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湿疹临床研究摄要
时间:2007-1-10 6:17:03 来源:WangDoor.Com
1、湿疹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现代医学认为,湿疹属变态反应、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复杂,可能有免疫、遗传、神经调节、环境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中医古代文献对湿疹的认识,首见于《金匮要略》,“浸淫疮,黄连粉主之”。《医宗金鉴》认为其病机“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现代医家延续前人的认识,概括湿疹的病机,不离“风、湿、热”邪,认为湿疹的发病主因先天禀赋不足,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感风湿热邪,郁于腠理而发病;或因饮食不节(洁),嗜食辛辣肥甘厚腻,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而发;病情反复迁延日久,则耗血伤阴,致脾虚血燥,肌肤失养。因此,“风热湿阻型”,“脾虚湿盛型”,“血虚风燥型”或“阴虚血燥型”是临床常见的辨证分型方法。在此基础上,不少医家从脏腑经络角度论述湿疹病机。瞿幸等认为,湿疹急性发作多责之于心,亚急性、慢性期多责之于肝、脾,并将湿疹增加了肝胆湿热型和肝风湿热两型。另有从脾胃论治者,认为小儿湿疹发病多由胃肠滞热而成,证属胃肠积滞。从肾辨治者,认为脾肾两亏型在慢性湿疹发病中不容忽视。日本学者则从皮肤与肺相关出发,辨证湿疹首先考虑肺的失调。对慢性湿疹,还有学者认为,有寒湿、情志内伤所致者,强调“内虚”为其发病的先决条件,外来因素通过内在有关脏腑虚弱而发病。结合西医将湿疹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又有学者主张在辨病时,宜做出中西医双重诊断,认为辨病为一级诊断,辨证为二级诊断,其中风热型相当于丘疹性湿疹,湿热型相当于急性渗出性或合并感染性湿疹,脾虚型相当于亚急性湿疹,血燥型相当于慢性湿疹。
2、中医药治疗湿疹
辨证分型、分期论治湿疹 随着现代医学在中医药学领域中的不断渗透与结合,临床辨治湿疹,既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又结合西医分期治疗思路,并取得了较好疗效。马仁美对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辨证分服清热利湿方、祛风凉血方、养血祛风方的同时,配合中药冷湿敷、外敷和浸洗诸法内外合治,总有效率86.5%。董忠祥辨治湿疹,认为热重于湿型(相当于急性湿疹),治用清热凉血、祛湿止痒;湿重于热型(相当于急性亚急性湿疹,皮炎渗出较重),治用健脾利湿、佐以清热;脾虚血燥型(相当于慢性湿疹),治用健脾燥湿、养血润肤,并外用中药黄芩、甘草、明矾煎水湿敷,总有效率96.1%。康景华等进一步对急性湿疹进行辨证,湿热型者治以健脾燥湿,祛风止痒,用除湿胃苓汤加减;热盛型者治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龙胆泻肝汤,外洗用花椒、枯矾、艾叶、苦参、蛇床子、青盐。慢性湿疹则以活血祛风合剂、滋阴除湿汤等方为主治疗,其中瘙痒甚者加乌蛇、蝉蜕等,干燥蜕皮者加熟地、天冬、麦冬、沙参等,湿热较重者加用黄柏、萆解等,脾虚者加苡仁、白术等,总有效率99%,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
单方、验方论治各型湿疹 一些医家为了临床应用方便易行,根据临床经验,探索了一些单方、验方。临床用苦参总碱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较普鲁卡因与苦参、苦参液、苦参片作用好。用中药有效成分丹皮酚、雷公藤多甙以及血竭粉等单味药治疗湿疹,具有疗效肯定,见效快,疗程短等特点。
此外,还开发出一些中药针剂,使湿疹的治疗更加有效快捷。如苦参素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生地注射液、山药注射液,以及由蒲公英、苍耳子、白花蛇舌草三味中药制成的中药抗炎一号注射液等,临床疗效均超过80%。
湿疹的中医药外治 湿疹的皮损表现形态多样,各期的外治原则也不相同,如果治疗不当,会延误病情,因此选用正确的外用药物尤为重要。对于红斑、丘疹为主而渗液较小的皮疹,治宜缓和消炎,避免刺激,可选用具有清热止痒作用的药物外洗。对于水疱糜烂渗出明显者,则宜收敛消炎,可用中药湿敷。常用的外治药物有:青黛、紫草、苦参,马齿苋、野菊花、黄柏、蒲公英、土茯苓、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冰片、枯矾等,这些药可单用或 2~3味配伍应用,治疗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近年来。又有不少新药验方,如刺黄柏根茎皮、杠板归以及一些虫类药物,如蝉蜕、乌蛇、蜈蚣、僵蚕、五倍子等煎汤外用,均取得满意疗效。
其它治疗方法针刺疗法是祖国医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王勤等取曲池、合谷、三阴交、行间、内庭等穴以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湿疹。肖冠峰等取穴肺俞、心俞、曲池、血海、内关等,抽取耳背静脉血穴位注射治疗手部湿疹,总有效率可达97.2%。此外,采用激光、冷冻等现代治疗手段为湿疹的治疗又探索了一条新路。
3、中医药治疗湿疹的实验研究
随着现代研究手段的提高,中医药治疗湿疹的机理研究不断深入。刘子文等将湿疹分为风热、湿热、脾虚、血燥四型进行甲皱微循环与湿疹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发现管袢形态异常者占70.4%,扭曲型最多,各证型之间在甲皱微血管数目、管袢长度、袢顶宽度、掌心的皮肤温度上都有显著性差异。对中药药理的研究显示,丹皮酚对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点在过敏反应的输出阶段,而对输入阶段并无影响。野菊花治疗湿疹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中含有的绿原酸、异绿原酸、肌醇、鞣质、野菊黄酮甙、野菊内酯等活性成分的综合作用相关。各治疗湿疹的中药方剂均有抗Ⅳ型变态反应作用,其中尤以凉血清热祛风利湿方作用最强。进一步研究显示,消风散、黄连解毒汤、十味败毒散等8种方剂在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时间,对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不同,部分方剂还呈现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小儿湿疹洗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金葡菌、大肠杆菌、棒状杆菌等微生物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又从抑菌角度阐释了中药治疗湿疹的机理。此外,中药还可通过改善皮肤屏障功能,上调血浆 CGRP浓度发挥疗效。
4、结语
湿疹的病机以内虚为本,“风湿热毒邪”外壅肌肤为标。临床急性、亚急性湿疹辨证多属风热型、湿热型、风湿热困型,其中湿热者可有脾胃湿热、肝胆湿热等;慢性湿疹的证型包括脾虚湿阻、血虚风燥、湿瘀互结、阴虚湿恋等证型。治疗要标本兼顾,注意化湿、祛风、清热、解毒,对慢性湿疹要兼以养阴、健脾。目前,中医药治疗湿疹的方法很多,已经研制了一些有效的中药外洗制剂,但还缺乏治疗湿疹的内服中成药及外用的有效散剂或霜剂、软膏等。近年来,湿疹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因此进一步探明湿疹发病机理,寻求确切有效的治疗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随着中医药治疗湿疹的机理研究不断深入,借助现代化的科研手段,将促使中医药治疗湿疹的研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实用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