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論語》的態度
第二部分講講《論語》。有人做《論語》的學士、碩士、博士論文,我的老師牟宗三先生就說,《論語》怎麼可以用來寫論文?聖人的話怎麼可以去討論?《論語》是要你去讀,要你沉浸於其間的。在講《論語》之前,我們講講用什麼態度來讀《論語》。
這幾年來我在讀經上首推《論語》,小朋友第一本書讀《論語》,後來又說中國人要讀的第一本書是《論語》。牟宗三先生說《論語》是床頭書,是隨時要拿來翻的。 《論語》也有這種性格,每一章不連貫從哪一章開始讀都可以。有人睡不著覺讀一讀可能就打磕睡了,(觀眾笑)有人讀讀《論語》他的夢鄉就更甜美。《論語》是人人必須讀,隨時可以讀的書。
現在我還推動“全民讀經《論語》一百”的活動,讓全民都來讀經。經是智慧的記錄,想要開拓智慧就必須讀經。很多人認為經典是宰治我們,控制我們,限制我們的。像這些人是不瞭解人生,不知道什麼是智慧。智慧是廣大無窮的,哪有一個廣大無窮的東西會去限制你呢?
如果把《論語》當成普通的一本書,看成某一家的思想,把孔子當作與你差不多的人物,那麼讓自己或是孩子多讀《論語》就會受到限制。但是《論語》不是一本普通的書,孔子不是一般的人物。讀《論語》接受孔子的教導,這時孔子是在開發你而不是限制你。
有人說:“每一家都有其特色有其觀點,對於古人的思想是要做批判的。”是的,我們要有批判的精神。不過什麼是批判呢?西方康得的哲學被稱為批判哲學,康得對 “批判”有相當好的解釋。批判原本在古希臘是法官斷案的意思。法官斷案需要兩個條件:第一法官要聽各種意見才能兼聽而明,不偏袒一方;第二孰是孰非必須有根據,法官只能根據比他更客觀更高度清明的法律,而不能以自己的情緒、學派或與雙方的關係為依據。法官根據法律做公正的判斷叫批判。現在一般人講批判是這 件事我不滿意就批評。批判應該是者還其為是,非者還其為非。我們不應隨便去批判,而要用虔誠、恭敬、平穩、高明的心來做批判。
五四以來很多的學者 批判中國文化是懷著一顆批評的心、怨恨的心。面對古人的智慧是不能懷抱這種“小人”之心的。心地光明、態度誠懇才能接近聖人的智慧,我們對傳統要有信任感,先相信幾千年來大家的說法,當然不是一頭鑽進去墨守成規。如果沒有真正批判精神就是一竿打翻一船人,認為“所有的學者都有其觀點,有觀點就不完全,所 有的學派都有其限制,有限制就不完整。”但是,你安知道古今往來有一種學者不只是學者而是聖人?有一些學派不只是學派而是超越一切學派?
“《論語》是一個學者的意境,儒家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這是不是要衡量衡量,是不是要“批判”一下?
《莊子‧天下篇》是一篇很精短的學術史,它考察了當時各學派包括莊子學派的狀況。奇怪的是莊子對各學派的批判裏沒有儒家,莊子沒有把儒家與其他家做比較。莊子把儒家融入在最先的說明裏,開篇“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道術將為天下裂。”天下專攻自己認為對的學問的人很多,都認為其學問是不能超越的,莊子說這就好像“耳目口鼻,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各個方術學派都出來講學的時候,導致“道術”“將為天下裂”。
方術是一方的學問,是易變的片面的,莊子在方術背後有一個“道術”的思想即道的思想,“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有一種學問從天而降,往內講求內聖往外 講求外王,莊子認為天下應該有這種學問。之後學者就像耳目口鼻一樣,把自己有所建的方面講得非常偉大,而把正確的天地之道分裂了。
莊子認為這是人間的悲哀、社會的不幸,莊子嚮往的是回歸道術,就是回歸“內聖外王”之道。之後“內聖外王”被儒家所專用,所以莊子心中有沒有儒家。怎麼看待儒家我們何不讀讀《莊子》,連莊子心中的儒家是這樣,我們後代人有多少能耐、高明居然把儒家列為諸子百家之一,還要批判!
孟子說“東海有聖人出,其心同,其理同;西海有聖人出,其心同,其理同。”乃至於南海北海有聖人出,其心同,其理同。後來說“千古之上有聖人出,其心同,其理同,千古之下有聖人而出,其心同,其理同。”這種聖人之道是不是跟一般的學問一樣,不是要考慮考慮嗎?心中若沒有聖人,不是聖人的悲哀而是這個人的悲哀。因為他不知道天地之廣大,不知道人性之光輝,這一輩子也就行屍走肉於草木野獸之中。
有人認為中國古來的知識份子大部分信儒,到魏晉以後又很信佛。尤其儒家與佛家在現代 人的心靈當中會有一些比較。有人曾經問我“佛學是天下第一等學問,佛家包羅萬象,儒家應該是在佛家之內,為什麼牟宗三先生一直推崇儒家,你也一直推崇,難道佛家不可以推崇嗎?”我說如果都是智慧,智慧是相通的。現在我認為讀《論語》給我很多啟發,孔子一生的行事一直對我是一種引導,跟著孔子走都來不及,所以我就只好跟著孔子走了。等到我與孔子平起平坐甚至超過孔子,那我再看世界上有什麼學問超過孔子,我應該往那裏追求。沒超過孔子之前跟著孔子走一輩子已經走不完那。
信奉別的學問,我們應該相識而不離心。我尊重你,也希望你尊重我。天地之間大家互相尊重,而每個人都盡力地學習、長進,這是我們推廣《論語》的態度。推廣《論語》並沒有限制其他學問的發展,只是我們都要誠心誠意放下偏見執著。孔子說見賢思齊焉,並沒有說他是天下唯一的賢者。你如果信佛、通道、信各種的學派甚至信西方的哲學,認為對你的生命有所開展,你就是在見賢思齊,你也是孔子之徒。儒家並不是固定的一家,儒家是家,儒家沒有家,沒有家就處處為家。(鼓掌)因此儒家是最好學的,是要一顆誠懇的心,知道人性是要開發的。
《論語》開篇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古人寫書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往往把最重要的擺在最前面。你讀《老子》,最重要的是第一章“道可道,非常 道”;你讀《莊子》,莊子嚮往的境界就是第一篇《逍遙遊》;你讀《荀子》,荀子一直苦苦勸導世人要好學,荀子第一篇就是《勸學篇》。
朱熹在《四書 集注》說《論語》開篇這章“皆有務本之意”,孔門弟子也認為這是是孔子一生的寫照是孔子教學的理想。“學而時習之”的“學”後來開拓出荀子的《勸學篇》, 孔子沒有說一定要跟他學,他要我們見賢思其齊。凡是人類所有的理性我們都應該去開發,凡是人類理性開發的成果都是我們應該去繼承的,所謂“傳不習乎”。 “不亦說乎”的“說”後來孟子就說“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從理義而學是人生最可喜悅的事情,不僅是你的應當也是你的幸福,誰能夠達到這個境 界,誰就是聖賢的境界。“說”是多麼重要,孔子讚歎顏淵“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從心中來叫做悅,表現出來就是樂,顏回是從心中的悅表現出來連外表都樂,顏淵是了不得的人物。如果一個人有這樣的心量,他會隨便去批判嗎?學習都來不及了。
讀《論語》第一個是廣大的心胸的態度,第二個是恭敬的態度,這樣我們才能夠接近聖人的智慧。
每個人依自己的程度去讀《論語》。你的智慧與書中的智慧相遇,高明的智慧引導你的智慧。千萬不要認為你的程度低,也不可以驕傲自己的程度高。你就以智慧去比照智慧,在智慧之海中去悠遊、去擴展。
當你讀《論語》讀到一章覺得這智慧真高啊!這就是你智慧長進的時候,你的心中充滿智慧,你以智慧來過生活,以智慧來充滿你的生命,這就是仁者的境界。每個人去讀《論語》就會有這種感受,只不過有時持續一小時、一天或二天。最有智慧心靈越清明的人,就感動得越深越久。
在孔子的學生中,被智慧所感動得最深遠長久的是顏回,孔子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顏回感動三個月,三個月整個生命都在充實、飽滿、光輝之中,在非常的清明純淨當中。三個月啊!各位,當你讀到這一張章,難道不會起一種恭敬之心?這實在是太偉大的人物了!你曾經有這種感動嗎?假若沒有,你就好好地學吧!不要再批判了,不要再說顏淵三十二歲就死了,沒有做出一點功業,他算什麼!
每一個人讀《論語》,要依照自己當下的程度去讀,要在每個當下之中去體會。並不是學問多的人讀《論語》所得就多。讀《論語》是要改善、提升我們境界,是要充實我們這一輩子的價值。讀《論語》不拘每一個人,只在每一個當下。
讀《論語》有各種不同的現象,程子把讀《論語》分為四等人。第一讀後有“全然無事者,便是不成讀”;第二是“得其中一兩句喜者”,讀到其中一二句覺得很歡喜,說不定你就終身奉行受用不盡,因為它觸動了你的智慧。從這一點觸動往前開拓出去,你就會通於所有的篇章;第三讀《論語》後“有知好之者”。哇!《論語》真好,我要永遠讀下去;第四讀《論語》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讀《論語》讀到手舞足蹈、讀到滿心歡喜、讀到法喜充滿、讀到起來唱歌跳舞。
讀這本書不是就很有趣味了嗎?小朋友去讀有他的體會,大人讀有他的體會,讀一遍有一遍的體會,讀二遍有二遍的體會,這本書就變成天下間最活潑、最有興趣的書。
所以我們讀《論語》第三個態度就是你不要太過的擔憂、恐懼。雖然孔子是聖人,《論語》是經典中的經典。我們讀它的時候把它當作親切之書,當作你的朋友,當作可親近的師長,用這種態度去讀,你就可以平心靜氣地開放心胸來接受智慧的呼喚。
王 陽明說知行合一,我們讀《論語》感動之真切的地方,就必定要去實踐。你把它落實在生命中,你就改變了生命的現實狀況,《論語》是一本贊天地化育的書。一個人要使你的生命回歸天地,能夠上通千百世下開千百世,就請你讀這種智慧之書。因此有福氣的人才能夠讀《論語》,福氣大的人多讀《論語》,沒有福氣的人讀《論語》也會增長你的福氣。讓我們共同來讀《論語》!(鼓掌)
讀《論語》漸漸在國內形成風氣。我們希望小孩子讀大人讀,希望中國人讀,也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讀《論語》,希望《論語》成為世界之人共同讀的書,就好像基都教新舊約一樣已經成為全世界人必讀之書。
其實凡是智慧都是相通的,在同樣的高度,這些聖賢是相識而笑莫逆於心的。我們作為平常人雖然沒有這樣的生命狀況,但是要有這種嚮往。假如我們都有這種嚮往,我們能夠互相尊重講信修睦,這樣世界就和平了。
做人也是這樣,我們以誠懇的心來面對他人,不僅人際關係歸好,還可以得到別人的信賴而且你是一個幸福的人。為什麼你是一個幸福的人呢?因為你的眼光遠大了境界提升了,所有的現實生活所有的艱難困苦都有其所在的位子,我們以智慧來開拓我們的清明,以我們的清明來面對我們的現實的生活,在整個人生的追求中它不足以妨礙你,一個心量廣大的人是絕對幸福的。
為什麼稱為絕對?因為幸福的時候幸福,不幸福的時候還是幸福,你就拿他沒有辦法了。孔子周遊列國惡于陳蔡,孔子的生命還是清淨的,他是永遠幸福的。顏淵在陋巷,他的生命是清淨的,他是永遠幸福的。
我們讀《論語》也要有這樣的態度,就是嚮往的態度。我們的心靈一定要有所嚮往,我們懷著嚮往的心就更能接觸到聖賢的境界。以上就是講讀《論語》的態度。
[ Last edited by 梦觉 on 2007/1/19 at 22:1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