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421|回复: 0

王少华医话小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0 01: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善治者治皮毛


  “善治者治皮毛”的经旨,具有早期治疗,控制病邪入里,从而获得及早康复的积极意义。所以每个临床工作者,都应该考究早治的妥善措施。对于病初恶寒未罢,舌不红,口不甚渴者,不宜轻用辛凉。辛凉虽不比苦寒,但凉性药毕竟有凉遏之患,只不过不像苦寒药那样冰伏而已。故病初以用辛温药为宜。对于时在11月~2月之间(立冬后至春分前),以感受寒邪居多,此刻人体腠理致密,辛凉药既不对证,且开腠力弱,于事无补。即以治风温初起之银翘散而论,于大队辛凉药中,增入一味辛温之荆芥,若非用以增强开腠发表,则意将奚为?关于辛温药的选用,以桂枝、苏叶、荆、防、葱、豉之属为宜。服后常能发泄腠理,一汗而解。其中有桂枝汤证者则用全方。若寒热无汗,则仅取桂枝、姜、枣,配合荆芥以辛散发表;兼胸闷者,则用桂枝、姜、枣,配伍苏叶以发汗解外,兼以理气。若寒热无汗,鼻塞声重,身疼且咳者,则选荆芥、防风,配肺经药同用。至于一般外感寒热甚微或体弱外感者,当推葱豉汤轻散为合适。有些人囿于“桂枝下咽,阳盛则殆”之说,因而对桂枝不敢轻易出手。实则用桂枝如配伍得法,往往可收奇效。即以仲师桂枝汤而言,其中既有姜桂辛甘发散为阳之品,又有芍甘酸甘化阴之剂,具有滋阴和阳,左右逢源之妙。当然,单味桂枝,其性偏阳,妄用有耗气动血之虞。其实,药物是以偏制偏,运用不当,虽参、芪、归、地也同样偾事。


  逆传心包及早用药


  温邪“逆传心包”之证,以春夏两季为多见。因为春月为升发之令,夏月为暑热之季,本来“热变最速”的阳邪,逢此“春夏属阳”的节令,则两阳相搏,故其变尤速。此逆传更多见于小儿。盖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阳邪为患时,易成燎原之势。“火曰炎上”,炎上则蒙蔽君主而不明。故凡春夏两季罹春温、暑温的小儿患者,如见烦躁或稍有谵语,或多睡而腹不胀大,无阳明腑实见症,虽神志尚清者,亦应提前予以清开豁痰或温开,不能拘执于完全不省人事后才用开窍的常法,而贻误病机。


二,虚实之辨

自《金匮》“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之说出,后世医家多遵之。如淋疾辨虚实,亦以溺痛与否为断。如《慎斋遗书》淋门指出:“痛者为实,不痛者为虚”。《杂病源流犀烛》血尿门又以痛者为血淋,恙起湿热,属实;不痛则为尿血,病由肾亏,属虚。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在处理血尿或血淋中之属虚者,在施补的同时,还应寓泻于补,参以通剂渗利,如滑石、赤苓等。否则,甘味药虽有填补不足之长,亦有孳生湿热之短,反致溺痛之变。同理,中虚胃寒之脘痛用黄芪建中汤缓中补虚,肝肾阴虚之臌胀用一贯煎滋阴生津时,必参理气之品,以免甘味生中满的弊端。古代医家在组方的过程中,深悉个中奥妙而注意及之,如归脾汤之用木香,补中益气汤之用陈皮等。这一寓消于补、寄通于塞的手法,既能发挥其补养之功,又可弥补其留邪之患,值得效法。

    纠偏之度

    疾病来自阴阳偏颇,治病就是纠正这种偏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都是纠偏的具体措施。但是采用纠偏措施应掌握分寸,既要明确“衰其大半而止”的意义,又要理解各脏腑的喜恶特性。在运用纠偏手法的后期则不宜过偏,以免蹈过犹不及之弊。例如肺有伏寒,采用温肺的纠偏法则,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肺为燥金,不喜燥热,不耐阴寒,有娇脏之称,在需要用较长时间温肺以纠偏的同时,亦应略加濡润之品,以免温燥太过而伤肺阴。小青龙汤之用芍药、五味子,虽云芍药配桂枝功在调和营卫,五味子配麻、桂、细辛,意欲散中有收,但在用大队辛温药以纠偏时,用芍药未必无益阴之意,用五味亦未尝无生津之义。温肺而又益阴生津,则虽温而不伤阴,矫枉而不过正,才算是纠偏而不过偏。我用温肺以纠偏时,每加南北沙参,以防燥伤肺阴。除去本脏纠偏要防止过偏外,对表里相合的脏腑,也要注意及之。例如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胃燥者在甘寒滋胃的前提下,要做到滋胃不忘燥脾,以免黏腻遏湿,寒凉伤中,因而当经常需用麦冬、石斛之属濡润胃燥时,在后期宜酌用小剂量苍术以燥脾。这样就能做到亦润亦燥,多润少燥,润燥合宜,纠偏不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6: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