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诠解》--刘渡舟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词解〕
其人如冒状:冒、眩冒即头晕。
〔诠解〕
本条是论述风湿兼阳虚的证治。外感风寒湿邪,八九日不解,邪仍在表,故脉浮,其人不呕不渴,反映邪未传少阳、阳明而未人里。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病,如留于肌表,风湿邪胜,表阳复虚,故脉浮而按之虚.湿盛痹着气血不利,故脉又涩.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湿留关节之候。
治宜桂枝附子汤,温经助阳,以散寒湿。方中桂枝散风寒,温通经络,温化湿邪;附子温阳化湿,温经通痹;生姜散风寒湿邪;甘草、大枣补脾胃,而调和营卫。
服桂枝附子汤后,阳气通达,气化已行,湿邪减少,故见大便已实,小便通利。宜用白术附子汤,即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而成,以奏温经复阳,行化表湿之功。
服白术附子汤第一服时,可出现周身如痹,反映药力已行,再服,以至三服都尽,其人头目如冒而似眩瞑,不用责怪,这是附子与白术的药力逐除水湿之邪未尽的表现。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邪在表也;不呕不渴,里无热也,脉浮虚而涩,知其风湿外持而卫阳不正。故以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收,加附子之辛 温,以振阳气而敌阴邪。若大便坚,小便自利,知其在表之阳虽弱,而在里之气犹治,则皮中之湿,自可驱之于里,使从水道而出,不必更发其表,以危久弱之阳 矣。故于前方去桂枝之辛散,加白术之苦燥,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于以并走皮中而逐水气,亦因势利导之法也。”
〔病案举例1〕
梁××,男,成年。素易感冒, 1975年8月,忽觉恶凤,微汗出,周身筋肉痠痛沉重,.卧而难以转侧,四肢关节屈伸不利,无头痛项强,口渴呕吐等症,二便调,口淡,舌淡苔白,脉浮虚, 体温38 . 5 " C 。前医以三仁汤加减治疗未效而转诊,笔者认为,此证为阳虚之体,感受风寒湿,为痹证之初。正如《伤寒论》所说:“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 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故投以桂枝10克、熟附子12克、生姜三片、大枣六枚、炙甘草6克,服三剂,诸证消失而愈。
〔按〕桂枝附子汤,源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书,属辛温之剂,原药物为:桂枝、炮附子、生姜、大枣,炙甘草。它的作用为;桂枝祛风,配附子温阳行 湿,甘草,姜、枣和中养胃,有驱风除湿,和中养胃之效,而风寒湿邪侵袭体表,卫阳与之抗争,必见发热,一般多因此而不敢用桂、附。家属因顾虑病情加重,在 煎药时减水附子一半,不料病者服药后,诸证减轻,体温亦减。余下两剂,即放心使用,药完病愈。由此可见,发热并不是不能使用桂、附。只要谨守病机,求其根 本是关键,如有阳虚脉证而用之,即能达到效果。(摘自《新中医》2 ; 30 , 1980 )
〔病案举例2〕
患者黄××,男,62 岁,农民,1979 年12月18日初诊。患习惯性便秘已多年,平时 4~5日大便一次,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则大便干结如羊矢。但虽便秘,腹部常无所苦,故未坚持治疗。近因连日阴雨,气候寒冷,三天前因劳动不慎跌入水中, 第二日开始恶寒发热,全身痠痛,经自服紫苏姜酒后,恶寒己差,但全身痠痛未减,特别腰以下肌肉骨节疼痛难忍,以致坐卧不安,因而来诊。诊得舌苔白厚而润, 舌质淡红,脉弦缓。因询及二便情况,获知患有习惯性便秘,现已三日未通大便,小便稍黄,因而联想到《伤寒论》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与此很相似,不妨一 试,遂处该方1剂(白术60克、附子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红枣5克)。第二日复诊,恶寒已罢,身痛减轻,大便通,量多,再 1 剂,痊愈。(摘自《福建中医药》1 :37,1981)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 ... 3%B0%D7%CA%F5%CC%C0
#24
[ Last edited by 长安 on 2007/3/7 at 19: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