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846|回复: 4

重新认识中医药理论中的阴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1 20: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新认识中医药理论中的阴阳-1
人体生理阴阳的实质
张诚敬
1、阴阳五行与中医药理论
中医药是以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观点认识和阐述疾病的。在哲学观念中【阴阳】不指具体的事物,它们分别代表相关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两个对立面。【阳】表示变化的或上升的一面,【阴】表示相对静止的或下降的一面;在事物的变化中【阴阳】有着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此起彼伏的变化,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
现代普遍认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特定事物或现象从对立或对应的两个方面进行认识的基本方法。内经在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就是说【阴阳】是认识天地间事物变化的基本道理,认识万事万物的纲领,事物变化的依据,贯穿于从生到死的全过程,是推动事物变化的力量—神明的活动场所;内经中认为阴阳不测谓之神,不测就是未知的变化;明可理解为已经了解的即可知的变化,也就是未知的和可知的变化进行的依托。是从哲学立场概括了【阴阳】观念的适用范围,是把【阴阳】作为天地万物变化的纲领来认识和分析事物的。【变化之父母】表明万事万物中的变化都是从事物内部的【阴阳】中产生出来的。
【阴阳】源于哲学,现代已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各领域中,物理学、化学、医学都应用【阴阳】来表达各学科同一或特定事物的两个方面和相关事物的两个对立面。【阴阳】在哲学中是一个对应概念,不指具体的事物,是没有实质形态的。但对特定的具体事物而言,阴阳随着所认识的事物的不同,有完全不同的实质涵义。在化学中将阴阳冠于离子,则分别代表酸性和碱性离子;在物理学中冠于电子,则分别代表正负电子;现代医学将【阴阳】用于病理检验则表示显示某种疾病的理化指标的强弱或有无,都是有具体形态和相应的涵义的。表明将阴阳应用于不同的事物中时有着完全不同的形态和内涵。内经在六节藏象论中【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是讲在用阴阳观点认识自然的时候,将天和日认为是自然界的阳,将地和月认为是自然界的阴,天与地都是具有实质形态的,天的气候变化、昼夜交替、星辰月球的圆缺变化和地的山川河流、草木无一不具实质的形态。清楚表明古代人在应用阴阳观点认识特定事物的时候,阴阳是具有特定的形态和内涵,并非是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说用阴阳观点认识某一事物的时候,阴阳就表达了被认识事物对应的两个方面,已经具备了特定的形态;例如用阴阳来区分人群的性别时,阴代表女人,阳则代表男人;用阴阳来认识水和蒸气时,阴代表水,阳代表蒸气;在用阴阳认识形态的时候,阴成形表达了阴是物质的形,阳化气表达功能的态。说明了哲学的阴阳观念是用来表达不同事物、不同时间、空间、不同属性的变化。也表明了用【阴阳】观点认识事物的时候,是针对具体事物而言的,此时的【阴阳】所表达的就是被认识的事物对立或对应的两种形态或两个方面。所讲的对立或对应是多范畴的,可以是两种不同物质形态的对应或对立,也可以是物质形态与功能形态的对应或对立。
中医药学形成的初期,【阴阳五行】作为哲学观念早已被社会所接受。而当时哲学的特色是在朴素唯物主义观念中混杂了唯心的甚至是谜信的成份,主导着社会观念、文化观念以及包括医学在内的各种初期自然科学观念,其影响至今仍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中医的理论中,形成了中医学所特有的阴阳五行观念。(此外,中医药是在与古代甚嚣尘上的巫医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也不得不将哲学的观念引进自己的认识中以对付巫医的挑战,也就是说为了打鬼而借助钟馗,也是情非得已的选择。)
【阴阳】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阴阳的对应性】,在相关事物或同一事物中,【阴阳】必须是对应的,就是有阴必有阳。对有生命的人体而言,对应的【阴阳】是相互依存同时存在的。中医药学认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与内经中的阐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就充分的表明了这一点。二是【阴阳的可分性】,内经在金櫃真言论中指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说明了内经时代已经意识到阴阳是可分的。阴阳的“对应性”和“可分性”是两个关键的特性,正是由于阴阳的对应性和可分性,才有可能将阴阳通过分析论证判断其与医学的相关联系。在中医药学中使用哲学的【阴阳】观念来表达人体生命过程或疾病的变化和属性,将对人体生命过程多范畴、多层次的对应双方抽象于【阴阳】概念中,成为高度抽象的医学理论,是受当时的哲学影响形成的。
关于五行在古代医学中的应用,古代哲学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自然界的五类物质,将其称为【五行】。而【五行】中各种物质之间的相生和相克构成了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有规律的变化,是自然界万事万物变化的基本规律。
探索认为木、土、金、水是组成自然界的物质,有实质的形态,按照哲学属性是属阴的;火是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且火是温熙的,具有瞬间即逝的变化,是属阳的,所以五行中也蕴藏着阴阳的关系。
五行中的生克关系具有特定的意义:木生火,表明阳生于阴;火克金表明阳能制阴;水克火表明阴亦能制阳;火生土表明阴依赖于阳而生;水生木、土生金、金生水表明此一种阴对彼一种阴的依存;土克水和木克土等表明此一种阴对彼一种阴的制约。五行之间相生和相克的特殊关系,体现了特定事物诸多方面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关系。因此,古人在认识疾病的时候,引用五行观念,将五脏定位于五行中,并以此来阐明脏腑之间的依存和制约与疾病在脏腑间的病理联系,表达某一脏腑疾病对机体其它器官的影响,是应用哲学的理念来推导医学的道理。
探索认为中医药将五脏定位于五行之中,乃是有其缘由的:
肺属金,是因声音由肺呼出的气发出,仿如金鸣的声音之故;
心属火,是因为心统血,血摄气,而气血为人体养阴生阳之源,属温熙事物之故;
肝属木,一是肝分叶,形象如树叶;二是因为肝阳上亢会出现热的现象,意为木生火之意;
肾属水,是因为肾为排泄水的通道,与水关联之故;
脾属土,是缘于脾统胃肠,而胃肠是吸收五谷精华的脏器,意味滋养机体的精华物质,是从土中获得之义。
中医药在对人体的认识中引进五行是天人相应观念的体现,是人体的五藏对应自然界的五行。心属火与肺属金同在上焦,似乎并无火克金之嫌;肝属木与脾属土同在中焦,也不意味木克土;表明在医学论述中主要是取其相关性而定义的,值得进一步探讨。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从哲学范畴讲阴阳是认识事物的基本观点,就是认识相关或同一事物的时候,是从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来进行的;五行是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就是认识具体事物的时候是从五行的生克关系来阐明诸多事物之间依存与制约的关系。
近百年来,在西方医学的影响下,不断有学者努力寻找中医药与西方医学的共同点,以期找到中医药与现代医药之间的联系。讫今为止,虽在多方面探索到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内在联系,而要证明其与现代医学的相关联系却显得异常困难。
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中医药,而又被现代实践证明其是可靠有效的医药,难道真的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医学内涵?是纯粹的传统经验医学?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之间难道会无缘无故出现不延续的断层鸿沟?从任何科学的发展都具有从初级到高级的延续性而言,无论如何都是难以理解和被接受的。同样都是医学,难道会是完全无关的吗?前节中我们认为效应本身就表明内在的相关性,难道中医药治病的有效性都是莫明其妙的偶然巧合吗?是于理难解的。但是“认为”和“于理难解”并不等于是证明了内在的相关性,必须要找出一定理由来说明这种相关性的存在才能阐明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基本道理。探索的初衷就是要为中医药历经数千年不衰的有效性,找到其认识产生的根源和基本的原理。如果不能证明中医药有自身的原理,所谓的“中医药原理探索”就是毫无用处的废纸一张。
西方人不理解中医药的抽象理论,但又欣偿中医药治疗某些难治之症的效果,认为中医药是神奇的,尤其是针灸,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表明中医药的实践性是基本被认同的。但我们不能以此为荣,因为我们还没有把中医药理论升华为与现代医学相媲美的医学理论;况且,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无缘无故的神奇,有些事物人们称为是神奇的,是因为还没有从认识上对其实质进行了解。
哲学的观点可用于认识医学,但是不能取代医学。哲学和医学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属性的学科范畴,它们之间可以有共同的认识方法,但它们之间的概念是千差万别的。要解决中医药理论的现代阐述,必须脱掉阴阳的哲学外衣还其医学的本来面目,独立地从医学立场阐明中医药的科学性和与医学的相关性。
中医药中的【阴阳】是认识和论述疾病的核心,在对疾病的认识、诊断、药物治疗等方面,都有它们的踪迹。人体【阴阳】是否有其医学相关内涵?人体【阴阳】有没有实质形态?是解决中医药医学内涵的关键问题,如果不能证明抽象的人体【阴阳】具有实质形态,其医学相关内涵就是含糊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1 20: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新认识中医药理论中的阴阳-2
张诚敬
2、探索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
中医药理论被认为是高度抽象的,尤其是【阴阳】更具玄秘特色,似乎并没有具体的指什么?这种观念就将认识禁锢在哲学的颖壳之内,让思维难于摆脱哲学的束缚。探索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使【阴阳】摆脱哲学的束缚还其医学的本来面目,与其相关的【阴阳的虚实、寒热、亡阴、亡阳以及各种证】等一系列中医药的基本观念,也就能够应用现代的已知认识去进行理解并阐明其医学实质。
前述认为对特定事物而言,阴阳具有特定的内涵。人体是实实在在的生物体,内经中阐述的【阴阳】变化必然是在人体内进行的,中医药理论中【阴阳】的变化是绝对不会与人体无关的。我们在中医药科学性探讨一文中讲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明确地表明了阴阳与疾病的关系,其所指的【病】当然是人体的病,说明【阴阳】是与疾病有关的,与疾病有关就自然与人体有关,既然与人体有关就必然与人体的生理活动有关,由此认为【阴阳】不是与人体无关的抽象概念。因此从人体生理过程来对阴阳表达的实质进行探索是一种不能回避的选择。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是讲阴阳偏胜时都会引起对应的病,不管是阴病或阳病都是人体的病,表明【阴阳】偏胜与人体疾病发生之间有必然的关系;疾病是在人体内发生的,人体最基本的变化过程就是人体的生理过程,当人体的生理过程发生不正常的变化时,就会产生一些与正常生理过程不同的异常表现是不难理解的。基于当时人类并不了解疾病是人体生理过程的异常,也未产生人体生理学方面的完整概念,没有完整的生理学概念并不等于不存在生理过程,现代所确知的人体的发育过程、血液循环过程、食物的吸收消化过程、机体内三羧酸循环的生化过程等在古代人的机体中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内经在开篇中的描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不仅表明古人对人体不同性别的生理发育过程的具体了解,也表明古代人确切地知道男女生育功能的发育和衰退的时间表,与现代人类从发育到衰老过程的表现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就有理由从人体生理角度对阴阳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认识。
通过上述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中医药理论中的人体【阴阳】从生理过程进行探索的基本观点,就是【阴阳】在人体中所表现出的固有特性:
其一是阴阳的特定性:就是用阴阳观点认识事物的时候,是指相关事物或同一事物之间的阴阳对立或对应。对特定事物而言,阴阳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们所表达的是特定事物中对应的两个方面或两个对立面,是有具体指向的。既然中医药学中的阴阳是对人体疾病进行认识,阴阳表达的范围就必然是在人体范围的。
其二是阴阳的对应或对立与是在相互制约与相互依存的前提下的对或对应立:在认识相关事物或特定事物时候,阴阳必须是对应或对立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存在;就是有阴必有阳;内经中【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就表明了阴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没有阴,阳无从产生,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是阴阳的依存关系。【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体现了阴盛制阳和阳盛制阴的相互制约关系。所以阴阳关系存在的条件是“在同时存在的前提下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
其三是阴阳的可分性与多元性:内经中的阐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和【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表明阴阳都可进一步从多范畴如时间、空间、部位和结构层次等多方面来认识次一级的阴阳。阴阳作为认识事物的基本观点决定了其必然的多元性。在其所认识的事物中有哲学的阴阳,有医学的阴阳,也有物理学、化学的阴阳等;在医学的阴阳中有对人体生命过程而言的阴阳如【阳化气,阴成形。】也有对经络名称而言的阴阳如【三阴三阳】,阴阳离合论中的阐述【黄帝曰: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表明【三阴三阳】并非是对应的阴阳,而是对应的经络称谓。哲学的阴阳是认识事物的基本观点;人体生命过程中的生理阴阳是人体中物质形态与功能形态之间的对立或对应;对经络称谓的阴阳是对应的命名。
本文所讲的【人体阴阳的实质】是针对人体生命过程中的生理【阴阳】而言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1 21: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新认识中医药理论中的阴阳-3
3、人体生理阴阳的宏观形态
内经在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阐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和生气通天论中的阐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以及金匮真言论中的阐述【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等都是针对人体生命过程的阐述,其中的【阴阳】是与人体的生命过程有关的阴阳对应;生命过程是由人体的生理过程来体现的,所以将生命过程的阴阳称为【生理阴阳】。探索将对这些论述根据前述的基本观点结合现代生理学等已知的认识对【生理阴阳】进行初浅的剖析,并对【生理阴阳】的实质形态作出相应的理解和判断。
既然在用阴阳观点认识事物的时候,是以同一事物或相关事物为依据的,也就是说用阴阳观点认识人体的时候,阴阳是针对人体生命过程而言的,此时的【阴阳】间的关系就成为了认识人体生理过程中不同形态多范畴的对立或对应关系。金櫃真言论中的阐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夫言人之阴阳】已清楚的告诉我们其所针对的特定事物是人。表明内经中的阐述已经把【阴阳】的变化明确在人的机体范围内。从现代立场看,不能离开人体来认识疾病已是普通常识。由此推理,在中医药中人体生理【阴阳】的变化其认识基础是人体的生理过程而不是别的什么?因为疾病是在人体内发生的,而疾病又是与人体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的。【夫言人之阴阳】也表明古代医者并没有离开人去认识【阴阳】之间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始终围绕人体进行的。
内经在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阐述【阳化气,阴成形】是对阴阳形态的定义,内经素问中语译是【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从现代认识立场判断,力量是一种功能形态,形体是一种物质形态,所以【阳化气,阴成形。】是人体内物质形态与功能形态的阴阳对应;【阳化气,阴成形。】也清楚的表明“阴有形,阳有态”。阴阳是分别代表构成机体的物质结构与功能形态的,也就是将组成人形体的物质结构和相应的功能形态抽象于阴阳中来进行表达的。【阳化气,阴成形】中的【阴阳】是人体物质形态与功能形态的对应,是属于生理过程的论述。古代人将构成人体的的物质结构抽象为阴,与现代将组成机器的螺丝、轴承、齿轮等通称为零件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把人体比喻为一部机器,而构成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就是人体的零件,而不同的零件具有不同的相应功能就是其阳。当然这种比喻不一定是恰当的,但能形象地说明古人用【阴阳】表达人体生理过程物质形态与功能形态对应之间关系的缘由。
据此认为,由阴构成的形体就是人的机体;由阳化生的力量就是机体的功能;也就是说人体由阴构成,人体的功能由阳化生;因此,人体的【阴】涵盖了所有组成机体的物质结构,根据【阴阳】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认识来分析,【阳】就是组成机体的物质结构相应的功能。从现代立场对【阳化气,阴成形。】进行认识,现代已确知人体是由各系统器官组织所构成,而且各系统器官组织都具有相应的功能。由此进行判断,构成人体的【阴】就是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而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就是其相应的阳。这个判断是按照【阳化气,阴成形。】的认识来进行的,既符合此处【阴阳】的本义也符合现代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因此【阳化气,阴成形。】中阴阳的关系,从人体生理范畴讲就是组织结构与其对应的功能形态之间的关系。归结起来讲:从人体生理范畴理解【阴】的实质就是构成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阳】的实质就是机体系统器官组织相应的功能。所以从机体水平讲,阴阳对应的形态是人体宏观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
但内经在金匮真言论中【言人身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认为府是属阳的,似乎使上面的判断偏离了内经的认识而难以立足。但根据内经的阐述【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的认识来分析,言人身藏府中阴阳本身就已经告诉我们是针对藏府而言而并非是针对组织结构与功能形态的对应。这里之所以将府认为属阳的原因一是府为中空的器官,其容积是变化的,从哲学立场将其作为动态变化事物来确定府为阳。二是府的腔道都是与外界相通的如胃、小肠和大肠、胆、膀胱、女子胞等,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除乃至生育都是通过府来进行的,内经中认为藏府互为表里,在表的属阳而定义府为阳的。言人身脏腑中阴阳是根据藏府的形态能否变化或表里位置来认识阴阳的对应,是多范畴应用阴阳观点认识事物的一个方面,并不属于组织结构与功能形态之间的阴阳对应。依据【阳化气、阴成形】的认识来判断,虽然府的容积会产生某些形态变化,但不会化气;基于府由物质构成,有可见的物质形态和相应的功能,从人体生理角度符合【阴在内】和【阴成形】的认识,所以府从人体生理角度应属【阴】的范畴。内经中所讲的头、四支十二节虽然并未明确其为阴,但其具备具体的形态和相应的功能,而且内经中认为【阳实四支】,说明四支有【阳】的存在,存在阳就有其对应的阴,映证四支应是属于阴的。内经中【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所讲六种奇恒之府是藏于阴的,而且与藏的结构是相似的,按照【阴在内】和【阴成形】的认识也属阴的范畴。因此对人体生理范畴【阴】的实质就是构成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阳】的实质就是机体系统器官组织相应的功能的判断理由是成立的。
既然人体生理的【阴】是组成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人体生理的【阳】是系统器官组织相应的功能。所以人体生理过程中【阴阳】间的关系就是人体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形态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由于应用阴阳观点可从多范畴来对同一事物的方方面面进行认识,无疑给探索的叙述带来不便,因为它们都以相同的【阴阳】面孔出现,容易造成混淆。但我们只要按照【阳化气,阴成形】和【外为阳,内为阴。】的认识从生理范畴来进行判断,找出组织结构与功能对应的阴阳亦是不难的。
用【阳化气,阴成形。】的观点来分析【外为阳,内为阴。】这里的外照内经中的本义是指机体的外表面,如果按表里位置关系来认识阴阳的对应,机体的表面应是属阳的;探索认为这里的内外从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来认识应指人体外在的各种变化形态表现。因各种功能的外在形态如运动、劳动的形态和喜、怒、哀、乐的感情形态瞬间即变,符合内经中【阳化气】的认识;而机体的表面组成物质如皮肤、头及五官、四支等是有相对固定形态的,并不会化气,所以是属【阴】的范畴。而且皮肤、头及五官、四支等都具有相应的功能,满足【阴阳】对应关系存在的条件。
既然认为人体中生理范畴的【阴阳】是表达人体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所以内经中的阐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用现代的思维理解就是组织结构过盛时就会抑制功能而产生疾病,功能过盛时就会损伤组织结构而产生疾病,也就是现代中医药学所讲的【阴盛制阳】和【阳盛制阴】。表明中医药学中把人体生理过程中生理【阴阳】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讲得相当清楚。【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不管是【阳病】或者【阴病】都是人体的病。清楚表明了机体生理阴阳之间的制约关系失去平衡会引起机体的疾病,而这种观念形成于生理学产生的两千多年前无疑是一种超时代的认识。至于为什么阴胜会导致阳病或阳胜会导致阴病?只要机体生理阴阳之间的对应关系成立,就可以从现代立场作出明确的回答。将在以后的认识中作出符合现代认识逻辑的理解。
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阐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属于人体生理过程阴阳对应的论述。【阴静阳躁】表明【阴】是相对静止的,【阳】是躁动的,也就是运动的、变化的,是针对人体生理【阴阳】运动形态而言的动静对应;【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内经素问中语译的解释是【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粛杀,阴主收藏】。探索认为从人体生理角度理解还蕴藏着另一层涵义,理解为【阳】的生发,促进【阴】的成长,【阳】功能消失,【阴】也就隐藏了,是对人体生理阴阳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阐述。【阳杀】中“杀”是阳被消灭了之意,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功能消失;【阴藏】中“藏”就是隐藏,按照中医药的理论分析是指阴液的消失,由阴即机体的组织分泌的阴液具有可见的物质形态,按照中医药学的观点属于阴的范畴,所以阴液的消失表明机体已经没有正常的分泌功能了。中医药学判断阴的存亡是观察阴液是否能产生,如果阴液也就是机体组织的分泌物如津液、汗液、唾液、涕、泪等消失说明生理的【阴】即机体系统器官组织已经没有生机,中医药中称为亡阴就是指阴液或称阴气的消失,是意味器官组织的死亡。【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讲的是相互依存的因果关系,就是阴阳中任何一方的消亡,都会导致另一方的同时消亡。也正如生气通天论中【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所述,阴阳中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不能继续存在,清楚表明阴阳是相互依存的。阴阳别论中【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的阐述与【阳杀阴藏】的涵义是一致的,是认为失去阳气时阴气也同时消亡。现代中医药学的“亡阳和亡阴”观念,是对内经中【阳杀阴藏】、【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和【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以及【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观点的总结。从人体生理角度来理解【阳杀阴藏】,就是功能的完全丧失,组织结构失去了赖以维持生命活动进行新陈代谢的能量就意味死亡。【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对人体的组织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依存关系极为重要的论述,也就是阳之无存,阴丧失生机也同时消亡。对此的分析表明抽象和难于理解的人体阴阳,蕴藏着成熟的生理学涵义。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从人体生理范畴理解就是【人体的组织结构是功能产生的依据,机能的外在表现是由组织结构产生的功能支持的】。更为明确的指出了人体生理【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的生理关系。
生气通天论中的【生之本,本于阴阳;】是说生命的根本是基于阴阳的同时存在,具有形体和机能才能生存。表明生命是由于具有【阴】构成的物质形体和【阳】所化生的机能是生命的根本。从现代关于生命的内涵来分析,作为生命存在的特定标志就是具有【新陈代谢】,【阴】的组织结构是新陈代谢进行的物质基础,【阳】表现的机能是新陈代谢产生能量的体现。进一步体现内经中人体生理范畴的【阴阳】是生命的组织结构和相应的功能;其【阴阳】之间的关系就是新陈代谢过程中机体组织结构与功能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现代生物化学的立场来判断,相互依存与制约关系就是机体新陈代谢的自律调节机制。古代没有现代的新陈代谢概念,但古代人体内存在新陈代谢过程,他们能够体验和认识到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不正常现象,从而对其进行分析和认识并得出相应的认识是自然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1 21: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新认识中医药理论中的阴阳-4
张诚敬
4、人体生理阴阳的微观形态
依据前述判断,人体生理范畴【阴】的实质就是构成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阳】的实质就是机体系统器官组织相应的功能。从机体生理范畴初步确定了人体阴阳的实质形态,但从组织结构水平对阴阳的虚实和寒热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识是异常困难的。必须从更深的层次找到阴阳的实质形态,也就是要从细胞层次证明阴阳实质形态的存在,才能实现中医药科学内涵的阐明。内经在金匮真言论中的阐述【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是一种精辟的认识,有助于从细胞层次来认识其阴阳的微观对应形态;【阴中有阴,阳中有阳。】清楚表明阴阳中都隐含着次一级的阴阳对应,如【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是针对人身体部位的阴阳对应来认识【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的;所以内经中认为【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就是讲在人体中可以从多范畴多层次来认识阴阳之间的对应。
【阴中有阴】意味阴是由次一级的阴所构成;【阳中有阳】意味阳是由次一级的阳化生出来的。在该段的结尾中【故人亦应之】是明确指出人也相应的【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从机体组织结构与功能形态的生理关系来衡量,系统器官组织为人体的【阴】,其“阴中之阴”也就是中医药所称的“肝阴、肾阴、心阴、肺阴”等就是构成系统器官组织的次级结构。现代生理学已经清楚,所有系统器官组织都是由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的,由此判断【阴中之阴】即系统器官组织的阴就是细胞。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并不知道系统器官组织是由细胞组成的,不知道并不等于不存在,也无证据证明古代人的系统器官组织不是由细胞构成,所以判断【阴中之阴】是构成机体系统器官组织的细胞是符合逻辑的。从【阴阳】的对应关系来认识,既然系统器官组织是构成人体生理结构的【阴】,与其对应的【阳】就是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细胞为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的“阴中之阴”而与其对应的“阳中之阳”就是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和热量。诚然,古代人也完全不了解【阳】是由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和热量,不了解代谢并不等于不存在代谢过程。所以内经中【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的认识是一个极有价值的论断。古人清楚地知道【阴之所生,本在五味;】就是人体需要食物的滋养。而食物的消化、吸收、转化乃至废物的排泄就自然构成了人体的生理过程。将细胞判断为机体生理范畴的【阴中之阴】、将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和热量判断为机体生理范畴的【阳中之阳】,也基于细胞具有相对独立的物质形态且具有相应的代谢功能,这是一种微观的组织结构与其功能形态之间的阴阳对应;而这种对应依然具备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关系;细胞层次的阴构成了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层次的阳是系统器官组织功能的基础。既符合【阳化气,阴成形。】和【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的认识和满足阴阳关系存在的条件,也与现代生理学的已知认识相勿合。
上述分析证明中医药人体中的【阴阳】具有不同范畴与不同生理层次的实质形态而并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1 21: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新认识中医药理论中的阴阳-5
5、结论
综上所述:从机体水平而言,人体生理范畴【阴】的实质就是构成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阳】的实质就是机体系统器官组织相应的功能。“阴中之阴”就是构成系统器官组织的细胞;“阳中之阳”就是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和热量。人体【阴阳】之间的变化,就是组织结构与机能活动之间的变化;实质上就是人体生理过程中的变化。这样就初步构绘出了内经所阐述的人体生理范畴【阴阳】表达的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初步轮廓。
用上述分析判断的观点理解人体生理范畴【阴阳】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机体的组织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生理关系。机体【组织结构与功能间的协调失去平衡】就是【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时意味机体组织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关系被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表明了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认识是理性的;中医药对病机认识中的【正邪斗争】、【阴阳失调】和【气机失常】是指这些过程中对应双方在相互依存与制约关系中失去平衡,也就是机体的自律调节机制的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现代生物化学在对机体代谢的论述中认为【生物体内新陈代谢虽然错综复杂,但互相配合有条不紊,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这说明机体内有灵敏的调节机制,这种调节机制发生异常,就会引起代谢紊乱而发生疾病】。【阴阳失调】映证了中医药的病机观点与现代生物化学的立场是基本一致的。
人体本是实实在在的生物体,中医药理论不会离开人体来对疾病进行阐述,是探讨中医药理论医学内涵的基本出发点,是基于古代人的机体结构与现代人的机体结构是完全一致的立场来认识的。上述分析判断表明中医药对疾病的认识是围绕人体进行的。内经时代认识的疾病虽然不及用现代科学技术所认识的疾病内容丰富,但其所认识的病理现象都是从人体生理过程的异常现象中获得的,表明人体的生理过程的异常是古代认识疾病与现代认识疾病的共同基础。
对内经中阐述的人体生理范畴的【阴阳】,根据内经中的认识结合现代认识的观点进行分析判断定义后,就将其对人体生理范畴【阴阳】的阐述从抽象的哲学观念中脱颖出来,还了其医学的本来面目。为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初步找到了人体生理依据。
本文仅仅是个人对内经中人体生理范畴【阴阳】的片面理解,不一定是正确的,在引用和摘录内经原文时不乏断章取义的荒谬之处。希望有机会了解本文的人们按照各自的观点去研究和理解人体生理范畴的【阴阳】,不要为本文的观点所误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7 19: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