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白熊熊

UC讲堂:070407【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研习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31 22: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御心老师给大家出了课前思考题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问题一: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 的本意是什麼?

问题二:什么是 “疟”?

问题三:怎样理解“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
(论文為什么要提这个?)

问题四:什么是 “呕”? 和 “吐” 有什么不同?

=========================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问题五:怎样理解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另,御心老师交待学员:所有老师指导过的条文都要背!
(可先背此次研习的条文。)
 



[ 本帖最后由 古月 于 2007/4/1 22:09 编辑 ]
发表于 2007/4/1 09: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很喜欢御心老师留下思考题给我们,让我们不至于对仲师的字里行间的缜密心思和良苦用心视若无睹,走马观花。昨晚很努力地看了陈修圆,郑钦安和别的一些注家对这条的解释。觉得讲堂里一些师兄姐妹已经回答得很棒了。但是连古月师兄(我是很佩服古月的学习态度很欣赏他为讲堂所做的工作的)的回答只被御心老师评为9环。顺着他的思路往下想,离10环应该不远了吧。
问题一: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 的本意是什麼?
太阳病,首先是确定了病的范畴,用以区别我们在学习“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时所看到的“伤寒八九日”。在那次课堂上御心老师已经把伤寒八九日解释得很清楚了,他说“原来,我们的古人发现,外感病也有它的自然节律。《易.系辞》说:“七日阳气来复”,因此外感伤寒在每一经的稽留时间,以七日为度。这是一个没有经过误治的而且人体能够足以抗邪的自然病程。对人体来讲,伤寒病不仅是指太阳伤寒,而且包括了阳明伤寒、少阳伤寒,太阴伤寒、少阴伤寒、厥阴伤寒,也就是阳气在生、长、收、藏的不同时空受到的伤寒,由于时空不同,所以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各有其主气,各有其主病。”;“《伤寒论》中把对外感病的一些类型的自然病程,大致分为六日、七日为一过程,这个过程就叫做“经”。一个过程完成,就叫做“经尽”,如果病未痊愈,又进入了第二个过程,叫做“再经”。如太阳病头痛,经过七天以上这个病程,就叫做“己行其经尽”,一般情况下病会向愈。”根据这些讲解,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得到一些信息:太阳经界之病,经过了一个自然病程,无论误治与否,它都没有“愈”,同时也没有“传”,也就是没有“转属”或“转入”别的经界。表病仍在,而进入了“再经”的下一个病程。
在下一个病程中,这个“八九日”向我们传递的另一个信息就是人体的阳气正处在一个“生,长”的阶段,而不是“收,藏”的阶段。(在我的理解里也就是卫阳在加强的过程中)。
但是这个病人既然已经经过了一个自然病程而未愈,说明了正不够强;邪未深入,说明了邪势亦衰。正邪交争,虚实更替,才有了下文“如疟状”的病况表现。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属笨鸟先飞吧。请老师和各位师兄姐妹们批评指正。


[ 本帖最后由 可遇2067379 于 2007/4/1 09:19 编辑 ]
发表于 2007/4/1 10: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遇女士回答得不错,只是“传”是在同一个界面上进行,比如在太阳、阳明、少阳等,“转属”或“转入”是由一个界面转到了另一个界面,比如由太阳转到阳明、少阳等。“得之八九日”是指外感病在阳气的生长阶段,也就是在一阳、二阳、三阳,或太阳,阳明,少阳这三个层面没有结束自然病程或没有自然痊愈,说明阳气的生长欠佳,抗邪能力不足。“日”是阳气的代名词,不仅仅指天数。外感病的自然病程有一个七日节律,而且每一层界面都有一个七日愈,“七”是太阳这一层的阳气来复自愈期,“八”是阳明这一层的阳气来复自愈期,“九”是少阳这一层面的阳气来复自愈期。太阳,阳明,少阳每一层面的自愈期大约为七天。“得之八九日”是说这个外感病经过了每一层面的自愈期,因此,这一条的真正病程时间已经过了二十多天了。
  不知道我这样的解释大家能不能理解,请继续解答其他问题吧!
  可遇女士真可爱,继续努力!

[ 本帖最后由 御心居主人 于 2007/4/1 10:27 编辑 ]
发表于 2007/4/2 13: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御心老师讲课真是非常的过瘾,有时御心老师讲完后,我还沉浸其中,我不是学医的,认识很浅显,在这里请御心老师及各位老师指正。

问题三:怎样理解“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由于太阳病在本经7日自愈期中没有自愈,就到了少阳,阳明的自愈期,但是是不是就传到阳明与少阳了呢?“如虐状”,好象与少阳病的寒热交错相似,“其人不呕”,没有呕的症状说明病没有传到少阳,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发热好象与阳明的实热相似,但是这里的“圊便欲自可”说明大小便正常,病邪没有传到阳明,这两句是说病邪现在仍为在表。

见识浅薄,请御心老师及各位老师斧正!
发表于 2007/4/3 22: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御心老师的鼓励,您的赞美是我学习的动力

问题二:什么是 “疟”?

关于这个“疟”字,内经素问里有专门的《疟论篇》和《刺疟论》来论述它,很长的篇幅,仔细读一遍。对疟的了解是这样几点:
1,疟生于风。
2,疟蓄作有时。
3,疟的病状表现最大的特点是寒热往来。
4,风病与疟病相似同类。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
5,疟分为寒疟•温疟•瘅疟。其中瘅疟有“手足热而欲呕”的现象存在。其中寒疟的特点是

   先寒后热,温疟的特点是先热后寒,瘅疟的特点是但热不寒。
6,六经皆有疟。其中三阴之疟有呕及大小便不利的病像存在。(足太阴之疟...病至则善  

   呕,呕已乃衰...;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
   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
7,五藏与胃皆有疟。其中肾疟者有大便难的病像存在。
8,只有疟脉缓大虚者,宜用药,不宜用针。
以上算是我对疟的一点书面认识。不算回答御心老师的问题。只当作预习功课


[ 本帖最后由 可遇2067379 于 2007/4/3 22:09 编辑 ]
发表于 2007/4/4 07: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suiyuan 的帖子

suiyuan 的回答对了一半儿,但积极思考问题的态度值得赞美
仲景的这一句“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是指里气是调和的,也反映了在表的邪气不为重,正气既能抗邪于表,又能固护于里。与阳明和少阳没关系,我们不能以“呕”的有无来判断少阳病的存在与否,同样,二便正常与否也不是判断邪气传不传阳明的唯一标准。之所以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其根本还在于没有弄清楚仲景“传”字的意义,以为“传”就是“传经”,就是传递。仲景没有在“传”的后面加一个“经”字,许多人为什么非要把“传”和“经”字连在一起,称为“传经”呢?
  关于这些问题,我周六详细解答!
发表于 2007/4/4 15: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奇痒验案2则

河南省南阳中医药学校附院(473061)罗盛才
  河南省南阳市药材站(473051)全香菊
  原载于《国医论坛》1996年第11卷第3期(总57期) 家父罗德扬擅长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每获奇效。此撷其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奇痒验案2则,以飨读者。

  案1 李某,女儿2岁,农民,1972年2月3日诊。自诉皮肤瘙痒4个月。白天皮肤奇痒难忍,至夜晚脱衣覆被睡觉则痒止但喘促不宁,曾用中西药和民间单方等多法调治皆无寸效,后经人介绍求家父诊治。刻诊:全身皮肤瘙痒但无丘疹,不红不肿,皮肤略嫌干燥,抓痕累累,舌质微红,脉象浮涩。家父思忖良久,认定为邪干皮腠,卫津郁滞,皮肤失去荣润所致。思仲景桂枝麻黄各半汤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之句,试投原方,以观其效:桂枝12g,白芍12g,麻黄9g,杏仁12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4枚。2剂,日1剂,水煎(嘱麻黄去沫),早晚各1服。2剂尽,患者喜悦不禁曰:“药后几无痒、喘”,主动索药再服。原方再投2剂,痒喘之苦霍然若失。随访3年,终无复发。

  案2 刘某,男,72岁,农民,1984年3月15日诊。患者皮肤奇痒6个月余。曾在开封等处经多法治疗3个月不愈。诊见皮肤干燥无疹块,询知大便七八天1次但不甚干结,脉象浮虚。此乃邪郁皮肤,肺失宣降所致。投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12g,白芍12g,麻黄9g,杏仁12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4枚。2 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后痒去大半。再投2剂,便通痒止。

  按:上2例患者的共同特点为“奇痒但无丘疹,皮肤略有干燥”。在病因病机上均为感受风寒,郁于皮肤,卫津不行,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所致。桂枝麻黄各半汤本为太阳病日久不愈,邪郁太阳而设,与2案病机相合,故获佳效。
发表于 2007/4/4 15: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志一老师的帖子:桂枝二越婢一汤

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3582

桂枝二越婢一汤

刘渡舟医案:刘某某,女,10岁。深秋感受寒凉之气,发热恶寒,每日发作好几次,拖延数月末愈。脉浮无力,舌质红,苔薄白。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此乃风寒郁表,日久不解,寒将化热之轻证。治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麻黄3克,桂枝5克,白芍5克,生姜3克,大枣4个,石膏6克,炙甘草3克,玉竹3克。
   共服2剂,得微汗出而解。
   按语:本案发热恶寒,一日数发,表示太阳之邪未解;舌质红,反映表邪有入化热趋势。脉本应浮紧而反无力,这是寒邪欲离肌表之征,即原文所谓“脉微弱者,此无阳也。”所以治疗不用单纯辛温的麻佳合方,而用桂二越一汤另加玉竹以解表清里,生津养液为治。
   [补述]
   关于本条“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一句,不少注家认为这是“亡阳”之象,所以将本条经文截为两段,“把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接于“热多寒少”句下,笔者认为此说不要。这里的“脉微弱”是与脉浮紧相对而言,脉由浮紧转为微弱,表示表邪欲罢而有入里化热趋势,而非亡阳证之脉微欲绝。所以这里的“无阳”.即是指邪气欲离于表而言,正如成无己所说:“表证罢为无阳。”邪气有离表入里化热之势,故不可单纯用麻桂发汗,而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解表兼清其里。见呕吐。治当清宣郁热为大法,用栀子豉汤为主。
发表于 2007/4/6 02: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Iris_fu 即“打鬼”学友。
发表于 2007/4/6 03: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出自:蔡德元先生著《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

【宋本】
23、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 生姜切……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法。

【桂本】
6.24、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评述】
《伤寒来苏集》 曰:“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后人算其分量,合作一方,大失仲景之意。”林亿核药量后曰:“合方,详此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宋本又述药量,又有各三合,乃重衍之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0: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