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w9188

一贯天机中医直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3 00: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贯天机中医直讲(六) 分类:国医笔谈                      养生全形大论第四



学习中医,须从养生长全开始。体会中医学术,也必须由自身开始实践。学习中医的过程也是一个铸炼身心的过程,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态,则是中医学习者起码的要求。

养生全形的第一条,是先明天地之道。何为天地之道?天地之道,即是与生同来的本性。本性者,日用常行之谓也。在眼则为视,在耳则为听,在口舌则为言语,在手足则为行止。人在饥饿的时候便要饮食,在寒冷的时候便要衣服,在疲劳的时候就要休息。所有这些,都是人本性的体现。养生全形的首要原则,便是顺应自性的需求。这一点,说出来极其简易,而要做得到,却又是极其的困难。

试问,现在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冷了及时加衣,饿了及时吃饭?久坐后适度活动,劳累了即刻休息?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不操闲心,不言是非,子前即卧,鸡鸣则起?正如仲景所说: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可叹啊,可叹!

养生全形的第二点,便是要和合天地之节。所谓“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一是起居要合于天地之节,而是饮食要合于天地之节。起居合节,不难理解。饮食合节,如何个合法?这里包含三个内容。首先是“身土不二”,什么意思呢?即人所居住于何地,饮食便以当地出产的为主;其二,不合时节的食物,尽量不吃;其三,饮食多样化,五谷、五蔬、五果、五畜、五豆,应该均衡食用,以使五脏均平。

以上这两点,在“小国寡民”的农业社会,是很容易做到的。然而在声色犬马霍乱眼目,醇酒佳肴腐蚀肠胃,名利权势激动人心的工商社会,想要做到,实属十分的不易啊!

养生全形的第三点,便是“人体欲常得劳动,但勿使极耳!”所谓“劳动”,是活动的意思。中医所倡导的活动方式,与现代的竞技体育运动不同。首先不强调心肺负荷锻炼,其次也不强调肌肉锻炼。中医的导引养生之术,强调的是关节的曲伸运转。而关节,是人体重要的器官,是与“天地之节”沟通的渠道。举个例子,关节炎的患者,为什么气候一变化,患病的关节就会有所感应呢?

此三者,乃是长生久视不二之要术!芥子如今和盘托出。可叹的是,即便说出,又有几人能够做的到呢?毕竟大多数人,终日忙碌思考的都是所谓事业、金钱、生活水平之类的眼前事啊!
发表于 2007/4/13 00: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贯天机中医直讲(七) 分类:国医笔谈                                                  四象浮沉大论第五



何为四象?二阴二阳而已。阴阳者合则为一,演之化二,推之分三。知其一生三之理,阴阳之道毕矣!天地互易,衍生四季。四季阴阳分述,则为四象。以四季论,谓之:春、夏、秋、冬,以阴阳论之,谓之:少阳、太阳、太阴、少阴。少阳者,阳之初,太阳者,阳之盛;太阴者,阴之初,少阴者,阴之盛。(这个阴阳轻重一定要搞清楚,曾见搞了四十年中医,而阴阳颠倒的“名”医)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四象之浮沉。

四象轮替,一年而周。冬至之后,谓之阳浮,夏至之后,谓之阴沉。三材合德,谓之中气,中气者,四象之动力也。以五行合之,春分之前,少阳也,为木;夏至之前,太阳也,为火;秋分之前,太阴也,为金;冬至之前,少阴也,为水;四体合化,统居于土,名之中气。以五脏应之,则春为肝,夏为心,秋为肺,冬为肾。运转四象,有用无体,谓之脾。以寒温而论,春为温,属木;夏为热,属火;秋为凉,属金,冬为寒,属水。土无恒位,寄用于四季,而旺于季末十八日,专调于湿。故分而言之,则为四象、为五行,合而言之,不过阴阳,阴阳者,一气浮沉之谓也。

此四象浮沉之理,乃是天地之节的总纲,六气火湿的父母。四象之节逆乱,则阴阳“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世界的末日也就快到了。大家看看近几年,冬季气温持续居高,冬气不藏,则春气变为夏气,必有持续的大疫病!一方面温度上升,一方面全国范围兴建水库截流,这叫什么?有夏无秋啊!火能化生万物,不得水济,上热下寒,缺水的地方,必将持续旱,近水的地方必将持续涝!“上清下温”谓之平人无病,现在阴阳快要颠倒了,往后瞧吧,才开始呢!

需要谨记:学习中医,得其意者为上,得其气化为中,得其形质为下。下者,不堪其用耳!

试着举个例子帮助大家体会。譬如电视网络:光有电视机不行,得有电;有了电也不行,得有信号。一个电视机即是硬件完好,但不通电就无法工作,电重要,还是硬件重要?硬件完好,又有了电,没信号一样看不成,硬件重要?电重要?还是信号重要?其实无所谓哪个更重要。这个例子只是为了启示大家,领会一种由具体而抽象,由形态—功能—系统的次第理念。
发表于 2007/4/13 00: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贯天机中医直讲(八) 分类:国医笔谈
脏腑节要大论第六

藏象的问题,是中医理论的重点。《内经》、《难经》中已经有系统的叙述,这两本书必须熟读。熟到什么程度?必须要达到:思之思之,再思之,鬼神将通知。非鬼神也,精气之所至耳。用一句白话来说,就是:书读万遍,其意自现!
关于怎么样读经典,芥子说个典故给大家听听。某个著名学者,青年时期求学于一位耆宿。见面之后,师徒交谈了几句,师父便随手挑选了几本书,说:“回去好好读”。这个学生一看,这几本书都读过,有心推拒吧,又怕师父怪罪。于是,心里打了主意。过了数日,徒弟又来面师,顺便把那几本书还了。师父接过后问:都看过了?答曰:看过了。顿一下又说:“我还在书里做了些批注,您看看。”师父一翻,眉脚上都是小注,略看了几眼,大怒,劈手将书砸在徒弟脸上:你这个狗东西,就你这样看书,一辈子也别想得到什么学问!
看经典,第一要忌的就是,用今时、今日、一己的知识结构去解读。若解读的通,就赞叹,古人多聪明啊,几千年前就如何如了。解不通的,就归结为历史局限性,叱为糟粕,自己便“有选择的”吸收。须知,今时的读者,全然是没有资格评论经典的。当然,你如果能够凭借从19这九个数字来确定一套历法和天象观测系统,并把他们的规律简单的表述出来,作出一个好像河图、洛书这样的术数模型,那么,你就有资格。
看到某些妄谈中医之人的言论,我不由的想起一个笑话。话说明朝中叶,有一个北方的行商到江南去做生意。此公自尊心最强,好面子。在江南的朋友家里吃饭,主人端出一盆菱角,鲜嫩水灵,这个北方商人很爱吃。主人见他吃的香,顺口问了一句:在你们哪里,也有菱角吗?这个商人一愣,回答:多的是,房前屋后,山上山下,到处都有。
学习中医经典,芥子再推荐两本书,有助于补充背景知识。一本是《管子》,一本是《吕氏春秋》。《管子》是春秋稷下学宫的代表作,而《吕氏春秋》更是荟萃先秦文化的一本绝唱!当年此书著成之时,曾高悬于城门,称:能易一字者,赏千金!由此可见,精粹到了何等的地步!
关于藏象的系统概念,请大家参看经典。在这里,仅就其中容易滑眼看过,滑口说过,但又非常紧要的一些奥义进行串讲。
首先,何为藏象?答曰:四时阴阳运用之机,配五脏寒温顺逆之意。就这么一句话!依旧是人法天地的意思。
一、肝胆
《尚书大传》曰:东方为春,春者,出也,万物之所出。每个人都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就是一切生机的主宰。日为阳,月为阴,大家想过没有?月光也是日光啊!所以话又说回去了,没有对立的阴阳,只有生命的元气。元气的运动,有出有入,一出一入,就叫做阴阳。在浑圆运动中,方向始终是一致的,而不是往复的。也就来说,出也是出,入也是出。所以,元气之所出,在于东方,在于春,应人则为肝。肝者,五脏之始也。
《淮南子曰》:春为规,规者,所以圈万物也。规度不失,万物乃理。《内经》六节藏象论云:者,罢极之本。罢极者,一阳复始,万象更新之意也!都是一个意思,肝既是五脏运转的推动力,也是五脏均平的调节者。肝者,将军之官,将军是干什么的?两个字:平逆!何为逆?不顺天地之节,就叫做逆。李东垣凭此悟出个补中益气汤,在兵祸连年之际,通治外感内伤,救枉羸无数,可有几人曾思量,柴胡、黄芪、升麻是为什么的?海上名医某君,凭一个“小柴胡”享誉沪上,又是什么道理?
我们继续参看“六节藏象论”: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者,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凡十一藏取决于也。

这段话是中医藏象理论的纲领。(我们说《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各个大论之间细微处的差别,也还是需要仔细体会的)有几个与眼下通行的中医藏象理论不同的地方,请大家注意:
1、关于“四藏与五藏”的问题
依据本节,属于脏者有四:心、肺、肾、肝。这四脏的排列顺序,是与四季相合的。那么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呢?答案是:此至阴之类,通于土。好了,问题来了,把脾归到腑里面去了。
2、关于凡十一藏取决于
  这句话把胆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地位。但是无论从《内劲》还是《难经》中有关胆的内容来看,似乎与这个地位是不相称的。胆,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从《黄庭经》中或者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归纳一下,曰:胆者,承木气而长,禀金精而降,不在五脏之位,不同六腑之数,故别立胆脏。
这两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关系到如何解读《伤寒论》。先谈胆,“天以乾索坤而还于地中,其阳负阴而上升;地以坤索乾而还于天中,其阴抱阳而下降,一升一降运于道,所以天地长久”。人体与天地之间的能量交换(饮食中获取得水谷与呼吸获取得氧气结合,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需求),是通过两个渠道来完成的。一是呼吸,谓之天阳下降;一是饮食,谓之地阴上升。通过这两个渠道,人完成了自身的“天地交泰”,使阴阳得以互生,万物得以长养,生命活动得以维系。那么,这个升降由谁来负责交通呢?是胆!肺受天气而降,肝禀地气而升,胆为肝之腑,其体于升,其用为降。胆之募,名曰日月。日月并立,寓阴阳交会之意也。
回过头来看第一个问题。“六节藏象论”的这个归纳方法,其实是很有特点的。特点就在于“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把涉及到水谷代谢的归为腑(用阴者体阳),涉及节气呼应的归为脏(用阳者体阴),脏腑之间,以胆连接。这样,四脏,六腑,一共十个,加上胆本身,刚好十一个。胆作为连接脏腑功能的使者,其重要自不必言,故曰:凡十一藏取决于也。
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对于指导临床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凡“至阴之类,通于土”的,水谷有形之物,有入则必有出,保持通降的顺畅就可以了。故曰:“腑以通为用”。而涉及节气呼应的脏,既有升,也有降。升之责在肝,降之责在哪?在肺?在胆?这时候就看出这句话的意义了:胆者,承木气而长,禀金精而降。降之责,其名在肺,其实则在胆啊!
最后再补充一点,关于脾与胆的问题。提出一个话头,大家考虑一下:《素问》“经脉别论”中“食气入胃,散精于肝”“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论述中,可以明确的看出,脾的功能在于为胃行津液(不是精微),是主升的。《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春伤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说明“洞泄”这一症状,与肝胆有关。(景岳治泻泄用防风即是此理,取风能胜湿之意)再看看《伤寒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主症为:腹痛、腹胀,伴拒食、呕吐、腹泻。这样的症状,常见原因有二,一是浊邪干于胃肠,一是胆腑不能通降。到底是那一种呢?再看下文: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下法能够通理肠胃,若是浊邪干于肠胃,下后症状多会缓解。下后不解,反生变症,则是攻无邪之地的后果。继续向下,“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由此可见,太阴病的主症是“腹满时痛者”,临床上,腹满而时痛,伴有纳差的,多为胆病。最后,“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既有“太阴当发身黄”之语,结合“腹满而时痛”“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所病者为何,应当自明!太阴者,阴之始也,其节应秋,其脏应肺,肺主降,其用在胆!大家若是不信,用太阴病诸方去治治胆病,保准比那什么“消炎利胆”的方子强上百倍!须从临症上走来,方知芥子无虚言!《伤寒》六经,哪里是什么足六经!唐容川云:知《内经》之要,一言而终,心肝为阳,肺肾为阴。故《伤寒》六经,实言四气而已!
发表于 2007/4/13 09: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深入浅出。嚼馍哺婴之大手笔!
发表于 2007/4/13 09: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rrhealth.bokee.com/

该网页访问不了。

该博客已撤销?

[ 本帖最后由 酸杏 于 2007/4/13 09:29 编辑 ]
发表于 2007/4/13 09: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酸杏 于 2007/4/13 09:22 发表
http://rrhealth.bokee.com/

该网页访问不了。

该博客已撤销?


可以访问。
发表于 2007/4/13 09: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网站挺好

http://rrhealth.bokee.com可以登陆啊,我刚刚上去看了,芥子行者高人啊1
发表于 2007/4/14 14: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也不能登陆啊
发表于 2007/4/14 22: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大家看看  新唐人电视台(网站名),里面有个认识中医节目,很好,视频,http://www.ntdtv.com/xtr/gb/aMain.html
发表于 2008/12/10 23: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贴啊!学习了!

可惜芥子先生的这个博客已经取消了!不过这一点已经够初学者咀嚼和躬行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13: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