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148|回复: 0

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和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8 07: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网站:www.daode.biz


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和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上)

    2005年5月22日讲授

熊春锦



今天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刚好是十五,我们选择这个时间段,将研究《德道经》、学习《德道经》的内容展开和深化一下。

请大家按照《德道经》学习的精神和方法进入应当进入的状态,保持住把握执两用中,把握在太极的中央、中态来进行听讲。这样可能启发会大一些,对大家身国内的影响可能也会明显一些。一些要点、具体的操作要点在这里不再作更详细地说明,大家自己掌握住这些相关的要求和要点就可以了。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命题,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主体的内容仍然是万经之王《德道经》的第一章的内容。因为这是个纲,这个纲不展开,我们不掌握好,那么,下面各章中的很多内容,都有可能被我们忽略掉。只有“纲举”才能“目张”。所以,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德道经》的学习总纲,作为一个尝试,再次将《德道经》的第一章展开来进行讲解。这一章的内容的确非常丰富、系统,这个大系统论非常地庞大。学了几十年了,都感觉到还没学完,还没把它钻研透。所要讲的内容又可繁可简。说简吧,只一个“德”字就把这一章的内容概全了;说它繁吧,那涉及到许许多多的子系统。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一种“无为”和“有为”中间的状态下,把它展开来说明。要把这一个命题讲完,可能一堂课、两堂课,甚至三堂课也讲不完。我们就慢慢地往前讲好了,根据“恍兮惚兮”当中的要求,来掌握这个讲解的进度。

第一个命题:民族根文化的复兴是道德复兴的根本

德一,是人类精神最终必须达到的境界。这个“德一”是指的道德的“一”,德性的“一”。道无,是人类发展最终必然的归属。马克思曾经在太极“白”境当中勾画出了这个相似原理性的蓝图,这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与老子的“德治”思想可以说具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详细地研究过马克思的著作和思想的话,会发现这一点,的确具备有这种内在的、高层次的、系统性的异曲同工之妙。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又与老子的“道治”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当然这两者之间的连接,怎么样个不谋而合,要展开来讲,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内容很多。我们在这里只强调一些纲,因为我们不是政治家,也不想从政,只是从哲学理念上来讨论民族根文化。

其实,马克思主义不仅仅与《老子·德道经》相似,而且马克思的思想和理想,也同时与东方入世的儒家学说和思想也非常地接近。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的、哲学的领域。我们把它提出来,进行一种提纲式的讨论,是因为这几十年以来,我们长期地在吸取马克思的思想中生存和生活。寻找民族根文化的连接,必须要经过这一道桥梁。撇开这座桥梁,而研究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道德思想,是比较困难的,也有可能在许多的理念、名词、观念上,容易混淆其中的深刻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虽然在中国几十年了,但是作为百姓而言,对他的理论,能够系统地去研究和解读的确又不多,大家多是一种被动性地接收。

回想当年我花三年时间来读西方的哲学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的时候,就觉得非常地困难。为什么?他行文的方式、思维的脉络,与东方人、中国人的方式完全不同。我到了德国以后,跟德国人在讨论的时候,他们都觉得哲学领域啊,想起来就头大,要重新去掌握那些专用名词,专用单词,要重新开始学习。由此可见我们东方人再根据原著的翻译本来学习是多么的困难。所以在这里,我们只将一些理论性的内容作一个简要地说明和展开。主要使我们的思维,哲学思维理念,能够通过这一座桥梁而回归到我们的根文化之上。

总而言之,如果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德道经》的哲学思想相比较的话,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老子和马克思都是“以百姓之心为心”,胸怀苍生,在这样一个坚定的理念之下,从而创立了目标一致但是路径不同的哲学思想。这个目标、终极目标都是相似的。但是差异,差在这个不同的路径。在终极目标上和谐一致,殊途而同归。这一点如果我们深入地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德道经》的哲学思想,然后再加以比较,那么这个结论,就会自然地得出来。而且我们也不难发现,《德道经》的哲学思想,已经将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天然地囊括在其中。

这个结论,有些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可能感觉到有点奇怪。但对真正把《德道经》展开来了的、并且实践了《德道经》的人来说,却会露出会心地微笑:的确是囊括在其中,而且是把其中的精华囊括在其中。所以,学习、实践、研究《老子·德道经》,对我们这个已经按照马克思的思想建设多年的国家,在目前的社会现状基础上,进行民族精神复兴、社会道德复兴,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和过程。而且,学习《德道经》的哲学思想,复兴民族的根文化,复兴社会的道德,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如何深刻地、全面地去认识《老子·德道经》的哲学观,将诞生于两千五百多年之前这样一个接近自然大道的思想、哲学观,让我们现代人来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确有很多的困难,因为我们离道失德已经甚为久远了。下面的第二个题目会谈到这个事。对于离道失德已经甚为久远的现代人而言,必须要跨越历史的长河,回溯到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中,在根文化的土壤中,在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进入《老子·德道经》的深刻哲学思想和理论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真实地用“修身明德”的方式来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这“修身明德”四个字,正是两千五百年来,我们丢失了的关键内容。我们人类在这两千五百年当中,已经失去了“修身明德”的基本实践,所以难以解读《老子·德道经》,难以全面地掌握我们民族的根文化。如果我们要想真正地、全面地、科学地去把握好我们民族的根文化,就必须重新将“修身明德”四个字,老老实实地、勤勤恳恳地进行刻苦的实践。这样才能架起通往我们民族根文化的桥梁,从而自由地翱翔在《老子·德道经》这一部万经之王的海洋之中。

《老子·德道经》一书中的这个“德道”一词,是道家哲学思想的精华,是老子为了引领人类众生修德归道而设立的一个名词。但是,“德道”一词在魏晋时代却被人颠倒成为“道德”一词,而且沿用至今。老子的著作《德道经》,是因为他站在道的境界,在那个“O”里面,运用“一”,这个“一”是什么?是“德”。运用德的演化规律分析人类,分析人的生命,预见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撰写的一部万经之王。

但是在今天,由于现代人思想当中的人文精神的失落,这个“道德”一词已经被人们“泛义化”,或称之为“泛义伦理化”,使它改变了老子当时提出这一名词的本意。现代人仅仅将“道德”理解成为一种人的“德性”和“德行”,被人们视为一种符合伦理规范的品行,将它降格为后天的意识认知的伦理规范标准,而成为伦理行为正确与否的一个鉴别名词。例如,我们常常在谈论某某人时说,“啊,这个人有道德;或这个人行为不道德”,或者说“某某人无德”,或者说“缺德”,等等。实际上都已经把“道德”这个根文化的灵魂降格了,强行地降格到了伦理现象的标准。似乎在现代人的眼中和思想中,“道德”就是伦理。那么“道德”是不是伦理?可以说既是伦理也不是伦理。不是伦理的这一部分应该恢复它的本然面貌。

有的同学猛一来参加听《老子·德道经》讲解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疑问:“老师,你所讲的《德道经》怎么与社会上其他人所讲的《道德经》不一样啊?”的确是不一样。这个不一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体之于身而知道”;第二是“明德”。这是讲解《道德经》的一个基本前提和要求。别的人将道德泛义化、伦理化,没有上升到以“德”阐释万物变化运行规律。这两点差异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这两点差异,正是我们寻找祖先根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个分水岭我们要把它弄清楚,不要有糊涂观念。

我们所讲的《德道经》,因为囊括了常道人所讲的伦理性的道德,所以一切都在它的包含之中。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要想实现真正的民族复兴,要想实现道德的复兴,首先就必须要抓住这个道德的复兴。然而抓住道德的复兴,首先又必须要抓住每个人身国内德道的复兴,要真正地具体落实到每个人心中、身内这个“德”的复兴和对这个“一”的认知。这个“得其一,万事毕”,要能够落实到所有的人的心中和身内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德道的复兴和道德的复兴。不明这个“一”,不知道这个“一”,不能够体悟、感知、窥见这个“一”的,那么就很难明德而恢复、复兴、振兴这个道德。

这一二十年来国家经过了很多的努力来提倡这个道德的复兴。什么“五讲四美”啦、“三热爱”啦等等,每年还规定了“学雷锋”等等活动。但为什么就是不见道德的复兴?这是因为我们只把它当作了口号和运动,流于形式,囿于过场,而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道德”,没有自身的体悟,没有经过每个人本身的格物实践过程,所以它也就难以推广,难以落实,难以实现。要真正地复兴这个民族,实现道德的复兴,那就非得要避免这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和运动形式,要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心灵之中,落实到每个人的身国之内,完成这一个对道、对德的真实不虚地体认。因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全部都来修真明德,修身明德,形成强大的社会风气,才能改变社会。只有到形成真正实践的风气之时,真正去把握住这个根文化之时,道德的复兴才会必然出现。这个道德复兴,它必须经过每个人或者绝大多数人从身国内到身国外逐层次地展开,这样才能达成我们的希望和目的,这样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我记得在六十年代,当时,大概是读小学六年级。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刘少奇写的一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我当时简直就像捡到宝贝一样,用一天一夜的时间把它读完了。我感觉到,如果刘少奇的这部书,真正在中国全国范围内扎扎实实地展开学习的话,那么国民的精神面貌绝对是另一番天地。但是可惜,连他本人都因为这本书而遭受了灾难。每个人自身道德修养对社会的作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否能真正地提高,并上升到整个民族复兴的高度上,是需要极大的勇气、极大的魄力才能够展开的。

道德的复兴,不论是伦理性的道德复兴,还是真正的归德返道的复兴,都必须首先寻找到民族的根文化,将我们的足跟立定于民族根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这样做才是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方法。因为只有这个文化之根才是整个民族的源头活水,生旺之基。不找到这个根文化,只是功利主义的、实用主义的、病急乱投医式的研究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不仅不能够实现民族复兴和真实意义上的道德复兴,还有可能使道德的本意继续被我们一颗不明道德的心灵、被我们一双充满了私欲、利己主义漆黑的双手所异化、所玷污,进而失去民族道德复兴的机遇,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

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全都蕴藏在博大精深的《老子·德道经》五千文之中,她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根文化的主根。在这个主根之上才相继诞生出中华民族的两大辅根文化,——也就是儒学文化和释学文化。如果我们都平心静气的、客观的、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论证这个根文化的起源,这个结论我相信是任何学者都无法否认的一个事实。有文史资料记载的最早的人文学说是“黄学”,在这个“老学”出现以后,我们后代人才将它们合称为“黄老之学”。这个“黄老之学”就是中华文化最初始的文化之根,主根。此后,才相继诞生儒道的孔孟之学和后来又引进融合的佛学。共同一起组成了中华民族根文化的三大支柱。可以说是以道德文化为主根,而以孔孟之学和佛学为辅根――支撑帮辅的意思,共同地构成这么三大支柱。谁将这三大支柱给否定了,那么就不配称之为炎黄子孙。这三条主根绝对不要抛掉,也不能够抛弃,而是要把它摸清楚。任何偏离主根的学说,任何偏离这个以“道德”为主根,以儒、釋为辅根的这三大支柱的学说,都应当将他们称之为“杂学”,这样才能够比较准确地去把握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我们后世的许多学者,一方面由于他们没有进行修身明德的实践,因而弄不清楚这个主根,认识不了她,只好将这个根放到一边;另一方面,由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纷呈,使人们认不清楚什么是主根了。当时的诸子百家学说,的确在中国社会历史上兴盛了一个时期,而且还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记载。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先秦儒学、法学等学派,他们诞生的土壤是在春秋战国,是在周朝解体后,在周文疲敝时期。周朝当时是以“礼”为治的,周朝的子孙们没有很好地把老祖宗的这个 “礼”治文化很好地执行下去,放弃了,搞疲了,社会也就弊了,弊病多端,导致了最终的解体。诸子百家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应时而起的,是以物为智的思想而产生的一些学说。可以说是看到什么东西不行了以后,赶忙去扶一下而诞生的这个学说。所以,这些学说,未能承上启下地与根文化连接起来,所有的这些学派,它都应该是杂学。唯有孔子,在当时还是把握住了根文化的主根,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个能够辅助主根的学派,称之为“儒家学说”。

孔子的核心观念是“仁”,他的政治理想是仁政。孟子侧重的概念是“义”,他的政治理想是王政,想建一个王道乐土。其次,还有荀子,荀子的学说侧重的是“礼”,政治理想是礼治。还有一个著名的韩非子,韩非的核心概念是“法”,他个人的政治理想是法治。当时可以说仁、义、礼、法,百家兴起,各执一端。有的把握住了根文化,所以它就有很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续发展下来。有的以个人的智识为用,没有经过修身明德或者修真明德实践而诞生、参与到诸子百家当中进行讨论的那部分内容,大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看一看先秦诸子百家在我国历史上兴盛的这一个时期,各家各派最后的筛选和结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谁把握住了“黄老之学”的主根,谁就延续下来,并且发展开来,成为对社会进程过程当中有益的学问和学说。

比如说孔子是一位大家,他的确是一位圣人,相当圣人层次吧,以后有机会还要展开讲。他被后世尊称为“圣人”,也就是说相当于到达了圣人修为层次的一位儒学大家。他的“圣”,“圣”在什么地方?“圣”在紧紧扣住了“德”。孔子虽然提倡“仁”,但是他紧扣住“仁”,从这个“仁”上面、向上紧扣住“德”,向下扣住“礼”,用这个“礼”来解释“仁”。那么孟子,他的学说大家看过了,研究了,也就可以发现孟子是将“礼”和“义”兼蓄并论,结合讲礼。那么荀子,是尊礼重法。他们各有特色,但是所有的这些诸子百家,他们的理论、他们的方法、他们的治世理念,我们刚才讲了有一个分水岭:凡是没有真正地进行体德,没有进行修身明德或者修真明德的这些思想家,他们就难以把握住这个“德一”。这个“德一”如果不把握住,那么始终就是盲人摸象,只能掌握局部的知识,难以产生像老子那么大的气魄,将整个宇宙的“变化揽于手中,乾坤集于一掌之中”。如果没有体德,没有把握这个“德一”,那的确只能是局部的解析。因为没有这一个心灵的明亮,心中的光不能自燃,不能燃烧起来以后照亮自己,也照亮历史,照亮过去,照亮未来。仅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了解万事万物,终究都会是盲人摸象,只能掌握那么一个小小的范围。他们自己形成的学说和思想,也就难以称其为根文化。即使我们后代强名它,那也只是细小的须根而已。

由于我们后世的许多的研究者、史学家、哲学家同样丢失了体德,丢失了修身明德,所以在研究过程当中难以把握住主根。这个民族文化的主根难以把握住,研究的结果也同样像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一样,各执一端,议论纷纷,评论各异,形成了近代的复杂的各种政治观念、哲学思想。从历史到现在,许多的哲学思想把我们弄得眼花缭乱。外行就看热闹,内行就看这个历史当中的门道。这个门道是什么?是《德道经》,是“黄老哲学”,将这个《德道经》和“黄老哲学”牢牢地把握住,这才是真正地去把握根文化的必由之路。

所以,我们也做了一些努力,为了更准确地研究和实践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又要同时去避免近代人们对道德及伦理的狭隘认识和错误判断,我们花了一定的时间将这个《德道经》的各个版本,包括帛书版、竹简版、道藏版,还有各个时期有名人物的点评版等等,经过了一番慎重而深入细致的反复考证以后,才将老子的《德道经》重新恢复成为魏晋以前的《老子·德道经》的原貌。这是一个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学术举措。这个理念,这个道德到底是一种伦理概念还是真正的哲学、社会学?这个应当有一个重新的恢复和鉴定。所以,我想这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努力,有利于对民族根文化的研究和大系统性的展开。

在《老子·德道经》这个集中华根文化之大成的宝库之中,把握住她,那么我们就比较容易高屋建瓴地进行追本溯源,从而将中华文化大系统的根、干、枝、叶,由根到干,由主根到辅根、到细根、须根,到这个主干,到这个枝,到这个叶,把它理顺。从而全面地把握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有利于准确地展开和把握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大系统,这里面包含了一种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全面整肃道德纲纪的过程。从而为实现真正的民族道德复兴,迎接中华民族道德的春天而服务。我们要甘当这个垫路石、指向标,甘做众生孺子牛,尽我们的努力把这个奠基工作,把这个开山劈路的工作做好,这也是我们在《德道经》内在精神食粮的滋养下,通过修真明德而获得一种精神解放以后,产生的“以众生之心为心”的理念的发挥和实践。

关于什么是民族根文化的“道德”,“道”和“德”的真正深刻的内涵,这个方面我们已经作过了一些论述和讨论。虽然由于一些因素暂时的制约,,仍然还没有全部地展开来,没有德化式地平铺、秩序式地展开。但是“道”和“德”都是必须“体之于身”才能体认的学问,这是回避不了的。“体之于身而知道”,是一个必然的实践过程!谁回避这一个关键点,那么就难以真正地把《道德经》、《德道经》读通,只能绕过这个根文化的主根,去进行粗浅的表面的为名、为利、为欲而进行研究。

“体之于身而知道”。“体之于身”的什么东西?就是这个“德”。用这个“德”在体内去进行体会、研究,从而明白这个“道”。心里面明了、亮了,你才明白“道”;心里面一团漆黑,没有自性的光明,怎么来知道这个“道”?所以说“道”和“德”都是必须在身体内自我实践――“修之于身”的哲学。“道”和“德”作为“体认”而产生的结果是不可怀疑和推翻的,因为它是一种实践出真知的真理。而人类意识当中的怀疑性,那只是一种理性行为,非常地表浅,而实践后所诞生的体认则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真实。因此,进入到“天人合一”状态实践才能体认的“道”和“德”是不可怀疑的,是任何人也没办法推翻的。即使用强权来抹杀它,它也还是不会消失的,因为它就是自然真理的客观存在.。那么对于那些不进行“道”和“德”真实亲身实践、体认的人,谈论“道”和“德”的具体内涵,那可就累了,累身累心呐!那就像与夏天产生、秋天又死亡的昆虫来坐在一起去讨论冬天会有冰、会有雪一样的困难。因为它没有经历过冬天,这种昆虫它没有经过冬天的严寒、大雪纷飞、冰天雪地的实际体验,你描述得再惟妙惟肖,那么它也不见得能够认同。所以,这也是真正认知中华根文化的一个障碍。这个障碍需要我们把握住关键点,真正像儒家那样也来一个体味、体悟,也能够进入格物、修身,去格一格看,感格一下,用身用心去感应一下看,不就慢慢地明“德”了吗?!

这种现象又反应出:我们人类对真理的发现,自古到今天都存在着两个途径。那么第一类是最常见的、肤浅层次的发现,也就是在主观的后天意识主导之下,深入到社会和万物之中进行智识逻辑推理,反复试验验证、研究后的发现。在此基础上的真理发现,带有明显的“有之以为利”的局限性和阶段实用性,它们都不能够称之为“永恒真理”。但是这种发现,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非常普遍的发现一般规律的途径,而且这种发现方式在西方世界是占主导地位的发现的方式。由于它常能给人产生快速而直接性的利益,所以这种发现最容易被人类所接受、所模仿、所学习、所效法。这就是为什么在近数百年间这种发现大行其道的原因。满足了私心,满足了欲望,满足了这个利益所得,所以它也是容易迎合每个人心中的阴我,而被人类普遍的接受。

而另一类发现真理的途径则比较少见。因为这种发现方式,跟西方的发现方式完全不同,它是需要在心身全部放松,将自己的心灵全部溶入到社会和万物之中进行意识与灵感思维高度的和谐统一,进而格物致知的慧观性观察和发现。这种发现常常能捕捉到“长效真理”和“永恒真理”,是对万事万物内部和外部“无之以为用”本质的一个根本性的发现。这种发现模式、这种发现的方法,从古到今在东方的土地上是一种占有主导地位的发现。而前面的第一类发现,那种智识性的发现,在东方历史上只占有辅助的地位。最典型的是《老子·德道经》当中所阐释的真理的发现,也是这类发现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这些特殊性对于真正的实践者而言,对于修身明德、修真明德的实践者而言,我们所探讨的内容已经比较多了,讲过的内容也很多了,都是应当比较容易心领神会的。在这里,我们就不再重复地展开、深述。因为这次课程中我们是要紧扣“仁义礼是道德复兴的基石”这个总题来展开,而且这个展开又是非常地庞大,所以就不能够离题太远。

那么中华民族的传统根文化,如何去简而言之地进行介绍?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个根文化很简单。简单到什么样?七字真言。哪七个字?——“道、德、仁、义、礼、智、信”。这“七字真言”,七个字,就是中华民族根文化的灵魂。我们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文化是以“象、数、理、炁”四个大系统,从各个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对万物的阴阳属性进行全面的阐释的。所以我们要将这七个字解通、读懂,并且体之于身,那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这七个字正像我们所说的真言。这个“真”,就是要在体内实践,才能够得其真味。这个滋味在自己的心、肝、脾、肾、肺里面,在自己的心里,在自己的大脑之中,要去实践才能把握这“七字真言”。在理论认识上,又要运用“象、数、理、炁”多角度的、多个方向地来进行剖析,才能掌握好这个根文化的“七字真言”。

在这里我们简单提示一下,比如说用这个“数”来解释,大家可以看一看,刚好是七个字。七个字是什么意思?它是事物先天的变化成数,是人类精神世界大系统内的圆成之数,是这个太极“黑”里面变化的成就之数。逢“七”必变,在那个肉眼看不到的空间里面,就是这么一个规律。其实这个“七”,就完整地将人类的精神领域蘘括在其中。是顺行还是逆行,如果是择其中之一而行,在这“七字真言”面前可以说都会相形见拙。那么只有整体把握住这七个字,把她读完整,把她实践完整,那才是真正地把握住了传统的根文化。这七个字,的确是博大精深!在中国的历史上对这七个字的阐释,各家学说堆起来的书,要是把那些竹简都堆起来,那真是汗牛充栋!用车拉、船载的话,也难以把她弄完。的确,各式各样的解释、阐释以及在民族历史长河中发展,花一生的经历都难以把她读完。

东方道德文化理论的解析,是一个整体把握阴阳、执两用中的方法。那么对这七个字我们又要怎么把握?我们可以看一看,这七个数字之中,道、德、仁、义、礼、智、信,“仁、义、礼”就是这七个数当中的“中”。“仁、义、礼”也就是道德文化――我们民族根文化的“中”,也就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中”的一个基石。正是因为“仁、义、礼”三个字在这七个字当中处了“中”,我们要遵从老子告诉我们的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执两用中,整体把握”的研究方法,所以就认知“仁、义、礼”是我们民族道德文化的基石。在这个“用中”的讨论当中,我们为了使大家大系统性地掌握好中华传统文化的脉络,那还得首先讲解几点关键性的基础理念。掌握好了这几点,再来全面地展开道、德、仁、义、礼、智、信这七个子系统,那就比较容易顺理成章,很自然地就像行云流水一般地去把她展开。那么,我们这一个人类精神物质文明回归的必由之路,也就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要将这些关键点,高屋建瓴地、提纲挚领地,牢牢地追本溯源,直至其根,把握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这个“道德”的文化之根。

二、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和思想

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和思想,可不像现在人们写的一些东西,她很精练。她发现和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律性,是认识社会发展、认识人类自己本身,决定人类何去何从取向的重要理论。所以别小看这个发展学说思想,那真是偏之一步,离题万里,谬误千里!所以说,科学地去发现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律性,认识这种社会发展的必然客观规律,认识人类自己本身,从而根据这个理论,根据这个规律去进行取向,怎么去走,到底走这条路还是走那条路,是非常关键的理论!这个学说思想非常关键,因为理论是方法和实践的指导,没有理论就难以诞生方法,也就难以实践。理论是方法和实践的前提,也是方法和实践的指导,理通才能法随。这一理论的正确与错误,片面与全面,肤浅与深刻,都是性命攸关的,关系着亿万生命的生存和归宿,那真是责任重大,不能轻言的。它的重要性,我们不讲的更多。

关于这个社会发展学说,有的学者认为是马克思开创了历史的先河,最先提出这一伟大的理论发现。那么对于这一学术观点是否成熟,我们暂且在这儿不进行讨论。因为道家的思想和学说,在这个哲学领域是不存在争论,也不存在着批判,也没有斗争的,她有的只是“知白守黑”的解析,“德者自得”的论述。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学说,其实世界各民族历史上都有自己独立的社会发展学说,只是这种社会发展学说的系统性、深刻性、全面性各有不同,他们的论证和表述的方法也是不尽相同,都不太一样。但是谁正确、谁全面、谁深刻?我们还是先回到民族根文化上来,看一看我们自己的祖先是怎么说的。是怎么来谈这个人类社会发展学说的。

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学说,就明明白白地写在《老子·德道经》五千言的开篇之中。《老子·德道经》一开篇,就浓墨重笔地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在《德篇》第一章的“论德”当中,老子开宗明义地以无比巨大的气魄,在阐释了决定人类何去何从的根本物质——“德”的存与失的现象之后,预见到了人类和民族“德”的必然丢失性。因为人都有私心、有欲望,照这样发展下去她肯定会丢失。那么,丢失后的现象,他都观察到了,看到了。从体内看到了,从身外也看到了,所以他也就紧接着一气呵成地、气势磅礴地揭示了人类失德离道后的必然社会发展规律性,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发展学说。

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非常的精炼、深刻而又全面,她令人百读不厌,反复在大脑里面、心中、身中进行咀嚼。对于我们把握自己生命和冷静地观察世界社会,那简直是游刃有余,悠然自得。这种感觉、这种体悟,如果我们不深入到其中,不把《德道经》的“德篇第一”这一章解析开来,那是体悟不到的。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富有纲领性,这个纲领性具有揭示性。不能说只有老子能发现这个规律,因为这个规律就在我们体内,人就是自然的缩影,知其内而达其外,不必去发现,你能够明德的时候,你体内有了光明的时候,就能够看到,就能观到,就这么简单。所以,他一气呵成地就把它揭示出来。当然,老子的这个社会发展学说正不正确?她的正确性有多少?社会历史无情地发展,已经证明和正在证明并且将继续证明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的正确性!那么老子是怎么说的?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可以说,仅仅四十四个字,就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性,一览无余地揭示在世人的面前。只是可惜,“鲜有识者”。也就是说,很难找到认识她的人!“识而疑者”居多,就是说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心里存在着疑虑,这一点我们后面还要提到。

人类离道失德以后,就进入了一个心性无明而逐步下滑的社会发展规律之中。这个“一”,这个“德”散失、散开来了,融解开来了,就化解成了“仁、义、礼、愚”四个大的历史阶段,就是其必然的规律性。请注意,老子在这里是用“愚”来代替了一个时代和时期,这一点非常的重要。许多的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都没有发现这一个关键点,非常地遗憾!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一步步地来解读,来理解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

我们首先看一看,这个“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应当如何解读?我们前面说,人类发展在有象的世界里面,眼睛看得见、身体能够体会、置身其中的发展阶段是四大阶段――“仁、义、礼、愚”。那么“忠信之薄”怎么回事?“而乱之首”又是怎么回事?如何去解读它?这是由于老子在揭示社会发展史的过程当中,始终是站在道境之内,运用这个“德”来解释社会。那么“忠信” 这两个字我们怎么去解?一方面是用这个“忠”来表现出其中还存在着一定成分的五德能量物质;另一方面这个“忠”与“中” ――忠于的这个“忠”和中央的这个“中”,在古字当中是通假共用的。这个“忠”也暗示中央戊己土,就是指的“信”,这个“信德”。那么,我们如何去解释这个“信德”?那应该有一个信德作为一个时代呀,——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信德的五行属性为土,是黄色的土。而这个土,寄旺于四季,寄旺于其它的四德之中,寄旺于木德、金德、火德和水德之中,给这四德起到一个基础的作用,为这四德奠基,它很自然地就分派到这四种德性里面,去烘托他们,使他们能够发展,产生作用。就像我们人一样,离开了这个土地,跳到空中,呆不长久。哪怕你飞上天,到宇宙飞船上面去呆长了时间,你还得回地球上来。所以这个土,实际上是其他四德不能离开的一个基础物质。也就是说信德是分散地、均匀地分布在社会发展时期的仁德时期、义德时期、礼德时期、水德时期的。水德时期就是这个“愚”时期,——愚智的时期。信德她本身并不会独立地在历史上形成一个独立的历史时期。但这个信德却支撑着这四德时期的产生、发展以及消失。因为土为地,有基础之意。那么当社会滑落到礼德时期以后,这个信德已经随着仁、义、礼三德的相继丢失,也同样地丧失了四分之三,仅仅剩下那么孤独的一分幸存。那么她不就是薄了吗?!很薄很薄!所以“乱”也就必然开始了。后面我们还要谈到的,在这里只是从理上面分析一下。

那么老子为什么用“愚”来给本应当是“智”的社会发展第四阶段定名?同样的原理,老子是用五德能量含量的多寡来解析各个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本质的。请注意:老子所指的是本质而不是表象。这个“愚”是“智”的反义词。当其他四德都丧失得差不多了,仅信德微微的一分在支持这个智的时候,这个智已经不是智德了。因为老子在讨论的时候,在论证的时候,没有离开这个德,没有离开这个阴阳。以后我们在讲到“德一”章的时候,还会讨论到。

这个“一”非常地重要,理念上要掌握这个“一”,认识这个“一”。在分析问题、考虑问题、解析任何事物的时候,你把握了这个“一”,把握了这个“德”,很多问题都会在你微笑中得到解答。根据德的多寡、升降、浮沉,她的成、实,她的蓄、她的散来进行判断,就能够八九不离十,比较准确地掌握事物变化的本因因素。好,还是拉回来。

由于丢失了德的智,没有其他四种德能扶生的智,没有跟其他四德在一起的智,就已经不能称其为“智”。当这个“智”与其余的四德――仁、义、礼、信都共同地一起存在的时候,她才可以称之为“智”,称之为“智德”。但是当其他的三德都丧尽了,信德也只剩下四分之一时候,这个智已经是孤立性地存在,已经体无完肤了。因此这个“智”完全可以用“愚”来替代,称之为“愚智”。为什么叫“愚智”?因为心里面无明了,黑了,心里面没有光亮了,没有那个能量之光,道光德能已经一息仅存了。

因此,“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老子特意地在此将“智”字不用,而改用“前识”,用“前识”两个字来代替“智”字,而且还用“道之华”来强调这个没有扶生的、没有其他德来扶生的,失德的“智”的虚华。那的确看起来道貌岸然呐!那确是“嘴尖皮厚腹中空”,——空有其外表的浮华,而且很容易用这种表象迷惑人心。当这个时代出现的时候,那么人类看似聪明,但是,因为身国内的道德能量丧失殆尽,心中无明,只是在用那个大脑在穷思,就会出现一个愚昧的时代。所以老子在这里毫不留情地就指出了这个历史时期的本质,就用这个“愚”形象性地来警示人们,告诫我们这些后代子孙,要当心这个时代,可别把自己的性命丢在这样一个时代当中而没有察觉。这的确是“仁心慈悲,以百姓之心为心”的表现。

当然,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为了使大家容易掌握这一社会发展的最后时期,也可以将它命名为“愚智”的时代。把这个“智”还是拉上去,先不谈它里面的德气怎么样,这个德的能量怎么样,先把它组合成一个词便于理解还是可以的,这样就比较好掌握了。概而言之,老子所揭示的人类发展有象有形的四个时代,就是“仁、义、礼、愚智”四个大的历史时期。  

我们现在,非常高兴也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就正处在这个愚智时代。当然,为什么高兴?为什么遗憾?这个内涵,将在后面慢慢道来。由于我们现在就正处在这样一个愚智的社会发展时代之中,用“德”来考察社会和我们自己的心身之中,也就正如老师一针见血所指出的“痴人的世界,愚昧的时代”,“痴子难教也,痴儿难养也”,特别地难教。要明这个“德”,特难!比那个仁治时代的人明德,比那个义治时代的人明德,比那个礼治时代的人明德,要难多了,不愧是一个“愚智”的时代呀!
    那么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思想,将这个人类社会分列成为仁、义、礼、愚四个大的历史时期,这种分期方法科不科学?非常凑巧,它还能够找到同伴。是什么?三千年前,古印度文化当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分期方法,而且在“理数”上,它们两者不谋而合。我相信三千年前或两千五百年前没办法进行沟通,那时候既没有网络,印度和中国也没有信使,但是这种学说和思想却非常地接近。据记载,三千年前古印度文化当中,就表现出了相同理数的社会发展学说思想。的确,东方的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国家,在这一点上同样也表现出了一种相似性。这一种现象也同样验证了老子的这种分期方法是正确的。

古印度文化当中,三千多年前就曾经提出了四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但是他们把它称之为:第一个时代称之为“黄金时代”,第二个时代称之为“白银时代”,第三个是“红铜时代”,第四个是“黑铁时代”。这四个时代一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对道家的五行学说了如指掌的话,马上就产生了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为什么?用五行学说来解析一下古印度的这种类比性的分列社会发展时期的方法,就不难看出其中的一致性。按照五德、五色的五行学说解析,那么“黄金时代”也就是一个仁治时期;那么“白银时代”,白属金,属于金德为义治的时代,那就是义德时期;那么“红铜时代”,这个红属火德为礼,那也就是礼德时期;“黑铁时代”,黑属于水德为智,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愚智时期。

这里面,第一个时期似乎好像不太好类比过来,他们称之为“黄金时代”。这个仁治时代本来是木,为什么会产生了这样一个“黄金时代”的概念?这是因为在那个刚刚从“德”下滑到“仁”的时候,五德都是比较厚足的,其中的土德最为丰厚,这个黄色的信德,色泽鲜明、艳亮,也就可能说由于这种黄色信德处在五分之五、一丝没散的情况下,这个颜色与“仁”性的绿色相互辉映,互相掩映,也就不容易确定其中的性质。而在其他的几个德的不同的时期,就难以看到这么明亮的黄,这么占主导位置的黄,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就是说在观的过程当中,慧观的状态下,不易准确地将这种绿确定为第一性的,黄确定为第二性的,所以就选择了一个“黄金时代”作为比喻。而且中国的五行学说当中,也有这样一个说法--“湿土寄旺于四季”。其中,春特别地浓。那也是的,春天,雨水多,土也湿嘛,湿土,春季的土气很旺,不旺就万物难以生长,所以它所产生的这个能量,掩映了这个绿色的木是很自然的。

我们先把这一点不同放在一边,不去深究。仅就其它的三个时代,这么的相一致,惊人地相似和接近,这难道不令人叹为观止嘛!也就是说老子如果碰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印度的哲人的时候,很可能会抱拳一揖,相见以后抱手成拳呐,互相道一声“佩服!佩服!”了。

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在历史上解读的人不算太多。因为真正得“一”者的人的确是比较稀少的,有的得了“一”的又甘愿做自了汉,不愿意去入世来解析老子的学说。老子始终是将这个先天的“炁运论”和后天的这个“物运论”整体地把握着来共同地阐述万事万物的德性本质,根据这个德性的本质再来展开,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像老子那样,同时地把握 “先天炁运论”和“后天物运论”,不能把握住这两论,或把握不准,那么就难以完成其中理念的相应转换。当然把握住和把握准离不开修身明德,最好是修真明德。

所以,历史发展到了宋代时期,著名的道学者邵雍,他曾经写了一本《皇极经世》的书。在这本书当中,他为了将老子的社会发展理论进行一种社会世俗化,从而能够让人们普遍了解和认同,就有点“把足尖子削一削,放到鞋子里面”的味道,叫“削足适履”。为什么这么说,后面再讲。他为了让人们普遍都能了解和认同,他就将老子的社会发展理论从先天的德能“炁运论”模式,运用象类比拟的方法,转换成了后天的“物运论”,并且用《易》学当中的“元、亨、利、贞”四个字相结合来进行论证。因此,就形成了后世学者们容易认同的“邵氏社会发展学说”。甚至有的人认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学说起始于邵雍,这真是莫大的笑话!因为他在书中明确地指出了社会分为仁、礼、义、智、信几个阶段,他把“礼”和“义”的位置颠倒了一下,并且将这四个阶段纳入到一年四季当中进行论述。当然他也强调了从天,他说“君子从天以本天时,不从人而强违天”,这种理念原则他是把握住了。

他怎么说的?这是摘录下来的:“元者,春也,仁也。春者,时之始元者,德之长”。他用“德之长,德之文,德之方,德之衰”把这种德性的演化过程论述了一下,还没有离开这个“德”。那么这个仁治时期,“时则未盛,而德足以长人。故言德而不言时”。有点儿把德和仁扭合在一起进行论证的意思。

他说:“亨者,夏也,礼也。夏者,时之盛。礼者,德之文。盛则必衰,而文不足以救之。故言时不言德。故曰大哉乾元而上九有悔也。”结合了易理的理论。

“利者,秋之义也。秋者时之成。义者,德之方。万物方成而获利。义者,不通于利。故言时而不言德也”。

“贞者,冬也,智也。冬者,时之末也。智者,德之衰。正则吉,不正则凶。故言德不言时也。故利贞者,性情也”。

从上面邵雍的分类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与邵雍的社会发展学说,在这个“礼”与“义”的排序位置上明显的不同。我们粗看邵雍的社会发展学说,那么人们是很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因为这四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四个时期,原来就像一年四季一样,很自然地就接受了。因为人们对一年四季的感受,是一种身的体悟。这种以一年四季变化的时序而进行解释的方法,显得那么的浅显明白。甚至有的学者就认为老子排序错了,可能老子当时年龄大了,糊涂了,把这个“礼”和“义”弄反了。他们没有想一想,老子驻世的年代恰恰是夏、商、周那个崇礼由盛到衰、礼崩乐坏的时代呀,就在眼前他怎么会把握不住?!他怎么可能没有注意到发生在眼前的社会现实?!那么为什么不同?邵雍为什么又把它扭转过来?到底谁对?这个问题也是令学术界头疼、头大的一个问题。

因为老子是以德来论世事的兴衰,把握住了万物内部变化的本因而进行论断的,他是从社会五德能量分布和散失的本质而言的。我们解读了《老子·德道经》以后,必须要高度重视老子的哲学思想,他的确是立足在“以人为本”,慧观内视,就看自己体内,通过揭示人体身国内在的道光德能的流量变化、阴阳转换,在论证如何复归德道的同时,推演开来兼论社会。因为人是社会之本 ,以人为社会之本的众生思想,是老子立论的基础。每个人身国内这个“德”的生、住、成、坏,他们集约起来才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就像政治家说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社会的真正主人。当然老子是非常实际的一位学者,他是从这个深层次去进行解析的,从这个能量推动上来解析的。比如说这个宇宙,当初怎么形成,在混沌的状态下,在道德还没有衍生之前,她是一种“道”,但是她是一种静的“道”。这个“道”一动,整个宇宙发生了爆炸,形成了动能。这个能是什么能?——德能。道就是靠这个德来演化出了这么丰富的宇宙万物。那么这个德当然就含在万物之中。

我们不去把握住这个德能来认识万物,却被她的表象蒙蔽住了,那不就很傻吗?!就像我们收到人家送的一个礼物一样,外面一个盒子包得挺好看的,挺漂亮,你就很满足了,你就专门去欣赏那个外表的盒子。你绝对不会傻到不愿意打开那个盒子,不去看看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吧 !但实际上我们在哲学上,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上常常犯下这种错误,当眼睛一看到表象的时候就被迷惑了,腿就软了,脚就迈不动了,思维就开动不了了,心里面的光也绽放不出来了,进入不了这个事物的内部去进行详细地观察。相反的,老子心里的这个光很厉害,因为是道光,她能穿透万物,在这种光之下没有任何的藏掩和遮蔽,一览无余。

所以,老子始终立足于“人是社会之本”的这样一个众生思想,论人的身国体内的状态,再推演到社会状态。这也是我们解释《老子·德道经》为什么一定要将常义和修义立体地把握住进行讲解、认识的根本原因。如果不这样讲的话,我们很多问题讲解不通,没办法讲下去。只有整体把握住、掌握每个人身国内“德”的生、住、成、坏,把这个原动力把握住,才能认识根本。所以,我们研究社会发展本质的时候,还是应当按照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而论,这样才更符合天、地、人中的五德能量散失的先天炁运规律。

而且,如果我们单纯地遵从这个邵子的“社会发展分季”的这种说法,那么很可能就会发生一个严重的错误。什么错误?就可能误导学术界和社会的民众,机械地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中的可比拟性界定为铁的自然规律,这是相当危险的!要按照这种分季的说法,它一定会产生误导学术界和人民,机械地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知为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推演开来看看,似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将会永远像一年四季的替换一样循环不息下去,没有任何解决办法了;惨了,人类就这样惨下去了,这个冬天过完了,再又准备迎接下一个冬天了。这种理论上的误导,极易阻断人类社会通过修德明道、正心修身复归于上德而同于道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因此,邵子的这个“拟比式”的社会发展思想,违背了社会发展总规律当中的道、德、仁、义、礼、信、愚智七大系统的先天之数,非常遗憾的是他陷入了、跌落进入了“仁义礼智信”后天五行之数的巢臼之中。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这一点没有?一旦掉入了后天的这个五行的话,那就惨了,那就循环不息哦!那个因果链就转悠转悠,转下去了。

邵子所谈论的依据、境界没有老子高。他的依据只是按照人类不明德道、不修德道,反而逐步加深地离道失德的一般规律研究所得。他丢弃了人是万物之灵。人类心灵当中复归德和道的本觉灵性是不灭的、不增不减的,一旦他们觉悟到了本源的归宿之地的时候,也就必然会尊道贵德,通过诚修实证而打破一般规律因果链环的束缚,复归于德道之境。

我们看一看是不是这样?虽然人类一代接一代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的阶段当中,在摸爬、滚打、挣扎,“啊,这个时代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呀!”不明白。但是其中还是有许许多多的智者。这些智者,都在自觉地修德明道,他们是人类的精英,而他们的成就也充分地说明和验证着人类冲出这种一般规律,从而复归德道自然社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这一批批通过自身性命验证的成就者,都在向整个人类展示着一条康庄大道。

这两者之间只存在着一种是个人行为,一种是社会群体行为的差别而已。一旦现实社会当中,一部分人的个体行为能够转换成为社会群体行为,都来修德、明德、修身明德的时候,当这个复归于“德”和“道”形成了人类的共识的时候,成为整体的社会行为之时,也就是真正的“德治社会”的出现之际。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就会在这种状态下必然地消失。我们人类虽然在“仁、义、礼、愚”这个社会发展的怪圈当中深陷了几个人纪之久还没有挣脱出来,非常地悲惨!花了几个人纪这么漫长的时期,离现在最近的冰河时期,惨兮兮地留下来几个人苗,发展到现在还是没有逃脱,把“德”还是丢了,还是在“仁、义、礼、愚”这个状态下打转转。是不是惨?的确是惨!虽然人类深陷了几个人纪之久还没有挣脱出这种一般规律的束缚,但是,最终挣脱这种束缚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这个过程、这种必然性我们一定要把它保留在我们的哲学思想之中,保留在我们的学说之中,不要误导后人。“反也者,道之动也。”到了一个极限,那么就开始复返了。地球是圆的,那么,道的运动轨迹也是圆的。而且先天变化之数是“七”,“七”当中离不了这个“道”和“德”。而不能单纯地在后天这个五行之数当中研究,只讨论阴木、只讨论阴金、只讨论阴土、阴水,而障碍我们看到更高的、更大范围的力量。“反也者,道之动也”,因为道始终“无言胜有言”地在关注着人类的复归“德”和“道”。不论这个时间是以千年为时间单位进行计算,还是以万年为时间单位计算,甚至以亿年为时间单位计算,但是道始终以慈悲的胸怀关怀着众生,在道的眼中人类德道的复兴、德道的回归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所以,邵子的思想可以借鉴而不能够盲从。他的道德境界和水平还没有达到老子的高度,这一点我们应当高度地注意,不要迷失在文史、文海之中。

当然,我们也可以再深入地分析一下这里面的规律性,到底是邵子对,还是老子对。说老子对,又对在什么地方?都得要有一个理论解析呀!否则,单纯地这样强调一下是不行的。有许多钻牛角尖的哲学家、史学家,是难以把他们说服的。那么请看,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下:这个“德”从“一”的能量状态朴散为“五”以后,“仁德”属木,居于肝;“义德”属金,居于肺;“礼德”属火,居于心。社会发展的先天炁运,这个“礼德”的存留就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就像我们的体内一样,离开了这个“心”,那么一切都不好办了。万相由心而生,好坏由心而成。所以,“礼德”的存留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五德当中,“礼德”有一种“君王之位”的作用。这个君王的本事不见得要大,但是他要有德行,那么他这个国家就能够治理得好,这个“德行”就是占了第一位的。这个礼德就起着一个关键的作用。

所以这个礼德的存在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这个礼德属于火,居于心,居在心里面。这个火,我们还要注意一种特性,它有阴、阳之分。我看有些史学家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在讨论这些哲学理念的时候,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注意到这个“火”有阳火、阴火之分。这个阳我心、阴我心的分别也就在这个阳火和阴火之中。具有木德的人,能够提供能量使这个“火德”燃烧起来,而且越烧越旺,不至于熄灭。

那么,这个金德――义当中的阳金,他可以泄动火中的阴火,使“火”里面的黑烟能够透发出去。这个阳金他也可以制约我们心里面漫天的乌云,这个乌烟瘴气,把它泄动、排泄掉。从生理学上解释,肺有宣发之功,这个宣,就是把它疏导、散开、抒发出去的这个功能。而且,这个阳金对我们肝脏里面的阴木的滋生,他有杀伐的作用。他能限制、防止乱七八糟的一些不成才的木材——灌木、乔木,——这些矮矮的杂木的疯长。也就是说,维护着仁德的“正”,是一种正气浩然的仁德正炁,而不是阴、阳掺杂的这样一种仁德之气。

所以,这个“义”和这个“仁”在对于稳定我们心是否能发出光明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说阳木消失,仁德也失了以后,阳木消失了,阴木就蜂起了,那么它要供给心里面的能量,生出来的火那就糟糕得很。就像用那个煤炭炉子的时代,一旦没有点着,那个火没有明亮起来的时候,一屋子的人、一家人都要往外面跑。为什么?被这个烟呛跑了。那是阴木,阴木就供给阴火,很难发出光明,因为它生烟,不生妙火,礼德失明。因为仁德丢了,阳木进不来了。这个时候,全靠“义德”发挥着一种主导作用!他这个主导作用是干什么?他既主导又扶生。怎么样去主导和扶生?一方面肺里面的这个“金德”,他可以砍伐疯长乱生的这个阴木。因为失了阳木嘛,阴木就都长起来了,所以金德对它削枝伐干。另一方面,金德他又有泄动“礼德”中的阴火的这样一个功能,把这个烟给它抽掉、排掉,使这个“礼德”一息仅存艰难地维持着往前发展,不至于迅速地进入到一种熄灭的状态。当灶堂里面既没有烟也没有火焰,热也没有时候,那就太难了,那就滑动得快,整个内环境的能量丢失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所以这种现象在外表看起来,我们就看到,噢,好像是礼德的状态,但内部的德能的炁运,他却又是义德真正地当家。他是在捉襟见肘地担当着这个支撑心火通明的作用。虽然很艰难,但他毕竟在仁德丢失以后担当起了这个任务。没有他的担当,连外表的这个礼德表现出来的现象也没办法维持。

正是鉴于这一点,所以,第二应当是“义”,而不是“礼”,这就是所谓的“炁运学说”。

那么当义德也散失了的时候,既无阳金来伐阴木,又无这个阳金来宣泄阴火,那么就进入了礼德全部失明的状态。那么反映到外面来看,好像是义德在当家,但是,可惜是一种阴金在产生作用的时代。这个阴金在发生作用,而不是义德、不是那个阳金在产生作用。而且内在的这个德能的炁运状态,实际上是阴火一片哪!盲目的“义”,不是真实的义德,只是以阴金为用而已!

所以,这些先天五行、五德炁运的内在机制,如果我们没有人来点拨你,而且你自己在体内也没有证过什么叫内推“五行”呀,不懂得这个炁运在内部运动以后相互的制约和影响,只是在书上看过来看过去,那你看一生也不明白。这需要实践,你实践一次就明白了,还是“实践出真知”。如果不实践,不同步掌握,则很难理解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但是,“德”这个“道”所生的“一”,却又是这个万物生长化养的能量!以“德一”来论万物才能透过这个“有之以为利”的表象,而把握住“无之以为用”的本质。所以,道家常常有一种“不足与常人论道”的感叹,的确是如此。我们现在研究社会发展学说,那么,我认为还是应当继承发扬这个道家的基本研究方法。将先天和后天执两用中地整体把握住。用这个“德”论其理,直指事物变化的根本,把握住这个根本方向,那个“象喻”,应该放在第二位,不要误导人们陷在那个现象的比喻之中。

这个“易”,《易经》大家都很崇拜,她也同样是一本解释天下万物万象之变的经典。由于也是用先天以论后天,就像刚才提到的邵雍,他的“梅花易数”也是空前绝后的预示。他的确用先天卦预示,随时随地“吧嗒”一卦,就在手上出来了,运用预知功能很准。但是历史上也有个故事:有一次他遇到了吕洞宾,他糊涂了。吕洞宾未来之前,他倒是测算到了吕洞宾要见他。但是,吕洞宾来了以后一问他:“你怎么算出来的?”邵雍说:“我就是这么一掐一算就知道是你来了。”因为他当时已经在家里摆上了供品,焚上了香,知道他要来,很恭敬地迎接,未卜先知。吕洞宾笑了笑,点了点头:“好,你再测一测我将要到哪里去?”邵雍就糊涂了,推过来推过去,推不出来。吕洞宾说:“怎么了?不准了?”他说:“我测不出来。”吕洞宾就指点他说:“因为我动了心念,要到你这里来,你才测出来。我现在不动心念,你也就成了个糊涂人了哦。”这一语就点醒了梦中人。他就向吕洞宾讨教,如何去实践这个“明德”的方法。当然这是个历史故事,顺便在这里提一下。

但是,我们要看到《易经》,她也主要是论后天。作为后天而论,这个“义”放在第三位也是准确的,特别是论“物”的时候,论物体的时候。但是我们在这里为什么要提出来?因为某些学者就把《易经》搬出来了,把邵雍的理论也搬出来了,还有这个朱熹的观点也弄出来了,就坚持要遵从邵子的学说而不遵从老子的学说。

当然这种现象也是一个时期的必然现象。但是从道家的根文化这个大系统论上复兴道德而言,我们还是要坚持原则。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是一种直指社会和人类体内的本质的一种根本性的学说。我们只有全面地把握好“天德炁运”的先天规律性,才能用“无”之德而驭“有”之利,使其复归于德,从而完成根本性的改变,而不是“形象工程”。这点不把握住,只为一种政绩所为,创造形象工程,检查一过去,就会垮了,烂了,倒了,腐了,败了。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之中,还有一点也要重视,这就是儒学的创始者孔子对社会发展所做的一些论述。他曾经在《礼运》当中里提到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以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把社会发展史分成为两个自然阶段:一个是大道行世的时候,天下为公;另一个阶段,就是大道隐了,这个时候天下都为自己、为家而奔忙;把社会发展分为两个大的阶段。这个有点儿类似于现代语言当中的“公有制社会”和“私有制社会”这两个学说思想,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但总而言之,总的来说,孔子在当时,他的这个内证的深度和广度还没有达到老子的那个深度和广度,所以他没有提出像《德道经》里面那么详细的,而且你怎么也推翻不了的这么一个学说思想。当然孔子对道、对德他都是非常遵从的,他是在“道”和“德”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仁德思想,在这个方面是特别有建树的。这点我们也要把它肯定下来。

中国在社会发展的前三个阶段当中,都留下了许多非常具有社会发展时期特点的、脍炙人口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在现代许多人的眼光当中,都似乎是不可能发生的。这种现象也就是一种德能层面地断裂、流失以后的必然反应。我们也可以讨论讨论其中的一些故事,帮助大家加深对“四大阶段”的了解和掌握。

我们的历史当中,可以说尧舜时代是一个仁治的时期,那个时候的人,他们心中体内的仁德、信德都非常地丰厚。甚至做君王的都可以谦虚地自省,自己批评自己德行的不足,而能做到什么程度,做到“推位让国”。尧舜时代,人类的德行水平是够高吧?一个君王掌握着一个泱泱大国,他能够内审自己体内的德性不足,不足以驾驭整个臣民,不足以成为全国子民的典范,不足以带领子民在正确的路上良好地运作下去。当他发现有人比他强的时候,他能够毫不犹豫地“推位让国”。而且历史上还发生了君王让国位给别人,别人不接受的故事。

最著名的一个记载,就是“许由洗耳不受”的故事。许由,字武仲,他因为在社会上有一些仁德的贤名,名气很大。这个尧帝听闻以后,他就要将管理天下的帝位,把皇帝的位置让给他。许由听到人们风言风语地传递着这个消息的时候,就赶忙退隐而遁迹到河南中岳的颖水之阳、箕山之下藏起来隐居。尧帝找他不着,又正式颁诏,要命任他担任九洲之长(相当于现在的总理之职)。差官背着诏书到处找他。许由听都不想听,他就跑到颖水的河边,到那里去洗耳朵,他认为这种宣诏脏了他的耳朵。这就是著名的“许由洗耳”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还有下文。当他在洗耳朵的时候,有个叫巢父的人,牵着一头牛在他洗耳朵的下方,正要让这个牛去喝河里的水。他看到许由在那里洗耳朵,就问他:“嘿,怪哦,你怎么在这儿洗耳朵?”许由说:“尧帝想把我招去当那个九州长,我不想听到这个消息,这个消息脏了我的耳朵,所以特地来洗一洗。”谁知道巢父比他的德性修为更高,就批评他说:“你呀,如果真正地藏在高岸深谷当中,人道不通,不跟人间通消息,那么谁能够见到你呀!你就是因为太接近了世俗社会,让人家知道了,出名了嘛,也求取了一些名誉。你洗耳朵的水啊,会脏了我牛的口。”说完巢父就把牛一牵,绕过许由呆的地方,跑到河的上游去让牛饮水。可见古代的人,他对“德行”的认识是非常深厚的,而且深度和广度各有不同。巢父的深度比许由的深度又更深刻一层。那么尧帝作为一个君王,他能“推位让国”,这个胸襟、这个胸怀那也是传为千古万古的佳话。那么他这种在仁治时期能够表现出来的现象,在义德时期会不会产生?礼德时期会不会产生?在我们愚治时代会不会产生?要产生恐怕也是假的了。

这个故事,现代许多年青人听了以后根本就不相信。有的人还说:怎么两个人都是傻老头?与夏虫语冰的确挺难!在愚治社会阶段,这样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

这里我们不妨举一个曾经听到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现代的一个故事:有一位副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跟着正总裁在商界打天下。这个副总年富力强,而这个正总却已近暮年了,所以这个副总的表现总是有点叫做什么,古代叫做“功高震主”吧。有一天这个正总裁在办公室里就召见副总谈天,谈了一会工作,谈天,就顺口说起来,正总就说:“你看我的年龄这么大了,精力也不足了,身体也不行了,你说该不该退下来,退居二线,给你们这些年富力强的人当当参谋,把把舵,干干台后的工作也就行了吧。”这位副总恭恭敬敬地看了一下这位正总,首先想从他的眼睛当中找到答案,但转念一想,正总这么长时期以来都把自己视作为心腹,自己也是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工作,他当时也就很关心地说:“啊,老总,身体的确是革命的本钱,到了这个年龄是要注意保养保养身体了,长寿健康第一嘛。来到人间一次也不容易,我们发展到现在您也是功成名就,也是该享受享受了。如果你老要是退休了,我就介绍一个玩太极拳的师父给你。如果你老人家天天坚持早晚玩它两把,肯定会健康长寿哦。”正总裁听到这个地方,就干咳了几声,挺了挺腰板说:“噢,看来真是老了,人也不中用了。”然后就起身离开了办公室。三天以后,这位副总收到了一封信,他被辞退了。年青的先退了,正总没退,副总反而被辞退了。这个是现代的故事。仁治时期的 “许由洗耳”和我们现代的“年青的先退年老的后退”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可以用老子的《德道经》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一下看看。

第二个问题还没讲完,那只好暂时讲到这里。

希望以上所讲的两个命题,第一个问题是要把握住我们道德文化的根,寻找民族文化的根。希望大家建立起这么一个理念,而不能够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被非常庞大的、丰富的、古典的这个思想宝库障迷了眼睛。就像我们到了一个地下宝藏里面一样,抓不住主要的,结果乱拿一气,瞎搬一气,那就是错误的。海水虽大,取之一瓢,就知道其滋味了。第二个问题是老子的这个社会发展学说,这一部分非常地重要,一定要把它消化透。如果消化透了,吸收透了,那么我们在实践《德道经》、学习《德道经》,甚至在今后的传播、宣传《道德经》、《德道经》的过程当中,我们就有了这么一个主导思想,就会显得非常的从容。因为掌握了整个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大系统的根、主根,那么枝根、须根、主干、枝干,全部也都掌握在我们的心灵之中。

好,今天就讲这么多吧,大家下去再感受感受。

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和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下)

2005年5月30日

熊春锦

今天讲课的时间提前了一点,这是因为我们要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作为这一课,将《老子·德道经》的第一章全面展开,与近代的一些哲学思想和文化研究这些平台进行连接,的确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需要我们全方位地来温故知新,知新而通故,与中华道德文化的根文化进行全面地连接。这个连接,就需要我们要跨越几十年来在我们大脑当中形成的这么一些比较稳定的、固化的、长期的一些模式;这个联接,就使我们产生了一个需要逐步强化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把它展开。今天所要讲的内容,其实还是上一课没有讲完的内容,我们接着把它讲完。

在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的这个大系统论上,我们的历史,的确是按照老子的一些预言,按照老子的高屋建瓴的一些分析而展开的。我们上一次曾经举了一些故事,那么接着就把这些故事简要地说完。

例如说,这个夏、商、周时代,它表面看起来好像是“礼德治天下”的时期,好像是这个礼仪、礼德方面的要求,在这几个朝代里面逐步地丰富和完善,到了周朝的时候,可以说达到了一个全面丰富的历史时期。但是,实际上内在的还是一个“义”字在起着支撑的作用。例如,在周朝的初期就曾经发生过一段“义薄云天”的故事。也就是叔齐、伯夷这两个人“饿死首阳山”的这样的一个历史故事。当时,伯夷他是孤竹君的长子,叔齐是次子,这是兄弟俩。但是孤竹君却想把自己的位子传给这个叔齐,——次子叔齐,让他来当这个继承人。然而等到这个老父亲去世了以后,这个次子却又不愿意当,就要让位给伯夷。这个伯夷又觉得这样就违背了父命,所以他就提前逃了,不愿意接受这个位子。这就是对他的祖先世袭继承下来的侯王、王爷的位置,他不愿意当,他就逃了。而这个叔齐,他也不肯去承袭这个位子,所以他也走了,他也离开了。这两个人,后来都听说西伯昌这儿比较善,能够供养老人,就想到西伯昌那里去养老。到了以后,恰巧这个西伯昌又刚好去世了,他的儿子武王正在兴兵伐纣,讨伐纣王。这两人一听就叩马而谏,这两人就把马的缰绳拉住,就对武王说:“你的老父亲都还没葬,你就动起干戈来,这是不是孝道呢?”这是提出一大问。第二大问,就说:“你本来是一个臣子,你却去杀君王,这难道是一种仁德吗?”武王的手下,当时看到了这个情况下就想动手、动武,但是被当时的姜太公,就及时地制止了。姜太公说:“此义人也。”也就是说,这两个人这个义德非常的丰厚,是出于这个义德而慷慨陈词来劝导武王不要兴兵。于是就把他们两人,扶着离开了军队。

到后来,武王克了商以后,就建立了周朝,天下宗周了。伯夷和叔齐就感觉到在这种状态下去吃周朝的饭,就是非常可耻的事情。觉得这个周朝虽然建起来了,但是它建得不符合孝道,又不符合义德,所以就逃到了首阳山,在那里采摘野菜充饥。最后饿死首阳山,也不肯食用这个周朝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

这一段故事是发生在礼治时期。这个“义薄云天”的经典故事,它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实际上也就验证了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所揭示的发展规律是正确的。别看它表面上是礼,但是内在的还是义。这个社会实践,同样地验证了社会演变的内在的源动力是这个义德而不是礼德。这个礼德,下面我还要谈到,周文王为之制定了一整套的制度和仪轨。社会表象是礼治时代的特征,但是人们的心身中的演变仍然是遵从着这个义德,是百姓们心身中的义德在支撑着社会外象的礼治的展开。这一点我们在学习和讨论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当中,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不能忘了这个关键点。

这个礼治时代的代表是周文王,姓姬,名昌。据说,他曾经推演这个八卦并且制定礼仪,而且在他的领地当中广行仁政。他父子寻得了姜太公作为他的丞相而辅佐他。当年他去找这个姜太公的时候,非常谦虚地把姜太公扶到他的行辕之车上面,站在地上推了八百步。当时姜太公说:“你推了我八百步,我保你周朝八百年。”当然这是故事。的确,后来周朝经历了八百年的历史,不可谓不长,不可谓不久。而且周文王制定的礼仪、礼德、礼治管理社会的方式,在那个时候使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很长时间的稳定时期。这是一段历史。

社会发展下滑到了失德的义治表象时期中,这个最典型的历史人物,那就要算孔子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礼崩乐坏”,开始进入了表面形式的“义治”,本质则为阴火礼治的时代。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孔子致力于他的“宗周、复礼、正名”的学说思想和政治抱负。由于人们到了这个历史时期,心灵失德的状态已经到了“阴于礼而表于义”的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心中其实已经失去了光明了。也就是说心里没有德之亮了,这个亮很小,很不足。因此,阴我就主宰了人们的心身。孔夫子在这种社会状态下要想再来复兴“周礼”,已经没有人能够接受了。我们大家翻开历史就可以看到,春秋的五霸、战国的七雄,那个个都是豪情壮志,阴义充斥着心胸,阴我私心贪欲在体内主事,讲的是王霸之术,要的是富国强兵。像这个“连横”、“合纵”、“武治”这些学说,在那个时代是大行其道。谁也不愿意听取他再在那里反复地唠叨什么“仁”、“礼”。因而他所理想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举贤任能,修信讲睦”的抱负无人问津。因为在这一社会发展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的帝王心中已经是阴火之“礼”主事,外以假义浮显,人人所关心的只是保得王权不变,——也就是说王位别丢了,能够做到一种世袭万代千秋最好。

因此,以王霸之术得天下的君王,一时之间谁也不可能将他所倡导的礼治放在眼里。历史上后来发生的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以及汉高祖刘邦的“尿溺儒冠”等坑杀斯文和侮辱斯文的现象,都充分地验证了老子社会发展学说的科学性。

孔子的一生由于未把握住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因而“去乎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他在鲁、齐、宋、卫、陈、蔡这六国的游学,想寻找他这个治国抱负的寄托人、欣赏者,但是历尽了艰难也难以遂其心愿,难以实现他的这个心志。虽然他的学说符合道德,却没有真正地认识离道失德的这样一个社会状态。所以他这个志愿按照《老子·德道经》的社会发展学说进行分析,那也就是说他的志向、志愿是有点脱离了实际的。这一经历也同样地验证了老子社会发展学说的正确性。孔子的理想既未能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在他死后,他的理想也没有被他的弟子们所能实现。

但是,后来的帝王们却又开始重视孔夫子了,把他尊称为“圣人”,提倡儒学思想。例如,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后来的历代帝王的“崇儒重礼”现象,都验证了这一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外义内礼”的客观真实性。这是从历史上我们看一看这几个阶段如何过来了。



愚智时代的主要特点



在整个愚智时代,我们大家现在共同所处的这个现实社会环境,依据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而言,已经是到了“冬天将尽”的愚智最高峰的时期。说得好听一点,就是一个崇“智”的社会时期。愚智的时期是一个纯粹后天人心用事和治世的一个时代。佛家将这一时期称之为“末法”的时期,也称之为“人治”社会时期。这一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由于人们身国中的五德能量物质基本耗竭了,消耗干净,几乎没有了。在这样的状态下,那么当然能量没有了,心中就难以明德,心胸也难以光明磊落,反而漆黑一片,所以也就成了一个个人的私欲利己和集团私利至高无上的治世时期。

老子之所以将这个时期称之为“愚”,是因为这个“智”在人的体内和社会中,由于失仁、失义、失礼,而且“忠信之薄”,已经到了一个残枝败叶的状态,所以这个“智”,难以独立地支撑起来。这个“智”字,本意有日日新知,通过每天的不断学习积累而形成丰富的知识的意思。这个智识,是靠积累形成。但是,这个智识是否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呢?因为它是后天的这么一个智识,它能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能不能合德,还得要看这个金德义的扶生、土德信的制约,以及火德礼明的既济引领。没有这几个因素和能量的相互作用影响,这个孤智失德就难以称其为真正的“智”,更不能称之为“智德”。实际上它是似智实愚,失散了仁、义、礼、信的智,很难独立地支撑起人体身国内和整个民族社会的良性发展活动。我们勉为其难地将它称之为“智”,它只是人类的后天意识层面的聪明,是阴智的一种狡黠。

我们民间经常有个习惯,伸出手来,伸出一个小手指头来,象喻一些事,其它四个手指头就弯曲着、单独地将这个小指伸直,用来象喻、比喻什么呢?比喻小人、小气、孬种、愚蠢,等等。我们还是可以用这只手来看一看我们的五德,当仁、义、礼,——食指、中指、无名指都丢失了,没有了,只剩下这一个小手指头的时候,而且大拇指也瘫痪了的时候,我们这只手还能干什么?仅仅剩下这一个小手指头,我们还能够将它称之为“智”吗?不能称其为“智”。如果说我们大拇手指头还有功能,没有瘫痪,大拇指头的“信”,这个信德还很有力,那么与这个小手指头结合还能够拿一点东西,还有一点功能。也就是说这个人还能够把饭吃到嘴里,日常的一些细小的事务还能够自理。但是,如果这个大拇指头的“信”也丢失了的时候,只有一个小手指头存在的情况下,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愚智”。

我们的这个时代由于道德的失明,这个阳水的智性行为和现象就会被人们认为是愚,它会颠倒过来,反过来了。由于道德的失明,阳水的智性行为会发生颠倒性的认识,对人们阳水的智性行为和现象就会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愚”,阴水的愚反而会被看作是一种“智”,是非颠倒了。这个价值观的取向是以私和欲来进行衡量、以金钱和利益的利己性获得作为判断的标准。例如,修身明德者,就被视之为愚,视之为傻,以及认为这样有害。说:“别人都去捞钱去了,拼命地捞钱,你却在这里修什么身,明什么德,脱离了社会实际。”素食者也被看作是傻,不知道享口福。那些在工作岗位上不占、不贪、不拿、不吃的都被是看作呆和愚,或者嘲讽这个人“做作”、这个人“故做清高”而加以鄙视。这就是人们完全丢失了这个德性而产生的逆反性的认识,并且还形成了社会的共识。

由于这个愚治时代属于智的范畴,这个智内又分为阳水和阴水,而在阴阳二水之中,由于失德阳水不足,阴水上升占着较强的比例;而又没有金德的“义”扶生这个阳水;也缺乏强有力的土德的阳土来制约这个阴水;因此阴五行中阴水的私心、贪欲、淫乱心理的表现和行为,那就会充分地表现于我们的社会中和世界上。这正如老子所言:“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老子·德道经》)。的确这个“欲”那是永远也难以满足的,这个“欲”是诞生我们个人之祸、家庭之祸、社会之祸的罪魁祸首。

我们的内德能量环境中,也由于阴水克制了心火之阳,那么办起事来、待人接物就显得愚蠢、粗鲁、莽撞,没有文化教养,反应也迟钝,缺乏机灵性和准确性。看看我们社会上是不是这样?我们自己本身的表现是不是有点愚蠢、有点粗鲁、有点莽撞、有点没有教养的状态呢?我们的表现也会因为阴水不能养阳木,而只生阴木,这样就会导致肝气不舒。加上心火受制,心理受到了束缚而多愁善感,常常自怨自艾,怨天恨地,抱怨父母,抱怨别人,或者性情急躁,脾气火暴,肝病就会成为这一个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心血管疾病也会大量地上升。在情志方面就容易产生忧虑和绝望,由于心中这个无明,也就常常自寻烦恼,甚至寻死轻生。这个自杀率和他杀率,杀人率也就是比其它的时代都会高出很多。

社会发展到了这个愚智的社会阶段以后,由于信德的阳土已经薄弱稀少,不能够克制这个阴水,因为阴水克制住了阳火,阴火就生出阴土来了。这个阴土就表现什么呢?表现贪恋吃喝,追逐口欲,这种吃社会主义、喝社会主义的现象也就必然蔚然成风,屡禁不止。而且这些人什么都能吃,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藏的他都要想办法弄来吃,从而充分地去满足这个口欲之贪。因此也就会大量地伤害生灵的性命,从而加重了个人和社会仁性的损伤,悖逆了天理,干扰破坏了生态平衡,因而必定也就会造成“时疫”性疾病的反复大暴发和大流行。

在这个西方世界中,人们都还能够自觉地不乱杀、乱吃并非供给人们食用的生灵,能够提倡素食和爱护动物。但是唯独我们东方人不相信众生平等相处对自己是有益的,无所不吃,无所不杀,这才是某些疾病都从东方为暴发而传遍世界各地的重要原因。

在这个愚智的时代,人们必然会因为阴水主宰身国而好色乱性,淫乱无耻。以吃喝、贪淫为社会的主要特色和所谓的“亮点”。而且,这个时代中由于阴水败肾,所以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或者经过泌尿生殖系统而传染的疾病最为高发。像祸乱全球的“爱滋病”,各种顽固难治的性病,男女不孕症,生殖器官疾病,骨质系统疾病,腰腿痛疾病等等,都会高发于其它的社会阶段。当然其它系统的疾病也同样会高发于其它时代。这是因为人体内各系统的德能都已经降低到最低点的必然现象。美国的“伟哥”这个企业就是沾了这个愚智时代的光,它才能够跻身于世界级大富豪的行列。如果不是这个愚智的时期,阴水大盛,人们贪欲、纵欲,那么它就不可能发得了这个邪门之财。愚智时代就是一个淫乱的时代,笑贫不笑娼,整个村子、整个乡的姑娘可以成群结队地外出卖淫。各种稀奇古怪的社会现象没有办法进行阻遏,触目惊心地泛滥却没有任何的制约性。

大家不要以为这都是根据社会现象而进行推论,实际上这都是依据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当中五行阴水的特征来阐述的。“黄老学说”就是把握这个五行来论万物、证万物、验万物的。上面所讲的都是这个五德丧失后最后时期的必然的社会共性现象,我们仅从理论分析就可以得出一种中肯的结论。当然我们还可以再根据这些理论,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中验证着看一看,那么你必定会从心中发出一些无奈地感叹:“唉,社会的发展,就是难逃其数!”

这一时期由于人们体内的仁德丧失、义德丢失、礼德败丧、信德微弱,因此导致了这个阴木、阴金、阴火、阴土的旺盛。可以说一切不修身明德、不修真明德、不注意起码德性道德修养的人,那就是身国内“五阴”大行其“黑道”的时代。因为体内整个性体系统已经黑暗无明,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嘤嘤”地乱飞、乱动,全都迷失了方向。七魄,失去制约而在身国中兴风作浪,三魂不稳,真意不生,妄意滋长于无明之中,人们容易出现“五乱”。哪“五乱”呢?——心乱;身乱;家乱;社会乱;国家乱。我们常常生活在一种“父怒、母悲、子恨”的这样一种家庭环境条件之中。而且天象又多异常,地上灾害又高发,所以说地上灾害狂,下乱上苦忙。国家就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乱象,就像在水中按葫芦一样,此起彼落。这个“乱之首也”(《老子·德道经》),那就是非常典型明显的必然现象。

我们还可以依据社会现象分析一下,这个时代到底是愚还是智。我们不要错误地以为老子的“乱后必愚”的预言并不精准,那可是真正的道者的精准无比之言哦!

我们举一个最近发生的例子吧。宋楚瑜5月11日在中国顶尖级的高等学府,——世界闻名的“清华大学”发表讲演的时候,清华大学的校长、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某先生,在致欢迎词的时候频频卡壳,在赠送礼品时,朗诵清朝人黄遵宪的诗,他竟然读不下去,他不认识,引起在座学生们嘘声不断,笑声连连,闹了个尴尬至极。可是,无独有偶,这个笑话要是一个那还好说,但是它成双。人家说好事成双,它孬事也成双,坏事它成了双,叫做“雪上加霜”。在随后的央视节目“宋楚瑜大陆行”中,被特邀的另一位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某教授,再次复读其诗时,又重蹈覆辙,读错了字还不说,竟然还信口雌黄地自造新的书体,煞有介事地将“小篆”说成了“小隶”,而且也不纠正。这两位高等学府清华名人的失格表演,一下子就传遍了全世界。那么这个现象折射出来的是智者之相,还是愚者之心呢?岂不就是一目了然吗?!有的人说“清华的校格、中国的国格、国人的人格,都被丢失了!”这也并非危言耸听!

对于社会而言,虽然实质上是一个愚智的时代,但是人们却偏偏要崇尚这个“智”,一副智力发展社会的模样。可是由于人们都不修身明德,又恰恰遇上了大气运转入了愚智的时期,因此自以为聪明绝顶,而实质上弄巧成拙的事儿也就层出不穷。从教育领域而言,我们从上面高等学府发生的梗喉事件中,也可以知道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方略失策了,德育成空了。智化为上、填鸭式的这个教育,这个考分就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谁的智商高,谁就有生存权、就业权、发展权。那么家长也就被这股潮流带着动,想尽办法去提高孩子们的智力。一听说这个鱼子能够补脑,那么市场上的卖鱼子的商贩就发了大财。家家户户都去买这个鱼子来熬汤、煲汤、炒菜,给孩子们填鸭式地喂,让他们多吃。家长全然不知道“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德道经》)。可以说,现在的家长谁也不知道司马光还曾经有这么一句话:“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在我们的整个社会,作为父母的为儿女做马做牛,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就成了子女的奴隶。但是,方向又没有把握准,唯“智”为上,水克了火,培养出的孩子,心愚脑聪,心里面一团漆黑,光是一个大脑袋聪明,而且心灵又格外地空虚,长大了以后也就必然容易自暴自弃。像前不久的“马加爵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难道不是愚吗?!他无端地杀了那么多的同学,只为一句不合意的“言”而已。一个堂堂的大学生,竟然沦为一个杀手,一个超级型的杀手,他是智吗?他因为心中的无明,心里面不亮堂,光是大脑聪明,他割断了心和脑之间的联系,他必然就堕落。例如,还有现在很多大学生她自己登广告,推荐自己当“二奶”。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大学生聪明吗?她把人格都不要,只看到了这个钱,这个钱对于她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最大的拥有。为什么会这样呢?那还不是心中无明了吗?其它的,像自杀呀、他杀呀等等现象,也就屡见不鲜。

在这个时期中,人们的利己和贪欲已经发展到了寡廉鲜耻的状态,人们的信德能量也丢失至薄土无生机的状态,因此这个信仰丧失。不畏因果,信誉、信用都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各种各样的看起来聪明但是实质却又十分愚蠢的这样一些丑闻,那也就不绝与耳。从上至下“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事此起彼伏。当官的不修身、不明德,弄权于掌股之中,以权谋私谋财,以财谋权求官,唯利至上,不知满足,贪污腐败,铤而走险的恶行也就会层出不穷。在西方国家,这类现象由于有一定限度的法律和舆论监督,所以各种政治丑闻,政客的花边新闻不绝于耳,成了热门的“亮点”。而且人们也爱看爱听,因为它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体内阴水的需求和愚智的贪婪。

像我们的网络,色情网的问题,就表现地很明显嘛!越清理它越旺盛,也不知道是谁在给它“浇水施肥”的,很可能就是在金钱的包裹之下,它才能够这么旺,总不断代地生长吧。可能上面布置的时候,应付一下差事,清理一下,任务一过,那么多的网警先生女士们却再也不闻不问了。上面不推,下面不动,因为任务的指标已经完成了,是否继续扫黄,还要等待上级的指示安排,反正不影响工资、奖金和政绩也就行了。这种管理,怎么可能真正地将这些有害于社会的东西清理干净呢?我们要想自己在简体中文网上搜索一点信息,找点资料很困难。为什么呢?这些广告就像苍蝇一样,它就围着你转,一不小心就点开它,不堪入目。搞正经事的没人扶持,搞坏事的没人管理,没人清理,你说这是愚还是智?

由于这种“愚智”盲目地发展,没有正信的制约与规范,阴水的愚智反而近乎疯狂地克制了心中的微乎其微的一丁点礼德阳火,助长着炙手可热的心中阴火,也就使人更自私、更贪婪、更没有节制。人情也就变得出奇的自私、出奇的冷漠,人与人之间的信德也就丧失殆尽,人人形同陌路,变得毫无信任,心无诚信,谎话骗人,上欺下瞒,互相猜忌,多疑蛮横,冤假丛生。法律如同虚设,合同也就成了废纸,如此等等;信德无存的社会现象也就会比比皆是,充斥于社会之中,无法加以扼制和真正地根除。

在愚智社会发展时期中,由于心中礼德光明丧失,心中阴性的意识失去了制约,它也就在自私和贪欲为动力的基础上,表现出极强的活跃性。它在大脑皮层区的工作也就急速地发展,因此而产生的某些领域的小聪明就会明显地得到强化。因此,这一社会时期的科技,也能够得到飞速地发展。正如老子所说的“人多知,而奇物茲起”(《老子·德道经》),从前想都不能想象的事情,都可能在小聪明的触动下稀奇古怪地就变成了现实。人们在私心和欲望的驱策之下,随着社会的潮流而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它就必然会调动每一个人的欲望和贪求,这个超出其能力和承受力的所有的“积极因素”也都可能被我们的这个潮流调动起来。为了个人的利、集团的利,人们的内在的欲望飚升到一种极限的状态。欲望越大,这个需求也就显得越强有力,所产生的利,也就必然会越丰盛。这样一来,人们的良心,人们的情绪,人们的感情,甚至他自己的父母、娇妻、兄弟姐妹,都有可能演变成为他自己个人赚取钱财的因素和工具。这就使人的欲望发展到不择手段、唯己至上的极限状态。为了赚取这个金钱,获得名誉,提升官职,满足虚荣心,身边任何可以调动和利用的因素都会被启用,没有任何心灵的束缚。不在身边但是又能够调用的因素,那么也就会不择手段,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只要能够据为己有,能够达到这个目的,那就是满足和快乐。没有任何伦理道德上的束缚和廉耻的情感。

这种现象与动物的“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几无差别,有的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表现出连禽兽都不如!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只要脑筋活,哪有赚不到钱的道理!”。这样的社会也就自然首先要打破所有的文明和道德的条条框框,包括这个法律,都得要想方设法地钻空隙,绕过去。这就是所谓“智”克了“礼”,也就使人心变得更加无明和自甘堕落。但是经过这样一种盲目地发展,这个“智”实际上就是愚,因为它导致了道德败坏,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你看看,这几十年人们造出来的原子弹可以毁灭几个地球?造那么多干什么!而且还在扩散之中。最近这个发展起来的“克隆”技术,如果不加以制约的话,我看复制人这个行业、制造器官这个行业那就会最赚钱了。因为克隆出来的人没有父母、没有亲人,可以任人宰割嘛。从他们身上挖一块器官下来,那不很值钱嘛?就会成为奴隶和人类的活标本,整个道德标准将更加丢失殆尽。

这个愚智的现象,使整个人类走向自己社会发展的尽头。这些愚智时期大家所共同营造的和积累的这个共业,很可能把我们自己给毁灭掉,被天道所摧毁。如果不加以遏制,也就没有春天可言了,社会发展的春天也就会远离我们。历史的教训在时空中已经都详尽地记载着,一个人纪又一个人纪的相继自我毁灭于愚智的最后阶段。大量的考古发现,同样揭示着这些惨痛的经历。我们现在这一个人纪的科技水平,其实还远远低于冰河时期前一人纪的水平。但是那个人纪的人们却不知道回头,愚昧不醒,不也还是被自己的社会共业和自然天道两重力量给无情地摧毁了吗?!愚智时代失德的这样一个文明,将会把人类整个带向无底的深渊。这难道还不值得人类深思吗?!我们解读了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对其深刻的意义的反思,人类应当何去何从,我们自己每个人应当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也就自然地摆在我们的面前,等待着人类自己的抉择。

上面,谈了这个愚智时代的特点以后,的确很沉重,谈的很沉重,更多的社会丑恶现象那就更加肮脏,难以一项一项地把它罗列出来。



下面,我们还是看一看老子社会发展学说思想的意义吧。



难道我们人类自己就没有办法打破这种自我毁灭的因果链,走向新生的理论和办法吗?其实是有的!这个答案就在《老子·德道经》之中。

老子的学说,是对社会发展规律极其深刻的、大智慧性的揭示。这一点我们越学就越觉得开朗,越实践就越觉得光明。老子的学说对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复归德道,是一种开示,是一种光明的开示。我们越学习《德道经》、越实践《德道经》,这种开示给我们带来的是清凉剂,使我们的头脑清醒,从愚昧转向智慧,从无德转向重视修这个德。

其实作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论她从前遵循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发展学说,一旦拓展开自己的心念、理念,能够主动地将老子的大自然观的社会发展学说纳入到这个国政方针之中,加以贯彻和落实,并且执行、实施,那么整个民族和国家都将会受益无穷!必将从此进入一种良性发展的轨道,真正地去实现民安国富和长治久安。作为社会中细胞的个人和家庭,如果能够从心灵深处去认知她,那么将会一生都受用无穷,从此将踏上这个勤修五德、复归上德合道的人生之旅。

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是他“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思想的精华部分之一。要想弄懂、弄通老子社会发展学说的意义和精神,使其成为身国内修身明德、社会中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就必须首先要在身国内勤奋地修身明德,用“上德”之理来解析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展开她博大精深的内涵。要运用“象、数、理、炁”的解析方法,用这个四析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其中进行研究和实践。“体之于身而知道德,体之于民而知治国”,用实践出真知的精神进行研究和贯彻执行。

我们展开了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分析了愚智时代的本质和现状,的确我们怵目惊心。就感觉到我们就在一条破船上,——在极其危险、即将沉没的船上,要赶紧修补了!如何修补,也就自然地会要在《老子·德道经》中去寻找这个出路――我们自己的出路、社会的出路、人类的出路。要思考如何度过这个严寒的冬天,迎来春天的到来。

在这里,首先我们要将我们的大拇指头,手上这个大拇指要重视起来,首先也就要分析信德的重要意义。

在五德当中这个信德是基础,因为信德属土。这个出路,我们分析起来还是离不开老子的学说。人类社会的出路在哪里?一定要根据老子的“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老子·德道经》)的这个深刻分析来进行解析。这一解析我们也就不难发现,人类无信则不立,社会无信则必乱。这两点我们真正地认识到了没有?老子揭示了“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这个“乱”,它的关键点是在“忠信之薄”。人无信则不立,社会无信则必乱。人类的出路就在这个“忠信”二字之内,所以信德的重建和修复才是治乱的根本之道和社会的救世良方。我们取信于道,取信于民,取信于德,取信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之内,去确立深厚的“正信”于世间,时刻不可失信,把握住这个基础的信德厚土,才是扭转这一切的根本途径。

这“忠信”两个字,在五行五德之中属于中央戊土,属阳土。这个阳土能够克制阴水,这是自然法则。信德就是愚智的天敌,这点我们要认识到。信是愚的天敌,阳土能够克制阴水,克制阴水泛滥成灾。阳土又能生阳金义德,这个义德金又能生阳水,阳水制约阴水,那么也就能够愚转智,人也就能够明白一些,知道生命的意义,就不会以假当真了、醉生梦死了。如果这一个良性的三角的德能互生的和制阴的功效一旦启动的话,那么社会的愚象和人们体内的愚象就会迅速地获得扭转。随着阳水智的上升,阴水的愚就必然下降,阴水克制阳火礼的这个状态就会获得缓解。一旦心中的阳火礼德开始上升,并且照明了内部,照亮了内环境,那么阳火生阳土,正信就会进一步获得加强,更加稳固。整个社会和人体内的“德一”能量状态就会完全改观。那么社会的发展走向就会趋向良性的逆反归德道的时期之中。

这个信德,我们还要注意到,她位居五德的中央,寄旺于四。对四方的仁德、义德、礼德、智德,她具有中央统领的作用,具有调控作用、协调作用、平衡等等强大的作用力。她具有强大的承载一切的能力,承载一切的基础、动能,扶生所有的万物,中和所有不良的垢气等等作用。老子说“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爲和”(《老子·德道经》),那么这个信德的能量就是这一股冲气的重要成分,主要的成分就在这个信德之内。信德的能量能够上升了,那么这个“冲氣以爲和”就能在我们的身国之中、在社会之上产生作用。

“黄老学说”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求执两用中、守中、修中、持中、用中、大中。要把握住万物载信而生,社会和生命都是一样的道理,原理都是一样的,要把握住修身之道和治世之道。离开了这个中央信德之土,万物也就失去了生根的基础土壤,再好的太阳也就不可能生长了。光有一颗太阳是不行的,这五种德缺一不可,尤其是信德这个后天之本的基础不能够丢失。不是曾经有一支歌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吗?你没有土德之信,水德之智,那么长在空中可不可以?——不行嘛!一定要有信德的承载,水德的滋养,再加上太阳的朗照。现在都不唱了,为什么不唱了?因为没有土的问题,没有水的问题,都严重地暴露出来了,信德之土成了沙漠,那怎么能够生长呢?!在沙漠之中我们都知道,只能够长仙人掌以及细穗怪柳这样的稀有品种,这样的东西长出来又不能够成材,又有什么用呢?在精神信仰、信德的荒芜的沙漠上我们没有出路,精神世界沙漠化的问题人们没有及时地注意到。我们用铜钱做眼镜怎么可能看到我们就生活在沙漠之中呢?!人们只要心里有了钱就美着了。但是这个美却是一颗毒丸,它将社会和人们领入了精神的荒漠之中,这个后果非常地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后果的严重性。

我们全面地研究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我们将不难看出,人类和社会返归德治和道治社会,又分为“渐法”和“顿法”两条道路可走。什么叫渐法?那也就是逐渐地逆返归德,那就需要再次地经历礼治、义治、仁治,再归于德治,最后才归于道治,循序渐进逆返的社会发展方向和方法。那么什么又叫顿法呢?也就是如果人类社会真正牢牢把握住《老子·德道经》的德道思想的引领,将它贯彻到每一个人的灵魂和心灵之中,就可以使整个社会甚至全人类跨过智而礼、礼而义、义而仁、仁而德、德而道的漫长的社会逆返复归这些发展阶段。这个顿法可以一步就复归于德治的社会状态之中,将整个社会归道的发展时期,浓缩于“唯德主义”的发展阶段之中。这也就是“得其一,万事毕”。这个“一”就是这个“德”,整体地把握住五德就是“一”。如果能够实现,那也就是一个必然的最佳的结果。有人总在向我讨教这个“顿法”怎么弄,总想寻找一个修身明德的捷径。实际上这身国中的顿法和捷径,也是社会发展中的顿法与捷径,舍此别无出路。离开了德,一切都会迷失方向。所以我们说《老子·德道经》的学说思想,就是一部“唯德主义”的辩证法思想。

虽然我们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愚智时代的末期,但是天道还是慈悲的。我们恰好地逢上了、遇上了一个什么时期呢?——遇上了一个“土寄四旺于末”,这也就是说这个土气它散布于每一个社会发展时期的最后。在一年的四季中,它寄于最后的那个18天时间之内,当然在社会上发展学当中就不只是18天、16天的事儿,那就可能是多少年这个特定的时间段之中。这一时期也正是易于生旺阳土的最佳时机和最后的希望期。如果我们再次错过这一社会运行的最佳的自我调整期,不能够及时地树立起厚实的信德之土,那么整个社会那也就没有“春天”的希望可以期盼。这一机遇千万不可以错过!在愚智社会时期,它是稍纵即逝的最后良机。如果我们把握住了,也就会迎来“春光明媚”的时代。丢失了这一唯一的最后的稍纵即逝的机遇,那么我们大家就可能都过不成“年”了。这可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自然法则难违呀!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近些年来人们都在本能地寻找这个“信”德之土。我们观察社会,我们就不难发现这种迹象越来越明显,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发表一篇“寻找重树民族信仰的支柱”这一文的初衷。虽然引起了社会的一些共识,而且国家也颁布了新的管理办法,松动了管理层面,但是人们可以说并没有从理论认识上,上升到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高度来认识这个信德的重要性。相反,还站在一己之私的角度上在那里猜测是不是有异心。那篇文章后面写得很清楚,没有什么其它的想法,只是想为整个民族提一点自己个人的见解,希望早日把信土构筑起来,让人们能够摆脱误区而已。因此,对信德的关键作用性,我们还是必须进一步地作出一些解析,发挥“民族兴亡,我当其责”的天然职责。

我们学习、解析并且认识老子社会发展学说的目的,是为了救治社会的弊病。对于这个沉疴顽疾,更要把脉细致,诊断准确,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努力使社会的发展进入正确的良性轨道。当然,有没有救,那还要看病人肯不肯吃药。这个药挺苦,服不服、用不用这个药,那就不是医生的事了。因为医生不是政治家,没有权逼着你吃;医生也不是哲学家,他没有地位说服你吃。医生就是一个穷酸的医生,他只能把这个药方、把这个药制好配给你。你要是咬紧牙关,把牙齿咬得紧紧的,说你能够撑得过去,不吃药也能扛过去,那么医生也就只能罢手不管。医生的好药迟早总是有人会吃的。老子说:“反也者,道之动也。”物极虽然必反,但是应当引导其按照“道动”的正确方向而变化,因为“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老子·德道经》

要想整个社会明白信德的重要意义,首先应当使人们“知信”。这个“知信”,就是知道什么叫“信”。现在我们一提起来就是“迷信”,实际上说“迷信”的人,他自己是愚,是最大的迷信。我们解开这个信德看一看,那些挥舞“迷信”棒子到处打人的人是不是愚。这个信,这个信德,信仰的内涵各不相同。《礼记·经解》当中说:“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国语·晋语》中云:“定身以行事谓之信”。《说文》中说:“信,诚也”。由此可见,信,就是真心诚意地认同,并且遵奉不违那就是信。这个信,还具有对能量流动进行标向的作用,具有揭示和提示的作用。例如,信风球所指示的就是风的来向。观察“信”的现象,有助于分析和鉴别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老子对“信”的阐释非常地重视,在短短的五千文之中,论信的地方就达七次之多。这个信是五行中的重要成份,位居五行的中央,她以厚德而载物。她的存在和多少,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其余四种五行物质的存在和强弱。这个信德她为道所化生,为德所滋养。道本无为,化生万物,德无尘相,滋养万物。德和道扶生万物的真实性,在人们的社会中是“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德信的客观、自然存在性,并不会因为人和物的信与不信而消失。德的存在是自然性的,道和德的存在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老子并且强调这一超物理性的物质虽然不可见,但是当人们虚下心来体之于身的时候,修身明德的时候,处在那种“虚心实腹”状态的时候,就能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就能够感受她的客观存在性,感受到那种“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不是迷信,是真信,里面就有真实的能量物质。信德所表现的言辞,朴实无华,没有什么娇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人们缺失信德的时候,他的语言和表现,依照“夫輕諾必寡信”就可以作出一些正确地判断。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应当本着“善信”的法则交流,才能够形成符合“唯德主义”状态的社会风气和共识。

这个信,又分为“正信”和“邪信”两大类。正信属于阳土戊,邪信属于阴土己。如何区分信的正邪阴阳属性,那可是一个技术,也是一个修养水平的鉴定,是界定判定者是否明明德的一块试金石。这种界定,所反应的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集团明德状态的分水岭。《老子·德道经》在界定正信与邪信的标准时非常明确,那就是凡是符合百姓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信,凡是以众生之心为心的信,凡是将私心和欲望调控在符合自然法则范围以内的信,凡是符合德与道大公本质原则的信,就是正信。而与此相反的信那都属于阴土,含有浓郁的利己性,就都会属于邪信。

信德是自然德道和社会人伦的善土,这个厚土要载德。信德的善土,能够克制阴水的愚智,使人由愚转智,甚至由智转慧。社会治世和个人炼己的当务之急,其实就是要赶快地树立起这种正信。没有这个正信,一切都没有基础,其发展也就是沙漠之上建高楼,终究会坍塌。

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作为社会人民群体精神世界的活动,这个信,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信仰。信仰,在社会大环境中是一种必然的客观存在。例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后世众多的革命者、热血的青年因为对马克思谋求全人类解放的思想产生了信仰,产生了崇拜,才使他的理想在社会发展中得以变成现实。否则,它就只是一个哲学思想。没有众多的人去信仰它,就不可能变成为现实。

人类社会的信仰,基本上是分为四大类。古代主要是两大类信仰,这就是“自然性的信仰”、“宗教性的信仰”这两大类。近代又产生了“哲学性的信仰”和“党派性的信仰”。其余还有一些非稳定性的信仰,产生得快,也消失得快。例如对歌星、对影星、对明星运动员的信仰崇拜,就是一种。这是一种“德一”能量菲薄的、容易转换、变化、消失的、较为盲目的信仰。这些哲学方面的界定,我们一定要弄清楚,而且要把哲学理念同政治理念区分开来。哲学思想在人体科学当中,在《德道经》当中,对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是有用的,所以我们要把它条目明晰地解释清楚。

这个对道德的信仰,是一种自然性的信仰。在汉代以前,道德信仰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共识。没有任何组织形式,人们自然地去崇信道德,信奉道德,遵循道德,尊道贵德,并没有任何宗教的意识。这一点无论古代的道家、儒家、法家其实都是一致的。在宗教诞生之前,人们自觉地去尊道贵德,不必人为地加以制约引导。但是这个历史的发展,下滑了,随着离道失德的日趋严重,失信以后乱象频生了,自然也就要诞生宗教加以引领,这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必然过程。因此,也就可以将这种人类心灵本识性的信仰称之为自然性的信仰。这种信仰出自于天然本性,是一灵独耀的本觉,是每个人心性本能的自然反应,也称之为先天的“真土”或者“真信”,是人人都具备的真土、真信。

这种自然性的信仰,如果没有后天的正确规范和引导,那么就会随着物欲的逐步地增强,私心的逐步膨胀,就会逐步地被滋长的私心和贪欲所遮蔽而淡化或者被完全地封闭,也有可能被其它强行灌输性的信仰所完全利用和替代。

这种真土、真信才是世界上任何信仰产生和形成的基础,如果每个人身国内没有这一点真土、真信的存在,人类社会也就不会产生各种信仰。我们还必须注意,这种真土、真信虽然对人类而言是一种天赋的内在的德能,但是每个人身国内所储备的、携带来的这种真土、真信的厚薄、强弱是不相同的。这种真信,真土的缘起也各有所异,作用的大小和强弱也各不相同。再加上社会的外作用力的影响,所以也就会构成多样化的社会信仰。从而百态纷呈,形成丰富多样的信仰世界。现在世界各国的法律都制定着“信仰自由”一条,这是符合治乱而稳定社会的重要基石。这一点不确立下来,人类没有信那的确就容易乱,那就如同野兽。但是我们有些哲学家、史学家却把结论归结到法律上,说人类如果没有法律,人类就会成为野兽。实际上人类如果没有信德,那才是野兽。这种信仰只是在不同的国家,它的幅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已。所以,这种以信防乱和治乱的效果也就必然会大不相同!为什么有的地区很稳定、百年稳定,而有的地区几十年都稳定不下来,不就是因为信丢失了吗?!只是可怜,有的政治家们由于没有修之于身,常常会因为一个“私”字就难以明了这个真理呀!

在我们中华文明人文的发展史上,这种自然性的信仰是逐步地失落、丢失而转向需要宗教形式规范制约的。历史上宗教信仰的出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对自然性信仰失落的“补缺救偏”。这四个字很重要,人类信土非常厚的时候要宗教干什么?不用宗教,大家人人都知道、都去遵守,信奉,不丢、不弃、不离。正是因为人类丢失了信土,那才需要诞生出信仰来补缺救偏。如前所述,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这个信德之土在人体内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安定稳定的这一个领域,它是基础!厚土才能载德嘛,厚土才能载物。有了德,有了物,也就是说有了性、有了命,你这个身体、你这个生命才能够健康。社会同样,把这两项都能载住,那才安定和稳固。

黄老学说的象喻之法,完美无瑕,是自然真理的理性升华。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学习、体悟、感格,才能够发现这些真理的意义。只有在自己体内实践,并且真正地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够对社会宗教的出现,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而不是想当然的、逻辑推理式的片面结论,必须要感格于物才能真知。

由于社会的离道失德,是伴随着人心的私和欲逐步地增长而呈现一种进行性的过程,所以我国的这个宗教信仰出现得就比较晚。张道陵在汉朝后期所创立的这个道教,其实,就是在经历了社会多年的“乱”了以后,“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后的应世而生。这个“乱以信治”,就是黄老之学当中五德五行学说的精髓。因为我们不信、不崇信、不相信黄老之学,所以这么多年黄老之学没人问津,她也不会冒出来去指点人们。那么在当时,这个“乱以信治”是一种自然产生。这个五德五行学说,她当中的精髓就含有“以信治乱”。

汉朝初期、中期,曾经也是以自然性的信仰道德作为社会的准则的,崇尚黄老之学而产生了“文景”这个盛世。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大家学过历史的话就应当知道这一段。“文景之治”的辉煌,是直接在道德人文自然信奉的状态下出现的,当然跟当时的文景两朝、两代太后、皇帝们都极力地提倡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就发展成了一个“内道外儒”的状态。汉武帝为了使自己的权利能够集中,就必须要推翻由他奶奶所把持的那一种状态。他要寻找一个新的途径来替代,所以他就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搞了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这个国策执行以后,由于这个儒术里面对对信德、对仁、义、礼、智,它始终没有跨越太极弦,它局限在太极白里面,所以也就自然而迅速地诞生了张道陵所创立的道教,对其失误的国策进行补偏救弊。是不是应运而生呢?这就是一种应运而生!正是这种对“信”的补救,正是张道陵创了这个教,对这个信进行了强有力的补救以后,才为唐代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信德的厚土。这一点,我们的史学家、文学家品出其中的味了没有呢?可以说没有。大家都是从政治为用的角度上去解析历史,当然,也就难以发现其中的深层次的真理。民族宗教的诞生,就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与此时代相近的时期,佛教也传入了中国,强化人们身国中五德基础之一的信土的培生。这也是必然的增强和补充现象。此后,道家、佛家这两家的信仰在我国就逐步地形成了两大信仰支柱,共同构成了中华社会的信德厚土。在这个厚土上,才能够应用儒学作为入世的应用。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个厚土,你光用儒学,你试一试,你肯定以失败告终。没有厚土载这个德,那么仁、义、礼、智、信就无法生根,无法达到根深蒂固。道、佛、儒在我国历史上共同地形成了这三大文化支柱,同时构成了这个治国的文化基础。中华的历史,就是以此三家共同形成这个文化的三大支柱。我们许多的史学家和哲学家由于离开《老子·德道经》而研究人文历史,所以常常就会胡子眉毛一把抓,或者避而不谈,未能分清主根文化和辅根文化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在此也不想过多地去评述什么。

我们转过来看一看,近代我国的信仰状态。如同世界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其实是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罢黜百家,独尊马列”的信仰历史时期。信仰马列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了近几十年社会全民的共识。由于我们的社会历史经历了“文革”的严重创伤阵痛以后,在邓小平时代出现了“信仰雪崩”现象,再加上西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等外部作用力,因此国内国外许多学者对这种信仰颇有微词。但是我觉得不尽其然。正如黑格尔当年所说过的:“凡是存在的总是合理的”。这也就是说当一个事物客观存在的时候,就必然有其合理性;当它消失的时候,也就必然有其内在的原因。分析评判任何事物的存在与消失,都必须要整体把握,执两用中地进行全面分析,并且透过表象用老子的“唯德主义观”进行本因上的研究,才能得出中肯的结论,也就不会失之于偏颇。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自己政党的全面推动下,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当中形成强大的信仰力量。这种以哲学思想加政党强化的信仰,在近代社会发展史中是一个新的现象。这种信仰,在早期由于恪守马克思的道德人生观,诚如他自己在一篇文章中所讲的“如果我们选择了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会把我们压倒,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就会属于千百万人。”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工作。”就是马克思的第一句人生的格言。对于这种哲学精神的信仰,用上面的分类方法进行判断,无疑它是好的。它是正信,就是符合众生利益的信仰,是好的信仰。所以,人类只有坚持大公精神原则的信念,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而建立的信仰,就是正信。那么马克思和无数为人民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牺牲的英烈们,他们所释放的德性能量,不论他们是生还是死,这种能量都会扶生你、帮助你、滋养你,引领你顺利的发展。因为“德一”的物质能量是不灭的,这可是有科学理论相佐证的。物理学当中不是有个“能量守恒定律”吗?而且无产阶级这个革命阶段和建国初期,像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情操的表现,都不可抵毁地证明了这种正信的强大力量和社会成果。不要抹杀了这一段正信的力量和社会的成果。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那可以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不就是这个强大的正信在起着灵魂精神的支撑作用嘛!

但是,如果我们将信仰变成了个人崇拜的时候,由于这种信仰掺杂了个人的私和欲,或者集团利益的私和欲,就会使信仰离开“唯德主义”的能量环境。没有“德一”物质能量环境,也就会使这种信仰失去能量的滋养,丢失这个根基,因而最容易出现“信仰雪崩”现象。“信仰雪崩”现象所反应的并不是信仰建立的对与错,这一点非常关键!有的人现在是想否定这一点,我觉得不应该把责任归咎在建立的对与错,而关键是信仰本身是否离开和丢失了道和德的本质要求。这才是关键!这才是信土能否长生旺地之乡的根本!一旦失信于德,失信于民,这个善土就会变成沼泽。当这个阳性的德土逐步地蜕化成阴土的时候,信仰丢失也就必然会迟早发生。由于人为性的信仰与自然性的信仰不同,它需要高质量的显性的协调和不断地维护,使它与“德一”的状态不离不弃,才能够长生于旺地之乡。当然这种失信,又包括着主动的失信和被动的失信。但是我们所见到的恰巧是这两种现象的复合体,主动、被动一起来。因此这个“雪崩现象”也就必然形成而不可避免。

世界上各种人为推动的信仰,不管是唯物性的信仰还是唯心性的信仰,包括宗教信仰,其实都天然地需求人类主动的、正确的维护。然而道德自然的信仰则完全不同,她是人类本性的存在。这也就是世界上为什么不论什么信仰,都必然的、自然的去崇尚道和德,这才是它的根本原因。离开或者缺失道和德的信仰,最终必然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地消失。因为人类历史就是依照心灵之德和社会之德的升降浮沉,而展开的一幅巨大的画卷。离开了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的哲学思想,任何学说和领域都是苍白的、暂时的、匆匆的历史过客。老子的“唯德主义”思想,是解析社会的一把金钥匙。

我们的社会在信仰雪崩以后曾经进入了一个正信丢失、但是却没有任何正信及时接续的漫长时期。这个时期太长太长,竟然长达二十多年哪!失信于德,失信于社会,失信于人心,是一切“乱”的祸根。可惜却没有人发现这个祸根就是在这个信上面而进行矫正。这才是最大的遗憾!是最大的民族的沉痛!我们表面上、口头上还在信仰马列,但是实际上转而信仰“孔方兄”,一切向钱看。先奔小康,先来满足自己个人的或者是集团的私心和欲望,满足这个对金钱财产的需求,却没有注意到自己脚下面的土这个根基。加上这个法制根基没有确立,没有注意到这个大量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就悄悄地流入了私人的口袋。未能从深层次去注意到,如果没有正信善土的规范制约、又没有法律的制约的时候,人类的私心和欲望是不可扼制的魔鬼。人的正信之阳土和邪信之阴土,本来就是一对阴阳的太极图。这一个太极图非常地容易产生阴进阳退,更何况我们主动去放弃了。

当我们主动地让阴土滋长,并且在没有阳土的前提下还去扶生它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和效应呢?那就是关闭了心之窗、身之门,从此就只是在干耗我们自己身国内有限的、可怜的一点土德能量。而阴土却在社会潮流中迅速地滋生,在没有正信的荒原上迅速地蔓延开来。这也就完全拒绝了自然德能的扶生和补充。整个人就会像水面上的一片小浮萍一样,随风飘荡,没有土壤深植其根。由于我们主动地断绝了与马列和先烈们“德一”能量环境的连接,心中和身国内就进入了德能处于一种“死水一潭”的状态。同时又不能够制约阴水愚智的猛长,在心身中泛滥成灾和发臭腐烂也就是必然现象。人们从而失去了正确的生命目标,失去了正确的生存价值观。

这个信德丢失了以后,必然其它的德,都没有倚靠了。精神就虚悬,悬在半空中了。你说什么叫精神空虚?精神空虚是因为没有信德之土进行承载。这种情况下阴水猛涨,很快私心和贪欲也就恶性膨胀。我们的社会是公有制的形态,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嘛,就成了社会资本公有制,这个资本形态是公有制的结构。这一点,正如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里面所写的:“资本,即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2页)。这个私有权和支配权也就迅速地落入到了私心贪欲最先发达起来的“公仆者”的手中,这个富,就富在掠夺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这些人就成为这一社会时期中最先富起来的“资本异化”拥有者。公有资本在以人治为主导、法治被灵活应用的社会环境中,在各种高智商的机巧聪明的方式下,迅速被异化成新时期、新特点、新特色的私有制。发展严重以后,人们才把他们称之为腐败致富,其实已经迟了!这种“发财致富”,比资本主义的个人勤奋发家致富轻松万倍。

马克思和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成了资本异化者杯中的红葡萄酒,他们的英灵在哭泣呀!由于这种既得的利益既巨大而且又轻松地获得,私心和贪欲就会拚尽全力地对抗可能产生的任何改变现状和再次丢失的可能性,从而也就构成了巨大的改革的压力。这才是为什么这个总理这么辛苦、那个总理那么辛苦也难以改变现状的原因,也就会使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难以出现真实的振兴。在这种状态下,真有一点点“如果天不相助,徒唤奈何”的味道。

这就是信仰中正信丢失而产生的惨祸,不容易品出其中的三昧。我们就是出动再多的调查组、专案组、特派员,满天飞来飞去,制定再多再细的法律,又岂能奈何呢?!正如老子所言“法物茲彰,而盜賊多有”。其实在这种状态下,各种形形色色的盗贼,明的、暗的、半明半暗的,官场的、民间的盗贼,政界的、商界的、民间的各种各样的盗贼,必然会不绝于社会各个领域和阶层之中。不是有的民谣里面就说:“从前在山中,现在就在身边。”这说明什么呢?都是因为信德丢失带来的惨祸!最后将可能会因为私和欲的惨烈的争夺战而导致整个社会的崩溃。例如:这个拖延数年不决的“北京门”涉外经济纠纷案,所反应的决不只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十个亿算什么呢?它所反映的是“盗贼”已经进入了国之都,而且是在明火执仗地与国家领导机关在进行对抗,使政令不行,总理出面批文都莫可奈何,使政令失威了。如果这样的现象再不加以制止,那么上行下效,古人说的那种“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那就很可能发生了。它的深层的问题的确值得人深思。一定要连根拔起,才能避免水里按葫芦的现象。所有这些,大概都是愚智社会的特点吧。

我们的社会和人们,在他们的精神领域中如果没有阳土信德的确立和社会信仰的强化完善和提升,那就是无土之根。人身本是无根树,全凭信德立根基;人无信土不立,国无信土必乱,这就是自然法则。所以,信仰的作用绝对不可以低估!

在各类信仰中,只有自然性的道德信仰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信仰最为接近,也应当最为容易被崇尚所谓“无神论”者的一颗狭窄的心所包容,也应当容易被反对“封建迷信”而本身就是迷信的人难以断然拒绝。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信仰雪崩以后,要想再重新恢复它,那就必需具备“聚水成雪”的相似性的社会环境条件和无比强大的动能。谁有这个能力把已经成了水的这个信仰重新再恢复成为“雪”呢?没有这个相似性的社会环境条件和无比强大的动能,这个恢复是很难的!否则一切努力都将是难以奏效的,一般而言都会回天乏力。所以,不如当断立断,另辟蹊径,重寻出路。我们应当真正地敞开胸怀,从这个“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理念和管理模式中挣脱出来,采用扶植多种正信的信仰的方法,“放而不乱,管而不死”的方法,多途径多渠道地医治社会之疾和人心之病,使人们的心灵尽快地从愚治状态早日转化到智治和礼治状态中。这才是真正的根本性地扭转多乱状态的百年大计。

我们共同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处在一个没有历史与经验可以供给我们借鉴的时代。还不错,幸而有《老子·德道经》为我们引领,我们才具有希望。这正如几十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共同签署的《巴黎公告》中所忠告的:人类的出路只有回到中国根文化中,才能看到希望。从《老子·道德经》社会发展学说的理念上看,我们现在正是一个失德最严重的“痴人的世界,愚昧的时代”。我们作为龙的传人,炎黄的子孙,真诚地祈愿我们多难的民族能够早日良性地进入“反也者,道之动也”的德治社会环境之中,摆脱人纪转换的因果链环。如果得以实现这一祈盼,那就是世界之福,百姓之福,民族之幸,民族之大幸!这些方面,我们只讲这么多。因为我们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哲学家,也不是史学家,就是一个小小的学生,只是本着《老子·德道经》的精神来阐释这些认识。德者自德,失者自失。



我们再看一看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对个人修身明德的指导意义。



社会,有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的生命虽然与社会紧密地相连,但是人们的身国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是以剖析生命中性命双重结构内的“德”的变化,将“德”作为精神食粮而展开的“大唯物论”和“唯德论”的学说思想。因此,他的社会发展学说也同时就是生命规律学说,是生命复德归道的一门高级的学问。我们只要把握住这种同一性,在对整个社会进行了解析以后,也就不必再过多地对体内的作用做过多的论述。只要我们掌握了举一反三,修之身,那么一切都可以找到答案。我们每个人和家庭都是社会的细胞,因而老子才说“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这五个“观”,既可以顺观,也可逆观,它是一个科学的方法论。观什么呢?观其德就知道这个身怎么样、这个家怎么样、这个乡怎么样、这个邦怎么样、这个天下将会怎么样。因此“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就是分析的前提,修与不修才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无数个人和家庭的修德之“真”和“余”,就是社会德治的基础。

再来看看我们的生命在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当中的意义。一个人的一生同样也分为四个阶段,这也就是少儿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四个阶段。少儿时期属于“仁”,青年时期属于“义”,中年时期属于“礼”,老年时期属于“愚”。为什么这么说?其实,我们深入地去分析、探讨一下,同时根据我们先天元炁的不断地丢失这一个过程,就可以看到这个规律的同一性、一致性。

由于人体内的“德”的储备是以元精的形式存在,这个元精就是德的一种表现。所以人体身国内的“内社会”变化与社会外象的表现是一致的,它就是仍然按照仁、义、礼、愚的时序进行排列。这一点,必须完全遵从《老子·德道经》中的揭示进行研究和实践。

由于修身明德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已经讨论的比较多了,因时间关系在这一堂课当中就只作一些提示性的讨论。大家可以根据上面所讨论的社会发展理念各方面的内容,对照自己的心身深入地去展开研究和实践。我们自己处在生命的内五行五德发展的哪一个阶段?如何把握其中的这一个变化关键点呢?如何使内五行的生克变化规律符合老子的社会发展规律、符合这个唯德主义思想呢?如何去进行修身明德?如何把握住我们自己体内的这个迅速的“归一”,归到德治状态?我们选择的是渐悟还是顿悟?我们决定的方法是逐步地达到,还是选择德性的根本来实现?我们如何去把握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发展规律中的外部环境呢?如何真正地实现从愚转智,由智转慧,与德同光,复归于至道之境呢?如何真正地去树立起一个大的信念,完成好自己身国内德和道的建设,从而迎接社会发展中的道德春天?这是我们有幸生于这个时代的德道责任和义务。民族兴亡,我当其责!

要提的就是少儿时期,我们提一下。这个少儿时期纯朴敦厚、天真无邪,可塑性就比较强。像古代“孔融让梨”的故事,它就是表现了儿童那种天然的“仁”的心理。少儿时期体内的德能元精他处在于一种生旺和储备的时期,而且他们的眼耳鼻舌身的损德之器还没有完全打开,也就是说智识未开,所以在这个时期当中他们的先天不足的部分最容易补充和调节。那么,这个德道教育就是最好的途径。用这个经典诵读进行一种奠基,那是完善我们新一代儿童道德人格最好的方法,是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的重要方法。我们前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那么儿童时期、少儿时期,就是奠定“自明德道”的最佳时期。从我们开展的儿童、幼儿诵经实验也好,少儿诵经实验也好,青少年诵经实验也好,取得的成果都反映出这个阶段和这个时期,的确是他们完善道德人生、提升体内道德能量不足的最佳时期。

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愚智时代,道德下滑到了最后的底线!这种冬天,虽然万类萧杀,奇寒透骨,睁开眼睛来看真是惨不忍睹!可能这个惨不忍睹还会更惨哪!但是,此时它也是一阳孕育初动之时哦,也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抛弃错误,复归正道的最佳时机。抓住了,那就是“病树前头万木春”,正当其时;失去了那可就不好说了。但对我们个人而言,这个时代也是修身明德的最好时机。特别是现在恰逢艮运期的二十年之中,艮为山,为养生、育德、体道的最佳时期,只要我们能够正心诚意地实践,就常常能够产生其它任何一个社会发展时期都难以逢遇的奇迹。这个奇迹会在我们这个时代许许多多地发生。所以许多的实践者感同身受,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现在开展、推广、落实、扩大学习《老子·德道经》,它就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善行举措,是建立正信的必然途径,是修身明德、格物致知、齐家兴国的最佳路径。《老子·德道经》当中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这个德治的春天已经临近,虽然严冬还没过去,但是春天的脚步已经临近了。所以我们要振臂疾呼,迎接这个德道春天的到来,迎接这个道德的复兴!我们必须要共同地去努力,张开双臂去迎接她的降临!我们相信当我们整个民族、整个社会都形成了一个“不诵《德道》枉少年,不明《德道》痴百岁”的共识之时,也就是道德春天的到来!我们自己和我们民族,必将会用德道的心身以观天下之道德的出现!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希望我们都是大丈夫、烈女子,能够共同地去处信德之厚土而不居其薄信,处阳水智慧之实而不居于阴水之愚华,复归德道之境。觉悟的人们,看清楚了《老子·德道经》所阐释的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人们,寻找必然归宿的人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踏上这条自然大道,在回归德和道的路上迅速地前进!祝福大家都能成功!

[ Last edited by 只管耕耘 on 2007/1/8 at 07:54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0: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