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3/22 12: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本:
【5.21】 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并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①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
① “覆”:广西本作“复”,疑为早期不成熟的简化方案留下的痕迹。从文意及卷七中麻黄汤内容改。
=====================================
【6.24】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
【6.26】 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即桂枝汤二升,麻黄汤一升,合为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
【6.28】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浮大者①,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十八铢(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劈)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棉裹)
右七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① “脉浮大者”:会通本无此四字。郑钦安著《伤寒恒论》所引为宋本,亦无此四字,而为郑氏认定有误。白云阁本有此四字。湘古本作“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当归四逆汤。”较桂本多出“宜当归四逆汤”一句。黄竹斋认为可从湘本。
[ 本帖最后由 古月 于 2007/3/22 12:4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