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yszyzy

招募志愿者 重申中医固有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5 11: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0 陈康保 的帖子


(三)    定向感应与五区共济

   
气功作为一种健身和治病的技术,关键在于发辉大脑的意识调动神经活动,充分发挥人体生物力效应免疫功能来保健和治病。要达到此目的,必需充分开发和调动大脑的潜力。本人探索发现,大脑除了通过体内神经线路控制神经活动外,大脑皮层对自身体表任何部位存在遥感调控功能,即大脑定向免疫感应功能和大脑定向感应支持功能,简称大脑定向感应功能。  
    大脑定向免疫感应功能和大脑定向感应支持功能:大脑皮层和躯体肢体间能通过生物波进行空间定向遥控联系,大脑任何一点的微小感应都会对身体发出定向感应,发出定向感应支持功能。感应链会随着姿势的改变而改变,但大脑的空间定向感应支持方位不变;明确表达大脑与健康的关系。
当体表某一点受到刺激时,大脑皮层也会出现相应的定向感应点,当大脑皮层某点发生感应时也可能带动相应部位出现感应。当练功意守某一部位时,也必需大脑皮层发出相应的感应支持,而两个相应的感应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人体姿势发生变化时,感应点之间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初学者练静功时都强调固定的姿势,对于维持感应链加强效果有很大的意义。
   
同向感应链千万化相当复杂,要详细解释估计也可写一本长篇专著,而我的探索也只处于初级阶段。
   
为了便于理解,从概念上将大脑皮层感应区划为前、后、左、右、中五个区来分析。
    1
、前区:下起两眉上侧至发际横线,左右至两额角。
    2
3、左右区:前由额角起,后至耳后与风池穴中心线。下起太阳穴上侧,耳上至风池穴内侧,上至头顶交界处。
    4
、后区:左右界线于左右区中间,下起风池穴上侧上至枕骨上侧。
    5
、中区:头顶及脑底。实际应分上下两区,因下区处隐蔽状态合为一区。
各区的感应支持面为其轴向面,中区的感应支持点为相应邻近点;其他各区的感应支持点又变得相对复杂。。
根据功能辩症法和大脑定向感应功能的规律定位刺激对低生物位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体验:姿势为功态站立,百会朝天,两脚平开与肩等宽。
   
当意守下丹田时,大脑感应支持点在眉心,如果头向前倾,支持点即向上移,头向左转支持点向右移,头向右转支持点既向左移。
   
当意守会阴、涌泉时,支持点在中区,如果身不动头转动,支持点也跟着变动。把右手向前平伸,手指伸直指尖向右前方发功支持点主要在后右区,指尖收时支持点主要在前右区;立掌用掌向左发功时支持点主要在右前区;立掌向左采时支持点主要在左前区;手向右下方发功时,支持点主要在中右前区
   
如果用左手试测,支持点会左右相应变动。
   
随着身体调控部位的上下左右前后变动,大脑的支持点也跟着相应的变动,如果改变姿势支持点又会作出相应的调整。
   
五区功能除开各主管相应面、相应点外,又互相协调形成统一的整体,共同完成身体任何姿势任何部位的感应支持功能。
   
总结分析:无论意守或调控身体任何部位都理不开大脑的功能支持;人的动作姿势千变万化,大脑也要随着变化不断的调整相应的支持点。要想练成高级的外气治病技术,必须训练好大脑的支持功能。也就是说高级功能就是训练大脑的支持功能,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这就是五区共济功能。训练成五区共济功能就是感应功能。而不只是意守丹田,也不只是周天。判断一种功法,某人的功力能发出多少外气,分析其支持功能开发的程便可知,尽管其吹的天花乱坠,瞒不过内行人的眼光。
而其真正的治病能力,用功能辩证法分析,也可知其经验有多少
大脑定向感应功能敏感的人容易训练出治病功能,而大脑定向感应功能不敏感的人即不容易训练出治病功能;与文化知识高低没有直接的联系。    呆功:一味意守丹田之功,尽管会产生更多的幻象,但实际功能有限,因为支持功能有限;发功治病不可能,甚至自身治病也是漫长艰辛的过程,如果身体有较严重的阻滞,反应的苦头还有得受。
   
活功:即感应功能,全面开发大脑的支持功能,既可随时随地随意的练功,也可随时随地随意的发功与人治病,至于排除反应和偏差更是得心应手。
   
懂得功理人练功,不懂功理功炼人,以幻代真更是误人。

          (四)  练气功的五大误区

  气功中有许多令人费解的困惑及迷人的幻象,练功时气功的幻象和功效往往同时出现,幻象属于气功的表象,而功效才是气功的本质;如果不了解其真相往往会被幻象误导,和特异功能联想在一起或求幻而舍真。
1. 气感:气感是练功的必有现象,我用外气在别人身上做过大量的探索发现,如麻和凉的‘气’感总是在‘气’不足免疫力低的部位出现,平常或多或少总有些不正常的感觉,补足‘气’后‘气’感随即消失,如炎症对外气的反应除痛等多种不适外,热的感觉最普遍。
我探索的结论是:‘气’感是体质的和疾病的共同反映,各人的体质各不同,‘气’感也不同,练功不必追求‘气’感和别人一样。随着体质的改善‘气’感也跟着变化,随时改变,所以‘气’感只能够感受,而不是追求的目标。
  2. ‘气’兴奋:当练功者采到大量的‘气’时,由于神经一时受到‘气’的大量刺激而产生兴奋,有身轻如浮云,飘飘欲飞的快感景象;神经适应‘气’的刺激后兴奋就会逐渐减弱。如果不了解其真相,会使人误解为只要持之以恒地练功,真的可以摆脱地球的引力而离地起飞,产生修炼飞升的臆想。
  3. 病态反应:我用外气技术探索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发生‘气’运行阻滞时,就会形成病灶,严重的可发展为慢性炎症或其他疾病;练功时‘气’冲击病灶就会出现痛、热等多种不适甚至十分痛苦的病态反应。如不了解其真相会误以为练功方法不对头而引发了出偏。气功师对此类人发功同样会出现病态反应,如不了解其真相误以为发气能伤人,甚至以为自己拥有特技而沾沾自喜。其实这些病态反应都可以用相应的技术很快排除,如果连这些通常的反应都不懂排除那算什么特技。
  4.色光反应:视神经对‘气’很敏感,功态中视神经受到大量的‘气’刺激会出现紫、红、黄、蓝、绿、金、白等多种光色反应,反应激烈时会出现多种光色交辉映衬灿烂夺目的景象。这种景象亦只是暂时性,视神经适应后就会逐步减弱,也不是体现健康的标准。如不了解其真相,误以为能练出什么性光、灵光、神光,或者以为能练出什么奇特的视觉功能。其实,只要轻摁眼球一会儿使眼球受累,色光反应也会出现,身体虚弱的人突然站起,就会看到满天星斗,没什么新奇。
  5. 幻觉:色光产生后继续补‘气’,就可能产生幻觉;半闭着眼能看到山水、树木、房屋、景点、人物徐徐变动的稀奇古怪的幻象。这些幻象由平时储存的信息拼凑而成;激烈时只要输入诱导信息,诱导信息可能很快被拼凑成幻象出现,真有点心想事成的美景;幻觉也是练功过度期的暂时现象,如不了解其真相,会误以为是什么天眼通、开天目和透视功能。
  幻觉产生与‘气’兴奋同时存在,眼中可看到奇光妙景,感觉自己有如遨游天地之间,凌驾太空之上,仿佛已羽化成仙,忘却肉体之所在。头脑不清醒者难免想入非非,异想天开;或许是许多修炼者梦寐以求的景界。然而兴奋应激过后,一切有重归现实,贫者为生计奔波,贵人为权势斗角。最后的归宿还是在黄土上,并非极乐的天堂。唯有那些愿醉不愿醒者才能带着美好的愿望离开这喧闹的世界,真不知应为其庆贺还是为其悲哀。
  我曾与一红斑狼疮的患者做过外气感应测试,从几米外一推手,对方马上感到有强烈的震撼,而对健康人试验却没有明显的感觉;所以单凭某次在某人身上的试验并不能断定某人功力的大小,而是通过广泛的治疗效果才能论证其技术。练功也一样,各人的体质不同,反应不同,其感觉体会也不同,单凭某一人的体会论述气功都是片面的,只有通过多种手法,全面总结才能了解气功的真相。
  ‘气’感和不适的反应正是该部位免疫力不足的体现,我对此做了大量的外气探索论证。
气功有着如此之多的困惑和幻象,一旦被投机者利用,神功异能就应运而生,大师造神不过如此----利用幻象造假;随着气功之迷的破解,更多的真相会逐渐浮出水面。
气功是人体潜在生理功能的主动发挥,外气治疗也不例外;人不管如何逞强,生命却是脆弱的,难以摆脱宇宙的控制。人只能在环境的支配下,调节自己适应环境,充分发挥人体的功能,人体功能尚摆脱不了自然的干扰,要超越自然谈何容易。人体功能只能顺应自然,发挥自然赋予的生理功能,而难以超越自然。


(五)     防偏排偏

如果练功者有因‘气’运行阻滞而发生的潜伏病,练功气功是‘气’就会把潜伏症状提前激发出来,出现病态反应;传统气功所说的偏差大多属于病态反应。
  练功出偏是练功者很难逾越的难关,虽然不少大家提出独到的见解,还是未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要解决出偏的问题,首先要从人体对‘气’的反应和应激谈起。见(人体对‘气’的反应和应激)。
  所谓出偏基本是 ‘气’对人体产生的病态反应,只有那些被误导者或精神障碍者才是真正的出偏,而大多数出偏基本上属病态反应,只有极少数的是真正的出偏。出偏的主要原因在于病灶因素和精神因素,解决的方法是控制不良反应和控制‘气’兴奋。病灶因素先补‘气’激发反应,再用行‘气’散‘气’技术消除反应,精神因素只能耐心引导或用医疗手法处理。
各人的体质各有不同,任何功法都不适合所有人照搬硬练,身体健康和没有滞渍性病灶者照搬硬练无妨,有滞渍症病灶患者即必须在出现不良反应时立刻调理。调理的方法就是对病灶部位行‘气’和散‘气’。
排偏技术就是功能治疗技术。
  人体生物力、意识力控制着全身神经主宰着‘气’的运行和聚散,意识力更如方向盘让‘气’如影随形。大多气功都是重意守重聚‘气’而忽视用意识引导‘气’运行,甚至追求功能境界如真气提纯、自转周天、练丹结丹、元神出窍,融通宇宙,实际就把意识牢牢捆绑在意守上不让意识来把方向,一旦出偏,便不知如何应对;犹如一艘无舵之船行使在茫茫大海中,不知使向何方,又怎能防止出偏呢!
  顺其自然吧:不外是让船在风浪中颠簸任凭风吹雨打。
  改变意守部位:亦只是船头失火船尾救。
  虚静至无,放松入静:无疑是躺在地上不摔跤。
  如果是小偏差反应后能自行消除,对于大的偏差就会形影相伴了,方不对即病难除,是练功容易导致出偏又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
  要有效控制出偏必须懂得功能辩症法,了解‘气’的功效和作用,认识意识的作用并掌握运用意识引‘气’运行的技术。
  不管练哪种功,重在其中的三大要素的作用
  1. 补‘气’:有保健、免疫、治病的功效,但也会引起不良反应,也就是出偏。
  2. 行‘气’:能把体内的‘气’调动,有保健效果,治标难治本,但可通滞散渍,预防不良反应,亦可排偏。
  3. 散‘气’:能排除渍‘气’,是排偏的有效手法;但过度散‘气’会损害自身免疫功能必须有的放矢不可滥用。
  如果三大作用混合在一起组成一套功法照搬硬练,就带有拖泥带水无的放矢盲目性,不能突显练功的功效而事倍功半,而且还不能完全避免出偏差。
  要从根本上杜绝出偏,当务之急是将三大类功法分类设计,让练功者根据自身条件灵活选择,协调运用地练功。虚即补之,滞即通之,渍即散之。才能有效控制出偏舒服高效地练功。
行‘气’的难度较高,初学者难掌握,也是出偏的原因之一。
意识源于大脑,一旦出现‘气’冲头、泰山压顶、头箍头胀头痛等症状,大脑意识受到严重干扰难以自控,要自行排除更加困难,是出偏长久不愈的重要原因。最好用外在技术解决。
   有技术辅助的初学者,只练补‘气’功即可,不良反应可有辅助技术排除;无技术辅助的初学者,即要要懂得功能辩症法,根据自身条件,对三类功法有的放矢地选择协调练功。
  防偏和排偏是气功急需技术,要彻底解决练功出偏的困扰,要等到外气排除偏差技术的普及,只有过硬的技术辅助才能彻底解决练功出偏的困扰。
例如‘气’冲头是神经效应活动弱化而导致‘气’运行失调阻滞的症状,感觉上的‘气’足是假象,而是由于神经的效应活动失调而导致‘气’未能达到神经的需求,减弱了神经的起动蓄势,使‘气’未能及时交换而出现‘气’运行阻滞。没练过气功的人也时有发生,不宜单纯用出偏的概念理解;由于‘气’虚而使神经对‘气’十分敏感,一旦受到‘气’的刺激就会出现病态感觉。‘气’多时即产生头箍头胀甚至头痛的症状,‘气’少是又会有眩晕昏沉神疲力乏的症状,影响记忆力和工作效率。
不管练功或外气治疗都要遵循激发反应——排除,再激发反应——排除的原则,直到反应消失。轻的症状反应周期短反应次数少,重的症状反应周期长反应次数多。
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有足够的功能激发反应,就一出现反应马上要用相应的功法排除反应,使患者能舒服接受治疗;直到病灶对‘气’的反应出现持续的凉感觉才算攻破病灶,凉的感觉消失后病灶对‘气’基本上没感觉才算治愈。
在初发期一般治一两次就能消除症状,严重的在治疗过程中会反复出现周期性的病态反应,疗程也就相对增长。
用外气技术治疗严重‘气’冲头不但要具备过硬的发功技能,还要懂环流发功、对流发功、引流发功等调理发功技术才能排除顽固的反应。而用一般的感应发功只能是隔靴搔痒,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此类症状完全属于神经功能症状,既使症状已消除也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作定期巩固治疗,或者自我练功巩固,以防复发。

发表于 2007/6/15 11: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1 陈康保 的帖子

发表于 2007/6/15 11: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1 陈康保 的帖子

   (七)  让气功成为大众健康事业

  我们虽然看不见电磁波,如今电视、手机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足以证实电磁波的存在。我们虽然看不见‘气’,但‘气’的功能作用,‘气’的保健治疗功效也足以证明‘气’的存在。本人通过对‘气’的探索,通过外气治病的实践研究,发现了人体潜在免疫功能----人体生物力效应免疫生理功能,为‘气’的保健和治疗功效取得足够的证据。证实中国气功文化是有物质基础的。我们应当珍惜前人给我们创造的文化遗产,对‘气’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将气功文化和气功技术发扬光大。我们祖国的传统医学与‘气’有不解之缘,对‘气’彻底认识也有助于祖国传统医学更加令人刮目相看。
  由于‘气’的隐匿和神秘,有许多未解之迷存在。在气功发展中,有个别人不是科学探讨而是急于功利,过于宣扬不切实的功能幻象,致使气功发展偏离健康的轨道,引起质疑;甚至有人否定‘气’的存在,出现波折,出现不尽人意的尴尬。有人被‘气’的幻象迷惑;有人欲弃不舍,欲练无方;有人生怕惹‘气’上身,远之为妥;有人即嗤之以鼻,以示自己有科学头脑不入俗流……这是气功文化的不幸。中国是气功文化的发源地、创造地,如果我们因诸多的尴尬而困惑畏缩不前,等外国人把‘气’的科研成果摆在我们眼前时,再去鼓吹四大发明来炫耀祖先的辉煌,更是中国人的悲哀。
  继承和发扬气功文化,首先要正确认识‘气’和气功。只有对‘气’和气功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研究,科学地认识‘气’和气功,才能在健康的轨道上科学发展气功。既要认识‘气’的保健治疗功效,又不要被‘气’的幻象迷惑。
练气功的目的,就是补充效应免疫功能的耗损和不足,养护和修复受损的神经功能,维护每一根神经的敏感,促进‘气’的免疫运行,提高生物位,维护健康。而不是追求‘气’感和特异功能。我们的祖先在探索生命的真谛中,与疾病斗争中,用灵感和智慧创造了难以计数的健身却病的气功功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创造了独特的气功文化,留下宝贵气功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挖掘利用。
  各门各派数不清的气功中,虽然功法各异,见解也有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调控神经网络。虽然调控的方式五花八门,但最终效果只有三个:聚‘气’、行‘气’、散‘气’。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达到其中一种效果的叫同步调控功能;同一时间内能发挥两种或两种以上效果的叫异步调控功能。从对‘气’的支配意识来分有两种:有效应调控功能和意识调控功能。大脑无支配‘气’的意识,通过特定的动作、姿态或剌激就能产生生物力,促使神经经网络活动产生的功能叫效应调控功能。
  不依赖调控条件,大脑有支配‘气’的意识,由大脑直接发出意识生物力,推动神经网络活动产生的功能叫意识调控功能。效应调控功能依赖效应调控条件,功能产生被动,练功受条件限制,不够方便,但容易领会,宜作健身训练。意识调控功能不依赖调控条件,不受条件限制,功能产生主动,方便灵活,可随时、随地、随意训练,技术熟练后可随时、随地、随意发挥运用,既可健身又能治病。但掌握难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的耐心训练,治病效果就要看功能发挥如何了。同步调控功能宜作健身运用,意识调控功能的效果更加显著,可作治病用。
  能启动身体多个部位一齐收‘气’,同时又能从两个部位连续发出外气,叫多元异步调控功能。在多元异步调控的基础上双手能熟练运用补、散、攻、调、导等多种外气操作技的术,就有发放外气与人治病的功能。全身任何部位既能快速收‘气’、行‘气’、散‘气’;又能起动全身所有部位收‘气’,同时体内能行‘气’,又能随心所欲地从几个部位连续发出外气,并且熟练运用各种外气操作技术,叫感应功能。达到感应功能的境界,除了能随心所欲地调动‘气’的功能外,其它一切功能反应现象基本都不明显了。即使在运功发放外气时也形态自然。如果是静态发功,旁人也不容易看出来。达到感应功能的水平,除了能发放外气与人治病之外,还可连续不断地,长时间地发放外气,在不同的人体上探索‘气’的奥秘,将‘气’的反应和应激现象反映出来。
  外气治疗技术属于人体生理功能的主动发挥,并非特异功能。把外气治疗说成特异功能,错!否定‘气’的存在,否定外气治病的效果,更是大错特错!气功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开发人体生物力、意识力来保健和治病,当然包括外气治病。
    人体的神经系统不但负责协调人体各器官的活动,同时也维护着人体器官的健康。人体某一器官神经效应活动发生故障,就会影响该器官的健康,出现病态。要彻底治愈器官疾病,就必须恢复神经的效应活动功能。外气治疗是手法之一,但最方便的还是练功自我治疗。如果属单纯低生物位,直接收‘气’至发病部位很快改善,如已延伸为滞渍,除收‘气’外,还要行‘气’、散‘气’来消除不良反应和应激。
练功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补‘气’、行‘气’、散‘气’的操作技术,补充身体对‘气’的耗损,排除功能故障,健身却病;并非打通奇经八脉产生特异功能。人的先天功能属效应功能,自然运行,并非经脉不通,只是自己没有体会到而已。而练功属于调控功能,意识明显,可以体会出来。
本人的实践体会是:练功的目的就是健身去病,发挥人体潜在生理功能。外气治疗功能也属于人体生理功能的发挥,通过训练大多数人都能发挥出来。意欲练功打通奇经八脉产生特异功能是违反人体生理规律的,难以现实的。要想事半功倍地达到较高的功能水平,必须强调大脑意识发出生物力,调动控制神经网络活动。否则可能尽管练到牛年马月,还是丹田发热,浑身轻松飘然欲飞,甚至反复出现幻象。只要这些功能反应现象还很明显,就证明神经网络对高生物位还未完全适应,功能还停留在基础阶段,特异功能就更不用说了。本人探索并未发现有奇经八脉存在。
   ‘气’的运行方式,一是沿神经线路运行,二是神经间横向跨越传递运行。生物位越高,能位越高,横向运行越明显。那里的神经活力指数低,那里就出现明显的‘气’感。各人的体质不同感觉也各不相相同。所谓打通奇经八脉,是提高神经活力和意识调动‘气’运行的体现,属气功的基本功;难以产生特异功能或百病不生。任何局部收‘气’之功,一线运行之功,其功能量都是有限的,都属于基本功。能控制全身或大部分神经网络同时连续收‘气’,能随意控制几个部位能连续发放外气,行‘气’时‘气’能充盈整体全方位运行,犹如空气或水在管道中流动,才算是高级功能。只有达到高级功能境界,才能探索‘气’的奥秘,才有功力去探讨人体生物力效应免疫功能的玄机,才会对‘气’有明确的认识。
  其实练气功并没有什么神秘,也不必有什么清规戒律或诸多禁忌。只要能控制和排除不良反应和不良应激,就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练功。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动作、行为、思维都有影响功的能效果。譬如拔河,双手用力握铁球,都会使整个身体产生向心生物力,使神经网络收缩,形成引力场身体多方位收‘气’的效果,属同步效应功能。手指伸直与前臂接近180度,双手向外用力推东西,这个动作就是双手发‘气’,其余部位收‘气’,属异步效应功能。如果人在静态练功中,用大脑意识模拟拔河产生向心生物力的状态收‘气’,就是意识同步调控功能。模拟推东西的状态发出生物力练功,就是意识异步调控功能。当主人叱责奴仆时,奴仆麻木痴呆的神态,就会大量产生向心生物力,促使神经网络收缩,形成引力场全身收‘气’,养精蓄锐以应付不测之灾。用大脑意识模仿麻木发呆的神态,也能产生向心生物力收‘气’,产生意识同步调控功能。平时如果您感到自己的形象很渺小时,身体正在收‘气’;如果感到自己的形象很高大时,那正处在高能位消耗‘气’。
  手指的伸直与弯曲对人体的引力场也有影响,手指弯曲可增强引力场的作用,有保健效果;,特别是睡觉时保持手指弯曲更有利于睡眠中枢神经收缩,可改善睡眠质量。
练功的方法很多,既可通过特定的姿态、动作、剌激产生效应调控功能,也可运用思维、想象、视听、模拟等训练意识调控功能。其实,适当的运动就等于练功,良好的心态也相当于练功,放松也是练功,松紧有度的生活节律就等于练功,笑就是练功,一半精明一半分胡涂更是最好的功法。意识调控功能就是训练大脑编排意识程序,再由大脑支持功能将程序输送到具体部位运转,就这样简单。训练意识调控功能,就是训练大脑的意识力。
  生物力能驱动神经网络活动,支配‘气’的运行。反之,外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神经活动产生功能,有技术熟练的教练指导练功,并利用外气启动功能,指导练功,当然是最好的办法。
  练什么功,要因人而异。无论多好的功法,也只能适合相应的人群去练,特别是在没有技术指导的情况下更加要注意。一个滞渍症患者,如果不懂得调理,一开始就大量收‘气’,引起病灶反应(气功所说的偏差基本是病灶反应),结果会练得苦不堪言。即使低生物位的人也要防止不良应激。如果没有技术排除不良反应和不良应激,那就练出苦头来了,功怎能再练下去呢?
  教练员必须熟悉‘气’的基本知识,掌握控制和排除不良反应和不良应激的技术,并向学员讲解‘气’的基本理论知识,让学员了解‘气’的基本知识及练功要领,再正式练功。气功只是一种技能技术,不是什么法力法术。在练功中要严格控制不良反应和不良应激,一旦出现就要及时排除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否则不但可能练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特异功能,还可能练出神灵降身的闹剧。这些现象本是未能排除不良反应和不良应激所致,如果气功师借此吹虚什么特异功能来炫耀自己的什么功力或法力,故意制造神秘气氛,误导练功者,那就是另有意图了。
  各人的体质不同,神经的敏感度也不同,教练也要因人施教。练功的主要目的就是发挥人体的潜在功能,训练大脑发出生物力加强身体的引力场,需要有安静的环境才能集中精神训练。很多人集中在一起,跟着音乐的节拍练动作调控功能,属健身的基本功。别说特异功能,就是自我治疗也效果缓慢,必须花大量时间长期坚持练功。况且,不够安静的环境容易激发高能位,不利于对引力场的控制。滞渍患者更易出现病态反应影响练功。动作加音乐是难以练出高级功能来的。高级功能是脑力、意识力的训练,是脑力、意识力的发挥。要有安静的环境才能集中精神训练,并不是几天时间就能融会贯通的。分期指导,分散练功是最有效的方法,只要练功者掌握功能原理、方法要领,感受到‘气’后,被起动功能便可利用业余时间随时练习。
  高级功能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打好基础,循序渐进。首先训练大脑发出生物力,导引‘气’运行(即传感功能)。为了防止出现不良反应和不良应激,开头尽可能限于四肢的敏感部位运行,反复训练。导引‘气’局部运行熟练后,再导引‘气’往四肢、体表作轨迹运行或往返相对运行;并配合局部调控功能,适当收‘气’提高生物位。熟练体表运行功能,大脑意识力的潜能已经初步发挥,证实大脑有训练高级功能的潜能,就算过了基本功关。然后加强调控功能的训练,着重训练向心生物力控制神经网络收缩收‘气’,继续提高生物位。运行功能开头训练时只是一线运行之功,生物位提高后,就要扩宽为大线路、大面积的运行训练。从体表运行到训练体内运行,从简单的路线运行到任意运行,从窄小的线路运行扩到全方位涌动运行,同时结合训练全身每一个部位的收‘气’、行‘气’、散‘气’功能,从局部收‘气’到训练整体收‘气’的功能。最后达到随意调动‘气’的功能。
练功只要从传感功能的体表运行动能开始,随着传感功能的熟练,训练意识调控功能逐步提高生物位。配合传感功能的需要,循序渐进,消除病态,逐步提高神经的活力,就可避免不良反应和不良应激,而且能争取最短时间内学会外气发放技术。
然而需要练功治病,有技术现场辅导或接受外气治病练功配合的,应该打破陈规,练见效快、立竿见影的功法。练健身功,练治病功与训练外气技术的高级功能应有不同的训练措施及功法。
意识调控功能可以坐着练,也可以站着练,甚至是边走路边练……任何自然的姿态都可以练。也可以入睡前和醒后躺在床上在被窝里练;意识调控功能有改善睡眠的效果,不必担心练睡功影响睡眠。如果在练功中入睡,那就当作是催眠功吧。失眠的人还求之不得呢,有兴趣醒后再练。练功的目的是健身防病,提高健康水平,体高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无需任何禁忌。但滞渍症患者练功应随时与教练联系,以便消除不良反应。
  很多气功师认为妇女来经期间不宜练功,其实来经期练功更为重要,但一定要有技术指导,懂得练功要领。经血多即补‘气’止血,经血不通即行‘气’调理,经痛即行‘气’、散‘气’止痛。散‘气’的作用是治疗滞渍痛。散‘气’过多会使出血量增加,如果行‘气’调理能止痛,尽量少散‘气’。物别是低生物位的妇女,散‘气’不当,可能会引起大量失血,尽量不要散‘气’。经期练功前期以补、调相结合,后期应以补‘气’为主。经血过多可练太阳穴收‘气’有止血效果。有经痛或经血多、白带多的妇女,如果练功得当,一般经过两三个月的练功调理,基本可恢复正常。以后继续练功巩固,预防复发就行了。
人体生物力效应免疫功能的三个主要条件是神经的收缩、放松、舒张活动。一般健身和自我治疗的练功,主要手法就是控制神经网络收缩提高生物位。其它手法都是为了控制不良反应和不良应激的辅助手法。高生物位容易激发神经兴奋,平时只要保持心情舒畅,适量的运动,便可自然行‘气’、散‘气’。
睡眠是恢复神经效应活动,恢复生物位的免疫过程。不要因为练功而影响睡眠。有人提倡子午练功,本人认为夜半起床练功,会扰乱平时的日作夜息的生活节律,练功尽量不要影响睡眠。况且子午功是闲人功。练功不能代替睡眠,如果白天工作辛苦,夜半练功会影响睡眠对身体反而有害。如果夜半醒来睡不着,可以躺在床上用意识控制全身神经网络收缩,特别是控制脑门、眉心、太阳穴等部位神经收缩聚‘气’,有催眠作用。熟练后运用,不但能睡好觉,还能作好梦,在好梦境中一觉睡到天亮。
  练功是人体潜在生理功能的主动发挥,不需要特别的禁忌,相反通过练功,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增强体质,适应性更广。平时保持心情舒畅,无所禁忌,更能发挥‘气’的功效。如果一味意守,生怕走‘气’漏‘气’,神经绷得过紧,不能放松,即有可能形成‘气’结,即滞渍症,对身体有害。如果为了追求什么境界,把自己练成麻木、冰冷的怪人,这功还是不练为好。
  并不是收到很多‘气’就百病不生,一个熟练的气功师,即使能收到很多‘气’,如果心情沉重、抑郁、焦虑、神经不能兴奋,抑制了‘气’的免疫作用发挥,功能性的疾病也会逐渐找上门来。其它客观性的疾病就更不用说了,一旦发病,如不及时改善,时间长了,神经功能就可能受到损害,效应活动不再敏感,变得迟钝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大病就自然会光顾了。
  发放外气治病,也属人体生理功能,是人体潜在生理功能的主动发挥。只要能用意识力控制身体神经收缩,‘气’就会向体内汇聚,形成高生物位。手掌、手指放松,就会产生生物位差,‘气’就会由高生物位向低生物位自然流动。手就能自然地发出‘气’来。用此手法给低生物位患者补‘气’,既能发出外气,又是练功;只要姿势自然,能长时间连续发出外气。由于生物位差的关系,给低生物位患者补‘气’容易输入。给滞渍症患者发放外气,即要加大全身调控力,手要发出离心力,使‘气’流更强,‘气’量更大才能输入。总之,意识力越强,发放外气功能越强,治疗效果越明显。
发放外气治病并不是预先练功将全身灌满‘气’后再把‘气’发出,也不是将丹田之‘气’或身体元气发出,不管有多大的功能,身体能容纳的‘气’还是有限的,起不了多大作用,要不断聚‘气’才能不断发出。就像水泵一样,不断地将水吸入不断地泵出。
发放外气手法多种统称发功。从形态来分,有静态发功和动态发功。从给患者补气方式来分,有直接发功和启动发功。启动发功是利用外气技术启动对方神经活动让其收‘气’。
  从用力的方式来分,有感应发功、微力发功和强力发功;直接补‘气’的手法有:节律发功、连续发功、单位发功、多位发;动态发功通常手法有:推掌发功、行掌发功、拍击发功、点击发功、按摩发功等等;用于调理的有环流发功、对流发功、引流发功等。发功治疗要根据病人的反应及感觉,运用补、散、攻、调导等多种操作技术相对发挥、灵活施用。要做到‘气’在病人身上能进能出,能聚能散,能通能行地对症运用,并不是能发出外气,就是懂得功能治疗那么简单。
  发功治病,首先要练好自身的聚‘气’功能。如果聚‘气’技术不过关,发‘气’过量,会出现恶心、反胃、心跳、四肢发软、颤抖等功能反应现象。如果不是健康因素,休息一下可恢复正常,对身体无大碍。出现功能反应现象应立即停止发功,切不可勉强为之。如果属健康因素,要积极练功治疗,不能带病发功。如果属于技术问题,即要努力学习加强训练,提高技术。
   人体发出外气的功能量是有限的,会随着空间距离很快衰减,静态发功应尽量接触被发功部位;非接触性的动态发功也应保持最近距离。
   根据本人的体会,曾在太阳黑子活动强烈时,发功时心脏会曾有轻微的不适感觉。要边发功边运功护心脏才没有不适的感觉。停止发功不适感觉也随之消失。可能是太阳风暴会干扰人体生物电磁场的缘故。人不管如何逞强,生命却是脆弱的,永摆脱不了宇宙的控制。人只能在环境的支配下,调节自己适应环境,而不可能超越环境。人体功能尚摆脱不了自然的干扰,要超越自然谈何容易。人体功能只能顺应自然,发挥自然赋予的生理功能,而难以超越自然。
‘气’是否是日月的精华,还有待科学的鉴定。即使有日月有什么精华灵气,人体的引力很微小,只能吸收身边的‘气’,没有能力直接从日月中吸收,只有等日月将精华灵气放射到身边才能被吸收。所谓吸收日月精华的功法,本人认为只是通过思维想象的效应手法,控制神经网络活动吸收身边的‘气’而已。对着日月练功,只是调整环境气氛,加强练功效果罢了。
  本人认为,任何气功都应有‘气’的概念存在,练气功必须以‘气’为中心,以‘气’为指导。任何无‘气’概念的功能活动,即使与‘气’有密切关系,也只算是健身活动。气功应该有意识地主动地发挥‘气’的功效。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效发挥‘气’的功效,练功才能事半功倍。中国的气功功法难以计数,根据本人所了解和接触的气功,无论是动作、意识、意念,其目的都在于追求‘气’的效果。
  有的气功界人士认为气功的最高境界是特异功能,本人认为,气功的目标是健身治病,高境界应是带功入眠。人的意识是生物力的动力,‘气’紧跟着意识运行。人的意识点集中于体外,‘气’就会从体内向意识点散出。意识点集中于体内,‘气’就会跟意识点向体内聚集。把意识点放在体内睡眠,能在睡眠中有效提高生物位。高生物位睡眠质量好,很少作恶梦。低生物位睡眠易作恶梦,并且梦中身体沉重,举步受阻。睡眠时,身体要放松,排除杂念,意识内藏,最好能保持躯体四肢微弯的姿态,手指微微弯曲,身体不要摆成大字形。用意识控制神经网络微微收缩,特别要控制头顶前半部神经收缩,使身体形成较强引力场,很快便可入睡。在睡眠中就能有效提高生物位,迅速消除疲劳。带着一丝兴趣入眠,就会产生快意梦境;带着一丝悬疑入眠,在梦中发挥思维和灵感。一觉醒来,神清气爽,以充沛的精力从容应付新一天的挑战,这就是气功的高境界。人体生物力效应免疫功能的最好发挥。梦中能保健,梦中有乐趣、梦中有创意,睡出健康来。这就是睡眠的技术,睡眠的科学。头顶的前半部属睡眠功能中枢,失眠的原因是睡眠中枢神经不能按节律抑制,不能按节律收缩。用意识和姿势调控睡眠中枢神经收缩,很快就会入睡。利用外气控制睡眠中枢神经收缩,治疗失眠效果亦很好,其效果是药物无法相比的。
  气功功法尽管千万种,好似非常玄妙神秘。但熟练后运用却非常简单。一天二十四小时,无论工作、休息还是其它活动,运用意识力,随时、随地、随意控制神经网络就能取得很好的功能效果,并不需要花专用时间去练功。
  气功并不神秘,只是人体潜在生理功能的主动发挥,气功并非万能,但气功的健身和治病确有巨大的潜力,等待人类去探索开发运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出现空前的气功热,各种气功相继登场。但由于对‘气’的认识不足,对气功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理解,缺乏职能部门的引导。有的气功师过于执着特异功能,有的气功师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过于宣扬特异功能,故意制造气功的神秘感以图各利双收。致使气功超越人体潜在生理功能的范畴,偏离健康的轨道,出现混乱的局面。‘气’的反应和应激现象更添加了使人迷惑的神秘色彩。个别气功师不是把气功大众化、通俗化,而是将气功神秘化来提高自己的身价。甚至有人被‘气’的应激及幻象误导造成悲剧发生,使中国气功文化遭到非议,面临严峻考验。
  中国的气功文化乃先人练功的方法、要领、感悟、实践、见解的记载,并非科学专著,况且时代背景不同,信仰观念不同,练功的目的也不同,认知也不同,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迷信色彩。我们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气功文化遗产时,应集百家之所长,去其所短,取已所需。面对气功的混乱局面,更应加强对‘气’的探讨研究,弄清“气”的真正面目,消除‘气’的神秘色彩,更好地将气功文化发扬光大。
对‘气’的探索研究,不仅是炫扬中国的气功文化,更是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科技攻关项目。此项技术,开创于中国,发展于中国,研究也应该领先于中国。不但是‘气’与人体生物力、生物电、神经功能、人体引力场、免疫功能的研究,更是全新的病理学、病源学、免疫学、生物力学、感观治疗学、人体有序发展科学的攻关研究。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复杂,需要大批有志人士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奉献。本人的条件有限,研究有限,对‘气’的探索本人未敢言窥其全豹,只能说略见一斑。希望仅以此一斑之见能推砖引玉,激发社会热心人士、精英人士、气功界人士、医学专家和政府的兴趣,组织并培训技术人材对‘气’对气功、对人体潜在生理功能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研究。对‘气’的保健作用和治病效果作大规模的实践探索研究。既要对‘气’与一般功能性疾病的关系进行研究,也要对‘气’与多种奇难杂症的关系进行研究。尤其要对‘气’与糖尿病、血管、血液、肿瘤病的关系进行彻底研究。本人相信,研究成果一定会给人类带来惊喜,带来福音。
  本人认为政府应加大力度成立专业职能部门,对‘气’进行专业探讨。探讨‘气’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准确掌握‘气’的科学证据,对气功事业进行正确的管理和引导,对‘气’和气功作出科学定义定论。规范气功的通用名称、名词,防止隐晦玄虚神秘的名称名词误导群众。评估各种气功的功能效果,考核气功师的资格,用科学的手法对气功进行解释宣传,使神秘古老的气功科学化,通俗化,大众化。规范气活的活动,培养专业技术人材指导气功事业的健康发展。使古老的气功文化成为社会发展资源,成为廉价的医疗事业,成为人人都有机会享受健康事业,让气功在医疗事业中大显身手。
让脑力劳动者有健康的体魄完成进取的宏愿,让广大群众有充沛的精力创造财富,让贫困人口享受廉价的医疗服务,用健康的步伐走出贫困,让气功成为健康富国的事业,让气功走出迷谷,走出困惑,造福国民,造福全人类。
(2007年6月30日重新整理)


(六)接受司马南对气功人的挑战
广东省化州市陈康保接受司马南先生对气功人的挑战
直接应战项目
空手发功治疗内因引起的如下各种疾病:体疲力乏、心跳气短、头晕耳鸣、手足麻木、肌肉痛、关节痛、腰腿痛、头晕头痛、神经痛、胃痛、牙痛、妇女经痛、骨质增生痛、肩周炎、胃炎、咽喉炎、鼻炎、尿道炎、腰酸体寒、肾虚尿频、早中期白内障、低血压、牙齿松动、失眠、脱发秃顶、甲状腺囊肿、肌体生疮、溃疡、口舌生疮、雀斑等等。由易到难逐步治疗,如果时间允许争取每种疾病治疗两例以上。    其它项目
1. 求证:的存在。
2. 显示人体对的各种功能反应现象。
3.
用外气技术给志愿者显示幻觉过程。

4.
论证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免疫物质。

5.  
论证的医疗价值。

6.  
论证的运行规律。

7.  
论证与健康的关系。

8.  
论证外气治疗的医学价值。

9. 论证人体生理潜能----人体生物力效应免疫功能的存在。
10. 创立全新的病理学、病源学、免疫学、人体生物力学、感观治疗学的研究课题。
11.接受国家权威机构、世界权威机构的检验论证。
.
希望司马南先生诚恳合作,去伪存真,探讨求实。如果荣昌公司放弃对博赏技术的要求,

我也同样弃赏应战。这样对先生、对社会、对气功事业都不无好处,我尊重先生的选择。本
人意不在悬赏金,只求证实中华气功的科学价值,还气功的真相,消除对气功的迷信和偏见,
了断气功的真伪,证实外气治疗的医学价值。使中华气功文化早日成为大众化的健康事业。
让美国魔术师——詹姆士.迪兰先生明白:中华气功技术不但能治疗多种奇难杂症,而且是最
安全最廉价的医疗资源。应战人: 陈康保                             2006425  
                                                
联系电话:
13431929216
                                                   
电子邮箱
FBL-110@tom.com


备注部分
如果美国魔术师——詹姆士.迪兰先生还向中华气功的外气治病技术挑战,本人同样可以应战。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15: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阴阳论(修改稿)

关于中医的“阴阳”,多年来,中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毫无收获。也不可能有所收获,原因就在于,中医教材将其玄虚化了,并没有当作中医学本身的理论,而当作了哲学理论。说“阴阳学说是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其基本内容是相互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既然是“朴素”的,当然就是原始的、落后的,除了考古价值,还会有何价值?人们也就只能抱着考古的心态去研究;至于对立统一、制约、互用、消长、转化,随便找一个事物对应就是了,反正在这个世界到处都有拮抗的事物、成对的概念。若是泊来品,就更显得渊博了,居然“找到了”阴阳“实质”乃cAMP、cGMP。果真如此,阴阳无处不在,那么,这个宇宙就无处不充满着cAMP、cGMP,也就必须得说:“cAMP、cGMP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论,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阴阳,这个词,实际上包括两个概念,应当有所区分,即被后世道教称之为的,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

在《内经》中,区分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概念的方法,是看如何论述阴与阳的关系。如果论述,阳处于主导地位而阴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关系是绝对的不可逆转的关系,论述的就是“先天阴阳”;如果论述,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由对比而决定的,阴与阳是对等的、是相对而言的,论述的就是“后天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论述的就是“先天阴阳”;《素问·阴阳离合》“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论述的就是“后天阴阳”,“后天阴阳”还包括四象的“阴阳太少”和六经的“三阴三阳”;至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则是将“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概念混在一起概括性论述。

第一节 后天阴阳
后天阴阳,就是所谓的“对立统一”,就是“+、-”号,就是以“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对立统一与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并称为辩证法三原则。所谓辩证法,就是以发展变化眼光观察事物的方法,是一种“方法”,而不是规律,更谈不上“根本规律”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还很肤浅,宇宙学的几种理论不过都是假说,怎么能说掌握了“根本规律”这一终极真理呢?之所以强调辩证法,就是因为用这种方法观察事物比起静止地观察事物更容易发现事物中的客观规律。

比较,这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连动物都具备的一种本能,有了语言的人类,就会产生各种成对的概念,如高低、上下、寒热、明暗等等,这些概念本来就是成对的,失去其中任何一个,也就失去了概念的意义。“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寒就没有热”,是人类认识事物需要“比较”,比较产生成对的概念。这些成对的概念,可概括为“阴阳”。那么,为什么到处都存在阴阳呢?请注意,不是到处都“存在”,而是到处都要“应用”,应用“阴阳”也就是应用“比较(相区别)”的“方法”去认识事物。

这些成对的概念,被“大师”们当作了“阴阳相互依存”的证据,认定了“没有阴也就没有阳”,继而在人体乃至宇宙中苦苦寻找相互拮抗的两种物质。口口声声辩证法,却用机械唯物的思维,水底捞月,企图在抽象概念中寻找到想象中的物质,是愚?还是诬?

后天阴阳,在框架理论的四部中的应用,都是用作标定具体事物的属性差别的,具体的对象不同其应用的方法也不同。形器论中以阴阳分上下、内外、前后,藏象论中分阴阳太少,经络论中分三阴三阳(这些在后续章节各部理论中再具体阐述)。

第二节 先天阴阳
阴阳的标定不是随意的,尽管认识事物要对比再对比,但对比总要有一个终极的根据。这个终极的根据,就是“先天阴阳”。打个比方说,高低的对比,终极是地球的中心;寒热的对比,终极是绝对的零度。
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不同,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事物,是绝对概念。或者从词性上说,后天“阴阳”是形容词,而先天“阴阳”是名词。先天阴阳是生命的根本。

一、“进化”是生命的根本标志
生命的根本标志,不是“新陈代谢”,也不是“繁殖”(自我复制),而是“进化”。对于新陈代谢现象与自我复制现象,人类应用现代技术都能制造出非生命的模型,而对于进化现象则不能,起码现在还不能。
达尔文所谓的“进化”是“对环境的适应程度”,确切地讲,这应当是“变化”,而非“进化”。而真正的进化,是指物质运动方式上,逐层次地产生更高级的控制系统,更加秩序化(负熵的积累)。
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定律,是物理学中一条极为重要的基本定律。按照这个定律所说,宇宙间的秩序不断地耗散、瓦解而不可逆转,最终一切事物都将化为乌有,也就是说,“退化”才是宇宙的根本趋势。可是,地球上明明存在着生命--这个无可置疑的“进化”现象。对此,学者的解释是,生命是开放系统,它能够吸收(“吃”进)周围环境的负熵(秩序)。这其实等于什么也没说,因为,它的前提是已经有了生命的存在,才有可能“吃”进,还是不能回答,生命为什么能出现。
其实,在宇宙熵(混乱、耗散)不断增加的总趋势中,在某个局部的特定条件下,熵会减少,或者说是负熵在增加(秩序积累)。可以打比方说,水流是趋下的,但某个地方会偶然出现喷泉。生命在某个局部的出现是偶然的,但在无限的宇宙时间和空间中,又是必然的。至于为什么会是必然的,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本身为什么产生、耗散过程中结构为什么产生的问题一样,没有答案。
为了与后天阴阳相区别,我们把先天的“阴”和“阳”分别称为“阴势”和“阳势”,而后天阴阳,只称为阴、阳。因为,先天阴阳本来就是两种根本势力。阳势就是负熵、就是秩序;阴势就是熵、就是负秩序。
只要生命存在,必然是阳势为主导方面,阴势为从属方面。尽管,阴阳二势一主一从,但是,二者必然相互适应,稍有不适便成病症。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起而应之)亟(屡次、经常)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里所说的都是先天阴阳,即阴势与阳势。

二、个体是种族进化的原则重演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进化”是种族的表现,而《内经》医学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是针对个体的。难道个体生命的根本标志也是“进化”吗?
是的,如果不是这样,前面所述就没有意义。根据《组织胚胎学》中的“重演论”,个体是种族进化的原则重演。但这不应仅限个体胚胎时期,而应当是个体的一生,个体的一生就是重演种族进化的过程。阳势,就是进化,是秩序层次的提高;阴势,就是发育过程中的耗散倾向。与种族进化不同的是,种族进化是加速的,即越来越快;而个体所重演的进化是减速的,即越来越慢。这就是说,个体生命的阳势是递减的,而阴势是递增的。一旦进化停止了,就是死亡,无论因衰老、还是疾病或是意外伤害。所以,称“小儿为纯阳之体”,而“年四十而阴气自(至)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先天阴阳,遵循着“阳消阴长”的规律,这种规律决定人的一生。《素问·上古天真论》“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八八则齿发去。”以七、八之数为节段叙述人的一生变化。幼年时,阳势盛而阴势弱,二者平衡程度差,所以体弱;至中年,阴阳二势相对平衡,所以身体壮盛;至老年,阳势已衰而阴势强,二者的平衡程度又差,故体衰。
生命体永远以阳势为主导,一旦阴势成为主导,就是死亡。故《素问•五常致大论》:“帝曰:其于寿夭,何如?岐伯曰:阴精(势,指其所具有的机制)所奉(奉承、遵循)其人寿;阳精所降(降低、减少)其人夭。”,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说:“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又引用华佗的话说:“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一切常人分阳未尽则不死”。

第三节 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的关系
训练有素的人,一眼便能准确判断一个人的年龄;利用计算机技术,也能根据一个人当前形象,描绘出其不同年龄时的相貌体形。这就说明,身体各个部位其阳势与阴势的比值是不同的,在阳消阴长的过程中,其表现也就不是均等的,所以也就产生了特征性差异。先天阴势阳势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形体变化是很大的,这种变化也是有规则的。
再把各个部位组织器官的阳势与阴势的比值进行比较,比值大的为阳、比值小的为阴,这就是后天阴阳。进而可分为阴阳太少和三阴三阳,用来标明其阴阳属性。《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阴阳之气(阳势与阴势所占比率),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论述的就是后天阴阳,“阴中之阴”是太阴、“阳中之阳”是太阳。《内经》是为了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理论,所以,述及的阴阳大多数是后天阴阳。
张介宾与朱丹溪在人体阴阳有余不足上持不同观点,在中医理论界影响很大,是中医学史上少有的争鸣。其实他们没有矛盾,朱丹溪所说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讲的是后天阴阳;张介宾所说的“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讲的是先天的阳势与阴势。

小结
阴阳论,也可称为“阴阳学说”,分为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后天阴阳就是所谓“对立统一”,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要认识必先比较、区别,由此产生阴阳这样的成对概念。阴阳可以代表任何被认识事物的有差别甚至拮抗的两个方面,都是相对(相比较)而言的。孰阴孰阳要看你想用哪种属性作比较。后天阴阳在四个部分中都是必须应用的工具,在四部中各自的具体意义不同,如形器论以内外、上下、前后等分阴阳,藏象论中把五藏分阴阳,经络论中分三阴三阳。后世也把阴阳直接用于辨证,这就是“八纲辨证”。
至于先天阴阳则是绝对的,生命体永远以阳为主导,而无生命体永远以阴为主导。先天阴阳是宇宙间两种根本势力,阳是秩序化,阴是无序化。说到底阳就是“负熵”,阴就是“熵”。
先天阴阳不像后天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也就是无需用无限的比较、区别的方法去认识,而是用天地、日月运动规律阐述人体先天阴阳,故《素问·五运行大论》“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白,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读《内经》应注意一点,即“阴气”与“阳气”、“阴精”与“阳精”,这里的“气”、“精”只是个词尾,可用可不用。并不是说,在人体或自然界存在两种相反的气态物质或精华物质。
《内经》中阐述人体先天阴阳时,大都借代天地阴阳来表述。也就是说,《内经》把人体先天阴阳交给了天地、日月,天地、日月都是以“阳”为主的,故《灵枢·岁露论》“黄帝曰:可得闻乎?少师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而天地、日月即宇宙本身的阴阳,《内经》并不探讨,毕竟《内经》仅仅是一部临床理论的经典。

第二节中将《组织胚胎学》中的“重演论”拓展至人的整个一生与关于进化速度的提法,是为了帮助理解阴阳理论而逆向推定的。这已经超出了《内经》理论的范畴,但是,只要《内经》理论是正确的,这个“推定”就应该没有问题。如果,生命科学研究出,测定进化速度的技术方法,那么,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就被扫除了。如果,暂时做不到,也丝毫不影响《内经》理论的自恰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测定进化速度,极具前瞻性,这样人类将能够预测物种的自然灭亡或突变,当然包括人类的自然灭亡或向更高生命突变的时间。
发表于 2007/6/23 00: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歉,很久没出现了。

  这段时间在集中全力治疗近视,编写治近流程,成立工作室。#161楼的前两点,希望能为各位先生提供一个借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但愿能为各位先生筹到充足的粮草。
  
 楼主| 发表于 2007/6/23 12: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康皮 于 2007/6/23 00:50 发表
  这段时间在集中全力治疗近视,编写治近流程,成立工作室。#161楼的前两点,希望能为各位先生提供一个借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但愿能为各位先生筹到充足的粮草。
  

但愿先生的工作室早日成立,取得辉煌成绩。
 楼主| 发表于 2007/6/23 12: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形器论

形器,就是形体与器官。形器论,就是关于形体与器官的学说,分为形体说与器官说。其中,器官说讲述的是人体脏腑器官、营卫气血、津液和九窍骨髓等生理功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病理表现(症状);而形体说讲述的是体表部位与体内脏腑器官的对应关系。因为,二者都是把脏腑器官设想为“器”(即器皿、器械),以物质的机械传递作为活动方式,所以,可以合称为“形器论”。
形器论是“四部五论”框架的核心部分,其它一切理论都是围绕着它展开的。无论是藏象论的时间机制,还是经络论的空间机制,都是“形”、“器”之间的联系、平衡机制,也都是通过“形”、“器”表现出其生理功能与病理病证的。藏象论所述的是“形”、“器”之间在时间上的统一性关系;经络论所述的则是“形”、“器”之间在空间上的统一性关系。
这样,《内经》中关于形器论的内容,除了在一些独立的篇章段落之外,很多内容还见于本属于藏象论或经络论的篇章段落。也就是说,《内经》中形器论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器官说内容,随处可见,要想把它完全抽绎出来是极为困难的。这里只能作大致的介绍,还不能保证准确无误,所以,亟需广大网友共同参与,加以完善。

第一节 没有“黑箱法”就没有中医学
必须指出的是,“形器论”不是解剖学,“形”、“器”与解剖也没有什么关系。这里所有的“器”,都是虚拟的,或称“虚指”,只是借某种解剖所见而代其名称。虚拟不等于不存在,它代表的是各个功能的集合。
《内经》中具有重要功能的“器官”皆是虚指,而少数的“实指”,例如头发,则并不谈其功能。在这些虚拟概念中有一定的实指成分,既然指其名而代之,则最好有一定的根据,没有也没有关系,如“胆”就是没有一点实指成分,所以,无论解剖上见到或见不到都无关紧要,见到的也不不意味着就是其所指。且不可把这些实指成分看重,因为那样就把中医学引上了邪路,会把发达的中医当成了西医的原始时期。

说到“虚拟”,这在几十年前人们是无法接受的,直到认识了西方的“黑箱系统辨识”法,才勉强承认。但仍然怀疑:古人怎么会有那么高的智慧,超前了几千年?再说,“虚拟”的东西也能用来治病?答案是肯定的。

所谓“黑箱系统辨识法”简称“黑箱法”,《辞海》是这样讲的:“即通过观测黑箱外部输入信息(外界对黑箱的影响)和输出信息(黑箱对外界的反应),以研究和认识其功能、特性、结构、机理的科学方法。黑箱法注重以整体和功能考察事物和系统,便于研究完整状态下和解剖状态下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高级复杂系统。它根据输入(因)和输出(果)建立黑箱模型(数据或图框模型)进行分析、预测。化繁为简,便于研究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因素繁多的系统,如生态、经济、社会、脑等。”“黑箱法”是科学的方法,是研究复杂、巨系统的科学方法,采用“黑箱法”不意味着对“黑箱”中事物毫无了解。科学不完全是揭示自然规律,更是在逻辑学即数学那儿,找到一个模型,来比较合理地阐述某些自然现象,所以,黑箱模型(数据或图框模型)被现代科学普遍采用。

两千多年前的中华先民,在“黑箱论”还没有出现的时代,却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方法,研究、认识人体这个庞大繁杂的巨系统。《内经》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的描述就是一个化繁为简的“图框模型”,它与真实的解剖不同,是理所当然的,与西医生理病理的不同才是中医学的优势。在没有解剖学的情况下,中医理论与临床已经卓有成就了,那个时候西医解剖学连萌芽还没有萌芽呢。即便现在,用这种方法研究人体也是遥遥领先于解剖方法的。只可惜,我们那些捧着祖宗饭碗的精英们,为什么要吹捧西医的解剖方法,而贬低自己的呢?唯我先贤,睿智无边!

很多人说:中医《内经》中的“心主血脉”就是中医解剖学的成果,正是这个对“心主血脉”的错误理解,才误了大事。如果我们把虚拟的概念实化(当然现在还远远做不到,甚至还没有人开始做,不过“虚拟实化”应该是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唯一可行方法),那么,中医的“心”,是虚指的概念,如果实化,其主要功能在于脑,中医的“血脉”主要是指西医的神经,“心主血脉”是用解剖所见的心脏连着血管的形象,来指代西医的大脑支配神经这种生理现象。再如:“筋”是指运动功能,“骨”是指支持功能,“皮毛”是指防卫功能等等。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信息输入与输出部件的五官七窍,虽然其实指成分明显,但仍为虚指感念。如“鼻”,根据《内经》所述,其功能至少应该包括嗅觉中枢和部分免疫功能,而不仅仅是解剖学的鼻腔。

虚指的概念才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黑箱法(而不是解剖法)才是中医学的基本方法,没有黑箱法就没有中医学。建立在“黑箱法”基础之上的中医理论,其逻辑之严密简直是天衣无缝,任何差误都会使这个体系不能自洽。要想真正理解中医理论,进而进行中西医理论的结合,前提必须是在观念上彻底与西医化清界限。如果不是这样,就谈不上理解中医理论,更谈不上与西医理论的结合了。

第二节 器官说构建的“黑箱”内部结构图框模型
人生之初由父母之精,先生成脑髓,依五行次序相继而生心、血、脾、肉、肺、皮毛、肾、骨髓,再由髓(脑)生肝、筋……(见《灵枢·经脉》“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素问·五运行大论》“帝曰:……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出生后开始饮食,营卫气血开始运行,脏腑生成,心神开始工作,此时才成为人(《灵枢·天年》“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此时的人体就像一个充满水的容器,水由肾所主管(概念辨析:肾者主水的“水”,不是“肾属水”的“水”,即五行中的“水行”)。形体器官各部都各自产生自己的精,即自己表现出的功能(概念辨析:这里的“精”就是功能,功能亦称为精,没有物质与功能区别的概念)。各种精的一部分随着“水”进入肾,在肾中混合成人体最根本的“精”,后世称之为“元精”(《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此“元精”补充了原在出生后消耗殆尽的父母之精,再随“水”分配到形器各部使其继续发育,这样就使形器各部都带有其它部位的精(见后节“形体说”)。肾也有自己的精,此精成熟,即肾的功能成熟后,可以使肾的元精排出,成为生殖之精,元精与生殖之精本是一个东西。
肾,作为黑箱法图框模型中的一级框格单元,它的里面还包含二级框格:元精、肾精、骨、耳、二阴、作强、志等,但它们与“肾”不完全是形器关系了,有的是藏象关系,有的是经络关系。肾精成熟、充足,即肾的功能强盛,从五行藏象论的角度看就是“水”盛,这样就会被误解为身体中的水多了,所以,《内经》就把五行之“水”的概念用“天癸”代之,这就是形器论与藏象论的联合应用。

血(概念辨析:形器论中的“血”,与经络论中的“血”及溢出体外的“血”,概念不同),《素问·五脏生成论》“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灵枢·营卫生会》“血者,神气也”,这就是说,肢体和眼球等自主运动,是通过选择性供“血”而实现的;人卧不动,“血”归于肝而休息了,这里的“血”有点西医神经的意味。“血”由“营”在津液的参与下化生而成(《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并且与骨有关(《素问·五脏生成论》“溪谷属(连)骨”),“血”生成的位置在孙脉溪谷(《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因为,“血”是虚拟概念,所以,这里所说的“生成”决不是说“血”的来源,而是借此说明运动方面的失调是由哪些方面因素干扰的。《内经》是直接为治疗服务的,而不是解释生理现象的,对虚拟的器官也没有什么原理需要解释的。
如果把“血”的作用解释为供给周身营养,则是受了西医理论影响而造成的误解。虽然,《灵枢·营卫生会》说“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但是,并不是说“血”把能量和特需物质运送到某个组织器官,使之能够工作,而是,说“血”到某个形器的某个位置做自己的工作。这点看似细微的差别,却是中西医理论的本质差别之一。就像《内经》中没有“新陈代谢”与“血液循环”概念一样,《内经》也没有现代的“营养”概念,水谷之气经五脏随时接受随时排出(《素问·五藏别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或说,血液流动的速度没有神经传递的速度快,这里还要强调一下,形器论中的“血”是虚拟的,想让它有多快就有多快。至于溢出体外的血液,已经没有生理病理作用,不在“血”的概念以内。它只是一种症状,是“辨证”的对象,应当找到出血的病机。尽管很多出血的原因与“血”有关,但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然的。

肝,《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作为将军,并不是因为肝在情志上主怒。如果是这样,那么,主悲的相傅之官就应该是管理哭丧队的,而不是辅佐皇上的,况且兵法云:“善战者不怒”。将军是为君主谋划行动的,君主(心)有行动之意,如跑、跳、出手、挥拳,这得由“筋”来执行,因为“筋”就是指运动功能,而哪条筋该动,动多大幅度,孰先熟后,怎么配合,这要由将军(肝)来谋划,由“血”传达命令。“血”作为军机处更重要的还要受君主控制,所以说“心主血”、“肝藏血”,“筋”执行由“肝”通过“血”传达的命令,则“肝主筋”。至于“肝开窍于目”,其实“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特别是“目”也为“心之窍”。“肝开窍于目”,这里“肝”只管眼球的运动,“肝”有病会出现“目眩”等症状。所谓“肝主怒”,是说“肝”有病则易怒,怒则胡乱调动“血”,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因为,“肝”在四象藏象论中为少阳,所以是阳气的扰动,后人则管是什么“论”,干脆就称为“肝阳上亢”;严重的又称为“中风”,因为五行藏象论中“肝”又属风木。“肝者,罢极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罢极”一词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就是疲惫已极的意思,“罢极之本”就是耐受能力。耐受力之所以根本在“肝”,还是因为“肝藏血”、“肝主筋”。此段经文虽然属于“四象藏象论”内容,但所述五脏功能,还是取自形器论。

胆,《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任何一个脏腑器官的活动强度总要有一个最佳值,以使之与其它脏腑器官的配合恰到好处,这就是“中正之官”之官的作用,借用西医话说它就是“阈”,“胆”的强弱决定着对这些“阈”的调整效果。人的勇怯也取决于“胆”是否充满,充满而横者,其决断能力强,为人则勇。勇者,脏腑功能易于协调,则不易患病(《素问·经脉别论》“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心,《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神,是人生命的最高体现。心神是通过血脉来主管全身的,因为“血”为神气,所以五脏也各有其神,即魂、魄、意、志。但它们都是心神的辅臣,各司其职,这也许是指中枢神经的某个部分吧。看到《内经》有“心主血脉”,人们异常兴奋,“啊!中医早就知道血液循环啦”,其实“心主血脉”与西医的“血液循环”毫无关系。中医的“心主血脉”是用解剖所见的心脏连着血管的形象,来表达类似于西医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那种关系。

脾,《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脾与五个腑是负责营运转输津液营卫的。据《灵枢·营气、营卫生会、邪客》和《素问·六节藏象论、太阴阳明论》等篇所述可知,它们的生成与传输次序:

胃,受纳水谷并将其腐熟(消化吸收)且排除出糟粕。大肠、小肠各是胃的一部分,分管胃的部分功能。

三焦,是胃的上、中、下三条输出管道。水谷化生的卫、营、津液,分别从上、中、下三条管道输出。卫、营、津液都是由水负载,并由上、中、下三焦决定其走向,故三焦又称“决渎之官”,主管水道。

卫,由上焦而出,经肺布于体表,昼行于外二十五周,入内再行二十五周。也就是说,卫像潮水一样盛衰于昼夜内外。

营,由中焦而出,上肺行于血脉(虚拟的)之中,其运行是循十二经脉路线。但它不行于经络之中,只是利用经络非常明显确切的循行路线来标识血脉的循行路线,营的运行与经络之气无关。营在血脉之中与津液相合而生成“血”。

津液,也是由胃中水谷化生,从下焦而出,下焦是从大肠别出的。津液从下焦渗入膀胱,再由膀胱气化蒸至全身。膀胱为“州都之官”,是藏津液的,过剩的津液则排出为溺。

蒸至全身的津液因其稀稠不同而分为津、液、膏,作用也有所区别。津可化作汗、唾、溺;液可化作泪、涎,可润皮肤关节;膏可化生骨髓。

宗气,是由卫、营与天气由胸中相合而成,是推动气血津液营卫运行的动力。营卫在胸中相合,呼出一部分,再吸入三分之一量的天气,成为宗气。宗气与西医心博相似,左乳下的搏动就是宗气的表现。

营、卫、津液要泄出体外,所以胃中水谷要时时补充。但这不是“新陈代谢”,因为这些排出物不是代谢后的废物。而粪便本来就是水谷中的糟粕,不是身体产生的。

胸中,是脏器的名称,而不是部位的名称。又称“膻中”、“心包络”、“心主”,其功能介于心肺之间,故又称“心肺”;是皇帝的近臣(心腹太监),是宗气积存之处,故又称“气海”。《内经》中的“胸中”,在论宗气时将其称之为肺;论心的外卫时将其称之为心,其名称如此复杂是因为在解剖上没有规范合适的虚指对象。如果不能仔细辨别这些同一概念的不同名词,诸如“浊气(营卫相混合)归心”,也就无法理解经文。

肺,《素问·六节藏象论》“肺者,气之本”,《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灵枢·九针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素问·经脉别论》“上归于肺,通调水道”,“肺朝百脉”。虚拟功能组合的肺,司呼吸、主治节(肺朝百脉)、通调水道。
治理之道就是“节”,正如《礼·杂记》所说:“一张一驰,文武之道也”,肺有节律性运动,作为“相傅”以助心君治理全身。所谓“肺朝百脉”,就是肺(通过宗气)使百脉如潮涨潮落(“朝”是“潮”的古代通用字,使动用法)。《灵枢·动输》“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这里的脉动就是潮式的,并无循环之意。因为,中医概念皆为虚拟,所以,就不需要解释为什么呼吸一次不是脉动一次而是脉动四五次。肺为脏腑之上的“盖”,其意义就像锅盖一样,把从胃中腐熟的水谷之精和从膀胱而出之津,上蒸至肺而后洒布周身,即其“通调水道”之功。
如果从中西医两方面来看,中医的“肺”就包括了西医的“心脏”功能。“肺”使脉搏动实际是心博;其“通调水道”之功可能与心脏分泌的有强大利尿功能的“心钠素”有关。通过临床诊脉可以验证,右手寸脉(中医的肺)主西医的心脏和肺脏。具体方法是:按右寸脉外侧(紧靠伸拇指脉键)脉动明显,则是西医的所说的咽、气管或肺脏有症状;如果在其内侧(大多角骨附近)脉动明显,则是心肌供血问题。如果是左撇子,则要取左手寸脉。因干扰脉象的因素很多,故其准确率在70%~80%。

第三节 形体说
形器论中的形体说,是说体表的任何一个可分辨的局部都是整体的缩影,局部的每个点都分别对应着身体的某个部分,这就是人体的“自相似性”或“全息性”。这种现象的产生,则是“肾主水,藏精”而造成的(见第二节)。

《灵枢·五色》“黄帝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一段是最完整最典型的论述,另外在《灵枢·师传》也有此类论述,如“黄帝曰:五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知而阅之,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这是尺部屈侧皮肤分区以对应脏腑肢体。形体说中,体表所对应的是虚拟的脏腑器官,也就是对应的某些功能集合,而不是解剖学上真实的组织器官。

形体说主要用于诊断,主要用于望诊。也用来治疗,即刺灸某个部位来治疗相对应的脏腑器官的病症。这些部位,后世称其为“经外奇穴”。这就是说,针灸疗法并不都是依据经络的,除了依据形器的反应点,另外还有依据藏象机制的反应点,即穴位。其实,《内经》的治疗手段,除了仅有的几个单方验方以外,最大量的还是刺灸方法,无论用什么理论辨证,包括阴阳论,治疗上都是针灸手段。把所有的穴位都归为经络理论框架中,从而使得经络理论变得不明朗,这是“经络现代研究”或曰“经络实质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

后世和国外在形体说启发下,又发现了手、足、耳等部位的“全息现象”,用于诊断、治疗颇有效果,为张颖清教授《生物全息律》奠定了基础。但与形器论不同,它们所对应的脏腑器官是“实指”,而非“虚指”。虽然不属于中医理论,但对于中西医理论的结合很有启发,因为,可以此为根据,将中医的虚拟器官实化,即把黑箱白化。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黑箱白化不意味着放弃系统科学的方法论,而走向机械唯物还原论上去,因为,中医虚拟的器官不是对解剖的假设,而是身体某个或某些功能的集合。

小结
形器论包括器官说与形体说。器官说,把身体的各种功能按其规律分成若干个系统,这些系统以解剖所见的器官来命名,也就是把这些器官当作一种符号,构建了一个以五脏即五大系统为基本框格又有细化子系统的图框模型;形体说,把生物具有的全息现象,即系统信息在体表的表现,应用到诊断与治疗上。
需要指出的是,本章所论述的有关中西医对照内容都是“借喻”或“猜测”,虽可能对中西医理论的结合有所提示,但非定论。尤其是所说的器官、形体、功能仅仅是借用西医的名词罢了,更准确地讲这些概念应该是一种信息,就是生理与病理反映出的信息,而不是具体的物质的能量的反应。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黑箱法虚拟的系统能够准确地反映身体生物规律吗?回答是肯定的,科学不完全是能够揭示自然规律的一门学问,科学往往是在逻辑学即数学那儿,找到一个模型,来比较合理地阐述某些自然现象。能准确地把握自然规律比起企图完全依赖揭示自然规律这种思想更先进更实用,所以现代科学普遍采用黑箱数据图框模型的研究方法。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是功能需要进化出器官,还是先有了器官才产生了功能?举个例子:法律作为社会的一种形态,是必然存在的。它存在的目的是体现国家意志、保障民生、维护主权、构建和谐,由立法机关建立并解释、公检法司司法。立法、司法机关并不是法律的本质,它们仅仅是因为现实需要成立的一个部门,没有这种形式的部门并不影响法律的颁布与执行。人体的器官就相当于这些部门,是生命进化所需要的,但却不是生命的本质。

西医把实实在在的解剖物质看得清清楚楚,不更有利于把握生物规律吗?回答是不一定,西医并不是揭示了人体与疾病自然规律,仅仅是在解剖所见的物质层面上构建了自己的“学说”。 学说(Theory):系统阐明的假说,泛言之,即指一切不是以确切认识为基础的设想或观点,也就是臆想。即便是Lysenkoism:学术上自成系统的主张、理论,也还不是真正地揭示了生物规律。不能把学说理解成定理,更非真理。西医尽管在物质层面上认识人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局限性也日益暴露,说明西医并不是医学发展唯一模式。

本章所述的只是“形器论”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细节,特别是相关的病理尚未谈及,细化的工作量还很大,真诚地希望广大网友“灌水”。
发表于 2007/6/30 13: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校长想和先生针对“形器论”的细节先私下交换些意见。
发表于 2007/7/4 12: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13: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藏象论

第四章 藏象论

藏象论,是《内经》构建的中医在时间机制上生理病理的一种理论模型,分为四象藏象说与五行藏象说。二者大同小异。其中的概念以五脏为核心,其它组织器官功能则“取象比类”分别隶属于五脏之下,用四象的阴阳或五行的生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五运六气”是藏象说的分支,“运气七篇”是《外经》的残篇,器官说不可与藏象说相混。
藏象论中的脏腑器官形体等,还是形器论中的那些虚拟概念,其生理功能与病理表现都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再是通过营卫津液等机械联系,而是通过“四象”或“五行”的“时间”机制来联系。所谓的“时间机制”就是把人体的生理、病理周期分为四个(四象)或五个(五行)阶段,以便更好地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周期性变化规律,与现代的“时间生物学”有共同之处,但更深刻、更实用。事物皆有周期或始终,故皆有“四象”或“五行”。

第一节 四象藏象论
四象藏象,是把一个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分别用阴阳四象命名。阴阳四象,就是把后天阴阳的“阳”,分为少阳与太阳;把后天阴阳的“阴”,再分为少阴与太阴。用来命名生长收藏四个节段,标明各个节段的阴阳属性,以与人体的五脏,天地的四时、四方相合。四季,春为少阳(生)、夏为太阳(长)、秋为少阴(收)、冬为太阴(藏);昼夜,上午为太阳、下午为少阳、前半夜为太阴、后半夜为少阴;四方,东为少阳、南为太阳、西为少阴、北为太阴。在人体,以上为阳、下为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在上者阳中之阳为大,故为太阳(心);阳中之阴必小,故为少阴(肺);在下者阴中之阴必大,故为太阴(肾);阴中之阳必小,故为少阳(肝)。
天地万物的阴阳盛衰都是相应的,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所以,可据季节、时辰、方位的阴阳而知人体四脏的盛衰--这是正常的生理周期。其它器官本着“同者盛之、异者衰之”分别隶属于四脏。
有些事物不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在时间上相当于两时交接的一段时间,如每个季节的最后十八天。在方位则属中央,在人体则是“脾”。在四象藏象论中,胃、大小肠、膀胱、三焦都隶属于脾,是脾的一部分,这与五行藏象不同。四象藏象论主要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六节藏象论》。

第二节 五行藏象论
用“五行”机制来阐述脏腑器官的关系,这就是“五行藏象说”。在中医“教材”中,“五行”成了“鸡肋”,抛掉吧?也就不能称其为中医了;保留吧?又认为是“落后”,只好证明它是“朴素唯物论”。

一、“五材学说”与“五行学说”
早期的“五材”学说的确是朴素唯物论,后世学者多以《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来注解五行学说,以“五材”等同“五行”、“五运”,而使得“五行学说”等同于国外的“世界基本物质构成说”。在公元前7世纪到6世纪间,古印度哲学家卡皮拉也提出五大:地、水、火、风、气。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母。公元前5世纪中叶活动的思想家安拉克西米尼认为组成万物的是气。生于公元前5世纪30年代,死于4世纪70年代的辩证法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由火而生。公元前4世纪的医生、哲学家安培杜克列综合了他以前哲学家们的见解,在他们所提出的水、气和火之外,又加上土,成为组成一切物质的四元素。“五材学说”在当时也是具有先进意义的,用以反对当时的巫祝迷信。虽然,由于理论本身过于局限而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它开辟了认识世界的全新思路。
“五行学说”与“五材学说”是有本质区别的,“五材学说”从来未被运用到医论中,与医学无关;而中医理论运用的是“五行学说”。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者邹衍,在“五材学说”基础上创建了“五行学说”,五行已不再是“材质”,而变成了“气质”。以“气质”取代“材质”,也就把这一学说从机械唯物论上升到了系统辩证方法论上来。
近代学者通过对弗南西斯·格思里“四色猜想”的推导论证,提出“五色定理”:不拘如何将球面(或平面)划分区域,都可完成可接受的着色--在每一区域上着五种颜色中的一种,使任何两个相邻区域有两种不同颜色。满足这个条件的着色,只有五种颜色是“可接受的着色”,而且是最简化的。若少于五色,至今还不能满意证明能够完成“可接受的着色”,若多于五色,虽然可以完成“可接受的着色”,但不是最简化的形式。
《尚书》言“五行”,《内经》说“五运”,行,运--何解?就是运动的意思,也就是说:五行学说是揭示事物运动规律的学说。先哲认识到任何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则前者制约后者,演化出生克乘侮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加以归类,言木、火、土、金、水。控制论认为,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其性状、特征、时空运动,呈现相对应关系,谓同构对应性。五色定理与五行学说极为相似,二者都体现了类比方法和同构对应原理,是认识事物无限多样性的最简化的可接受的理论模型。五行学说与现代控制论不谋而和,其科学性可见一斑。事物之间隶属与生克的联系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而认识这种联系关系的五行方法,是灵活运用辩证法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实例,这种认知模式在人类认知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既然五行是揭示事物联系规律的模型,那么,木、火、土、金、水就是一种符号,完全可以用甲、乙、丙、丁、戊,一、二、三、四、五,A、B、C、D、E来代替。然而,在古代是不可以的,因为,当时的人并非人人都能理解“五行”的实质意义,而只能让他们相信,如同木材确实能生火、水确实能灭火;金属表面确实是潮湿的,像水从石缝中流出的;治水可以用土掩等等,用木、火、土、金、水来表达时,这种比喻的作用在当时是不可低估的。现代人若仍用古代“黔首”的水平去看待“五行”,而斥之、笑之,那确实可笑。

二、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在医学上,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就是把事物的周期或过程分为生、长、化、收、藏五个阶段。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始有终的过程或周期,所以,任何事物都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气质”。
虚拟的脏腑器官概念,实际上是信息的集合。而信息的来源则是实质组织器官的活动,只是不用西医的解剖和生理去认识它们罢了。因为,虚拟的脏腑器官也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事物,例如,“骨”是整个支持系统,“皮毛”是防卫或与免疫有关的系统(借喻),所以,这些虚拟的概念的活动也是有周期性的。
这些具有周期性活动的事物其功能(或特征),并不是在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表现得一样强,否则就不成其为周期。它在哪个阶段表现得最强,它就属于哪种“气质”。借用西医模式的红血球来说明一下,把红血球120天的生命周期按五行分五个阶段。它是在将要开始消退的时候细胞核消失,才有了携氧功能,其“气质”属于第四个阶段(或称相位),即五行的“金”行。所以,“气之本”、“司呼吸”的“肺”属“金”。
表现出“气质”的那个阶段称其为“有效功能期”,凡是有效功能期在同一个阶段的事物,都属于五行中的同一“行”,而不论其周期的长短,一秒钟与一年是一样的,隶属于同一“行”的事物盛者同盛、衰者同衰。藏象论的五行归类就是这样归的,这就是五行(时间)机制的实质。

三、五行学说的“取象比类”
任何事物的功能、性质都是多方面的,何谓有效,这取决于自身及周围事物的需要。在人体的脏腑器官,其五行隶属是固定的,这是正常生理的需要。判定一个事物属于五行的哪一行,就要看“有效功能期”在哪个阶段。但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上面所举的“红血球”例子,只不过是个借喻,以帮助说明“五行”实质。实际应用的方法是“取象比类”,就是取出事物最突出或最需要的特征---象。
如形、色、声、味、习性等,与已知或已规定其五行属性的事物进行对比归类 ,以确定具体某个事物的五行所属。当然,这种对比一定要选择有可比性的特征。选颜色就只选五种颜色,选气味就只选五种气味,而不能对参与类比的事物,一些选颜色,另一些选气味。这种“类比”与后天阴阳的“对比”不同,阴阳的对比只选事物的一种属性,如温度,以温度高者为热为阳,以温度低者为寒为阴;而五行的类比,是选某一类别的事物属性,将其分成五个区域。一个是质的区别,一个是量的区别,五行是在更深层次上的比较。
对于人体以外的事物,其五行所属常常是相对的,需要不同,所取的“象”也不同,类比的结果就不同。例如“鸡”,在“五畜”犬、马、牛、鸡、彘中,是取其“味”的,所以属“金”;而在“五虫(兽)”毛、羽、倮、介、鳞中,因“鸡”为羽虫,当属“火”(见《素问·五常政大论》)。
在人体,五行藏象说,取五个主要脏腑器官肝、心、脾、肺、肾,与一年中的五个季节相类比,来阐述五脏功能或病症与季节的相应关系。因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所以,分别属于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其它六腑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为孤腑除外);五体的筋、脉、肌、皮、骨;五色;五味;五声等分别隶属于五脏之下。这种隶属关系其根本是“有效功能期”的相同,但也有其它关系,如在形器论中,筋是指运动系统而肝则主管运动,青色是木的本色,而“肝”气盛的时候,人的面色也青。

四、五行学说中的生克乘侮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在某一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所谓相“生”,就是有利于此也有利于彼;相“克”,就是有利于此而不利于彼;相“乘”,就是“克”其太过;相“侮”,就是反被“克”之。属于不同行的事物,依木、火、土、金、水的次序而相“生”;依木、土、水、火、金的次序而相“克”。如在春季适宜于木行事物,当然对即将旺盛的属火行的事物有利,即为“木能生火”;而对于属土行的要求平稳的事物则不利,即为“木能克土”。在人体,若由体内外环境造成“肝”气过盛,必然不利于“脾”的功能发挥,而出现“肝木克脾土”的现象。生克作用有正常的,也有异常即病态的。正常的,保持各行之间生克的协调关系而使事物正常发生与发展;异常的,各行之间生克的协调关系失衡而产生病态的乘侮。这类的内容在《内经》中多处可见,此不赘述。通过五行的生克关系我们不难推导出,事物普遍联系的最简化模式就是“五”。
需要注意的是,经络中也存在时间机制,在五行藏象论中,经络和穴位也分别隶属于五行之下,《素问·刺热论、五常政大论、五脏生成论》,是以经络连属脏腑的五行来确定其五行属性的。对于手厥阴、手少阳二经,或与手少阴、手太阳二经同属火行,或不予讲述。穴位的五行隶属,散见于《内经》很多篇章,但主要见于《灵枢·本输》,即其所谓的井、荥、腧、经、合五腧穴。由“五腧”穴发展而来的“子午流注针法”,其治疗效果用“神奇”一词来形容并不过分。另外,《素问·血气形志》所述的背部“五脏之俞”,亦当是五行机制(及形器联系机制)。由此可知,针刺疗法、经络现象不完全是经络机制的作用,这些应当成为“经络实质”探索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节 “五运六气”的病机辨证
在《内经》中对五行的应用可分为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是,用于人体的“五行藏象论”;二是,用于阐述天人关系的“五运六气”学说。
“五运六气”主要见于“七篇大论”中,是运用五行学说的典范。“运气七篇”的核心是“病机十九条”。弄懂“病机十九条”,也就懂得了运气学说及其应用方法,它不是用来预测天气和疾病的,而是用来辨证的,下面将《关于“病机十九条”的规则性》一文照录。此文我们曾经向很多高级别专家推荐,大多说看不懂,只有全国政协常委阎洪臣教授看懂了,并给予很高评价。我们不知道,其他人为什么看不懂,我们哪里没有说清楚,请网友提出来,以便大家探讨。

关于“病机十九条”的规则性
五运六气学说在“四部五论”框架中属于藏象论的五行说。它本是《内经》中最易懂易用的部分,由于王冰首注有几处关键性错误,后人踪之,或发挥或引用,竟无一人知道它讲的是什么。
“十九条”只讲六气,未讲五运(刘完素的《玄病式》开篇的第一句话就错了),是六气在临床应用中的示例。这里所说的“……皆属于……”并非无条件的,而是,指在某种特定运气条件下,这些症状才“属于……”。
六气是以大寒为开始,把一年分为六步,每部四个节气(两个月),依次称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这六步的每一步都有主气与客气共同管理。主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各管一气,年年不变。客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注意:客气是三阴三阳次序,而主气是少阳与太阴易位),客气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同一气(步)在不同年份主气是一样的,客气则不同。
我们看“病机十九条”的前六条,肝(厥阴风木)、肾(太阳寒水)、肺(阳明燥金)、脾(太阴湿土)、火(少阳相火)、心(少阴君火),这正是主气的逆次序,也是五行相生的逆次序。人在初之气,如果患了“诸风掉眩”,则从主气的厥阴风木求其病因,如果人在终之气患了“诸寒收引”之症,则从主气的太阳寒水求其病因,……。主气为病病在五脏,故用五脏命其名,在五行藏象说中,五脏就是五行在人体的别名。
其后的“下、上”两条,是司天、在泉为病。三之气的客气又称司天,终之气的客气又称在泉,与其它四间气不同的是,它们不仅管三之气或终之气,同时,司天还管上半年与人体的上半身,在泉还管下半年与人体的下半身。所以,人在上半年患有“诸痿喘呕”(痿症是因肺燥)等上半身疾病,则求之于司天之气,无论是何气司天。若在下半年患有“诸厥固泄”等下半身疾病,则是由在泉之气造成的,也无论是风是寒……。
后十一条,都是主气与客气相胜造成的疾病,其中,前六条是以三之气的主气火为例,分别与湿、热、风(三阴逆次序)相胜所造成的病症,由于同一个少阳相火分别与三阴相胜,故出现了三次,而每次所胜的对象(客气)不同,所以,病症也不同。相火与三阳客气相胜被省略。
最后五条是举二之气为例,是主气君火(热)分别与火、燥、寒(三阳之气的顺次序,对君不可逆行)相胜为病,所以,同一君火出现三次,每次所胜对象(客气)不同,所以症状也不同。君火(热)与三阴客气相胜被省略。
客气燥金被火克制,胜过相火为病或有可能,但不可能胜过君火而为病,故无属“燥”一条。君火无所对,故移至最后一条。如果在某一气出现了症状,除了求之于主气、司天、在泉之外,还可求之于客主相胜,来找到病因。刘完素不知此理,补了属“燥”一条。由此可知,十九条 “火热居其九”,并不是因为火热病多见。
“病机十九条”作为六气辨证的示例,掌握了它用五运六气辨证才有可能,十分方便。


小结
藏象论就是用“四象”或“五行”来说明人体的生理与病理,这是一种时间机制。机械关系好理解,那么时间关系是怎么起作用的呢?这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过程,有始有终或是呈现周期性,无论周期的长短是1秒还是1年,每个周期都可人为的分为四个或五个阶段(相位)。以五行为例,事物在这五个阶段中表现是不同的,事物的功能特征总是在某个阶段表现最强,这个阶段是它的功能相位,按木、火、土、金、水次序,功能相位在哪一行,这个事物就属于哪个行。对虚拟的功能组合是用观察“象”(某种特征)的方法掌握其五行所属,然后归类,这种方法就是“取象比类”。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全身的所有功能组合(用解剖所见命名)分为五大系列,这就是五行隶属。同属于一行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在时间上同步;不同行者,互相制约。相位相连的有相生助关系,相位相间隔者有克害关系,即所谓“同者盛之,异者衰之”。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外在条件同一时间,有利于此,同时也有利于彼这就是相生,若利于此则不利于彼这就是相克。
人们总是寻求最简化的模式,“四色猜想”假定在任何条件下是最简化的,但经证明,“五色定理”才是符合任何条件下的最简化模式。“四象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创立与运用,很像“四色猜想”与“五色定理”,所以说,“五行学说”是一切事物普遍联系的最简化模式,中医多采用“五行学说”。
至于说,“五行”是五种物质,那是前期的“五材”学说,邹衍(齐国稷下学者)之后,五行学说已发生了质变,已不代表五种物质,《内经》应用的是邹衍之后的五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7: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