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3/28 23: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下同欲”-----获得良好的医疗效果
按语
在《用药如用兵》医治疾病的过程中,医生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是治愈疾病的重要因素。《孙子兵法》中有很多关于将帅和士卒、君主和民众因为关系融洽而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战胜强敌的论述。《谋攻篇》在谈到战争取胜的条件时,就总结出一条规律:"上下同欲者胜。"如果将帅和士卒、君主和民众同心同德,将帅爱护士卒,君主关心民众,士卒服从命令,民众拥戴君主,大家为着一个目标--击败敌人、保家卫国,就会形成强大的坚不可摧的力量,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祖国医学,自轩岐以降,一脉相承,代有发展。宋、元以后,虽有流派兴起,然其理论基础,大体上不逾越《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著作的内容。正如宋濂题《格致余论·序言》中所说:“金元以善名,凡三家:日刘守真氏,臼张子和氏,臼李明之氏。皆以《内经》为宗,而莫之有异也。”这意味着中医投有什么派系,不过各人在各个不同的角度上有所发展和特长而已。
祖国医学的文献,浩如烟海。我们学习和研究,应从何着手,实有探讨之必要。我的体会,对中医古籍的学习,可分为必读,览阅及稽考三种方式。为了有的放矢,学以致用,又可分为“晓其意”的粗读和“达其理”的精读。而且精读,必须要在实践中反复阅读,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
必读之书,一般认为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和《温热经纬》等。必读书中,如《内经》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论”、“六节脏象论”、“脉要精微论”、“至真要大论”之类的有关基础理论诸篇,对中医各科均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需要精读。如习内科者叉应细读“热论”、“疟论”、“款论”等。学习针灸者又应细读“经脉别论”、“刺要论”、“缪刺论”。“九针十二原”等。总之,对一部《内经》,读时要有一般和重点之分。对 《金匮要略》原与《伤寒论》同是张仲景全书《伤寒杂病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分为二书。它当然也是从幸存的残稿中,发掘和整理出来的。现存之书,分为二十五篇(据《金匮玉函要略辑义》),计二百二十六方,是内科(包括部分外科、妇科)杂病分型辨证和治疗的典范,至今仍有效地指导l临床。因此,它与《内经》、州灯寒论》等,同样是必读之书。学习的基本方法,可参照《伤寒论》。
但是,《金匮要略》以各个证候为基础,它与六经辨证,有哪些关系?而且此证和彼证之间,如湿痹之与历节,溢饮之与水气,有哪些区别?特别是同一症征,为什么提出两张主方?如「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又如,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诸如此类,都要通过独立思考,才能晓其义、达其理。如果仅停留在字句的解释,还只是隔靴搔痒。
此外,就是温热病学,它是伤寒学说的发展,对急性热病舶辨证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关的文献也较多,值得必读的有《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此外,《温疫论》亦可选读。可以览阅之书,历代著作,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值得推荐的,如金元四大家、明清八大家的著作,当为首选。我的体会,览阅历代名家的著作,能明其学术观点,领会其医疗经验,是览阅的主要的。因此,亦有粗读和精读之分,有一般和重点韵区别。如李东垣的《睥胃论》、徐灵胎的《源流论》等,应作为重点书读。历代医家的医案、医话、随笔等等,也有不少的独特经验和见解,值得览阅。个人认为在医案方面,如《寓意草》、《王孟英医案》,《谢映庐得心集》、《程杏轩医案》之类,对症状的描述、处方的意义、治疗的效果等,叙述得较为详明,端绪易寻。如《临证指南》、《王旭高医案》、《丁甘仁医案》之类,要从其同一类门的医案中,通过综合分析,推求其辨证和论治的规律,吸取经验,确有很大的意义。稽考之书,大都是方书和本草之类,近似工具书。譬如览阅《巢氏病源》,虽有病因、症状的记述,而无论治的方药。对此,须与《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等,互相对照,才能得其全面。
《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应用于医疗疾病,还有多种,从上述《用药如用兵》谋略来看,《孙子兵法》对于医疗疾病,有着一套如何防治的完整理论。这些理论从战略的高度对医治疾病的方法作了高度概括,是指导医疗保健工作的锐利武器。清初名医徐大椿称:"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在引用清初名医徐大椿《孙子兵法》中的理论,操作方法以及辩证论治的秘诀,不胜枚举,异彩纷呈。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8 23:4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