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与古代军事思想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也融入了许多军事思想。
1、“司外揣内”与《孙子兵法·行军篇》
中医认识疾病有一条基本原理,就是“司外揣内”,意为观察、分析病人的外部表现,透过这些表象,认识疾病内在变化的本质。《孙子兵法》十分强调通过表象而认识敌人实际动向的重要性,《孙子兵法·行军篇》列举了三十多个这方面的实例:“众树动者,来也”,“鸟起者,伏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步兵)来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半进半退者,诱也”,“鸟集者,虚也”,“旌旗动者,乱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等。
上述这些实例,其前半句是表面现象,后半句才是敌人的真实动态。病情也有许多表面现象,而在这些表象的背后隐藏着疾病的真实病因。《内经》上说:“百病之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各显其症。”可见“症”(表象)与“病”(实质)之间是有着一定联系的。医生检查病情,正应通过表象而识别疾病的真正病因。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5 12:0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