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徐小周

咬文嚼字中医启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8 21: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中医启蒙---安定

安定
    北京有个安定医院,专门治疗精神疾病。情绪、情感、精神的不安、不定确实是困扰现代社会人们的主要问题。
  安是会意字,有女在家。女属阴性,主内主静,主封固闭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所以安有保全、稳定、静谧的意思。从风水、堪舆的理论来讲,三面环山封闭,一面开口出入的地势被称为安。因为它易守难攻,有安全保障,适合定居建设城市。中国凡是城市地理环境符合上述条件的,一般都以安字命名。比如长安、临安、安阳、淮安等等。成语有安居乐业、安身立命等,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可见人得定居曰安。《黄帝内经》中数次提到了五脏安定一词。五脏属阴,主藏精气而不泻。心包为臣使之官,护卫心脏,喜乐出焉。而心为君主之官,为藏神之所。人神若得心血涵养,心包卫固,自然安生。正如《素问 上古天真论》所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如果人的情绪出现剧烈变化,就会突破心包,搅扰心神。如果心脏本神气心血不足或者过亢,不能封藏神明,都会出现使人出现不安的症状。表现为莫名的恐惧,没有安全感,敏感多疑,害怕黑暗声音等等。凡动物本能,感知危险之后,一则奔逃,一则拼命进食储存能量。很多抑郁躁狂的病人,也有类似的无目的出逃的倾向和不可抑制的食欲增强。治疗这种不安的症状,轻度的应该补益心气,使用安神之药,比如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还有填充心血,用血肉有情之品,比如阿胶、鸡子黄。重度的应该先驱心中邪气,针刺13鬼穴,艾灸膻中,使用矿物药比如朱砂、琥珀、龙骨等等。
   定也是会意字,有留止于家的意思。《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就是相对静止,不变不动的意思。同义词有固定、决定、稳定、镇定等等。所谓的心神不定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不知所止,贪婪的欲望无限膨胀,“贪心不足蛇吞象”。司马迁说过:“ 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返观当下社会,人心浮躁,物欲横流。大到贪官近乎病态的疯狂攫取以致失身丧命,小到百姓竞争攀比,伤心劳神都属于此列。心神不定的第二种情况是是散乱,难以聚精会神,集中精力。军事作战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人在使用有限的精神的时候,如果能专心致志,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话,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四处出击,面面俱到的话则事倍功半。看看现在的学生学习的时候听着MP3,嚼着口香糖,开着电视,晃着腿,摇着笔的样子,就知道他们的心神是多么的不定。心神不定的第三种情况迷惑,也就是面对多种选择不知所措,所谓五心不定,输个干干净净。此类情形我在《疑惑》一文中已有论述,在此不在赘述。心神不定大多源于心火。轻度的可以采用食疗冰糖莲子、苦丁茶会有帮助。重度的就需要用苦寒泻心的黄连、胆星了。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静坐、站桩。肾水上济,津液满口,吞咽入丹田,心火自降。
    总而言之,安和定只是近义词,很多人现在混用了,当他们说自己内心不安的时候,其实想表达的是内心七上八下不定的感觉。不安和不定中医辨证不同,一虚一实,治疗也截然不同。孙思邈在《大医精诚》开篇就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起码说明医生先安定,才能让患者安定。



 楼主| 发表于 2007/4/9 14: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中医启蒙---愧疚

愧疚

    愧和疚是抑郁症患者的常见情绪和心态,严重时会导致患者自残和自杀。做为医生,本着“上工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精神,很有必要精细研究和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及时给予妥帖的关爱和治疗。人的精神和情绪状态有积极、好动、向上、进取、乐观阳性的一面,也有消极、沉沦、安静、畏缩、悲观阴性的一面。阴阳平衡、相辅相成、交替出现,这是常态。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阳性的精神出现在白天,阴性的精神出现在夜晚。也有阴阳颠倒的,白天睡觉,晚上工作,比如毛泽东的生活习惯就是如此。即便是阴阳颠倒,但阴阳还是平衡的,交替更迭。中医把白天阳性的精神、情绪状态名之曰:“神”;把阴性的精神状态名之曰:“魂”和“魄”。请注意代表阴神的魂魄两个字的结构,两个字都带有一个“鬼”,鬼与神相对一阴一阳。鬼者归也,所谓视死如归,鬼也代表人之将死、已死的状态。魂魄一半是鬼,喻指人在睡眠中,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
    如果阳性的精神状态亢奋过头,搞得人激动、兴奋,最终失眠,到了次日白天接着工作,再去亢奋,这就是阴虚阳亢、阴阳失衡。长期的失眠,就会导致使阴性的精神以睡眠以外的另外一个面目出现,因为阴阳总是要平衡的。那就是清醒时的负面精神和情绪和行为,情绪低落、丧失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恐惧不安、懊悔、愧疚、自责、自残、甚至自杀。
    愧是形声兼会意字,发音近乎鬼,含义是心中有鬼,就是内心有负面、阴暗的精神、情绪。这种愧的情感大概有一下几个表现。
1,  愧是亏心,想了或者做了与自己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违背的事,反思以后感觉亏欠,也就
是与完美标准有差距。这些人一般家教很严,父母对子女体贴温情较少,以至于外界强加的标准与孩子的实际能力相差较大,以至于孩子常常出现亏欠心理。这是外因。从内因来讲,亏心就是心亏,中医认为心包气血不足的人,容易出现羞愧。表现为胆小、害羞、紧张、脸红、心跳、手心出汗、不敢直视或对视。属于没做亏心事,半夜也心惊的那种人。仔细分析一下,导致患者产生愧的原因,大多是普通人不以为然的事情。心气不足的人,容易给鸡毛当令箭,容易夸大痛苦、渲染事实。所以矫正和治疗愧,一要降低父母要求和自我要求的标准,特别禁止那些父母强迫孩子完成自己未尽心愿的病态行为。其次要补益心血、心气。虽说劳心者治人,但是劳心者大多活得不快乐、甚至很痛苦。
2,  愧是自卑,自己看不起自己,经常否定自己,偏低自己,自觉惭愧,甚至自惭形秽。比
起就事论事否定自己来,自卑是对人的全面否定,也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不行。自卑源于攀比、竞争,多数自卑的人起初是受到父母、老师、同学长期的有意无意的讥讽、挖苦和贬低,伤害孩子的心气,进而产生自身的怀疑和否定。自卑的人有示弱和逞强两种极端表现,示弱的人总是表现出畏缩、后退,渴望被帮助、关爱的样子,如果外部生存环境好,尚能慢慢自我调整,恢复到正常。反之,极易经不起挫折、打击,走向自绝。逞强的人,是试图从竞争中取胜,向别人证明自己,再通过别人的肯定,来达到自我认同的目的。这种通过外求来解决内患的方法,往往是缘木求鱼,最终把自己搞得很累,始终处在看别人脸色生活,很难自得其乐。疚也是形声兼会意字,是心病日久以后产生的自责和负罪感。可以说愧久了,就会出现疚。也就是说病人从开始的亏欠、自卑的虚证,进而转向了责备、谴责、伤害、杀害自己的实症。开始总说对不起别人,现在要采取行动做个了断。
     天造地化,幸而为人,本来是值得让人兴高采烈的事情,但是群居生活,形成江湖社会,为了统治的需要,就产生了无数的说教,让人变成驯服工具。这些说教有个基本特点,就是先让你感到自己有缺点、错误,需要忏悔、改正,实在找不出一点问题,就搞出个原罪来,让人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有的甚至让你呼吸、喝水、吃饭都产生负罪感,说你杀生了。

很多人中招,在不断地削足试履,改变自己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压抑、削弱心气,最终崩溃。临床经验证明,所有抑郁症病人不是因为事情而内疚,而是感觉内疚,找个事情做由头。心理医生喋喋不休地今天劝解了病人的一个内疚理由,明天病人又会找到另一件事情来内疚。所以解除心病、补益心气是治疗愧疚的根本。物质决定意识,生理决定心理嘛。对于有自伤、自残、自杀心理和行为的,临床治疗以驱邪为主,可以针刺“十三鬼穴”,或局部放血。对于初期自觉愧疚、失眠、早醒、恶梦多梦的,治疗以艾灸、汤药为主,宁心安神,恢复精神与魂魄的平衡。
 楼主| 发表于 2007/4/10 12: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中医启蒙---疾病

疾病

    疾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 从矢指人中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本意指急性病。疾也作为形容词使用,同急,比如疾风知劲草,春风得意马蹄疾等等。一般说来,邪气盛,正气也足的时候,发病快、病势急,但是往往好的也快。好比外感病,起病突然,高烧体痛,但是汗出以后自然痊愈,来得快,去得急,故称为“疾”。
    病是象声词,含义是加重的“疾”,或者是合并的“疾”,也就是说,病是急性转为慢性的疾病,或者是深部的、不容易治疗的疾病。《说文》。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仔细研读古文的时候,就会发现古人很注意“疾”和“病”使用的分寸。比如在《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中描写扁鹊初见蔡桓公,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回:寡人无疾。扁鹊说君有疾,而不是说君有病,含义就在于疾的程度表浅、危害不大。如果不治疗,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话,疾就成病了。桓候连自己有小毛病的都不承认。联想到先秦的另一篇文章《孟子·梁惠王下》中梁惠王公开承认:“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其实疾不过是小毛病、缺点罢了。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后来人翻译这句话不清楚疾和病的区别,把不病翻译成没有病,桓候的话就成了医生就喜欢给健康的人治疗,然后邀功,显得不合逻辑。其实“不病”是病得不深的意思,也就是小毛病。桓候的意思大概也感觉到了自己有些不舒服,但是根本算不上疾或者是病,所以不大愿意让扁鹊诊治、邀功。等过了十天,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俟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第二阶段的疾的发展就严重了,扁鹊就用“病”来替代“疾”了,层次也逐步深入导肌肤、肠胃、骨髓。在分析疾病的治疗机理的时候,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小毛病用热水洗浴就能好。“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疾发展成了病,深入到了肌肤、肠胃、分别用针刺砭割、口服汤药能够治好。“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但是病入骨髓,如同病入膏肓,就无可救药了。短短的一篇故事,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由疾而病,由病而死的过程。
     在《韩非子·十过》中还记载了一个喝酒误事的故事,“司马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弗能绝于口而醉。战既罢,共王欲复战,令人召司马子反。司马子反辞以心疾。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司马子反喝醉了,不能应召出战,以“心疾”的名义推辞。这里的心疾,后人都翻译成心病。这就是错误的。疾病发展到了心,那就不叫疾了,一个有心脏病的将军,估计也难打仗。之所以叫做心疾,是因为酒后心跳加速,也就是心动过速、心慌、心跳、心悸症状。
    病字在古文中的使动用法中经常出现,表示“使某某病”的意思,也就是使某某痛苦的的意思。比如《水浒》中的人物有病尉迟孙立、病大虫薛永。其含义不是病了的尉迟恭和老虎,而是形容梁山好汉英勇,使尉迟恭,老虎都痛苦。名言“病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道少。”也是说患者的痛苦在于疾病种类太多,而医生的痛苦在于治疗思路、方法太少。
   现代的疾病趋于同义,但是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可以通称illness disease.具体说来疾翻译成suffering,把病翻译成sickness 似乎更合古意。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11: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中医启蒙---健康

健康

    现在人们都在说健康,还衍生出了不健康,亚健康等等词汇。大多数人模模糊糊知道健康就是“好”的意思,其他的就不予深究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健康的含义,能够理解古人对于身体好、或者心理精神好的理念,再翻译成英语也就不单指向HEALTH HHEALTHY
   健即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发音与建相同,含义相近。建是动词,是会意字,从廴(yǐn),有引长的意思;从聿,意为律。《说文》:“建,立朝律也。”后来引申为创造,设立。建的背后就是能力和能量,所以凡是用建加上其他偏旁组成的字,大多含有“有力”的意思,比如:腱是坚韧有力的的筋,腱子肉就是绷紧发力的肌肉;犍是力大无穷的公牛,因为被阉割过所以性情温顺。键是金属制作的坚固有力的关辖,固定门或者车轴等等。
   健以人加建,含义是有力的,可以做形容词,比如:“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垄亩无东西。”——杜甫《兵车行》;“健卒十人。”——·方苞《左忠毅公逸事》;鲁迅《悼杨铨》:“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健也可以做副词,含义是有力地,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步如飞、健在、健壮、健美、健硕等等。硕是块头大,健是有力量。在使动用法中,健可以做动词,含义是“使之健”,也就是使之有力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健身、健体、健胃等等。很多人胃肠蠕动呆滞缓慢,常常出现宿食不消,心下痞硬、口臭烟痛、嗳腐吞酸的症状,使用消食化积的药物,后者予以点穴针刺,能够使胃肠得气有力,生动活泼起来,所以叫做健胃。力源于气,有力者源于有气。元气足则神明健,谷气足则体健。健的反义词应该是垂头丧气或者是有气无力吧。康的含义是五个方向的道路都通畅。古人命名一路畅通为道路,一分为二有分岔叫做歧;十字路口通达四个方向叫做衢;通达五个方向就叫做康;通达六个方向叫做庄;通达九个方向叫做馗(逵)。人们常说的康庄大道就是通达各个方向的道路。所以康的含义就是有路子,行得通。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畅了,物质和能量才可能交换、交流。各个方向的道路通畅了,才有更好的选择的余地,得到最有价值的交流,最终达到平衡。从治国来讲也是如此,《汉书·宣帝纪》中说的:“上下和洽,海内康平。”就是官方和民间交流顺畅,百姓之间也有多种渠道交流、通商,这样人心就平衡了。人的身体想维持正常的运转也是如此,中医认为人不仅有肉眼可见的血在脉管里流动,还有一种无形的的能量,也就是气(炁)也在体内有蓄积、流动,这种流动是有规律的,有着各自的节奏、方向、时间。这种能量流动经过的路线被称之为经络,大路为经,小径为络。人的先天之炁,又精化生,蓄积在丹田,流行运动在奇经八脉之中,最重要的任督二脉最终注于脑,营养神明。后天之气起于中焦由水谷化生,兼并呼吸之精气,由肺而起逐次按时行于十二正经,循环往复,并且散布于365个小的络脉之中,覆盖渗透全身。《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如果经脉不通,或者络脉不畅,人的气血运行就会停滞,轻则出现疼痛,重则出现麻痹,久而成患,出现地方割据,也就是受中央(心神)节制的自我膨胀,形成癌瘤。以任脉而言,上下交通,水火即济被称为泰;而任脉郁阻,上下隔绝不同,上热下寒,被称为痞(否)。我们常说的康泰,就是人体的经络上下交通,五路旁达的意思。而康宁就是经络通畅,神魂得归能藏于心中的意思。
     总而言之,国人身体好,也就是健康的理念源于中医的气血理论,也就是说,气足有力为健,经络通畅顺达为康。徒有气而经络不通者,人体会暴躁、疼痛、气冲牛斗,血溢脉外。出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疯狂也未可知。经络通畅而无气力者,就象缺乏营养的婴儿一样,难免夭折。所以说健与康二者缺一不可。想让外国人明白中国健康的概念,恐怕难以找到相应的词汇达意,非得让他们学习中医理论不可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11: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中医启蒙---皮肤

  皮肤

   把皮肤翻译成英文,很简单就是SKIN。 但是仔细想想,那只是皮的意思。肤与皮是同义词还是近义词?有没有区别呢?如果有,区别又是什么?搞清区别对中医临床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呢?回答是肯定的,皮与肤只是近义词,有区别。《灵枢 口问第二十八》:“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这段话说的是皮与肤同时受寒出现的打寒战症状。而在《灵枢 水胀第五十七》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说的是寒气在皮肤之间出现的症状。既然皮肤存在之间,可见皮肤是不同的。
   皮就是表皮,覆盖身体表面的,与外界直接接触的人体组织。同时也是毛发生长的地方,著名的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皮毛的关系。
  肤的繁体字写作膚,是象形、会意字。说白了就是皮下组织。也就是皮下脂肪、毛囊、汗腺。也就是介于皮肉之间的组织。类似的词汇例如肤浅、切肤之痛、体无完肤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们常说的肌肤之亲,表达的就是比表皮的接触更深的关系。不能因为皮肤经常连用就说肤就是皮的意思,否则经常说肌肤,那肤又成了肌肉了。
  《詩經》有句話:“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说的就是皮下脂肪充盈润泽,如同凝固的白脂。《易经》曰:“臀无肤,其行次且”,也就是说屁股没脂肪的人走在路上都不好看。如果把皮肤理解成同义词的话,这句话就不好解释了,屁股旦上怎么会没有皮呢?现代人用丰乳肥臀描写性感体态,描述的就是健康的皮、肤、脂、肉充盈的身体。
孟子有句著名的论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能被饿瘦的只有皮下的脂肪和肌肉,皮是不会饿没的,最多也就是皮包骨头。《素问 五藏生成》:“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外感风寒邪气以后,血液循环不畅,凝滞在皮下也就是肤的部位,就会出现麻痹的症状。《灵枢 经水十二》:“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帼之大小,可为量度乎?”皮是薄薄的一层,谈不上厚薄。肤就不同了,营养充足,三焦功能正常,脂肪堆积多,肤就厚,反之就薄,甚至会没有肤的存在。我的一个患者,当年在清华读书,参加过绝食。是真的绝食,不吃饭,光喝水的那种。后来虚脱昏迷,落下了很多毛病,消化不良,心动过缓,腹寒腹痛,常年即便是在夏天也裹着505元气袋,不然就腹泻。他的皮很松,皮下没有脂肪,一捏就能提起来。我经常拿他做例子让学生看,这就典型的是有皮无肤。《灵枢·顺逆肥瘦》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对于肤厚脂肪充盈的人,可以深刺,反之只能浅刺,或者只用皮针。
  《伤寒论》中有个方子叫做猪肤汤,不能仅仅根据字面理解找块猪皮就得了,其实应该是带脂肪的猪皮,猪油也叫大油,滋阴的效果非常好。按照中医理论,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表皮的问题应该从肺气、卫气着手解决一般不涉及营血。而肤的问题直接隶属于三焦、心包,前面我在介绍膏肓、脂肪的时候已经论述了其相互关系。
目前我们常见的脂溢性脱发、青春痘,其实就是肤的问题,油脂代谢的问题,源于心包之火和三焦不利,非关肺事。少女皮肤嫩滑水灵、吹弹得破。中年妇女面焦发堕,皱纹丛生,也是肤的问题,涉及三焦和元气。
现代人皮肤不分,满大街都是在宣传护肤、换肤、嫩肤。其实他们都是在说皮的事情。肤的问题只能靠内部解决。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18: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按压肚脐旁开两寸天枢穴可以促进大肠蠕动,艾灸关元可以引火归元,减轻痘痘。您可以试试!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09: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脂肪



这回说说脂肪。现代的中医学对此视而不见,几乎不谈了,古人对此则有精确、细致的论述。

脂,和油、膏、肓含义一样,只不过长在飞禽的身上的,或者长在有犄角动物身上的古人称作脂;长在没犄角动物身上的的叫做膏。《说文》:“戴角者脂,无角者膏。”,《易·本命》:“有羽者脂。”。比如牛羊的油一般叫脂,猪油古人称为豚膏。《周礼·考工记·梓人》:“宗庙之事,脂者膏者以为牲。”其中脂者代表祭祀用的牛羊,膏者代指猪。比如《黄帝内经》:“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黄,白如豚膏,黑如乌羽者,生也。”

人身上的油,液体、半固体的叫做膏或者肓,固体坚硬的的被称作脂肪。“脂膏以膏之。”——《礼记·内则》。疏:“凝者为脂,释者为膏。”“肤如凝脂。”——《诗·卫风·硕人》。我们常说的搜刮民脂民膏,说的也就是油水。

肪指的是肥厚的脂,一般长在腰部。“脂在腰曰肪。”——《文选》李善注引《通俗文》

“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曹丕《与钟大理书》。其实肪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板油,成块的硬脂。

《素问 异法 方宜论》:“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认西方来。”

《素问·逆调论》:“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  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这里的肾脂,就是能够滋养生成骨髓是的膏肓。

关于人的体形,《灵枢 卫气失常》还有一段精辟的论述:“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伯高: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黄帝曰:众人奈何?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肥人”,其实就是“脂人”指的就是体形可能不是很大,但是皮肤紧绷有弹性,肌肉、皮下脂肪坚硬的人。膏人就是皮肤松弛,肌肉松软,甚至按之有凹陷的,长着啤酒肚,脸蛋儿嘟噜下垂胖子。肉人是体形大,但是上下匀称,皮肤不紧绷也不松弛,也就是皮肉不分离。

一般说来,膏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胖子,他们多气少血,这些人容易生热,耐寒不耐热。但是这些人阴血化生不足,往往容易脱发、失眠。特别是冲任阴血不足的时候,胖女人甚至出现闭经,男人有的也会出现髭须稀疏。一般来讲,我们通过调理元气和三焦之气,化膏肓生阴血,不仅可以治疗不孕不育症,而且也为现代的肥胖病治疗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肉人,体形硕大匀称,毛发浓密,在美国常常可以见多这样的人。这种人来寻求减肥,其实是在减重,减肉。控制饮食,调理脾的功能,采用放血疗法,对于这些人是有效的。



脂人一般说来就是小精豆子形的人,拿破仑,邓小平似的的人物,怎么吃也不胖,也不长个,但是血清气滑,有着勃勃生机。

国内外现在视油脂如恶魔,各种食品都标识自己不含脂肪。人体又不是试管,你灌进去什么就有什么。你不喂脂肪,他一样会合成脂肪。与摄入相比,提高人体脏腑的功能才是主要的。
发表于 2007/4/13 11: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徐先生的帖子,希望能有更多的好文启迪后进.也希望先生能将后续文章发到一个帖子里,在标题上标明更新日期.再谢!
发表于 2007/4/14 02: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也有一篇咬文嚼字学中医:咳嗽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6741
发表于 2007/4/14 02: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合而不同 于 2007/4/13 12:56 发表
留名。。回来慢慢看

不必这么做,只要学习使用搜索,一搜就有,详见首页链接:《论坛使用常识》一帖。
要不然你每帖都要留名,累了自己也累了站务人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3 18: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