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054|回复: 3

升阴散火救大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2 19: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升阴散火法首载于《丹溪手镜.卷下.崩漏》,谓:“由肾水真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是气血俱脱,为大寒之证。轻手其脉数实,举手弦紧或涩,皆阳脱也,阴火亦亡,或渴,皆阴燥,此时切忌姜附纯阳之类。升阴散火法,是指滋阴清热,而兼升阴液、散邪火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阴虚火炽于上,火热扰动阴液,阴液流于下的病证,如崩漏、下血、遗精、消渴、水肿等病。
    阴虚火炽者,当滋阴清热以治之,但复有火热扰动阴液,使阴液流于下的病理变化:①因其病势趋下,即使滋阴,阴液亦下流不能上济心火,长真阴以配阳;②因阴液为阳气之依附,阴虚阳脱,若用清热,清之不应,又有伤尚存的真阳之弊;③因邪热炽于上,未有出路,若用小量利水药驱热下行(如六味地黄丸中三泻),有加重阴液下流,致阴脱之虞。《丹溪手镜》有“皆阴燥,温之、补之、升之”之语,故据《内经》“病在下者,取之上”、“下者举之”之理,加有小量升提药物(因“风升生”,故多用风药),如防风、羌活、升麻、柴胡、川芎、桔梗等以“升阴散火”。其作用有:①“升阴”,使所滋阴液能上济心火,真阴长以配阳,实寓“升阴降火”之意;②“升阳”,阳气以升动为用,阳生阴长;③“散火”,因势利导,给炽于上的邪火以出路,“邪去则补药得力”(龚居中《红炉点雪》)。
    对阴虚火炽,火热动血,血走而崩,致崩漏、下血等血证时,据《丹溪手镜》,其方由风药、清热药、益阴补血药组成,其用量比例以益阴血药为最多;风药次之,伍大剂益阴血药中,可发挥相辅相成作用,而无辛散伤阴助火之弊;清热药量最小,主要针对标证起佐使作用。且应重用益气生血药,如当归补血汤,赵献可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无形而能生有形也”。李东垣《兰室秘藏.卷中.妇人门》载有凉血地黄汤,“治妇人血崩,是肾水真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黄芩、荆芥穗已上各一分,黄柏、知母、蒿本、细辛、川芎已上各二分,黄连、羌活、柴胡、升麻、防风已上各三分,生地黄、当归已上各五分,甘草一钱,红花少许,左口 父咀,都作一服,水三大盏,煎至一盏,……空心服之。”《丹溪心法.卷五.崩漏》亦载有此方,治证相同,但红花用炒,可能与丹溪倡导“急则治其标,凡药须炒黑,血见黑则止”(《脉因证治.卷下.崩漏》)的思想有关。此二方的立法、用量比例相近,均很有特色,是升阴散火法的体现。
    临床上亦有阴虚火炽于上,复阴液流于下而积聚于体内成为病理产物的病证,此时,据《素问》“平治于权衡、去菀陈”之理,当加用利水类药物,如慢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下肢水肿,且常伴有慢性咽炎,此亦是升阴散火法的适应证。其组方原则为风药如柴胡、升麻、蝉蜕、麻黄、细辛、防风、僵蚕、蜂房,补益药如黄芪、当归、生地黄、麦冬、玄参、黄精、山药、山茱萸,清热药如金银花、连翘、黄柏、知母、白花蛇舌草,利水药如益母草、泽兰、白茅根、猪苓、茯苓、泽泻等化裁。本病见咽喉肿痛者,亦可加服肾炎利咽汤:金银花30g,山豆根、锦灯笼、知母、白僵蚕、桔梗、蝉蜕、升麻、生甘草各10g,生地黄、柴胡、赤芍、木蝴蝶各12g,水煎服。目前,本法已被大量临床研究所证实,无疑与“升阴散火法”暗合。
    再若消渴病,其口渴多饮、多食、多尿的三消症状,也是升阴散火法的适应证。消渴病最常见的证型为气阴两虚,阴虚火旺,诸家多忌用风药(温热药),虑其辛散温燥伤阴劫津,其实不然,适当运用风药不但取其升阴散火之功,散上焦邪热止口渴多饮,升阴于下止便数保津液,而且风药善于开通道路,起到通道作用,有利于津液的输布,能提高临床疗效。

    但对于阴虚火炽,阴液并未流于下的病证,只宜用“补阴利水法”,升阴散火并非所宜。阴虚多有蕴热,若单纯滋阴,常可导致正邪混凝或令热势遏伏,且火邪未消,虽补阴而阴仍旧被耗,等于扬汤止沸,同时又滋腻碍胃,影响食欲,易生厚腻舌苔。降低阴虚因素则火邪居主要地位,故加入小量利水药,目的在于驱热下行,给邪热以出路,又可防止补阴而造成的湿热互结。从临床发现,就是选用“益阳”药时,亦应注意此问题。周学海《用药须使邪有出路》谓:“曾闻有患痰饮者,久服附子化为肿,是不用茯苓、猪苓之苦降淡渗以导邪”,为“补而不泻之过也”。鉴于此点,六味地黄丸之三泻不可轻易减去,以补阴而利水,标本兼治,即补阴以扶正,又利水祛邪给邪热以出路,利用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恢复身体健康,是中医治病的特色。龚居中《红炉点雪》谓:“真阴既亏则火自偏胜,火既偏胜则上炎灼金,以燔灼蒸炎,迫血上行,越出诸窍而咳、唾、吐、衄等候”。因其病势趋上,滋养阴液自能上济心火,而收滋阴降火之功,少用泽泻、茯苓等给邪热以出路,有“釜底抽薪”之妙,亦《内经》“病在上者,取之下”,“高者抑之”之理,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若邪热较甚,可酌加知母、黄柏、蓄类,使热去阴长自配阳。此与升阴散火法一上一下,理同也,亦间接论证了“升阴散火法”。
发表于 2007/3/23 08: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
发表于 2007/3/23 10: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自创还是转贴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6/5 09: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9 14: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