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霜中菊

中医与抗生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09: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时期的人与现代人难道不是同一种动物吗?

仲景时期有伤寒难道就不能有细菌感染吗?
发表于 2007/1/22 09: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笑一次,有细菌感染,还有病毒感染呢。
所以,两感是细菌感染合并病毒感染才是正解,哈哈。
发表于 2007/1/22 09: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感四感五感的话还有支原体,衣原体,真菌感染之类,呵呵。
这么多种微生物感染,当然不免于死。
现在好了,有抗生素了,有病毒唑了......自然就可免于死了。这个理论真是伟大光荣,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当奋力鼓吹之。
发表于 2007/1/22 09: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霜中菊 at 2007/1/22 09:07:
仲景时期的人与现代人难道不是同一种动物吗?

仲景时期有伤寒难道就不能有细菌感染吗?


我说的是当是没有细菌感染的说法,二不是细菌感染本身。您这么大学问咋不理解现代汉语捏?又怪哉一次。
发表于 2007/1/22 09: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懂医学,只是从基本常识上考虑,觉得奇怪并且可笑。当然先生的理论也可能近道,我连下士都算不上,闻道大笑之,也是正常,你别见怪。
发表于 2007/1/23 13: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那么一下子伤寒两感于寒,快要死啦。有的病人元气消损的还有一点时,药物用对了还能活;如果用不对继续用寒凉药老办法治疗下去,你一看,越治越烧, 越烧就越用寒凉,那么病人一定不免一死(旧上海中医儿科专家徐小圃的几个儿子都死于发烧误用寒凉两感于寒)  “热虽甚不死”,这句话非常关键,把它背诵下来,是论文的论点/论句。










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驱除寒邪服用四逆汤之后,开始拉稀了,但是不许你用巴豆/大黄/芒硝等泻药。这儿的意思是,三阴病可以用泻泄的方法治疗,三阳经受邪就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 泄,并非用巴豆/大黄/芒硝等泻药。所以说“寒之”“凉之”是用恢复元气的方法疏通经脉,而不是用寒凉药,不要以为就那么简单,觉得寒就是冬天 冰冷 寒凉人得了寒症了,这跟小学生有什么区别呢?头脑就太简单了。寒,也用四逆汤一类的热药,因为肾主寒,北方 热则寒之, 此“寒”是指用北方的力量作用去治疗这个病就这么个意思,而不是用寒凉药。临床上惯用寒凉药有几个病人是彻底治愈了,自己想一想:虽然症状消失了,但是病人的脉象恢复了没有?体质好转了没有?造成其它病症没有?病人一去不复返,是治愈了不复返,还是去了酆都城十八大殿不复返?要是能返回来,说明你下的药还不狠,不错!五十步笑一百步嘛!









:两感于寒者,(有下面的表现就是两感于寒,而且 是互为表里的两经同时感受邪气, 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俱病绝对不会是不相干的两感。 一上一下,一内一外,一升一降,全部都是相通的)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太阳)口干而烦满(少阴);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不欲食(太阴)身热,谵言(阳明),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少阳)囊缩而厥(厥阴)。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病至厥阴的时候就会死亡, 厥阴含蓄少阳主生发, 厥阴与少阳相表里, 厥阴这儿完了,少阳生发,呼地一冒就死亡了。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主封藏,人的活动量也不大,病人看起来,好象没病/病情减轻了,可是到了春天,一生发一摄取一调动起来元气马上就显得不足。这就如同一个特别懒惰的农夫一样,就在地里凿个坑,把种子播下去,用脚一踩,不施肥,不浇水,不松土,在这种不肥沃的土地中的种子,到了春天阳气开始生发, 种子能发芽吗? 即使发芽后能茁壮成长吗?为什么?到了春天一些危重的病人,你治疗的好好的,病情已经很稳定可是过了春节(立春)),到了3-4月份,这个病情又恶化加重了,就是因为这个基础不牢,后勤保障不力,供给严重不足。生发是要靠底下的基础来生发的,   东方的人皆黑色疏理是为什么呢? 鱼盐之地,海滨傍水(都靠水边生活),其民食鱼而嗜咸。鱼是什么呢?是基础/底子/营养。要生发就要吃海里的鱼---即肾中的元气。那么你去年至今一直治疗的多年重危疾病,到今年不可能使元气积累的很厚,,能够通经脉已经很不错了,而且通经脉还要消耗元气,到了冬天能够收藏的元气就更少了,一到春天生发后又要消耗不少的元气,所以症状就明显加重了!那么六经1 2 3 4 5 6,这么传变。一年四季走一周。所以重危疾病得了10—20年以上的病没有1。5-3年以上的时间是不可能治疗痊愈的。生长收藏要用1年时间。治疗疾病要半年时间, 另外半年时间就是--生长 收藏又要花半年时间,所以要1。5年甚至是3年。所以你别想一治疗疾病,用1—2个星期就痊愈,现在就没有这种病人,就连那小孩经常吃冰棍,你想用几付药治好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世风日下,积众难返)  
发表于 2007/1/23 13: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就是总结这个热,  所以后世的温病学派老拿热论篇来大肆做文章,老在三阳经动脑瓜,做到三阴经就傻瓜了,医生是胶着成傻瓜了,病人是被治疗成傻瓜了“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夏至就是一年的阴阳交会。夏至阳最足,然后就是一阴生。 夏至就是三四日之间---“3。5日”之前就是温病,之后就是暑病。 “3。5日”之前就是温病,就是三阳经的病,可以是实热壮热, 它有后劲,有后边三阴经充足的元气做后盾,因为它的弹药充足,所以炮火就猛烈,就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到了3。5日”之后就是暑病, 它后边三阴经的元气不足,就产生了虚热即暑病 ,此时汗就冒个不停因为身体为邪气所伤,伤于寒造成的这个病就汗出不止。死病,即“三日乃死”,因为没有精气了,所以回天乏术。如果还有元气残存,那么, 通经脉后,汗就会自止。通脉四逆汤一用,寒邪一去,经脉一通,元气往回一收。这汗一下子就止住了,死不了。暑比热要厉害。风 寒 暑 湿 燥 火 受暑就没法活了。
  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如果中暑,这个时候就是因为元气虚衰,收敛不住了,病人就会汗出不止。不是不可止,而是元气虚衰,精气枯竭,体内无可调之兵,已经止不住汗出了。例如房事过度,阳痿之后还用春药那就会汗出不止。 通经脉就行,但是绝对不能用寒凉药,止汗药,就是这个意思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那么温病为什么不讲呢?  灵枢:按而引针,去如弦绝   引,不用之意思。用寒凉药不用温散药,就会生成寒邪, 寒邪一来,阳气就会来破之,但是阳气一用,就会散掉,就像射出去的箭,别想收回来。

所以学习经典不但要弄懂古文字,还要弄懂原理 文法,还要弄懂文章的宗旨才行;例如: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而不死,这都是三阳经的病,夏至以前的病,;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三阳经病 温病,死不了人,不治都不了了之。实际上人体只要有一丝邪气,阳气就会调出来破解邪气,因为人体就这么刚烈如同君子不吃嗟来之食一样。这就是人的本性“容不得一丝邪气”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什么是空 清静呢?就是“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阴邪。阴霾”。所以到了厥阴病的时候稍微吃一点东西,他几食不下,食则吐蛔,病人一吃东西,马上就调阳气来消化食物,但是阳气不足没有收敛能了力,就会往上走,就食则吐蛔就是因为精不足收敛不住;如果你一看往上走要吐蛔就给他吃半夏/泻下的药就会,下之利不止这都是厥阴病的表现。 利不止=往外排泄,邪与汗是什么呢?汗就是真阳外泄的表现。真阳推着邪气以汗的形式从玄府排出。但是元气不足收摄不住,呼地一冒,人就死了。何况是胃里边有点邪气呢?



佛祖言:几十年来我没说过一句话,都是比喻
对经书的理解不可偏颇太大。

今天我给我们的老中医先生讲四气调神的时候
就关于五方:东 南 西 北各主一物,中央戊己土为真阳,因为四季脾旺,天天都旺旺!所以脾胃病不好好治疗:不用附子理中类方子很难治疗到“平人”
转入少阴 厥阴 膏肓就是医之过


老先生非常感慨地说:在陕西洛川行医40多年,不明经言呀!几十年都误了多少人呀!

老人家真的很诚恳,和我认识了5个月,对经典的学习和运用基本熟练。而且把滋阴清火的烂东西全抛弃,重新认识经典的东西

他老人家要我负责把正龙先生解的内经和伤寒的基本性东西讲完。
我们是望年之交,我很佩服他的毅力65岁的人了还如此!

[ Last edited by WANGLI on 2007/1/23 at 14:00 ]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11: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名师指教,学生全部笑纳。
发表于 2007/1/29 12: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WANGLI at 2007/1/23 13:41:
“…所以重危疾病得了10—20年以上的病没有1。5-3年以上的时间是不可能治疗痊愈的。生长收藏要用1年时间。治疗疾病要半年时间, 另外半年时间就是--生长 收藏又要花半年时间,所以要1。5年甚至是3年。所以你别想一治疗疾病,用1—2个星期就痊愈,现在就没有这种病人,就连那小孩经常吃冰棍,你想用几付药治好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世风日下,积众难返)  ...


但李可书中确有几十年的病在急救过程中治愈的病例。
发表于 2007/2/22 19: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罢如是贴,弥勒入梦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6: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