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6045|回复: 35

UC讲堂:070407【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研习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1 23: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大家分工合作,提前整理课前资料,方便学员预习。谢谢!
整理资料的方法及格式可参阅下帖: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6605
(2楼)


[ 本帖最后由 白熊熊 于 2007/3/25 14:08 编辑 ]
发表于 2007/3/22 11: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这三个方子都用于治疗太阳病的轻证,都是合方治病,皆属于小汗方,我想结合起来讲解最好。请大家尽快整理课前资料吧!
发表于 2007/3/22 12: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本:

【5.21】 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并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①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
① “覆”:广西本作“复”,疑为早期不成熟的简化方案留下的痕迹。从文意及卷七中麻黄汤内容改。


=====================================
【6.24】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
【6.26】 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即桂枝汤二升,麻黄汤一升,合为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
【6.28】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浮大者①,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十八铢(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劈)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棉裹)
右七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① “脉浮大者”:会通本无此四字。郑钦安著《伤寒恒论》所引为宋本,亦无此四字,而为郑氏认定有误。白云阁本有此四字。湘古本作“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当归四逆汤。”较桂本多出“宜当归四逆汤”一句。黄竹斋认为可从湘本。

[ 本帖最后由 古月 于 2007/3/22 12:42 编辑 ]
发表于 2007/3/25 11: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本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附: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技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份,越婢一份。
发表于 2007/3/25 11: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古籍处方剂量换算

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
两=15.625克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2.74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  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7克
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力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发表于 2007/3/25 13: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太阳头痛项强,发热恶寒之病,得之八日已过,正当少阳主气之期,藉其气以为枢转,故如疟状,亦见寒热往来。究竟发热恶寒,现出太阳本证,与真疟不同。所幸者,寒热并见之中,热较多而寒却少。太阳以阳为主,热多是主胜客负,露出吉兆。其人不呕,邪不转属少阳;清便欲自可,邪不转属阳明。其寒热一日二三度发,不似疟之有定候。太阳得少阳之枢转,邪气有不能自容之象。脉微者为邪衰,缓者为正复,皆为欲愈之证脉也。设脉但见其微,而不见其缓,是邪衰而正亦衰也。不见其发热,而但见其恶寒者,是客胜主负也。盖太阳底面即是少阴,今脉微,即露少阴脉沉细之机,恶寒即伏少阴厥逆及背寒之兆。此不独太阳虚,而少阴与太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虽然证脉如此,宜其面色无热色矣;而面色反有热者,以诸阳之会在于面;犹幸阳气未败,尚能鼓郁热之气而见于面;独恨阳气已虚,未能遂其所欲,自作小汗而解也。兹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辨其面色的热色,而知郁热之气欲达于肌表;又察其肌表之气未知,而知周身必痒,邪欲出而不能出。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以助之。
此一节,言病在太阳,值少阳主气之期而藉其枢转也。
发表于 2007/3/25 13: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邪之在表与在肌,其治不可以或混。而病之在表与肌,其气未始不相通。如审系太阳肌腠之病,服桂枝汤,取微似汗者佳;若逼取大汗流漓而出,病反不除。其脉势必变浮缓而为洪大者,察其桂枝证未罢,当仍与桂枝汤,如前啜粥令微似汗之法。是法也可以发汗,汗生于谷也;即可以止汗,精胜而邪却也。凡系肌腠之病,宜无不愈矣。若犹未能即愈,寒热往来,其形似疟,但疟有定时,而此则作止无常。日再发而与疟分别者,不独肌病,兼见表病,表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此服桂枝后少加麻黄之一法。
此一节,言太阳之气在肌而复通于表也。
发表于 2007/3/25 13: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太阳之气,外行于阳,内行于阴。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其内行无论矣。而且有陷入于脾,不能外达者,将何以辨之?辨之于证与脉之相反。太阳为病,其证皆发热恶寒,太阳以阳为主,若热多寒少,为主胜客负,是将愈之吉兆。脉宜缓而不弱,今脉微弱者,脉与证相反,是证为太阳,其气内陷于至阴之中,全隐其太阳真面目,不得不为之区别曰:此证为阳,而脉则无阳也。阳主表,无阳则不可发其表汗,从脉不从证,断断然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从至阴中以发越之。
此一节,言太阳之气陷于脾,而脾气不能外达者,不发其表汗,宜越其脾气也。
发表于 2007/3/25 14: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郑钦安医书阐释之《伤寒恒论》

六、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而)脉微缓者 ,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注:
①如疟状:寒热发作的情况,好象疟疾一样。
②清便欲自可;清同圊,清便欲自可,就是大小便尚能如常的思。
③热色:就是红色。
④阴阳俱虚:这里的阴阳,指表里言,谓表里都虚。
⑤脉身微缓:微与洪相对,缓与紧相对,微缓就是不洪不紧而柔和的意。
【郑论】此条既称八九日,未有不用发散祛邪之方,据所言如疟状,如疟者,似疟而非真疟之谓也。虽现热多寒少,而其人不呕,清便自可,以清便二字核之,与脉之微缓核之,则内无的确之风热,明是发解太过,必是阳虚似疟无疑,法宜扶阳温固为是。又曰脉微而恶寒者,为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吐、下也。明明此非青龙汤、麻(黄)〔桂〕各半汤的候也。若其人面皮反有赤色,赤色二字,更宜着眼,恐是(带)〔戴〕阳,苟非(带)〔戴〕阳,果现脉浮紧,未得小汗,而致身痒疼者,方可与麻(黄)〔桂〕各半汤,学者虽于一症之中,前后参究,方可与论伤寒,读伤寒也。
(顶批:是属阳症热多,定现口渴饮冷,舌必有黄苔,热时必揭去衣被,小便必赤,若似疟则无此等病情。)
【阐 释】 本条为太阳病八九日不解,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转变,但郑氏特别指出:“明是发解太过,必是阳虚似疟无疑,法宜扶阳温固为是”。又“若其人面皮反有赤色,更宜着眼,恐是戴阳”。笔者认为前者可用黄芪建中汤治之,后者用白通汤。邪郁久未得出小汗,而身痒疼者,方可与麻桂各半汤,取其微汗而解。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
桂枝汤为协和营卫之剂,用治太阳病伤风;麻黄汤乃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用治太阳病伤寒。风寒同时并伤营卫,则合二方治之,肌表两解。因剂小量轻,如此既得小汗祛邪之功,又无过汗伤正之弊。笔者常用本方治疗风寒两感之咳嗽有很好疗效。
发表于 2007/3/25 14: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郑钦安医书阐释之《伤寒恒论》

八、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 ,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注:脉洪大:脉形盛大如洪水泛滥,但来盛去衰,是其特点。
【郑 论】此条既服桂枝汤,大汗出,而病岂有不解之理乎?既已大汗而脉见洪大,若再用桂枝汤,能不虑其亡阳乎?条中大字,定有错误,想是服桂枝汤而汗不出,故可以用桂枝汤,方为合理。至形如疟状,是表里之寒热尚未尽解,故仍以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俾邪外出无遗,故决之曰:汗出必解,方为合式。
(顶批:或者汗出而邪未尽解,脉见洪大,邪仍欲出表之意,理亦不错,但大字不能无疑。)
【阐 释】 郑注文“既以大汗而脉见洪大,若再用桂枝汤;能不虑其亡阳乎?条中大字,定有错误。”其顶批亦云:“或者汗出而邪未尽解,脉见洪大,邪仍欲出表之意,理亦不错,但大字不能无疑?"曹颖甫对本条订正为“脉不洪大,故仍宜桂枝,传写者脱去不字耳。”若如此订正,则可释郑书之疑。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
本方与桂枝麻黄各半汤药同而量异,麻、杏两味再减轻,则名桂枝二麻黄一汤,为辛温、微发汗之轻剂。其方解可参看桂枝汤、麻黄汤。现今用治风寒感冒之轻者,但风重于寒,用此方和其营卫,略佐疏表,大多汗出而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2 23: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