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5830|回复: 10

UC讲堂:070203【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研习资料+作业+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6 18: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大家分工合作,整理课前资料,提早预习。

整理资料的方法可参阅下帖: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6605
(2楼)

------------------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两个方证放在一起研习
2007年2月10日研习内容另定


[ Last edited by 长安 on 2007/1/26 at 10:53 ]
发表于 2007/1/21 22: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子

《神农本草经》

  附子

  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御览作痿),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御览引云:为百药之长,大观本,作黑字)。生山谷。

  --------------------

  吴普曰:附子一名莨,神农辛,岐伯雷公甘有毒,李氏苦有毒,大温,或生广汉,八月采,皮黑肥白(御览)。

  名医曰:生楗为及广汉东,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御览)。

  案范子计然云:附子出蜀武都中,白色者善。

  --------------------

黄元御《长沙药解》

  附子

  味辛、咸、苦,温,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暖水燥土,泻湿除寒,走中宫而温脾,入下焦而暖肾,补垂绝之火种,续将断之阳根。治手足厥冷,开脏腑阴滞,定腰腹之疼痛,舒踝膝之挛拘,同经脉之寒瘀,消疝瘕之冷结。降浊阴逆上,能回哕噫,提清阳下陷,善止胀满。

  --------------------

陈士铎《本草新编》

  附子,味辛,气温、大热,浮也,阳中之阳,有大毒。大者为天雄,小者为川乌。天雄过热,不可用;川乌热太劣,不若附子之适子用也。制法:每个用甘草五钱,煮水一碗,将附子泡透,不必去皮脐尖子、正要全用为佳。取甘草至仁,以制不仁也。无经不达,走而不守,但可为臣使,佐群药通行诸经,以斩关夺门,而不可恃之安抚镇静也。去四肢厥逆,祛五脏阴寒,暖脚膝而健筋骨,温脾胃而通腰肾,真夺命之灵丹,回春之仙药也。用之当,则立刻重生;用之不当,则片时可死。畏之而不敢用,因循观望,必有失救之悲;轻之而敢于用,孟浪狂妄,又有误杀之叹。要在人辨寒热阴阳,而慎用之也。夫附子,阳药也,以阳治阴,最为相宜,以阳治阳,自然相恶。阳主热,而阴主寒,有如冰炭,何至错误。惟阳似阴,而阴似阳,以假乱真,往往杀人,惨于刀刀也。我今辨阴阳寒热之殊,便用附子者尽生人,而不再误杀人也。

  阴热之症,乃肾水之耗,而肾宫之火不能下安于肾宫,上冲于咽喉口齿之间,其舌必滑者也。论理大补其真阴之水,水旺而火必自归。然而,徒补其水,火虽少衰,终不能一时骤降,少用附子,同肉桂入于六味地黄汤中,大剂冷服,下喉而火即消,归于肾内,上焦之热,尽化为清凉矣,此用附子以治阴热之秘法也。阳热之症,乃心火之盛,移其热于胃中,发狂而大叫,或失神而谵语,手足反现冰冷,而胸前膈上多有发斑者,必大渴呼水,而舌苔或红、或黄、或灰黑,必燥而峭,开裂成绫者也。论理不必从治,竟用三黄石膏直治其火,火泻而肾水不干,可免亡阳之祸。然火过于旺盛,用大寒之药,恐致格拒,尚不如加附子一片,重一分,入于三黄石膏汤中,以火从火,引苦寒之药下行,而不相背,热性过而寒性发,自能泻火邪于顷刻矣,此用附子以治阳热之秘法也。阴寒之病,乃寒邪直中于肾经,此伤寒之卒病也。肾受寒邪,命门之火自不能藏,欲遁出于躯壳之外,而寒乘胜追逐,犯于脾则腹痛,犯于肝乃胁痛,犯于心则心痛,或手足青者有之,或筋骨拘挛者有之,或呕或吐,或泻或利,甚则身青袋缩,死生悬于反掌,真危急存亡之秋也。探其舌必滑,急用附子二三钱、人参五六钱或一二两、白术一二两、干姜二钱,同煎服之,下喉而阳回寒散矣,此阴寒用附子之法有如此。阳寒之病,平素伤其脾胃之气,不能荣卫于一身,以致风寒但犯,发热恶寒,喜卧而不喜语言,喜静而不喜纷扰,与之饮食,又能知味,身虽热,而神思甚清,脉必细微,气必甚怯,此阳气不足,而邪乃中之也,其舌虽干而必滑,急用理中汤加附子一钱治之,正气足而邪自散矣。温甘除大热,非此之谓欤。阳寒用附子之法,又如此。知此四治,触类旁通,断无误用之失矣。

  或问附子有毒,用之得当,可以一服即回阳,有毒者固如是乎?附子之妙,正取其有毒也。斩关而入,夺门而进,非藉其刚烈之毒气,何能祛除阴寒之毒哉?夫天下至热者,阳毒也,至寒者,阴毒也。人感阴寒之气,往往至手足一身之青黑而死,正感阴毒之深也。阴毒非阳毒不能祛,而阳毒非附子不胜任。以毒治毒,而毒不留,故一祛寒而阳回,是附子正有毒以祛毒,非无毒以治有毒也。

  或问附子入之于三生饮中,救中风之垂绝,何以必生用之乎?此实有妙义存焉。夫中风,非风也,乃气虚而痰塞于心中,故一时卒中,有似乎风之吹倒也。若作风治,十死九矣。必须用人参为君,附子为佐,加之生南星、生半夏、生姜,而后可以开其心窍,祛逐其痰涎,使死者重生也。世人皆以为人参之功也,苟非附子,何以推荡而奠宁哉?然此时用熟附子,正恐未必神效,往往有缓不济事之优。必生用之者,取其无所牵制,则斩关突围而入,自能破劲敌于须臾也。药中用霸气而成功者,此类是欤?

  或问参附汤之治阴寒直中,又救一时之垂绝者,何以又不用生附子耶?夫熟附子之治直中阴寒也,欲救其回阳也。阴寒入于至阴之肾中,祛命门之火出外,而不敢归宫,真火越出,而阴寒乘势祛逐,元阳几无可藏之地,此时而不大用人参,则元阳飞出于躯壳之外矣。然而徒用人参,不佐之以附子,则阴寒大盛,人参何能直入于腹中,以生元阳于无何有之乡?既用附子,而不制其猛悍之气,则过逐阴寒,一往不顾,未必乘胜长驱,随阴寒而尽散热,必元阳无可归,而气又速亡。故必须用熟者,同入于人参之中,既能逐阴寒之外出,又且引元阳之内归,得附子之益,去附子之损,所谓大勇而成其大仁也。

  或问附子阳药,宜随阳药以祛除,何以偏用之阴药以滋补乎?盖附子大热之品也,入于阳药之中者,所以救一时之急;入于阴药之中者,所以治久滞之苛。凡阳虚之症,宜用阳药救之,故附子可多用以出奇;阴虚之病,宜用阳药养之,故附子可少用以济胜。阳得阴而功速,阴得阳而功迟,各有妙用也。

  或疑附子之功,有以少而成功者,又是何故?夫急症宜多,而缓症宜少,此用附子之法也。但古人有用附子止一片而成功,非藉其斩关夺门之神也。盖附子无经不达,得其气而不必得其味,入于经而不必留于脏,转能补气以生气,助补血而生血,而不至有增火增热之虞,反成其健土关胃之效也。

  或问附子何以必得人参以成功,岂他药独不可制之乎?夫人参得附子则直前,无坚不破;附子得人参则功成,血脉不伤。至于他药,未尝不可兼投。然终不如人参与附子,实有水乳之合也。

  或问缪仲醇论附子之害,其言又可采否?噫!仲醇之心则仁矣,而论证尚未尽善也。如言外寒,脾阴不足,以致饮食无味,喜饮冷浆及鲜果,血虚腹痛,按之即止,火炎欲呕,或干霍乱,或大疟寒热并盛,老人精绝,阳痿,少年纵欲伤精,阴精不守,精滑,脑漏,妇人血枯无子,血枯经闭,肾虚小便余沥,梦寐纷纭,行履重滞,痹症,中风僵仆不语,中风口眼歪斜,中风言语蹇涩,中风半身不遂,中风痰多神昏,阴症痈疽未溃,其三十一症,皆必须附子,十补阴,三补阳,始能夺命奏功。仲醇一概戒人勿用,庸医执滞不通,坚信不用附子以回阳,又何以生阴以续命乎?虽仲醇过于谨慎,与其乱用杀人于顷刻,不若烦用以听其自生。然病实可生,任其悠忽,因循失救,而奄奄坐已,又行医之过也。铎所以将仲醇所忌七十二症之中,摘其宜用附子者,表而出之,亦以其救病之延生,勿坐视听死也。

  或问缪仲醇之过慎,未必非全生之道,吾子以其所忌者,摘出以交之,必自万一杀人,过不在子乎?嗟乎!仲醇之所慎者,正病所不必慎者也。岂独不必慎,实症之不可慎者也。宜慎而不慎,与不可慎而又慎者,非至中之道也。

  -------------------

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附子   

  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以刀削去皮脐,每个剖作四块,用滚水微温泡三日,一日一换,去盐味,晒半燥,剖十六块,于铜器炒熟用之。近世以便煮之,非法也。)   

  陈修园曰:《素问》谓以毒药攻邪是回生妙手,后人立补养等法是模棱巧术,究竟攻其邪而正气复,是攻之即所以补之也。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经》云:风寒咳逆邪气,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著于下焦筋骨也;症坚、积聚、血瘕,是寒气凝结,血滞于中也。考《大观本》,咳逆邪气句下,有“温中金疮”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温,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即阳气不足,寒气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症,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经》言外意也。   

  又曰:附子主寒湿,诸家俱能解到,而仲景用之,则化而不可知之谓神。且夫人之所以生者,阳也,亡阳则死。亡字分二字,一无方切,音忘,逃也,即《春秋传》出亡之义也;一微夫切,音无,无也,《论语》亡而为有,孟子问有余曰亡矣之义也。误药大汗不止为亡阳,如唐之幸蜀,仲景用四逆汤、真武汤等法以迎之;吐利厥冷为亡阳,如周之守府,仲景用通脉四逆汤、姜附汤以救之;且太阳之标阳外呈而发热,附子能使之交于少阴而热已。少阴之神机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脉生,周行通达而厥愈;合苦甘之芍、草而补虚,合苦淡之苓、芍而温固,元妙不能尽述。按其立法,与《本经》之说不同,岂仲景之创见欤?然《本经》谓“气味辛温有大毒”七字,仲景即于此悟出附子大功用。温得东方风木之气,而温之至则为热,《内经》所谓少阴之上,君火主之是也。辛为西方燥金之味,而辛之至则反润,《内经》所谓辛以润之是也。凡物性之偏处则毒,偏而至无可加处则大毒。因“大毒”二字,知附子之温为至极,辛为至极也。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用附子之辛,亦有三法: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辛燥以祛除风湿也;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辛润以温补水藏也;若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加人尿猪胆汁,则取西方秋收之气,保复元阳,则有大封大固之妙矣。后世虞天民、张景岳、亦极赞其功;然不能从《本经》中细绎其义,以阐发经方之妙,徒逞臆说以极赞之,反为蛇足矣。

[ Last edited by 白熊熊 on 2007/1/21 at 22:57 ]
发表于 2007/1/22 00: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这段文字是我在‘香港注册中医学会’网上看到了,好象是郝万山讲伤寒论里的两段。

  下一个方证是桂枝去芍药汤证,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这是第21条。“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这是第22条。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在读第21条的时候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men)者”,把这个满字读成men,这个满字在汉代,有两个读音,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如果一个容器盛满了水,水满,这时候读什么呀?读man,水满谓之满。如果这个容器不是盛水的而是盛气的,气满,你就不能读man了,气满谓之men,我这拼音写得对吗?这个字,后来写成懑,人们都读成一个字吗?满字下面加个心,大家见过吗?见过吧。再后来,就改成了门字下面一个心,再简化就成了“闷”。闷是胸闷的闷,但在最古的时候,不是这么写,而是写成满字。所以我们在这里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这个满字应该读men。“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为什么读men呢?因为胸为气海,所以当气机不利,出现胸闷的时候,它写这个满字我们当然读men了。所以在《伤寒论》里,凡是这个满字和胸相联系的,和胁相联系的,我们都读men。但是在习惯上,和腹字相联系,腹部的我们就读man。腹不是胃肠系统吗?胃肠系统是盛水谷的,盛水谷的,盛水的,盛饮食物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腹胀满(man)”,而不读腹men。太阳病,应当泻下,泻下以后,造成了胸闷,这是表邪内陷胸中。因为表离胸是最近的,所以表邪内陷胸中,使胸中气机不畅快。表邪内陷胸中,使胸中气机不畅快。出现了胸闷。脉促就是脉快,这个脉快是邪陷胸中,胸中阳气抗邪的表现。邪陷胸中,胸中阳气奋力抗邪的一种表现。它为什么快?在这里还没有完全化热,就是因为胸阳不足,胸阳不振,奋力抗邪,它就以这种增快心率的方式勉强抗邪的一种表现。我这句话没有说得太清楚,比方说,我们一个人,平常扛上三十斤的大米走路什么事都没有,心率不会加快,现在让你扛上一百斤的大米,你恐怕走上一段路以后你就开始心率加快了。你说这个心率加快是热吗?它不是热。它是个虚性的代偿。现在邪气陷于胸中,胸中阳气不足,所以奋力抗邪,它以一种脉搏加快的方式来提高抗邪的能力。在这个证候里,这种脉快,脉促是无力的。所以我们说是胸阳不振,邪陷胸中。胸阳不振,也就是胸中阳气不足,治疗的方法是用桂枝去芍药汤温振胸阳,祛邪达表。桂枝去芍药汤这张方子,桂枝汤把芍药去掉了,剩下了桂枝、生姜、甘草、大枣,是纯辛温、纯辛甘的方子,是纯辛甘的药物。那么辛甘的药物这就符合辛甘调和胃阳,因此是补心阳、补胃阳的。补心阳、补胃阳。再加上桂枝和生姜的发散,它就可能把陷到胸中的邪气来祛邪达表。祛邪达表,起到这种作用。为什么不用芍药?芍药这个药,是酸敛阴柔的,在桂枝汤里用它,是为了养营敛汗。现在邪陷胸中,体表的自汗出的症状还有没有呢?没有,没有了。邪气陷于胸中了,体表没有邪气了,那种自汗不同,那种营阴外泻的症状没有了。它就失去了治疗目标。芍药本来是敛汗的,养营的,现在没有汗出的问题,在这个证候里还只是脉促胸闷,就没有它的治疗目的。不仅没有它的治疗目的,芍药这个药酸敛阴柔,还不利于胸中阳气的畅达。它是收的,不利于胸中阳气的畅达。它对桂枝、生姜、甘草、大枣这个纯辛甘的、温补心阳的这些药物,有制约的作用。有制约的作用。所以要把芍药去掉。张仲景用药有一个规律,凡是胸闷的,他都不用芍药。因为胸闷胸中气机不畅,用一种酸敛的,阴柔的药物,他认为不利于胸中阳气的畅达。这是他的一个用药规律。由此引发我们的一个想法,现在许多冠心病的病人,常常有胸闷,可是我们医生一想到冠心病就想到是冠状动脉堵塞,就有血瘀,就会想到活血化瘀。想到活血化瘀就想到了赤芍。冠心病的病人常常用到了赤芍。我想用赤芍问题一般还不大,但是不应当用白芍,用白芍肯定对胸闷不利。仲景凡是见到有胸闷的都不用芍药。凡是见到……的都不用白术,这是后话,我们以后会谈到。桂枝去芍药汤是治胸阳不振的。

  22条,“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这个微寒就是脉微恶寒。为什么把这个微寒解释成脉微恶寒?而不把它说成是微恶寒呢?这主要是以方测证,以药测证,测是推测的测。那么以方测证、以药测证,因为作为一个经典,它用了附子,那一定存在着肾阳虚,表阳不固这样的病变,这样的病机。既然肾阳虚,它就应当有脉微,脉微是里阳虚的表现。里阳不足,肾阳不足,自然它表阳就不固,表阳不固所以它这种恶寒,表阳不足,温煦失司,这种恶寒就属于里阳虚的一种病证。所以这就叫做以方测证、以药测证。不过,我们应当提醒大家的是,以方测证、以药测证的这种思路,是建立在我们对张仲景充分信任的基础上。不信的话,我们在座的同学随便写一个病例,随便开一个方子,结果你写的病例中丢了好几个最关键的症状。另外一个人在分析你的方子的时候,说,引用的方子里头用了附子和干姜,所以这个病人一定有肾阳虚衰,所以还应当有什么什么症状。别的大夫就说:“哎呀,他是个年轻大夫,他用药有没有权威性呀?”你采取以方测证、以药测证啊。所以一般认为,我们不能采取以方测证、以药测证的研究方法。只有这医圣张仲景,研究《伤寒论》,研究《金匮要略》的时候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在这里把“微寒”解释成脉微恶寒。脉微是里阳虚,恶寒是表阳不足,温煦失司。所以在桂枝去芍药汤的基础上,加附子来温肾阳,固表阳。桂枝去芍药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我们今天经常用于心肾阳虚而导致的各种疾病。比方说冠心病,常常夜间发作,受寒冷发作,那就是心肾阳虚的一种表现。单纯的心阳虚的,用桂枝去芍药汤;如果兼有年龄大,肾阳虚的,那你就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冠心病心阳虚,遇寒就发,夜间发作,很有疗效。我们学校有一个老师,正好和我住邻居,几乎每天夜里发生心绞痛,胸闷、憋气。因为和我住邻居,他一发起来就害怕,他家里有一个小女孩,没有别人,那个老师把我叫起来,说:“我怎么办呢?”就给他吸口氧气,扎人中,扎内关,有时候给他含硝酸甘油就能缓解。后来我说:“你不能老这样啊。”每天夜里吵得我也不能睡觉,那个时候我也年轻,那个老师比我大二十岁,我说:“咱们请刘老师(刘渡舟老师)给看看吧。”刘老师开始给他开的就是桂枝去芍药汤,吃了以后他就夜间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叫我的次数就少了。后来发现他的阳气还是比较虚,冬天的时候,就给他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一秋天、一冬天,后来不再发作了,到现在这个老师八十三岁还是八十四岁了,心脏好好的,什么事都没有,夜里再也不用去吸氧气了。所以我们对于心阳虚的这种证候用桂枝去芍药汤、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还是有很好的疗效的。当然今天我回想回想那个老师那个时候心脏病的发作很可能有更年期综合症的因素在内。如果他真正是冠状动脉硬化的冠心病的话,他不会活到现在还这么好。我想那个时候更多的是有更年期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的因素在内。所以他一发起来非常险恶,这种病非常险恶,把邻居都叫起来了。可见,张仲景在桂枝汤的加减方中有加药的,也有减药的。去芍药就是减药嘛。

[ Last edited by 白熊熊 on 2007/1/28 at 09:28 ]
发表于 2007/1/26 07: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元御全书》中《伤寒悬解》卷四 书页478
  桂枝去芍药症十二太阳八十二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下后脉促,表协未解,是宜桂枝。而益以胸满,则阳衰胃逆,浊气冲塞,去芍药之酸寒,以解表邪。若微恶寒者,则不止脾阳之虚,而肾阳亦败,加附子之辛温,以驱里寒也。
桂枝去芍药汤二十二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于桂枝方内去芍药,余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二十三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去皮
于桂枝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发表于 2007/1/26 08: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元御全书》中《伤寒说意》书页736
下后胸满发喘
太阳病,下后胸满者,胃败而气逆也。胃气上逆,浊气不降,肺气壅塞,是以胸满。若兼脉促,则表症未解。宜桂枝去芍药之酸寒,以解表邪。若微恶寒者,则肾阳亦败,不止脾阳之虚,宜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其肾水也。若微喘者,亦胃气之上逆也,胃逆而肺气郁阻,是以发喘,此较胸满颇重,当泻其逆气,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泻肺而降逆也。凡喘家用桂枝汤,必加厚朴、杏仁,利其壅塞,下其冲逆,此定法也。

桂枝去芍药汤二十二
桂枝一两  甘草七钱  生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
水五杯,煎二杯,温服一杯。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二十三
桂枝一两  甘草七钱  生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水七杯,煎二杯,温服一杯。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二十四
桂枝一两  芍药七钱  甘草七钱  生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  厚朴七钱,炒  杏子五十粒
水七杯,煎二杯,温服一杯。
发表于 2007/1/27 23: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去芍药汤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021)

====================

注释
  
  脉促:脉象急促有力,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此释与黄元御释大相径庭


释义:太阳中风兼胸阳不展证治。

  外邪传里,一般遵循由外而内、由上及下的规律。太阳表证误下,以致邪气内陷。今邪陷入胸,胸阳布运受阻,故而胸闷不适。然病非正虚,被束之阳气,尚可与邪气相争,故脉象由浮而转急促,此乃正邪相争之征象。当此之际,表证并未全消,故发热恶风头痛诸症,仍可得见。如此则治宜解肌祛风,宣展胸阳,方选桂枝去芍药汤。


  成无己: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此下后脉促而复胸满,则不得为欲解。由下后阳虚,表邪渐入,而客于胸中也。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故去之。(《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钱天来:脉促者,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也,即急促亦可谓之促也。(《伤寒溯源集·太阳篇》)

  黄元御: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治太阳伤寒,下后脉促胸满者。以表证未解,而误下之,经阳内陷,为里阴所拒,结于胸膈,则为结胸,若脉促者,(仲景脉法: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是经阳不至全陷。(脉法:阳盛则促,是为里阴所壅遏。)故表证犹未解也。可用桂枝表药。若觉胸满,则当去芍药。缘下伤中气,里阴上逆,表阳内陷,为里阴所拒,是以胸虽不结,而亦觉壅满。里阳既败,故去芍药之酸寒,而以桂枝达其经阳也。若微觉恶寒,便是阳陷稍深,则于去芍药方中,加附子以温寒水也。(《长沙药解》)

====================

方义

  功效:解肌祛风,宣展胸阳。

  配伍:桂枝汤解肌祛风,以除其外证;去芍药之阴柔,即是增强其通阳之功,借以达到宣展胸阳之目的。


  陈修园:阳亡于外,宜引其阳以内入,芍药在所必用;阳衰于内,宜振其阳以自立,芍药则大非所宜也。(《伤寒论浅注》)

====================

临床运用

  本方由桂枝汤去芍药而成。芍药减去,则方中阴柔之力变弱,而通阳之效得以相对增强。因而,可用本方化裁治疗各种原因所致之胸阳不振及表邪未解证;表证误下所致的多种变证,也可酌情考虑选用本方加减治疗。

  据报道,本方可用治呃逆、水肿、咳嗽、呕吐、哮喘、痞证、心悸、臌胀、心痹、胁痛等内科病证。现代医学涉及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种原因所致之心律不齐、胃下垂等病种。

[ Last edited by 白熊熊 on 2007/1/28 at 00:49 ]
发表于 2007/1/28 00: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原文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022)

====================

注释

  微寒:脉微而恶寒


释义:太阳中风兼胸阳不足证治。

  此承前条,论邪陷入胸,不惟束闭胸阳,更兼损及胸阳,是病情更重于前、实中见虚之证。故而在发热恶风、头痛、胸闷不适之外,更见脉象微弱、恶寒加重。治宜解肌祛风,温通胸阳,方选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陈修园:若脉不见促而见微,身复恶寒者,为阳虚已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恐桂姜之力微,必助之附子而后可。(《伤寒论浅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成无己:阳气已虚,若更加之微寒,则必当温剂以散之,故加附子。(《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方义

  功效:解肌祛风,温通胸阳

  配伍:是方在桂枝去芍药汤解肌祛风、宣展胸阳基础上,更增附子一味,以温经复阳。如此通补发散兼施,诸证自除。


  徐灵胎:微恶寒则阳亦虚矣,故加附子。《伤寒论类方》

====================

临床运用

  本方由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而成。去芍药者,减其阴柔之性也;加炮附者,增其补阳之力也。故本方在通阳散寒之基础上,更增温补阳气之效力,广泛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之心胸阳气不足而兼寒闭气郁之证。

  现代临床多用以治疗各类心脏病如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亦可用治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风湿性关节炎、感冒等。中医辨证多属上焦阳虚而兼风寒湿等邪气阻滞,以恶寒或兼发热并见、胸闷不适、汗出心悸、气短神疲、苔白脉弱等为其主要见症。

[ Last edited by 白熊熊 on 2007/1/28 at 00:43 ]
发表于 2007/1/28 00: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方对比

桂枝去芍药汤

  中风兼胸阳不展证治

  基本病机:表虚邪陷 胸阳不展

  病理特征:腠理开泄 邪郁胸阳

  临床脉证:发热恶风 头痛汗出 胸闷脉促

  基本治法:解肌祛风 温通胸阳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中风兼胸阳不足证治

  基本病机:表虚邪陷 胸阳不足

  病理特征:腠理开泄 阳虚邪郁

  临床脉证:畏恶风寒 头痛汗出 胸闷脉微

  基本治法:解肌祛风 温补胸阳

[ Last edited by 白熊熊 on 2007/1/28 at 00:18 ]
未标题-1.gif
发表于 2007/1/28 12: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2、3 楼文,请加上条文编号。
在学术界,引用伤寒条文通常要连编号一起引用,这已是很基础的学术习惯了。
通行本可像白熊熊那样处理。
桂本请用民间中医网版本上的编号。桂本的编号格式本来不很统一(看蔡德元先生著《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及张贵江先生著《桂本傷寒雜病論詳校與甄析》即知),台湾整合小组版的编号方式很好,当时校对同仁讨论过之后,决定沿用台湾版的方式,也希望形成一个学界统一的格式。

民间中医网校对版的经过,其中谈编号的文较分散,有兴趣的可从23楼看起(其实5楼就谈到了),不过我想有兴趣全文看完的人应该是稀有动物吧: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3517&fpage=1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20575
这帖讨论到一点台湾整合版编号的小错误。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7/1/28 at 12:34 ]
发表于 2007/2/2 20: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说] 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都是桂枝汤的加减方。这二个方子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具有振奋胸阳的作用,这种作用首先都是通过桂枝汤去芍药而得以实现的。因为桂枝汤的组方特点是阳中有阴,若去掉芍药酸寒阴柔之性,就变为辛温扶阳之剂。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辛温气雄的附子,使其补阳的作用就更为突出。

    胸闷或胸痛,是“胸痹”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产生的主要病机是在于上焦心胸阳气虚弱而阴寒之气内盛,所以《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因为“胸为阳位似天空”。心肺二脏居其内,营卫二气由此而得以宣发。如果胸阳不振,阴寒内凝,阳气不能布达而痹阻,心肺之气血不杨。所以,胸痹的临床表现,轻者胸中满闷,重者就以疼痛为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6: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