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白熊熊

UC讲堂:070407【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研习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6 03: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出自:蔡德元先生著《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

【宋本】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即桂枝汤二,麻黄汤一,合为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法。

【桂本】
6.26、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即桂枝汤二,麻黄汤一,合为升,每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评述】
服桂枝汤汗出后,可有五个转归:①愈;②无效,无变化;③转属阳明;④仍在太阳;⑤传入别经。今见洪大脉及大汗出,阳明四大特征已显其二,知本证乃初属阳明尚未致于渴烦者,故当用白虎汤。《伤寒汲古》即是之,《冉注伤寒论》亦赞称:“以白虎汤易桂枝汤,词理较顺。”按桂枝汤服后无汗,当再服之,今大汗后,为何再服汗剂?已汗之风邪不解,再汗何益?更违《伤寒例》“汗多者,不得重发汗”之旨。

形如疟者,恶寒、发热、汗出、热退、再发,一日两度或多次,出汗后仍复发作,故不能称“汗出必解”。

药方之见参上条。
发表于 2007/4/6 03: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出自:蔡德元先生著《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

【宋本】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本】
6.28、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浮大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评述】
既曰不可发汗而用汗剂,致后人强释曲解;《金镜内台方议》曰:“不可大汗。”《伤寒论类方》曰:“得似汗而解。”《医宗金鉴》曰:“轻剂不温覆取汗。”但此乃汗剂,服后焉能无汗?汗出即悖经旨,更违虚虚之诫,因微弱之脉知非实证。无浮象者,无太阳表证,亦不当汗。所以《伤寒来苏集》曰:“观麻黄桂枝各半,桂枝二麻黄一汤皆当汗之证,此言不可发汗;何得妄用麻黄?凡读古人书,须传信缺疑,不可文饰。”且本证用本方,实为正确,文义不通,是有缺文。桂本增“脉浮大”,正合文义。因浮大乃太阳病脉,浮者主表,当以汗解。大者阳盛,当用石膏。可谓丝丝入扣。《伤寒论本旨》以汉文兜转法作解,移末句于寒少后,亦觉欠妥。因所叙太简,热多寒少,别证亦有。若无脉象,何以相别?《伤寒百问》认为:“强为割裂,未必符合本论原意。”《宋本伤寒论校注》曰:“此条宜从桂本,始不致偏离仲景脉微弱阳虛不可发汗之训。”确是恰当明论。

“若”乃别叙一证,应有之。
发表于 2007/4/6 03: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出自:黄元御《伤寒悬解》,夜深贴文,请恕暂无力再加标点。


<目录>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篇名>太阳风寒双感证(四章)
属性:太阳病风则桂枝寒则麻黄乃有风寒双感之证爰垂桂麻各半之方营卫兼发风寒俱去脉法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伤当
发其汗此之谓也若夫风多而寒少则有桂二麻一之剂仍是各半法度因病而小变者也至于内热微而表寒轻桂麻各半之法不相
合矣用桂枝之二越婢之一微宣表寒而轻清里热此颇似大青龙法而实亦不同义更妙也则桂麻各半所以继桂麻二方之后桂枝
越婢开青龙一方之先也

<目录>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篇名>桂枝各半证一(太阳二十八)
属性: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
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人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清与圊通)
如疟状者营阴卫阳之相争阳郁于内则发热阴郁于中则恶寒盖风寒双感营卫俱伤寒伤营则营欲泄风伤卫则卫欲闭营欲
泄而不能泄则敛束卫气而为寒卫欲闭而不能闭则遏闭营血而为热及其卫衰而营血外发又束卫气营衰而卫气内敛又遏营血
此先中于风而后伤于寒营泄卫闭彼此交争故寒热往来形状如疟也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之久证如疟状发热恶寒发热多而恶寒
少此风多于寒卫伤颇重而营伤颇轻如其寒热不能频作是后章桂二麻一之证也若其人上不呕下不泄则中气未伤寒热一日二
三度发则正气颇旺频与邪争脉微和缓则邪气渐退是为欲愈无用治也若其脉微弱而又恶寒者此卫阳营阴之俱虚盖营虚则脉
微卫虚则恶寒(后章此无阳也即解此句)虚故不可更以他药发汗吐下也如其发热脉浮是后章桂枝越婢之证也若外不恶寒
而面上反有热色者是阳气蒸发欲从外解而表寒郁迫未欲解也使得小汗略出则阳气通达面无热色矣以其正气颇虚不得小汗
阳郁皮腠莫之能通是其身必当发痒解之以桂枝麻黄各半汤 营卫俱伤前后四章三证而于首章内一证三变伏下三章之线下
三章分承首章而发明之

<目录>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篇名>桂枝麻黄各半汤(三)
属性: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一两) 甘草(一两炙) 大枣(四枚) 生姜(一两) 麻黄(一两) 杏仁(三
十四枚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八合

<目录>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篇名>桂枝越婢证二(太阳二十九)
属性: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此申明上章之义前章发热恶寒发热多而恶寒少是形作伤寒也伤寒脉当弦紧乃脉微而恶寒(微即弱之变文)其脉不弦
紧而弱必缘血虚血虚脉弱者必满若被火薰愈烁其血不止渴也必作谵语脉弱是以发热偏多脉法诸弱发热是也发热是营气之
虚而恶寒是卫气亦虚也故上章谓之阴阳俱虚然虚而外见恶寒非无表证有表证脉必浮如其发热而脉浮则阴阳虽俱虚而解之
之法究当令其汗出而愈但发汗另有善方不可以他药发表耳下章桂枝二越婢一汤则美善而无弊矣

<目录>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篇名>桂枝越婢证三(太阳三十)
属性: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此申明上二章之义前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形作伤寒而其脉不弦紧而微弱者以血藏于肝而内胎君火实以阴质而抱阳气
血虚脉弱是无阳也其恶寒虽少不可不解发热既多不可不清但不可更以他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重泄营血轻泄卫气而兼
清内热则表里全瘳矣此无阳也即前章阴阳俱虚意此不可更汗发明前章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句义言寻常汗吐下法俱不可更
用当另有汗法桂枝越婢是也(此章包上发热脉浮意)二章是首章脉微恶寒一条治法

<目录>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篇名>桂枝二越婢一汤(四)
属性:桂枝(十八铢) 芍药(十八铢) 甘草(十八铢) 大枣(四枚) 生姜(一两三钱) 麻黄(十八铢) 石膏
(十四铢)
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三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

<目录>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篇名>桂二麻一证四(太阳三十一)
属性: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桂枝二麻黄一汤
此总申明上三章之义如服桂枝汤大汗出而表未解而脉又洪大(洪大即脉浮之变文)是表有寒而里有热此亦桂枝越婢
证可与桂枝汤如前法而加越婢也若前证之形如疟状而无洪大之脉寒热日仅再发不能二三度者是正气虚不能频与邪争也其
风邪多而寒邪少宜桂枝二麻黄一重泄营血而轻泄卫气乃为合法也此章是首章一日二三度发者一条治法以其不能二三度发
是为未欲愈故也 前章脉微脉弱脉浮脉微弱脉洪大总对弦紧言微弱即不弦紧洪大即浮意勿泥

<目录>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篇名>桂枝二麻黄一汤(五)
属性:桂枝(一两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 大枣(五枚) 生姜(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 杏
仁(十六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发表于 2007/4/7 17: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古月 于 2007/3/31 22:29 发表
问题四:什么是 “呕”? 和 “吐” 有什么不同?


历代医家以有声有物胃之;有物无声谓之;有声无物谓之”, “又称“干呕”。


《东垣十书》:
“声物兼出谓之呕”(有声有物)
“物出而无声谓之吐”(有物无声)
“声出而无物谓之干呕”(有声无物)


==
以上是网上搜索所得,未查证原书。
发表于 2007/4/7 22: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宋本桂本条文差异问题,御心老师和知止老师在讲解时从宋本。
发表于 2008/12/18 1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传是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或路线发展的;
变是指病情在X些特殊条件下(失治或误治),病症改变,且不叔于六经病者.不循一般规律而起着性质的转变.
一般多传变并称.
大凡外感疾病传变与否,关系着下列几个因素:
1,正气的强弱,
2.感邪的轻重,
3.治疗的当否,
4,体质的差异,
5,宿疾等因素.
传变有七种形式:
循经传.
越经传,
误下传,
表里传,
直中传,
两感传,
犯本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0: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