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故事-我的学医历程之一误诊
1989年,记得我初涉临床,其实我学的是两年制西医班,因为我家是中医世家,我并没有上过什么中医院校,在读西医课程的时候,我家里有好多中医书(我在高中就看过,那时没什么可玩的,也没有什么课外书,看中医书就算看小说了),像《医宗金鉴》、《寿世保元》、《本草纲目》、《外科正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都是繁体字,看得很费力,幸好我平时喜欢听歌曲,那些歌曲大都是繁体字的,还真给我打下了基础。
那时看了《黄帝内经素问》,也许是我带了点中医遗传基因、或者是熏陶吧,怎么这么有意思呢?它把人的五脏六腑都比喻成各个官职,每个官都管理着人体的某个生理功能,后来越看越喜爱,在我们西医士班里,我常给我的同学讲《黄帝内经》,像《医宗金鉴》用诗歌体讲述病症,也让我乐此不疲,西医班毕业时,我已经背了三四十个方剂了,包括我家里的方歌手抄本,一到临床我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不就是看病吗,你看别的学生都没那个胆,也写不出什么方剂来,我却能。
父亲不在时,那几个实习生和进修的医生都不敢看病,我像个专家似的,大模大样就看起病来。一天下午,来了一个13岁的小女孩,她父母搀扶着她进了诊室,小腿很肿,疼痛,腿伸不直,我一看这不是静脉炎吗,他们几个也不发言到底什么病,我随便问了一些小女孩的病情,对她父母说:这是急性静脉炎,没事的,我给你开五剂药就好了。我知道我们家治疗静脉炎的方剂,活血、清热、利湿、消肿之类,就给她开好了,病人也没有问什么,就走了。五天后,父亲坐诊,小女孩来了,脸色发红、小腿肿得把裤子绷得紧紧的,她爸爸说:李医师,前些天我们来看过了,说是静脉炎,给开了五剂药,回家吃了以后一直发烧,腿比以前肿得还厉害,这两天也吃不下饭了,你看怎么回事?
我父亲一看就说:这不是静脉炎,是小腿感染,已经化脓了,必须开刀。然后非常生气地转向我们:谁看的,你见过几个小女孩得静脉炎的,静脉炎什么样啊。我一声不敢吭,低下头,脸发热脑袋发胀。父亲又说:小腿感染是发展很快的,一旦失去时机,就会化脓,你按静脉炎治疗,用活血化瘀之药,把感染扩大了。当时应该用仙方活命饮合三妙散,再加连翘,加大清热解毒之药量,诊断之误啊!
后来了,父亲给那个小女孩开了刀,真如父亲所说,淌了两弯盘脓液,十余天,小女孩就好了,笑脸又重现在她的脸上。
20岁的我牛刀小试,出了差错,我才感觉自己是墙上的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茫茫医海我才踏了一点水。
中医故事-我的学医历程之二奋发
有了第一次的教训,我深深的思考了自己的不足,“诸葛亮出山,乃是有备而来”,只有大量的接触临床才能正确地识别病症,学了两年西医,也不能认症,从教科书上看到的,到了临床怎么都难以般配,我到了中医外科,这里什么病都有,包括西医的外科、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疾病都有,一年的西医理论,让我用得上的的确不多,因为在这里要用中医治病,我没有正式上过中医院校,我从哪里入手呢,家里只有那几本繁体字的古医书,有的可以看得懂有的一点也看不懂,怎么办呢,一本《临床实用中草药》已经破烂不堪,缺页少字的,再也找不到可看的。
那时真是求知若渴,诊室里几个医生各顾各的,考研的考研,忙生意的忙生意(现在我知道他们中医技术实在很单薄,很少人找他们看病,他们是没有能力教我中医的)。
父亲专家诊,让我在一旁写中药方子,我是经常的写错,不是药物名写错,就是药物量写错,现在想起来才知道父亲用药是那么精湛,疗效如神。
我做梦都想变成一个名医,可惜手中无书可读,真是急煞我也。幸运的事出现了,我的一个堂哥来医院进修,他带了一本中医院校的《中医基础理论》,我一看,太好了,我搞不懂的东西里面都讲到了,我那时连中医的“五脏六腑”都搞不懂,这本书讲得好详细啊,于是我常跟在他的背后讨好他,求他借我看看,他只有这一本书,也把它视为珍宝,我们这里的新华书店是买不到的,他终于借给我了,借我时告诫我,给他保护好。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的喜悦简直无法描述,这真是我期盼了好久……好久……的至宝,我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看,可惜还要还给他,怎么办呢,干脆把它抄下来吧。我买了十本学生用的作业本,从目录抄到结尾,一字不漏的抄下来了,我终于有书了,抄完《中医基础理论》,我问堂哥,你还有吗,他说你看什么吧,我问他有《中药学》吗?他给我拿来一本高等教材《中药学》,我又夜以继日的抄起来,还要赶时间,分秒也不愿意浪费,等到我把两本书都抄完,我的右手大拇指内侧都磨出血了,可是那时的心情真的好兴奋啊!
后来,我又借到一本胡伯虎主编的《实用痔瘘学》,老法子,抄!不知道我又用了多少时间,等到抄完的时候,我的手指都有些僵硬了。那时不像现在,手机呀,上网呀,泡妞呀,桑拿呀,哪有这么多的乐子可寻呢?
我还有一个学中医的路子,那就是父亲订的《中医杂志》、《新中医》、《浙江中医杂志》、《上海中医杂志》,不懂也不怕,一字一句地看,好的做笔记。后来又搞了很多中医书,就这样一如既往地看了下去,步子越来越坚实,心中越来越自信了,中医之门离我也越来越近了。
中医故事-我的学医历程之三绽露
岁月荏苒,转眼又是一年。
在中医外科学习期间,我看到好多好多的疾病用中药都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这更使我对中医药治病坚信不疑,怎样使用中药为病人治病在我心中已经形成了雏形,我也渐渐地掌握了其中的一些常见疾病的辨证施治规律,那时我大约已经可以背会五十个方剂了,虽然还没有给病人施治,但每一病症都已深深印在我的脑中,应该用什么方剂此时的我已胸有成竹了。
机会总会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我的第一例病人应运而来,其实我早已留意他的病情很久了,那是我父亲的一个病人,是我市电线厂的厂长,病人大约有五十多岁,体胖,双膝关节肿胀,曾经骨科、西医外科、内分泌风湿科治疗了两个多月,穿刺、注药、牵引、理疗、无休止的抗生素,均未见任何效果。后来经人介绍求父亲诊治,父亲每次给他开五天的中药,五天后再调方子,治疗了大约二十余天,病人明显好转,病人非常高兴,我把父亲开的方子也深深记在心中,并且在父亲给患者诊病的那些日子里,围绕这个病我看了大量的书籍,一个一个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方子我都细心琢磨了好多遍,对于这个病人,我的心中默默地为病人开着方子,只是未经施治。
恰在这时,父亲身体患病了,不能再继续给他诊病了,病人这次来时,我对他讲明情况,病人心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黯然失色,连连叹息,口中不住地说,那怎么办呢,那怎么办呢,你想,原本一个非常有希望治好的病人,突然落到一个不可救治的地步,他会感到多么悲哀,从他的眼神,我看到了他心底的绝望。病人好久没有言语,这时我对他说,要不然这样吧,我父亲开的方子我都知道,不如我给你开吧。病人转向我,一个22岁的年轻人,一个经过了多个专家、主治医师联合诊治过的市电线厂的厂长,在社会上也算有点知名度的人,会让我治疗吗,他盯着我,似乎在想什么,我想他大概是一百个不愿意,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最后他无奈地说,你看着办吧。
我分析一下父亲给他开过的方剂,一个是三妙散加减,一个是仙方活命饮加减,所加减的药物具是清热利湿之药。我看了病人的舌苔,苔厚而黄,根据父亲用的上面两个方剂,均是寒胜热、燥祛湿之意,如果从西医的角度看这个病,就是膝关节无菌性滑膜炎,病因可能跟感染有关,具体跟那一类微生物有关,到现在也原因不明。那时我对膝关节的解剖不甚了解,什么滑膜炎,我还叫不上来西医的名字。要知道这一点不像西医,非要知道病名才可以去治疗,可在当时,以我的自信,我的感觉是我完全可以治好他的病,藏在心底的话以我的年龄和医学职称是不能这样说的。
我给他开的是《金匮要略》的白虎加桂枝汤加减:石膏 知母 桂枝 薏苡仁 银花 连翘 黄芩 黄柏 川牛膝 防己 茵陈 车前子 赤芍 甘草。五天之后,病人这次是直接地找到我,第一句话就说,你开的方子不错,继续给我开吧,根据病情,我又给他调整了一下剂量,这次给他开了十天,十天之后,病人非常高兴地说膝关节已经看不出肿胀了,只是稍微有点疼痛,我一想他的关节原本有积液,起初是肿胀,关节面反而不易接触,感觉不到关节摩擦时的痛感,现在关节内积液消失了,上下的关节面接触紧密了,因为他的关节面长期受炎性渗出物的浸泡以及注到关节腔里的西药的损害,软骨面已经不再光滑了,根据中医的理论当加活血化瘀之品,我给他加上当归、地龙,病人再次来的时候,满脸的喜悦,对我说,李医生,你这次开的药特别好,我走路时膝关节已经不疼痛了,快好了。
我是第一次,听病人亲切的称呼我李医生,内心的兴奋无以言表,两年来,我的辛苦、执着、勤奋终于赢得的第一个患者肯定,我非常的满足和骄傲。最后我以四物汤加减而收功。后来这个病人又给我介绍了几个关节病的患者,均得到了很好的疗效。
像滑膜腔这种结构,西药是很难起到效果的,滑膜既致密周围又缺乏血液供应,西药无法渗透入内,而中药是无法所比拟的,这恰恰了反映了中医药治病的广泛而深入,西医常常往关节腔内注射药物,或牵引同时并用抗生素,其常常使关节进一步受到损害,直至最后关节致残。
中医故事-我的学医历程之四处方
我没有受过正规的中医药大学的教育,其学历是通过自学获得的。
按现在的中医教育模式我应该属于哪一类呢,要说师承,还真没有正式拜过师,或者有幸经历中医带徒班之类。
我最初的中医启蒙来源于我们这个中医世家,,祖辈于清朝道光帝年间开始从事中医外科的,到今天应经是第八代了。
我想一说出中医世家来,有些人就会喊骗子了,就连现在的医疗广告法都明确规定,不准以什么多少名医、什么中医世家自居,否则,你就犯法了。现实就是真的东西也不让你说,这是法律法规,何况我一个社区小中医,执法者发话:不准!
当我看到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的心情无比的激动和兴奋,多么亲切的话语,多么由衷的关怀。我又看到我们的党,我们的领导人给了我们中医人多少温暖与真情。在今天,我们又可以名正言顺的说我们是名医了,我们同样是中国优秀的医生,也是世界优秀的医生。我们坚持的是颠覆不破的真理和科学,谁也无法把她推翻。今时日,社会上有些人打着揭露伪科学的旗号无休止的攻击中医,反对中医,甚至提出要消灭中医,他们的举动,他们的目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今天,我们的中医人一直拼搏在每一个医疗前线,怀着无比的崇敬的心情,用我们民族精湛的医术为人类的二十一世纪的健康拼搏着,面对这些险恶的种种论调,是永远不会屈服的,因为我们崇尚的是科学、坚持的是真理。三千年的中国医学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医学,它揭示了人体与自然、生命与健康的规律,其博大精深的防病治病理论体系是对生命科学总结。
总理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中医人一定会以最执著的斗志让中医药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都能用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医学,那些无知与无聊的反中医斗士们一定会不得而终的。
反思过去,我们平时只注重临床工作,忽视了我们中医宣传普及的重要性,加之近年来医疗不正之风盛行,打着中医药旗号欺骗民众的行为屡禁不止,这给人们的心理造成许多误解与伤害,更让那些早有预谋的的斗士们钻了空子,不约而同、揭竿而起、粉墨登场,其恶毒的言语与用心更让中医药雪上加霜,再加之西方文化的冲击,又进一步使我们中医备受摧残,在名誉上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中医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有幸的是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发现了这个惨重的事实,加大决心挽回这个损失,我们中医人无比的高兴,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医的曙光,也必然使我们的中国医学傲然于世界医学之林。
我写这些中医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每一个中医人:我们做的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继承中医、发扬中医,真的无需彷徨。
奥妙无穷的精湛施治,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永远值得你我为之奋斗终生。
(我最近看到西药的局限性以及不可靠性越来越明显,从最近的临床发现的。我问过从事西医内科临床的医生,他们也越来越发现西药的疗效一直下滑,我相信中医药的大好时机来了)
以上随便的聊一聊,我的故事继续
一到临床,最难的莫过于处方了,我说的这个处方,是给病人开处方,病人来了,你也知道该用那个方剂,可具体怎么用呢,举个方子,普济消毒饮,其组成是黄芩、黄连、牛蒡子、桔梗、板蓝根、马勃、连翘、玄参、升麻、柴胡、陈皮、薄荷、僵蚕、甘草。原书主治大头瘟,像痄腮(西医所谓的病毒性腮腺炎,其实中医的痄腮不仅包括病毒性腮腺炎,还包括化脓性腮腺炎)、颜面丹毒、腮腺混合瘤以及鼻咽癌腮腺侵犯、腮腺癌伴有不同感染时均可使用、用起来就发愁了,这些药物是都用呢、还是哪些不能用呢、药量呢,初学者是最难的。我也不会例外的,儿童痄腮,那是常见病(不谈西医的治疗),这个普济消毒饮怎么开,我开始开的时候,按教科书上开,病人会怎么样呢,本来就发烧,胃里不好受,喝了一天,以后都吐了,不想喝了,而且效果不好,难道普济消毒饮治疗痄腮不行,我一直迷惑不解。后来,一个成年男性患者得了痄腮,病情非常重,双腮肿胀,发烧,吞咽困难,双侧睾丸轻度疼痛。我给他以教科书所标药量开了普济消毒饮,三剂药喝后,并未见病人有任何好转,而且高烧40度以上,患者自服退烧片,以致汗水淋漓,发烧始终未退,并且双睾丸更加肿大胀痛。这个普济消毒饮难道不能治疗痄腮,成人与儿童都未见效,我倍加怀疑这个方剂的可用性。我带着种种的疑问求教父亲,父亲看了我的方子说,这两个方子选用的都没错,你只会背死方子,怎么会治好病呢,搞中医药要懂得真正的辩证施治,第一个儿童的处方应该这样开:银花、连翘、桔梗、玄参、牛蒡子、薄荷、僵蚕、荆芥、马勃、苇根、甘草,有些药该去的就要去掉,像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药,苦寒伤胃,病人无湿热用它干么,只有弊而无益,至于柴胡、升麻轻清上扬之品,具不宜入。无痰不用陈皮,且陈皮可益火生乱。第二个成人应该加上生地、玄胡、川楝子、赤芍、麦冬,病人高热,注意清热凉血滋阴,并加玄胡、川楝子以引经化瘀止痛。这个普济消毒饮,如遇化脓性腮腺炎或者颜面丹毒时,可用原方,面神经麻痹、面部带状疱疹也可以用到这个方子,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辩证施治,中医不是你会几个方子就能解决问题的,平时要注意归纳、思考、领悟,用药务必精益求精。
后来,父亲用仙方活命饮(乳香、没药、穿山甲、白芷、皂刺、银花、赤芍、花粉、大贝、防风、陈皮)随症加治疗腰腿疼,开始时我一直很怀疑,这个方子不是治疗疮疡的,怎么可以用它来治腰腿疼呢,让我开方时,花粉、大贝开的都是10克,因为这事,父亲给我纠正过多少次,我问,到底开多少克呢,父亲说,如果你用它来治疮疡,开10克没有错,如果用来治腰腿疼、关节病最多不能超过6克,甚至3克,用量过大,整个方就变成寒性了,这对腰腿疼病人是不利的,寒性大一点,本意止疼,反而致疼,整个方子就没用了。我真想不到用中药几乎要精细到这种程度,真是一丝一毫也不能有偏差。
现在有些人,把中药的方剂当成了熬大锅汤,药味越来越多,药量越来越大,开不准方,就多开点,中医真的就是这样的吗?我不禁为这些中医人感到悲哀,我们的祖国医学原本就不是这样的,她精湛无与伦比的施治是要下很大功夫去学的。
在父亲的教导下,我更加勤奋的学习,做一个无愧于祖国医学的继承人!
中医故事-我的学医历程之五识药
这一点与西医不同。
西医呢,这个药你开好就行了,药名,剂量,用法,病人拿着方子去取药了。用不着关心它是哪个厂出产的,除非是假药。这些也用不着关心的,也没那个必要。
中药是不是这样就行呢,你把方子开好,药物,药量,剂数,病人也去拿药了,挺省事的,病人有的还来找你复诊,有的干脆就不找你了,我到底错哪了,自己开了方子,十多味药,每味到底什么样啊,我可从来没见过,到底有没有效啊,有时自己也心里犯嘀咕,同样的病人,他开方病人吃了很安稳,疗效也好,我和他开得一样啊,怎么病人反映腹泻、肚子不好受呢。从来也没有对自己不识药反思过,反正是药呗,认不认识药有什么用呢,反正有药房人员呢。
可是,要当一个好的中医师,如果对药物没有一定的认识,你是如何也成不了一个名医的,对于自己的武器不了解,怎么可以打胜仗呢?
举个中药例子,最常用的当归: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本草纲目》记载说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正与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之意相投,据其疗效,李时珍猜测“当归能使气血各有所归,恐当归之名必因此而出也”,这是关于当归命名的一些推敲,我们暂不讨论,但要说当归能使血各得其所那绝非虚言。
那么怎样理解它的味甘、辛呢,如果你不亲自去尝一尝,你是不知道他是个怎么样的甘、辛法,就其根来分,可分为当归头和当归尾,当归头饮片较大,尝一下,微甜的,你再尝一下当归尾就发现味道有些偏辣,这时再理解当归头入脾补血,当归尾入心活血就不难了。鲜当归与陈当归又有什么区别呢,刚切好入药的当归,你闻一下,用手抓一下,香气浓郁而又柔软,那陈当归呢,干燥易断而无香气,药力大减。
那么你在临床应用时,心中就会十分明了了。血虚症用当归头,调经止痛用全当归,跌打损伤、风湿痹痛,不用我说,你也会选用当归尾了,肠燥便秘用鲜当归最好。肠胃不好者,可用当归头,意为减其辛而用其甘也。
一个好的中医用药就像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如果你是中医专业而非中药专业,又是在医院搞临床的,中药教材上说得已经很详细了,我还要再了解吗,药房干的事我有必要干吗?这一点恰恰是作为中医师最不应该丢失的,也是我本人不赞成的中医教育之一。三十年前,还没有中药这个专业,把中药独立分成一个专业后,你看中药学专业的课程都在干什么,什么中药药理呀,是什么中药化学呀,中药制剂分析呀,花费高昂的经费研究中药的成分,发现一点药理,就开始用到中成药研制上,专家联名,药厂生产,快速推向市场,结果怎么样,让人家抓住了小辫,说你没有经过怎么样的实验,把并非真正有效的中药推向群众,损害了中医的声誉。
把中药从中医分出来搞科研,其出发点就是想把中药治病的机理用现代的西医揭示出来,到最后呢,真正的性味归经都被研究得乱七八糟,中医的好东西都丢弃完了。结果还不被人家说不科学吗,因为研究到最后也没跟西医理论挂上钩,人家连你的理论都要推翻,这一点我不能不说我们走的方向是错的。
过去的中医都是懂中药的,不仅懂,而且亲自去鉴定,炮制。
若要当一个好的中医,医与药都要亲自去实践,医不与药相结合,一旦分了家,就少了一份治病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