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古月

大熊猫先生【古脉法寻踪】讲座:录音整理工作留言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01: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韻 于 2007/6/16 18:37 发表

那天很累,沒回。抱歉。
講堂打字稿確實對第一遍的打字有幫助,但對二校就可不必。
最好是直接聽音校對,要不,會花更多時間。
就是直接聽音校對,也要3:1以上的時間,主要看 “引用” 多不多。
﹝第一次我用了整整12小時,第二次以為會快,誰知甚於...﹞
說這些是讓古月先生心里有準備:統稿一點也不輕鬆 .......... 哈!

用宋本吧。
整個中國的中醫刋物,幾乎都是用宋本。
不過,我所接觸的臨床中醫生有不少是用桂本。
但他們發表文章時,還是用宋本.....包括論壇的先生、................


謝謝海韻分享您寶貴的校對經驗!
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特別是當老師旁徵博引信手拈來都是學問的時候,我總是敬佩老師之餘也深深感到自己的無知(很多時候老師說的書名我們都沒聽過呢)…

我知道老師學的是宋本,所以貼原文當以宋本為宜。
先前會貼桂本除了一時失察,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手邊一時沒有資料,一急之下貼了桂本的條文,現在我比較不會這麼做了。

“整個中國的中醫刋物,幾乎都是用宋本。”所以“他們發表文章時,還是用宋本”,這點不難理解。
像台灣整合中醫小組(在他們出版的刊物及網站)那樣直接引用桂本的編號和條文,把桂本視為默認(預設)的版本是比較少見的。

說到這裡,就再說幾句和本帖無關的題外話:
一、我本來想過要在講堂策劃一個“桂本使用心得/經驗談、桂本研究之現況與成果”之類的講座,邀請大陸和台灣的名家分享相關的經驗…。當然這個講座的構想是以借鑑名家的臨床實務經驗為主,而絕不是以“評比版本高下”這樣的狹窄思路為前提的。可惜我個人目前已無時間和心力去推動這個活動了,而且,我也不確定目前時機是否夠成熟。
二、我個人因為某些因緣而對桂本有些感情,但在學術上對兩本之間的差異基本上主張“兩本互參、多聞闕疑”。
三、桂本名家魏雪舫先生主張將“桂本”正名為“白雲閣藏本”…,其論點以後有機會再介紹。

[ 本帖最后由 古月 于 2007/6/18 12:32 编辑 ]
发表于 2007/6/21 17: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070531大熊猫—糖尿病及其脉象

现代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
 
1.        以症状特点分型:上消,中消,下消,痰湿,湿热。
2.        以阴阳为纲分型:阳虚型,阴虚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
3.        以气血盛衰分型:气虚型,血淤型,气滞血淤型,气虚血淤型。
4.        以脏腑阴阳气血:这种分型比较多,大概有20多种,胃热伤阴,肺肾阴虚,肺胃阴虚,脾气虚,脾阴不足,阳虚脾弱,肾气虚,肾阴虚,肝阴不足,肾阳虚,气阴两虚等等。
5.        以综合方式分型:胃火炽盛型,肺胃燥热型,肺胃湿热型,肺胃气阴两伤,燥火伤肺,胃燥津伤,肠躁津伤等。
大家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在这些分型中比较通用的是三型:阴虚热盛型,气阴两伤型,阴阳两虚型,这三型是我国卫生部为了统一糖尿病分型规范提出的,一直在临床当中应用。

在临床用药上每个分型基本上都对应一个方子,观点分歧多,用药比较杂。因为现代中医对糖尿病的基本病因病机的认识是阴虚导致的热症,病变在胃肺肾,应用最多的药天花粉,知母、元参、生地、玉竹、麦冬、山药、首乌、熟地,这些滋阴清热的药使用比较多;其他的补气药:黄芪使用也比较多;扶阳的比较少。市场上治疗糖尿病的成药品种比较多,广告说得非常好,但用起来效果不好。

在糖尿病的处方用药上,有一些对药效果比较不错,比如北京的名中医施今墨,他的苍术配元参降血糖;黄芪配山药降尿糖。朱振宇的生石膏配知母,生石膏配人参:降血糖;花粉配生地,乌梅配五味子,降尿糖。为什么介绍他们的药对,不管中医怎么解释糖尿病,而患者看的是疗效:一是自我的感觉,二是西医的化验指标。在临床当中,病人用了一段药后会到医院去化验,看看西医的指标如何。在实际工作当中,西医和中医不是对立的,是相互配合的,我们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不管用什么方法,让疾病好转或者治愈,这才是我们应该干的事。按照我们中医的理发方药去处理糖尿病的时候,假定患者的自我感觉非常好,也要兼顾到他的指标。像施今墨和朱振宇,他们的对药也完全是他们的经验之谈,不是闭门造车,坐在屋子里想出来的。对于前人的东西可用的都应该继承使用。在期刊杂志上还有很多属于个人经验方面的介绍,就不再详细介绍了。

下面谈谈我对糖尿病的认识:

现在的糖尿病不完全等同于消渴病

以症状名命名疾病是古代中医常常使用的一个方法,例如消渴。渴指的是自我感觉口渴,喝水多,多饮;消一方面指的是消谷善饥,多食;另一方面还包括日渐消瘦。为什么说现在的糖尿病不完全等同于消渴病,首先现代人的糖尿病消渴的症状不明显,比如说口渴多饮这个症状不明显。糖尿病人往往在前一段时期,这一段时期可能是几年也可能是十几年曾经有过能吃,体重比较胖,有所谓的脂肪肝,高血脂,血压有点高,或者心脏脑血管有点问题。等到糖尿病发病时,吃得不多,没有多食的症状。有一部分人是因为逐渐变瘦而去作检查,大部分人在正常体检时,或者因外感病而咳嗽,这种咳嗽比较顽固,用药效果不太好这时候去查血糖,往往比较高。有些女性,出现泌尿道感染,本来这个病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非常容易治疗,可是她这种泌尿道感染不容易治好,病期比较长。还有一些人在皮肤长疖子,中医称之痈,查体结果是血糖高,他们在临床没有任何症状:吃得多,尿的多,喝得多这些症状都没有。体重在逐渐减轻,可是需要较长时间,起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看出来。这些人的症状非常不明显,如果从这个角度把糖尿病归结到消渴病就不合适,这是一点。第二点古代中医在论消渴病时候,在消渴病的较早的时期,也认为是肺胃的热像,在这时候,他的脉像是洪大脉,可以兼数,兼浮。可是我们在临床当中,看现在的糖尿病的时候,他的脉像不是洪大,而是沉弦的,有的人兼涩脉。这也说明糖尿病和消渴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糖尿病的症状和消渴病的症状基本是吻合的,到了九十年代,大部分是吻合的,越到现在,吻合的症状越少。有一部分人的症状和古代消渴病的症状一致,就可以按照消渴病去诊治。如果症状不一致,而化验结果是糖尿病,我们仍然机械地按照消渴病去治疗,就会出问题。

糖尿病和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和处方用药

古代中医对消渴病是怎么认识的?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厥阴病篇里提到了消渴,所以后世医家就把消渴病作为厥阴病去诠释的,很多人把糖尿病归入厥阴病,这种归纳方法存在问题。“厥阴之为病消渴”,后世往往看到《伤寒》上有这么一句话,就把消渴病、糖尿病看作厥阴病。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伤寒指的是外邪,外邪按照六经传遍规律,传到厥阴经后出现的消渴,如果这个热邪在厥阴不能停留,把热邪解决掉以后,消渴很快就缓解了。而古代中医包括《内经》上面所描述的消渴病是一个慢性的病,病史经年累月的,不是几天的事。因为一个综合的原因,造成阴阳的失衡而出现一个杂症,有一个病变发展的过程。同时,古代中医论消渴时,有的人从厥阴去论述,但是他们所用的方子,很少用到厥阴的代表方“乌梅丸”。按厥阴病去解释消渴,停留在非常表层的字义上面。提出这个观点的人,如有他有10-20年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就不会在坚持这个观点。

在《内经》的《通评虚实论第二十八》上有这样一句话“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介绍了几个病,这几个病种,指出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这里的“肥贵人”,指的是饮食,不代表经济地位或者政治地位高的人。这里“消瘅”的“瘅”字的意思有这样几个方面,一般指得是“热邪,热气盛”。在《脉要精微》上,是这样说的:“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在《举痛论》上,“热气流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在《玉机真藏论》上:“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内经上对“瘅”字的解释有这三条。在《说文解字》:瘅就是“劳”。这个“消瘅”我们可以理解为消渴,这个消渴病是因为肥贵的饮食造成的。

第二条,《气厥论篇第三十七》:“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心不管“移寒于肺”还是“移热于肺”,都出现消。怎么解释呢?我们知道五脏都参与水液的代谢,肺主肃降,对于肺主肃降的的功能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找一根不太粗的空心管,灌满水,堵住上面,下面水不易出去,松开上面,水就流出去了,假定肃降功能丧失以后,水液就不通了。我们在治水病的时候,“腰以上肿当发起汗”,就是在宣通肺气。有人把肺称为“高原之水”,或者叫“水出高原”。饮食入胃,游溢精气而上,肺通调水道而下,寒热入肺之后,高原之水被寒热胁迫,合外饮之水长驱直下,出现饮一溲二或者膈消。这条说明消渴病的病机起码有肺的参与,肺寒或者肺热。
再有在《阴阳别论第七》上,“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故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 死不治”,“二阳竭,为之消”。二阳指的是阳明,手阳明大肠主津液,足阳明胃经,气血生化之源,胃热消谷善饥,是血中的浮火,指的是血的不足。当出现二阳竭,一个是血的不足,一个是津液的不足。血和津液的不足和后世理解的阴虚内热、燥相对应。从这两条可以看出,消渴病主要是由肺胃的热燥引起的。

我们再来分析造成肺胃热燥的原因,通过什么环节出现的内热。在《内经》的《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上,“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这段解释了为什么出现胃气热?心热怎么来的?胃热上心胸中,出现心热和肺热。心热的来源就解释清楚了。为什么会出现胃气热,我们要详细的解释一下,因为不只是糖尿病,还包括胰岛素抵抗综合症所涉及的所有的病种,他们的基本病机一致。造成胃气热的原因在上段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因为“上焦不通,下腕不同”,脾胃升降功能出现障碍。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出现障碍的原因又是什么:是因为“有所劳倦,行气衰少”。这个“行气衰少”指的是胸中大气,是宗气。大家知道脾胃后天之本,胃中的水谷之气和胸中宗气相合之后才能灌注全身。因为“有所劳倦”,胸中大气衰少,造成水谷之气留于胃中,导致了胃热。这一条把消渴病的病机进一步的明确了,“有所劳倦,行气衰少”是造成消渴病的原因。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现在的糖尿病实际就是一个劳病。他的证据:在《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上:“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在心肝肺脾肾五脏的脉上,微小都定为消瘅,微脉小脉都是虚损的脉。在《金匮》的《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上有“劳之为病,其脉浮大”,在12条,“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从这些方面,应该说,我们就可以把现在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定为劳病。在临床当中,中医没有诊断,在糖尿病人没有成为糖尿病时,发现问题,产生怀疑时,让病人及早作检查。在出现糖耐量低点时,脉象上有非常明显的反映,在胃热时期,因为胃热所以第一就会出现阳明脉,洪脉,可兼有数浮。第二必见弦脉。第三在左关位肝脉的部位出现虚而无力的脉。洪脉指的是脉体宽大,弦脉指的是端指以长,比一般的脉要稍微有点力,在肝脉这个部位出现虚而无力,这种人往往有糖耐量的低点,虽然没有任何症状。具备这三个条件,对于形体比较胖的,年龄在30岁以上,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去查糖耐量,为什么去查,因为中医发展到现在这一步,如果没有西医的指标患者也不会相信你,得到西医的曲线后,你给他分析是怎么回事,需要怎么调整,对于仅仅糖耐量低的患者,在这时候能把50%-70%的人调整到正常状态的。如果不注意,很快就会发展成糖尿病。怎么调整?官方的观点就是阴虚内热,就用滋阴清热的药物。我的看法是应该看这种洪脉是真热还是假热?热在血分还是气分?《金匮》上“弦则为减”,减也是虚损病。综合这些年的体会,在这时候尽可能不要用滋阴的药。因为热像是标像,他的本是虚的。滋阴清热的药要比较慎重。建议用白虎加人参汤。用白虎汤清阳明气分的热,用人参补气。如果白虎人参汤用得好,几剂药后脉象就会发生改变,洪大脉变小了,左关位不足的脉象更加明显,变得虚而无力和细,提示肝阴不足,肝体阴而阳用,在这时候就加上补肝阴的药,五味子,酸枣仁,白芍,川芎。还要适当的补一点用阳的药,附子,几克就行。或者在这种洪大的脉变细小以后,干脆直接就用金匮肾气丸,服的时间需要长一点,经过3个月到半年的调整后,糖耐量低点的曲线就可以转为为正常了。这是在没有出现症状的时候的做法。用白虎人参汤用到3-5天看看脉象的变化,如果有变化再调药。
发表于 2007/6/21 18: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素灵 于 2007/6/21 17:50 发表
070531大熊猫—糖尿病及其脉象

现代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
 
1.        以症状特点分型:上消,中消,下消,痰湿,湿热。
2.        以阴阳为纲分型:阳虚型,阴虚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
3.        以气血 ...

太好了!
謝謝素靈兄!
发表于 2007/6/21 18: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070517講:伤寒脉法‧痉病病证脉  二校

﹝打鬼先生(Iris_fu )一校打字_070517 伤寒脉法‧痉病病证脉﹞

上次说到伤寒的浮脉、太阳的表证、太阳病已经传经或者欲传的、太阳病误治以后表证仍然存在的、还有太阴的表证。今天准备说阳虚的脉浮,在《伤寒》的第29条。以阳虚的脉浮为基础,把《伤寒》的第29条所涉及的这些变证说一下,今天我想着重说一下痉病,就是在《金匮要略》上的痉病。

一、伤寒误治和随证治之

1.伤寒脉浮的症候和病机

《伤寒》第二十九条这样说:“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脉浮,自汗出、微恶寒”这个肯定是病在表,自汗出为表虚证,无汗为表实。这个肯定是太阳的表虚症。小便数应该理解为里阳虚。我们在第一次讲《中医的思维方式》中讲过尿液的生成和气化的三个转归。其中尿液是膀胱、津液的三个转归之一。(一个转归是汗、一个转归是入血脉转化成血液、再一个转归是变成尿液(小便)排出体外。)“小便数”应该指的是次数多,总量也要多。他没有提到的、应该有的是:小便的颜色是清的、或者是清白的。“小便数”肯定是里阳虚,不能收敛津液,或者说,阳虚后气化功能降低。

“心烦,脚挛急”,心烦肯定是阴液或津液的不足。阴液的不足也就是心阴的不足,心得不到足够的濡养,所以出现的心烦。脚的挛急也是由于津液的不足,也是经脉失于濡养,经脉失于濡养以后才出现的脚的挛急。其实,这句话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痉病的主要内容。大致解释原文的意思就是:从症状的描述上,这应该是阴阳两虚的体质。阴阳两虚的基础上又感受外寒,就是他既有里阳的虚,也有太阳表虚,治法肯定是需要扶阳的,或者就温阳解表,应该是以这个为主的。在这个时候,张仲景提出:“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这是一种误治,没有考虑到病者正气已虚,单纯以桂枝汤发汗解表,这是一个误治,这是一个我们以前讲过的犯了虚虚实实之戒。这本是一个虚症,在发汗解表以后,造成虚症进一步加重。所以张仲景说:“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得之便厥”中的 “厥”就是指厥逆,厥逆就是四肢凉,本身是阳虚,用桂枝汤发汗解表汗后进一步加重了他的阳虚,阳虚就不能温煦他的四肢,四肢得不到阳气的温煦,使得四肢发凉。

2.误治后的变证和治法
下一句是“咽中干,烦躁吐逆者”。因为这个人的体质是阴阳两虚的,用桂枝汤误发汗以后更加重他的阳虚,同时他的阴的不足肯定也是加重的。我们以前讲阴与阳的关系时候,特别强调的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在这段条文上“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就体现出来了。因为用桂枝汤固护体表以后出现的“咽中干”, 咽中干肯定就是阴液不能达上、并滋润咽喉部。“烦躁吐逆者”:烦躁由于阴液的不足,心神失于濡养而出现的烦躁;吐逆就是由于气机升降出现失调。这时张仲景提出的是以“甘草干姜汤与之”, 用甘草干姜汤扶阳、护阳。下一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芍药甘草汤,一般的方剂应该讲过。芍药酸甘化阴,滋阴养血。 “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其脚即伸”就是芍药酸甘化阴,滋阴养血,使经脉得到濡养以后,脚的挛急得以缓解,所以其“脚即伸”,就是脚可以伸开了。“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虽说是按照条文的顺序排下来,实际上碰到这样的人因为他是阴阳两虚又复感受外寒,症状是比较复杂的。在临床上用药的时候还应当分清轻重缓急,用药的先后不一定按张仲景的书上写的顺序去用。因为在这个条文上,他有一个阳虚,也有一个阴液也不足。治疗上,干草干姜汤量用多大?要多长时间?必须要想到,虽然他是阳虚的,阳不足的,但他还是有一个阴虚的。温热的药用得过多的以后,或者说阳服太过,造成阴液更进一步的损伤。所以张仲景在这儿应该是特别强调的是“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就是用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

3.突出且重要的“随证治之”

在临床用药当中,《伤寒》《金匮》就这么些条文,要背不难,临证当中怎么把握尺度,用得恰到好处,这是需要功夫。像这一条“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它所指的,发生胃中不和应该包括阳扶太过,就是热药用得太多了;因为是阳虚的,还应该包括可能是阴寒的范围造成的胃气的不和。这个时候,应该注意辨别,是出现这种胃腑的热症还是寒症造成的吐逆。但是张仲景在这个时候主要是讲的是“谵语者”,热入阳明才出现谵语。应该这条还是指的是一种误治,就是热药用的太过,用热药太过才出现的阳明热症,造成的谵语。这时候用的是调胃承气汤。用调胃承气汤的意思应该是急下存阴的,保存津液的。这条就解释到这儿,下边就不解释了。此条文、这一段中我们应该体会张仲景作《伤寒》订出一个基本框架和规则,也就是上一次我说到的伤寒的书眼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随证治之的前提,就是对《伤寒》的条文、框架和规矩要熟悉,然后随证治之。在这个上面非常明显的突出了一个“随证治之”:他首先指出桂枝汤这是一个误治,然后什么情况下用甘草干姜汤,在什么时候又改用芍药甘草汤,在什么情况下又用调胃承气汤,然后在什么情况又用四逆汤。这段条文非常明显地突出“随证治之”,这是张仲景一个非常突出而重要的学术思想,他是有原则、有变动、不机械、非常实用和非常重要的学术思想。

二、痉病

1.痉病的病因病机和主症

关于阳虚的脉浮,还有一条,是《金匮要略》上的《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我准备下次再讲。今天主要介绍一下痉病。血痹、虚痨病脉证并治可以归纳到阳虚的脉浮的条文里。我想借着这个条文,下一次课的时候,着重细致地介绍一下糖尿病。下节课从中西医角度分别详细介绍糖尿病。因为现在糖尿病的病人特别多,从病因病机上分析上出现很多的失误,在治法上也出现很多的失误。首先就西医的观点解释一下糖尿病,然后从中医的角度看看我们古人在《内经》、《伤寒》中,他们是怎样论述糖尿病的,我们现代人又是怎样看待糖尿病的,他们又是怎样论述的,失误点在什么地方。

今天我们就说痉病。痉病后世医家提法不多,往往用癫痫、惊风、破伤风这些东西替代痉病。在民间中医网站,我发过一个痉病的真实病例《颈部抽搐头部摇动求教》,由于打字慢,并未写完,今天借这机会把我对痉病的研究介绍一下。后世医家对痉病的描述都不多,张仲景是在《金匮》第二篇当中介绍痉病的。他把痉、湿、暍病放在一起介绍的。痉、湿、暍的关系是什么呢?张仲景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按照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主时来说,厥阴风木主春、阳明燥金主秋、太阳寒水主冬。春、秋、冬都是单独的一气所主的,但是在春分以后和秋分以前这段时间, 有少阳的相火、少阴的君火还有太阴的湿土三气合而主之。所以张仲景把痉病、湿病、暍病放在一起。因为它们这三个病都和暑、湿、热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个痉、湿、暍当中,痉病算是热病当中比较或是最严重的一种。单纯从张仲景的痉、湿、暍病这一篇当中,痉病就是和当时的气候和湿热有关系,或者干脆说就是由湿热所导致的。比如说《素问》上是这样说的:“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点出痉病的病机就是一个“湿”字。张仲景在讲痉、湿、暍病的时候,是将热、暑、湿三气合在一起说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发汗过多而导致的痉病。痉病的主症应该有这几个方面:1.颈项强急,2.背反张,3.卒口噤4.独头动摇。这四条是我们诊断痉病的标准。像后世我们所见到的癫痫病人,癫痫持续状态就特别明显,首先有一个角弓反张:背是背过去的;牙是咬在一起的,在这时撬他的嘴都撬不开;还有一个颈项的强急,癫痫没有头的动摇。其它还有小儿高热惊厥,还有临床非常少见的破伤风,这都是在痉病的范畴当中。
在痉病的分类上,张仲景是这样分的:“太阳病,发热无汗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寒,名曰柔痉。”即表实无汗为刚痉,就是刚才说的诊断痉病的四条标准加上表实无汗为刚痉。刚痉就是我刚才说的癫痫的持续状态和非常少见的破伤风。我不知道大家见没见过这样的病人,就是他抽搐的时候,这是一个角弓反张的,脖子也特别硬,四肢也是抽在一起的。我们掰他的胳膊和手的时候,非常不容易掰开。这一个刚痉,表实无汗。因为我们知道表实无汗就是一个太阳伤寒、太阳的表实证。然后加上痉病的四条标准,它就是一个刚痉。柔痉就是痉病的四条标准加上太阳病的表虚有汗。这是张仲景把痉病分成刚痉和柔痉的标准。

痉病的病位就是在筋脉。它的病机就是筋脉失去濡养以后的筋气不舒所造成的。筋脉失于濡养的原因,也就是痉病的病因。病因的首先有一个内因:1.是素体本来就是津液不足的体质;2.或者有痰饮,邪阻筋脉造成津液输布不利。3.误治造成津液被伤。像我们刚才说的第29条,以桂枝汤发汗解表以后造成津液被伤,所以出现脚的孪急。这是内因的三条。外因就是外感风寒之邪。

2.痉病证治

(1).脉反沉迟 栝蒌桂枝汤主之
在这篇当中,张仲景提出的证治,就是怎么治疗痉病,有这么几个方子:栝蒌桂枝汤,葛根汤,承气汤。在素体津液不足、津液输布不利的时候,以桂枝汤为底方加栝蒌根(就是天花粉)。这时候他使用的是汗法解肌,调和营卫,以驱除筋脉的寒邪为主的。条文是这样的:“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shushu﹞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其证备”是一个太阳中风的表现,然后,他提出“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根桂枝汤主之。”痉就是我们刚才提出的四项标准,我们知道《伤寒》有一个葛根汤是治颈项强急的专方,而这个时候为什么用桂枝汤加天花粉,而不加葛根 ?虽然是太阳病,其证备,再加上痉病的几条症状,但他提出一个“脉反沉迟”。我们说:脉浮,邪在表;这是指外感的时候,它没有入里。上面讲的是阳虚以后的脉浮。这里太阳病,“脉反沉迟”,就决定了用天花粉而不用葛根。因为用葛根汤、或桂枝汤加葛根时,还是邪在表、脉浮的,脉不应该出现沉迟的。“脉反沉迟”, 是在表之邪为内湿所挟持。张仲景在讲痉、湿、暍三病当中,他把这三条是合在一起说的,并且以暑、湿、热这三气论这三病的。在表之邪为内湿所挟持后,实际也就成为一种湿热二邪交合之病因了。这当然不能按风寒的解表法去解了。所以在这时候他不用葛根去发汗解肌,改用桂枝加天花粉去解。因为天花粉味苦,入阴的,功用(擅长的方面)是生津液,去热。用桂枝汤加天花粉能濡养筋脉,调和营卫,生津去热。此条变解表法为和法,为权宜之计。

(2).葛根汤
第二条用的是葛根汤。他的条文是:“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在《伤寒论》上葛根汤的适应症就是:无汗恶风、颈项强急。而这条也提的是用葛根汤。“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这个解释应该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外感病,外邪肯定是在太阳的。“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不单纯是在太阳的界面了, 应该说外邪所处的位置是在太阳与阳明两经之间的。(注:老师曾在民间中医网所发帖子上的解说,葛根为阳明之要药。阳明之经脉内接胃口,上行胸中,环口。此条用葛根汤,因邪在太阳与阳明。热结阳明,"气上冲胸,"则肺失肃降而小便少;热结阳明,循经上行"环口",则"口噤不得语"。刚痉无汗故用葛根汤解肌清热微取其汗。) “两经之热并行于胸中,因邪在太阳与阳明。热结阳明,"气上冲胸,"则肺失肃降而小便少;”这种解释是对的。因为邪在太阳与阳明之间,两经的热并行于胸中,行到胸中,伤到肺金。肺金的清肃之气受到损伤。肺主肃降,肺的肃降功能受损以后水道不行,而出现的小便少。因为阳明的经脉是内接胃口的,外行胸中,过人迎环口。热邪进入阳明以后,濡养筋脉的津液进一步受到损伤,造成经脉牵引、挛急,所以出现口噤不得语。这是一个“太阳病、无汗”的病。

再有关于湿的解释,《金匮》有“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条文。太阳病、无汗,湿邪病位在经脉,并且病位在上,气上冲胸、口噤不语,应该用汗法去解决,所以用葛根汤。用葛根汤是和解太阳、阳明两经的湿热和在表的风寒。这是用葛根汤。再有一个是用大承气汤。

(3).大承气汤
用大承气汤是痉病到了非常危重的阶段了。《内经》上是这样说的:“热而痉者,死,腰折,齿噤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高热的惊厥。外感证的时候,出现阳明腑实证的时候,再出现痉病这就算是比较危重的了。此时用大承气汤,也就是死马当活马治,最后的一个办法。张仲景治痉病的前两个方子应该是常用的,后一个条文用大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之类的,应该说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机会不多。即便见到,我们一般的中医也是不敢接手的。这条就不再多说了

在这一篇当中,张仲景对痉病的介绍就到此为止了。以上所讲,张仲景在《金匮》的痉、湿、暍篇中,是从三阳经的角度去介绍痉病的。但是,我们对于痉病的理解是不是就到此为止?像我发的那个帖子《颈部抽搐头部摇动求教》上,里边那个人的痉病所表现的就不是三阳经的痉病。也是讲堂有人问的:“还有内伤的痉病吧?”。张仲景在痉、湿、暍篇讲痉病的时候,确确实实就只讲了三阳经的痉病,但是,我们从《伤寒》、《金匮》上其它的篇章,还可以找到三阴经同样也可以导致痉病。

3.痉病的“痉”

刚才提到痉病的“痉”字,《内经》上讲痉急,相当于我们讲的肌肉的痉挛,有叫做肌肉挛急。癫痫的病人还是比较多的吧,以前叫抽羊角风,他在发病大发作的时候,角弓反张、脖子是硬的、四肢也是绷得特别紧的。按我们现在的话说,指的是一个肌肉的痉挛。在现在的条件下,阳明腑实热造成死亡的确实不多,但在古代因为热盛伤阴,造成津液的损伤。在后世医家有这样一句话:“留得一份津液,便存一份生机。”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指的就是:当出现阳明腑实热的时候,用承气汤急下存阴。但现在西医有事儿、没事儿都输液,这种津液损伤(或按照西医的说法就是脱水)的情况不太多了。在痉病上,热病成痉,或按照现在的说法是高热惊厥。高热惊厥就是发烧的温度很高出现的肌肉痉挛。伴有高热惊厥的是意识的丧失,简单地说,就是高热引起的抽风。有的人会伴有大小便的失禁。在这个时候就是比较危重的。因为现在西医急救的方法很多。出现高热惊厥时间长一点以后,首先造成一个脑部的损伤,出现脑水肿。(这是西医的观点。)现在西医一个是积极的降温,包括一切办法(擦酒精、敷冰袋、使用积极退热的药物),然后还配合用脱水的药,迅速地、积极地降低颅内压。因为脑细胞受损以后造成脑水肿,颅内压太高以后会出现颅压高的症状:如心跳过缓、神经性呕吐。如果说这些症状进一步加重的话,那就是脑病,可能造成死亡。高热惊厥热病成痉的肯定是个危重的证。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我们见到的不多,即便见到一般中医也是不敢接手的。这个问题就解释到这儿。

三、三阴经的痉病

1.用整体观来理解痉病

张仲景在这一篇主要指的是三阳经的痉病,这几条都是三阳经所导致的痉病。在张仲景的六经中,外邪首先中的是太阳、少阳、阳明。然后它还要传入阴经。三阳经可以导致痉病,那么三阴经会不会导致痉病呢?像《伤寒》第29条当中“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脚的挛急就是一个痉病。

但是这个痉病又与我们刚才说的痉病四条标准又有些对不上。1.颈项强急;2.背反张;3.卒口噤4.独头动摇。这四条作为痉病的四条标准。这四条标准是张仲景在这一篇当中所列出来的,也是后世医家所遵循的。但是我们知道《伤寒》、《金匮》是前后呼应的。他非常重要的学术特点是前后呼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他和我们现在所讲的病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讲的咳嗽就是咳嗽,腹泻就是腹泻。张仲景讲六经病变的时候,或者是按照正常的传经顺序,或者是不按,或者是直中,按照疾病本身所固有的发病规律去讲的,不像我们把病名单独的分开来说。

关于这点说前几天见到一个病人,这个病人因为头晕在一家大医院住院,基本上能做的检查都作了,给她最后下的诊断是: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症、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这么多种病,我们现在讲病都是单独的病名。比如说甲状腺结节和冠心病之间是什么关系?现在病人认为它们没有关系。糖尿病和甲状腺结节有没有关系?(病人认为)也没有关系。但是张仲景讲《伤寒》绝对不是这么讲的。把患者出现的症状是串在一起的。是每一经的病,还是两经、三经的合病、并病, 他是这样说的。

2.三阴病也会出现痉病

关于三阴经所导致的痉病,应该说历代都没有特别明确的表述出来。包括张仲景的那个年代、《难经》时代,包括后世的医家都没有特别明确的表述。但我们从《内经》、《伤寒》可以总结出几点:仲景讲三阳经痉病时的四条标准:颈项强急,我们也可以称它为头僵、体僵或能仰不能俯。能仰不能俯,是三阳经的特点。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头仰不能俯)这些是三阳经痉病的特点。从张仲景的书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三阴痉病的特征:1.头能俯不能仰,就是能低头不能仰头。2.还有29条讲的脚挛急。3.再有是身啳 (juan3)不能仰者。按我们当地的土话就是抽抽着、缩缩着,也就是不能伸直。肌肉不自主的牵动也算,其中范围扩张到比如说老年人的摇头,其实也应该从痉病去考虑,还有一个帕金森氏症。我们现在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帕金森都没有很好的办法,对它的研究非常局限。我们中医对帕金森的认识也非常局限。就是大家有机会遇到帕金森的病人,多从痉病的角度去考虑。

三阴经的痉病的治法就是从阴急温,一个温法。太阳病当中见到背恶寒者,不等出现身啳 (juan3)就早早的从阴急温,早早用药,预防它出现身啳不能仰。这是太阳证见到背部寒的。在少阴证中见到下利,清水似的,口舌干燥的,不等出现项背强急,他(张仲景)也是早早地从阳着手用药,预防它出现三阴痉病的不能仰。这些条文我们不一一找了。御心老师讲方剂讲得非常的棒,等御心老师讲方剂的时候,肯定会提到。张仲景在痉、湿、暍这篇提到三阳所导致的痉病,实际上在他整篇的行文当中对三阴所导致的痉病也已经做了交代。在我们学习条文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一点。

下边再简单地说一下痉病的脉,总的来说,痉病的脉是比较强的脉,尤其是三阳痉病的脉象是强的。出现强的脉当中,﹝我的﹞体会是柔软和缓的脉是见得不多的。“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沉而细”我们表面上看,沉为在里,细为津液的不足。但你仔细看“沉而细”应该不是带的柔软和缓的脉,而是带着比较强、不柔和的脉象。再有一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shushu﹞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这是我们刚才解释过的。

3.脉象如蛇

还有,痉病,脉伏,“直上下行,而复以按之紧如弦。”在这儿的脉伏不应当理解为后世脉法的伏脉,在这儿的脉伏应当指的是位置比较靠下,实际上应当指的是沉脉。因为沉脉的特点是直上下行的。直上下行的描述应当是弦、紧的脉形。在我们指下的感觉就是弦、紧、而失柔和的脉象。在痉、湿、暍篇中只提到一个“其脉如蛇”,但没有描述 “其脉如蛇”症状是什么?,“其脉如蛇”该怎么理解?因为痉病本身就不容易见到,痉病的“其脉如蛇”也很难见到。因为按痉病的病症分析,经脉失养,尤其发汗过多之后。我不知道大家对湿和热之间的关系理解到什么程度,上次讲桂枝汤用法的时候强调一个汗法,汗法就是微微似汗出并维持一个小时以上。微微似汗出并且维持时间长风湿都去掉了,并且包括治风湿的麻黄加术汤的去汗法。发汗的过程如果是大汗,往往是风去而湿不去。湿不去往往又会搅动下焦的热。这是我们用汗法必须要注意的。大汗以后,一般人都知道大汗亡阳(汗多伤阳),同时汗为阴液,大汗之后也会伤阴,所以大汗既亡阴又亡阳。那么出现“其脉如蛇”,阳气被伤了,阴液也被伤了。这时候可能出现的一个变证就是虚阳外越。虚阳外越的脉象应该出现浮而无根,就是浮、弱、数的脉象。但在这个时候,因为发汗搅动了下焦的湿,脉像被湿所粘滞,出现了脉象如蛇一样,一会快一会慢,就是浮阳想挣脱湿的迟滞。湿对脉的束缚小一点儿,脉就快一点儿;湿的迟滞强一点,脉就慢一点儿。所以出现脉象如蛇。

4.暴脉长大为痉欲解

下一条“暴脉长大者,为欲解;其脉如故,及伏弦者,为未解。”说欲解和未解,比如说少阴病的欲解:“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少阴病从紧脉到七、八天的时候出现微脉,脉解是从紧脉到微脉,手足暖和了(手足反温),这时是少阴病的脉欲解。在痉病上“暴脉长大者,为欲解”,这条应该说不怎么太好解释。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解释一下吧。因为我们知道伤寒的传经是太阳先受之,阳明、少阳,然后三阴经,传到厥阴的时候,已经传遍了。有的不治自愈;有的不愈还要继续传。传到厥阴之愈与不愈,应该说从脉象上是可以观察到的。传到厥阴的欲解之时应该是出现什么脉象呢?按五行的生克讲,厥阴肝,见肝之病当知肝病传脾,邪传到厥阴以后,欲解的时候,出现肝木克脾土的症状。也就是说传到厥阴以后,要传脾土,传其所胜。传到脾土后,出现的症状是腹胀满、不欲食、时腹痛、下利这些症状。但是腹部胀满的脉象应该是什么?脉象是长大的。所以就是这一个 “暴脉长大者,为欲解。”我认为应该是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今天就讲到这儿吧。

[ 本帖最后由 海韻 于 2007/6/21 22:45 编辑 ]
发表于 2007/6/21 18: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校的中小標題是我擬的,
不一定對,請老師、朋友們及三校的學友糾正。

原帖由 素灵 于 2007/6/21 17:50 发表
070531大熊猫—糖尿病及其脉象

现代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
 
1.        以症状特点分型:上消,中消,下消,痰湿,湿热。
2.        以阴阳为纲分型:阳虚型,阴虚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
3.        以气血 ...

素靈兄辛苦了!

我接著二校這一段吧。

可能會慢一些。
也有點黔驢技窮,盡力而為吧。...................
发表于 2007/6/21 20: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1.07/05/03 胸中大气/傷寒浮脉......................﹝打字原稿未出﹞
谁有5月3日的录音,如果没人整理,我来整理。
发表于 2007/6/21 20: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
謝謝素靈兄!

在「07/05/03 胸中大气/傷寒浮脉」中,
大熊貓老師講了許多「傷寒浮脈」的原則,和卒死﹝胸中大氣﹞問題。
也很精彩。



關於傷寒脈法,大熊貓老師已講了六次,情況如下:

1.第一讲 07/05/03 胸中大气/傷寒浮脉............................﹝打字稿已出﹞
2.第二讲 07/05/10 六氣/浮脉........................................﹝二校完畢﹞
3.第三讲 07/05/17 痉病病证脉......................................﹝二校完畢﹞
4.第四讲 07/05/24 糖尿病証脈﹝一﹞.............................﹝二校完畢﹞
5.第五讲 07/05/31 糖尿病証脈﹝二﹞.............................﹝二校完畢﹞
6.第六讲 07/06/14 糖尿病証脈﹝三﹞.............................﹝二校完畢﹞
7.第七講07/06/28  傷寒脈法

[ 本帖最后由 海韻 于 2007/7/6 16:12 编辑 ]
发表于 2007/6/23 20: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讲:070531糖尿病证脉﹝二﹞ 二校

﹝素灵_打字一校_07/05/31_大熊猫老师_讲糖尿病脉证之二)

一、现代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1.糖尿病之现代分型

上次说的是现代的中医也就是官方的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上次讲的是病因病机。今天说现代中医对糖尿病辨证的分型。上次我们讲过中医对于糖尿病最大的缺陷是是没有自己的诊断,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起码在中医院内部,是以西秸锒献魑?曜迹?缓蟾愕闹幸椒中停?ケ嬷ぁ⑷ナ┲巍K?哉饧甘?甑敝校?颐强雌诳?⒃又荆?唇惨澹??径际俏饕降牟。?缓蟾阋桓鲋幸降姆中汀L悄虿∫彩钦庋?愕摹?br /> 在糖尿病的分型特别多,起码有几十个,大概有下面这些:

第一 以症状特点分型: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痰湿,湿热。
第二 以阴阳为纲分型:阳虚型,阴虚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
第三 以气血盛衰分型:气虚型,血淤型,气滞血淤型,气虚血淤型。
第四 以脏腑阴阳气血分型:这种分型比较多,大概有20多种,胃热伤阴,肺肾阴虚,肺胃阴虚,脾气虚,脾阴不足,阳虚脾弱,肾气虚,肾阴虚,肝阴不足,肾阳虚,气阴两虚等等。
第五 以综合方式分型:胃火炽盛型,肺胃燥热型,肺胃湿热型,肺胃气阴两伤,燥火伤肺,胃燥津伤,肠躁津伤、脾气郁热等。

了解上述这些,大家就可以大概了解期刊杂志他们是怎样分型的,这些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在这些分型中,比较经常用、通用的有三型:阴虚热盛型、气阴两伤型、阴阳两虚型,这三型好象是国家卫生部为了统一糖尿病辨证分型规范而提出的,一直在临床当中应用。

2.针对阴虚的主要用药

在临床用药上,每个分型基本上都对应一个方子,观点分歧比较多,用药也比较杂。因为现代中医对糖尿病基本病因病机的认识是阴虚导致的热症,认为病变在胃、肺、肾,所以应用最多的药天花粉、知母、元参、生地、玉竹、麦冬、山药、首乌、熟地,这些滋阴、清热药的使用率是比较高的。其它的补气药:如黄芪,使用也比较多。由于用药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所以滋阴、清热的药用得比较多,补气的、扶阳的药用的就比较少。成药方面,市场上治疗糖尿病的成药品种比较多,广告也做得非常好,但实际用起来,效果并没有广告打的那么好。 可以说,效果非常的一般。

由于各家各派分型很多,用药分歧又很大,比较杂,这就不再一一介绍。

3.有效的药对

在糖尿病的处方用药上,有一些对药的效果还是比较不错,比如北京的四大名医施今墨,他的苍术配元参降血糖;黄芪配山药降尿糖。朱振宇的生石膏配知母、生石膏配人参:降血糖;花粉配生地、乌梅配五味子:降尿糖。为什么介绍他们的药对?因为不管中医怎么解释糖尿病,患者看的还是疗效,这包括:一是自我的感觉──用你的中药之后,是否在好转;二是用药后不可避免地,患者要参考西医的化验指标。在临床当中,现在化验这么方便,病人用了一段时间药后,肯定会到医院去化验,看看西医的指标如何。在实际工作当中,西医和中医也不是对立的,不是天生就是敌人,是相互配合的,我们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不管用什么方法,就是让疾病好转或者治愈,这才是我们应该干的事。按照我们中医的理法方药去处理糖尿病的时候,假定患者的自我感觉非常好,也要兼顾到他的指标。像施今墨和朱振宇,他们的对药也完全是他们的经验之谈,不是闭门造车,坐在屋子里想出来的。对于前人的东西,只要是可用的,我们都应该继承使用。在期刊杂志上还有很多属于个人经验方面的介绍,就不再详细介绍了。

二、我对糖尿病的认识

下面谈谈我对糖尿病的认识:
上次也提到一个话题:现在的糖尿病不完全等同于消渴病。下面谈谈我对糖尿病、消渴症病因病机、处方用药的看法。

1.糖尿病不等同于消渴症

我们知道,古代中医对疾病的命名,其中以症状名命名,是常常使用的一个方法,例如咳嗽,消渴,都是以症状命名的。“渴”指的是自我感觉口渴,喝水多,多饮;“消”一方面指的是消谷善饥,多食;另一方面还包括日渐消瘦。为什么说现在的糖尿病不完全等同于消渴病?首先,现代人的糖尿病消渴的症状不明显,比如说“口渴、多饮”这个症状现在不明显。糖尿病人往往在前一段时期,﹝这一段时期可能是几年、也可能是十几年﹞曾经有过能吃,体重比较胖,有所谓的脂肪肝,高血脂,血压有点高,或者心脏脑血管有点问题。等到糖尿病发病时,往往是吃得不多了,没有渴多饮、多食的症状。有一部分人是因为逐渐变瘦而去作检查,但是大部分人往往是在正常体检时,或者比如因外感病而咳嗽、而这种咳嗽又比较顽固,用药效果不太好的时候去查血糖,这时发现血糖比较高。又如有些女性,出现泌尿道感染,本来这个病不管中医还是西医是非常容易治疗,可是她这种泌尿道感染不容易治好,病期比较长。还有一些人在皮肤上反复起疖子,中医称之痈,西医叫为毛囊炎,查体结果查出是血糖高。他们相当一部份人,在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比如吃得多、尿的多、喝得多等这些症状都没有。体重在逐渐减轻,是需要较长时间、起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看出来,这些人的症状非常不明显。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把糖尿病归结到消渴病并不合适,这是一点。第二点,古代中医在论消渴病较早的时期,也认为是肺胃的热象,在这时候,他的脉像应该出现的是洪大脉,可以兼数,兼浮。可是我们在临床当中,看现在的糖尿病的时候,他的脉像没有洪大,而是沉、弦的,有的人兼一点数脉。这也说明现在的糖尿病和古代所描述的消渴病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在上个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糖尿病的症状和消渴病的症状还是基本吻合的,到了九十年代,大部分也是吻合的,越到现在,吻合的症状越在逐渐地减少。有一部分人的症状和古代消渴病的症状一致,就可以按照古代描述的消渴病去诊治。但是,如果症状不一致,而化验结果是糖尿病,我们仍然机械地按照消渴病去治疗,可能就会出问题了。

2.古治消渴  鲜用《伤寒》乌梅丸

那么,古代中医对消渴病到底是怎么认识的?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里提到了消渴,所以后世医家就把消渴病作为厥阴病去诠释的,很多人把糖尿病归入到厥阴病,我们说这种归纳方法存在着问题。“三二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后世往往看到《伤寒》上有这么一句话,就把消渴病看作厥阴病,也把糖尿病看作厥阴病。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伤寒》指的是外邪,外邪按照六经传变规律,传到厥阴经后出现的消渴,这个消渴是因为外感的热邪传到了厥阴才出现的消汤,假如把这个热邪解决掉以后,消渴很快也就缓解了。而古代中医、包括《内经》上面所描述的消渴病是一个慢性的病,病史经年累月的,不是几天的事。因为一个综合的原因,造成阴阳的失衡而出现一个杂症,有一个病变发展、进展的过程。同时,古代中医论消渴时,有的人虽然也从厥阴去论述,但是他们所用的方子,很少用到厥阴的代表方“乌梅丸”。所以,按厥阴病去解释消渴,是停留在非常表层的字义上面理解。再者,提出这个观点的人,假如他有10-20年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就不会再坚持这个观点了。

3.《内经》“消”病之启示

(1).消瘅  高梁之疾
中医认识糖尿病,比较早的还是在《黄帝内经》。在《内经》的《通评虚实论第二十八》上有这样一句话:“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介绍了几个病,这几个病种,指出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这里的“肥贵人”,指的是饮食,不代表经济地位或者政治地位高的人。这里“消瘅”的“瘅”字的意思有这样几个方面,1.一般指得是“热邪、热气盛”。在《脉要精微》上,是这样说的:“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2.在《举痛论》上,“热气流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3.在《素问‧玉机真藏论》上:“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欬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这个发瘅是一个热,烦心,出黄,这个黄是指尿黄。内经上对“瘅”字的解释有这三条。在《说文解字》:瘅就是“劳病”。这个“消瘅”我们可以理解为消渴,这个消渴病是因为肥贵的饮食造成的。

(2).肺消  饮一溲二
第二条,《气厥论篇第三十七》:“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心不论“移寒于肺”还是“移热于肺”,都出现这种消,怎么解释呢?我们知道五脏都参与水液的代谢,肺主肃降,对于肺主肃降的的功能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找一根不太粗的空心管,灌满水,堵住管上面的口,下面的水是不会出去的;但是,一松开上面的口,水就全都流出去了,有人在形容肺的肃降时,是用这个作比喻。假定有一头堵住,肃降功能丧失以后,水液就不通了。我们在治水病的时候,“腰以上肿当发其汗”,就是在宣通肺气。有人把肺称为“高原之水”,或者叫“水出高原”。饮食入胃,由于精气而上,肺通调水道而下,寒热入肺之后,高原之水被寒热所胁迫,合外饮之水长驱直下,出现饮一溲二或者膈消。这条说明消渴病的病机起码有肺的参与,肺寒或者肺热。

(3).阳明消  津血燥竭
再有在《阴阳别论第七》上说:“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故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 死不治”,“二阳竭,为之消”。二阳指的是阳明,手阳明大肠主津液;足阳明胃经,又是气血生化之源,胃热消谷善饥,是血中的浮火,指的是血的不足。当出现二阳竭,一个是血的不足,一个是津液的不足。血和津液的不足和后世理解的阴虚内热、燥相对应。从这两条可以看出,消渴病主要是由肺胃的热燥引起的。

我们再来分析造成肺胃阳明热燥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通过什么环节出现的内热。在《内经》的《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上,“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这段非常明确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胃气热?心热怎么来的?胃热上升胸中,由于心肺同为上焦,所以同时出现心热和肺热,由于心热又移热于肺,所以肺热比较明显。从这也找到消渴病的病因是肺胃的热为主,时间长了也牵涉到肾,而肺胃的热又是由胃气热导致的。

那么,又为什么会出现胃气热?我们要耽误点时间,详细地解释一下。因为不只是糖尿病,还包括胰岛素抵抗综合症所涉及的所有的病种,它们和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一致的。造成胃气热的病因在《熊猫戏说脉》上点过一下,但没有发展,现在阐述一下。上段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因为“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脾胃升降功能出现障碍,出现胃气热。

4.“消”于胸中大气衰少

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出现障碍的原因又是什么?是因为“有所劳倦,行气衰少”。这个“行气衰少”指的是胸中大气,是宗气。这个话题我曾在《建构中医基础》中多次说过,后世医家发展得比较少的,惟独就是这个胸中大气的精气学说。大家知道脾胃后天之本,胃中的水谷之气和胸中的清气、元气,也就是宗气相合之后才能灌注全身。因为“有所劳倦”,胸中大气衰少,造成水谷之气滞留于胃中,导致了胃热。这一条把消渴病的病因进一步的明确了:“有所劳倦,行气衰少”是造成消渴病的原因。

刚刚我们讲了糖尿病不等同于消渴病,现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现在的糖尿病实际就是一个劳病。我们还可以找它的证据,如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上:“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答“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在心肝肺脾肾五脏的脉上,微小都定为消瘅,微脉小脉都是一种不足、虚损的脉。

在《金匮》的《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上有二条。第六条:“劳之为病,其脉浮大”,在第十二条,“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从这些方面,应该说,我们就可以把现在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定为劳病。因为在临床当中,中医本身没有诊断,往往是依靠西医的检验和诊断。而实际糖尿病人在很早以前、在还没有成为糖尿病时,应及早发现问题,产生怀疑时,要让病人及早作五点血糖的检查。因为在出现糖耐量低点时,脉象上已有非常明显的反映。这个反映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脉象。第一个条件在胃热时期,因为胃热所以就会出现阳明的脉,就是洪脉,脉象比较大,可以伴有洪数、浮洪。第二条件是洪脉兼有弦象。这个也可以说是第二个;第三个条件是在左关位的肝脉部位出现虚而无力的脉象。洪脉指的是脉体宽大,弦脉指的是端直以长,比一般的脉要稍微有点力,在肝脉这个部位出现虚而无力,这就是察独。这种人往往有糖耐量的低点,虽然患者没有任何症状。

具备这三个条件,对于形体比较胖的,年龄在30岁以上,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去查糖耐量。为什么去查?因为中医发展到现在这一步,如果没有西医的指标患者也不会相信你,得到西医的曲线后,你给他分析是怎么回事,需要怎么调整,对于仅仅糖耐量低的患者,在这时候能把50%-70%的人调整到正常状态的。如果不注意,很快就会发展成糖尿病。它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及早调治。

三.糖耐量低的早期治疗﹝治法一﹞

怎么调整?官方的观点就是阴虚内热,往往就用一些滋阴清热的药物。这些年,凡是能收集到的辨法,我都用过。这时虽然脉象出现洪脉、弦脉,我的看法是应该看这种洪脉是真热,还是假热?热在血分,还是气分?《金匮》上“弦则为减”,减也是虚损病。综合这些年的体会,在这时候尽可能不要用滋阴的药。因为热象是标象,它的本质是虚的。用滋阴清热的药要比较慎重。

这时用什么?还是建议用经方,就是白虎加人参汤。用白虎汤清阳明的热,用人参补气。如果白虎人参汤用得好,几剂药后脉象就会发生改变,洪大脉变小了,左关位不足的脉象更加明显,变得虚而无力和细,提示肝阴不足。肝体阴而阳用,脉象改变后,这时候就加用补肝阴的药,象五味子,酸枣仁,白芍,川芎。还要适当的用一点用阳的药,如附子,几克就行。或者在这种洪大的脉变细小以后,干脆直接就用金匮肾气丸,服的时间需要长一点,经过3个月到半年的调整后,糖耐量低点的曲线就可以转为正常了。这是在没有出现症状的时候的做法。至于用白虎人参汤,用到3-5天看看脉象的变化,如果有变化就停药,再调药。

﹝治法二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海韻 于 2007/6/24 07:28 编辑 ]
发表于 2007/6/23 20: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標題是我加的,不一定對。
歡迎   老師和學友批評更正!

我之二校,除了聽錄音校對外,也協助拿出結構框架。
由於文字較多,許多細節可能兼顧不周細,錯漏仍在,有待修正。
辛苦三校的朋友了!

回家吃飯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17: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素灵 于 2007/6/21 20:08 发表
1.07/05/03 胸中大气/傷寒浮脉......................﹝打字原稿未出﹞
谁有5月3日的录音,如果没人整理,我来整理。

已传给素灵,谢谢您的付出,非常感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17: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