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白熊熊

UC讲堂:070407【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研习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5 14: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郑钦安医书阐释之《伤寒恒论》

七、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发〕汗,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注:越婢:“婢”与“脾”古字通用,玉函经方后煎法,二“婢”字均作“脾”可证。成无已注:发越脾气,通行津液。
【郑 论】此条言发热恶寒者,邪犯太阳之表也,热多寒少者,风邪之盛而寒邪之轻也,以越婢汤治之,取桂枝以伸太阳之气,(躯)〔祛〕卫分之风,用石膏以清卫分之热,用麻黄生姜以散寒,所为的确之方。但条中言无阳不可发汗,既曰无阳,岂有热重寒轻之理?岂有再用石膏、桂、麻之理?定有错误。
【阐 释】郑注文谓:“但条中言无阳不可发汗,既曰无阳,岂有热重寒轻之理?岂有再用石膏、桂、麻之理?定有错误。”历代很多注家都随文顺释,牵强附会,而郑氏认为定有错误,但未能指出错在何处?惟章虚谷注曰:“此条经文,宜作两截看,宜桂枝二越婢汤一句,是接热多寒少句,今为煞句,是汉文兜转法也。……”曹颖甫订正:“按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句,当在热多寒少,今在节末,否则既云不可发汗,犹用此发汗之药,有是理乎?”章、曹二氏之注,即可解郑氏之惑,亦嘉惠后学也。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
本方即桂枝汤加麻黄石膏而成。桂枝二,仍以和营卫为主,辅以越婢一,取其辛凉之性,以清泄里热而发越郁阳。用于外有表证,里有郁热,还当有里热口渴等现象,亦即热多寒少。与麻桂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都是桂枝汤的变法,而其病理机转,用药主次都有不同之处,应细心揣摩体会,方不致误。
发表于 2007/3/25 17: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渡舟《伤寒挈要》之桂枝麻黄合方证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注解】“一日二三度发”六字,当移“热多寒少”句下。此条以“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九个字为纲,而系以“欲愈者”、“阴阳俱虚”者与“未欲解”者三证,并辨其治法。此条言伤寒之证,得病有八九天,曾经汗下而病仍不解。现有的症状是寒热如疟,而且发热多于恶寒,发作的次数也较少,每天只发作两三次,这就反映了在表的邪气不为重,病人也不呕,而大便是可以的,没有什么不正常,这就反映了这个人里气是调和的,再论其脉象,从前的脉浮紧,变成了现在的微缓之象,说明了邪气已衰,正气将欲恢复,故为欲解之兆。若以上的证候,得之八九日之后,而脉微不缓并且还恶寒的,这是经过或汗、或吐、或下以后,其邪虽已解除,然表里之气由此而虚,所谓“此阴阳俱虚”,治当从扶正入手,不可再用更汗、更吐、更下之法。若其人不见恶寒,而面呈发热之色的,反映了太阳表邪不解,阳气怫郁不伸,而表仍未解;且由于不得小汗出,其身必痒。发痒,也是表有邪气的反映。此时,如用麻黄汤发汗,则嫌其峻;如改用桂枝汤发汗,则又嫌其缓,仲景故合二方之半,使药力不峻也不缓而恰到好处。
【按】凡外感风寒不争而出现身痒的,此方实有立竿见影之效。
【治法】发汗透邪止痒
【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合方。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
【方解】小邪在表,稽留日久,若不得小汗出,则其人脉浮,发热、面红而身痒。古人说:“痒为泄风”,故以发汗之法为宜。然此证如发汗太多,则可使邪内传阳明。如果不发其汗,又虑表邪内传少阳,故以桂麻合方发一点小汗为宜。

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技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注解】凡服桂枝汤发汗,应以“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如果不按这一要求去做,而发汗太多,则可发生种种变证。但也有的汗出之后,其人不烦渴而脉来洪大的,反映了里虽无热而表邪仍在。洪大为阳脉,主阳气犹能上冲而与邪争,所以可用桂枝汤啜粥取汗则愈,切不可认为脉洪大为病已转入阳明而过早使用白虎汤,反冰伏表邪而不得解。若大汗之后,表邪不解而恶寒发热,好象发疟似的,一天发作二三次之多,这就反映了太阳肌表之邪仍然未解,而使荣卫不和则寒热如疟状。治疗当用桂枝二麻黄一汤,继发小汗以解表,则寒热自可解除。
【治法】小汗透邪外出
【方药】枝桂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方解】小邪不解,寒热如疟,仍须发汗解表而使病愈。然大汗之后,又复发汗则以小汗为宜,故取桂枝汤的三分之二,又取麻黄汤的三分之一,可见这种方法是寓发汗于不发之中,以免克伐无辜而更伤正气。
【按】此方药物与桂麻合方相同,惟桂枝剂量略增,麻黄剂量略减,因此,它的发汗力量则逊于桂枝各半汤。

三、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注解】太阳病发热恶寒,然发热比恶寒为多,这反映了表邪不解、阳郁将欲化热,故前之脉浮紧,一变而为脉浮弱。此证则不宜麻黄汤之峻汗,然又不得不发一点小汗以宣解阳郁,所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
【治法】发汗宣解阳郁
【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到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之要》:一云起脾汤。
【方解】此方药味近似大青龙汤,但剂量甚小,故为发汗的轻剂。方中有石膏之清,针对发热多脉微弱的化热之势。仲景恐人不解此理,故以“此无阳也”一语见示。“无阳”,言表邪有向里之势,而与麻黄汤太阳表实证不同,而非指的阳虚。观153条的“无阳则阴独”则其义自见。
〖附〗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小结
桂枝麻黄合方,是针对太阳病小邪不解,荣卫不和,仍有发热恶寒以及身痒等证而设。由于病程日久,而邪又不甚,所以,用麻黄汤发汗则恐其峻;如用桂枝汤发汗又恐力弗能及。因此,取两方之长,弃两方之短,寓发汗于不发之中,以解在表之小邪,可云用心之至。
具体来讲,桂枝麻黄各半汤发汗之力大于桂枝二麻黄一汤。因桂枝二麻黄一汤之证,见于大汗之后,故麻黄剂量必须小于桂枝,此乃不得已之兵。桂枝二越婢一汤,是寒已化热,脉由紧变弱,由恶寒变发热,故必须借用石膏之辛凉,方能改变辛温解表之法,而为清热透邪之用。
发表于 2007/3/25 17: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荣卫双病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
芍药 桂枝 炙草 生姜 大枣 麻黄 杏仁
脉虚,不缓不紧,却微恶寒微发热而身痒。身痒为荣卫俱虚,欲自解而未能。麻黄汤与桂枝汤减轻分两双解荣卫也。

荣卫双病气虚方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 芍药 炙草 生姜 大枣 麻黄 杏仁
寒热如疟,日仅再发。此卫气之虚。双解荣卫,减轻麻黄,轻泄卫闭也。

荣卫双病津虚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 芍药 炙草 大枣 生姜 麻黄 石膏
形作伤寒,作渴,而寸脉弱,此津液虚而生燥也。双解荣卫,减轻泄卫之麻黄,加石膏以清燥也。麻黄石膏能发越庳着。越婢二字想系越庳二字之误。
发表于 2007/3/26 15: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在的,我对电脑的操做水平实在太差,一个小时都打不了二百字。可是,看到白熊熊,古月师兄工作的太辛苦,我也花费四,五个小时为大家做点贡献。
.柯琴<<伤寒附翼>>中有关桂枝麻黄各半汤的论述: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汤三合       麻黄汤三合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虐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有赤色者,是阳气拂郁在表不得越。因前此当汗不汗,其身必痒,法当小发汗,故以麻桂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合为半服而急汗之。盖八九日来,正气已虚,表邪未解,不可不汗,又不可多汗,多汗则转属阳明,不汗则转属少阳。此欲只从太阳而愈,不再作经,故立此法耳。此与前症〈指桂枝二麻黄一汤〉大不同,前方因汗不如法,虽不彻,而已得汗故取桂枝二分,入麻黄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而缓汗之。此因未经发汗,而病日已久,故于二汤各取三合,并为六合,顿服而急汗之。两汤相合,泾渭分明,见仲景用偶方轻剂,其中更有缓急.大小.反佐之不同矣。原法两汤各煎而合服,犹水陆之师,各有节制,两军相为表里,异道夹攻之义也。后人算其分两合为一方,与葛根.青龙辈何异?
〈〈经方实验录〉〉中桂枝麻黄各半汤医案两则:
    住方斜路    十月二十一日   寒热交作,一日十数度发,此非虐疾,乃太阳病,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三钱   甘草钱半    杏仁五钱   麻黄钱半   
      白芍钱半   生姜二片    大枣四枚
佐景按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原法分为三服;桂枝二麻黄一汤方,原法分为再服。取前方原量三分之一,后方原量二之一而较之,得麻杏同量,而后方之桂芍姜草枣悉比前方的多一倍,故前方名各半,
而后方名桂二麻一也。然而近代煎服法,率分二次煎服,与古者不同,况其分量上下,又甚微细,故吾人但知此二方之应用足矣,初不必过分斤斤于铢两之间也。
曹颖甫曰   此证甚轻,故轻剂而病易愈,不徒与铢两不合已也。
其二    颖师医案
          住小北门福佑路     十月九日    自坠胎后,即病寒热往来,日夜五度发,此本麻桂各半汤证,可以一汗而愈。乃经西医用止截虐病之针,寒热之交作遂止,变为但热不寒。西医因验其血,谓无虐虫。病本非虐,安得有虐虫乎?自此以后,一身尽痛,经王仲奇先生用通络疏风之剂,身痛愈其大半。而大便否塞不通,今晨已发痉厥,证甚危 篤。脉实大有力,血分热度甚高,加以日夜渴饮,阳明燥热显然,治宜调味承气汤,佐以凉血通络,或可侥幸于万一。
      生川军三钱    枳实三钱    芒硝二钱     生草二钱
      丹皮五钱      大小蓟各三钱     丝瓜络一条(剪,先煎,去渣,入前药)
      佐景按   吾师一二诊后,即因故辞谢,由他医续治。后闻卒不起,惜哉!然而卒不起者,非后医之过,坏病之治实难也!推本病之源,殆因坠胎之后,正气虚弱,因得太阳病。凡太阳病,当从汗解,绝无止截之理。竟止截之,故遂变为深一层之坏病。我更不知用以止截为何药,使其为奎宁之属,则吾知有服金鸡纳霜数十粒,因热极而死者,故截后之化燥,奎宁不无嫌疑。设此说非是,化燥实本乎病者在里之伏热,则吾以为初病起时,桂枝二越婢一汤当较桂麻各半汤为胜一筹。
复次,大论桂枝二越婢一汤条曰:“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诸家或以本条为有缺文,或以为是倒笔,余则谓但加一括弧如上式,以示例外之意,即得,初不必议论纷纷也。又括弧并可用于他条。
曹颍甫曰   历来病家最忌有钱,有钱则药石纷投,予每见富家子弟妇为杂医所误,甚有至死不悟者,可悲也。
发表于 2007/3/27 16: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越婢汤

1。越婢汤原文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并治第十四》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


2。越婢汤的来历

本方只所以名“越婢”者,说法不一:成无己谓“脾治水谷,为卑脏若婢……是汤所以谓越婢者,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批注伤寒论》)方有执谓“越,踰也、过也;婢,女子之卑者也”。(《伤寒论条辨》)喻嘉言谓:“石膏之辛凉,以兼解其寒,其柔缓之性,比之女婢。”(《尚论篇》)钱潢谓:“或以此治越人之婢而得效,遂以命方。”(《伤寒溯源集》)近人柏德新谓:“越婢实有使婢越级出其受压地位之意。结合疾病,则有发越……『肺之郁闭』。”(《陕西中医》1981年5期)笔者以为此说甚是。

(另有一传说)
春秋末年,一天清晨,越王勾践突患头昏目眩、浑身乏力、全身浮肿、下腹胀满、小便不利之疾。召来太医会诊,切脉服药,但一连十几天,病情丝毫没有减轻,反有加重之势。满朝文武大臣急得无计可施,太医更是犹如热锅之蚁。一再会诊商讨,束手无策。越王烦躁大怒,大斥太医无能,下旨要斩。并在全国张贴告示:谁能治好越王之病,重重有赏!可是一连数日,无人应诊。
  这时,侍侯越王的一个婢女自告奋勇,愿给越王治病,并说如果治好了越王的病,不求奖赏,只要越王赦免众太医就行。大臣们深感惊讶,太医更是惊奇不已,谁都不相信这个婢女有什么医术。可是越王被疾病折磨得甚苦,且目前又无人敢来应诊,也只好抱着一线希望,勉强同意婢女下药。说来也奇,越王服下婢女下的一碗汤药之后,不多时全身轻快,浮肿渐退,病已去了一大半。三剂后病痊愈。
  越王大喜,对这个婢女大加赞赏,并封为妃子。被赦免的太医们个个自觉惭愧,同时满腹狐疑,暗暗惊叹,一个婢女,哪来这等高超医术?于是结伴向这个婢女谢救命之恩,并讨教她到底用了什么灵丹妙药。婢女听后,微笑谦恭道:“我哪有什么高超医术、灵丹妙药,其实都是平常向你们学的呢。我经常熬药服侍王宫上下,久而久之,熟悉了什么药治什么病。这次大王患病,你们处方不验,是因为你们畏惧大王,认为大王是龙身玉体,不敢用平时常用的这些峻猛廉贱的药物,岂能奏效?”一席话,太医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事后,太医们将婢女所用之方剂,取名为“越婢汤”,并载入医书。
发表于 2007/3/27 18: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细心 于 2007/3/26 15:19 发表
说实在的,我对电脑的操做水平实在太差,一个小时都打不了二百字。可是,看到白熊熊,古月师兄工作的太辛苦,我也花费四,五个小时为大家做点贡献。
清.柯琴<<伤寒附翼>>中有关桂枝麻黄各半汤的论述 ...


细心朋友辛苦了!您的用心非常令人感动!
每个人使用电脑都有个过程,我最初使用电脑时,一封信打字用了七天的时间…慢慢的就上手了。

熟悉之后,您可以用较快的方式工作,例如:
《经方实验录》在本站的下载区可以下载,那是本论坛的汉服版主校对的第一本医籍,后来渐渐发展出本站的许多医籍校对工程。

另,有的文件在网路上可以用搜索的方式找到,在论坛的每个网页右上角都有可以搜索的地方,请看图示,您可选择适当的栏框键入“桂枝麻黄各半汤”等关键词试试:

1、百度搜索:是站外搜索

2、Google 搜索:是搜索本站的内容 也可以到此站进行站外搜索:www.google.com 进行站外搜索,如果您熟悉语法,也可以在站外指定搜索本站内容…细节的教学我暂无时间写了。

3、站内搜索,我在下帖写了很详细的教学,但论坛改版之后,可能有少数细节不同,可惜我暂无时间改写:
《论坛使用常识》(新手必读)
www.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0497
#12-16 善用搜索
(论坛改版后的补充教学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45530

以上有关如何下载、解压缩等我无暇写教学,或许您可以再请教其他朋友,或哪位有时间的朋友可用QQ私下教一下“细心”学友。

不过,有些书的资料的确在网上找不到电子文本,那就真的只能一个字一个字输入了。


[ 本帖最后由 古月 于 2007/3/27 18:29 编辑 ]
搜索_01.jpg
发表于 2007/3/27 18: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方实验录》在本站的下载点:
http://ftp.ngotcm.com/index.php?o=display;id=2388

下载地址和下载技巧:
* 为了达到最快的下载速度,推荐使用迅雷,网际快车等下载本站软件。
* 为了更好的服务最多的读者,本站限制一个IP的最大连接为2个。
* 因为下载文件过大,IE(浏览器)中单击下载链接会出现错误。
* 将鼠标放到下载链接上,然后点右键并选择合适的下载软件下载。

如果下载有问题,可到下帖问问: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40165
发表于 2007/3/28 20: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苦杏仁(《本经》)

            苦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或杏的干燥成熟种子。多系栽培。主产于东北、内蒙古、华北、西北、新疆及长江、黄河流域各省。原植物适应性强,耐旱、耐贫瘠、抗盐碱、抗寒,生于山坡或平地。味苦,性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功效降气止咳平喘、润肺通便。临床用名有生苦杏仁、
            苦杏仁、炒苦杏仁、苦杏仁霜。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温。主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

            《名医别录》:味苦,冷利,有毒。主治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

            《本草拾遗》:本功外,杀虫,烧令烟末尽,细研和脂,物裹内匿齿孔中。亦主产门中虫疮痒不可忍者,去人及诸畜疮中风,取人去皮,熬令赤和桂末研如泥,绵裹如指大含之,利喉咽,去喉痹痰唾咳嗽,喉中热结生疮。

            《开宝本草》:味甘、苦,温,冷利,有毒。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

            《本草衍义》:汤去皮,研一升,以水一升半,翻复绞取稠汁,入生蜜四两、甘草一茎约一钱,银石器中,慢火熬成稀膏,瓷器盛。食后、夜卧,入少酥,沸汤点一勺匕,服,治肺燥喘热,大肠秘,润泽五脏。如无上证,更入盐点尤佳。

            《药类法象》:除肺中燥,治气燥在胸膈间。

            《药性赋》:味苦、甘,性温,有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二,利胸中气逆而喘促,润大肠气闭而难便。

            《汤液本草》:《象》云:除肺燥,治风燥在胸膈间。麸炒,去皮尖用。

            《心》云:散结润燥,散肺之风及热,是以风热嗽者用之。

            《本草》云: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贲豚。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往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破气,入手太阴。王朝奉治伤寒气上喘冲逆者,麻黄汤内加杏仁、陈皮,若气不喘冲逆者,减杏仁、陈皮,知其能泻肺也。

            《东垣》云:杏仁下喘,用治气也,桃仁疗狂,用治血也。桃、杏仁具治大便秘,当以气血分之。昼则难便,行阳气也;夜则难便,行阴血也。大肠虽属庚,为白肠,以昼夜言之,气血不可不分也。年虚人大便燥秘,不可过泄者,脉浮在气,杏仁、陈皮;脉沉在血,桃仁、陈皮。所以具用陈皮者,以其手阳明病,与手太阴俱为表里也。贲门上主往来,魄门下主收闭。故王氏言肺与大肠为通道也。

            《本草衍义补遗》:属土而有水与火。能坠,亦须细研用之。其性热,因寒者可用。其实不可多食,能伤筋骨。

            《本草发挥》:洁古云:除肺中燥,治风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诀》云:性温味甘、苦,气薄味厚,浊而沉降,阴也。其用有三:润肺气,消宿食,下降气。

            《本草纲目》: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治伤损药中用之。治疮杀虫,用其毒也。《医余》云:凡索面、豆粉,近杏仁则烂。顷一兵官食粉成积,医师以积气丸、杏仁相半,研为丸,熟水下,数服愈。

            杀虫,治诸疮疥,消肿,去头面诸风气疮。

            《本草经疏》:杏核仁禀春温之气,而兼火土之化以生。《别录》加苦,有毒。其言冷利者,以其性润利下行之故,非真冷也。气薄味厚,阴中微阳,降也。入手太阴经。太阴为清肃之脏,邪客之则咳逆上气。火炎乘金,则为喉痹。杏仁润利而下行,苦温而散滞,则咳逆上气、喉痹俱除矣。其主心下烦热者,邪热客于心肺之分也。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者,肺主皮毛,风邪自外而入也。温能解肌,苦能泄热,故仲景麻黄汤中用之,亦取其有发散之功也。主产乳、金疮者,亦指为风寒所乘者言之。消心下急者,以其润利而下气也。心寒贲豚者,心虚而肾邪凌之也。惊痫者,痰热盛也。雷鸣者,大肠不和也。总之取下气消痰,温散甘和,苦泄润利之功也。

            简误:杏仁性温,散肺经风寒滞气殊效,第阴虚咳嗽,肺家有虚热、热痰者忌之。风寒外邪,非壅逆肺分,喘急息促者,不得用。产乳、金疮无风寒击袭者,不得用。惊痫,喉痹,亦非必须之药。用者详之。双仁者能杀人。《本经》言有毒,盖指此耳。

            《本草蒙筌》:味甘、苦,气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有小毒。所恶药有三般,黄芪黄芩干葛。专入太阴肺经,乃为利下之剂。除胸中气逆喘促,止咳嗽坠痰;润大肠气闭便难便难,逐贲豚散结。研纳女人阴户,又治发痒虫疽。

            谟按:东垣云:杏仁下喘,用治气也。桃仁疗狂,用治血也。俱治大便闭燥,但有气血之分。昼则便难,得阳气也;夜则便难,行阴血也。年高人便闭,不可泄者。脉浮在气,宜杏仁陈皮治之;脉沉在血,宜桃仁陈皮治之。所以俱用陈皮者,以其手阳明病与手太阴相为表里,故用之以为使也。

            《本草乘雅》:枝叶华实皆赤,肉理络脉如营,气味苦温,诚心之果,具心之体与用者。仁则包蕴全体,窦发端倪,枢机颇锐,偏心之用与气者。咳逆上气,雷鸣喉痹,寒心奔豚,此一唯从升,不能从出,正迥则不转矣。杏仁窦发横遍之机,使竖穷者,随玉衡以为旋转,正神转不迥,乃得其机矣。咳逆上气,息若雷鸣,以及喉痹,谓心之火用不及亦可;谓客淫外束亦可,谓客淫外束,致心之火用不及亦可;谓心之火用不及,致客淫外束亦可;寒心奔豚,谓心之火体不及亦可;谓心之火用不及亦可;盖火爰物以显用,即用以显体故也。奔豚者肾之积,上逆奔心,缘火位之下,水气承之,火不及,则承乃亢,亢则害矣。与妄汗致承者不同类,妄汗则出有余,此则升太过。下气者,转竖穷为横遍,下非降也,降则涉金,非火令矣。产乳固属甲拆,而解孚全仗横遍,横遍始甲拆耳。金刃成疮,此肉理断绝,络脉不营,杏以脉胜,仍续其绝,络其营,心主脉,心主包络故尔。

            欲尽物性,先察物情。如桃为肺果,肺主毛,桃有毛,专精于毛矣。杏为心果,心主脉,杏有脉,专精于脉矣。顾精之所专,即情之所钟,情之所钟,即性之所生。人苦不知性耳,能尽一物之性;即能达万物之情,欲尽一物之性者,亦若物性之精有所专,靡不见性矣。

            《药性解》:杏仁,味甘苦,性温有小毒,入肺、大肠二经。主胸中气逆而喘嗽,大肠气秘而难便,及喉痹喑哑,痰结烦闷,金疮破伤,风热诸疮,中风诸证,蛇伤犬咬,阴户痛痒,并堪捣傅。恶黄芩、黄芪、葛根,双仁者能杀人。杏子不可多食,能损筋骨眼目。

            按:杏仁入肺者,经所谓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是也。大肠则供肺为传送者也,宜并入之。考《左慈秘诀》称杏仁为草金丹,久服成仙。方书又云服杏仁者,往往至二三年或泻或脐中出物,皆不可治。两说相背。然杏仁主散,痰从腠理中发散而去,且有小毒。则方书之说,最为近量。《秘诀》所言,意者功在法制,亦未可知,然终属虚渺,勿宜尽信。

            《药鉴》:气温,味甘苦,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之阳也。有小毒。入手太阴之剂也。解肌毒,散结滞。入麻黄,利胸中气逆而喘促。同乌梅,润大肠气闭而便难。单仁开腠理甚捷,双仁治狗咬极验。予尝用杏仁三钱,马兜铃三钱,蝉退二钱,白矾五钱,白砒五分,乳细,红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冷水送下,男七女六,治哮神效。大都中病即已,不可多服,过则令人伤筋骨。泄痢忌用。戒粟米,畏犬肉。

            《景岳全书》:味苦辛微甘,味厚于气,降中有升。有毒。入肺胃大肠经。其味辛,故能入肺润肺,散风寒,止头痛,退寒热咳嗽,上气喘急,发表解邪,疗温病脚气。其味苦,降性最疾,观其澄水极速可知,故能定气逆上冲,消胸腹急满胀痛,解喉痹,消痰下气,除惊痫烦热,通大肠气闭干结,亦杀狗毒。佐半夏、生姜,散风邪咳嗽;佐麻黄发汗,逐伤寒表邪;同门冬、乳酥煎膏,润肺治咳嗽极妙;同轻粉研匀油调,敷广疮肿毒最佳。尤杀诸虫牙虫,及头面黑斑查疱。元气虚陷者勿用,恐其沉降太泄。

            《本草备要》:泻肺解肌,润燥下气。

            辛苦甘温而利。泻肺解肌,能发汗。除风散寒,降气行痰,润燥消积。索面豆粉,近之则烂。通大肠气秘,治时行头痛,上焦风燥,咳逆上气,杏仁炒研,蜜和为丸含咽。烦热喘促。有小毒,能杀虫治疮,制狗毒可毒狗,消狗肉积。锡毒。肺虚而咳者禁用。东垣曰:杏仁下喘治气,桃会疗狂治血,俱治大便秘,当分气血:昼便难属阳气,夜便难属阴血。妇人便秘,不可过泄。脉浮属气,用杏仁、陈皮;脉沉属血,用桃仁、陈皮。肺与大肠相表里,贲门上主往来;魄门下,主收闭,为气之通道,故并用陈皮佐之。贲门,胃之上口。魄门,即肛门。杏仁、紫菀,并能解肺郁、利小便。双仁者杀人。恶黄芪、黄芩、葛根。

            《本经逢原》:杏仁入手太阴经,辛能横行而散,苦能直行而降,遂为散邪降气,定喘泄滞,散结润燥,除肺中风热咳嗽,总不出《本经》主治也。《千金》以童便浸七日研如泥,治咳嗽寒热,仲景麻黄汤用杏仁者,为其利气泻肺解肌也。至于陷胸、麻仁等丸,皆熬黑研腻如油,则知此物之性,愈熬黑愈润下矣。入肺寒喘逆发散药,连皮用之。又能治疮杀虫,用其毒也。《本经》治金疮寒心者,伤处风藉内入胞络,而心下恶寒,用以涂封疮口,拔散风热之邪也。言治奔豚者,辛能散结,润能下气也。元素言润大肠气秘,之才言解锡毒,《别录》言杀狗毒,炒香消狗肉及索粉积,故六神曲用之。扁鹊云:杏仁不宜久服,令人面目须发落,耗气之验也。今人以之混治阴虚喘嗽,转耗胸中大气,为患不浅!亡血家尤为切禁,以其味辛性温,大能破血也。双仁者捣烂,以车脂调涂,针断入肉,及箭镝在咽膈诸隐处,敷之即也。巴旦杏仁,则甘平无毒,能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杏实味酸,伤人筋骨,生者尤甚。

            《本草崇原》:气味甘苦,其实苦重于甘,其性带温,其质冷利。冷利者,滋润之意,主治咳逆上气者,利肺气也。肺气利而咳逆上气自平矣。雷鸣者,鸦在大肠。喉痹者,肺窍不利。下气者,谓杏仁质润下行,主能下气。气下则雷鸣,喉痹皆愈矣。产乳者,产妇之乳汁也。生产无乳,杏仁能通之。金疮者,金刃伤而成疮也。金伤成疮,杏仁能敛之。寒心奔豚者,肾脏水气凌心而寒,如豚上奔。杏仁治肺,肺者金也,金为水之母,母能训子逆。又,肺气下行,而水逆自散矣。

            《本草求真》:[批]散肺气分风寒,下气除喘。

            杏仁专入肺。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缘辛则散邪,苦则下气,润则通秘,温则宣滞行痰。杏仁气味俱备,故凡肺经感受风寒,而见喘嗽咳逆,胸满便秘,烦热头痛,与夫蛊毒疮疡、狗毒、面毒、锡毒、金疮,无不可以调治。按《医余》云:索面、豆粉,近杏仁则烂,是杏仁能消其积也。狗咬伤疮,寇氏方用烂嚼杏仁以涂,即愈,是杏仁能解狗毒也。诸疮肿痛,用杏仁去皮,研摅取膏,入轻粉、麻油调搽神效,是杏仁能治疮疡毒也。目中翳遮,但瞳子不破,《圣济录》用杏仁三升去皮,面裹作三包,糠火煨熟,去面研烂,压去油,每用一钱,入铜绿一钱,研匀点之,是杏仁能治目翳也。东垣论杏仁与紫菀,均属宣肺除郁开溺,而一主于肺经之血,紫菀。一主于肺经之气,杏仁。杏仁与桃仁俱治便秘,而一治其脉浮,气喘便秘,于昼而见;杏仁。一治其脉沉,狂发便秘,于夜而见。桃仁。冯楚瞻论杏仁、瓜蒌,均属除痰,而一从腠理中发散以祛,故表虚者最忌;杏仁。一从肠胃中清利以除,故里虚者切忌。栝蒌。诸药貌虽相同,而究实有分辨,不可不细审而详察也。但用杏仁以治便秘,须用陈皮以佐,则气始通。杲曰:脉浮者属气,用杏仁、陈皮;脉沉者属血,用桃仁、陈皮。肺与大肠为表里,贲门在胃口之上,上主往来;魄门既肛门,主收纳,为气之通道,故并用陈皮佐之。至书所言,久服令人须眉发落,亦是耗气之故。今人以此混治阴虚喘嗽,及于亡血家妄投,其亦未明耗气损血之义也乎。

            《得配本草》:恶黄芩、黄芪、葛根。

            甘、苦,温。入手太阴经气分。泻肺降气,行痰散结,润燥解肌,消食积,通大便。解锡毒,杀狗毒。逐奔豚,杀虫蛔。

            得陈皮,治便闭。配天冬,润心肺;佐柿饼,治咯血;合紫菀,利小便。开水中之气以解结。

            发散,连皮尖研用。双仁者有毒,不可用。

            肺虚而咳,虚火炎肺,二者禁用。

            怪症:舌尖穿断,血出不止,先以米醋刷断处,其血立止,仍用蒲黄、杏仁,再加月石少许为末,蜜调含化。

            《本草经解》:杏仁气温,秉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杏果本苦,且属核仁,而有小毒,则秉火性,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升,阳也。

            肺为金脏,气上逆乘肺,则咳逆,肺苦气逆,急食苦以泄之,杏仁苦而下泄,所以止咳也。

            火结于喉,闭而不通,则为喉痹;雷鸣者火结痰壅,声如吼也,杏仁温能散结,苦能下泄,甘可缓急,所以主之也。

            杏仁味苦制肺,制则生化,则肺下行,所以下气。肝藏血,血温则流行,故主产乳。血既流行,疮口亦合,故又主金疮也。心阳虚,则寒水之邪,自下如豚上奔冲犯心血矣,故为寒水奔豚,其主之者,杏仁火土之气,味苦能益心阳而伐水邪也。

            杏本有小毒,若双仁则失其常,所以能杀人也。

            《神农本草经读》:杏仁气味甘苦,其实苦重于甘,其性带湿,其质冷利,冷利者,滋润之意也,“下气”二字,足以尽其功用。

            肺实而胀,则为咳逆上气;雷鸣喉痹者,火结于喉为痹痛,痰声之响,如雷鸣也,杏仁下气,所以主之。

            气有余便是火,气下即火下,故乳汁可通,疮口可合也。

            心阳虚,则寒水之邪,自下上奔犯于心位,杏仁有下气之功,伐寒水于下,即所以保心阳于上也。

            凡此皆治有余之证,若劳伤咳嗽之人,服之必死,时医谓产于叭哒者,味纯甘可用,而不知纯甘非杏仁之正味,既无苦降之功,徒存其湿以生痰,甘以壅气,阴受其害,至死不悟,惜哉。

《本经疏证》:素问五常政等论论运气太过不及,而约以谷食所宜,当有彼此取舍之殊。盖有偏旺偏衰,谷食所主亦有彼此肥瘠耳。要而言之,则藏气法时论所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原为平人察藏气之偏,而衰多益寡,称物平施,以底于无过不及,非为治病立论也?是故杏有脉络,则以之助心,桃有肤毛,则以之助肺。然果是一物造就之功能,仁是一物所钟之生气,凡物惟不偏不倚相制相援,生理乃具。使杏有脉络,仁遂助脉络;桃有皮毛,仁亦助肤毛,偏倚极矣。无相制相援之妙,又何得为生理所钟哉?夫血无气不流,气无血不泽,血不流则脉络阻而气先涌逆,气不泽则腠理塞而血遂壅淤。故杏主助脉络,仁即主通脉络之气;桃主助肤腠,仁即主疏肤腠之血,是杏之生气钟于金,成于火,桃之生气钟于木,就于金,金必锻冶乃能为物,木必斫削始克成材,实理如是,非附会也。是故论治病者,但取其杏有脉络,仁则主降气,桃有肤毛,仁则主疏瘀,斯降气为降何等之气,疏瘀为疏何等之瘀者,皆可了然,不必牵连杏为心果桃为肺果矣。本经桃仁所主瘀血是通血之物皆能治者也。血闭而成瘕且杂邪气,则非寻常血闭,为因气不行血遂阻滞者矣。杏仁所主咳逆上气奔豚,是下气之物皆能治者也。雷鸣由于喉痹,且当下气,则可知其非寻常上气为血络不通气被壅逆者矣。更推以仲景之用桃仁,无不与是吻合者。

            本经云:桃仁主瘀血血闭瘕邪气。似乎凡由血闭而成瘕,其无邪气者不足当之矣。乃仲景用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丸、鳖甲煎丸、大黄牡丹汤,所治证诚因邪气而致;若大黄
            虫丸、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亦可谓因邪气而致者乎?愚以为是亦皆因邪气而致者也。夫五劳虚极羸瘦,至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非积年累月不能成,而推原其本,曰食伤饮伤饥伤劳伤经络卫气伤,无不由于外因,非本实之先拨也。惟尤伤房室伤为七情内因之咎,然能至积年累月,不过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则亦未免因尤因房室致外感耳。若夫内有宿癥,苟一身之生气皆为血阻,则不应有孕,有癥仍能得孕,非因邪气之入内与血络仅阻于一处,不害生气之流行阖辟耶?至产妇腹痛,其因恶血未尽,与可枳实芍药散而必可瘳,其不瘳而血反瘀于脐下焉。若不由邪入,断无此病,细探而力索之,则仲景之用桃仁,与本经之所主,有不爽铢黍者矣。盖桃仁以今所钟生气而言,气薄则泄,味厚则发,以他日所造就而言,花色红润,实有肤毛,其泄且发,遂为内自血分外达肌腠矣。前圣之因物品能,后圣之开来继往,息息相贯,心心相印,有如此者。

            然桃仁所主血闭瘕邪气,皆内证也,其外候云何?然此可考核而知者也。仲景书并千金附方用桃仁者凡九,其方中同用之物,既因大黄芒硝虻虫水蛭可知其为附于里证矣。不可因瓜瓣丹皮桂枝芍药而可知其附于表证耶?是故用桃仁证之外候有三:曰表证未罢、曰少腹有故、由身中甲错。何以言之?盖桃仁承气汤证曰:太阳病不解;抵当汤证曰:表证仍在;抵当丸证曰:伤寒有热;苇茎汤证曰:咳而有微热;鳖甲煎丸证曰:疟一月不解;大黄牡丹皮汤证曰: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以是知其必由表证来也。桃仁承气汤证曰:少腹急结;抵当汤证曰:少腹满;大黄
            虫丸证曰:腹满不能饮食;大黄牡丹皮汤证曰:少腹肿痞;下瘀血汤证曰:腹中有瘀血著脐下,以是知其少腹必有故也。大黄
            虫丸证曰:皮肤甲错;苇经汤证曰:胸中甲错;大黄牡丹皮汤证之前条曰:肠痈之为证,其身甲错,以是知其身中必有甲错处也。虽然,风寒为病,皆有表证,畜水停痰,皆能腹满,肠痈并不用桃仁,用桃仁者乃肿痈,是三者果可为确据耶?固有辨矣。曰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曰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是知表证未罢,必少腹满,乃得窥桃仁证之一斑。少腹满矣,必小便利,乃得为桃仁证之确据,肠痈虽不用桃仁,然前条起首云肠痈之为病,明系发凡起例之词,下条起首云肿痈者,明谓肿痈,即肠痈之别,肠痈可该肿痈,则肿痈亦可有甲错矣。况三者谓不必比连而见,得其二即用桃仁可也。若三者一件不见,竟用桃仁,则必无之事矣。循是而求桃仁之所当用,又岂有他岐之惑哉?

            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厚朴麻黄汤、文蛤汤,皆麻黄杏仁并用。盖麻黄主开散,其力悉在毛窍,非藉杏仁伸其血络中气,则其行反濡缓而有所伤,则可谓麻黄之于杏仁,犹桂枝之于芍药,水母之于虾矣。然用麻黄者不必尽用杏仁,在伤寒金匮两书可案也。惟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佳,凡麻黄汤证多兼喘,则凡用杏仁,皆可谓为喘设矣。乃小青龙汤偏以喘去麻黄加杏仁,其故何欤?此其义盖见于金匮痰饮篇,夫支饮冒而呕,既以服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水去呕止矣。则不应肿,肿而无水,即所谓无水虚肿为气水也。气水发其汗即已,谊得用麻黄,乃不用麻黄而用杏仁,云以其人血虚,则其故有在矣。然则杏仁遂为补血之剂欤?斯殆非也。夫杏仁外苞血络,内韫生机,无水虚肿为气水,分明气乘血络之虚,袭而入之遂为肿也。得杏仁致生气于血络,推而行之,于以化肿气为生气,于以除壅遏而得节宣,肿遂愈矣。喘者肿之根,肿者喘之渐,治肿以是,治喘即以是,犹不可知杏仁之所治,乃气入血络,壅肿而不得外达之喘耶。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则不得与;又曰: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汗能伤阴,下后气上冲,虽是邪还阳分,然欲由外解,必经血络而后及于肌肤,多恐血络既虚,则邪入之,遂生壅肿,故加厚朴杏仁,一从直道下降,一从血络外出,仍与治肿同一理也。虽然,麻黄协杏仁,所治之证多有不喘者。盖亦皆以血络壅遏不能外达用之,玩麻黄汤连轺赤小豆汤证,所谓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条只一瘀字,其关于血络可知矣。

            然则大陷胸丸、麻仁丸、茯苓杏仁甘草汤、磐石丸之用杏仁,尽以其能行血络之气耶?盖亦有之而稍异。夫旁通直降,杏仁之性,两者兼备,是以合麻桂而播其先声,协硝黄而壮其后劲。且大陷胸汤证猛于大陷胸丸证,麻仁丸证劣于小承气汤证,大陷胸丸中全有;大陷胸汤不必杏仁葶苈而可通,麻仁丸中全有;小承气汤不必麻仁杏仁芍药乃能降。所以然者,大陷胸汤所主,无心已上证,小承气所主,无不足证。假使大陷胸丸证用大陷胸汤,则结胸纵解,项强如柔痉难除;麻仁丸证用小承气汤,则脉浮虽愈,枯涩难泽延于下,后能保其在上与不足之余患不幻为他变耶?是故项强如柔痉者,结胸余威,乘血络虚而溢于上也。脉涩者大便硬小便自利之消耗,既使胃中液乏,复能吸伤血络也。是杏仁在大陷胸丸为葶苈引导以剿捕余党,在麻仁丸则为麻仁引导以安贴反侧,均为善后起见耳。触类而长之,则产乳既伤其内,金疮复伤其外,血液内外交泄,脉络势将中绝之候,不可知杏仁乃添补血液剂中开通内外之使耶?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是饮闭于上;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是湿闭于下。饮闭于上,能使水液皆化痰涎,湿闭于下,能使血液皆成白物。在上者宜利之,利之而横溢者,不能全去也;在下者宜却之,却之而方来者,犹将化也。故茯苓杏仁甘草汤中用杏仁,乃为茯苓旁搜溢入之饮,磐石丸中用杏仁,乃为磐石直通脉之气,其一横一直之间,已足见杏仁在直剂中能横,在横剂中能直。已引而伸之,则咳逆为由下而上逆,喉痹为横而阻中,以至金疮奔豚无非一横一直,亦无非自下而上,不又可见杏仁原一线直达之物,而善带曳横阻之邪以出,本非能横行者耶?

            或问伤寒金匮两书,何以独大黄?虫丸一方桃仁杏仁并用?曰夫仁生气之钟于极内者也,核其骨也,果其肉也。温分肉,泽筋骨,断藉仁中之生气,至理所在,毋可易也。然其气之出于外而温泽分肉筋骨,必先刚而后柔,乃桃则肉白而骨赤,杏则肉黄赤而骨白,于此可见桃仁入血分而通气,杏仁入气分而通血脉矣。干血之为物,非气血并坚癖不能成。若气煦血濡,有一件足自立,必不致血之干,且阻气之行,而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矣。大黄
            虫丸泽血通血搜血消血,既皆有其物,非桃仁之入阻血中行气,杏仁之久阻气中行血,又何以使两者成和,而化干物为润物起死物为生物耶?观磐石丸所主曰妇人经水闭不利,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尽血病也,偏用杏仁;千金苇茎汤所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尽气病也,偏用桃仁,其故亦可思矣。

            《本草新编》:杏仁,味甘、苦,气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有小毒。专入太阴肺经。乃利下之剂,除胸中气逆喘促,止咳嗽,坠痰,润大肠,气闭便难,逐痹散结。研纳女人阴户,又治发痒虫疽。虽与桃仁同是利气下血之药,其中亦有分别。东垣分杏仁治气、桃仁治血,似乎明晰,而不知杏仁未尝不治血,桃仁未尝不治气也。如大便闭结,气闭者,桃仁亦能开;血闭者,杏仁亦能下。惟真阳真阴虚者,二物俱不能通。所谓其阳与阴者,乃肾中之真火真水,非气血之谓也。真火衰,则大肠冰冻,非桂、附不能温;真水竭,则大肠枯槁,非熟地、山茱不能生。桃、杏之仁,又何能润泽而下降,况加陈皮以耗散其气血乎。

            或问杏仁利气而不下血,而子以为未尝不可血,古人亦曾之乎?嗟乎。杏仁下血,仲景夫子用杏仁汤非乎。盖消血于利气之中,实有神功耳。

            《本草分经》:辛、苦、甘,温。泻肺降气,行痰解肌。除风,散寒,润燥,并解肺郁。利胸膈气逆,通大肠气秘,治上焦风燥,又能杀虫,消狗肉、面粉积。去皮尖研用,如发散连皮尖研。双仁者杀人。

            《本草思辨录》:杏有脉络为心果,仁则主通脉络之气而为肺果。其性直降而兼横扩,横扩与直降,互相牵制而不得逞,故非加他药不能横扩不能直降。然用杏仁于横扩,有兼取其直降者。用杏仁于直降,有兼取其横扩者。证若两有所需,杏仁亦两呈其技也。

            麻黄汤者,伤寒之汗剂也。既用麻黄何以又加杏仁?则以杏仁兼能下气止喘也。表实而邪不得解固喘,邪解而气不得下亦喘,杏仁既走表而复入里,则外散之气,亦相与由中道而下,是故麻杏甘石汤有麻黄又有杏仁,则为治喘;葛根汤有麻黄无杏仁,则证本无喘。然而麻黄非不治喘,小青龙汤云喘去麻黄加杏仁,又何以有宜不宜之别耶?盖麻黄者,上发心液亦下通肾气,小青龙心下之水,已与肾脏之水相吸引,若再以麻黄动其肾气,喘将愈不能止。杏仁肺药非肾药,故去彼加此,所谓用杏仁于横扩兼取其直降者此也。

            大陷胸丸者,伤寒之下剂也。结胸而云项亦强如柔痉状,是项强外与大陷胸汤无异,而证则较重。故彼可速攻而愈,此必变丸而缓攻。杏仁一味,专为项强而设。项强由阳邪烁液所致,杏仁研之如脂而性兼横扩。再佐以芒硝之津润,白蜜之和甘,何难化强为柔。然结胸之项强,非下不和,亦非下不陷。杏仁固大黄之功臣,葶苈甘遂之益友也,所谓用杏仁于直降兼取其横扩者此也。

            伤寒发汗,以麻黄为主,杏仁为辅;治喘为杏仁为主,麻黄为辅;故二物并用,其效始捷。夫喘在伤寒,为表实肺郁。在杂证,则有热喘、有虚喘、有饮气喘,不止一端。小青龙湍去麻黄加杏仁,即非治伤寒之喘,故其方亦其多用于杂证。然而仲圣用药之道,但于配合异同分数多寡之中,一为转移,便大不相侔。大青龙,《伤寒》最要之方也。麻杏并用,岂为治喘。其故则在麻黄加麻黄汤一倍,杏仁减七十个为四十,又得生姜之升,石膏之寒,杏仁自随麻黄而横扩,不致驰思于直降。推此以求,麻杏并用而非为治喘者,又得四方焉:一曰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疼,为寒湿之气郁于肌表,麻黄汤正与相宜。病由于湿,故加白术以收湿。而中气既固,则杏仁亦只为利肺气之用而已。一曰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伤于风湿而至发热日脯所剧,非麻杏所能独治矣。薏苡清热去湿,治久风湿痹,故加之。但其分数,则麻黄只用麻黄汤六中之一,杏仁七中之一,薏苡亦与麻黄相埒,此小制治上之法,杏仁所以无直降之权也。一曰文蛤汤,此即大青龙去桂枝加文蛤,贪饮由于热甚,故用文蛤石膏特多,麻黄减大青龙一半者,以有邪微而不欲其过汗也。若无蛤膏之咸寒,则用麻黄恐尚不用至三两。然则用麻黄而复佐以生姜杏仁,自无不汗之理。杏仁虽兼有直降之长,制之以蛤膏,其与麻姜比而与蛤膏远者,势固然也。一曰厚朴麻黄汤,此即小青龙加减而治亦大异,曰咳而脉浮而不详其证,则试以本方药味测之:干姜五味细辛,治寒咳之药也,而咳因于寒可知;麻杏与厚朴并用,厚朴亦温散之药也,而表有寒邪宜发可知;有细辛又加半夏,则必以之蠲饮;有五味又加小麦,则既治咳自当安肺;此必因肺痿已见一斑,故加石膏以存津而化燥,与小青龙加石膏之意颇同。然彼为肺胀已成,故驱寒饮使下行,此为肺痿始萌,故乘脉浮之际,亟解其表邪。桂枝芍药,所以用于彼而不用于此。厚朴用至五两,又无芍药,则杏仁又何能效其直降之职?是为去杏仁之直降而取其横扩。

            杏仁直降横扩,虽同无狠力,有藉于他药,而以二者权之,直降之力,差优于横扩,故甄权主发汗,而《本经》不主发汗主下气。茯苓杏仁甘草汤,注家多以杏仁为散结,愚独以为下气。何以言之?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看似甚剧,实则较前条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为轻。此盖痰饮为患,阳尚不虚,无取薤桂。稀饮治以是汤,胶痰则主橘枳生姜汤。稀饮而致气塞短气者,必因小便不利而饮停于胸,胸膈或素不舒,饮停则痹。《本经》茯苓主胸胁逆气、心下结痛、利小便,可知散停饮之结,茯苓实司其职。茯苓淡渗散结,是有形之饮。杏仁苦温下降,是无形之气。二者合而痹者斯开,塞者斯通。然他方治胸痹无甘草,而此有之者,以二物皆下行,非以甘草载之,则势不少驻而去疾不尽耳。《外台》走马汤,下剂也。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徐忠可谓客忤,沈目南谓绞肠乌痧。按方用巴豆,自当有恶毒之邪,壅塞脏腑,须臾即毙之势。故以巴豆逐有形之实邪,杏仁下无形之虚气,为急救之策。与茯苓杏仁甘草汤之用杏仁,取资无异。是为去杏仁之横扩而取其直降。

            有以杏仁辅麻黄发汗而可用于寒剂者。《伤寒论》治黄疸之方凡三:茵陈蒿汤使湿热从小便去,以小便不利腹微满,阳明病之宜下解者也。栀子柏皮汤身黄发热非太阳发热比,柏皮为阳明经腑之药,故以清肌表之湿热(《别录》疗肌肤热赤热,邹氏谓柏皮之用正在表里之间),而佐以栀子甘草,亦下行利小便之轻剂也。此皆于杏仁无与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云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而无小便不利与发热等证,则其里为太阳之里(说本柯氏),太阳瘀热非汗不解,但发表不远热,而阳黄之湿热,则非热药所宜。惟以连翘梓皮赤小豆彻热利湿,当治里之巨任,而后麻黄杏仁散之于表,湿热得以汗解。此治太阳瘀热发黄,非治头痛发热身疼骨痛,故麻黄杏仁,视麻黄汤减少其数,而用于寒剂,亦不以掣寒剂之肘也。

            有以杏仁治肿而正取其不发汗者,水去呕止其人形肿一条(痰饮篇)。尤氏谓胃气已和而肺壅未通,麻黄可以通之,甚是。惟于不用麻黄用杏仁之故,则疏之未当。夫麻黄发阳犹之发汗,以血虚而不敢发汗,犹之夺血者无汗。盖形肿必通血络,麻黄与杏仁所同有是能也。麻黄发汗而杏仁不发汗,则麻黄不宜而杏仁正宜。杏仁不独发汗,此非其明征欤?

            有以杏仁治喘而不用于汗剂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太阳病误下,无结胸下利诸变证而但微喘,喘既微,则表实之不解者亦仅矣。桂枝汤固不解表实,以麻黄施于微实之表邪,又岂得为当?惟厚朴温散胜于桂枝,与桂枝汤协以解表,则不至有大汗之虞。然不大汗,表固已解,而表解而气不下,则喘犹不止。无优于下气,而解表亦兼有所资者,杏仁是也。退麻黄而进杏仁,殆以是夫。

            杏仁研之如脂,以濡润之物而擅横扩直降之长,故于伤寒杂证皆多所资藉。麻黄丸用杏仁,则于濡润中兼取其直降也。麻仁与杏仁,皆能润液化燥,而麻仁扩脾之约,杏仁抑肺使下(说详大麻仁),不可谓无通便之功矣。大黄
            虫丸用杏仁,则于濡润中兼取其横扩也。是方种种治法,无非为补虚缓中之计。惟引地黄入脉络以行滋柔之化者,非杏仁而何?虽桃仁亦只与
            虫辈比烈矣。抑有但取其濡润以佐他药,而横扩与直降两无所见者,矾石丸是也。子脏中有坚癖干血,纵以桃仁干漆
            虫辈为坐药,未必遂能去之,况横扩直降,第恃有杏仁乎?夫曰:经水闭不利者,有闭时有不闭时,不闭时亦不如平人之利也。脏坚癖不止(《医宗金鉴》:不止,不去也。)中有干血下白物者,子脏中有坚癖不可去之物,实为干血,而不能如干血急治也。有干血,则经之蓄泄不以时,而湿热酿为白物则自下也,此当置干血而治其白物。矾石却湿除热,剧者不过再纳而愈。然非佐杏仁白蜜以缓之和之,未必收效如是之捷。蛇床子散亦坐药也,彼治阴寒但任蛇床子,佐白粉为以柔济刚;此治白物但任矾石,佐杏仁为以润济燥。杏仁润而不腻,不致减矾石之力则有之,若云协以散结,岂仲圣意哉?

            杏仁横扩不及麻黄之峻,而于风虚之证,却正相宜,又最宜于头面之风。洁古云:“治上焦风热。”东垣云:“除肺中风热。”石顽云:“气下则热自解风自散。”窃谓风散则热自解,并非以热药治热风。考《千金》杏酥治风虚头痛,杏仁捣膏涂头面风肿,治头中痛身热风热,治头面上风,治头中风痒白屑各方中,皆有杏仁。又薯蓣汤、薯蓣丸,亦皆有杏仁。其所治之证,皆有头目眩冒。由是推之,即《金匮》薯蓣丸风药颇多,何尝不以杏仁治头面风?所谓风气百疾者,固无一不虑之周也。

            【现代药理研究】

            1. 杏仁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苦杏仁甙有镇咳、平喘、祛痰作用。

            2. 杏仁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杏仁煎剂给猫静注可产生明显持久的降压作用,还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

            3. 杏仁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苦杏仁甙水解产物苯甲醛,它能抑制胃蛋白酶的消化功能,故有抗溃疡作用。

            4. 杏仁有抗肿瘤作用。

            5. 杏仁有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作用。

            6.
            杏仁有驱虫、抑菌、抗病毒作用。苦杏红油体外实验对蛔虫、蚯蚓、蛲虫、钩虫等有杀死作用,并能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杏仁经炮制后,可降低EB病毒早期抗原的激活。

            7. 杏仁有抗炎、镇痛作用。

            8. 苦杏仁甙有抗突变作用和治疗抗肿瘤药阿脲引起的糖尿病的作用。
发表于 2007/3/28 21: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膏

            【性味】辛、甘、寒。

            【功用】清肺热、泻胃火,除烦止渴:用于高热、口渴、烦躁,肺热咳喘及胃火引起的头痛、牙痛。治肺热咳喘常配麻黄、杏仁;清肺胃热常配知母。

            【用法】15~60克。多生用。须打碎先煎。
知母

            【性味】苦、寒。

            【功用】(1)清热泻火:用于高热烦渴,常配生石膏;用于肺热咳嗽,常配贝母。

            (2)滋阴降火:用于阴虚之发热、盗汗,常配黄柏、地黄。

            【用法】6~12克。
发表于 2007/3/31 22: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脉微弱…,下帖有脉“微”的条文,采“单搜一字”的方式,从桂本《伤寒杂病论》全书整理出来的条文,惜无暇再续,脉“弱”尚未整理。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4325#pid27696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14: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