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1/23 13: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就是总结这个热, 所以后世的温病学派老拿热论篇来大肆做文章,老在三阳经动脑瓜,做到三阴经就傻瓜了,医生是胶着成傻瓜了,病人是被治疗成傻瓜了“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夏至就是一年的阴阳交会。夏至阳最足,然后就是一阴生。 夏至就是三四日之间---“3。5日”之前就是温病,之后就是暑病。 “3。5日”之前就是温病,就是三阳经的病,可以是实热壮热, 它有后劲,有后边三阴经充足的元气做后盾,因为它的弹药充足,所以炮火就猛烈,就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到了3。5日”之后就是暑病, 它后边三阴经的元气不足,就产生了虚热即暑病 ,此时汗就冒个不停因为身体为邪气所伤,伤于寒造成的这个病就汗出不止。死病,即“三日乃死”,因为没有精气了,所以回天乏术。如果还有元气残存,那么, 通经脉后,汗就会自止。通脉四逆汤一用,寒邪一去,经脉一通,元气往回一收。这汗一下子就止住了,死不了。暑比热要厉害。风 寒 暑 湿 燥 火 受暑就没法活了。
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如果中暑,这个时候就是因为元气虚衰,收敛不住了,病人就会汗出不止。不是不可止,而是元气虚衰,精气枯竭,体内无可调之兵,已经止不住汗出了。例如房事过度,阳痿之后还用春药那就会汗出不止。 通经脉就行,但是绝对不能用寒凉药,止汗药,就是这个意思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那么温病为什么不讲呢? 灵枢:按而引针,去如弦绝 引,不用之意思。用寒凉药不用温散药,就会生成寒邪, 寒邪一来,阳气就会来破之,但是阳气一用,就会散掉,就像射出去的箭,别想收回来。
所以学习经典不但要弄懂古文字,还要弄懂原理 文法,还要弄懂文章的宗旨才行;例如: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而不死,这都是三阳经的病,夏至以前的病,;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三阳经病 温病,死不了人,不治都不了了之。实际上人体只要有一丝邪气,阳气就会调出来破解邪气,因为人体就这么刚烈如同君子不吃嗟来之食一样。这就是人的本性“容不得一丝邪气”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什么是空 清静呢?就是“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阴邪。阴霾”。所以到了厥阴病的时候稍微吃一点东西,他几食不下,食则吐蛔,病人一吃东西,马上就调阳气来消化食物,但是阳气不足没有收敛能了力,就会往上走,就食则吐蛔就是因为精不足收敛不住;如果你一看往上走要吐蛔就给他吃半夏/泻下的药就会,下之利不止这都是厥阴病的表现。 利不止=往外排泄,邪与汗是什么呢?汗就是真阳外泄的表现。真阳推着邪气以汗的形式从玄府排出。但是元气不足收摄不住,呼地一冒,人就死了。何况是胃里边有点邪气呢?
佛祖言:几十年来我没说过一句话,都是比喻
对经书的理解不可偏颇太大。
今天我给我们的老中医先生讲四气调神的时候
就关于五方:东 南 西 北各主一物,中央戊己土为真阳,因为四季脾旺,天天都旺旺!所以脾胃病不好好治疗:不用附子理中类方子很难治疗到“平人”
转入少阴 厥阴 膏肓就是医之过
老先生非常感慨地说:在陕西洛川行医40多年,不明经言呀!几十年都误了多少人呀!
老人家真的很诚恳,和我认识了5个月,对经典的学习和运用基本熟练。而且把滋阴清火的烂东西全抛弃,重新认识经典的东西
他老人家要我负责把正龙先生解的内经和伤寒的基本性东西讲完。
我们是望年之交,我很佩服他的毅力65岁的人了还如此!
[ Last edited by WANGLI on 2007/1/23 at 14:0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