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把皮肤翻译成英文,很简单就是SKIN。 但是仔细想想,那只是皮的意思。肤与皮是同义词还是近义词?有没有区别呢?如果有,区别又是什么?搞清区别对中医临床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呢?回答是肯定的,皮与肤只是近义词,有区别。《灵枢 口问第二十八》:“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这段话说的是皮与肤同时受寒出现的打寒战症状。而在《灵枢 水胀第五十七》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鼓/空)(鼓/空)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说的是寒气在皮肤之间出现的症状。既然皮肤存在之间,可见皮肤是不同的。
皮就是表皮,覆盖身体表面的,与外界直接接触的人体组织。同时也是毛发生长的地方,著名的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皮毛的关系。
肤的繁体字写作膚,是象形、会意字。说白了就是皮下组织。也就是皮下脂肪、毛囊、汗腺。也就是介于皮肉之间的组织。类似的词汇例如肤浅、切肤之痛、体无完肤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们常说的肌肤之亲,表达的就是比表皮的接触更深的关系。不能因为皮肤经常连用就说肤就是皮的意思,否则经常说肌肤,那肤又成了肌肉了。
《詩經》有句話:“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说的就是皮下脂肪充盈润泽,如同凝固的白脂。《易经》曰:“臀无肤,其行次且”,也就是说屁股没脂肪的人走在路上都不好看。如果把皮肤理解成同义词的话,这句话就不好解释了,屁股旦上怎么会没有皮呢?现代人用丰乳肥臀描写性感体态,描述的就是健康的皮、肤、脂、肉充盈的身体。
孟子有句著名的论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能被饿瘦的只有皮下的脂肪和肌肉,皮是不会饿没的,最多也就是皮包骨头。《素问 五藏生成》:“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外感风寒邪气以后,血液循环不畅,凝滞在皮下也就是肤的部位,就会出现麻痹的症状。《灵枢 经水十二》:“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帼之大小,可为量度乎?”皮是薄薄的一层,谈不上厚薄。肤就不同了,营养充足,三焦功能正常,脂肪堆积多,肤就厚,反之就薄,甚至会没有肤的存在。我的一个患者,当年在清华读书,参加过绝食。是真的绝食,不吃饭,光喝水的那种。后来虚脱昏迷,落下了很多毛病,消化不良,心动过缓,腹寒腹痛,常年即便是在夏天也裹着505元气袋,不然就腹泻。他的皮很松,皮下没有脂肪,一捏就能提起来。我经常拿他做例子让学生看,这就典型的是有皮无肤。《灵枢·顺逆肥瘦》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对于肤厚脂肪充盈的人,可以深刺,反之只能浅刺,或者只用皮针。
《伤寒论》中有个方子叫做猪肤汤,不能仅仅根据字面理解找块猪皮就得了,其实应该是带脂肪的猪皮,猪油也叫大油,滋阴的效果非常好。按照中医理论,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表皮的问题应该从肺气、卫气着手解决一般不涉及营血。而肤的问题直接隶属于三焦、心包,前面我在介绍膏肓、脂肪的时候已经论述了其相互关系。
目前我们常见的脂溢性脱发、青春痘,其实就是肤的问题,油脂代谢的问题,源于心包之火和三焦不利,非关肺事。少女皮肤嫩滑水灵、吹弹得破。中年妇女面焦发堕,皱纹丛生,也是肤的问题,涉及三焦和元气。
现代人皮肤不分,满大街都是在宣传护肤、换肤、嫩肤。其实他们都是在说皮的事情。肤的问题只能靠内部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