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锦酉泓涵

有计划整理并公布 先师大德、廖公厚泽之《伤寒论》讲学录音。以弘先师遗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0 19: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 知为先生传世的文章有何不同。
发表于 2007/2/22 16: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已经报名了

我已经报名了,请您查收我发来的邮件。
发表于 2007/2/22 16: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廖厚泽,曾用名郎琴生,1923年8月25日生于湖北省兴山县城关镇。民革成员。
  1941年考入海军学校第11届航海科,学习天文学、航海学、海道测量及“罗经差”等专业,1946年毕业。后转入青岛海军军官学校第36年班学舰课(课程有造船大义、轮机大义、通讯、枪炮、鱼雷、舰队运动、帆缆、雷达、声纳等)。1947年毕业,以成绩优异留校,在该校学生总队任区队长、中队副并兼教“球面三角学”。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海军舰艇相继起义,军内一时草木皆兵,涉嫌被捕者甚多,因得知自己亦在被捕之列,乃逃亡香港。旋在香港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调回国内,派在青岛海运局任船务部主任及机务科科长等职。1953年调交通部任七级工程师。
  因对祖国医学有家传基础,自幼曾从兴山名中医王慈臣先生攻读古典中医经典,1958年又从丹道医学家、峨眉临济宗第12代衣缽传人、镇健大师周潜川先生学习炼丹术、气功按蹻导引术以及各科疑难病症(心脏病、溃疡病、肝炎、肾炎、鼓胀、男妇小儿诸病……乃至血液病、狼疮及肿瘤等)的辨证施治,积累若干验案。后经中央组织部批准调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为中医师。
  1983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以长于治疗疑难病症,又受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对外诊疗部应诊,并在北京市海淀走读大学气功学院教授中医学并指导学生临床实习事宜。
  1988年离体后,因不忘孕育自己的乡土之情,将所藏中医书籍约千册以及气功信息治疗仪等,捐增湖北省兴山县,并节衣缩食资助成立“兴山县医籍馆”。
  著有《船用磁罗经校验术》、《海船救生知识讲话》、《祖国医学思想史论》、《癌的治疗》、《明堂浅义》等,译有《1960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及其全部附件。
  (自撰)
注:1998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
发表于 2007/2/22 16: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大天 说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往事渐渐成为零星的记忆,但廖厚泽老师当年含辛茹苦,忍辱负重,为传统的中医学术得以流传,日以继夜地从事临床教学工作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当年与老师、同学们一起促膝长谈的欢快酣畅的情景令我终身难忘。

与老师初识是在1989年秋,一次,偶尔从树春处看到了他作的《伤寒杂病论》听课笔记,当即便被其中廖厚泽先生对中医辩证思想及医学伦理学的精辟阐述所深深吸引,如获至宝。之后,我便尽量去旁听廖老师讲课,放假了便去廖老师当年所在的长峰门诊部跟随老师临床。1992年,老师受海大聘请再讲《伤寒杂病论》,我得知消息后便与单位领导协商,请求多加班,利用上、下夜班和加班的补休时间去听课,与同学每周三次,每次骑自行车当天往返88公里,从单位赶到海大听讲。老师当时所讲授的内容不仅限于中医临床的应用知识,古代哲学、伦理学、文学、化学、物理学、数学、艺术、气功、武术……,几乎无所不谈,甚至偶尔涉及到我国古代的"相"、"卜"之学,可谓丰富多彩,"如入宝山"。听课的时候,恨不得把老师所讲的每句话、每个字都记下来,一堂课听下来真是滋味无穷,有时实在太过疲倦,没有记全笔记,下课后必会找同学借阅笔记,加以弥补,回到宿舍后,再反复整理、研究笔记内容,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便找机会向老师请教。虽然学习十分辛苦,但感觉却是乐在其中,就连当年迎着凛冽的北风骑行的情景至今都记忆犹新。

参加工作以后,常常和树春约好去老师家聊天,老师总是那么风趣幽默,与老人家聊天,从来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隔阂"、"代沟"。老师很少发表高谈阔论,只是随便讲讲当年的故事,一些建国前后及"文革"前后的经历和一些临床治疗有趣的病案,有时甚至只是愉快地倾听我们同学之间发表对人、对事的看法,回想当年与老师促膝长谈情景,仍能感到融融快意。

其实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还不是他高超的医术,正如前人评价傅青主先生那样,老师的人品是我最敬佩的。老师从来不尚玄谈,讲话十分平实,刚认识老师时感觉倒也很平淡,但跟随老师临床日久,我越来越感到惊讶--老师平时所说的正是他生活中不折不扣所行的!当时我还很年轻,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敬意,现在已经在社会上混了十多年了,天天看惯了周围上上下下说一套做一套的事,更感到老师言行一致的难能可贵!

记得老师当初跟我们说过,周先生曾对弟子有要求,只管为患者看好病,不要和患者拉关系,不要收患者的物品。当时我只是把这段话当作一般的德育教育对待,认为道理是对的,但如果人家盛情难却,难道一定也要铁着面孔拒绝吗?后来跟老师时间长了,发现老师真是一点儿东西都不收,有时患者为表示谢意,送来一点儿家乡土产,老师实在推辞不掉,待患者走后,一定会全部分给门诊部的同事们,有时分给正上学的同学们一点儿。自己从不吃一口、拿一点儿。真有点儿"守戒律"的味道。

有一次与老师聊起当年他拜周潜川先生为师的经历,周先生曾让老师立过一个誓--"如果不到'饿饭'的时候,绝不改行!"之后,周先生才开始为老师传授医术。这段故事现代人听起来简直象是笑话,但我想周先生和老师当年都是非常认真地看待这件事的,所以老师也常和我们说医生是"天职",是"代天宣化"的,是最崇高神圣的职业,要好好干,不要光为了挣钱改行!这其实是老师自己一生所行的轨迹--文革前,周先生蒙冤入狱,老师也像当年傅山先生为袁继成洗冤一样,与同门师兄弟为周先生上书鸣冤,不幸不但未能为先生平反,反被康生指为"周潜川的黑爪牙",勒令"劳动改造,终生不准行医"。老师半生坎坷,但从未忘记立过的誓言,在最艰苦的岁月中从未间断过对中医的研究与实践,为许多患者治愈了沉疴。老师虽没有让我们立这个誓,但我当时心里是暗暗下了决心,终生依照老师的嘱咐,作个好大夫。这也是我在许多同学纷纷改行发展的情况下,死守专业至今的原因。

在老师心中,最重的恐怕是患者和学生了。老师对待学生,就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似的,在生活、学习上都十分关心,有一段时间在门诊部跟随老师临床时,还有不少正在中医学院上学的同学,老师每次总是尽量多带些饭菜分给同学们,怕他们因生活上不宽裕在吃饭上节省影响了身体,当时我和朋友每次中午都去饭馆多买一份菜带回来,大家共同进餐,老师就会很快慰。

老师传授医术,从不保守,就象鸟儿一口一口哺育幼子般的,把知识传授给我们,只怕我们接受不了,常对我们说要多记笔记,光听听,当时能记住,时间久了难免会忘。讲述疾病的治疗方案也往往会反复重申,生怕我们有不理解的地方,每次老师出诊,从早晨7点多一直到晚上7点多,大多数时间是在为同学们讲解,连中午也不休息,和同学们一起分析讨论病案。老师对待患者,十分认真负责,故事不胜枚举,1998年5月1日劳动节,门诊部放假,老师为了当时正在治疗期间的几名重症患者,不顾节假日休息,清晨就出发赶往门诊部,因为平时早晨万寿路一带容易发生交通壅堵,老师未乘出租车,而是骑自行车走小路,半途遇雨,老师为赶时间,不顾避雨,坚持赶至门诊部,为患者诊治,待全部治疗结束回到家中时,老师身上的衣服还是潮湿的!5月2日深夜,老师终于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并于八天后与世长辞了。在老师弥留之际,我得到消息赶至医院看望老师,并在老师床前照顾了几次,略尽弟子的心意,在照顾老师的时候,我发现老师后来只在同学们呼唤老师时才略有反应,有时睁开眼笑笑,连大师兄廖育群先生(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员)为了唤醒父亲,也只得含泪改呼父亲为"廖老师"!想起老师当年为使祖国医学学术不致失传,在学生身上所耗费的心血,想起老师当年对同学们继承、弘扬祖国医学的深切期望,至今仍感觉到热泪盈眶。

老师离我们而去已经四年多了,我曾多次在梦中见到老师的身影,回顾自己经历的三十多年的世事,老师是我最尊敬爱戴的人,也是我人生的榜样。现在有机会表达一下对老师的无限怀念之情,心中既高兴又难过,在回忆当年跟随老师学习、实践的情形时,总是禁不住潸然泪下。老师,您永远与我们同在!
发表于 2007/2/22 16: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六经”的概念

    廖厚泽

    六经是经络论、脏腑论、标本论、逆从论……等概念的具体应用,四诊八纲无不以经络论作为论证基础。柯琴说六经非经络之经,其说非是。

    六淫之中人也,从皮部以致内舍脏腑,内外相感莫不藉经络之有机联系。故《内经》云:“邪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膺背两胁,亦中其经”,故《伤寒论》太阳病有中项中背之别,中项则头项疼痛,中背则背强几几也。阳明亦有中面中膺之别,中面则目疼鼻干,中膺则胸中痞硬也。少阳有中颊中胁之别,中颊则口苦咽干,耳无所闻,中胁则胸胁苦满,此即“中阳溜经”之意。又云“邪中于阴,从臂洐始,自经及藏,脏气实而不能容,则邪还于腑”,故《伤寒论》三阴皆有自利证,是寒邪还腑也。三阴皆有可下之证,是热邪还腑也,此岐伯“中阴溜经”之意(参见柯琴《伤寒论翼·风寒辨惑第四》)。不独六经各有伤寒,且各有杂病。故不论何种疾病,似皆可为六经所统摄,故六经非专为伤寒一证而设也。

    六经实统摄十二经,以手经统摄于足经故,是一璘一支的关系。故《伤寒论》不言十二经,但只言六经,足经统摄手经也。例如,少阴病是手少阴心与足少阴肾俱病的见证,其浅者为在表,为经病;其深者为在里,为藏病,表里又可互见。又如,太阳经病即膀胱经病,其标为头痛项强,其本在膀胱与小肠也,故其入里则有膀胱四大腑证(蓄水、蓄尿、蓄血、癃闭)。而膀胱又何尝与小肠无关呢?按子午流注规律,“小肠为膀胱之上游”也。

    六经又非孤立为用,又如太阳为寒水之经,阳明为燥金之经……,故有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等口诀。何以言太阳寒水呢?以太阳发热恶寒,始因冬不藏精而阴亏,继而为风寒所束,反作用于肾,故阴元最易为之所伤。其病因寒于外,实因阴亏于内;因寒化热,热伤肾水,故以寒水二字统其意。故太阳伤寒,桂枝汤中比佐芍、草、枣以“存津液”,太阳温病必注意清热育阴等。所谓阳明燥金者,以阳明为燥土,然何以与肺金相干呢?以肺胃在气化上关系至大,故有阳明随太阴之均衡与否而升降之说,肺气不降,则胃气亦不降也。承气汤用硝黄必伍枳朴(调胃承气汤之用神不在攻下,故不伍枳朴,仅伍以甘草,以甘缓之),他经准此,不赘,这是气化论。
以上是六经之常道观,亦即“有”部之学问。如细究外感热病之机转,从“无”以观“有”,则规律更加复杂。试观《伤寒论》论阳明有“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论少阳又有“伤寒三日,少阳脉小”之说,岂不与《素问·热论》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说相悖乎?如果把《伤寒论》的这种论断,说成错简或传抄之误,未尝不可,如果不这样轻率,就此深入研究一下三阳经之机转,亦可导致一下几个论断:

    (1)太阳为阳中之阳,少阳为阳中之阴,两样合明为之阳明,故其传变规律为太阳——少阳——阳明,故曰“阳明为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有的读者,认为此话意为伤寒传至阳明则无所复传而自愈。其实是说有死之虑,下之则愈。正因如此,在临床上是否在阳明清下之后还有可能再来一个“往来寒热”的少阳证呢?阳明为里,里实已成,复出半表半里的可能性有多少呢?由是观之,伤寒传变当是太阳——阳明——少阳的规律了,于是就不能以《伤寒论》行文的撰次而拘其说。

    (2)少阳居于太阳(表)与阳明(里)之间,是两端中的任何一点,但不必绝对是中点,可能偏于表,也可能偏于里,其具体所在,当以临床见证定之。如是说来,论少阳的口诀当是“半表里”,而不当是“半表半里”。了彻是意,方可理解少阳篇的处方大都是偏表偏里、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的不同见证,以药味之阴阳或其比量的不同来加以校正,以收补偏救弊之用。例如小柴胡汤,“君”柴胡以行诸药入少阳,升清以化浊;“臣”芩夏以解寒热,热盛口苦甚者,重用黄芩;寒多呕多者,重用半夏。寒多者加桂姜,热多者加芒硝、牡蛎。柴胡桂枝汤、柴胡加芒硝等汤之法,亦皆由是而起也。此丹医关于柴胡汤之胜义也。

    以上观念非为诡辩,实有助于对六经正义之全面了解。纵观以上各论,“六经非为伤寒而设”实有胜意也。
发表于 2007/12/21 11: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12/21 12: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佗佛
发表于 2007/12/21 13: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大好事啊!本人建议整理好以后将其出版发行,造福医林!
发表于 2007/12/22 09: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善举,定要支持。支持!
发表于 2007/12/22 12: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希望早日整理出来,造福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11: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