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3842|回复: 30

UC讲堂:070512御心老师将重讲【小建中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3 23: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桂本古本(即白云阁藏本),直接相关的条文:

【7.72】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方见上)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炙)①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胶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以甜故也。

(民间中医网校对本)注① :
书中卷九、卷十三、卷十六均出现小建中汤方,皆用“甘草三两(炙)”。此处原为“甘草二两”,改。

==
按:小柴胡汤方条文甚多,仅列较接近【7.72】 且有汤方的一条,供参考:

【7.68】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①不欲食饮,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而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去生姜,加干姜二两。

(民间中医网校对本)注① “嘿嘿”:广西60 本、整合本作“默默”,广西80 本、白云阁本、会通本作“嘿嘿”。“嘿”有两意,其一为“默”的异体字,音“默”。

=====================================

【7.74】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方见上)


=====================================

【9.93】 诸黄,小便自利者,当以虚劳法,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饴糖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

【13.28】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饴糖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

【13.29】 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

黄芪建中汤方
即前方小建中加黄芪一两半。气短胸满者,加生姜一两;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半;大便秘结者,去大枣,加枳实一两半;肺气虚损者,加半夏三两。

=====================================

【16.35】 妇人腹中诸病痛者,当归芍药散主之,小建中汤亦主之。(当归芍药散见前)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饴糖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
按:
【16.5】 妇人怀妊,腹中(疒+ㄎ)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泽泻半斤 芎?三两
右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匙,温酒和,日三服。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7/1/12 at 23:45 ]

[ 本帖最后由 白熊熊 于 2007/5/5 21:3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3 23: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本古本(即白云阁藏本),其他参考条文:

【9.101】 阳明病,腹中寒痛,呕不能食,有物突起,如见头足,痛不可近者,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目汗 干姜四两 人参一两 胶饴一升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饴,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
 楼主| 发表于 2007/1/3 23: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御心老师交待:请大家准备小建中汤的资料,越详细越好!

大家手上如有相关的资料,欢迎贴上来分享,利人即是利已。例如:

宋本的条文(如果有差别的话--如果有人比对过没差别,也可以说一声);
相关的脉证(例如上面提到的「诸黄」(这个「黄」字就有很多学问和相关的条文)、虚劳(也有相关条文,如桂本卷十三就有专篇《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通行本当在《金匮要略》);
相关的药性(御心老师一般主张以《神农本草经》为准),如果《本经》没有的,再酌参其他的资料…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7/1/5 at 11:15 ]
 楼主| 发表于 2007/1/3 23: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7.72】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

「脉涩」的相关条文: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脉象备查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4325#pid277501

至于「脉弦」…很惭愧,上帖一直想整理可惜最近实在太忙了(一个脉象要整理两三个小时),被迫暂停…
(上帖,我想用最笨的方法整理全本(桂本)伤寒论的脉象条文,希望将来能有机缘完成…)
发表于 2007/1/4 00: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查「脉弦」,也有权宜之法:

开启本站下載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PDF 档,
同时按 Ctrl 和 Shift 和 F ,输入关键字「弦」…
全书可搜得 113项资料(不是相关条文有 113条,因为还要扣除一些其他的)…

不过,大家要注意【7.72】条原文是「阳脉涩,阴脉弦」…;另,虚劳又有相关的脉象…。
发表于 2007/1/4 02: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志一老师整理张贴的:

伤寒杂病论 »  医案库 » 小建中汤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7388
发表于 2007/1/4 10: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本

《伤寒论》102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105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血痹虚劳》:“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黄疸病》:“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以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妇人杂病》:“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

小建中汤方

     芍药六两,酒炒     桂枝三两,去皮     炙甘草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十二枚 擘        饴糖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饴糖,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

〖方歌〗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

饴糖  (摘自http://www.shanghan.com/bbs/archiver/?tid-21531.html)
【药 名】:饴糖
【拼 音】:YITANG
【来 源】:为米、大麦、小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
【功 效】:缓中,补虚,生津,润燥。
【主 治】:治劳倦伤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
【性味归经】:甘,温。①《别录》:“味甘,微温。”②《本草蒙筌》:“味甘苦。”③《纲目》:“甘,大温,无毒。”入脾、胃、肺经。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③《本草汇言》:“入足阳明、太阴经气分。”
【用法用量】:内服:烊化冲入汤药中,1~2两:熬膏或入丸剂。
【用药忌宜】:湿热内郁,中满吐逆忌服。①《品汇精要》:“中满不宜用,呕家勿用。”②《纲目》:“秘结、牙痛、赤目、疳病者,切宜忌之。”
【药物配伍】:配桂枝,补脾健运,缓中止痛;配黄芪,补脾益气、养胃;配桑叶,清肺经热,燥除热泻。
【别 名】:饧(《方言》)、耛糖(《补缺肘后方》)、胶饴(陶弘景)、饴糖(孟诜)、软糖(《蜀本草》)、糖弟(《正字通》)
【处方名】:饴糖、麦芽糖、糖稀、胶饴
【商品名】:软饴糖:又名胶饴糖、胶饴。为粘性很大的黄褐色浓稠液体。药用多用此种。硬饴糖:又名白饴糖、硬饴。为软饴糖经搅拌混入空气后凝固而成的多孔的黄白色糖饼。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产。
【拉丁名】:Glucidtemns
【炮制方法】:本品通常以糯米或粳米磨成粉,煮熟,加入麦芽,搅合均匀,微火煎熬而成。
【考 证】:出自《本草经集注》;①陶弘景:“方家用饴糖,乃云胶饴,皆是湿糖如厚蜜者,建中汤中多用之。其凝强及牵白者不入药。今酒用曲,糖用蘖,犹同是米麦,而为中上之异,糖当以和润为优,酒以醺乱为劣。”②《蜀本草》:“《图经》云,饴即软糖也,北人谓之场。粳米、粟米、大麻、白术、黄精、枳椇子等,并堪作之,惟以糯米作者入药。”③《纲目》:“按刘熙《释名》云,餹之清者曰饴,形怡怡然也;稠者曰饧,强硬如锡也;如饧而浊者曰汱;《方言》谓之长餭。《楚辞》云,巨妝蜜饵用长餭是也。”“饴饧用麦蘖或谷芽同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饧,故医方亦收用之。”
【生药材鉴定】:味甘,药用以软饴精为佳。本品以浅黄、质粘稠、味甘无杂味,为上品,干硬名饧,不堪入药。
【中药化学成分】:含麦芽糖89.5%、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2、维生素C及烟酸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1/5 01: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文转自:
清阳客栈中医社区首页  -> 『历代本草汇要』  -> 饴糖
http://www.puretcm.com/chinese/bbs/viewtopic.php?p=1379

================================
饴 糖(《名医别录》)


饴糖为糯米或粳米磨粉煮熟,加入麦芽,微火煎熬而成。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功效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临床用名有饴糖、胶饴。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日华子本草》:益气力,消痰,止嗽,并润五藏。

《开宝本草》: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本草衍义》:多食动脾风。不思食人少食之,亦使脾胃气和。

《汤液本草》:气温,味甘,无毒。

入足太阴经药。

《液》云:补虚乏,止渴,去血。以其色紫凝如深琥珀色,谓之胶饴。色白而枯者,非胶饴,即饧糖也,不入药用。中满不宜用,呕家切忌。为足太阴经药。仲景谓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

《本草衍义补遗》:属土,成于火,大发湿中之热。《衍义》云动脾风,是言其末而遗其本也。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大枣之甘,以缓中也。

《本草纲目》:邢曹进,河朔健将也。为飞矢中目,拔矢而镞留于中,钳之不动,痛困俟死。忽梦胡僧令以米汁注之必愈。广询于人,无悟者。一日一僧丐食,肖所梦者。叩之。僧云:但以寒食饧京之。如法用之清凉,顿减酸楚。至夜疮痒,用力一钳而出,洵日而疮。

饴饧,用麦蘖或谷芽同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饧,故医方多收用之。

凡中满吐逆,秘结牙虫、赤目疳病者,切宜忌之,生痰动火最甚。甘属土,肾病勿多食甘,甘伤肾,骨痛而齿落,皆指此类也。

解附子,草乌头毒。

《本草经疏》:饴糖用麦蘖或谷蘖同诸米渍熬炼而成,故其味甘气温无毒。入足太阴,亦入手太阴经。甘入脾,而米麦皆养脾胃之物,故主补虚乏。仲景建中汤用之是也。肺胃有火,则发渴,火上炎迫血妄行,则吐血,甘能缓火之标,则火下降而渴自止,血自去也。思邈又谓其有消痰,润肺,止嗽,治咽痛、吐血等功。

简误:饴糖成于湿热,少用虽能补脾润肺,然而过用之则动火生痰。凡中满吐逆,酒病牙疳,咸忌之。肾病尤不可服。

《本草蒙筌》:味甘、苦,气微温。无毒。稠粘如粥,故名饴糖。和脾润肺,止渴消痰。建中汤内用之,盖亦取其甘缓。治喉鱼骨,疗误吞钱环。中满莫加,呕吐切忌。小儿多食,损齿生虫。丹溪书内曾云,大发湿中之热。

《本草乘雅》:别录主补虚乏,即补土大体用之虚乏也。致失于溉灌而消渴,失行经隧而血溢,谷府上窍不纳而咽痛,下窍不决而肠鸣,与游溢转输,无以上注于肺,而为嗽为涸者,饴糖辅土之体,宣土之用。且也自震而充,谷味因之以化育。何患其不战乎干,劳乎坎,成言乎艮,其所以致役者坤,亦即体之与用欤。

《药性解》:味甘,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主和脾润肺,补虚止渴,消痰理嗽,建中敛汗。

按:肺喜润,脾喜甘,宜饴糖之入二经也。建中汤用之,取其甘缓。丹溪以为能生胃火,此损齿之因,非土制水,乃湿土生火也。中满呕吐及湿热之证,皆不宜服。

《本经逢原》:饴糖甘温,入脾经气分,润肺气,止暴嗽,补虚冷,益津气,除唾血,仲景建中汤用治腹痛,取稼穑之甘以缓之也。治伤寒肾虚,尺脉不至,是实土以堤水,非伐肾也。而中满吐逆疳病,皆不可食,以其生痰助火最甚也。丹溪云:大发湿中之热。小儿多食,损齿生虫。熬焦酒服,能消食积,下瘀血,解附子、乌头毒。拌轻粉,熬焦为丸,噙化,疗咸哮喘嗽,大吐稠痰即愈。

《本草求真》:[批]温脾润肺。

饴糖专入脾、肺。气味甘温。据书言能补脾润肺,化痰止嗽。并仲景建中汤用此以为补中缓脾。盖以米麦本属脾胃之谷,而饴糖即属谷麦所造,凡脾虚而肺不润者,用此气味甘缓以补脾气之不足。成无己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之甘,以缓之也。兼因甘润以制肺燥之有余,是以脾虚而痰不化,固可用此以除痰;脾虚而嗽不止,固可用此以除嗽。即中虚而邪不解,亦得用此以发表;中虚而烦渴时见,亦得用此以除烦止渴。寒食大麦一升,水七升,煎五升,入赤饧二合,渴即饮之。他如草乌毒中,其性横烈,固可用此以为甘缓;芒刺误吞,痛楚异常,更可用此以为柔软。然糖经炼成,湿而且热,其在气虚痰盛,中虚火发,固可用此温除。若使中满气逆,实火实痰,非惟治痰,且更动痰,非惟治火,且更生火。震亨曰:饴糖属土而成于火,火发湿中之热。寇氏谓其动风,言末而遗本矣。至于小儿多食,尤易损齿生虫,虫喜甘,齿属肾,土补而水克。不可不慎。

《得配本草》:甘,温。入足太阴经。补中益气,健脾化痰,润肺止嗽,治咽痛,止吐血。解附子、草乌头毒。

中满、吐逆、牙疳及肾病者,忌用。

《本经疏证》:然甘能缓中,投之不当,反致濡滞,酒为缓物之报使,糖实急剂之柔佐也。然虚烦虚痞虚肿虚满,俱有确证可指。其笼统言之者,有虚劳虚损虚羸虚弱,能知廊戎为劳,传变之为损,尫瘠之为羸,疲软之为弱,则乏之为乏,亦可疑议得之。夫行而无资谓之乏,人身之行者非气血而何?夫反正为乏非气血之当行不行而何?人身,一天地也,嘘故纳新,环周不休,气之道也。十二经脉,十五大络,血之道也。其资皆禀于脾,则虚乏者不可谓非脾气不给矣。脾气不给,参芪术草皆能助之资,此独何藉于饴糖。夫补虚乏已下遂继之以止渴去血,则芪术者皆与渴无干,且术能去湿,不能滋燥,芪能充外,不能充内,参草能充内且滋燥矣,又何以知有当去不去之血?夫仲景用饴糖,多在建中汤,建中汤证,多有腹痛,此血当行不行之验也。是故饴糖非能去瘀血也,能治血当行不行为腹痛者耳。故伤寒论金匮要略用建中处甚多,然止云治腹痛,不云下瘀血。

或谓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则治腹痛者,芍药之功,非饴糖之力也。此诚有辨焉,何则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烟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内补当归建中汤主之?是知桂枝加芍药汤所主是满痛,小建中汤所主是急痛矣。桂枝加芍药汤,即小建中汤少饴糖耳,下后邪气内传为满痛是实,虚劳产后腹痛是虚,仅饴糖一味之转移,治证遂虚实不侔,犹不可见饴糖善补虚乏耶?桂枝汤在伤寒所治证多矣,兹则吸吸少气也,咽干口燥也,里急腹痛也,腹中刺痛也,少腹急摩也,皆非桂枝汤所曾治,以是知即饴糖之功矣。盖土滞以木而疏,土虚以木而困,故少气咽干口燥是脾乏,谷气里急腹痛乃肝气侮脾,饴糖之柔润芳甘,正合脾家土德,而即以缓肝之急,以肝固疲极之本,虚乏之所从来也,是故桂枝加芍药汤,无饴糖即不名建中,桂枝加黄芪汤,不加芍药,不用饴糖,即不名黄芪建中,而蜀椒干姜人参协以饴糖,即名大建中,是知建中固以饴糖得名耳。然则其所谓大小者究何义耶?夫以势合势分分大小,则小建中用芍药桂甘生姜得十五两,又益大枣十二枚,大建中用人参干姜仅五两,止益以蜀椒二合,乃同用饴糖一升,则饴糖在大建中汤独多而势合,在小建中汤体均而势分,此一说也。若以力专力薄分大小,则辛甘为阳,酸苦为阴,大建中纯用甘辛,则力厚气专,小建中兼用酸苦,则力敌气薄,此又一说也。总之,两建中皆以饴糖为君,君尊而臣从命,则为大,君卑而臣擅命,则为小,此实大小得名之确指欤,而饴糖之所以尊于此,益可彻悟矣。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解此者谓缘饮水多乃心下悸,故悸皆为饮水侵心,殊不思小建中汤所治之悸,亦可以水饮言乎?故夫悸有心中自动者,心液虚也;有他处动而连及心者,水饮也。而水与饮又复有别,则以下焦外连卫气,其地旷荡,水饮居之,则能上卫外薄,渺无涯际,故为水;上焦之约束严,水饮若在,终不能肆,故仅为饮。稽之伤寒论,所谓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当先治水,宜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而,水渍人胃,必作利。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是上焦之悸也,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是下焦之悸也。两者一曰心下悸,一曰脐下悸,皆系他处连及之文,故均为水饮。至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不曰心下脐下,而直曰心中,固可知为心之虚矣。盖心之用在阳,而体属阴,故其取象协于两阳外丽一阴内守之离。自动之悸,为内阴欲出而阳不安,连及之悸,为外阴内侵而阳不安,同为阳不安,而驱于自动与连及,犹不豁然可见耶?但炙甘草之悸,与小建中之悸,又何以异也?夫曰脉结代,心动悸,是阳之踬;曰心中悸而烦,是阳之盛。阳踬者当滑泽其道路,阳盛者当开辟其途径。滑泽其道路,则地黄麦冬之功;开辟其途径,则重用芍药之力,而其能使阴阳异而相入,在炙甘草汤,则麻仁阿胶,在小建中汤则胶饴之为功大矣。麻仁阿胶能使水动而火凝,饴糖则能使火静而水生。此则烦与不烦为炙甘草汤与小建中汤界尽者也。然观于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用桂枝甘草汤,可以知心液虚之故,即可以知炙甘草小建中皆用桂枝甘草之故,特彼以汗后液随汗泄,此不注明治后,且独标二三日,可见为心液自虚耳。

《本草思辨录》:土爰稼穑作甘,饴糖乃稼穑精华中之精华。脾土位居中央,若虚乏而当建中,建中而不旁鹜声,惟饴糖为然。故仲圣方凡名建中,必有饴糖,否则不与以是名。

补脾之物有五,曰人参、曰大枣、曰粳米、曰甘草、曰饴糖,皆能治脾虚之腹痛,而皆有宜有不宜。虚而挟寒,则必君以驱寒之品,如大建中汤之以参饴协椒姜是也。寒在下焦不宜,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乌头桂枝汤之无此五物是也。附子粳米汤,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何尝不是下焦之寒,何以有粳米甘草大枣,又何以无参饴?曰:此无味不确切,须就其证细审之耳。寒在腹中而痛,实由下焦浊阴上泛,致胸胁逆满呕吐。附子所以温肾,半夏所以止呕,脾虚宜补,而有呕吐之虚,则中不宜滞,阴则宜益。米枣甘草,所以补虚而益阴。人参嫌其升气饴糖嫌其滞中,故避之。小建中甘草用炙而此不炙,亦以其滞故也。胁硬当去枣而此不避,以其胁满而非硬也。可谓头头是道矣。

邹氏谓桂枝加芍药汤主腹满痛,小建中汤主腹急痛,盖芍药酸而破阴,饴糖甘而缓急,此言是矣。然小建中治急痛,而芍药仍在者有故也。徐氏云,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调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桂姜协草枣,所以化阴。芍药协草枣,所以化阳。芍药不只治腹满,故小建中于虚劳里急悸衄等证皆主之。惟以治满痛,则于桂枝汤原方加一倍,而饴糖则摈之耳。

邹氏于建中大小之分,创为势合热分,力专力薄二说,而断之以君尊而臣从命,君卑而臣擅命。实则终无一当也。何以言之?小建中所治不一,而其扼要在建中。以云建中,犹建中之小者耳。若大建中则专治中脏虚寒,不兼顾他经之证。腹中寒句是主,余皆腹寒之所波及。周扬俊云:中气虚则阳气不布,故所积者为寒饮,所冲者为寒气。尤在泾云:阴凝成象,腹中虫物乘之而动。二说极当。温脾无过干姜,补脾无过人参胶饴。椒能由脾达肾,以消饮而杀虫,亦温脾之要药。此四物大温大补,不出中宫,建中有大于是者乎?观于大建中惟中惟入腹满一门,小建中则分隶于《伤寒论》,与《金匮》之血痹黄瘅妇人杂病各门,仲圣制剂标名之意,更灼然可见。自来注家无论及此者,殊足怪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1/5 01: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文,所转载之《本经疏证》部分,不知何故文字有缺。特将《本经疏证》原书〈饴糖〉篇贴图如下,惜因时间有限、长期熬夜体能过荷,已无力转成文字档,抱歉!如有哪位有心人愿将所缺之文字校补上去,可把要补贴的文字发上来,我再编辑进去。

大家看图,如果文字不清晰,可把图片保存下来,另行开启可能会清晰一些。

另,御心老师一再告诫「勿读杂书」,上列文章不知是否有在「杂书」之列者,可惜末学眼力有限,只能权且贴出来,聊供大家参考,还请学友善加抉择。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7/1/5 at 01:54 ]
本經疏証_飴糖_1.jpg
本經疏証_飴糖_2.jpg
本經疏証_飴糖_3.jpg
发表于 2007/1/5 10: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小建中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饴糖二两调服  炙草二钱  大枣肉六钱  桂枝钱半  生姜一钱  炒白芍三钱
    治虚劳里急、腹中痛、衄、手足心烦热,咽干口燥,梦中失精、四肢痛者。脉象浮虚、如濇数。
    此治胆经相火不降之法也。虚劳者、气血皆虚,劳极困之意。里急腹痛者、胆木不降则肝木不升,郁而不舒,冲击作痛也。肝胆的肉质、俱在身右。肝经胆经的作用、则胆经作用在右、肝经作用在左。必胆经相火下降之气,藏于少腹。然后发生肝经作用。胆经经作用在右降,肝经作用左升也。言肝胆必愆期肝木胆木者、木本生火。胆木降生相火,肝木升生君火。人身肝胆、秉造化的木气而生、所以肝胆之病、属木气之病。
    衄者,鼻中血出。肺窍于鼻。胆木不降,相火逆行,肺金被刑,不能收敛也。肺秉造化的金气而生,有收敛的作用。金性收敛凉降、火性发散热腾。造化的火气,能克金气。人身的火气、能克肺气。故曰肺金被火刑克,不能收敛也。
    手足心烦扰者,甲木不降、心包相火逆行,故手心热。乙木不升,郁生下热,故足心热也。甲乙乃分别木气的阴阳的符号。不曰甲木乙木,只曰胆木肝木亦可。惟不曰胆木肝木,只曰胆腑肝脏则不可。只曰胆腑,如何能使手心热。只曰肝脏、如何能使足心热。手心、乃心包经穴道。心包属相火,故胆经相火之气不降、心包相火不降、手心即能生热。足心乃肾经穴道。肝木生于肾水,肝木之气不升、下陷于肾水之位、故足心即能作热。
    咽干口燥者,甲木不降,风热耗阳肺液也。风者,人身之动气,为木气所发生。甲木下降,风气自平。甲木乃阳性之木。如其不降、阳性主动,风气亦动。风动狂肆,肺金不能收敛、则肺家津液即被风木耗伤。金伤不降、火气不收、故燥热也。肝胆,病则疏泄。疏泄者。木气之作用。凡动风发热,皆木气疏泄使然。故言肝胆,必曰木气,惟肝胆本脏肉质有病,则曰肝脏胆腑也。
    梦中失精者、甲木不降,相火拔根。子半阳生、阳生木动。经脉滞塞,运动不通。阳气郁阻,故疏泄而梦中遗精也。妇人带病、亦经脉滞塞,甲木不降,水气不藏之故。
    四肢痛者,肆肢秉气于脾胃。土困木贱、津液干枯。脾胃病于内,荣卫经络瘀塞于外也。荣卫,详下文桂枝汤麻黄汤。
    木火金水俱病,中气之虚极矣。中气虚极,不能运化四维,故病如此。
    此病全胆经甲木不降,克伤中气、相火上逆,烧灼肺液、腠理瘀塞而起。故方中重用芍药,以降甲木敛相火而通腠理。重用饴糖,以养津液。并用炙草姜枣以补中气而调荣卫。甲乙木本是一气。甲降则乙升,故重用芍药以降甲木,轻用桂枝以升乙木。木调土运、肺降津生、火降归根、中气转旺经气之升降既复,木不克土。脾胃气和,饮食加增、气血充足、故虚劳诸病皆愈。腠理.详原理下篇。脉象濇而数。濇为津少,数为中虚。又为虚热。浮虚者、火逆中虚故浮虚也。
    降胆经必重用中气药,中气旋转则四维升降也。建中气必降胆木,四维升降则中气旋转、中气生于相火也。此轴轮并运之法。

[ Last edited by qwer1wyq on 2007/1/5 at 10:48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17: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