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3/20 23: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灸甲乙经》
二、《甲乙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针灸甲乙经》全书十二卷,128篇。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从一卷至六卷为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针灸学的基本知识;从七卷至十二卷为临床治疗部分,包括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腧穴主治。卷一主要论述人的生理功能,如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精神魂魄、精气津液等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脏腑与肢体五官的关系等。卷二论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标本、经脉根结、经筋等的循环路线和发病情况,以及骨度、肠度与肠胃所受等。卷三为腧穴主治部分,共厘定了腧穴348个(其中单穴49个,双穴299个),并采用分部依线的方法,划分了头、面、颈、胸、腹、四肢等35条线路详细叙述了各穴的部位、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卷四论述了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具体内容,重点论述了四时平脉与脏腑病脉、死脉,以及三部九候的诊断方法。卷五为针道。详述了九针的形状、长度和作用;针刺的手法和补泻的方法;针灸的禁穴和禁忌等。卷六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论述了生理与病理等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从七卷至十二卷为临床治疗部分,包括内、外、妇、儿等科,尤以内科为重点。内科共有43篇,其中属于外感病的6篇,内伤杂病32篇,五官病5篇。主要论述了因六淫、七情及其他致病因素所造成的五脏病、六腑病、经脉病、五官病等上百种病症。外科共有三篇,提出了将近30种病症,特别是对于痈疽(包括内痈)的论述较为详尽。妇科1篇,提出了近20种妇科疾病。主要论述了妇人重身九月而暗的病因、妊娠脉象,产后热病的预后和诊断,以及其他妇科杂病。儿科1篇,提出近10种儿科病症。主要论述了主要论述小儿惊癇、瘈疭、飧泻、食晦、脐风等病症。在治疗方面,书中介绍了晋以前针灸治疗各科疾病的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全书共列有腧穴主治800多条,为后世针灸治疗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确是一份宝贵的遗产。
由于本书是将《素问》等三部书的内容采用了“使事类相从”的归类方法,把散见于各篇章的一些相类的经文汇集一处,使对每一个问题的论述较系统的联贯在一起,这就为阅读带来不少的方便。如卷一之精神五脏论第一,便是把《灵枢》之本神篇、九针论,《素问》之举痛论、五脏生成论、宣明五气篇、阴阳应象大论等六篇中有关精神五脏的经文汇集于一处,使人读起来可以系统看出精神五脏的形成、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又如卷五针道第四所论述的针法,其中即包括了《灵枢》之九针十二原篇、官能篇又包括了《素问》之宝命全形论、刺禁论等篇中有关刺法的经文,这样就可以全面了解针刺前的注意事项、施针方法、针下感应、补泻手法、针灸禁忌,以及误刺致变等一系列有关针道的问题。
在理论上,绝大部分均系《灵枢经》与《素问》内容,通过分类编纂而成,故可以认为它是从《内经》派生出来的另一部《内经》系统的传本。因此,《甲乙经》实为研究《内经》的重要参考文献。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古本《明堂》早佚,而《甲乙经》则是根据古《明堂》厘定了腧穴,现存第三卷中,并将《明堂》中腧穴主治内容,分列为第七至第十二卷各种疾病之主治部分。这从《外台》卷三十九之《明堂》,亦可得到证实。故从《甲乙》、《外台》两书内容综观,似可以认定古《明堂》之书虽佚,但其内容基本上保留于该两书中。因此,《甲乙》一书,又是研究和探讨古《明堂》的主要文献之一。
该书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如《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载:“医博士一人,正八品上,助教一人,从九品上,掌教授诸生,以《本草》、《甲乙》、《脉经》分而为业。”列《针九甲乙经》为医家必读之书。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十九明堂序云:“《明堂》、《甲乙》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不可苟从异说,致乖正理。”强调本书的重要性和规范化。《宋史•选举三》载:“凡小方脉以《素问》、《难经》、《脉经》为大经;……针疡科去《脉经》而增《三部针灸经》。” 说明宋代亦以此书为针灸外科医家必读之大经。宋•程迥《医经正本书》又云:“古今方士言医道者多矣,宜折衷于《素问》、《难经》、《甲乙》、张仲景、王叔和等书。”这些记载充分说明了《针灸甲乙经》在历代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自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医学的对外交流,《针灸甲乙经》亦传至国外,曾对日本、朝鲜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公元701年日本依唐代制度,颁布《大宝律令》,其《疾医令》中规定:医生必修《甲乙经》、《新修本草》、《素问》等书。朝鲜医事制度,亦曾效仿隋制,设医学,置医博士,并用《素问》、《难经》、《甲乙经》等教授学生。说明当时日本、朝鲜的医学教育,《甲乙经》占有重要地位。
在历代医学著作中,《甲乙经》亦为重要文献根据。《外台秘要》卷三十九明堂,即是以《甲乙经》有关针灸部分为主要内容,宋以后的许多针灸著作中,也都引用了《甲乙经》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在国外的医学著作中,也有一些引用过《甲乙经》文,如日本针博士丹波康赖撰《医心方》,即收入了本书的内容。
在医学文献的整理研究方面,《甲乙经》对医经与针灸医籍的考订,也有重要价值,如宋•林亿等校《素问》时,即是以《太素》、《甲乙》为主要校本,近人肖延平氏校《太素》时,亦以《甲乙》为主要校本。
总之,《甲乙经》问世以来,直至今日,对医学理论的传授,医学文献的整理、针灸临床应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