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4911|回复: 15

海韻學習貼:2007/01/20 关于【桂枝甘草汤】的三个症候﹝15楼开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3 10: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工又讀的日子很緊張,只好起此帖,以作備忘錄。

2006/12/23【桂枝加桂湯】----------------------------------------------﹝1樓開始﹞
2007/01/06【桂枝加芍藥汤】2007/01/06【桂枝加大黄汤】------﹝7樓開始﹞
2007/01/13 學習【小建中湯】------------------------------------------﹝13樓開始﹞
2007/01/20  關於【桂枝甘草湯】的三個症候-----------------------﹝15樓開始﹞


12/23【桂枝加桂湯】預習 ~~

宋本《傷寒論》

一一七、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桂本《傷寒論》

【7.90】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Last edited by 海韻 on 2007/1/20 at 19:20 ]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3 10: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末學愚思 ──
「桂枝加桂」的診治過程:

燒針令其發汗,引發奔豚。病人自覺有氣從下腹逆沖向上至心胸。
仲師先用艾,灸針孔突起核點,溫散寒凝。
再治以桂枝加桂湯。

桂枝調和營衛,壯心陽,可平沖降逆。
发表于 2006/12/23 10: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韻真是善于排版!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3 11: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鼓勵!

年底較忙,學得不太好﹝不充足﹞。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3 21: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12/23 聽課文摘

燒針者,溫經御寒法也。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寒邪聚於皮膚,有欲從外出之勢也,何得雲必發奔豚?
奔豚乃少陰之證,此刻邪在太陽,未犯少陰,即以桂枝加桂湯更加桂,其邪在太陽也明甚,果屬奔豚上衝,又非桂枝加桂倍桂所長也,學者宜細繹之。

吳謙等編《醫宗金鋻》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 ─  倍加桂者,以內瀉陰氣,兼驅外邪也。

金匱要略 -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神農本草經:
牡桂味辛溫。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
菌桂味辛,溫。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

古月對大家說:我新貼了一篇文在研習資料帖:桂枝湯能引「腎間動氣」並循著「三焦」而行(20:02:08)
《難經》「腎間動氣」與中國漢代以前的養生家及醫家
http://www.37tcm.net/bbs/html/6/7216.html  難經》「難經》「腎間動氣」與中國漢代以前的養生家及醫家腎間動氣」與中國漢代以前的養生家及醫家

但整個藥方的走向由會陰、少腹、關元、氣海而至繞臍,乃是桂枝湯的走向,故知桂枝湯的走向主要在通行三焦。

知止對大家說:“故知桂枝湯的走向主要在通行三焦”--太關鍵了!五苓散中桂枝就是起這個作用(20:06:19)

桂枝屬木的藥,桂枝要去皮,向上,向外,對應肝,木曰曲直
肉桂是皮的藥,向下,向內,收敛的藥。

加了二兩,是個新方劑,治奔豚。奔豚,氣亂,不循經

知止說:傷寒論三大主旨:扶陽氣、存津液、保胃氣
知止說:很多問題都出在氣、津上。胃氣是後勤保障
古月說:是的,一切圍著這三個重點走  謝謝提示。

知止問:芍藥的益氣如何理解?
御心說:益氣不是“補”氣。而是逼邪之後,益正氣、元氣。


~~~~~~~~~~~~~~~~~~~~~~~~~~~~~~~~~~~~~~~~~~~~~~~~~~~~~~~
桂林古本
[7、90]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伤寒恒论卷一

       二十七、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
       郑论  烧针者,温经御寒法也。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寒邪聚于皮肤,有欲从外出之势也,何得云必发奔豚?奔豚乃少阴之证,此刻邪在太阳,未犯少阴,即以桂枝加桂汤更加桂,其邪在太阳也明甚,果属奔豚上冲,又非桂枝加桂倍桂所长也,学者宜细绎之。

[阐释]按烧针取汗,亦是汗法之一,但针处亦当避寒,若不甚而被寒袭,则针处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郑氏注谓:“此寒邪居于皮肤,有欲从外出之势,何得云必发奔豚?”此刻邪在太阳,未入少阴,即不得为奔豚之证。灸其核上各一壮,以散外寒,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是即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之成例,盖必疏泄高表之气,然后可以一汗而奏功。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之气也。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
  本方由桂枝汤加重桂枝用量而成,为散寒降冲,和荣止痛之剂。桂枝汤调和荣卫,加重桂枝用量增加通阳降冲之力(但亦有用肉桂者)。盖本证为心阳虚,感寒,不能制水,水寒之气上逆,故自觉气上冲心胸。此处奔豚气病与《金匮》奔豚病之意不同。故凡自觉寒气自小腹上冲之症,皆可用之。

====================================
伤寒浅注——陈修园

       汗为心液,烧针令其汗,则心液虚矣。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心虚于内,寒薄于外,而心火之色现也,少阴上火而下水,火衰而水乘之,故必发奔豚,其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助其心火,并散其寒,再与桂枝加桂汤,其方即于原方更加桂二两,温少阴之水脏,而止其虚奔。
       此一节,言外寒束其内火,用火郁发之之义也。汪苓友云:此太阳病未发热之时,误用烧针开发腠理,以引寒气入脏,故用此法。若内有郁热,必见烦躁等证,又不在此例矣。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牡桂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桂即桂枝也。本方共五两,已经照数加入二两矣。今坊刻各本有加牡桂二两,相传已久,姑录存参。
~~~~~~~~~~~~~~~~~~~~~~~~~~~~~~~~~~~~~~~~~~~~~~~~~~~~~~~~
郑钦安医书阐释:伤寒恒论

二十七、烧针令其汗  ,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 ⑥,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宋本  117 条)

郑  论
    烧针者,温经御寒法也。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寒邪聚于皮肤,有欲从外出之势也,何得云必发奔豚?奔豚乃少阴之证,此刻邪在太阳,未犯少阴,即以桂枝加桂汤更加桂,其邪在太阳也明甚,果属奔豚上冲,又非桂枝加桂倍桂所长也,学者宜细绎之。  

【阐  释】
       按烧针取汗,亦是汗法之一,但针处宜当避寒,若不慎而被寒袭,则针处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郑氏注谓:“此寒邪聚于皮肤,有欲从外出之势,何得云必发奔豚?”此刻邪在太阳,未入少阴,即不得为奔豚之证。灸其核上各一壮,以散外寒,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是即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之成例,盖必疏泄高表之气,然后可以一汗而奏功。

桂枝加桂汤方 (校补)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 桂者,以能泄奔豚之气也。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  
       本方由桂枝汤加重桂枝用量而成,为散寒降冲,和荣止痛之剂。桂枝汤调和 荣卫,加重桂枝用量增加通阳降冲之力(但亦有用肉桂者)。盖本证为心阳虚,感寒,不能制水,水寒之气上逆,故自觉气上冲心胸。此处奔豚气病与《金匮》奔豚病之义不同。故凡自觉寒气自小腹上冲之症,皆可用之。

[ Last edited by 海韻 on 2006/12/26 at 19:04 ]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3 21: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晚的作業如下:

1.結合桂枝加桂湯原文,說一說對桂枝一藥的理解。
2.“奔豚”的病機是什麼?本條中的“必發奔豚”一句應如何理解?
3.傷寒論中未有定論的問題如何對待?

作業請交:heilian0626@163.com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0 09: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12/30晚 桂枝加芍藥湯

桂本《傷寒論》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10.12】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10.13】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濇而長者,為欲愈。
【10.14】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10.15】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理中、四逆輩。
【10.16】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10.17】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 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和「小建中汤方」比較

桂本
【13.28】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饴糖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13.29】 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

黄芪建中汤方
        即前方小建中加黄芪一两半。气短胸满者,加生姜一两;
        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半;
        大便秘结者,去大枣,加枳实一两半;肺气虚损者,加半夏三两。


宋本
一○○、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宋本《傷寒論》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二七三、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二七四、太陰中風,四肢煩疼,脈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二七五、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
二七六、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二七七、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二七八、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二七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本雲:桂枝湯,今加芍藥。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二八0、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 Last edited by 海韻 on 2006/12/30 at 22:01 ]
发表于 2006/12/30 17: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本条不能忽视第280条:
二八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0 19: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长安 at 2006/12/30 17:41:
学习本条不能忽视第280条:
二八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受教!
謝謝!

第一次讀傷寒,誠惶誠恐,早晨預習時,竟不知如何取捨?!

中午看了知止老師和古月先生的貼文,知道漏了、錯了。
現一併改正。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0 21: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神農本草經》摘錄 ──

芍药

        味苦平。
  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艺文类聚引云:一名白术,大观本,作黑字)。生川谷及丘陵。

  吴普曰:芍药,神农苦,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一名甘积,一名解仓,一名诞,一名余容,一名白术,三月三日采。(御览)

  名医曰:一名白术,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食,一名铤,生中岳,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广雅云:挛夷,芍药也。白术、牡丹也。北山经云:绣山其草多芍药。郭璞云:芍药一名辛夷,亦香草属。毛诗云:赠之以芍药。传云:芍药,香草。范子计然云:芍药出三辅。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三种,有草芍药,有木芍药,木有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也。又云:一名可离。

大黄

  味苦寒。
  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御览,此下有道字),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

  吴普曰:大黄一名黄良,一名火参,一名肤如,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小寒,为中将军,或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二月花生,生黄赤叶,四四相当,黄茎高三尺许,三月华黄,五月实黑,三月采根,根有黄汁,切,阴干。(御览)

  名医曰:一名黄良,生河西及陇西,二月八月采根,火干。

  案广雅云:黄良大黄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06: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