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不失人情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2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博采众长,持论不偏不倚

李中梓认为,古代医家各持不同理论而自成一家并非见解偏颇,而是各有见解,各有阐发,从不同角度补前人之未备。例如,仲景著《伤寒论》,因寒邪伤人最甚,故立法制方,补《内经》之未备;至刘河间出,阐发《内经》病机十九条关于火热两气之病机,又补充仲景之未备;李东垣著《内外伤辨惑论》,阐发内伤与外感的不同治法,并进一步阐述内伤之饮食与劳倦的不同治法,从而补充张、刘之未备;至朱丹溪出,倡导阴虚发热亦属内伤之观点,而其治法有别于饮食劳倦,又补充了东垣之未备。经过历代医家不断补充与积累,使中医理论日趋完善。李中梓认为,后世不善于学习的医家,自身认识多有偏颇,学习仲景往往偏于辛温,学习河间往往偏于苦寒,学习东垣往往偏于升补,学习丹溪往往偏于凉润,这些偏颇是由于学者不能领悟古人学术真髓所致。实际上,仲景治疗温热病,绝不胶于辛热;河间治疗伤寒病,必不滞于苦寒;东垣治疗火逆病,断不执于升补;丹溪治疗脾虚病,亦不泥于凉润。李氏申明,所谓“偏颇”是由于人们不善于学习所致,故主张学习古人经验应各取所长,不偏不倚。李中梓是我国古代医家中执论平正的典范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2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治病求本,注重先后二天

李中梓认为,如同木之有根,水之有源,人身亦有要本。人身之根本有二:先天之根本在肾,后天之根在脾。其《医宗必读》曰:“肾何以为先天之本?盖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故曰无天之本在肾。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胃肠涸绝而死。《经》云:安谷者昌,绝谷者亡。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李氏主张,治先天之本当分水火,治后天之本宜分饮食劳倦。先天水不足而炎盛者,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六味地黄丸;先天之火不足导致水盛者,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八味地黄丸。治后天饮食伤者,用枳术丸消而补之;劳倦伤者,用补中益气汤升而补之。李氏临证施治重在调补脾肾,故《中医各家学说》将其列为“易水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21: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易互参,阐发阴阳水火

李中梓认为,水火阴阳的升降与平衡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一,而人体与自然必须保持协调,与统一。只有水炎升降,阴阳相交,人体才有正常功能活动。水之所以能上升,实赖火气之蒸腾;火之所以能下降,亦赖水湿之濡润。水火二气共同主宰人体功能活动。火下水上,是为相交,《易经》谓之“即济”,水火即济则能生物;火上水下,是为不交,《易经》谓之“未济”,水火未济则能死物。例如,大旱之年,万物不生,正是由于火热偏盛而不下降;大涝之年,万物不长,亦是由于水湿偏盛而不上升。凡此皆属阴阳不交,水火未济现象。李氏将《易经》中阴阳水火相交互济的哲学道理引进医学领域,用以阐述人体生理病理,并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其《医宗必读》曰:“人身之水火,即阴阳也,即气血也。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血的生成必须依赖阳气的温煦,阳气的化生亦须依赖阴血的滋养。《医宗必读》又曰:“譬如春夏生而秋冬杀,向日之草木易荣,潜阴之花卉易萎也。故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是非昂火而抑水,不如是不得其平也。”说明其对阴阳气血的认识尤偏重于阳气方面,主张“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在养阴之上”。这种学术思想与赵献可、张介宾的观点如出一辙。
综上所述,李氏学古而不泥于古,师众而各取所长。其宗赵献可、张介宾而重视先天,然补肾不专乎地黄;宗张元素、李东垣重视后天,但治脾不胶于升柴。李氏对前人之经验,既能兼收并蓄,又能扬长避短,可谓淹贯众家之长,所以李中梓的学术思想能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21: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中梓的主要学术传人

沈朗仲 沈氏,名,字朗仲,苏州(今属江苏)人。据《苏州府志》记载,沈朗仲为浓颢之弟,笃嗜中梓之学。尝辑《病机汇论》十八卷,分为六十门,首脉,次证,次治。列举前贤精论,皆终于李中梓,实为中梓一派学说最完全的著作。沈氏学医于李中梓,又与当代名医喻嘉言契合,精于医论。其所撰《病机汇论》十八卷,由其弟子马元仪和再传弟子尤在泾参订出版问世。该书现存版本有清康熙五十二年观成堂刊本,清康熙宝文堂刊本,清康熙成裕堂刊本等数种。

马元仪 马氏,名,字元仪,号卧龙老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少习儒,后改业医。师事同郡沈朗促,兼从李中梓学,并私淑喻嘉言、张路玉之学。临证颇重甘温和中,益气扶阳。尝云:论医不离乎书,亦不执于书,及出面应世,遂觉灵机在我。晚年向佛参禅,传授弟子,其弟子甚众,以尤在泾为出类拔萃,尽得其传。马氏与尤为泾共同参订其师沈朗仲《病机汇论》十八卷,并将所积治验医案,题名《印机草》,附于《病机汇论》之后。

尤怡 尤氏,字在泾,号饲鹤山人,吴县(今属江苏)人。学医于李中梓弟子马元仪,为李士材学派第三代传人。尤氏少年家贫,尝在寺院卖字为生,能诗善文,晚年学益精深,治病多奇中,名始著,隐居花溪,以著书自得。学术推崇张仲景,著作有《伤寒贯珠集》8卷,《金匮要略心典》3卷,《金匮翼》8卷,《医学读书记》3卷,以及临床经验著作《静香楼医案》。

李延是 李氏,原名彦员,字我生、其叔,号漫庵。后改字辰山,号寒村。为李中梓之侄,祖居南汇,后迁居华亭。李氏学医于其叔李中梓,得其心传;又研究缪希雍学术思想,深明脉理;与当世名医喻嘉言、张卿子、卢子由等皆有交往。晚年与名士朱彝尊友善,得朱赠书数千卷。康熙二年撰《脉诀汇辨》十卷,汇集七十余种脉学著作之精论,并将《李中梓医案》亦收录于《脉诀汇辨》中。李延是曾校订重刊贾九如《药品化义》十三卷,并撰写《痘科全书》、《医学口诀》及文学著作《南吴旧话录》等。

尤乘 尤氏,名乘,字生洲,吴门(今江苏苏州)人。幼习儒学,涉猎方书,后从李士材学医,得其传。曾官太医院御前侍直三年,归而与同学蒋仲芳共设诊所,悬壶济世。尤氏增订前人医著甚众,如校订其师李士材《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篆》,并将所辑《寿世青编》附其后,合刊为《士材三书》,此书流传甚广,版本众多。增辑考辨贾九如《药品化义》为《药品辨义》。增订沈子禄《经络全书》,补辑贾铨《脏腑性鉴》与《药品辨义》合刊为《博物知本》等。

其他 李中梓是明末清初江南著名医家,其弟子众多,除以上介绍者外,尚有《本草汇》作者郭佩兰从其学医多年,深得其指数;其门人董宏度,得授脉诀。此外,其门人还有协助其编写出版《医宗必读》的吴肇广(字约生),吴肇陵(字君如),孙三锡(字黄绪),张介福(字受兹),黄寅锡(字清伯),朱天定(字道力),包时化(字象蕃),李玄度(字公超),董尔正(字季方),庄升(字初阳),陆光起(字永白),顾行(字云路),张大启(字鲁开),蒋起凤(字孟蕴),李廷杰(字佐之),范恒如(字九如),徐化鳖(字神诸),李廷芳(字蘅伯)等。由于李中梓学术思想广为流传,对后世影响较大,故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有“李士材学派”之称。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21: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中梓的主要学术著作

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李中梓现存著作有10余种,从经典理论到临床应用自成体系,兹简介如下:

《内经知要》全书2卷。精选《内经》原文,归纲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经络、治则、病能八类,并加注释说明。本书所选《内经》原文精练扼要,条理清楚,为初学者入门之佳品。清代名医薛生白对本书甚为推崇,并重新校订,附加按语,现今流行者多为薛氏重校本。本书流布甚广,版本繁多,有明末刻本,清乾隆二十九年扫叶山房刻本等20余种。

《伤寒括要》全书2卷。上卷设伤寒总论,各经证治总论,各症总论等;下卷论述百合狐惑阴阳毒,六经113方等。李氏撰写此书的宗旨是“仲景《伤寒论》暨《金匮要略》,诚为千古医宗,但文辞简古,义味深玄,非熟读深思,未易明了,不揣肤俚,将以注疏,畅其言外之旨,开其晦蚀之光。”该书现存版本有清顺治六年刻本,清嘉庆朱陶性活字本等数种。

《诊家正眼》全书2卷。上卷分47篇,重点论述脉学基本理论,并简述望闻问三法诊则;下卷为辨28脉和脉法总论,主要论述28种脉象,以《内经》、《难经》论述为主,兼采各家之说,注释发挥,补缺正谬。本书辨析精详,切合实用,尤为初学者喜闻乐见。该书现存版本有清顺治十七年二雅堂刻本,清扫叶山房石印本等10余种。

《本草通玄》全书2卷。选辑常用中药340余种,分别论述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配伍、产地、炮制、煎服法等。书中对古人药物相反相畏学说提出质疑,认为人参与五灵脂,甘草与芫花、海藻可以同时应用。并指出,用药要辨寒热虚实,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制宜,还申述了药物气味厚薄升降浮沉与人体脏腑有密切关系。该书内容简明扼要,切合实用。现存版本有清康熙十七年吴三桂云南刻本,清善成堂刻本等数种。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21: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中梓的主要学术著作

《病机沙篆》全书2卷。分别论述中风、虚劳、头痛、狂症等40余种病症,对每种病症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治法、预防等方面都有切实的论述。李氏重视脾肾的学术思想亦充分体现在辨证论治中。书中指出痨瘵病具有传染性,并告诫人们当元气稍虚或饥馁时勿近痨瘵病人,还介绍了修养预防之方法等,对后学多有启发。本书是一部指导临床实践的良好参考文献。现存版本有清康熙十五年刻本,清宣统二年石印本等数种。

《雷公炮制药性解》全书6卷。共收录药物330余种,分为金石、果、谷、草、木、菜、人、禽兽、虫鱼等几部,分条述说疏注,并在每条之后附录雷公炮制修事方法,丰富了药物鉴别加工知识。李氏编撰此书之初衷是“考诸方术,多所不合,斯用痛心,乃于读书之暇,发《本经》《仙经》暨《十四家本草》四子等书,糜不悉究,然后辨阴阳之所属,五行之所宜,著《药性解》六卷”。该书现存版本有明天启二年翁氏刻本,清乾隆十一年古讲堂刻本,清光绪二十三年金陵刻本等30余种。此外,本书与李东垣《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合刻本流传更广,有清康熙刻本,清嘉庆九年苏州古讲堂刻本,清道光三年武林五德堂刻本等60余种。

《医宗必读》全书10卷。卷一为医论与图说:医论14篇,详述医学源流及李氏学术思想;图说论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卷二为脉诊色诊。卷三卷四为《本草征要》,介绍常用药物350余种。卷五论伤寒。卷六至卷十论述30余种内科病症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本书执论中肯,辨析精详,是李中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重要的中医文献。现存版本有明崇祯十年刻本,清顺治六年盛德堂刻本,清康熙二十五年瀛经堂刻本等60余种。

《颐生微论》全书4卷,共24篇。系统论述医学源流,养生气功、脏腑经络、诊法治则、病症治验、五运六气等内容。书中首重预防摄生思想,同时阐述了临证注重调养脾肾的学术思想,最后辑录疑难杂病医案30例,以作辨证施治的范例。本书原名《颐生微论》,经门人沈朗仲删补修订后,更名《删补颐生微论》。现存版本有明万历书林叶仰峰刻本,明崇祯十五年传万堂刻本等数种。

其他医学著作 李中梓医学著作颇丰,除以上介绍8种外,尚有《李中梓医案》(收入李延是《脉诀汇辨》中)、《医学传心》、《本草图解》、《妇科宝案》等。此外,其《病机沙篆》、《本草通玄》、《诊家正眼》三种,经门人尤乘校订合刊为《士材三书》,该书脍灸人口,流传甚广,现存版本有清康熙六年刻本,清雍正六年刻本,清乾隆30二年丞德堂刻本等30余种。

为了更好地挖掘整理祖国传统医学宝贵遗产,研究继承李中梓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中医古籍出版社已着手编辑出版《李中梓医学全集》,近期将出版问世。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21: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宗必读

自序
    余惟文人之舌。思若泉涌,词若藻发,可以鞭雷驱电,绣虎雕龙,纵其才之所之,而无所不极。若夫医宗则不然,呼吸存亡之变。埒于行师;转盼补救之功,同于澍雨。虽有悬河之口,惊筵之句,固不如本性情,考《墳》、《索》,率典常以揆方,叶神化以通微之为得也。且书以诏来兹,言之当则济世之航,不当即殃民之刃。自非研几循理,宏采约收,曷能抉神圣之元,开斯人之瞆乎?尝考古之著医书者,汉有七家,唐九倍之,得六十四,宋益以一百九十有六,兼之近代,无虑充栋。然《金匮》、《玉函》之精,而六气之外不详;《天元玉册》之密,而拘方之词多泥。孝忠乱钱乙之撰,完素假异人之传;上谷之书久湮,睢水之法偏峻;况其他乎?俚者不堪入目,肤者无能醒心,约者多所挂漏,繁者不胜流览。盖余究心三十余年,始知合变,而及门者苦于卓也。曩所著《微论》诸书,未尽元旨,用是不揣鄙陋,纂述是编。颜曰《必读》为二三子指南。会友人吴约生,偕其弟君如见而俞之曰:裒益得中,化裁尽变。明通者读之,而无遗珠之恨;初学者读之,而无望洋之叹。其可秘之帐中乎?遂损赀以付之剞劂,而嘉惠学者以亟读。余曰:读书之难,难在轮扁之说齐桓也,不徐不疾,有数存乎其间,余之为此书也,仅为渡河之筏耳。若夫循其糟粕,悟其神理,默而成之,存乎心解,余不能喻诸人,人亦不能得之于余。读是书者,无为轮扁所笑则几矣。友人闻而愈之,而命余弁其首。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21: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宗必读

凡例
    一、是刻悉本《内经》,凡先贤名论与经旨翼赞者,收采无遗,间有千虑一失,匪敢臆说妄评,咸以经文正其偶误,具眼者必能鉴也。
    一、方书充栋,非繁而不决,即简而多漏者也。是刻洗尽浮辞,独存精要,约而实该,使学者一览无余,更不必他求矣。
    一、《脉诀》即旧刻《四言赋》,今改而删补者居十之七,俾初机便于诵习,然限于字句,有未尽之意,则以注释详之。另补《心参》一帙,或抒独得,或摘名言,皆诊家当亟闻者也。
    一、《药佳赋》旧刻每味止有一句,岂能尽其用乎?兹者仍用赋体,有用必详,少则三四句,多至十余言;复加注释,期于详尽;并按禁忌,以戒妄投。
    一、伤寒邪气惨毒,头绪繁多,小有不当,同于操刃。兹者简要详明,方法大备,辟千年之蓁芜,张暗室之明灯。
    一、先祖述《内经》为之注释,次采集名论,参以管窥,更加圈点。使读者醒心快目,了了分明。
    一、二十年来,案帙颇多,兹摘其稍异者,附于病机之内,仅百一耳。
    一、古方最多,有相类者,有险僻者,有漫布者,概为删去;但以切要者,载在各证条下。盖已千有余方,若夫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目录
  卷一  医论图说
    读《内经》论
    四大家论
    古今元气不同论
    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
    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水火阴阳论
    不失人情论
    疑似之证须辨论
    用药须知《内经》之法论
    药性合四时论
    乙癸同源论
    辨治大法论
    苦欲补泻论
    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仰人骨度部位图
    伏人骨度部位图
    改正内景脏腑图说
  卷二
    新著四言脉诀
    脉法心参
    色诊
  卷三  本草徵要上
    草部
    人参
    地黄(生熟二种)
    天门冬
    麦门冬
    白术
    苍术
    甘草
    黄耆
    远志
    菖蒲
    萎蕤
    薯蓣
    薏苡仁
    木香
    石斛
    牛膝
    芎穷(抚穹附)
    当归
    芍药(赤白二种)
    五味子
    丹参
    沙参
    玄参
    苦参
    知母
    贝母
    紫菀
    百合
    天花粉(栝楼及子附)
    续断
    秦艽
    木通(通草附)
    泽泻
    车前子(根叶附)
    萹蓄
    灯心
    萆薢(菝葜土茯苓附)
    白藓
    金银花
    甘菊花
    升麻
    柴胡(银柴胡附)
    前胡
    独活(羌活附)
    细辛
    茺蔚子
    防风
    荆芥
    紫苏(苏子附)
    薄荷
    干葛
    麻黄
    白芷
    藁本
    天麻
    香薷
    黄连
    胡黄连
    黄芩
    龙胆草
    何首乌
    桔梗
    藿香
    香附
    白豆蔻
    草豆蔻
    草果
    肉豆蔻
    缩砂仁
    玄胡索
    姜黄(片姜黄附)
    郁金
    蓬莪蒁
    京三棱
    款冬花
    茅根(茅针茅花附)
    白前
    淡竹叶
    冬葵子(二种)
    萱花
    地榆
    蒺藜(二种)
    半夏
    南星
    附子(乌头附)
    天雄
    白附子
    蚤休
    大黄
    商陆
    芫花
    大戟
    甘遂
    续随子
    蓖麻子
    射干
    常山
    马兜铃(青木香附)
    巴戟天
    百部
    旋覆花
    红花
    大蓟(小蓟附)
    夏枯草
    葫芦巴
    牛蒡子
    肉苁蓉
    锁阳
    淫羊董
    仙茅
    补骨脂
    菟丝子
    覆盆子
    骨碎补
    钩藤
    蒲黄
    海藻
    泽兰
    艾叶
    昆布
    防己(二种)
    威灵仙
    水萍
    牵牛子
    紫葳花
    使君子
    木贼草
    豨莶
    青蒿
    茵陈
    益智仁
    荜拨
    高良姜
    海金沙
    谷精草(望月沙附)
    青黛
    连翘
    马鞭草
    葶苈子
    王不留行
    瞿麦
    地肤子
    决明子(草决明、石决明)
    紫草
    山慈姑
    贯众
    狗脊
    天名精(鹤虱附)
    山豆根
    白芨
    藜芦
    营实
    蛇床子
    景天
    兰叶
    +香(小茵香附)
    黄精
    芦荟
    阿魏
    芦根(芦笋附)
  卷四  本草徵要下
    木部
    桂(肉桂桂心桂枝附)
    松脂(松子松叶松节)
    茯苓(附茯神)
    琥珀
    柏子仁
    侧柏叶
    枸杞子
    地骨皮
    槐花(槐子槐枝附)
    酸枣仁
    黄蘗
    楮实
    干漆
    五加皮
    蔓荆子
    辛夷
    桑根白皮
    桑寄生
    杜仲
    女贞实
    蕤仁
    丁香
    沉香
    檀香
    降真昏
    苏合香
    乳香
    没药
    安息香
    麒麟竭
    龙脑香
    金樱子
    竹叶(竹茹竹沥附)
    吴茱萸
    山茱萸
    槟榔
    梔子
    芜荑
    枳壳(枳实附)
    厚朴
    茶叶
    猪苓
    乌药
    海桐皮
    大腹皮
    合欢
    五倍子
    天竺黄
    密蒙花
    巴豆
    蜀椒
    胡椒
    橡斗子
    木鳖子
    水杨叶
    柞木在
    棕榈皮
    川槿皮
    皂荚(子刺附)
    诃黎勒
    楝实
    樗白皮
    郁李仁
    雷丸
    苏木
    没石子
    木瓜
    果部
    莲子(莲藕莲花须莲房)
    橘皮(橘肉附)
    青皮
    香橼
    大枣(红枣附)
    芡实
    乌梅(白梅附)
    柿(柿霜干柿附)
    葧荠
    枇把叶
    甘蔗
    白砂糖(附红砂糖)
    桃仁(桃枭附)
    杏仁
    梨
    橄榄(核附)
    胡桃
    龙眼
    山查
    榧子
    石榴皮
    谷部
    胡麻
    麻仁
    麻油
    饴糖
    黑豆
    赤小豆
    绿豆
    藊豆
    淡豆豉
    麦蘖
    神曲
    谷芽
    酒(烧酒附)
    醋
    罂粟壳
    菜部
    瓜蒂
    白芥子
    莱菔子
    干姜(炮姜附)
    生姜(姜皮附)
    葱白
    大蒜
    韭
    金石部
    金箔(银箔附)
    自然铜
    铜青
    黄丹
    密陀僧
    紫石英
    朱砂(水银轻粉附)
    雄黄
    石膏
    滑石
    赤石脂
    炉甘石
    钟乳石,
    海石
    阳起石
    磁石
    青礞石
    花蕊石
    食盐(青盐附)
    朴硝(芒硝附)
    蓬砂
    硫黄
    白矾
    土部
    伏龙肝
    墨
    百草霜
    人部
    发
    牙齿
    乳
    津唾
    人溺(秋石附)
    金汁
    人胞
    兽部
    龙骨
    麝香
    黄牛肉
    牛黄
    阿胶
    熊胆
    象皮
    鹿茸(骨肉附)
    羊肉(角肝肾胲附)
    狗肉(狗宝附)
    虎骨(虎爪附)
    犀角
    羚羊角
    獭肝
    腽肭脐
    猪脊髓
    禽部
    鸭
    乌骨鸡
    淘鹅油
    雀卵
    五灵脂
    虫鱼都
    蜂蜜
    露蜂房
    牡蛎
    龟甲
    鳖甲
    真珠
    桑螵蛸
    海螵蛸
    瓦楞子
    石决明
    蟹
    蕲州白花蛇
    穿山甲
    白僵蚕
    雄蚕蛾
    斑猫
    蟾酥
    虾蟆
    水蛭
    蝱虫
    zhe+虫
    蝼蛄
    蝉壳
    蠍
  卷五
    伤寒
  卷六
    真中风
    类中风
    伤风
    虚痨
  卷七
    水肿胀满
    积聚
    反胃噎膈
    疟疾
    痢疾
    泄泻
  卷八
    头痛
    心腹诸痛
    腰痛
    疝气
    淋证
    小便闭癃
  卷九
    大便不通
    小便不禁
    遗精
    赤白浊
    痰饮
    咳嗽
    喘
  卷十
    痹
    痿
    惊
    悸
    恐
    健忘
    不得卧
    不能食
    汗
    黄疸
    霍乱
    呕吐哕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21: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宗必读

读《内经》论
    古者庖牺知天而八卦列,炎帝知地而百草辨,轩辕知人而脏腑别经络彰,命曰《三+》,而《内经》其一也。班固皑文志》曰。《内经》十八卷,《素问》九卷)一、吃细都九卷,,乃其数焉>黄帝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以人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相荡,Z喜怒交侵,乃与读伯而鬼臾区等,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请诸物,近取诸身,。重根刚民撤发匐邀,垂不朽之弘慈,开生民之寿换第其理道渊深。文辞古雅,非访熟精思,鲜有得其解者。粤考嗣系,如唐之巫办周之长桑,秦之和缓,宋之文挚,郑之扁鹊,汉之阳庆、仓公,俱从呐经》分其余纷至于仲景遗论之撰,玄晏《甲乙》之次,杨上善纂为《太素入全元起列为哪懈》,唐宝应中太f注冰描为次往。元之滑拍仁摘而为钞拖世马膊都发微》,鹤皋有吴注,张介宾有《类经》,非不各有发明,但随文g懈;而阔疑者十之五,淆讹者复不少,选其融洽淹通/如印印泥者,卒未之见也黄帝谓雷公曰/‘览观杂学,别异比类。;通合道理,其务明之。可以十全。若不能知,tfor所怨。您们Y确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讨足以治群僚,不足以治侯王。”张长沙曰:“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术,上疗君亲,下救贫贱,中以保身,但逐荣利,企履权豪,卒遇非常,身居死地,百年寿命,委付凡流,岂不危哉广玄晏云:“人受先人字体户有八尺之菊,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虽有忠墓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经言及二氏之训思之,有不通身汗下,共关也。志为司命者,精深儒典,洞彻密宗,、通本性命之故,达于文章之徽,一广征医籍,博访先例小思维与问学交参多精气与《灵人;《素》相遇,一将联通有熊民于汉生之翰伯高少俞iAf扬问难,究极理义,以为开导,阐垣赵树,、。不是云也。若粗猎其落,辄以自多/便尔灾木,至道来明,羊湖冀通神运微,印神圣于千古之途7断不深奥。将威盛虚虚/而遗人夭决,致夭失正,而绝人长命,,。长沙客身且绝为十罪人,尚欲为鼎湖之动盛,多见其不知量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21: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宗必读

四大家论
    古之名流一IK#有见地,而同根理要者,则其著述不传,即有传者,未必③星揭之£加州憬涨机,守真刘元素朴东垣李命丹溪朱震亨加其所立育/医林最重,名曰四大家,以其各连成一家言。总这自《内经入之要旨。,发前人之未备,不相据抬,一适相发明也“’仲景额伤寒方论}),盖以风3一筹、暑;湿。本燥;。火,、六气皆能伤人,一椎寒邪为杀厉之气,-’其伤人更  甚耳。且六经传变之难明,阴阳疑似之易惑,用剂少有乖违,  杀人像于用刃,放立公自兀卞七括,一日一本“刀,叽“””《内经波未备,而成一家言者也。然所论疗,皆冬月之正伤寒,若夫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俱未之及也。后人不解其意,、.乃以冬月伤寒之方,通治春夏温热之证,有不夭枉者几希矣卜故守真氏出,一始穷春温更热之变,、而谓六经传变。自浅去深一,皆是热症,叫怖阴寒。盖就温热立言,”即《内经对折谓‘沙犹岁气,毋伐天和”五运六气之旨,补仲景之未备,而成一家言者也。(伤寒虽繁剧之症,仲景倡论于前,守真补遗于后,:’无漏义矣》独内保安处圄相奕,自治活悬妩,分垣起而评为之辨。如外感则人迎脉大,内伤则气口脉大。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即解。外感鼻气不利,内伤口不知味。外感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内伤两不足,故出言懒做F仍感头痛,常痛不休;内伤头痛,时作时止。外感手背热,内伤手心热。于内伤之中,又分饮食伤为有余个治之以快本丸;劳倦伤为不足广治之以补中益气汤。利用阿内经纳大食劳倦之义,又补张刘之未备,而成一家言者也。及丹溪出。发明阴虚发热亦名内伤,而治法又别。阳常有余,_、.阴常不足。真水少衰,壮火上亢,。以黄柏、知母偕四物而理之。此亦阐《内经久之要旨,;补东垣之未备,而成J家言者也。呐伤虽深危之症,东垣倡论于前。丹溪补遗于后,。无余蕴矣$嗟乎/四先生在当时,于诸病苦,莫不应手取效;捷如深鼓。读其遗言。考其方法,若有不二者;所谓但fhw人之未备_欧成分家有,、不相从始,却相发明/岂有偏见之弊哉了不善学者/师仲景而过人则偏于故重扰师守真而过/则偏于苦寒…师东垣而过测悦于升#如瞰丹溪而过,则偏于清除。“譬之林儒观场/为识者给,’。至有调思溪设四家之末后,集诸氏之大成/独师其说以为极至/不复考张刘李氏之怯。不知丹溪但补东垣之未备。非全书也。、此非丹溪引过,不善学者误丹溪也hgr统而论之,仲景治冬令之消歹故用药多辛温;守真治春夏之温热,故用药多苦寒;东垣以扶脾补气为主,一气为附加在上进。应者多下陷,故gL\药中加升麻、柴胡,升而举之,以象春夏之升;丹溪以补气养血为急,血为股J吓降,虚者多上逆,;。故补血药中加黄柏、知母,敛而降之,、以象秋冬之降。使仲景而当春夏,谅不胶于辛热。守真而值隆冬,决不滞于苦寒;东垣而疗火道,断不执于升提;丹溪而治脾虚,当不泥于凉润。”故知天时者。许造张刘之室;达病本者,可登朱李之堂。庶几不以辞害志,而免尽信书之失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4 20: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