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3/17 12: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皇甫谧故里
现在,宁夏的彭阳县和甘肃的灵台县都把皇甫谧视为乡贤人物,这应该是件好事,说明大家念祖思贤,不忘历史。当然,历史人物有可能足迹多地,或后人迁徙、分居于多处,但是,他的故里只能有一处。就如同华人文始祖伏羲(太昊)生于古成纪———甘肃天水———故里,建国并病故于陈———河南淮阳,两地人民都称他是名人,又都建祠庙纪念,是一个道理。所以江泽民同志曾为天水市伏羲庙题词“羲皇故里”,而朱镕基同志也曾给淮阳太昊陵题词,称此地是“羲皇故都”,两地都有历史渊源,并不矛盾。甚至在伏羲率领部落族众东迁的进程中,驻足地也都纷纷兴建纪念物,但它并不能改变羲皇故里在天水的事实。 那么,皇甫谧的故里在哪里呢?据正史记载,皇甫谧家族是西北名门,先祖皇甫谧曾任汉度廖将军,皇甫谧儿子名叫皇甫旗,曾任扶风都尉。他有两个儿子,长子皇甫节曾任雁门太守,次子皇甫规历任大司农、尚书、弘农太守、护羌校尉,封寿成亭侯,《后汉书》有《皇甫规传》,称他是“安定朝那人也。”皇甫谧是皇甫节之子皇甫嵩的嫡曾孙,生于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生活在三国和两晋年间。由于家道中落,自幼清贫,大器晚成,一生多病,隐居不仕,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晋书》有《皇甫谧传》,也称他是“安定朝那人”。无疑,皇甫家族故里在汉晋时代的安定郡朝那县是可以肯定的。安定郡和朝那县在何处呢?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安定郡是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从原北地郡析出设置的新郡,上隶凉州刺史部,下辖21县,朝那为其属县之一。汉志又载,县境内“有湫渊祠”。再根据《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综合分析,安定郡的治所当在高平城(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今宁夏同心县以南的宁夏固原市大部,还包括今甘肃省靖远县、会宁县和平凉市所属各县,均是该郡的管辖范围。可是,辖地中的朝那县地属今又何所指呢?经查《史记·孝文本纪》有这样一段记录:“十四年冬,匈奴谋入边为寇,攻朝那塞,杀北地都尉邙。”可知朝那塞应是秦长城一处关隘,因位于朝那城,故名为朝那塞。反之也证明朝那城应地踞长城朝那塞之内侧近处。或者朝那城就是在朝那塞。而秦长城的位置与走向也十分清楚,从甘肃入宁夏固原市境内,从市北郊走向彭阳县古城乡,再向东延伸进入今陕北,直抵黄河西岸。正好现在彭阳县境内靠近秦长城的一个乡叫古城乡。古城者,说明它年代久远,故名。而且位于该乡境内靠近长城内侧(南侧)又有一座古城遗址,仍较为完整保存下来。1979年,曾在古城公社古城大队出土西汉初年铜鼎一尊,鼎上清晰铸有“朝那”等铭文,已被考古界定名为“朝那鼎”。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在古城遗址发掘发现文化层深达4米,下层为汉代砖瓦的堆积层。这是古城即汉朝那县城址的考古印证和实物佐证。所以1984年7月,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王树林到古城实地考察后,他结合史料记载与考古实证,确认今彭阳县古城乡境内的古城遗址,就是汉代安定郡朝那县城的故址,这一结论早被我国史学界所公认。所以,无论是《辞海》、《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等大型权威工具书,都一致肯定汉朝那县治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我国历史地理权威学者、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西汉·东汉分册)也将朝那城址标在今固原市原州区和彭阳县之间的地方。 古史和地方志对于朝那古城位置的记载,在大致的方位上也是基本一致的。唐《元和郡县图志》记:“百泉县,西至州九十里,本汉朝那县地,故城在今县理西四十五里。”这里所说百泉县即今彭阳县;州即原州,今固原市原州区;故城即今彭阳古城乡之古城遗址。百泉(彭阳)至原州(固原)九十里,之间半程的四十五里处即朝那“故城”,与今里程也基本上是相合的。《水经注》也记:“朝那故城在今平凉县西北与固原州西南接壤地也。”(清)《通鉴》胡三省注:“汉朝那城在原州花石川”。而古城川亦称花石川。新中国编修的史书和新方志,如《宁夏通史》、《西海固史》和《固原地区志》、《固原县志》、《彭阳县志》等,均一致认为今彭阳县古城乡境内的古城遗址,就是汉朝那县治所在,它的管辖范围应包括今彭阳县全境和周边邻县的一部分地区。 考证朝那地属还有一个重要证据,即“湫渊”。因为《汉书·地理志》中说到朝那县境内“又有湫渊祠”。湫渊,大湖也。早在秦汉时代就被列为国家级祭拜名山大川、大湖的名单之中,所以在湖岸建有专供祭祀的祠庙,因湖名曰“湫渊祠”。《史记·封禅书》中早有记载:“湫渊,祠朝那。”后来各种史志均称之为“朝那湫”。从以上史料不难看出,朝那县境内有湫渊和湫渊祠。祠庙是人工建筑,年久易湮,但山川湖泊等自然面貌是难以灭迹的。作为大湖,其变化无非是水面积和水深、水量的大小而已。 现在朝那县治所已经考证清楚,今彭阳县古城乡境内古城遗址即是。而在它的周围有一个名叫湫渊的大湖吗?(明)《嘉靖固原州志·古迹》记:“东海,在州东南四十里”“东岸有庙”,“即古朝那湫。”在同一志书中又收录学政李诚撰写的《重修朝那湫龙神庙记》记文一篇。文章开篇就写道:“开城州东北距三十五里,有湫曰朝那,有山环焉。”“春秋时秦人诅楚之文,投是湫也。汉唐载在祀典”。不仅固原本地方志如是记载。再考之北魏《水经注》也记有“东水发源县西南二十六里湫渊,渊在四山中”。唐之《据地志》亦载:“朝那湫祠在原州高平县东南二十里。”还有清《平凉府志》指朝那湫即固原:“东南四十里”曰“东海子”。古人对朝那湫的记载虽有一定的出入,但大致方位和里程还是一致的,即朝那湫,在今固原以东约三四十里和今彭阳以西约五六十里之间的地方。对此,固原市地方志办公室老主任王恽和彭阳县地方志办公室高万伟两同志都有专文论证,确认“彭阳县古城乡西”,的“东海子”就是朝那湫也就是现在彭阳县的“东海子水库”。高万伟同志曾两次实地考察,一次空中鸟瞰观察,发现水库正如《水经注》所描述的“渊在四山中”,“如今还湫波涟漪”,而且在修水库时,还挖出距今数千年的古木,并在古岸边发现大量汉代大板瓦和汉以后的蓝琉璃瓦片,这不正是古湫渊祠的遗址吗? 从朝那县古城遗址与秋渊遗址的互证,再从考古发掘实物的印证,结合对正史、古文献和地方志书等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当代学术界集体攻关所形成的各种权威性大型辞书、工具书中一致的公认,古朝那县治就是今彭阳县境内的古城遗址是无可置疑的了。而《后汉书》、《晋书》等正史都明确记载皇甫谧和他以上的七代宗祖都是“安定郡朝那人”,皇甫家故里在古朝那县还有必要争论吗? 可是,这么重要的一位历史名人的历史和故里为什么会被后人搞得如此纷乱呢?按我的分析,根源可能出现在顾祖禹老夫子的身上。顾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大家,他于清初完成的《读史方舆记要》区著,是我国历史地理研究的集大成名著。但是他生于江苏,身在内地,没有深入到边地考察,对于记录边远地方出现一些差错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白玉微瑕”了。历史上各种史书都记录朝那在安定郡、原州、固原的东南,他却笔误为在“平凉府东南”,这样就把坐标南移了,随之“东南”方位也就整体向东南移位,而另有所指了,于是朝那就从彭阳县向南,从固原市向更东南错位了。另一个原因就是皇甫族姓是个大家族,后人离开故里,分居于各地是非常正常的事,迁移,分居后,为了纪念祖先,表达思乡的情结,在新居地,建祠、修祖坟、甚至把新居地的地名改成家乡故里的老名子,这是历史上常有的现象,在地名学上称之为“同源地名的播迁”。如宁夏的富平县迁到了陕西,而陕西的银川(银州)又移到了宁夏。就连三皇五帝、华夏初祖的炎帝陵不也是在几省内多处出现吗?更何况布衣皇甫谧呢?
来源: 宁夏网☆华兴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