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274|回复: 0

阴平阳秘不应止于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5 18: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平阳秘意为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这是中医学用阴阳学说对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概括,是对人体健康态的表征。一直以来,阴平阳秘作为中医学判断人体健康态的标准而被广泛应用。就阴阳学说而言,严格讲来它是一种哲学方法,是用阴阳的关系,即以阴阳的盛与衰、平衡与失衡来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其应用和分析是科学的。实践证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实地反映着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客观现象和规律,两千多年的临床检验说明它们基本符合事实,理论的预见大多能够得到证实。
  阴平阳秘是对人体健康态的表述,它的评判依据是人体外象,即证候的变化。但从古代到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已经从整体深入到结构,从外象走进微观。现代人们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已经不限于古代的整体观,更多的是对人体内部结构和机制的了解。现代中医临床对现代检测仪器的接受和利用,足以说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已自觉从单纯依靠外象逐渐走向与人体内在生理病理观察的结合。同时也表明,在世界医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中医仅靠外象来说明阴平阳秘这一健康态,显然是不够的了。
  阴平阳秘是对事物和谐规律的归纳,是哲学层面的表达。但这种说明因为限于对“象”的观察,则是不具体、不深刻的,也是不完全的。从现代临床看,以象测出(唯象的)的阴平阳秘作为健康态的评判标准至少有以下两种状况容易被忽略。
  一种状况是某些疾病的初期,外在证候尚未显现,疾病处在无证可辨的阶段,病人外象一切如常人。此时从外象按中医阴阳运动规律看,当属阴平阳秘。其实,在这个阶段病理已经在体内形成。如某些肿瘤疾病的早期,往往在症状表现上一如常人,毫无异样,多是在查体时意外发现。这说明在某些疾病中,外在症状表现与内在病理改变的发生时间上存在着时间差,许多疾病的症状表现晚于病理改变。有时就因为这个时间差,足以导致治疗时机的丧失。古代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惟一依靠的只能是以“象”测内。而现代医学已相当发达,许多先进检测仪器已为临床观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果阴平阳秘的评判仍限于对外象的推测,现代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另一种状况是某些疾病的稳定期,如果病人平素体质强壮,也往往表现出与常人相同的状态,毫无病象可察。这一阶段中医也一般判断为阴平阳秘。其实,病情稳定并不意味着病已痊愈,达到了健康态。如一些心血管疾病的青壮年患者,在稳定期时常出现无证可辨的情况。如果不参照现代仪器的检查,仅凭外象很难发现内在病理,所以极易忽略对这些疾病的防治。上述两种状况,可以称为“病理状态下的阴平阳秘”。
  从外象认识人体的健康态,是宏观上的把握。阴平阳秘仅从宏观上把握是不够全面的,这种宏观上的把握凭借的只是疾病的现象,与疾病的病理实质存在着距离。现象是客观的,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但仅仅是现象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认识,才能抓住事物的全体,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未来。
  阴平阳秘是对健康态的表达,用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去衡量,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机体客观疾病的消除和患者主观感觉上的正常恢复。就患者主观感觉而言,阴平阳秘的概括可能是全面、准确的;而对客观疾病的消除而言,阴平阳秘则是不能确定的,内在病理仅从外象推测不可能彻底把握。这是唯象的阴平阳秘所存在的缺陷。
  学界不断非难中医,主要是针对中医理论。近代中医理论没有出现质的发展是客观事实。所以中医要振兴,也必须从理论上寻找突破点。中国哲学是中医理论的骨架,没有了阴阳五行,中医理论就失去了有力的支撑。但中医理论仅停留在哲学层面上,不借助现代科学的方法、遵循具体科学的规律向深层探索,中医理论也不可能有明显突破。社会在发展,科学在发展,西医在发展,中医也必须要发展,维持现状只会萎缩乃至死亡。
  以象判定阴平阳秘,是历史的局限;唯象中医,不是中医的最终结局,而是中医的一个发展阶段。所以,中医的发展不能止于对“象”的观察。中医以后的研究,应当是在“象”的基础上逐渐借助现代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将视野向人的体内延伸,打破整体的外壳,走进人体黑箱,将黑箱点亮。中医整体观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其科学性不容置疑,但是用于研究人体,止于整体观则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是“唯象的整体观”。人体的健康规律、疾病规律的反映,主要来自人体内在生理、病理状态,不彻底弄清楚整体外象与内在生理病理的必然联系,就不可能准确把握健康规律和疾病规律。
  对于整体观的认识,也应当历史地、发展地去看,伴随社会科学水平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不同历史时期的整体观应当具有不同的内容,应当表现出一个由朴素向科学发展的过程。比较而言,古代整体观较为原始、粗浅,重象不重结构;现代整体观则具有现代系统科学的特征,不仅强调“象”的整体,也注重整体内在要素结构与要素作用的关系。所以中医的整体观也应从古代整体观向现代整体观过渡,由重象轻结构向既重象又重结构的方向发展。在肯定中医整体论科学价值的同时,有学者对它的局限与不足进行了归纳:①没有打开认识整体内部机制和规律的道路。虽然强调了人的整体性,但整体论面前的人体还是一个“黑箱”,没有打通了解各部分细节的道路,对人体的各部分缺乏必要的了解,对部分与整体的相互关系更缺乏具体了解,不能认识和揭示整体性的内部机制和规律,因而许多现象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②研究所及,限于直观范围。这种直观研究受着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生理阈值的限制,认识的广度、深度都十分有限。医学上必须掌握的许多重要内容,如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各种病变的微观机制和过程等,都落在研究的视野之外。③不能科学地阐明人的整体性的根源。人的整体的属性、功能、行为不同于部分,也不能以其部分之和来说明。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其基础和根源的。由于整体论思维对人的整体性的研究和认识没有充分地展开和深化,在肯定和掌握人的整体性的时候,并不能客观准确地说明这种整体性的基础和根源。为了作出必要的说明或解释,不得不借助思辨,或用演绎推理来说明。我们应当客观地评价直观条件下中医整体观的优势与缺陷,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到中医发展的准确方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7 19: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