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6545|回复: 16

UC讲堂:061230【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研习资料 + 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1 22: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文摘抄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材:《李克绍与伤寒解惑论》。文中原文皆为宋本条文)

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注家对于本条的解释,虽然在某些提法上也有不同之处,但总的来说,大都认为“腹满时痛”是邪陷太阴;“大实痛”是胃肠中有腐秽、宿食、或称“结滞”。二方中的桂枝汤是解表,或者说是“升下陷之阳”:加芍药是和太阴:加大黄是下腐秽或宿食。总之,二方都是表里两解。只有张隐庵提出桂枝加芍药汤是取建中之义,未提表里两解;许宏认为大实痛是脾实,未言胃实,但仍未说明脾实和胃实究竟有何不同。   

这里需要讨论的是:

大实痛究竟是脾实,还是胃实?脾实和胃实有什么不同?

胃为阳明之腑,•脾为太阴之脏。胃,如前所说,系指整个消化管道而言。脾,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系指连于胃肠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的膜。因此,胃家实是胃肠中.有宿食、粪便留滞,脾家实是胃肠外膜的脉络气血壅滞,二者显然有别。本条的腹满、腹痛,究竟是肠内的事?还是肠外的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看腹满腹痛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促成的。

论中明明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因而”是什么意思呢?是因“医反下之”.可知未下之前,并没有腹满腹痛。那么,之所以腹满腹痛,显然是出于下后外邪内陷所促成的。   

外邪内陷,只能使气血壅滞,决不会陷入肠胃而变成腐秽和硬便。所以本条腹满腹痛,病灶在肠胃之外,不在肠胃之内,是脾实而不是胃实,是毫无疑问的。正如原文指出的哪样:“属太阴也”。  

  邪陷胃肠之外的脉络之间,使气血壅滞所致成的腹满腹痛,也有轻重之分。轻的“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重的“寒气客于经脉(不是小络)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气血乱(即充血肿胀),故痛甚不可按也。”(见《素问•举痛论》)。痛不可按,就是大实痛,可见大实痛不一定是肠胃中有腐秽宿食,邪气客于肠外的经脉,与炅气相薄,同样可以出现。   

最后从大黄谈起。   

桂枝加芍药汤已经不能解表,那么桂枝加大黄汤就更不能解表,这已不辨自明了,但是加大黄是否为了荡涤肠胃中的腐秽呢?诚如一见用桂枝汤就想到是解表一样,人们习惯上;也往往一见加大黄,就想到是下大便。其实,用大黄固然能下大便,但是用大黄并不都是为了下大便。(本草经)称大黄的作用是:“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可见大黄是血分药,善破血滞,兼走肠胃。

试看张仲景是怎样用大黄的吧!
治水与血俱结在血室的大黄甘遂汤用之;
治热结膀胱的桃核承气汤用之;
治热在下焦少腹硬满的抵当汤、丸用之;
治吐血衄血的泻心汤用之:
治肠痈的大黄牡丹汤用之。以上种种,都是为了祛瘀血、通脉络,而不是为了通大便。
又如我们临床,治两眦赤脉及血贯瞳人用之,治丹毒赤肿、水火烫伤亦常用之,都是为了祛瘀通络,也不是为了泻大便。为什么在气血凝滞,出现大实痛的情况下用一点大黄,却硬要指为通大便呢?   

涤荡肠胃中留饮宿食,的确也是大黄的专长。但是留饮宿食在肠胃,并出现了腹满腹痛的话,用大黄就得兼用气分药,如枳实、厚朴、槟榔等。如果不用气分药,而仅靠大黄,那么气分不开,结滞不去,就会腹满不除,腹痛不止。而桂枝加大黄汤,不但没有气分药,而且大黄与辛甘、酸甘合用,大黄又只用二两,温分三服,每服合现代二钱,这样的剂量,能是为了通大便吗?   
   
其实,用大黄不是为了通大便,本来用不着我们却争辩,(伤寒论)原文就已经提到了。试看本条之下(280条)接着就说:“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其人续自便利”,就是说,在“医反下之”之后,其人不是腹泻了一两次即止,而是大便继续溏薄快利,这时如果腹满时痛或大实痛而要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的话,就要把芍药和大黄的用量,再次酌予减少。这是因为“其人胃气弱易动”,怕因此而引起腹泻。加大黄竟怕出现腹泻,这能是为了泻肠中的腐秽宿食吗?   

那么加大黄究竟是为什么呢?很清楚:加芍药是为了破阴结、通脾络。破阴结,就是破太阴之结滞:通脾络,就是通“小络引急”。大黄是在加芍药的基础上又加的,所以除了破阴结、通脾络之外,还要泻经脉的“炅气”。

[思考题]
①太阴大实痛是脾实,还是胃实?病在肠内,还是肠外?根据是什么?
②为什么一用大黄,就一定是通大便?这反映一种什么用药思维?
③太阴腹痛是脾络不通,用芍药究竟是酸敛止痛,还是苦泄止痛?
发表于 2006/12/12 17: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UC讲堂:061230【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研习资料 + 心得

桂林古本

[10、17]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三两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请尽量不抓图,以纯文字文本形式:1.方便阅读  2.方便周六研习时复制到UC讲堂公屏里
---------------------------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7/1/27 at 10:35 ]
{9D142A5B-B755-4193-8439-BFBD997BEF92}.JPG
发表于 2006/12/12 17: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恒论

     六、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郑论  此条原系太阳因误下,而邪陷于脾,故见腹满时痛,理应温中醒脾,似非桂枝汤所宜,学者细酌之。
     
      邪陷下而用桂枝汤,使邪复从于表而解,所加芍者,和脾络之意也,亦妙(顶批)。

[阐释]本条与下条,伤寒论合为一条,成无几则分为两条,舒驰远与郑氏从之。太阳误下,邪陷太阴之实证也。“腹满时痛”是因误下致脾伤所致,不是太阴里虚本寒,无吐利等证,但以太阳表证未除故于桂枝汤内加芍药,以解表而和脾,脾七和则满痛自除。郑氏谓:“理应温中醒脾,似非桂枝汤所宜,学者细酌之”。示人不可执一,应一辩证为是。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
本方即桂枝汤内倍芍药。《本草经》渭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本证因太阳误下邪陷太阴,太阳表邪未解,故仍用桂枝汤解表,腹满时痛,故加芍药以和脾止痛。现推广以治拘挛性疼痛、产后乳房红肿胀痛,慢性痢疾等,主要是重用芍药之故耳。

[ Last edited by wangyanhai on 2006/12/20 at 14:41 ]
{C947E5BB-64B4-4CB4-80C5-BBB94DAD39D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2 10: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先生关于芍药的解释

http://www.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5803&fpage=1

在下非常所接受 黄元御师关于加桂与加芍注释。请大家看《黄元御医书》中的《长沙药解》
发表于 2006/12/23 21: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一篇关于芍药的文章,是台湾推动桂本《伤寒杂病论》的整合医学小组负责人赖鹏举先生的大作:

傷寒論藥方中的收縮因素--芍藥.pdf
http://icm.myweb.hinet.net/pdf/icm02B08.pdf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2/24 at 01:47 ]

傷寒論藥方中的收縮因素--芍藥.pdf

198.07 KB, 下载次数: 42

发表于 2006/12/24 01: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楼上文章《傷寒論藥方中的收縮因素--芍藥》之前,宜先读下文:

http://www.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9545
#3  一篇非常有创意的文章,《傷寒論藥方的向量分析》
发表于 2006/12/30 14: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5楼《傷寒論藥方中的收縮因素--芍藥.pdf》一文,作者赖鹏举先生提到:桂枝汤和桂枝加芍药汤,在「药性」上同样主治「伤风」,然前者之「药位」在「肌分」,后者之「药位」在「太阴脾藏」,推论出两方之差异在「药位」,两者有表里深浅之关系;另外,作者还用「去芍药」的方子加以对比申论,…推论出:

芍药之定性
芍药之角色在「药位」,有令「药位」由外往内「收缩」的特色。如去芍药时,令桂枝宣通「全身」阳气而无碍;一般量之芍药,则囿限桂枝之调营卫于「肌分」;加芍药则更束桂枝之作用于「脏腑」。

另,该文也对芍药之定量作出分析,指出
芍药=0时,作用在「全身」;
芍药=3时,作用在「肌分」;
芍药=6时,作用在「脏腑」;
三者之量有其一定递增的关系。

以上是以桂枝汤系为基础所作的分析,后来作者又以麻黄汤系和小柴胡汤系来说明其结论的一般性。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2/30 at 15:05 ]
发表于 2006/12/30 20: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13.28】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饴糖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
【13.29】 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
黄芪建中汤方
即前方小建中加黄芪一两半。气短胸满者,加生姜一两;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
半;大便秘结者,去大枣,加枳实一两半;肺气虚损者,加半夏三两。
发表于 2007/1/1 09: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UC讲堂:061230【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学习心得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原本是太阳表证,(因阳气达表抗邪,内在阳气不足,阳气不足而舒泻不利,导致大便困难,这时只需解表,表邪解阳气自入,大便自通,)而医生却误用泻下之法通大便,导致大腹胀满经常疼痛,此为病邪已转属太阴,用桂枝加芍药汤。如果腹部胀满厉害,范围大,压之疼,则用桂枝加大黄汤。

腹满说明气机不利,气血受阻,时痛说明时通时阻,故加芍药通利气血。
大实痛说明阻塞的程度更重,故更加大黄。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同为太阳病误下,下之浅在上焦,下之较深在中焦。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7/1/13 at 12:22 ]
发表于 2007/1/1 11: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来思考

“本”,有两个意思,“原本”算一个,还有呢?医生为什么用下法?用下法后产生了什么病机,才导致腹满时痛?怎样理解“太阴”?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是因为表未解,才微喘,而279条为什么不“微喘”?

“同为太阳病误下,下之浅在上焦,下之较深在中焦。” 这样的理解太笼统,有误!

希望你再认真仔细思考!大家都来思考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06: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