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泽心仁厚 于 2007/4/17 12:13 发表
我是楼主, 多谢各位参与讨论.
我相信老牛是个好人, 要不然他就不会为那么多人看病.
我整理了老牛的医案是让大家辩析讨论从中学习, 并没有评说他品质道德如何.
我列出的案例都是在网上公开治疗的, 最 ...
我有一文,是专驳医之医疾无效而责之于药。现将其文附后,供同道者评说。
补中益气汤缘何伍知柏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知母 黄柏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四大家李东垣所创立,为“甘温除大热”之名方,对脾胃气虚、饮食劳倦伤脾、中气不足等证,效若桴鼓。近千年来,众多医家对其加倍推崇,且代有创新。及至今日,更有医者对其钟爱有加,精擅于其中加入“知母、黄柏”二味苦寒之品。然其疗效如何,笔者疑虑甚多,不禁对其发问:
1.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之剂,“温能除大热”,能益元气、助脾胃,治食少懒言、肢倦体怠、发热自汗、大便稀溏等。然知母、黄柏二味皆为苦寒之品,《药品小笼》有黄柏“无火忌之”;《本草疏经》有黄柏“阴阳两虚之人,病兼脾胃虚弱,饮食少进及食不消,或兼泄泻,或恶冷物及好热食……法咸忌之”;《中华本草》亦戒:黄柏“脾虚泄泻,胃弱食少者禁服”,知母“脾胃虚寒,大便溏者禁服”;《本草逢源》亦谓:知母“脾胃虚弱人误服,令人作泻或减食,故虚损大忌”。由此可见,于补中益气汤加知母、黄柏,如欲除疾,实难求效,犹恐增疾矣。
2. 补中益气汤为举下陷、益中气之名方,治脱肛、子宫脱垂等内脏下垂证。而知母之苦寒,《本草纲目》早有明戒:“若中气不足而邪火炽盛者,久服则有寒中之变”。医者每见气虚有热,即于补中益气汤中加入知母、黄柏,欲求速效,亦种患矣。
3. 《本草正义》有戒:“知母寒润,止治实火,泻肺以泻雍热,肺痈燥咳宜之,而虚热咳嗽大忌;清胃以救津液,消中瘅热宜之,而脾气不旺宜忌……统详主治,不外实热有余四字之范围。而正气不充,脾土不振,视之当鸩毒”。然补中益气汤为补气扶土之名方,正气虚、脾土弱,伍之知、柏,又有何益?
4. 黄柏之戒,历代医家亦有明示:李梃“丹溪谓肾家无火而两尺脉微,或左尺独旺者,皆不宜用,惟两尺俱旺者最宜”;李时珍“古书言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盖气为阳,血为阴,邪火煎熬,则阴血渐涸,故阴虚火动之病须之。然必少壮能食者,用之相宜。若中气不足而邪火炽盛者,久服则有寒中之变”;陈士铎“盖黄柏乃至阴之物,其性寒冷,止可暂用以降火,不可长用以退热。试思阴寒之地,不生草木,岂阴寒之药,反生精髓”;冯兆张“惟湿热、实热暂用之。若肾虚脾薄之人,所当痛绝也”;黄宫绣“实热实火则宜,而虚热虚火,则徒有损而无益。阴寒之性,能损人气,减人食,命门真元之火,一见而消亡,脾运之职,一见而沮丧,元气既虚,又用苦寒,遏绝生机,莫此为甚”!深恶痛哉,何以于补中益气汤中加知母、黄柏,愚孤陋寡闻甚矣!
5. 根据人类体质理论(人类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结构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状态),中气不足、元气下陷属倦晃质(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多由脾胃薄弱而引起功能衰退现象。在李东垣认为:胃气所化之元气是后天“血气阴阳之根蒂”,而且在人体内脾胃是人体精气升降的枢纽,更以胃气的升发踞于主导地位,是元气充盛的主要条件。如果由于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或七情所伤,胃气受到损伤,必将导致元气不足而百病丛生。而治疗脾胃内伤“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火则愈”,《内经》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因此,在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疾病时,首要一点就是护住胃气,切忌戕伐,方能有效地祛除疾病。而医者一逞己之所能,每于补中益气汤中加入知母、黄柏二味苦寒之品,以戕伐生机,而欲求其效,余实难明其理也。
综上所述,用药鲜有其效,究是医之过?药之错?孰能断定。怪之怪今之病者,何不合医之方而患病?果若如此,医者处方,鲜有未效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