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yszyzy

招募志愿者 重申中医固有理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4 14: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声明:

一、由歧黄家奴、yszyzy作主编,主要讲解中医基础理论框架结构,为了区别于当今的《中医基础理论》,不妨取名《中医核心理论》。具体写作程序,一是,详细解读《中医核心理论》“四部五论”框架结构其具体内容;二是,解读《伤寒杂病论》及与“四部五论”的严密关系;三是,解读《内经》,《内经》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是如何构建的“四部五论”;四是,各家学说在“四部五论”框架结构中的位置;五是,中西医理论结合及与现代科学融合的前瞻性探讨。
二、由广大网友共同讨论完成编著,就“主编”提出的帖子进行讨论,质疑、修改、完善、创新及文字润色、定义规范、词典编著等等。
三、无论阶段性、还是最终成果,全面共享,允许无偿下载传播。其编辑以电子书方式为主。以民间中医网甚至这个帖子为编辑基地,妥否,完善“章程”后再申请。
四、凡是对编著做出贡献的网友,即为编著者之一,载入这部“互联网”著作中。所谓的贡献,包括被采纳的质疑、修改、完善、创新及文字润色、定义规范等等。其编著者姓名随时被载入阶段性著作中,最终以姓氏笔画为序。可以真实姓名,亦可以网名。对其他著作文字的引用充分尊重其知识产权,纳入编著者或注明出处。
五、知识产权由编著者共同所有,不允许任何人占为己有,下载传播引用应注明出处。
六、此行为纯属于中医学术行为,不涉及政治、名誉、国家机密等。
发表于 2007/5/25 00: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按先生的宏愿,除了维基,没有别的平台可以承托得起的。维基已经逐渐成为人类的基础知识库。因其世界性(无我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范围的逐渐扩大,官方的、民间的、具名的、不具名的,世界(中国)所有角落的“众生”都会在这个平台上争奇斗艳的。如此,则先生只需起个头,维基平台及其机制会自动完成剩下的工作。(未完,晚了,睡起来再写)
发表于 2007/5/25 18: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声明的第一点,一(详细解读《中医核心理论》“四部五论”框架结构其具体内容)与三(解读《内经》,《内经》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是如何构建的“四部五论”)同时进行,可能令他人比较容易加入。声明的二三四五六,维基基本内含。

觉得,声明以《中医固有理论的框架结构》和1楼主贴为底稿另写好些。如以维基为平台,二三四五六可以直接引用维基的声明,如不用维基,二三四五六也差不多了。(说句题外的,国家政治可能涉及不上,但中医的政治版图大概会重新划分吧,古今中外的中医人物的名誉大概也会受影响。)

我可能过于强调维基了,主要因其直观平易性,各类人物(专家、奇才、怪才、初学者、老中医……)都可以参与,时间多的可以参与,时间少的也可以参与。如非,则只有一些时间较多的且是专家的,才参与得了了。

对于政府封锁的影响,应该不大。在《核心理论》和《解读<内经>》成型前,关注及参与的人都不会多的。这段时间,因为人少,通过代理或工具访问维基,应该不会引起网警的误解。等成型后,参与的人多了,一个是政策进一步宽松,一个是已经有足够多的时间让网警了解我们的目的,应该不会影响整体进度。

[ 本帖最后由 康皮 于 2007/5/25 19:06 编辑 ]
发表于 2007/5/26 15: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医学术上我就是封建医,始终一本汉医古书.现代所谓的科学是霸权主义.只可信一半,还得扔一半.中医传统理论是本来就有的,只是有人不知道而已.尤其<<明堂>>论到的脏腑学说和现在中医教材有些是不同的.这在那个朝鲜医书<<东医宝鉴>>记得略有详细内容.只是那个书有的引用有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7/5/27 11: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康皮 于 2007/5/25 18:02 发表
声明的第一点,一(详细解读《中医核心理论》“四部五论”框架结构其具体内容)与三(解读《内经》,《内经》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是如何构建的“四部五论”)同时进行,可能令他人比较容易加入。声明的二三四 ...

可否论坛与维基平台相结合?首先,考虑维基在大陆的生存可能,能否突然中断研究,使大家的心血付之东流;其二,当今的维基影响尚小,登陆较困难;其三,维基的编辑程式,有可能前后作者的思路不连贯,来回修改浪费时日。但维基的确有论坛无法比拟的优势,可否两者相结合,把论坛与维基的帖子相互转帖。妥否,还是请先生把握大方向。
发表于 2007/5/27 23: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应该论坛与维基相结合的。同时在和讯建个朋友圈,人手够还可在多个博客宣传。先生不用多虑,“突然中断研究”这个不会发生,其实封锁一直都是很宽松的。登陆问题,有心出去的都能找到工具,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建立镜像。这个项目是个纯粹学术性项目,没有什么值得封锁的,只是偶作池鱼被殃及而已。编辑中的问题,维基有比较好的机制及经验,详细了解后应该可以释然。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14: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康皮 于 2007/5/27 23:47 发表
  是应该论坛与维基相结合的。同时在和讯建个朋友圈,人手够还可在多个博客宣传。先生不用多虑,“突然中断研究”这个不会发生,其实封锁一直都是很宽松的。登陆问题,有心出去的都能找到工具,有必要的话还可 ...

好,就依先生的意见,现在就集中精力开始开展这项工作。从序言开始,争取每周出一个章节。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12: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固有理论》序言

古今中外任何一门学科,都不会像现代中医学这样,临床行之有效,而理论却含混凌乱,对临床毫无指导意义。
什么“气一元论”、“恒动论”、“中医解剖学”等等不知所云的“理论”充斥于学院教材。尽管对临床毫无作用,与中医毫无关系,但还是强行兜售给莘莘学子,实在被学生问急了,就说:“老祖宗就是那么说的,要领会精神实质!”如果哪位教授,能够给学生造成一些虚假的理解感觉,便属上乘之教了。难怪人们普遍认为,中医学是经验的堆积,其理论含混凌乱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没有价值。
任何一门科学,其灵魂就是自己的基础理论,一个没有灵魂的经验堆积算作什么科学?于是,中医院校毕业生倍感前途渺茫,纷纷从事西医或弃医从政、从商。后继乏人乏术现象越来越严重,“废医存药”行将成为既定事实。以致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中医理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古今中外任何一门学科,都不会像中医学这样,不让其遵循自身的规律发展,而要求用另一个学科加以检验,并要求向另一个学科靠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经络实质研究”,二十多年,花了二十多个亿都干了些什么?1981年山东中医学院《内经》进修班,盛传“经络实质研究”马上就告成功,陈功老师当时就说:“这不可能。”理由很简单,连“经络”的概念还没有人能说清楚呢,只是懵懵懂懂的把它想象成西医解剖学或生理学一个尚未发现的系统。如果真的在西医框架内找到了这样一个“经络系统”和它所连通的所有中医脏腑器官,那么,就证明整个西医的解剖学就全是错的,这可能吗?古人能发现今人怎么也无法发现的解剖生理系统,那么,没有发现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显而易见的东西,岂不怪事?
为什么这样的研究课题能屡屡立项?就是机械地认定了“没有解剖就没有医学”,西医是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唯一科学方法论。在没有把中医学固有的理论阐述清楚,以便中西医研究人员有个明确真实的研究对象的情况下,所谓“研究”、“发展”、“改造”、“结合”岂不可笑。

古今中外任何一门学科,都不会像中医学这样,先进在远古,落后在当今。
本来,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旧的理论模型被淘汰,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可是,对于西方现代一些崭新的科学理论,我们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无论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自组织论、耗散结构论、拓扑论、混沌论。足以证明,古老的中医理论绝没那么简单,在其古老的形式中却时时闪烁出睿智的光芒。

其实,中医理论的本来面目,并非当前《教材》所阐述的样子,而是,一个概念确切、逻辑严谨、理论自恰的认知体系。具备现代科学的基本属性,它的超前性若被揭示出来,足以让世界震惊。它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强大的自我发展能力。就像中华民族一样,海纳百川,只有这样的民族才能产生这样的伟大医学。

中医之所以陷入目前这个岌岌可危的窘境,其由来几乎与它的自身的存在一样久远。从古至今对中医一直是“批判地继承”,可是,取其“精华”总是连同着“糟粕”,弃其“糟粕”又不见“精华”。中医这门科学怎么会逆向发展呢?我们不妨号号中医学思想史的脉络:
中医理论的产生是以先秦道家(黄老之学)的自然观与人体观为哲学背景的,采用归纳、演绎、逻辑、分析等综合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却创立了臻善完美疗效确切的系统医学体系。中医在后世发展的进程中,哲学背景发生转变,逐渐丧失了自然科学的属性。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便具有了“官方”性质。本是社会科学,却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强加于自然科学的医学身上,医学领域逐渐被“儒医”所独占,从而排斥矫改与儒家思想不符合的内容,由此开始了中医理论的混乱。例如,孔子不语怪,则与高级气功有关的“气化论”就只剩下精、气、神三个空洞的概念,其它内容因涉嫌“怪异”而弃之不顾。把一个极具前瞻性的系统医学与科学,扼杀在两千年前。
二、“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儒家礼教造成中医外科手术学的大部失传,在清代甚至连针灸疗法也因“针刺火燎,非事君亲之道”而一度被禁。一个真正的解剖医学,也没有在中国得以诞生。不然,中华民族将会有两门先进的医学,甚至现代科技也早就在中国发达了。
历史证明,再好的哲学,一但“独尊”就造成了对历史的反动。后期儒家至宋明时代又揉入了一些道家与易学的概念,演变为“理学”,即被当前称之为“气一元论”的东西,就更加反动,彻底使中国社会停滞、科学窒息。
三、儒家的“道统”观念,使国人养成了对于已有的,无论对错都要遵守的习性。古代先人对经典的注释又被后人奉为经典,以讹传讹之事屡见不鲜。例如,对“病机十九条”的注释,自唐·王冰首创以来,后人遵之,竟无一家是正确的。对于“为什么火热居其九?”“为什么如此排列?”等这类人人都能想到,又不难解决的问题,竟无一人认真探讨。事实上,“道统”观念,有利于文明的传承,但不利于文明的创新,以至于中国几千年来,文明程度一直处于近乎不发展的地步。我们感谢先期儒家“泥古尊经”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的中医典籍,但也得清醒地认识到对中医学的伤害。
四、奴才性保留着,不过把“道”换个形式,对道统的迷信,演化成对科学的迷信。自西学东渐以来,西方科学的巨大成就,使那些只知炫耀时髦而一知半解的人忘乎所以,用自己似懂非懂的知识去评论自己根本不懂的中医。这儿不是“精华”,那儿一定是“糟粕”,对自己的祖先是那样的鄙夷、不屑,一百个瞧不起,恐怕玷污其“科学头脑”。这些人真讲科学吗?就拿幽门螺杆菌来说,中国民间曾流传用黄连素与痢特灵治疗胃病的“偏方”。该方确实有效,但被中国的权威所嘲笑,说患者根本不懂胃病的发病机理。如果不是相信权威的定论,但凡尊重一下患者的医疗实践,发现幽门螺杆菌并获得诺贝尔奖的应该是某个中国人吧?
在中医存废斗争中,中医人同样用机械唯物论来论证中医也符合西医的某些属性,把中医等同于西医的早期阶段。虽然,中医人的饭碗子保住了,但是,直接断送了中医系统科学的先进性。恰恰这时候,系统科学在西方萌芽、诞生了。而我们只能用“有效就是硬道理”,把“经验”、“手艺”、“人文”“上升”为“科学”,经验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就是这些人对中医及科学的贡献。
五、当今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更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掘自己的祖坟,以哗无知之众、取西学之宠。一些人对中医理论的研究,不是先弄清它说了些什么,而是先贴上“朴素唯物主义”、“自发辩证法”的标签,以其与辩证唯物主义拉上亲戚关系,以二等辩证唯物主义自居。这等于给孙悟空戴上漂亮的金箍,嗨,中医就怕谁念“紧箍咒”。
迷信“还原论”才是唯一的科学方法论,把中西医不可通约的两门不同科学体系强行“汇通”,造成中医学概念的彻底扭曲。有人用类似中医术语的语言,去描述西医的生理、病理,制造假的中医理论;或是曲解经文,强行使之与西医一致;或者进行中西医理论的嫁接。例如,《中医基础理论》(六版教材)所述的“胆”,“助小肠消化”,“胆汁源于肝”;“骨”和“筋”有保护内脏的作用等,就是从西医常识那里移植来的,冒充为祖先的遗训;把“心主血脉”解释为心脏推动血液循环,把“冠心病”改名叫“心血痹阻”,并强行征引《素问·经脉别论》的一段文字证明中医在两千年前“就知道血液循环”的证据;还有的在“肾主骨生髓”之后嫁接“髓”能生血。如果“胆”真的就是解剖学中的胆囊,那么,它与人的“勇、怯”有什么关系,胆囊摘除的病人岂不胆小如鼠?如果中医的“心”就是西医的心脏,那么,为什么不说那个“神明”在心中一跳一跳地动?如果中医的“髓”能造血,那么,作为“髓之海”的“脑”岂不成了最大的造血器官,而人人都患脑溢血?

总之,中医理论的现状有如一顶被胡乱践踏过的金丝皇冠,人们只能感觉黄金的珍贵,却不知皇冠的价值。把这个理论的固有框架显示出来,这是从任何角度,用任何方法研究中医的大前提。本书提出的“四部五论”框架,是通过对《内经》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并经《伤寒杂病论》验证得出来的,这一统一严整自恰的理论框架在中医理论中是确实存在的。然而,一门科学体系的确立,是需要论证的。“四部五论”是否完整、完善地揭示了中医固有的基础理论的框架,理应征得广泛的论证。再者,把中医的整体理论体系揭示出来,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不是少数几个人就能最后完成的。笔者只能充当发难的陈胜、吴广,而不能成为兴汉的刘邦,望有志同道共同探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些许力量。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
作者 陈功 于建成
2007年6月

[ 本帖最后由 yszyzy 于 2007/6/2 15:1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15: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四部五论”框架概说

“四部五论”是中医学框架理论,是从《黄帝内经》若干学说中抽绎推演得出的。《内经》是古今中医所公认并一直遵从的根本性典籍,其地位不可动摇,堪称“固有理论”,框架理论必由此而出。
所谓“四部五论”,就是五种理论:形器论、藏象论、经络论、气化论和阴阳论,其中阴阳论分别与前四论结合,构成中医基础理论的四个部分,简称“四部五论”。这四个部分又各自包含若干个学说,这些理论、学说相互交错、结合,构成一个对于疾病的完整严密的认知体系。这些学说因被后世重视的程度不同而各有兴废,然而,所有的学说都未脱离中医学框架理论,并为框架理论所服务。
因为,在后续的章节中要分别阐述“四部五论”框架理论及其各自包含的各个学说,所以,在此章节中仅就如何阅读《内经》、认识《内经》、研究《内经》,从而抽绎推演得出框架理论“四部五论”,做一下介绍。

第一节 《内经》是一部框架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经典
晋代的《素问》和《灵枢》两部经典,由晋·皇甫谧合称为《黄帝内经》。这两部经典各为九卷,合为十八卷,与《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黄帝外经》三十六卷之《内经》卷数相符。《汉书·艺文志》所记载而后亡佚的书籍还有《白氏内、外经》《扁鹊内、外经》,我们就把《素问》和《灵枢》看作是已经佚散的《黄帝内经》辑录本就可以了,而由唐·王冰补录到《素问》中“运气七篇”应当是《黄帝外经》的残卷。因为,外、内经,也可以称为上、下经,这与古代以阴阳表述有关,即外上为阳、内下为阴。《素问·病能论》“上经者,言气之通天者。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运气七篇”确实是讲“气之通天”的,应当是上经(也就是外经)的内容。况且,“运气七篇”的每一篇,篇幅都很长,这是因其罗列叙述需要造成的。《汉书·艺文志》记载《黄帝外经》三十六卷,卷数是《黄帝内经》的两倍,与“运气七篇”篇幅长这一现象相符。
根据以上推定,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现存的《内经》实际是指《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的合录辑本,也就是一部完整的理论著作,那么,这部著作必然构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二是,《内经》是可以认识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外国人的行为,读懂古人的文章,就是因为,作为思维规律的“逻辑”,古今中外的人都是一样的,即便有外星人存在,我想地球人也应该是能够与之沟通的。有学者认为,《内经》超凡的科学性也许来自上一个文明或外星文明。即便不是祖先的智慧创造,也不可否认,《内经》是可以认识的。
三是,既然《内经》是辑录本,那么,就难免存在未被辑录的篇章。也就是说,这个理论框架难免有残缺之处,或者说,框架内残缺某些学说。这就需要进行合理地推演,以便使中医整体理论体系臻善完美。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推演”与将来可能要进行的“发展”不同,其限度要尽量的小,宁缺勿滥。

第二节 《内经》是一部临床医学理论而非基础医学理论的经典
“雷公……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素问·解精微论》。译出的意思就是:“雷公问,涕、泪之水是由哪儿产生的,怎么出来的?黄帝说,这个问题对治疗是无用的,医生应当懂得对总体上规律性的把握。”
有意思的是,好像《内经》早有预料,西医与现代中医的出现,故在《素问》最后一篇“解精微论”中,彻底与西医划清了界限。
司马南先生评价中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恰如其分的评价。然而,司马先生把“知其所以然”神圣化了,不知任何一门科学,“知其然”是其解释自然、顺应自然、服务人类的关键;“知其所以然”仅仅是科学进程中的一个美好愿望、一种探索,而这种探索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原则,就是说探索是无止境的,对“知其然”未必是有所帮助与借鉴的。
涕、泪,如果是西医则要从解剖学生理学娓娓道到病理学,话说穷尽,认为研究已经到家,最终到临床还是不能治疗某些病理性“涕、泪”,继而,不久的将来又推翻了自己的“知其所以然”。《内经》仅仅抓住“知其然”这一关键,把自己的理论直接定位于,为临床服务,直取治疗效果,而不关心与临床治疗无关的琐碎细节。“治未病”就是对这种理论原则的最好诠释,与《孙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直指战争效果的思想是多么的一致啊!
抓住了临床与效果,就触摸到了《内经》的灵魂,也就知道“四部五论”是干什么用的,该怎么用了。君不见,唯一会使用这一理论的医圣仲景,其临床疗效多么神奇?
方舟子先生评价:任何一个医学院毕业生,都比张仲景懂得的医学知识多。此话差矣,医学院毕业生,懂得的是基础医学即生命科学的知识,而非临床医学即真正医学的知识,恐怕这些毕业生摞一块也难取得医圣的疗效。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医学是有别于生命科学的独立学科体系,“知其然”才能解除病痛、维护健康,“知其所以然”大多徘徊在否定之否定循环的探索中,只能作为“知其然”的补充。化学药品的耐药性、抗药性、毒副作用,及带来的微生物变异,难道对企图完全依赖“知其所以然”这种研究发展之路不该有所警醒吗?

第三节 《内经》是一部非解剖医学理论而是系统医学理论的经典
一、中医是一门有解剖而没有解剖学的医学
《灵枢·肠胃》的全篇和《灵枢·平人绝谷》的部分内容,对解剖作了相当准确的描述,说明当时的中国,解剖学已经相当发达了,当然,没有发达到显微镜发明后的西医水平。这里必然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能相当准确地描述“肠”的长度,却不曾描述“心”的搏动?不曾描述“肾”者为左右两个,还硬说“肝”生在左边?放着那么大的胰脏不去描述,却把解剖中找不到的“三焦”说成是重要器官?
带着这样的疑问,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内经》中所有的“解剖名词”的真实含义。通过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些作为“解剖名词”的组织器官,真实的含义都是某一功能的集合。例如,“骨”是指身体的支持系统、“筋”是指身体的运动系统、“皮毛”是指身体的防卫系统等等。这里指的“系统”又是西医“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所以,必须指出,这儿所说的“系统”,是为了说明问题勉强与西医概念的对号,并非定论。
二、中医是一门信息医学
在宰牲无数与杀无赦的古代,对解剖学的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古人确实也曾想从解剖学的角度了解人体与疾病的关系,但是,实践证明,这种研究方向只能发展手术学。对繁杂的人体与疾病系统的研究,没有庞大的科学技术体系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解决当务之急的治疗问题。
古人聪明地轻而采用了,现代人刚刚采用的,研究巨系统的方法,“黑箱法”。《内经》理论就是为了防病治病,而不是为了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所以,《内经》框架中不需要现代意义的“新陈代谢”、“血液循环”等理论,也没有什么物质与能量、体与用的区别,就是研究一个“象”,就是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信息组合”。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内经》所有解剖、生理和病理的物质名称,除非已排出体外的,都是“虚拟”或叫作“虚指”,只是取其名而代之。这个名并不重要,现代完全可以用A、B、C、D、E,Ⅰ、Ⅱ、Ⅲ、Ⅳ、Ⅴ、Ⅵ等符号代之,因此,无论《内经》中的“器官”在解剖学中是否能够找到,对这个理论体系毫无影响。《灵枢·肠胃》《灵枢·平人绝谷》,仅仅拿出部分解剖学作为示范,就是以示《内经》懂解剖而不用解剖。
《素问·五藏别论》关于“奇恒之府”的论述就是,为统一当时各个医学流派对这些名称“虚指”与“实指”不同说法而设的,不涉及《内经》理论实质。

第四节 辨析概念是读懂《内经》与中医学的关键
一、《内经》同词不同意的概念辨析
要读懂《内经》,并从中抽绎推演出理论框架,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必须解决,这就是概念的辨析。《内经》中有很多概念是同词不同意的,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篇章学说中,表达的不是同一个意思。要区别并不难,主要是根据语言环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气”“血”两个词。
“气”,作为具体事物,一是气化论中的“气”,后人称其为“元气”,“九气”,就是元气在九种情况下的表现;二是经络论中的“气”字,它总是与“血”字相对而言;三是形器论中的“宗气”,也就是“肺主气”的“气”,是由营、卫相合而成,其功能与西医模式心搏有关。
“气”字,有时只是一个连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力”字,是“能力”或“作用”的意思,如“肾气”、“肝气”是说肾或肝的作用;有时只是一个词尾,如“营气”、“卫气”,说的是营与卫,其词尾“气”字可用可不用,如“阴气”与“阳气”的“气”字,也是一个词尾,可用可不用,决不是说,在人体中存在两种相反的气态物质(虚指的),“阴”是指所有属阴的脏腑形体器官,“阳”则相反(这是指后天阴阳)。
中医概念的血与西医概念的血毫无关系,中医理论中血的概念仅仅是借其真实的血液与在血管中流动指代某些功能。形器论中的“心主血脉”就是用解剖所见的心脏连着血管的形象,来指代西医的大脑支配神经这种生理现象;经络论中的血,就是指“流动”的阴,血虚即阴虚,而教材把中医的血虚混同成西医的贫血了。血的概念,藏象论与形器论是一致的,阴阳论与经络论是一致的,而气化论中没有血的概念。

再者就是,黄帝与歧伯、伯高、雷公、少俞、鬼臾区、少师等不同的人之间的问对,其理论各有特色,须注意区别。
这些概念在后续的章节中会逐步论述,最终再总结,形成对概念整体上的辨析。
二、理论模型与形象比喻的辨析
《素问·邪客》:“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有些人看了这类内容,就认定《内经》是多么的幼稚荒唐。岂不知,这仅仅是一种说教式的比喻,与理论没有实质关系。
当时,只有极少数的人掌握一定文化知识,要想让人们理解“人与自然遵循着共同的规律”这一抽象而简单的道理,是极为困难的事,而按照自然节律来治疗疾病与预防保健又是非常重要的,怎么办?古人想出了极为聪明的办法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把人体与自然一一对应,自然界有啥,人体就有啥,是让人相信的,而不是让人这样去理解的。《内经》时代也正是比喻说理方法盛行的时代,汉语中很多寓言典故大都产生在那个时代。
这些形象比喻与理论本身有着严格的鉴别点,就是,阐述理论的,之后都附带实际应用的内容;形象比喻的,之后没有实际应用的内容。《内经》没有根据日月亏蚀去诊治眼病,也没有论述风雨天气会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五藏与五季的对应关系是理论本身的内容,反而在这篇中不予提及,取而代之以五音与五藏对应,可见《内经》是小心区别形象比喻与理论本身内容的。
三、后世中医典籍与《内经》的同词不同意的概念辨析
“儒医”,一是,机械唯物地把《内经》概念进行“实化”,即无体则无用;二是,善“微言大义”,把理论阐述得玄之又玄。近现代中医,不是“医林改错”,就是唯西学马首是瞻(其实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早期西学),对《内经》概念的彻底“实化”,然而,又套用《内经》理论强行嫁接。对这些著作,尽管要取其临床经验的精华,但是,在没有注射预防针之前,对其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弃之不顾。

第五节 “整体思想”是医学的灵魂
从整体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出发,是《内经》中的医学“整体思想”,是中医学的根本思想。这个整体,不仅把人体看作是一个整体,更是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普遍认为,现代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很深的了解,比如,人与自然都是由共同的元素构成的,必然遵守共同的物理化学规律。其实也不尽然,基于还原论的西医,虽然发展到了“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阶段,但尚难达到中医藏象论中“五行学说”所反映出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与广度,更难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医学媲美。
就拿癌症来说,现代生命科学已经认识到了是幼稚细胞不能完全分化造成的,至于它与人体与自然的环境、心理、时间等等因素有何关系尚难搞清。研究上盯住什么蛋白引起、什么蛋白可以抑制,这后面的机制则被忽略。临床上与病理研究就更加相去甚远,不过是手术、化疗、放疗三板斧。《内经》的“五行学说”则从整体上把握疾病与人体自然的规律,虽然忽略了微观上理化性质,但整体疗效确是有效的。可惜的是,对于“五行学说”的医学内涵,现代很少有人知晓,教材中居然冠以朴素唯物论的性质。至于这个朴素唯物论性质,在医学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则嗫嚅无语。
研究一座宫殿,把每一片砖瓦泥浆木料的化学成份都研究得清清楚楚,并不能让人理解宫殿为何如此辉煌壮丽。“整体思想”才是是医学的灵魂。教材把“整体思想”贬为“整体观念”,与手术室的“无菌观念”、实验室的“微量观念”等小技巧划到一个等级上,还说成是中医学的根本原则,不知这是为什么?

小结
中医院校,大多数教授,都会告诉学生:《内经》没有什么用处。随之,把《内经》改成考查课。不禁让人想起了《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一只年老眼花的猴子,按邻居的指点,买了一副老花镜。却说,老花镜毫无用处。原来,它把老花镜挂在屁股上了。
对《内经》的揭示,是中医复兴、发展的唯一出路。学习《内经》,是走进中医大门的唯一途径。学习《内经》要,由浅入深、辨析概念、去伪存真;深入浅出、宏观把握、整体思想。

[ 本帖最后由 yszyzy 于 2007/6/12 11:40 编辑 ]
发表于 2007/6/9 16: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下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9: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