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初意为尿垢乃至贱之物,不料竟能有此大用,可见世间学问无有底止,格物之理始可致知。 人中白于《本草纲目》中亦名“溺白堑”,于其功用及所治病证中,亦未涉及疗伤一端。上述方法纯系民间经验之法,然其疗伤效果确实而可靠,当是人中自具有修复损伤之特殊功能,足可补诸家本草之未逮。(凌波按:曾得一伤科秘方:诸症已和,而痛未止,可用尿熏。现在结合此例,其实原理大致相同。) 龙眼壳核有妙用 龙眼肉鲜者洁白晶莹,质嫩多脂,甘甜味美,素有骊珠之誉,堪称果中珍品。而干者养心安神、聪明增智、开胃益脾、补虚强身,又为医家恃重之物。然龙眼之外壳及内在之核仁,无论作果充药,皆弃而不用。其实,龙眼之壳、核,俱是药中良剂,药效之佳竟有无可比拟与替代,非仅废物不废之谓也。 (一) 龙眼壳具散风疏表,凉血清热之功,用以煎水外洗多种皮肤病,如荨麻疹、瘙痒症、夏季皮炎等,消疹止痒,功效不凡。 此法盛传于锡山乡间,其地位于无锡之南,濒临太湖,水网交织、阡陌纵横、蚕桑耕读、物阜民丰。原为无锡县,现改为锡山市,乃古“梁溪”之地,余童年曾见多处石桥上镌有“梁溪某某桥”字样,故以知之。习医后读明代缪仲醇《医学广笔记=》,载有治梁溪某女子之医案,大约即指此地。 某年,故乡友人陈剑亮先生来电相告:其母于半年前患荨麻疹,风团遍体,痒不可忍。医院予以抗过敏治疗,内服药物不效,即静脉注射针剂,治疗后可使减轻或缓解,然不久必复发如初,如此因循治之三、四月,仍不见应。某日遇一人告以龙眼壳煎水洗澡,可望痊愈。即觅得该物一大捧(锡地方言:以两手仰掌仲指,两掌盛满物品为谓之“一大捧”。)煮水澡浴,一次即见大效,二、三次而疹消痒止。以后偶有发作,如上一洗即净。并谓此方不仅可治风疹块,其他皮肤病同样有效云。 1997年冬季有某机修厂退休十年之陈老厂长前来就诊,俱述其每天入夜皮肤无故瘙痒,自视皮表光洁明净,并无异常。上床在被褥中越热则其痒越甚,由局部数处,渐及全身,竞至不能入睡,须待子时过后,阳气渐盛,其痒势方退,才可勉就枕席。如此折腾旬日未已,所用药物无非抗过敏之品,因不见大效,而恳余为治。余即授以龙眼壳洗浴法。陈厂长随购龙眼两斤,剥下之壳分三日用,每日以三分之一煮水洗澡,第一次洗后当夜瘙痒即止,始得一宿安然浓睡。洗过三日,一冬来发,至1998年冬季,亦得平安度过,此方之佳,可谓神矣。 某中外合资企业中方代丧某先牛,因眩晕时作前来就诊。其女儿、女婿均为西医主任医师,嘱其服用中药。余断为痰饮眩晕,投半夏天麻白术汤而收复杯即应之效。至是年仲夏,体表遍发红疹块,皮肤科诊断为夏季皮炎,涂以洗剂,数日后依然如故,再来余处诊治。余亦授以上方,一次外洗后,即觉清凉之气渗入肌肤之内,痛感、痒感、不适感渐次消散,翌晨自检皮疹已渐隐退,为巩固疗效计,又洗二次,以后未见复发。 (二) 龙眼核止血定痛功效殊胜,《便易经验集》中有李平西所传疗“金刃伤”方: “龙眼核剥去光皮,其仁研极细,掺疮口即定痛止血。平西氏云:‘此药在西秦巴里营中,救愈多人。’按:龙眼核治金刃伤功效甚验,查《本草纲目》及其他本草书籍俱未记载。可见世上有用之材,自古迄今,湮没者不可胜汁矣。惜哉!惜哉。” 余自得此秘方后,立即收取龙眼核,如法研为细末。凡遇普通之金刃伤,俱以敷之,其止血定痛之效确非虚语。且废物利用,不化分文,遂作案头常备之药。有一日,一女病人前来就诊。其在一周前与弟媳斗口,及至动武,被对方咬伤手背。虽经外科多次治疗,依然溃烂腐化,不能收口。余为其洗净创面,掺以龙眼核粉并包扎之。次日换药,溃口已明显收敛,仅敷药粉两次便结痂而愈。痂脱之后肤上不留痕迹,表皮光洁如初。可见龙眼核之用,非仅止血定痛而已。 即此观之,龙眼核之为物,犹药中之璞玉也。无怪乎王孟英之曾祖于(重庆堂随笔)中亦盛赞其功:“其核研傅金疮磕跌诸伤,立即止血止痛,愈后无瘢,名骊珠散,真妙药也。” 针灸推拿气功类 耳中苦鸣辨治愈 一、客邪耳鸣 青年徒工乔某,于1974年初冒寒外出,忽觉寒风猛然吹过左耳,耳中嗡然一声,随即噪鸣不已。言语时耳中鸣响更甚,且觉有气自左耳中出。耳科未予结论,如此十余日不止,于3月3日就治于余。夫耳鸣一症原因多端,盖耳者肾之窍,肾虚于下,阳浮于上则耳鸣,治宜滋填镇摄。若兼见心肾不交者,又当参以菖蒲、远志,以开心火下降、肾水上达之路,此曹仁伯之临证心得也。相火寓于肝胆,游行三焦,三焦与胆皆属少阳之经,环绕于耳。肝胆风火相煽,循经上扰,必病耳中苦鸣,清泄之法,又不可废也。而乔某之症,与此内发之病不同,乃风寒入于少阳经中,闭阻经气而成上述见症,一经解散,病必自除。治当疏解少阳以达其邪,即以毫针刺左侧听宫及两手中渚,以捻转法泻之,针尚未出,耳中鸣声已失。 二、风火耳鸣 打字员徐某,素体康健。1975年春,已届中年,常觉耳鸣盛于左侧,入夜尤甚。夜愈静则鸣声愈噪,深以为苦。急急寻余为开耳聋左慈丸。余告之曰:耳鸣虽是小恙,治法亦宜分别,或虚或实,最须审辨清楚,否则投剂不确,效必不彰。无奈其执意甚坚,余思左慈丸即使误服,亦不致酿成大祸,若非事实教训,彼必不肯信服。即疏方予服左慈丸,凡三阅月耳鸣依旧,复问治于余。诊得其六脉不衰,反多弦象,舌苔正常。耳鸣作则如蝉声高噪,止则沓无影踪。发时以手指紧按耳孔,则按之愈重鸣声愈甚。平时耳之前下方下关穴处常有胀满不适。余曰:此乃肝经之风火上扰清空,是实证而非肾虚也。《经》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为取患侧之耳门、中渚、下关三穴,行捻转泻法,留针二十分钟,隔日一次。首次针后,耳中鸣声显然减轻。连针五次,不复再鸣。 按:耳鸣一症有虚实之分:客邪气闭、痰火上扰、肝胆火炽等皆为实证;中气虚惫、肾气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虚阳上僭等则为虚证。临证之时务宜分别,辨证施治,可获良效。 余治此证取穴以局部及远端相结合,局部于耳门、听会中选取一穴,远端则取患侧之中渚。盖耳为手足少阳经绕络之地,听会属足少阳胆经,耳门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之俞穴,两者相配善疏少阳经气,有治耳鸣之良好作用。病情严重者加针翳风、侠溪。如因外感而致者,加外关、合谷;气闭者加太冲;痰火内盛者加内关、丰隆;肝阳上亢加太冲、丘墟;气虚加百会、气海;肾虚加肾俞、关元,或加三阴交、太溪。 上述二例皆属实证,一因风寒自外而入,袭于少阳经中,不能自行解散;一因肝胆之火自内而发,由下冲上,循经而达于耳中。两者病因虽异,而胆经受病、经气被阻则一一也,故取穴相似而皆获良效。 针余琐谈 一、颈肌挛痛针即和 某纺织厂车间主任钱女士,余幼年同学之室也,年将半百而素来康健。乙亥(1995年)夏末,一日晨起,觉右侧颈肌疼痛,牵强不适。急趋劳保医院摄片,示颈椎第五、六、七椎骨质增生。施用多法治疗而症不解,遂急急赶至余处。余查见右颈胸锁乳突肌痉挛突起,按之痛甚。项后僵硬,头部转侧则掣痛异常。行走及上肢活动时,颈项不能协调动作。先为针足三里双穴,以三寸针刺入,得气后行捻转提插二分钟,然后留针。次刺患侧外关。最后刺颈肌部,于痉挛处上下端及中间各刺一针,均以30号一寸半针刺之,手法同上。留针三十分钟,其间各行针三次。起针后颈部即可转动,颈肌明显松弛,疼痛减轻过半。共针五次,痛解肌平,颈项活动自如。按:针经有“四总穴”诀曰:“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颜面合谷收。”颈椎病变所致之颈项不利或疼痛,若取列缺似不甚应,如针足三里,则颈部之紧张立可松弛,此余临证之所得也。 又按:颈椎病变时下患者甚众,治法虽多,仅能减轻症状,尚乏根治之术。忆昔余从杨永璇先生学习针灸时,先生自创一法:以皮肤针(即七星针)密叩患者颈部病变处之体表部位,使有轻微出血,然后以特制之紫铜质火罐拔之,拔去瘀血,颈可立松。每隔二、三日治疗一次,近期疗效颇佳。 先生为当代沪上针灸学术界一代天骄,惜仅有《针灸治验录》一书行世。七十年代初,余随先生学习,蒙师厚爱,赠末学一册,并以毛笔挥毫题签。余求先生加钤“香士医庐”印章,先生素自谨慎,余不敢相强而罢。今先生仙逝有年,每见先生遗物,末学无不肃然起敬而心怀忆念也。 二、胸部摒伤循经取 新伤初起,以毫针刺之以疏通经气,即有卓效。针灸书谓承山穴治一身之震伤,固是先辈经验之谈,然亦有不必拘泥者。但依伤处所过经络,以经取之,每常应手取效。此举一例为证:青年夏某,掮物不慎,左胸摒伤,左乳上方疼痛不已,呼吸牵掣,上休转侧时其痛更甚。随即来余处就诊,余诊视伤处无瘀肿,叩之按之则疼痛较甚,是伤在左乳之上,乃是阳明胃经所过之地。遂取内关.以开胸中滞气,左侧丰隆,以通阳明经络,以毫针刺之,得气后捻旋数十下。然后使患者转侧俯仰及呼吸吐纳,皆无多大妨碍,疼痛已极轻微,仅略有不适而已,只针一次,翌日痛即消失。 三、指掐商阳治急惊 医者以指甲重掐小儿穴位,以代替针刺治疗疾病,谓之“指针”。小儿肌肤柔嫩,穴位浅显,虽仅掐之以爪,亦已足够刺激量,虽不用针而病自去也。余临诊间未尝用此法,然曾目睹他人使用,且其功立见,故余记忆甚深。六十年代后期,已忘为何年,余方行医之初,夏月去故乡探望长辈,某日中午赤日炎炎,烁石流金,余正闲坐屋前树荫下休息,邻家一男孩,约七、八岁,赤膊跣足,行走于烈日之中,忽卒然倒地,手足抽搐,双目上翻。余意识此为热极而惊风急起。然未经历,身边又无针具,竟不知所措。其父闻讯,忙将患儿抱至树荫下,其母在侧以扇降温,并遣一青年速往邻村请一“掐惊”之人。少顷,来一农妇,年约三十余,有掐惊之特技,故远近闻名,有病必请。余欲得其治法,紧随其后细加观察,见其两手拇食两指,各捏起患儿一食指,以拇指指甲掐住穴位,约二分钟,患儿四肢已不抽搐,两目上视亦解。嘱多饮冷开水,莫再受热,不受谢仪而去。现此儿已及壮年,后亦未闻因惊而有他故。余所见之法极简,竟有如此大效,倘非亲临,孰能信之!而所贵者乃农妇也,作善不受人谢,其思想境界之高,已超然脱俗矣。 四、特殊针法亲验记 余曾见一医书,有以三寸针,直刺中脘,并向上下左右刺四针,以治肝硬化等顽疾之报道,然不见有能者。后拜访一针灸医师,偶见为一患者针中脘穴,以三寸32号不锈钢细针垂直刺入,三寸针体几乎全部刺入穴中,随即缓缓提至皮下,逐次向上下左右各刺一针,均刺入三寸深,不捻转,不提插,不行任何手法,亦不留针,如此深针竟不剌伤内脏。余先惊讶,继则产生兴趣,最后亦欲一试。即付与诊金,请作此针,彼欣然乐从,即为余照章办理。余觉针下仅有浅而成片之胀感,不如针四肢穴位针感往往成条索,并向远处放射。垂直下针时仅中脘有针感,向右刺时,则胀及右胁之下。斜向左胁刺则针感在于左胁之下,向上刺则在剑突下,向下刺则在脐上。针后中脘有轻松舒适感觉,余亦无他。余曾屡欲为病人针之而资研究,然医家对病人高度负责之责任心不容余作未有把握之事,故无经验可谈,仅记受针之始末如上,以供后来居上者参考。 肾虚感寒立时医 针书云:泻合谷、补复溜,可以止汗;补合谷、泻复溜,可以发汗。余曾以合谷配复溜治两例肾虚感寒者,俱以平补平泻而立竿见影。 例一凤某正当中年,体质素健。于1971年8月13日深夜一时许,遣人叩门邀诊。其时正值秋令燠热,而患者自裹棉被犹浑身颤抖,所卧之床随之格格作响。口中不时呻吟,且连连呼冷。询知数日前有洒淅之感,自恃体壮,未予留意。刻下则恶寒、头痛剧烈,虽复厚被而全无点滴汗气。切脉浮紧,无疟疾病史,亦无发热证候。余思此乃肾虚感寒,虽无房事损伤于先,而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诸症已具,是感受寒邪无疑。而不发热者,是正虚不能御邪之明征。但其恶寒若此之甚,是正气犹存,尚能勉力拒邪,故所见仍属阳证,否则,必入三阴之途。是时也,宜扶正以达邪,若仅解表无益也。为刺合谷、复溜,针甫下,患者颤抖立止,恶寒亦减。留针十五分钟,病去七、八,于是出针,嘱其安卧,至次晨则病去若失矣,以后亦未再发。 例二一中年男子,素体。肾精不充,形色衰惫。1989年秋房劳后即感畏寒、头痛,体温37.7℃,以感冒药治之不效,针曲池热亦不退。遂取合谷、复溜,平补平泻,夜间针一次,翌晨诸症全消。越数周,复病如前,再以上法刺之,又寻愈。以后亦未复作。 按:合谷配复溜治肾虚感寒效验卓著,而其机理诸书皆未详述。余昔年于夏宇仁先生案头,偶见“蜀彰明陈光昌景文先生”所著之《实用针灸学》,系1935年江阴承淡安先生“中国针灸学社”之油印本,为“东方针灸学社藏版”。书中对合谷、复溜配穴及治病之精义,阐发透辟,俾来学受益良多。余不敢自秘,录之于下,以飨同好。 “合谷复溜,二穴止汗发汗,书有明文,针家皆知之。而其所以能止汗发汗之理,则多未知也,试申言之。夫止汗补复溜者,以复溜属肾,能温肾中之阳、升膀胱之气,使达于周身而补卫自实也。泻合谷者,即所以清气分之热,热解则汗自止矣。发汗补合谷者,则以合谷属阳,清轻走表,故能发汗托邪,随汗出而解也。佐以泻复溜者,疏卫外之阳,而成其开皮毛之作用也。至若阳虚之自汗,阴虚之盗汗,固与外邪有别,而合谷复溜亦能止之者,盖亦以复溜非特能温肾中之阳,亦且以滋肾中之阴也。尤有进者,寒饮喘逆水肿等症,余推详其理,借用复溜以振阳行水,合谷以利气降逆,颇有奇效,可见此中变化无穷,学者当隅反之。” 点穴疗法愈儿疾 一、幼儿久泻仗点穴 知青马妹,余之亲戚也。于1975年5月15日自乡下来沪。其长女出生才四月,船中感受风寒,抵沪则发热、咳嗽、泄泻作矣。乃在附近市某医院儿科就诊,热退咳减而泻不止。诊治数次迁延一月,日仍大便五、六次,稀薄而夹有奶块。一日,遇余于戚家,余见此状,即照马秀裳点穴疗法为之试治。取合谷、足三里、内庭三穴,于早上先用平揉法,左右侧各穴均揉百次。再用按压法百次,继以点打法百次。晚间复施平揉一法,每穴各三百次。次日泄即全止,从此而愈。小儿肌肤稚嫩,经络浅显,故虽按摩于体表,而效则内应以脏腑,真有药石所不能及者。 按:《实用针灸学》曰:合谷三里“二穴皆属阳明,一手一足上下相应。合谷为大肠原穴,能升能降,能宣能通。三里为土中真土,补之益气升清,泻之通阳降浊。二穴相合,肠胃并调。若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畅者,则补三里,应合谷以升下陷之阳,俾胃气升而食自进。”土厚清升,则泄泻自止矣。内庭为胃经之荥穴。极善止泻,奈何诸书皆不及此。内庭具益中气,升胃阳,化水湿之功,与合谷三里相伍,则善能协调畅达肠胃气机,运转升降枢纽,分清别浊中土自厚,何虑泄泻之不止哉! 二、点穴治愈荨麻疹 七十年代间,余治一位十三岁男孩,荨麻疹遍发于胸背、四肢。上午轻,下午重,晚上更甚。已服西药治疗月余,疹尚未退。其家长邀余为之针灸,余见该童瘦骨伶仃,心怀不忍,余虽不业推拿,不得已试用马秀棠点穴按摩法。取曲池、血海、足三里三穴,以大拇指或食指点住穴位,适当加压,然后于原位,手指作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每穴一百次,每日治疗一次。二日后,疹块发作渐稀,治疗~一周,疹消而愈。 气功治病实验谈 气功之兴于中国,由来尚矣。其于保健强身及防病治病,功亦伟矣。尔今则大气功师人才辈出,应运而生。能发气于千里之外,疼痛立蠲;善加功于杯水之内,危疴饮除。一席之谈娓娓,满座受其感应,以跳踉叫号而得益;两掌之运徐徐,患者被其机锋,以透视遥测而知病。由是人成惊之,人咸奇之,人咸神之,人咸目之。然社会之上,学术界中,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余稍涉气功之门,未窥堂奥,不足以论其短长,仅就亲身经历,略弁数端,以志其事。 (一) 余于1994年初夏之某日,因诊室取凉过甚,忽感头胀、鼻塞、恶寒而肢体不适。知是初感寒凉,邪尚在表,若能祛邪外出,则感冒可免。正巧气功教育与实践行家束先生来临,随即请其为余调治。束翁深谙治病功法。遂为余立一行功方案而发功焉。先对大杼、风门、肺俞穴处,施以“神仙一把抓”,以抓去病气;数十抓后,复以剑指上下直劈,以驱散残留之邪。又数十次后,即以两掌搓极热,按于肺俞、风门之上,谓之“魔掌疗法”。整个行功过程,达二卜分钟。行功既毕,束翁满头是汗,而余则表解气畅矣。 (二) 一日,余下班刚及家门,邻居张某大声疾呼,速余往视。余甫进其家,见其长子跪仆于地,声声唤痛。询知自当日午饭后.腹痛阵作,渐渐加重,如绞如割。即往劳保医院诊治,给予药水一瓶,药片数包,俱是止痛之品,半日间药已服去大半,痛势不减。蜷卧伏地,倒可使疼痛稍缓。张氏子年将尔立,身材魁梧,若非痛剧,必不若此。余嘱其仰卧于床,为作检查后,考虑为左下腹肠痉挛,以气功试治之。先施以“神仙一把抓”,行功五分钟,患者呻吟之声渐消,自觉之痛已缓。复以剑指驱散病气,最后用掌心悬照以养其气血。前后治疗十分钟,患者已不甚觉痛,于是收功。数小时后,腹痛尽解。 (三) 女教帅方氏,精明干练,退休后于某机关二产任经理,直如伏枥老骥,暮年烈士,积极倍常,成绩雯然。可惜踌躇满志之时,病魔亦已暗渡陈仓。及至发现,竟是胃癌晚期。咽中梗阻,饮食难进,化疗不效,即在肠中插管,流汁饮食由是灌入,胃脘胀满痞痛,呕吐频频,所吐尽是痰涎、胃液。形体消瘦,神情淡漠萎顿。屡访名医,终乏金丹。不得已,商治于余。谓但得减轻痛苦,延续生命,则愿足矣。余见患者元气已戕,病邪嚣张,略无回天之可能。本不应援手授药,无奈其求生之心炽烈.哀恳之态可悯。于是勉以旋覆代赭汤加减化裁,幸得服后呕吐渐止,梗阻渐开,流汁可进,大便可通。由是精神日旺,生意日盛。当此时也,自一气功师来沪,方夫以上宾之礼求之,以上宾之礼待之,遂为发功治病。首次行功甫毕,患者顿觉食管胃脘之间气机流动,逐次降入腹中。上脘得以宽舒,立可平卧。诚可谓手到病退,其技神矣。于是制订方案,每日发功两次,须连续十日,并令停服一切药物。当时惟服余药,自然在禁之列。行功至第四日,患者自觉不支,僵卧于床,不再配合。十日功毕,方氏奄奄一息,仅剩游气,其夫速余往视。余见状而骇之,患者元气已漓,大势去矣,何用药为!余直告其夫曰:病者已在弥留之际,不日当行,后三四日即逝矣。 按:此气功师所发之功,确有行气开郁、散结降逆之力。然患者已病入膏肓,元气漓散,邪气方张,处治之道务须胆大心细,智圆行方,随机应变,谨慎从事。术者之功成垂败者,未谙此旨之故也。是以知气功确有一定之治病能力,无如施术者恒多缺乏良好之医学素养,每每由此弄巧成拙,本欲生之,反速其死。是以有志于为人司命者,练功之余,务必熟读医书,深识医理之为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