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555|回复: 0

《内经》对五味应用的论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5 12: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经》对于五味功效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但大多散在于五味的临床应用之中。《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归纳《内经》所述,辛味有发散、散郁、润燥的作用,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甘味有缓急、补益的作用,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苦味有降气、泻下、燥湿、坚阴等作用,“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咸味有催吐、泻下、软坚的作用。
  关于五味的临床应用,《内经》所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六淫为病的治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针对风、热、湿、火、燥、寒等病因,提出了很详细具体的五味调治方案。后世据此创立了一些有名的方剂,如治疗伤风之银翘散,其中荆芥、淡豉、薄荷均为辛凉之品,连翘、牛蒡子、桔梗苦以佐之,银花、竹叶、芦根、甘草甘以缓之,基本符合《内经》治疗风邪以“辛凉、苦、甘”的原则。又如治疗阳明燥实证的调胃承气汤,其中大黄性味苦寒,芒硝味咸苦,甘草味甘,正符合《内经》治疗热邪为病的五味调治原则。
  2.五脏苦欲补泻 《素问·脏气法时论》对五脏苦欲补泻的论治、配方规律有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金代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为此欲、补、泻一一补充了药物,之后又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序例》中,命之为“五脏五味补泻”,现代也有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这里的“欲”是顺其性,“苦”是指易出现不利的情况,补泻是根据五味入五脏的理论,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泻。李祖伦认为这里所说的补泻,也就是治疗作用与副作用的关系。如同样是辛散、酸收,药能对症即起治疗作用(补),反之则为副作用(泻)。这里包含着一条重要的原理,即药物的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与药物的使用目的直接相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临床用药应尽量发挥其治疗作用,避免其副作用。这便是该篇所谓“病随五味所宜”的精神实质。当然,五脏苦欲补泻的合理应用,也可以根据临床病证的实际情况,化害为利,取得整体的治疗效果。如小青龙汤治寒饮伤肺,以芍药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温为佐,以收敛肺之逆气;以干姜、细辛、半夏之辛,行水散结止呕咳,辛酸相合符合“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的用药理论。一散一收,体现出肺的生理特点,全方不仅祛邪,更照顾肺的整体生理功能,以期取得更好治疗效果。
  3.五味配伍应用 从五味配伍应用的关系角度而言,大致可分为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两种情况。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论五味之阴阳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那么,选用阴阳属性相同的药物配伍,则属于相辅相成之例。如麻黄附子甘草汤,以麻黄、附子之辛热,与甘草之甘平相配;吴茱萸汤治阳明寒呕少阴下利,温中祛寒,以吴茱萸之辛热、生姜之辛温与大枣、人参之甘温相合。均属于辛甘热相合,为“辛甘发散为阳”的相辅相成配伍。关于相反相成的配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指出:“辛胜酸”,“咸胜苦”,“酸胜甘”,“苦胜辛”,“甘胜咸”。五味相胜在后世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指导临床药物的组方配伍,如根据“辛胜酸”的认识,在酸收之剂中配用辛散之品可防止酸涩之太过,如敛肺止咳的九仙散,在用五味子、乌梅、罂粟壳等酸涩之品的同时,配以桔梗辛开肺气,使肺气收中有宣,顺其生理,而不致收敛太过反致郁闭。又如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在大辛大热之附子、干姜之中,加用苦寒之猪胆汁,以苦降佐辛散,以寒佐热,可防辛热之太过,并增强了该方预防性地减轻失血性休克后继发的内毒素血症的作用。二是有学者根据“酸胜甘”的理论治疗糖尿病,认为糖尿病的症结为甘浊内滞,用酸味药物可克制、消除体内的甘浊之邪;且木能克土,通过治肝来使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扶助脾的运化功能。常用药物如五味子、山茱萸、金樱子、五倍子、乌梅、白芍等酸味药为主,辅以黄芪、山药、白术甘味药,共奏酸甘化阴、滋阴润燥、养肝健脾、益肾固摄之功。经临床验证对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对减轻和消除临床症状也有较好的疗效。当然,用“酸胜甘”法治疗糖尿病无疑是对《内经》理论的一种发挥,而五味相胜之说由于源自于五行推论,本身就有很大的机械性与局限性。
  4.饮食五味调养 《内经》对疾病的饮食调养也十分重视,《素问·五常政大论》曰:“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说明病在大势已去、正气尚未恢复时,可用谷肉果菜等饮食予以调养,使病得以痊愈。《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并对五脏疾病的饮食调理做了示范性的说明,指出:“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此即“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意;“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此即“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之意;“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此即“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之意;“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此即“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之意。而“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则与“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的原则不符,王冰认为“肾为胃关,脾与胃合,故假咸柔软以利其关”。总之,惟有“谨和五味”,才能“长有天命”。
  总之,《内经》对五味的认识和论述甚为丰富,但良莠并见,不可一概而论。其中最具实用价值的当是那些非五行论的部分,即五味的基本作用以及五脏苦欲补泻等内容,正如缪希雍《本草经疏》所说:“补泻系乎苦欲,苦欲因乎脏性,不属五行,未落阴阳,其神用之谓欤!”而纳入五行体系的五味说,则当根据临床实际以区别对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7 18: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