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2/17 01: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前。
横轴,随着芍药的加减,如果配合上(我自己还不甚明白的)「左、右」的概念,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了(同样是我自己还不甚明白的)「向外向上/向内向下」的问题了。
在这个横轴上,赖先生的观点对我颇有启发。
不过,目前我对其论点还有些疑问,例如赖医师说:
========================
「芍药之定性
芍药之角色在「药位」,有令「药位」由外往内「收缩」的特色。如去芍药时,令桂枝宣通「全身」阳气而无碍;一般量之芍药,则囿限桂枝之调营卫于「肌分」;加芍药则更束桂枝之作用于「脏腑」。」
========================
赖医师透过《伤寒杂病论》的原文比对,得出有关芍药加减的某些规律。我的问题是:他对此规律的归纳结果,是一种客观的定律呢?或只是对客观规律的主观诠释?
例如,依其所说,以加芍药为例,似乎是以「加芍药」为因,「药位由外往内收缩」为果,如其所说:「加芍药则更束桂枝之作用于「脏腑」」…意即:「加芍药」(因)之后,「桂枝之作用被束而作用在内」(果)。
我的疑惑是: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病位在内」为因,而「加芍药」为果呢?意即:因为「病位在内」(因),所以必需「加重芍药」(果)呢?
何者为因?何者为果?甚至--这是个有意义的问题吗?还是我想得太复杂了?
能不能理解成:第一种可能(即赖医师所说),是多加了三两芍药所以把原本的桂枝汤转而「约束(或收束)」向内作用;而第二种可能,则是加了三两芍药才足以把原本的桂枝汤由中焦的基地向外「伸展」开来(或其他用词如「舒展/推展/穿透出去」等)…?这可是两种相反的意思呢…?
提出这个问题,并非我在质疑赖医师(我想他或许是对的),只是我不愿不经思考就轻率的照单全收吧,这又是留给自己的疑团之一,因为自己的理解不到位,只能留给以后慢慢参究了。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7/2/17 at 22:0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