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725|回复: 2

经方治疗肾系水肿病的用药规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2 13: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肾系疾病为难治性疾病,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如欲取得理想的疗效,须针对肾系疾病的病种、病因、病机、病情、病位的不同的病理变化,进行辨病与辨证的有效结合。中医治疗肾病,从古至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与总结,已取得较好的疗效。随着中医药如黄芪、大黄、雷公藤等在治疗肾系疾病中的广泛应用,全球肾脏病界愈来愈多地把目光聚集在中医药这块神奇的领域。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疗效卓著。深入研究之,对提高中医治疗肾系疾病疗效、探索治疗肾系疾病新思路,不无裨益。本文兹就《伤寒杂病论》中肾系水肿病的遣方用药进行一些规律性的初探。
  经方历经筛选,数千年不衰,不仅具有确切的临床有效性和实用性,而且是“医方之祖”和后世方剂发展的典范;不仅最能反映中医组方理论之原始面貌,而且具有扎实的现代药理实验研究基础,因此,经方集中体现了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精华。对经方配伍规律进行研究,不仅在理论探讨与临床运用上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在实验方法上具有操作可行性,而且在相同工作量的前提下,对其研究可以较其他方剂取得更多的信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仲景所创之方不仅具有非凡的实用性和合理性,而且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周密性。所以,经方以其独特的优势而成为方剂配研究的首选之方。治水肿,当代医学虽然有不少的治疗手段,但对于一些较为顽固的肾病水肿常缺乏良效。中医药辨证论治不仅有治标之优,更有治本之功。
  肾系疾病其主要证候很类似于古代医家所言之阳水范畴,亦即朱丹溪所说之“遍身水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笔者就《伤寒杂病论》中行之有效的治疗水肿病名方进行了统计,方如下: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共13首方剂。
  功效类别统计
  13张处方共使用药物28味,28味中药在13首方剂中共使用了71味次,每张处方平均用药5.46味,其中补益药6味,占21.43%,是使用味数最多的;其次是解表药占17.86%;利水渗湿药占10.71%;清热泻火药占7.14%;温里药占7.14%;化痰药占7.14%;止咳平喘药占7.14%;平肝抑阳药占3.57%;利尿通淋药占3.57%;收涩药占3.57%;祛风湿药占3.57%。若以处方中出现味次统计,其排列顺序也是如此,其中以补益药最高,达20味之多,占28.57%;解表药次之,占26.76%;利水渗湿药占18.30%;温里药占5.89%;这5类药共出现60味次,占全部71味次的84.51%。
  功效类别分析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说明如下几个问题:
  1.选药范围广泛,使用相对集中
  补益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6味次,占全部的78.87%。可见经方之类肾系水肿病是以补益、解表、利水、温里四类药为主组方的。
  2.补益实为补气健脾利水
  疾病的发生尽管复杂,但不外正邪两个因素。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条件,所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肾系水肿病的发生亦正是脏腑虚损与外邪侵袭相互斗争的结果。究其根本,脏腑虚损的病位主在脾肾,病机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脾主运化水湿,为升降出入之枢,脾健则运,交通上下,溉濡四旁,脾土伤败,易致水湿泛滥,术芪之类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调。
  3.解表祛邪实为疏风宣肺,发表利水
  肺主皮毛,为水之上源,一旦外邪阻遏,肺气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水泛肌肤则发为水肿,故疏风宣肺,因势利导,使肺气畅达,肃降有权,三焦通利,亦即“开鬼门”之意,《金匮要略》“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即指此而言。
  4.温里实为补肾温阳利水
  肾系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致成水肿的根本原因,补肾温阳利水,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容川语“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气为阳之微,宜取温润平调之意,叶天士指出“此温字,乃温养之义,非温热竟进之谓。”得温可以行水,兼润可以固涩保精。
  5.利水渗湿实为“洁净府”
  这是治疗肾病水肿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主治在里在下之水邪为患,使水邪从小便而去,此亦即《素问》“洁净府”之意。“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其汗乃愈。”是《金匮》治疗水肿的原则。
  由上可见,补益脾肾、发汗解表、温阳利水、渗湿利水药再经方治疗肾系水肿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方剂配伍作为一个整体是针对病证的病机,有目的地将群药经过合理配伍,组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四者在经方方义中的体现也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如五苓散,方中以泽泻淡渗利湿为君,辅以桂枝甘温辛通,白术健脾利水,通利膀胱与健脾助运合法,不仅能利小便,通气化而去水湿,也能健脾振奋运化而去水湿,共奏化气、行水、解表之功;再如防己黄芪汤,方以黄芪防己为君,通过补气与祛除风湿合法,使脾气健运,表虚得固,风邪得除,水湿得行,而肿自消;真武汤,方以附子为君药,主以温阳,配以茯苓、白术、白芍兼行散水、利水、燥湿,刚柔通涩相济,共奏温阳利水之功,使阳复阴化水行。
  上述三方均由利水渗湿药、温阳药、健脾药组成,均是针对水肿病而设,然其治法侧重点不同,方义也有别。这不仅体现了经方组方用药对疾病病情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也反映了经方在病情针对性基础上的组方完整性和严谨性。这也是经方在把握疾病发展演变规律和配伍用药基础上发展的一种“病—证—症” 的结合组方理论,是治有主次,分进合击的组方配伍思路的体现。
  此外,从治疗水肿经方的君药组成来看,利水渗湿药(茯苓、泽泻、猪苓)、解表药(麻黄、桂枝)几乎占了君药的全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方时代对发汗、利小便治法的推崇。
  结语
  《伤寒论》是中医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不仅有着完备的理法方药,而且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正因为如此,《伤寒论》经得起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的推敲。肾系疾病如水肿、腰痛、淋证、肾劳,从临床上说,都是属于治疗棘手的病证。本文粗浅地探讨《伤寒论》中的治疗肾系水肿病专方的用药和配伍规律,目的也是为了开拓视野,抛砖引玉,为治疗肾系疾病寻找更深刻的理论渊源,从而拓宽肾脏疾病的治疗思路。
发表于 2007/3/12 23: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善于思考。收藏了。
发表于 2007/3/18 15: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那年老体虚之人还这样用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9: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