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919|回复: 0

二00六年七月王財貴教授在上海的重要演講(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8 22: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00六年七月王財貴教授在上海的重要演講(三)

      《論語》的“糟粕”

  近代以來,一些學者常講:“我們民族的文化是害人的,應該把中華文化打倒,中華民族才有救。”這種論調現在漸漸不講了。如今聽到的是:“經典是不錯的, 兒童大人讀它都有好處,但不免有一些糟粕吧!”“讀《論語》有的章節是不要讀的,要麼不合時代,要麼孔子講錯了,孔子也會老糊塗。”

這是讀經教育最常遇到的一個難題,如何面對?他們所謂的糟粕就是經典裏不合時宜,尤其宰製人性的內容。我教大家一個聰明的辦法,有人說:“讀《論語》有糟粕,你要選擇選擇啊。”他大體贊成讀《論語》,但是要小心它的糟粕。我說:“老兄啊!請原諒,我沒什麼學問,請你把糟粕指出來以免我也被它所害。”他往往就顧左右而言他了,因為他也不知道糟粕在哪里。我往往用這招就解除了這種疑難,這種人不負責任,讓他回去好好反省。要是抓住糟粕呢?也有辦法,不過他至少要讀《論語》 一二百遍才可以抓住。等到讀了一二百遍的時候,跟剛才講的一樣,他就非常地尊重《論語》、嚮往《論語》。

有人指出“三綱五常”,“三綱五常”不在《論語》中;有人說“食色,性也”,孔子沒說“食色,性也”,是孟子書中的告子說的。這些人道聼塗説,不負責任。希望大家好好讀書,不要受這些莫須有的指責所影響,糟粕在哪里,這是第一層。

有人說:“《論語》是記錄二千多年前孔子的言行,時代是變遷的,讀古書不能面對時代。”我們怎麼看待?

《論語》是二千多年前活動的記錄,讀《論語》重要的是通過事件來領悟其中的道理。事是表現出來的,理含孕其中;事是可以變化的,理是不必變化的。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十個世代的事情我們能不能預先來把握?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那時周朝沒有滅亡,孔子就說必定有朝代繼周朝而起,繼周而起的後代也應該這樣做的。有的東西是變的,有的是不變的,孔子不是一個很開朗的人嗎?誰說孔子是一個頑固分子?

什麼是百世?“世”字是三個十用一條線連起來,即一世三十年,百世就是三千年。孔子的口氣很大,一開口就是三千年。孔子出生至今二千五百五十七年。假如這三千年是實際的三千,那麼孔子說的還涵蓋到我們現在,而且還要涵蓋下去五百年,你逃不出孔子的掌心,你去做孔子的徒孫吧!(鼓掌)何況百 世並不是真的一百世,這百世的是千秋萬世,千秋萬世也不是千和萬,而是永恆。所以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什麼叫時代已經過去了!

《論語》與基督教《聖經》不同,《聖經》是依照每一件事情來記錄,讀它更要從事情裏去追究它的理,後來發展成解釋學。《論語》有記載事件之處,但是《論語》中百分之八十記載原則和道理。即使重視記載事件也應該從中體會它的道理,何況它大部分隻記載道理,為什麼說《論語》過時呢!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子曰“君子 喻于義,小人喻於利。”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這些會過時嗎?

理是理想,事是現實,理想與現實是有差距的,人生的意義在於用理想來轉動現實。在轉變現實當中,理想日漸落實,從中得來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孔子沒有平天下,有人譏笑孔子的道不行,以為合時宜的才是英雄好漢。孔子不做英雄好漢,這境界太低了,一個社會裏,大家都敬佩英雄好漢必定是一個痛苦的社會,所以糟粕是不可以從是否合乎時代來看的。

有些人是真讀書,有學問,有思考,他明白指出哪一章不合道理。據我聽到的《論語》大概有三章可以指出是糟粕,假如是真的糟粕、真的過時,你把五百章的《論語》拿走三章還有多少意思。 《論語》495章號稱五百章,其中三章是糟粕,你就一直宣傳《論語》有糟粕,孩子讀經要把這糟粕拿掉。讀《論語》四百九十五章都是精華,為什麼兩眼只盯著 這三章糟粕,這人豈不是一輩子來受苦的嗎?

少年將軍徐複觀很好學,聽說熊十力先生有道,(古人講學問是講道,所有的書院都是傳道不是授業,解惑也是要傳道。)於是就拜訪熊先生,熊先生聽說這人有治國平天下的雄心,他就建議徐複觀讀王船山的《讀通鑒論》,《讀通鑒論》是王船山以《資治通鑒》來論時代的興衰,人物的忠奸。王船山具備孔子做《春秋》的精神,他能一字褒貶,見微知著。二個月後,徐複觀對熊先生說王船山說的哪一個地方不大好,哪一處說得不大 夠,哪里有矛盾,話未講完。熊老先生桌子一拍:“你這個笨蛋!我叫你讀書是要你專門讀它的好處的。”

從此徐複觀就知道怎麼做學問了。《論語》四百九十八章你為什麼專門挑那三章,你不是自找苦吃嗎?

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接下來該怎麼做?有人說這一鍋粥全部倒掉,這是真實情況嗎?尤其是快要餓死的農家,他會挑掉這一顆老鼠屎,一家人照常吃這一鍋粥。五四的文化運動就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這鍋粥就被我們全部倒掉。我們再看這顆老鼠屎是真的老鼠屎嗎?說不定你眼花,這是一顆枸杞啊,枸杞吃了是會明目的,這鍋粥放了許多枸杞,還有強身補腦的作用呢!(觀眾大笑)

我們現在來請他指出哪一章是老鼠屎,第一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就是要人民跟著我走,卻不能讓他知道我們在幹什麼,目的在哪里,這豈不是愚民政策嗎?這章是糟粕了。

有人怕孔子不了台,改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民說這個好,那就做吧;人民說這個不好,我就來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梁啟超這樣解釋的,他把孔子“封建”的思想變成現代化的思想。

其 實可以這樣做,也可以不必這樣做。我們把聖人之書當作智慧來讀,如果你以誠懇的心來解釋這些經典,是你的智慧與經典的碰撞,所以我們說這樣解釋也可以的。 甚至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瞭解,去得到啟發,甚至你的解釋與古人的解釋,學者的解釋都不同也可以,甚至“郢書燕說”也可以的,這就是讀智慧之書的態度。

郢書燕說講的是楚國一位大夫寫信給燕國宰相,傍晚要點蠟燭,就叫他的僕人“舉燭”,把蠟燭點著拿起來,寫著就糊塗了,把“舉燭”兩個字寫到信上。燕國的宰相 讀著楚國大夫的信,覺得是很好的文章,忽然有兩個字“舉燭”不知道怎麼來的?他就解釋:燭,明也,舉明就是推舉天下賢明的人來治國。哦!這是真的好建議。 於是他就尋遍天下賢明的人,結果燕國大治。(觀眾鼓掌)韓非子說了這故事然後評說:“大治”則是也,“舉燭”則非也。燕國大治是好事,但是舉燭的解釋不對。各位,假如這種不對,我也寧可不對。解釋《論語》,只要你覺得這樣解釋對我有好處,對整個世界有好處就可以。

在美國洛杉磯,也有人推廣讀《論語》,見到我很高興。

“啊!你來得正好,晚上有《論語》讀書會,請你來指導我們。”

我說:“讀《論語》怎麼需要指導呢?”

“過去我們講得不對的,你可以指導。”

我說:“講《論語》沒有講得不對的,都對啊!”

“但是我們學問不夠啊!”

我說:“學問不夠也可以講得對呀!只要不把孔子講成外人就可以了。”

讀《論語》是何其的簡單。

為了避免糟粕的質疑,於是就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變成現代化思想。但是也可以不必這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可”與“不可”是現實上的 “可”、“不可”。而不是孔子心中要告訴治理國家的人只允許人民跟我做,不允許他知道。不必說古代的資訊不發達,就是現在資訊發達了,事情越來越複雜,這樣一個百姓越不可能去瞭解國家的政策?我們國家不是宏觀調控嗎,只可以使人民跟著走,不可以(是現實上根本不可能)讓他知道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假如韓非子只講這句話,是愚民政策,假如孔子講這句話,就不一定是,甚至根本不是。為什麼?因為孔子的背後是仁德仁政。一個有仁德者施行政務怎麼會變成“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呢?假如韓非就是真的,只有讓人民一定要跟著我走,不跟我走就死亡,這是法家精神。

孔子不是法家,你要對學派有大體的瞭解,你找孔子的茬,把孔子的思想用法家的思想來套說這是愚民政策。我們應該告訴他孔子不會這樣想,他說為什麼不會這樣想,明明是這樣。

我們讀書要用清楚的來瞭解不清楚的,不要用清楚的來問難那些不清楚的。什麼是清楚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是清楚的;“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是清楚 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清楚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是清楚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是清楚的;只有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你看來不清楚,你應該用清楚的來套不清楚的。這才是一個讀書人的態度。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孔子警告 為政者,人民都歸你引導,引導幸福,他們就有幸福的日子;引導不幸,他們將遭致痛苦。警告為政者負起責任,人民只能跟著你走,這一股的力量是多麼強大,你怎麼可以輕易的來決定你的政策?你要好好地引導清楚,因為人民只是跟著你走,人民是無辜的。

各位,難道這點也是封建嗎?家長引導孩子,要孩子學鋼琴,難道孩子知道學鋼琴的意義嗎?那是你要知道的,你講了後,難道孩子能完全領會學鋼琴的意義嗎?當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自欺欺人了。我們對父母說,子女“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說這樣的父母是宰製兒女嗎?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啊!我們整個一億六千萬孩子上小學!是“民可使由之”啊,我們的體制規定要學這東西就學了,有哪一位老師說:“小朋友,為什麼要學這寫功課啊?”沒有的!不可能的!孔子講實情實話給你聽,你還要說這是一顆老鼠屎,你才是老鼠屎呢!

作為一個領導人不要負責任嗎?大到國家,小到一個單位的領導,要替你所領導的人負責啊!“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啊!當然有些事情是可以討論,只要是可以討論的地方,都可以討論。孔子講人生大體是如此,孔子講話非常誠懇,非常輕鬆自在,你為什麼要鑽牛角尖呢?

程子說,《論語》句句是自然,孟子句句是真實。孔子在講學時是這樣的“悠哉遊哉”,“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你為什麼要去扭曲孔子,說孔子有這個不良居心,你不是以小人之心來度君子之腹嗎?孔子自然的去講,我們就自然的去體會好了。

這是第一個被質疑的章節,我所聽到的。

再來看第二章,葉公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這個攻擊得最多了,孔子不合法治精神,葉公是對的!

葉國一位父親偷了羊,他的兒子去告發,葉公認為兒子是正直的人。孔子就說正直的人不是這樣的,正直應該是父親替兒子隱藏,兒子替父親隱藏,正直就含藏在其中,或者說從這裏面開發出來的正直才是真的正直。孔門弟子對孔子的言語是一五一十地記載,非常清楚。孔子不是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是謂之直。”或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也。”沒有這樣說,而是“直在其中矣”。

我們來回歸這個事,它裏邊包含了人生的哲理。孔子周遊到葉國,葉公見到孔子,就說:“老夫子啊!我們國家有很正直的人物,父親偷羊,他大義滅親來告發,你看這不錯吧?”什麼意思呢?葉公在誇耀他的政績,這是他的政績啊!孔子一聽,壞 了!假如國家這樣,君王這樣,這裏的人民一定是痛苦的,這不是“正直”啊。孔子不是一個原則性的來宣佈,說有這樣重要一個原則:“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孔子是針對葉公這種不良誇耀,孔子堵他的嘴給他一巴掌,孔子是藝術地講話。孔子說我們對“直”“不直”的認定不是這樣的,希望葉公好好反省這個“直”,不能用這種心境來治國。這不是聖人悲天憫人的態度嗎?為什麼還要說孔子講這話是糟粕,是老鼠屎啊!孔子說話的背景是葉公不良的誇耀啊!

很多的做官的人也認為這是“直”,鼓勵大家來告發,兒子告父親,妻子告丈夫,學生告老師,這是直嗎!這樣說就變成害人了,你知道嗎!我們到現在才知道這句話的重要,你還說這是老鼠屎啊!你才是老鼠屎。

當政者可以這樣看事情的嗎?孔子才說當政者最重要的是提升國民的愛心、仁德,有愛心才有仁德。“哎喲!父親犯罪了,怎麼辦?我要趕快保護他。”這是第一個念頭,孔子這裏沒有說以後該怎麼辦,在《論語》其他地方告訴我們怎麼辦。

孟子好辯,他的學生也好問難,桃應問孟子:“假若舜為天子,瞽瞍殺人,舜的父親殺人,請問舜該怎麼辦?”舜不是很仁慈的國君嗎?臣子皋陶是“最高法院院長”,執法又非常嚴格。現在問孟老夫子這個問題,你會辯就辯吧!

孟子講舜啊!就“竊負而逃”,想辦法去接應父親,背著父親逃;“遵海濱而處”,逃到海邊去生活,再去過野人的生活;“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舜可以不要天下而保護父親。很多人又會說怎麼可以這樣呢?請問,要不然怎麼樣?

這是道德衝突,二方面都是道德,所謂忠孝不能兩全。怎樣處理這件事就看這個人的居心,這個人的境界了。你只有用現代化的法治就能掌握人生的全體嗎?就能夠使 人民幸福嗎?“其父攘羊,其子正之“,這樣大義滅親就是法律精神,這樣就能夠真的治國嗎?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是“民免而無恥”啊!當人民是只 想免於刑罰而無恥的時候,你的法律有效嗎?

這些是人生的大問題。假如不懂,你就不要去討論,不要以非常膚淺的心說孔子這樣不合法治,何況孔子還非常溫柔敦厚地說“直在其中矣”。

聖人面面俱到,不是你所能夠批評的!在聖人面前謙卑一點,不要表現出你的淺薄。誰與聖賢做對,誰就吃虧。活該!不要再跟聖賢做對了,好好想一想啊!你能夠看出孔子的缺點,你還早呢!
(待續)

[ Last edited by 梦觉 on 2007/1/19 at 22:28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5: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