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舒泰峰/北京、哈尔滨报道
中医药现代化取得的成就还十分有限,只是一个开始
许多人对中医药的认识都经历过一个由怀疑、不解到了解、接受的过程,钱自奋就是其中一位。
196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的钱自奋现在的职务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在毛泽东“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和批示下,1970年正规医科大学西医出身的钱自奋被选派到卫生部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班,从此开始接触中医。
甫一接触,钱就感觉到困难:“那时满脑子都是西医,而中医却讲阴阳、五行、气、血、脏、腑等,我就把这些概念跟西医套,结果发现根本套不上。”私下里,同学之间也有议论,“这都是些什么东西啊!”
后来经过几次临床观摩,钱自奋才开始渐渐地相信中医,“因为它有效,确实治好了患者的病。”
结合自身经历,钱自奋认为,真正了解中医中药需要一个过程,由于许多人对中医药并不了解,因此有一些声音对中医表示质疑也很正常。
这次中医存废之争的发起者张功耀在否定中医药的文章中有过如下论述:中医的延续依靠的是中国的文化基础,而不是科学;中医越是现代化,暴露出来的缺点也就越多。
而在钱自奋看来,围绕这场论争,一个急需探讨的话题正是中医能否以及如何做到现代化和科学化。
所谓中医现代化在学界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陈士奎认为,中医现代化包含三个方面:中医理论的现代化,用现代的科学语言来阐释中医;方法学上的现代化,在传统中医望闻问切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医学的诊断办法;还有中药制作的现代化。
中药的许多成分不能够被清晰地辨认,对人体的副作用也不可知,一直是中医药遭诟病的原因之一。接受采访的几位中医专家都并不讳言中药的缺点。2003年的“龙胆泻肝丸致尿毒症事件”曾沸沸扬扬;2005年,德国一家医院从中国进口了106种中药饮片,经检测不合格的达到32种,其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就占11种;今年8月,英国药物安全机构对进口自中国的“复方芦荟胶囊”进行检测时发现,其中汞含量超过英国准许的最高标准11.7万倍。
不过,钱自奋认为对于中药的一些问题需要区分对待,不排除有些是用法不当而引起的问题。他也认为这确实为中药提出了现代化的课题,比如尽量去除中药的有害成分,以及保持中药的稳定性等。
那么,我国中药现代化的现状如何?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手段能否使传统中药变得更为安全和稳定?记者日前探访了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的中药生产基地。这个厂是国家发改委确立的中药粉针剂生产“全流程自动控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所谓中药粉针剂,是中药注射用无菌粉末的简称。它是出现于水针剂之后的另一种注射剂形态,由于固态的粉针较之于水针而言更为稳定,因此粉针剂被一些专家认为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展方向。
1990年,世界上第一个中药粉针剂——双黄连粉针剂在哈药集团中药二厂问世之后,中药粉针剂很快在全国遍地开花。仅2000年一年,双黄连粉针剂就达到了几亿元的年销售额。
由于粉针剂直接注射进入人体的血液当中,风险度很高,因此生产粉针剂对厂家而言意味着非常高的工艺要求。为此,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研发了世界上第一条采用整线DCS系统(集散控制系统)控制的中药全流程自动化提取生产线。
微机控制熬药过程
10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的二车间,目睹了传统的中草药材是如何通过现代化的生产线变成粉针制剂的全过程。
在进入生产线之前,记者被要求穿上白色的衣帽、戴上鞋套并关闭手机,因为车间里面都装有防爆系统。
整个生产线由煎煮区、浓缩区、药液醇洗室等数个区域组成,场面颇为壮观。煎煮区和浓缩区有管道相连,各有十几个煎煮罐和浓缩罐。这些“罐”完全不符合记者先前的想象,每个都高达数米,罐与罐之间也有管道相接,“每个罐里边都有微机探头”,技术人员介绍。
在整个提取区,记者几乎没有见到一位工作人员。“平时只有维修人员和清洁人员进来,整个流程都由中央控制室的五台微机来控制。”
“传统的中药熬制,每个人熬出来的汤药都不一样,随意性很大。而通过微机控制,什么时候加水、加多少水、温度多高、煎煮和浓缩的时间多长,可以达到非常精确的程度,药效也就有保障。”一位正在操作微机的工作人员说。
采集中药的“指纹”
哈药二厂厂长刘占滨认为,仅有提取环节的现代化是不够的,还有药物原料培植、采集和储存环节以及检验环节。
在原料环节,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的做法是建立国家GAP标准化的原料药材基地,统一培植、统一采集,另外不能将制作注射剂所用的中药原材料放在药农那里,必须建立自己的恒湿、恒温库储存。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立体库体积庞大,高达25米,原料按类别一格一格存放,药品存取也都由微机控制,自动完成。
“立体库处于恒温恒湿状态,这样能够保持原料性能的稳定和不发生霉变。而通过自动存取,可以避免人员进出,使恒温恒湿状态不遭受破坏。”工作人员解释说。
如何保证每一批药品的安全和稳定性?哈药二厂的另一项经验是使用指纹图谱技术对产品进行检测。该厂总工程师王英新告诉记者,诚如一些批评意见所说,由于中药成分极其复杂,目前的确难以将一种药品的所有成分都研究清楚,“但是这并不表示就没有办法来保证药品的安全性。”
所谓中药指纹图谱是指中药药材经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的能够标示其特性的共有峰的图谱。“第一批产品经过验证后是安全的,如果第二批产品的指纹图谱与第一批是一致的,那么第二批产品也就是安全的。”
王介绍,指纹图谱最早是国外生产植物药时使用的一种方法。哈药集团中药二厂自2004年运用此技术,经过几年研究,目前双黄连粉针剂成品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可达99.6%~99.8%以上,高于国家标准的85%。“如果能够广泛运用,中药的稳定性是可以保证的。”
中药变成袋泡茶
王英新对中药的现代化抱有坚定的信心,他说即使在中药成分的辨别方面,中药界也在取得进步。“像丹参粉针,国家相关规定要求检测出药品20%的有效成分,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是检测出50%的有效成分,而下一步目标是希望将这一比例提高到80%。”
对于一些难以辨认的成分,王英新说还可以通过相应的科学手段来去除,“比如一些不溶性微粒,采取分子过滤技术,可以将一些比较大的颗粒直接过滤掉。”
据了解,除哈药集团中药二厂之外,还有一些企业也进行了中药现代化的尝试。1994年,天津天士力集团首创复方丹参滴丸,滴丸剂型诞生。这种剂型使药物有效成分呈分子状态直接分散于基质中(传统中药有效成分多储存于植物细胞中),进入体内可迅速释放,克服了传统中药起效慢、药效低的不足。
“除了一些成分难以确定之外,中药还存在一些很实际的问题,如剂型比较麻烦,要煎、要熬,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很难有时间来做,另外,中药也不便携带,吃起来较苦。”钱自奋说。
为此,钱自奋也对中药的现代化做过一些尝试。他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用现代科技把中草药磨成极细的粉末,细到几乎能破碎大多数细胞壁,然后用沸水浸泡。由于扩大了接触面,细胞内的有效成分很容易溶入药液内。
“这样不仅提高了利用率,而且节省了煎药时间。同时可以将药品制作成袋泡茶的形式便于携带。”
“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药的发展,从传统的丸散膏丹到片剂、胶囊,到水针剂再到粉针剂,这就是一个中药现代化的过程。”王英新说。
提高中药生产的准入门槛
规范生产需要现代科学手段,也需要资金投入。哈药二厂的中药粉针剂生产“全流程自动控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一条生产线的投资是1.2亿,原材料存放立体库的一次性投入为5000万,另外药材培植基地陆续投入了两三千万,加起来就是两个亿。
中药生产的准入门槛正在提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0月12日披露,已全面启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计划到2010年制定出500项中医药标准。其中有50项国家标准,3至5项以中国为主确定的国际标准,20项国际行业组织标准。如果严格施行这一标准,许多难以达标的企业将被挡在中药生产的门外。
在采访过程中,刘占滨多次向记者强调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问题,“中药的存在已经几千年了,但是它的现代化最多不过几十年,目前这方面的成果确实有限,但是我们应该有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它。再过几十年一百年,你再看中药会怎么样!”
据统计,“十五”期间,共有14个省建立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另有18项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03年,由陈可冀、李连达两位院士领衔、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集体研究完成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自1984年国家始颁科技进步奖以来,中医药学界第一次获此殊荣。
中药现代化并不等于西药化
刘占滨认为,中药的现代化并不等于西药化,“成分的辨认仍然要做,但不会将每个成分都进行提纯,那样就不叫中药了。现代化了的中药仍然是复合成分,它与西药不是一个系统,也不应该用西药的标准来衡量中药。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呼吁全社会大力支持中医中药的发展”。
与中药现代化的直观可验相比,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显得难以衡量,也更乏善可陈。这也成为中医被攻击的一个靶子。张功耀就在文章中指出,中医的许多术语无法用科学语言来解释,比如对于“气”的概念,他提出:“‘气’也是可以‘补’的吗?‘补气’究竟是补什么?估计中医永远都不可能把它表达成可被无歧义交流的日常语言。”
钱自奋承认中医理论的科学化阐释目前还很欠缺,但是他认为不能因为目前尚不能很好的解释而因噎废食,
继而全部抛弃,而是应该加大力度去研究它。他也谈到“气”的概念,“‘气’实际上等于我们现在术语所说的‘能量’,‘能量’可以补充,‘气’当然也可以补充。”
事实上,对于中医如何现代化和科学化,医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是将中医作为单独的体系,纯粹从传统中生发出现代化之路,还是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哪一条道路是正途目前仍然没有定论。
不过,自上个世纪毛泽东呼吁西医学习中医以来,中西医结合渐成中国医学界的主流。陈士奎教授告诉记者,现在国内医院的中医科基本上都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
这一点同样遭到中医取缔派的诟病。张功耀就在文章中说,中医的科学化实际上就是中医西医化,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不伦不类”。
钱自奋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在临床上我们虽然也使用西医的化验等办法,但仍然是用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中医的精髓并没有被丢弃。”在钱看来,中西医各有长处,不能偏废,“中医善于调理,对一些西医没有办法的慢性病,功能性的疾病比如神经衰弱、失眠等都有很好的疗效。”陈士奎承认中医现代化取得的成就十分有限,“可以说只是一个开始,
今后还要经过一条披荆斩棘之路。但不管怎样,总不能将它一棍子打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