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6211|回复: 12

瘢痕灸概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1 18: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瘢痕灸(化脓灸)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是直接灸的一种。用陈年的精制细艾绒,制成一定大小的艾炷。用大蒜汁涂在选定的穴位上,燃艾施灸。将规定壮数灸完后,贴淡水膏或橡皮胶布以保护灸后的伤面,并促使灸处化脓。化脓过程约需40天左右,故叫做化脓灸。灸后伤面愈合后,留下瘢痕,故又叫瘢痕灸。此法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行气活血的功能。适合于治疗大病重病、及陈年老病。
  【适应症和禁忌症
  瘢痕灸主要是对一些慢性病疗效比较满意,如喘息、肺痨、胃脘痛、痞块、发育不良、癫痫、阳萎、痹症、脉管炎、月经不调、痛经及预防高血压中风等。
  瘢痕灸的缺点:施灸时疼痛,灸后化脓,施灸穴位留永久之瘢痕。故对一般体质衰弱者及老年人、小孩应慎用,对急性热病、长期消耗性疾病的重症患者,如吐血过多的肺痨症和内脏实质病症,均不能施瘢痕灸治疗。施灸穴位的禁忌和一般灸法相同,对颜面有碍美观之穴不宜施灸。此外,如眼、心脏附近及睾丸、阴部均列为禁灸区。醉酒之后,大劳、大饥、大饱之时暂不宜施灸。雾、雪、雷、雨之日也不宜施灸。急症例外。
  【收效期
  瘢痕灸的收效期和施灸的疗程问题各家说法不一。古代针灸医书有“疮发即愈”之说,根据临床观察,并非皆如此,对一般的痛经或胃脘痛可能收效,但对其它慢性病症,在化脓期间,虽有些症状得到改善,但大部分病症须到秋冬及明春才能应验。有些患者体质过差,或病重,尚须连灸两三年,每年按适令季节施灸一次,或隔三至六个月施灸一次,连灸二、三次,方能收效。如一些喘息病人,第一次施灸后,效果不显著,第二次施灸见显效,第三次施灸后,喘病不复发。对较重慢性病症,第一年灸后如未见大效,没有其它副作用,应当连续再灸,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也可配合其它疗法。
  【操作方法
  1.原料  艾绒,以陈年精制细艾绒为良,施灸时热力易透,并且瞬刻燃烬,若新制艾绒,则火力强而经燃,皮肤的灼痛感较为剧烈。保存方法:干燥密闭,防止潮湿生霉。
  2.艾炷大小  艾炷,分为大、中、小三号。常用者为中号艾炷,亦称标准艾炷,似豌豆大小的圆椎体,炷底直径为O.8厘米,炷高约1厘米,重量约O.1克,燃烧时间为4~5分钟。这是目前我国常用的施灸艾炷。对老弱者及小孩施灸可用小艾炷,外科施灸应用大艾炷。
  3.施灸壮数(刺激量)  壮数是燃烧一个艾炷的时间。一般施灸的壮数:头颈部及四肢穴每次施灸3~5壮,胸背部穴每次施灸3~9壮,腹部灸每次施灸3~9壮为宜。对老年及10岁以下的小孩施灸壮数要适当的减少。另古代医家施灸的壮数,是按病症、年龄、和施灸部位规定的,进行分多次累积壮数(可达百壮千壮)。民间也有些地区常以大艾炷、多壮数、多取穴、一次性足量施灸(特别是“三伏灸”),易给病人带来恐惧心理。
  4.施灸的季节和顺序  一年四季均可施灸,对特定季节性发作的病症,可选定施灸时间范围。例如南方的疰夏症,选在立夏以前灸膏肓穴,不但当年夏季不发,而且可得以根治;冬季发作的哮喘,可在三伏天灸;夏天发作的哮喘,安排在春天灸。施灸的顺序:一般先灸上部、背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施灸时空气要流通,冬天室内要温暖,以免施灸时受凉伤风。
  5.选穴和体位  每次灸穴不必太多,一般每次灸2~5穴为宜。如治疗颈椎骨质增生所致的手麻,灸大椎穴即可;根性坐骨神经痛,先灸腰阳关,干性坐骨神经痛,则直接灸环跳,不要一下子在放射区域多穴重灸。体位,以达到取穴正确、体位舒适、操作便利为好。
  6.具体步骤:
    6.1点穴    按病症不同,采取适当的体位后,取穴要准确,穴位定好后,用指甲掐个十字印。取穴的体位和施灸的体位务必一致。即坐位施灸以坐位点穴,卧位施灸以卧位点穴。
    6.2涂蒜汁固定艾炷    将艾炷的底面放在涂好蒜汁的穴位上,借此固定艾炷,再点燃施灸,每灸一壮涂敷蒜汁一次。也可用清水、凡士林等代替。
    6.3点燃艾炷    艾炷用蒜汁粘着皮肤后,用线香或纸媒的暗火点燃艾炷的上端,每更换一次艾炷点燃一次。若中途自灭则再点燃施灸。
    6.4双手拍击减痛法    在艾火燃到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时,患者局部稍感灼痛时,用双手掌面,在灸穴的四周处,轮回地轻轻拍打。或用一手五指端在灸穴周围轻轻地扣打,以便减少疼痛。注:若有轻微灼痛时,体位不能乱动,手不能搔摸,以防艾炷脱落烧灼皮肤或烧毁衣物;施灸时发现患者恶心、头晕、面色苍白等晕灸症状时,应立即把艾火熄灭,停止施灸。嘱患者仰卧,头放低.若症状不减,再刺人中、少商、合谷、足三里穴,或饮温茶。
    6.5换灸炷法    第一壮艾炷燃尽后,即用镊子持湿棉球先将灸处余灰及粘附物濡湿,再用干棉球将余灰擦拭干净,取第二个艾炷放在涂好蒜汁的穴位上,点燃施灸。以后重依上法,定壮数。
    6.6灸疮保护    施灸完毕后,将灸处用棉球擦拭干净,用火柴擦燃将清水膏烤熔,乘熔时将膏药展开,紧贴灸处,清水膏一般隔天一换。注:也可用橡皮胶布代替,或不用膏药。
    6.7辅助灸疮化脓   施灸后,一般7~10天开始化脓,1个月左右灸疤自愈,如超过10天不化脓,疾病症状未完全消失者,可辅助促使化脓,常用方法:(1)发物辅助化脓:在灸后十天内吃鸡肉、羊肉、鱼或豆腐等发物。化脓后则禁食发物及姜等刺激性食物。(2)用艾卷灸辅助化脓法:每施灸穴位灸10分钟。每日施灸1~2次,连灸2~3天即可化脓。(3)贴清水膏辅助化脓法:灸后贴清水膏,不仅能保护灸处,而且确有促使化脓的功效。但对毛发部位、指趾端,一般不需化脓,如疝气灸独阴、大敦;头晕灸百会;鼻炎灸上星。病在皮部亦不必化脓,如灸疣子、带状疱疹等,灸后就不必贴膏药。
    6.8灸后调养    灸后在化脓期间,调养是非常重要的。灸后要多休息,在两个月内避免作重体力劳动。注意避免灸疮面磨擦和受压,发痒时不能搔抓。在化脓期间不要吃发物,如鱼、蟹、虾、鸡肉、羊肉,及生姜、酒、辣椒之类刺激性食物,以免灸疮发痒。在化脓期间要禁行房事。不要游泳。擦浴时不要伤及施灸处。灸疮过大,疼痛较厉害,可以选用一些外用治烫伤的药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艾炷大小准备材料点燃艾炷艾炷燃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拍击减痛灸疮保护灸疮化脓灸疮愈合
  【常用要穴】 关元、足三里、中脘、膏肓、气海、神阙、大椎、身柱、风门、三阴交、脾俞、胃俞、肾俞等。
        脑虚冷、脑衄、风寒入脑、久远头疼,宜灸囟会
    食多而身瘦者,名食晦,宜灸脾俞。
    食罢而贪睡卧者,名脾困,宜灸中脘。
    饮食不消,心腹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肾病,宜灸中脘。
    久冷伤惫脏腑,泻利不止,中风不省人事等疾,宜灸神阙。
    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痞老者,宜灸气海。
    脏腑虚乏,下元冷惫等疾,宜灸关元。  

施延庆化脓灸法的经验
    施延庆主任医师擅用化脓灸法起沉疴疗顽疾,疗效显著。认为化脓灸在辨证遣穴正确前提下,临床取效是取穴必准、施灸必熟,灸疮必发为三大要素。
    取穴必准
    《千金方说:“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施老告诫我们:“化脓灸治一穴,终身留下瘢痕,既不可复灸,一般亦不再受针。临诊针刺取穴,随手可得,而灸治取穴,则按、押、摩,煞费推敲敲,务求准确,取穴当审的,实为取效第一义也。”化脓灸多取强壮穴,强壮穴常以膏有穴为主,施老取膏肓穴之法是;先令患者正坐俯首,医者站在背后,视其项下隆起最高的颈骨,按其骨;嘱左右转动,能随其活动,即为第七颈椎,于其椎下用红印泥作一点记,定为大椎穴。再嘱患者俯伏坐位,用指自点记处向下按四椎,椎下再作点记,在两点记之间作一条直线,并以下点记为中点,作一条水平横线至两肩胛骨旁,用中指同身寸之法,在竖横两线的变点向左右两侧各三寸处再作点记然后从上点记(即大椎穴)向横线两线的点记作两条斜线,即为一△形,测量两条斜线,要求相等。再嘱患者站立,平肩,视横线两端点记,高低要求相同,井恰好在胛骨内缘指许;再用拇指掌面按之,俊痛可引胸背,这两点记处定为膏肓穴。在施灸时,要患者两手交叉,手掌附肘,使其肩胛骨向外展开。不尔,胛骨覆盖穴不可得。施老如此反复验证,可见其取穴定位之严。
    施灸必熟
    古今施灸取材均以艾叶为主。艾时其性生温熟热,有纯阳之性,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施老施灸选艾十分讲究,必用三年以上陈细艾绒,则燃烧时火力温和,能直透皮肉深处,制成艾炷亦结实,可免爆裂、脱落之弊。制艾炷采用自制铜质炷型板,上有大小不等的圆锥形孔洞,上尖下平,将陈细艾绒填入孔洞内,并掺合O.O3克麝香(以助灸热直透经隧)。另用金属制成下端适用于压入洞孔的圆棒,将艾绒压紧敲实,即成艾炷,最后用金属针自炷型板背面的小孔中将制成的艾炷顶出备用。艾炷务求结实、光滑、平正。一般艾炷分大,中、小三种,通常用的艾炷高度和底部直径为O.9cm大小。
    灸前首先检查点位与施灸体位是否保持一致,体位必须平正,舒适。旋灸时先在点记的穴位皮肤上涂以少许蒜汁,把艾炷置于穴位上,用线香的暗火点燃艾炷上端。燃尽后,用镊子持消毒湿棉球将灸处余灰及粘附物清除,用干棉球将局部皮肤擦拭干净,再涂蒜汁,易炷再灸,以灸熟为度。
    灸之生熟,即灸少灸多之意,也指牡数的多寡。其原则是依据体质、年龄、病情及灸穴的部位而决定。如《千金要方》所说“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耐倍于方数,其人老小赢弱者,可复减半”施老则认为。凡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在头面,四肢、胸部皮薄肌少处施灸,艾灶不宜大,不可多灸;腰背、腹部皮厚肉多处则艾炷宜大,宜多灸。每穴施灸,必灸透、透熟,方能奏效。化脓灸以扶正固本而祛邪为治疗目的,一般多选用躯干都的穴位,故应多灸、灸熟。施灸致熟的标准,除施灸至周围皮肤发红,局部形成黑痴,中间呈凹陷外,施老还要求黑痴边缘皮肤起皱纹,纹势有细小水泡且皮肤温滑,才说明已“火足气到”,为灸疮化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穴灸毕l小时内,不得饮水、进食,恐解火气和滞经气。
    为减轻患者施灸时灼痛,医者用两手指掌而,在灸穴闽围皮肤上,轮回轻轻拍打,切不可牵动艾炷,以免脱落并瞩患者张嘴,用力吐气,借以转移注意力,缓解因疼痛引起的肌肉紧张。
    受治时间一般选择农历小暑至白露阶段。施老认为以三伏天最为适宜,故称“伏灸,时值伏天,天热时灸,阳气升腾,腠理开泄,易引邪外出,疗效显著。
   灸疮必发
    施灸后化脓,形成灸疮,而其化脓的过程,实为化脓灸法的重要治疗过程。历代医家都认为这是取效之关键。芷如《明堂灸经》指出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布愈。故施灸结果,即进入“发灸”期(灸疮化脓期),一般在施灸后的20天左右,为促进灸疮之透发,除要求患者充分安静休息外,提倡多服发食以辅助化脓。施老还亲自编写《化脓灸须知》发给患者,其内容包括灸后调护及调养,灸疮的保护等。如为发灸,可将老母鸡煮烂熬汤、酌加笋尖调味,也可以鲜鲫鱼、蘑菇、香姑、鞭笋等作汤,宜自汤清淡,及适量吃点甜酒酿之类,每日轮换食用。忌食生冷瓜果、肥甘厚腻之品及酸、辣、腥臭等刺激食物。要勤换膏药。施老所用淡水膏是以广丹120克,麻油500克,熬膏制成当施灸完毕后,将淡水膏烤熔展开,紧贴灸疮四周,以保护疮面,促进化脓。换膏药时,用消毒棉球蘸些生理盐水或冷开水,再挤水,洗灸疮中心,使脓液随水外流,然后用干棉球将灸疮外围擦干,不可直接在疮面上揩拭,以防出血,影响疗效。化脓初期可2—3天调换一次,视脓液增多而增加更换次数。发食服至黑痂脱落为止。灸疮面发至黑痂一倍大小为宜,引发太过,易伤元气。脓黄白稠浓、润泽明净而量多,为气血充足之象,疗效满意。清稀色白而量少,则为气血亏虚.宜增加调养。
    黑痂脱落则进入“收口”期一般亦须2O天左右,视患者体质之强弱而有先后。为促使早日愈合,饮食调养要富有营养,但仍须清淡为好,如火腿肉、咸鸭蛋、新鲜蔬菜、豆制品之类,灸后调度得法则灸疮疤痕平整,色淡红,否则疤痕高实、色鲜红而影响疗效。灸疮愈合1个月出要忌发物和刺激食物,以免疮疤复发。疤痕处有痒感,可涂少量麻油,不可手抓,防止出血感染。灸后宜调补复元,施老常用家传食养之法,嘱患者买桂圆肉1斤,置盖碗中,以丝棉或纱布封口,在饭锅上蒸焖四、五十次,待桂圆肉呈紫褐色后备用。至当年冬至起,每晨一匙,加糖沙许冲服,服完为止,可使正气充沛、精力旺盛。大部分患者第二年开春起即可见效。
   典型病例
   虚劳  叶××,女,35岁,教师.1985年7月16日诊。困患甲状腺机能亢进面行手术治疗,1年后现记忆力减退,感觉迟钝,怕风畏寒,纳步乏力腰膝俊软,下肢轻度浮肿,月经不调。曾于原手术医院复查T6降低,血清促甲状腺激索增高,诊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给予甲状腺素片及激素治疗2年系未见好转.来诊时值酷暑,仍身穿夹衣,畏风怕玲,面色苍白、行动堪饨,语言低微,舌淡有齿痕,苔薄,脉沉而弱.证属瘿病术后,气血受损,累及脏腑,而面致脾肾阳虚,命门火衰.取大椎、膏盲(双)、关元化脓灸各7壮.以益气扶正,温补脾肾。灸毕自觉全身有温热感.1980年来院,精神饱满,诉诸证均除,各项检查均为正常,己上班任教,随访至今健康。
   征忡  鲁××,女,20岁,大学生.1980年7月20日诊1年来心悸头晕,胸同心烦,夜寐恍惚多梦,纳少乏力,日趋加重。近半年记忆力减退,成绩下降明显,常服双宝素、安眠药及中药效乏。已影响学业。求诊时形瘦,精神萎顿。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数。此为思虑太过,劳伤心脾,气血两亏,心神失养。取大椎、膏育(双)化脓灸各7壮,以壮固本,补益气血。1988年来院,自诉灸后胃纳太增,体重增加,精力充沛,已以优异成绩毕业。



梁桢医师化脓灸经验
    绍兴市名老中医梁桢医师,行医40余年,以其精湛的针灸医术,高尚的行医品德而载誉四方,临床尤以传统化脓灸为其一大特色,治愈多种疑难杂病。
   子宫脱垂
    患者,女,52岁,农民,1991年月8日初诊子宫脱垂5年,身体本来虚弱,加之劳作过度,开始步腹有下坠感,继之子宫阴道壁全脱出于外。经多家医院检查治疗,均以子宫托使用,伴心悸、小便失控。先予下病上治之升提法,直接灸百会7壮,加针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嘱半月后复诊。4月23日二诊:诸症减轻,但不能去掉子宫托,灸关元穴七壮,针刺同前。4月30日三诊:自诉去掉子宫托而子宫未脱出,余症亦明显减轻。此时灸疤已开始化脓,嘱其仍隔天换贴灸疮膏,直至灸疮痊愈。加针刺同前。两月后随访,子宫未脱出,并参加日常劳动亦无妨。
    角膜溃疡
    患者,女,农民,37岁,1988年4月13日初诊患者于1988年1月8日起左眼结膜充血、偏头痛,继之角膜出现白点而去眼科住院治疗两次,共计75天,病情日益加重而就诊。症见头发脱4/5,颜面部水肿,伴失眠、头晕、头痛、纳差、全身无力。左眼视力消失,舌淡,苔厚腻,棘细。眼科检查:前房积脓,结膜l充血(++),眼底窥不清,虹膜后牯连,羊脂状KP(++)诊为左眼角膜溃疡。以急则治其标而隔天针刺百会、风池、命门、中脘、足三里、光明及左侧晴明。共针刺5次,头痛、水肿消失,胃纳增加。4月23日为增强体质,化脓受足三里(双侧),继针上星、晴明、风池、太阳、光明,隔天1次。5月1O日.诸症消失。唯凝脂翳不退,视力尚无。予化脓灸肝俞(双侧),嘱休养1月随访灸疤35天愈合受疮化脓期问,脂翳渐退,视力恢复,至今未发。
   脊柱结核
    患者,女,47岁,农民,1987年6月Z0日初诊。患者背痛半年,后呈进行性加重而到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经拍片检查诊断为脊柱结核,治疗两月,期间双下肢活动功能障碍症状未见好转,又固害怕手术治疗而自动出院。现症:胸椎7~8椎交界处凸起,脊柱向前弯曲,呈龟背畸形,病变部位疼痛,并有压痛,不能仰卧,双下肢张力增强,皮温下降.伴纳差、体倦血沉122mm/h。当时由两人扶持勉强行走就诊。先隔蒜灸脊柱凸部,加刺大椎、夹脊、腰阳关、委中、足三里、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穴,隔天治疗1星期后,测血沉未降。6月28日直接灸至阳穴,加刺夹脊及结核上下椎闻切迹,配刺下肢诸穴,困下肢玲感重,均以温针灸之,仍隔天针刺,并嘱其在灸疤贴膏药治疗期间,下肢功能恢复较快,其余症状亦明显好转。半月后能拄拐步行lO分钟,下肢皮温增加,结核凸部变乎,胃纳好,面色变红润。后以同法针治1月而愈。
   坐骨神经痛
    患者,男,32岁,建筑工人,1992年7月2日初诊。患者1月前突然腰部疼痛,迅速影响右侧臀部及右下肢,沿小腿向下放射至足背部,当时不能行走及翻身5天。后到县人民医院针灸科治疗,经X线片示:第4、5腰椎骨质唇样增生,椎间隙变窄经针刺及拨罐、电针,并配消炎镇痛药治疗2O多天,症状未见明显好转而慕名就治。症见:痛苦憔悴面容,脊柱侧弯明显。予直接受腰阳关、环跳,针刺阳陵泉、委中、足三里、绝骨、丘墟等穴,嘱隔天针刺。以后针刺诸穴均温针灸,灸疮处贴受疮膏而未温针1O天后能弃拐行走,但脊柱仍侧弯,外踝处疼痛严重。予继灸阳陵泉、丘墟.仍隔天针刺相应穴,亦在受疤周围施行针刺。5次后嘱其在家休养,使受疮化脓,20天后复诊,见其行走如常人,自诉灸疮北脓结痂后,疼痛随之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发。

平湖严肃容化脓灸
  浙江平湖严肃容老大夫的化脓灸法,相传有五代历史,治病强身,疗效显著。
  (一)灸法范围:
  1.健康灸:适用于lO~25岁的身体矮小,先天或后天不足而致发育不良的病人,及初期肺痨、童痨等患者。
  2.疾病灸:适用于哮喘,痞块,腹胀(包括血吸虫病引起的肝脾肿大),肝胃气痛,妇女月经病(如干血痨)等疾患。
  健康灸与哮喘病的灸治,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其疗效也尤为显著。
  (二)灸治时间:每年只在农历小暑起到白露施灸,不在这个时期内,一般不予灸治。
  (三)灸治穴位及壮数:
  1.强壮穴:大椎(9壮),膏肓俞(9壮)双。
  2.治疗灸:
  ①哮喘:10~15岁的只灸一次,即大椎(9壮),肺俞(9壮)双。成人一般分3年灸。第一年,天突(5壮),灵台(9壮),肺俞(9壮)双;第二年,风门(9壮)双,大椎(9壮),第三年,大杼(9壮)双,膻中(7壮)。
  ②痫证:也分2~3年灸治。第一年,大椎(9壮),膏肓(9壮)双,身柱(9壮),前顶(3壮),第三年,百会(3壮),囟会(3壮),神道(9壮)。一般灸2年多能痊愈,如已灸二年疗效不显,第三年再灸筋缩(9壮)。
  ③肝胃气痛:气海(9壮),上脘(9壮).
  ④痞块腹胀:气海(9壮),建里(9壮),上脘(9壮),中脘(9壮),下脘(9壮),水分(9壮)。
  ⑤妇女月经病(干血痨):大椎(9壮),膏肓(9壮)双,中极(9壮)。
  以上排列次序,均按灸治穴位先后为序。凡分三年灸治的,必须是连续三年,才能收到确切疗效。


其它医家经验
    不育症
    王某,男,32岁。结婚已6年同居未育。其妻经妇科检查有生育能力。自诉时有阳事不举或举面不坚,腰膝酸痛。患者面色苍白少华,畏寒肢冷,精神萎摩,神疲嗜卧,动则气短,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润,脉沉迟,尺脉细弱精液检查:精液量1.5mI,精子密度3000万ml,精子活动率40,液化时间lh,精子成活率60%,精子畸形率l2%。证属肾精不足肾阳虚衰。取关元,命门作化脓灸,用中艾炷(底径0.8cm.高lcm)连灸7壮。灸后患者即觉精神好转.畏寒明显减轻。灸疮愈合后.诸症基本消失,复查精液:精液量3ml,精子密度6500万/m1,精子活动率70,液化时间3O分钟,精子成活率8O%,精子畸形率1O%。未过3月函告其妻已孕。
   高血压病
    吕某,男,56岁。患高血压病6年,经常头痛、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耳鸣、性情急躁.腰膝酸软、舌稍红、脉细弱略数。血压24/13.5kpa,血清总胆圃醇7.97mmol/L,甘油三脂2.18mmoI/L.眼底视网膜动脉轻度痉挛。证属肝肾亏虚,风阳上扰。取足三里、绝骨作化脓灸,用麦粒状艾炷每穴连灸7壮。灸后患者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即减轻。灸疮愈合后,症状基本消失,血压基本恢复正常(20/11.5kpa),血脂降低,随访血压稳定。
   慢性乙肝
    方某,女,40岁。患乙肝lO年,肝区坠胀疼痛,脘闷纳呆,恶心,神疲乏力,近3个月来加重。患者面色黧黑,眼周黑晕,目睛不黄,腹胀胁痛,腰膝酸软,便溏,舌质黯红,苔白腻,脉细涩无力检查:肝肋下2cm,质偏硬,有轻触痛,脾肋下5cm谷丙转氨酶260球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6单位,白蛋白40g/L,球蛋白25g/L,A/G一1.6:1,HBsAg阳性证属血瘀气滞,脾虚湿盛。取肝俞、隔俞、足三里作化脓灸.每穴用中艾炷连灸7壮灸疮痊愈后.患者除肿大的肝脾未能完全回缩外,症状明显减轻,复查实验室指标均转正常。



[ 本帖最后由 zhouxl2000 于 2007/3/11 19:1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3/11 19: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麦粒灸
  麦粒灸,属于艾灸疗法中小艾炷灸的范围,是用小如麦粒大小的艾炷在穴位上施灸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1 艾绒制备
  麦粒灸所用艾绒应为精绒(陈年尤佳),可以通过几种方式获得。
     1.1 艾条艾绒  将清艾条(纯艾,无其他成分)或药艾条拆散,因艾条所用艾绒为粗绒,须将其中的艾叶梗和粉尘颗粒反复仔细地挑除,所得的艾绒即可为麦粒灸所用。但此种艾绒较为粗糙,成团性不好,不是做麦粒灸的理想材料。如果无法获得精绒,可作为临时代用品。
     1.2 自制艾绒    自制艾绒即自己采集生长良好、叶片肥厚的艾叶,在阳光下曝晒后,用木棒杵、手搓或药碾碾等方式将艾叶弄碎、弄细,即为粗绒,可作艾条制作之用。再将粗绒除梗后再晒、再杵、再搓碾除梗后即成精绒。精绒制成后,艾绒柔软,成团性好,没有任何细颗粒,是进行麦粒灸的上好之品。特别是在不发达的地方,此法是获得精绒的很好方式。
     1.3 购买精绒    在市面上购买已经制备好的精绒,这种艾绒制作精细,质地柔软均匀,可省却自制艾绒的繁琐,而且麦粒灸本身比较省材料,一袋精绒可用较长时间。条件许可,建议采用。不管用哪种方式都尽可能让艾绒精细柔软一些,以便于麦粒灸艾炷的制作。
2 艾绒的后期制备
  精绒准备好之后,为了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还需将艾绒进行后期加工,即酒醉和加芳香药物。
    2.1 艾绒酒醉  将艾绒平铺于塑料纸或玻璃板上,厚约1-2cm,用牙刷或毛笔蘸75%酒精或白酒,轻轻洒于艾绒上,见艾绒表层微润即可,不可太多。洒完后将艾绒用塑料袋包好,反复揉匀,再放于玻璃或陶瓷罐中,旋紧盖子密封或加蜡密闭1周备用。
     2.2 加芳香走窜药  在临用前将酒醉好的艾绒取出少许,不要太多,用多少取多少,加少许麝香粉或丁桂散(丁香、肉桂末)或冰片粉(冰片与艾绒的比例为1:100),以加强艾绒的芳香走窜作用。注意不要加太多,否则,不但浪费药物,还会影响艾绒的成团性,使艾炷制作难度加大。
3 辅助用品
  (1)镊子:镊子在麦粒灸中的作用主要有2个,一是将小艾炷固定于穴位上;二是将正在燃烧的艾炷移去。在操作过程中,为了避免艾绒粘着在镊子上而影响操作,必须使用无齿镊。(2)垃圾缸:准备一个小缸子,将移去的未燃尽的艾炷弃于其中,不要乱丢,以防引起火灾。(3)火源:准备一盏酒精灯或者一根蜡烛,点燃备用。(4)棉球:准备一块棉球,饱蘸水备用。
4 操作步骤
  将艾绒少许置于左手食、中指之间,用拇、食、中三指将艾绒揉匀,形成适当大小的艾团,然后将艾团置于拇、食二指之间,大拇指向前,用力将艾团搓紧,艾团即成纺锤形,如麦粒大。左手捏住艾团,露出大部分;右手用无齿镊尖端紧紧夹住艾团露出部分根部,横向用力扯下,即形成圆锥形艾炷。将扯下的艾炷尖端置于火焰上点燃,再用右手中指在棉球上蘸水后涂擦于穴位皮肤,使皮肤上沾上少许水后,迅速将燃烧着的艾炷用镊子按压于穴位上,艾炷即能稳稳地粘附于穴位皮肤上,即使晃动肢体也不易掉落。待患者觉局部温热感明显时,用镊子取下未燃尽的艾炷,置于垃圾缸中。
5 注意事项
  (1)艾炷要紧:艾炷不能松散,松散的艾炷一是不易粘于皮肤上,容易掉落,发生意外;二是燃烧快,热力不易渗透入皮肤。相反,搓得紧的艾炷燃烧缓慢,热力可徐徐透入穴位深部,治疗效果明显。
  (2)关于粘附材料:将艾炷粘附于皮肤上,习惯上多用蒜泥、凡士林等,但操作繁琐,且用凡士林作麦粒灸的粘附材料,会弄脏局部皮肤,而用水作粘附剂,不但局部清洁,且粘附效果很好。
  (3)将艾炷粘于皮肤上时镊子要用力平压,以确保艾炷稳稳地粘于皮肤上,如果艾炷掉落,容易引起意外。
  (4)关于移除艾炷的时机:在施灸时,患者先会感到温和的热力渗透到穴位深处,再后会感到烫、甚至痛。即使患者感到痛,也不一定会起泡。如果给患者轻的偏补的刺激,当患者有温热感时即可移去艾炷;如要加大刺激量,可以待患者呼痛时数1、2、3,再准确无误地移去艾炷。
  (5)麦粒灸的壮数:一般2、3壮,多则5~7壮。麦粒灸多以多穴治疗,重视整体治疗效果,故每穴并不重灸,但总的刺激量较大,故效果也好。
  (6)患者的密切配合:在施灸的过程中,患者的治神很重要,意义有三:一是意守病所,加强疗效;二是及时反馈艾灸感觉,以便医生控制刺激量;三是患者在施灸过程中要精神集中,切不可随意移动肢体,如果因移动肢体而医生不能及时将艾炷取下,易烫伤局部皮肤,特别是初次接受麦粒灸治疗或在头面部施灸时更要注意。如果医生在情急时不能拿镊子去除艾炷,可以用手拈除,但动作要快,以防烫伤。
6 适应证
  麦粒灸临床主要适用于虚、寒、痰、瘀等证。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落枕、肩周炎、面瘫、失眠、痿证、阳萎、头痛、痛经、月经不调、胃下垂、子宫脱垂、遗尿等症。
7 特点
  麦粒灸属艾炷灸范畴,与普通灸法相比有如下优点。
  (1)节省材料:麦粒灸艾炷小,制作艾炷所需用的艾绒少,节省原料;
  (2)定位准确:因艾炷小,施灸时作用部位小而精确,有利于提高疗效;
  (3)灸疗效率高:因麦粒灸艾炷小,每一壮燃烧需时少,可以在较少时间内施灸多次,增大刺激量;
  (4)作用深透:制作合格的艾炷燃烧缓慢,作用徐缓而深透,临床疗效好;
  (5)易于在头面和四肢远端施灸:麦粒灸因艾炷小,可以在全身各处施灸,特别是在普通艾炷不适合或不能操作的头面部和四肢远端,必要时甚至可以在眼睑痉挛的眼睑局部施灸。
  另外,麦粒灸用水作为粘附剂,使艾炷很容易粘附于皮肤,不容易掉落,也增加了其适用范围。


[ 本帖最后由 zhouxl2000 于 2007/3/12 14:2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4: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艾灸视频:

http://www.poroco.com.cn/podcast/~zhouxl21/entry/%E8%89%BE%E7%81%B8

[ 本帖最后由 zhouxl2000 于 2007/3/12 14:47 编辑 ]
发表于 2007/3/12 15: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短片做得不錯。

我看了,不過只能看一半。

发表于 2007/3/13 19: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灸后禁食生冷.房事即可.
发表于 2007/3/14 12: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帖子我们欢迎
希望能继续下去.多讲些大众化的疾病,如感冒.发烧.血压高,糖尿病关节损伤妇女病等支类的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7/3/14 18: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3/19 17: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艾灸类一些参考资料:
周楣声《灸绳》
马少群《马氏温灸法》
《中国灸疗学》
《中国灸法大全》
《疤痕灸》
有需要的朋友,请自行到
http://zhouxl21.gbaopan.com/ 进行下载。

[ 本帖最后由 zhouxl2000 于 2007/3/19 17:26 编辑 ]
发表于 2007/3/22 17: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houxl2000 于 2007/3/19 17:23 发表
艾灸类一些参考资料:
周楣声《灸绳》
马少群《马氏温灸法》
《中国灸疗学》
《中国灸法大全》
《疤痕灸》
有需要的朋友,请自行到 http://zhouxl21.gbaopan.com/ 进行下载。


楼主屡发佳帖,原来学有所本。能熟读他所荐之书,我以为离灸道近矣。

上列诸书,有兴趣者还可去书店定购,我常用此法购书。
发表于 2012/12/19 22: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针灸医书有“疮发即愈”之说,根据临床观察,并非皆如此,对一般的痛经或胃脘痛可能收效,但对其它慢性病症,在化脓期间,虽有些症状得到改善,但大部分病症须到秋冬及明春才能应验。有些患者体质过差,或病重,尚须连灸两三年,每年按适令季节施灸一次,或隔三至六个月施灸一次,连灸二、三次,方能收效。如一些喘息病人,第一次施灸后,效果不显著,第二次施灸见显效,第三次施灸后,喘病不复发。对较重慢性病症,第一年灸后如未见大效,没有其它副作用,应当连续再灸,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也可配合其它疗法。”
说的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12: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