”原则,脱离了殖民主义,但是,其“枪”与“马前卒”的基因还时常显露。西医在西方已经被认识到局限与盲目,各个国家纷纷寻求新医学发展之路,谁成为领军,谁就将获得超乎寻常的政治、经济利益。中国若是成为领军,是很多利益集团所不愿意看到的,那么,新一轮中西医之争就是必然的了。


三,中医是西医的照妖镜
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转化为实用技术,才能为人类服务,医学也不会例外。尽管,西医把生命科学做为自己的医学基础,但是,它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中间理论体系,来使它把生命科学转化为实用技术,所以,西医的临床除了急救、外科、某些细菌类感染以外,相当蹩脚。西医骨子里,就是自认为无所不能,大包大揽,而中医就成了它的一面镜子,照得它科学外衣里的身子,千疮百孔、疾病缠身,所以,中医就成了西医的必然敌人。

解决中西医敌对局面的唯一可能,就是新医学的诞生,但,前提是西医莫再做“枪”与“马前卒”。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12: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官方”统计数据背后说明了什么?

网名飞蠓(feimeng121)在《叶公好龙式的“支持”无益于中医》中说,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列出如下官方统计数字:2001年大约还有9亿人次纯粹使用中医治疗,约占当年就诊次数的22%;到2006年,全国中医医院年诊疗人次才2.34亿人次,加上综合医院的中医科门诊的5851万人次,合计不到3亿人次(如果扣除到中医医院里接受西医手段治疗的人次,这个数字将会更低)。

这个统计数据缺乏统计学要素,一是,提供了2001年中医占当年就诊次数的百分比,而2006年则不予提供;二是,只提供中医就诊数及占当年就诊次数的百分比,而不提供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数量及占全部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数量的百分比;三是,统计数据居然出现“如果”的统计,能扣除到中医医院里接受西医手段治疗的人次,而不加上西医医院里西医使用中医手段治疗的人次。显然这个统计数据非常蹩脚,不是冒充官方,就是这个“官方”不具备统计资格,要么别有用心。

透过这个统计数据,我们能看到些什么?

一、这个卫生管理体制行保护中医之虚、消灭中医之实
通过卫生强制管理,使得中西医从业人员的比例从解放前的2:1到如今的1:10,中西医医疗机构的比例更是悬殊,而且所谓的中医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西医化教育出来的“中医”与西医可以考试而从事中医的“中医”。不足10%的中医却治疗了近四分之一的就诊患者,西化的中医还是比西医具有优势,不正说明中医具有极大的生命力么?
如果加上占实际中医90%以上的,有执业资格被体制阻止就业、有中医执业能力而无法获得资格、民间自我中医医疗行为的“非法行医”的中医就诊人数,国人就会明白,中医仅仅利用了微乎其微的医疗资源,而保障了大多数国人的健康。

二、这个卫生管理体制仅仅是西医的代言人
西医临床蹩脚的地方太多太多,举不胜举。就举一例,病毒性感染,西医自己都说了自己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这个卫生管理体制却容许西医从感冒到艾滋病滥用化学药物无效治疗,而骗取大量不义之财。通过医疗保险、定点医院、非营利与营利、医疗机构审批等手段,把西药滥用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不顾西医必须集约化的特点,大量成立社区门诊、诊所,成为滥用抗生素的零售商。

三、西医为人极不地道
这个卫生管理体制,冒天下之大不韪,置中华民族的生存于不顾,充当西医利益的代言人。反过来还被西医骂得狗血喷头,骂其铲除异己力度不够,可见西医之本性,极不地道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3: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候医学,未来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前沿

作者:于建国 于建成

论文摘要:由《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构建的中医气候医学,是阐述太阳系天体运动引发太阳特别是太阳黑子对地球气候影响,进而对人体生理、病理产生影响,并依此加以治疗的一门医学。随着对这门医学的深入研究,为生命本质、经络实质、疾病防治、气候灾难预测研究提供了广阔前景。这里所说的气候,专指地球一年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侯正常与异常表现。

关键词:五运六气 太阳黑子 气候医学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阐述“天人关系”的一套理论,除了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气候、预测疾病,而且以此辨证施治卓有成效。然而,对其起源与本质却是千古之谜,特别是反对中医的人士,以毫无科学根据为由,把中医学化为巫祝一类。通过我们的研究,证明五运六气不但具备科学的基本属性,而且极具前瞻性。五运六气揭示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与太阳系天体运动引发太阳特别是太阳黑子对地球气候影响有着紧密关系,是一门科学严谨的“气候医学”。

1 五运六气的起源与本质
五运六气包括六气的主气、客气及司天与在泉,五运的岁运、主运、客运及太过与不及等主要概念。

1.1 六气
六气是以大寒为开始,把一年分为六步,每部四个节气(两个月),依次称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这六步的每一步都有主气与客气共同管理。主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年年不变。客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注意:客气是三阴三阳次序,而主气是少阳与太阴易位),客气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同一气(步)在不同年份主气是一样的,客气则不同。

1.1.1 主气
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公转时其赤道与黄道的夹角不断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某一点受太阳辐射的面积也随之不断变化,由此产生四季。中国古人又把四季划分为二十四节气或六气,这个六气就是五运六气的主气。

1.1.2 客气
为什么,客气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这正是五运六气千古之谜症结所在。虽然,地球上的某一点在每一年的同一节气受太阳辐射的角度与面积是相同的,但是,其辐射性质与强度并不相同,原因在于太阳本身抛射的物质、能量、信息性质与强度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性质与强度变化有着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太阳黑子运动周期,经过我们的研究,证明太阳黑子运动周期是造成客气位移的原因。
太阳黑子的成因主要是大行星对太阳引力作用造成的,爆发在类地行星和木星汇合与类地行星和木星、土星汇合两个时候。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把类地行星和木星汇合称为事件一,用“R1”表示;类地行星和木星、土星汇合称为事件二,用“R2”表示,周期次序用罗马数字表示;太阳与汇合后大行星之间的连线称为“太阳黑子矢量轴”,用“S↑”表示。
R1与R2各自的周期都是22年,R1与R2相隔11年,主要是由于太阳黑子漩涡方向相反而造成R1与R2的S↑相反。R1Ⅰ与R1Ⅱ和R2Ⅰ与R2Ⅱ各自在黄道面上相当于提前240°,如图1所示,O点为太阳中心,假设R1Ⅰ发生在黄道A点,那么,R1Ⅱ就发生在B点,其R1ⅠS↑与R1ⅡS↑逆时针形成240°夹角并向心性相反;而R2Ⅰ发生在D点,R2ⅠS↑与A点的R1ⅠS↑向心性相反。
R1ⅠS↑、R2ⅠS↑与R1ⅡS↑都相距480°,因其向心性相反,所以将DO延长与黄道交点为E,E与A点的S↑向心性相同,A与E点的S↑相距660°。660°/ 11=60°,正好为一气在黄道上所在的角度,这就是客气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的原因。
主气在黄道上,三之气称司天,终之气称在泉;S↑逆时针位移与司天、在泉形成夹角的度数(六气)就是客气的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客气轮回到十一气时,R1ⅠS↑在六气模型中消失,R2ⅠS↑在D点反向发生,使得六气继续轮回。

1.2 五运
五运是主要或称简化阐述类地行星运动规律的,通过火星、地球、金星运转图(见图2)、角速度公式(φ=ωt)可知,每隔2.2年或是504°地球与火星相汇一次,相汇后1.1年火星处在216°位置上,而地球在以太阳为中心黄道上与火星相对。
以10年为期,地球与火星相汇第一年在1位、第三年在2位、第五年在3位、第七年在4位、第九年在5位三星相汇。而第二年地球在A点,火星在4位
               四                B                  5
               六                C                  1
                八                D                 2        
                十                E                 3
这样就得出地球五运,
年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运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火↑        土↓        金↑        水↓
位点        1               A             2               B             3              C               4            D             5               E
天干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也就是说,五运是通过类地行星主要是地球与火星之间的关系,把握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岁运,指统主一年的五行之气;主运,把一年平均分为五时,分别主持各时的五行之气;客运,与主运类似,把一年平均分为五时,分别主持各时的五行之气,不过它是由年干决定初运,而不同于主运的木、火、土、金、水固定主运。在12345点上称太过,在ABCDE位上称不及。

2 中医气候医学模型
五运六气是通过综合太阳系天体运动因素,来把握其对地球气候影响规律,从而对疾病加以防治的一套中医学理论。它属于中医“四部五论”框架结构藏象论的一部分,当然与经络论、形器论、阴阳论紧密结合。
从藏象论角度把人体视为一个气候系统,并与地球气候系统相关联。所谓的气候就是风热(火)湿燥寒,其气象基本要素是气压、温度、湿度,“故其生五,其气三”(《素问•六节藏象论》),具体应用则“六气标本所从不同”(《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药的应用,并不像西药一样取其“有效成分”,而是从形器论出发取其象,结合藏象论取象比类,结合经络论归经。
在五运六气气候医学模型中,六气的主气与客气少阳与太阴易位,这是客观规律造成的,通过这一模型“开阖枢”“参数”调整完成易位(因不涉及该文主题则另文叙述)。
气候医学构建了一个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组成六十甲子的数学模型,不仅用来纪年,也用来把握地球与人体气候。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这才是“天人合一”的真正内涵。它与系统论共同奠定了中医学基础。

3 气候医学未来展望

3.1 五运六气做为医学理论模型,通过临床实践验证是准确、有效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那么,这一符合客观规律的模型背后必然蕴涵着一个机理。这一机理应该是,太阳在其耗散过程中有自组织行为,太阳系所有事物包括行星与地球上的生命都是太阳自组织存在形式。

3.2 太阳黑子的起因与周期蝴蝶图虽然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用流体力学并不难解释。它为什么要产生,正是太阳需要自组织来调整其耗散进程以不至于使其迅速崩解。经络的足六经、手足十一经、从手足十一经分出手足十二经以及经络随时间浮沉现象与太阳黑子周期惊人的巧合,预示着经络这个个体进化(发育)的路线图正是太阳混沌化中的秩序化过程在生命上的转录。也就是说,人体的经络是太阳黑子蝴蝶图的“象”,太阳黑子蝴蝶图是太阳的经络,一个自己秩序化的路线图。

3.3 既然太阳系所有事物都是太阳自组织存在形式,那么,必然刻录了太阳秩序化的痕迹,即信息,也就是中医的“象”。中医正是把中药的信息,依据控制论同构对应性原则加以利用的,绝不像西药停留在化学反应低级肤浅层次上。作为中医形体论一部分的基因学说,遵循生物全息律,不仅反映了个体生物全部信息,也势必反映太阳秩序化信息。用基因组学来研究中草药,正是做为战略科学家陈竺院士的高瞻远瞩。

3.4 从五运六气我们看到的是秩序、是和谐,社会是人类活动的综合表现,必然遵循从混沌化向秩序化发展进程。五运六气的数学模型,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数学模型。和谐就是,既不要胜则无序,也不要负则无序;既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即不要不迁正,也不要不退位,而使社会的每一组成部分都得以均衡发展。新医学的模式必然是“气候、社会、心理与生物医学模式”。

3.5 五运六气与混沌学结合,加入偶然参数如彗星掠过势必更加准确预测气候灾难,其研究前景非常广阔。

3.6 气候医学紧紧是《黄帝内经》构建的中医学体系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说,《黄帝内经》将在未来相当历史时期内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仅对五运六气的揭示,就足以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它决不是不懂装懂反中医人士说的,是什么封建迷信。“废医验药”更加不可能,因为,西医尚没有发展到有这个本钱。反过来看,西医发展到现在,也不过是必须纳入中医海洋的一条河川。用中医方法来研究西医,才是未来新医学发展方向,每一个中医工作者都做着这项研究,并卓有成效。

主要参考文献:
佚名 太阳系 互联网
佚名 类地行星 互联网
佚名 太阳黑子蝴蝶图揭密 互联网
印显吉 论太阳黑子即是日地间天体物质 互联网
印显吉 火星、地球、金星运转图 互联网
黄帝内经 学苑出版社 1995.1 第1版
陈功 于建成 中医“四部五论”框架结构 互联网
于建成 经络是个什么东西 互联网

[ 本帖最后由 yszyzy 于 2007/7/31 14:4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8/1 09: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

----气候医学,未来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前沿

作者:于建国 于建成

论文摘要:由《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构建的中医气候医学,是阐述太阳系天体运动引发太阳特别是太阳黑子对地球气候影响,进而对人体生理、病理产生影响,并依此加以治疗的一门医学。随着对这门医学的深入研究,为生命本质、经络实质、疾病防治、气候灾难预测研究提供了广阔前景。这里所说的气候,专指地球一年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侯正常与异常表现。

关键词:五运六气 太阳黑子 气候医学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阐述“天人关系”的一套理论,除了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气候、预测疾病,而且以此辨证施治卓有成效。然而,对其起源与本质却是千古之谜,特别是反对中医的人士,以毫无科学根据为由,把中医学化为巫祝一类。通过我们的研究,证明五运六气不但具备科学的基本属性,而且极具前瞻性。五运六气揭示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与太阳系天体运动引发太阳特别是太阳黑子对地球气候影响有着紧密关系,是一门科学严谨的“气候医学”。

1 五运六气的起源与本质
五运六气包括六气的主气、客气及司天与在泉,五运的岁运、主运、客运及太过与不及等主要概念。

1.1 六气
六气是以大寒为开始,把一年分为六步,每部四个节气(两个月),依次称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这六步的每一步都有主气与客气共同管理。主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年年不变。客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注意:客气是三阴三阳次序,而主气是少阳与太阴易位),客气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同一气(步)在不同年份主气是一样的,客气则不同。

1.1.1 主气
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公转时其赤道与黄道的夹角不断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某一点受太阳辐射的面积也随之不断变化,由此产生四季。中国古人又把四季划分为二十四节气或六气,这个六气就是五运六气的主气。

1.1.2 客气
为什么,客气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这正是五运六气千古之谜症结所在。虽然,地球上的某一点在每一年的同一节气受太阳辐射的角度与面积是相同的,但是,其辐射性质与强度并不相同,原因在于太阳本身抛射的物质、能量、信息性质与强度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性质与强度变化有着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太阳黑子运动周期,经过我们的研究,证明太阳黑子运动周期是造成客气位移的原因。
太阳黑子的成因主要是大行星对太阳引力作用造成的,爆发在类地行星和木星汇合与类地行星和木星、土星汇合两个时候。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把类地行星和木星、土星汇合称为事件一,用“R1”表示;类地行星和木星汇合称为事件二,用“R2”表示,周期次序用罗马数字表示;太阳与汇合后大行星之间的连线称为“太阳黑子矢量轴”,用“S↑”表示。
R1与R2各自的周期都是22年,R1与R2相隔11年,主要是由于太阳黑子漩涡方向相反而造成R1与R2的S↑相反。R1Ⅰ与R1Ⅱ和R2Ⅰ与R2Ⅱ各自在黄道面上相当于提前240°,如图1所示,O点为太阳中心,假设R1Ⅰ发生在黄道A点,那么,R1Ⅱ就发生在B点,其R1ⅠS↑与R1ⅡS↑逆时针形成240°夹角并向心性相反;而R2Ⅰ发生在D点,R2ⅠS↑与A点的R1ⅠS↑向心性相反。
R1ⅠS↑、R2ⅠS↑与R1ⅡS↑都相距480°,因其向心性相反,所以将DO延长与黄道交点为E,E与A点的S↑向心性相同,A与E点的S↑相距660°。660°/ 11=60°,正好为一气在黄道上所在的角度,这就是客气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的原因。
主气在黄道上,三之气称司天,终之气称在泉;S↑逆时针位移与司天、在泉形成夹角的度数(六气)就是客气的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客气轮回到十一气时,R1ⅠS↑在六气模型中消失,R2ⅠS↑在D点反向发生,使得六气继续轮回。

1.2 五运
五运是主要或称简化阐述类地行星运动规律的,通过火星、地球、金星运转图(见图2)、角速度公式(φ=ωt)可知,每隔2.2年或是504°地球与火星相汇一次,相汇后1.1年火星处在216°位置上,而地球在以太阳为中心黄道上与火星相对。
以10年为期,地球与火星相汇第一年在1位、第三年在2位、第五年在3位、第七年在4位、第九年在5位三星相汇。而第二年地球在A点,火星在4位
    四        B          5
    六        C          1
    八        D          2        
    十        E          3
这样就得出地球五运,
年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运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火↑        土↓        金↑        水↓       
位点        1        A        2        B        3        C        4        D        5        E       
天干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也就是说,五运是通过类地行星主要是地球与火星之间的关系,把握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岁运,指统主一年的五行之气;主运,把一年平均分为五时,分别主持各时的五行之气;客运,与主运类似,把一年平均分为五时,分别主持各时的五行之气,不过它是由年干决定初运,而不同于主运的木、火、土、金、水固定主运。在12345点上称太过,在ABCDE位上称不及。

2 中医气候医学模型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
五运六气是通过综合太阳系天体运动因素,来把握其对地球气候影响规律,从而对疾病加以防治的一套中医学理论。它属于中医“四部五论”框架结构藏象论的一部分,当然与经络论、形器论、阴阳论紧密结合。
从藏象论角度把人体视为一个气候系统,并与地球气候系统相关联。所谓的气候就是风热(火)湿燥寒,其气象基本要素是气压、温度、湿度,“故其生五,其气三”(《素问·六节藏象论》),具体应用则“六气标本所从不同”(《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药的应用,并不像西药一样取其“有效成分”,而是从形器论出发取其象,结合藏象论取象比类,结合经络论归经。
在五运六气气候医学模型中,六气的主气与客气少阳与太阴易位,这是客观规律造成的,通过这一模型“开阖枢”“参数”调整完成易位(因不涉及该文主题则另文叙述)。
气候医学构建了一个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组成六十甲子的数学模型,不仅用来纪年,也用来把握地球与人体气候。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这才是“天人合一”的真正内涵。它与系统论共同奠定了中医学基础。

3 气候医学未来展望

3.1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五运六气做为医学理论模型,通过临床实践验证是准确、有效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那么,这一符合客观规律的模型背后必然蕴涵着一个机理。这一机理应该是,太阳在其耗散过程中有自组织行为,太阳系所有事物包括行星与地球上的生命都是太阳自组织存在形式。

3.2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太阳黑子的起因与周期蝴蝶图虽然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用流体力学并不难解释。它为什么要产生,正是太阳需要自组织来调整其耗散进程以不至于使其迅速崩解。经络的足六经、手足十一经、从手足十一经分出手足十二经以及经络随时间浮沉现象与太阳黑子周期惊人的巧合,预示着经络这个个体进化(发育)的路线图正是太阳混沌化中的秩序化过程在生命上的转录。也就是说,人体的经络是太阳黑子蝴蝶图的“象”,太阳黑子蝴蝶图是太阳的经络,一个自己秩序化的路线图。

3.3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既然太阳系所有事物都是太阳自组织存在形式,那么,必然刻录了太阳秩序化的痕迹,即信息,也就是中医的“象”。中医正是把中药的信息,依据控制论同构对应性原则加以利用的,绝不像西药停留在化学反应低级肤浅层次上。作为中医形体论一部分的基因学说,遵循生物全息律,不仅反映了个体生物全部信息,也势必反映太阳秩序化信息。用基因组学来研究中草药,正是做为战略科学家陈竺院士的高瞻远瞩。

3.4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社会是人类活动的综合表现,必然遵循从混沌化向秩序化发展进程。从五运六气我们看到的是秩序、是和谐,五运六气的数学模型,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数学模型。和谐就是,既不要“胜”则无序,也不要“负”则无序;既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即不要“不迁正”,也不要“不退位”,而使社会的每一组成部分都得以均衡发展。新医学的模式必然是“气候、社会、心理与生物医学模式”。

3.5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五运六气与混沌学结合,加入偶然参数如彗星掠过势必更加准确预测气候灾难,其研究前景非常广阔。

3.6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气候医学紧紧是《黄帝内经》构建的中医学体系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说,《黄帝内经》将在未来相当历史时期内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仅对五运六气千古之谜的破解,就足以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它决不是不懂装懂反中医人士说的,是什么封建迷信。“废医验药”更加不可能,因为,西医尚没有发展到有这个本钱。反过来看,西医发展到现在,也不过是必须纳入中医海洋的一条河川,而且,必须进行无公害化处理。用中医方法来研究西医,才是未来新医学发展方向,每一个中医工作者都做着这项研究,并卓有成效。一切对中医行政打压、舆论攻击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的犯罪,余岩之流必然得到历史公判。

主要参考文献:
佚名 太阳系 互联网
佚名 类地行星 互联网
佚名 太阳黑子蝴蝶图揭密 互联网
印显吉 论太阳黑子即是日地间天体物质 互联网
印显吉 火星、地球、金星运转图 互联网
黄帝内经 学苑出版社 1995.1 第1版
陈功 于建成 中医“四部五论”框架结构 互联网
于建成 经络是个什么东西 互联网
 楼主| 发表于 2007/8/2 11: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改稿

破解“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
----气候医学,未来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前沿

作者:于建国 于建成

论文摘要:由《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构建的中医气候医学,是阐述太阳系天体运动引发太阳特别是太阳黑子对地球气候影响,进而对人体生理、病理产生影响,并依此加以治疗的一门医学。随着对这门医学的深入研究,为生命本质、经络实质、疾病防治、气候灾难预测研究提供了广阔前景。这里所说的气候,专指地球一年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侯正常与异常表现。

关键词:五运六气 太阳黑子 气候医学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阐述“天人关系”的一套理论,除了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气候、预测疾病,而且以此辨证施治卓有成效。然而,对其起源与本质却是千古之谜,特别是反对中医的人士,以毫无科学根据为由,把中医学化为巫祝一类。通过我们的研究,证明五运六气不但具备科学的基本属性,而且极具前瞻性。五运六气揭示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与太阳系天体运动引发太阳特别是太阳黑子对地球气候影响有着紧密关系,是一门科学严谨的“气候医学”。

1 五运六气的起源与本质

五运六气包括六气的主气、客气及司天与在泉,五运的岁运、主运、客运及太过与不及等主要概念。

1.1 六气

六气是以大寒为开始,把一年分为六步,每部四个节气(两个月),依次称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这六步的每一步都有主气与客气共同管理。主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年年不变。客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注意:客气是三阴三阳次序,而主气是少阳与太阴易位),客气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同一气(步)在不同年份主气是一样的,客气则不同。

1.1.1 主气

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公转时其赤道与黄道的夹角不断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某一点受太阳辐射的面积也随之不断变化,由此产生四季。中国古人又把四季划分为二十四节气或六气,这个六气就是五运六气的主气。

1.1.2 客气

为什么,客气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这正是五运六气千古之谜症结所在。虽然,地球上的某一点在每一年的同一节气受太阳辐射的角度与面积是相同的,但是,其辐射性质与强度并不相同,原因在于太阳本身抛射的物质、能量、信息性质与强度是在黄道上不同时间不同位置变化的,而这种性质与强度变化有着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太阳黑子运动周期,经过我们的研究,证明太阳黑子运动周期是造成客气位移的原因。
太阳黑子的成因主要是大行星对太阳引力作用造成的,爆发在类地行星和木星汇合与类地行星和木星、土星汇合两个时候。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把类地行星和木星、土星汇合称为事件一,用“R1”表示;类地行星和木星汇合称为事件二,用“R2”表示,周期次序用罗马数字表示;太阳与汇合后大行星之间的连线称为“太阳黑子矢量轴”,用“S↑”表示,S↑是由等离子体、氢氦原子、分子、中子、引力场、电磁场及各种射线集合而成,是真实存在的,性质与强度是随大行星运动不断变化的。主要是由于太阳黑子漩涡方向相反而造成R1与R2的S↑向心性方向相反。
R1与R2各自的周期都是22年,R1与R2相隔11年,R1Ⅰ与R1Ⅱ和R2Ⅰ与R2Ⅱ各自在黄道面上相当于提前240°,如图1所示,O点为太阳中心,假设R1Ⅰ发生在黄道A点,那么,R1Ⅱ就发生在B点,其R1ⅠS↑与R1ⅡS↑逆时针形成240°夹角;而R2Ⅰ发生在D点,R2ⅠS↑与A点的R1ⅠS↑向心性相反。
R1ⅠS↑、R2ⅠS↑与R1ⅡS↑都相距480°,因其向心性相反,所以将DO延长与黄道交点为E,E与A点的S↑向心性相同,A与E点的S↑相距660°。660°/ 11=60°,正好为一气在黄道上所在的角度,这就是客气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的原因。
主气在黄道上,三之气称司天,终之气称在泉;S↑逆时针位移与司天、在泉形成夹角的度数(六气)就是客气的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客气轮回到十一气时,R1ⅠS↑在六气模型中消失,R2ⅠS↑在D点反向发生,使得六气继续轮回。

1.2 五运
五运是主要或称简化阐述类地行星运动规律的,通过火星、地球、金星运转图(见图2)、角速度公式(φ=ωt)可知,每隔2.2年或是504°地球与火星相汇一次,相汇后1.1年火星处在216°位置上,而地球在以太阳为中心黄道上与火星相对。
以10年为期,地球与火星相汇第一年在1位、第三年在2位、第五年在3位、第七年在4位、第九年在5位三星相汇。而第二年地球在A点,火星在4位
    四        B          5
    六        C          1
    八        D          2        
    十        E          3
这样就得出地球五运,
年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运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火↑ 土↓ 金↑ 水↓
位点 1 A 2 B 3 C 4 D 5 E
天干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也就是说,五运是通过类地行星主要是地球与火星之间的关系,把握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岁运,指统主一年的五行之气;主运,把一年平均分为五时,分别主持各时的五行之气;客运,与主运类似,把一年平均分为五时,分别主持各时的五行之气,不过它是由年干决定初运,而不同于主运的木、火、土、金、水固定主运。在12345点上称太过,在ABCDE位上称不及。

2 中医气候医学模型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
五运六气是通过综合太阳系天体运动因素,来把握其对地球气候影响规律,从而对疾病加以防治的一套中医学理论。它属于中医“四部五论”框架结构藏象论的一部分,当然与经络论、形器论、阴阳论紧密结合。
从藏象论角度把人体视为一个气候系统,并与地球气候系统相关联。所谓的气候就是风热(火)湿燥寒,其气象基本要素是气压、温度、湿度,“故其生五,其气三”(《素问·六节藏象论》),具体应用则“六气标本所从不同”(《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药的应用,并不像西药一样取其“有效成分”,而是从形器论出发取其象,结合藏象论取象比类,结合经络论归经。
在五运六气气候医学模型中,六气的主气与客气少阳与太阴易位,这是客观规律造成的,通过这一模型“开阖枢”“参数”调整完成易位(因不涉及该文主题则另文叙述)。
气候医学构建了一个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组成六十甲子的数学模型,不仅用来纪年,也用来把握地球与人体气候。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这才是“天人合一”的真正内涵。它与系统论共同奠定了中医学基础。

3 气候医学未来展望

3.1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五运六气做为医学理论模型,通过临床实践验证是准确、有效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那么,这一符合客观规律的模型背后必然蕴涵着一个机理。这一机理应该是,太阳在其耗散过程中有自组织行为,太阳系所有事物包括行星与地球上的生命都是太阳自组织存在形式。

3.2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太阳黑子的起因与周期蝴蝶图虽然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用流体力学并不难解释。它为什么要产生,正是太阳需要自组织来调整其耗散进程以不至于使其迅速崩解。经络的足六经、手足十一经、从手足十一经分出手足十二经以及经络随时间浮沉现象与太阳黑子周期惊人的巧合,预示着经络这个个体进化(发育)的路线图正是太阳混沌化中的秩序化过程在生命上的转录。也就是说,人体的经络是太阳黑子蝴蝶图的“象”,太阳黑子蝴蝶图是太阳的经络,一个自己秩序化的路线图。

3.3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既然太阳系所有事物都是太阳自组织存在形式,那么,必然刻录了太阳秩序化的痕迹,即信息,也就是中医的“象”。中医正是把中药的信息,依据控制论同构对应性原则加以利用的,绝不像西药停留在化学反应低级肤浅层次上。作为中医形体论一部分的基因学说,遵循生物全息律,不仅反映了个体生物全部信息,也势必反映太阳秩序化信息。用基因组学来研究中草药,正是做为战略科学家陈竺院士的高瞻远瞩。

3.4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社会是人类活动的综合表现,必然遵循从混沌化向秩序化发展进程。从五运六气我们看到的是秩序、是和谐,五运六气的数学模型,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数学模型。和谐就是,既不要“胜”则无序,也不要“负”则无序;既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即不要“不迁正”,也不要“不退位”,而使社会的每一组成部分都得以均衡发展。新医学的模式必然是“气候、社会、心理与生物医学模式”,正是《素问·气交变大论》所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3.5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五运六气与混沌学结合,加入偶然参数如彗星掠过势必更加准确预测气候灾难,其研究前景非常广阔。

3.6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气候医学紧紧是《黄帝内经》构建的中医学体系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说,《黄帝内经》将在未来相当历史时期内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仅对五运六气千古之谜的破解,就足以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它决不是不懂装懂反中医人士说的,是什么封建迷信。“废医验药”更加不可能,因为,西医尚没有发展到有这个本钱。反过来看,西医发展到现在,也不过是必须纳入中医海洋的一条河川,而且,必须进行无公害化处理。用中医方法来研究西医,才是未来新医学发展方向,每一个中医工作者都做着这项研究,并卓有成效。一切对中医行政打压、舆论攻击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的犯罪,余岩之流必然得到历史公判。

主要参考文献:
佚名 太阳系 互联网
佚名 类地行星 互联网
佚名 太阳黑子蝴蝶图揭密 互联网
印显吉 论太阳黑子即是日地间天体物质 互联网
印显吉 火星、地球、金星运转图 互联网
黄帝内经 学苑出版社 1995.1 第1版
陈功 于建成 中医“四部五论”框架结构 互联网
于建成 经络是个什么东西 互联网

[ 本帖最后由 yszyzy 于 2007/8/2 12:46 编辑 ]

附图

附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 11: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