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508|回复: 0

传统中医,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7 12: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百年来,由于受到西方科学主义的冲击,中医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但从根本上来说,中医的危机是文化的危机。中医药文化研究就是要重新找回中医自己表达的"语言",自己生存的固有环境,从而给中医发展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优良土壤。目前,加强中医药的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中医药文化研究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特征,其不仅能促进中医药学术的发展,而且对地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中医在现代社会遇到的问题

一名老中医呼吁:"中医根本不必模仿西医诊断技术及医药生产标准,而要回归传统。"中医"经典"诊断是否真能如老中医所愿,为身陷艰境的"东方杏林"带来一抹绿色?

中医日渐沦为西医的配角?

中医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治疗法则讲究的是天地平衡、综合调理。与西医相比,中医更讲究人体的整体治疗,而且中药对人体的副作用很小,对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是现代的西医所不及的。

一些坚持中医治疗的大夫经常遭到患者的质疑:"你检查都没做,怎么知道我生了什么病?不知道我生了什么病,又谈什么对症下药呢?"因此,在现代化的今天,人们看看西药的说明书就给自己"开药"了,服用西药方便而且见效更快,古老的中医在中国日渐沦为现代西医的"配角"。

确实,在西医学盛行的时下,中医因为没有先进的生化、影像检查仪器,没有西医学严谨的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医生理论,因此被一些人认为是过时的,甚至是不科学的。在一些人眼中,中医大夫不使用检查仪器就是在乱治病,而医院里摆满先进的仪器才是正规的医院,这些看法恰恰让现在许多中医学者丢掉了"望闻问切"的绝技。

去年年底,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对全省中医院进行的中医特色的调查发现,不少中医接诊后先开检验单,完全依赖西医设备做诊断;有的门诊用中医方法,住了院就完全用西医手段治疗;传统有效的中医特色诊疗手段得不到充分的临床应用和创新;中药使用比例下降;群众对中医院的信任程度降低等。

现在中医为了迎合现代化的标准,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已经走了许多弯路。河北省保定市卫生局局长杨金凌说,这几年,一说加强中医院力量,各地方政府、各中医院不是改扩建病房楼,就是购置彩超、CT、电子胃镜等医疗设备,钱花了不少,中医药技术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原有的中医药诊疗手段反倒用得越来越少了。

"用西医的的学术眼光看中医,中医就彻底完了"

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教授刘方感叹地说:"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不相信中医几千年来通过临床在几亿人身上的实践成果,只是信任在小老鼠等动物身上的实验结果,因此,强调用现代的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实际上就是用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用西医的的学术看中医,中医就彻底完了!"

据美国《财富》2004年3月克里夫顿·利夫的文章记载,美国人花了33年时间,耗资2000亿美元研究肿瘤的防治,发表了156篇论文,在果蝇、小鼠、蛆虫、身上筛选出大量抗癌药物的先导化合物,而这些能治小鼠等动物模型身上一种移植癌的药物,大多治不了实际癌症患者的癌。其成绩是从癌症确诊以后存活5年及5年以上的美国人,由占癌症患者总数的50%转化为63%,这主要是临床早发现和早干预的结果。为此,美国人不得不反思,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必须从理念上加以调整,学习中国的人与自然和谐与个体化诊疗这两个重要的内容。

谈到中药用药标准的问题时,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的刘力红教授告诉记者,中药是天地给的,随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因产地不同而不同,甚至在不同的地方就医用药量也都不同。对于中药而言,用药量必须依据药的产地、气候、患者具体情况等方面因素而定,因此,不能把西药的那套标准照搬到中药上来。

中医发展要避免"有学无科,研究与生产脱节"

中医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但随着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冲击,现在许多人忽视甚至拒绝传统的东西,而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持,中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许多中医学院在招生的时候降低录取标准,委曲求全,而进入中医的学生以此为跳板,中医高等教育日益萎缩。

中医学并不像西医学那样分各门学科,在中医学院成立的初期,中医学却根据西医学那样把中医分门别类,设立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等一些西医学的学科,而这些学科在中医学角度根本无法解释。中医理论包括医学理论和哲学理论两个部分,其中医学理论居主体地位,包括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等;阴阳五行等所构成的哲学理论部分,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

刘力红说,每年慕名到广西中医学院学习中医的外国人很多,老外们都想学到纯正的中医,但是许多来到中国学习中医的外国人认为,学中医,第一年到中国学,第二年就不要在中国学了,因为中国医学已经西化了。

在目前中西医结合的大形势下,大多数中医医疗机构在遇到临床问题时,首先并不是真正考虑用中医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而是以整套的西医治疗,这导致了中医临床阵地的高度萎缩及中医的日渐衰落。

刘方告诉记者:"成立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就是要打定"经典"这个牌子,把老祖宗的经典中医学继承下来。去好好学习中医的精髓。在中医学上,继承与发展提高两者间,继承占首位,原有的中医学理论我们都没有继承好,谈何发展。"

刘方还说,在中医学院学习的大学生们在大学以前接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就很少,中医知识就更少,因此在大学里面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难以接受,而在大学里学习中医又加入这么多西医学的学科,要在培养出纯中医学的学生就很困难,要改变中医学的现状,首先就要对中医学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经典中医的教材要被足够的重视起来。

专家称,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不能从单纯的经济角度考虑,应让中医重拾传统,回到"经典"中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到中医现在的颓境。


不仅是中医之痛

1879年,国学大师俞樾(号曲园,是章太炎、吴昌硕的老师)发表了惊世骇俗的《废医论》,旗帜鲜明地主张"废除中医"。随后,一批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包括孙中山、胡适、梁启超、严复等人的"废医"主张,更是言辞激烈,事隔近百年,杀伤力仍在。严复认为中医缺乏实际观察和逻辑推理,将中医药归为风水、星相算命一类的方术;陈独秀说:"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梁漱溟认为,中医只是"手艺","没有客观的凭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对中医中药的讽刺更是影响深广--"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就连曾因病受中医惠泽的胡适也说:"回头想想我们家里的阴阳五行的'国医学',在这个科学的医学史上能够占一个什么地位。"

民国时期有一场更大规模的中医抗争运动。1929年,国民党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在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刘瑞恒的主持下,提出了"废止中医案",最终因受到社会强烈抵制而未果。 "妓女、吸毒和中医问题都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曾在民国倡导"废除中医"的余云岫,在当了政协委员之后,把中医和妓女、吸毒等问题相提并论。

这些在今天听起来仍嫌刺耳的极端之论,诞生于"天朝大国"快速坠落时强烈的危机感: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必须"脱胎换骨",兴西学,弃旧学。到五四运动时期,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更加汹涌。就在这些意图建立"新世界"、断然弃绝旧文化的声浪中,基于文化自信的民族自信也悄然失落。

传统文化作为中医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受到削弱,中医与自身的传统断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中医存废困境,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要拯救中医,先要拯救传统文化。长期关注中医药发展战略的科技部专家贾谦认为,是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教育使中医质量下降,是近百年来对西方文化的几乎全盘接受让中医学元气大伤。而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说,对于中医的误解源于整个世界传统文化的衰弱,在经济全球化的强烈冲击下,这已不仅仅是中医之痛。

中医危机是文化危机

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而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学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中能够自然地得以普及。古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走卒贩隶,各个阶层或多或少都能知医识药,由儒从医者、由官业医者更是不胜枚举。"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一方面形象地道出了具有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人学习中医相对容易之现象,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一个时期甚至面临被取缔、被消灭的境地。从历史环境中看,中医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医成了"失语的中医",丧失了自己的本体地位。

从现实的情况看,离开了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终究难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即使一时出名,也后劲不足)。中药也难以保持和发展道地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与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包括中医药文化产品也难以形成良好持久的市场氛围。离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文化研究既担负着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也担负着推动医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

本来,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是最有资格也是最应该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方。但是,现代中医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中医院校一版又一版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也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主干课程---医古文,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在中医师职称考试中也已被取消,而换成能与西方科学接轨的现代语言工具--英语。其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更只是作为中医院校可有可无的选修课。

怎样看待中医?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中医?首先,中医是不是科学,不同于西医的"还原论",中医是复杂性科学。

"否定中医"论者的"常规武器"是:中医药不是科学,充其量是一种经验,而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而西医是"科学",讲究证据支持,经得起推敲。

那么,中医药究竟是不是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认为,中医药是科学,但不同于西医的"还原论",而是复杂性科学。

朱清时长期从事西方科学研究,但对中医药一直很有兴趣。他在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做的《用现代科学观看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报告,给与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20世纪后期诞生的复杂性科学,使现代科学的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启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的科学性的大门。"他说。

人类研究事物有"还原论"和"整体观"两种不同而互补的方法。"还原论"方法,是把系统分解成更简单的组成部分,研究其性质,据此再用形式逻辑推知其整体状态。"整体观"方法,是把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整体状态及其随时间和各种情况变化而发生的变化。科学在过去几百年中的大发展,主要使用还原论方法,现在自然界各种简单系统的规律已大致清楚。当科学转向研究真实世界的复杂系统本身,才发现许多复杂系统无法用统计的方法简单处理,还原论方法面临局限,科学开始重视整体观。

西医研究人体是用还原论方法,找出并消除病源,使人体恢复正常,属对抗疗法。中医则是整体观方法,认为人各种功能必须协调和平衡,治病在于调整机体的平衡。西医注重实体,中医注重关系。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其实是用来描述人体复杂系统的基本形态以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的。"从这一角度讲,对此进行研究就成为复杂性科学。很可惜,许多人将这些东西看成是算命的东西。"

西医的优势,在于工业革命后得到了现代科学的支持。中医的问题,在于没有与现代科学结合,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古朴的经验状态。但是,这些经验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反复实践证明了的,是科学,但这种科学是复杂性系统内的科学。

比如牙痛,西医认为是细菌感染,实验室诊断可见病原微生物,用消炎药可以治好。中医讲则是"上火",用中草药、针灸等也能治好。因为通过检查看到病原体,西医的"科学性"就容易得到认可。但是没有检测手段可证明牙痛是上火,于是中医的"科学性"就容易被怀疑。

"实际上,中医的科学性是复杂体系的范畴,不能用简单的西医方法去界定,条件还不够成熟。" 朱清时说,英国《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博士曾表示,目前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局限在局部细节上,尚没有从整个生命系统角度去研究,未来应当上升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

近代名人为何否中医?这源于"西化"思潮下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否定中医"论者攻击中医药时,往往拿严复、鲁迅等近代文化名人"批判中医药"的事情为例。那么,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中国中医科学院罗卫芳博士介绍,在上世纪前期,情况确实如此。其实,这一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现象,更多源于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说,尤其1860年鸦片战争后,面对欧美资本主义的强势入侵,昔日的天朝大国迅速衰落。日本这一西方化的成功范例,更是通过甲午战争刺痛国人: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必须"脱胎换骨",学习西方。

于是,许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走上"西化"之路,对中国传统文化抱着激烈批判与厌弃的态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弘扬"民主"和"科学"的同时,掀起了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许多现在看来过激的言行,就在这种"西化"思潮的背景下产生。

"中医是医学,更是文化,它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征。"柳长华说,"因此,中医不可避免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批判对象,背后则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使然。"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功不可没,但也要看到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创。"罗卫芳表示,从民国时期的余云岫"废止中医案"、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药走过"弯路",到目前的"取消中医"签名。可以看出,那时形成的将西方"文化和科学"作为唯一准绳衡量一切的思维模式,不时在中医药的发展中投下它的阴影。

"'否定中医'论的本质,是反传统。"柳长华说,而屡屡发生的根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西学东渐至今,中医生存的文化土壤贫瘠了,"这值得我们深思"。

西医能取代中医吗?

中医和西医是联手的"朋友",不是谁取代谁的"敌人"。"否定中医"论者认为西医完全可以取代中医,应当取消中医。那么,在西方医学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传统医学真是可有可无的吗?

"西医不可能取代中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院士说,中医药有几千年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古典医书1万册左右,有效医方很多,号称"十万锦方",常用中药1万多种,在我国卫生保健方面作用巨大,"几代人都研究不完"。即使西医发展至今占据医学的主导地位,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病都有办法,而中医药学恰恰在很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中医药学比较强调宏观和整体,西医强调微观和局部,"两个互相取长补短,可以更全面"。

例如,治疗冠心病的介入疗法,目前冠脉球囊扩张和安装支架非常普及时髦,但治疗后过了半年一年,相当一部分病人冠脉又再狭窄,所以要预防再狭窄。我们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再用活血化瘀中药,会取得好的疗效。经过安贞医院、同仁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明加用中药后,可以减少一半的再狭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的中医和单纯的西医都好。"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很多。"

"互补的特性本应让中医和西医成为联手的'朋友',服务于人类健康,而不是谁击败谁、谁取代谁的'敌人'。"陈可冀说,然而,当前在某种程度上,中西医之间存在着对立的情绪,缺少"应有的宽容",这"极不正常"。

随着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 心理 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化,西方医学界正在反思自身的不足。中医也应有"自省"的精神,比如,在中医药"疗效"、"安全"性评价方面,推进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等。"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陈可冀说。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190多个会员国间广泛磋商的基础上,首次制定了全球《传统医学战略》,指出"传统医学是重要的卫生保健资源",将"帮助会员国制定和实施国家传统医学(补充和替代医学)政策和规划,酌情将其纳入国家卫生保健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传统医学正得到广泛应用,并对卫生系统和经济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非洲、亚洲和拉美,由于传统医学的可负担性和可获得性,人们广泛使用。在许多发达国家,基于人们对对抗疗法及化学药品副作用的担心,以及在对付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方面,补充和替代医学比之对抗疗法的优势,前者越来越普及。

世界卫生组织在大量调研中显然觉察到了对待传统医学的错误态度,在《传统医学战略》中专门强调,对传统医学"盲目的热情"和"无知的怀疑"都不可取。

"'取消中医'论与我国的国情、民意不相容,与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相背离,自然受到绝大多数国人的反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表示,这也从反面提醒我们,保持好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并发扬光大,在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和谐社会构建方面,提高中医药的贡献率。

中医药文化研究应提速

我们并不反对用现代科学手段、西医标准来研究中医药,作为一种研究途径,应该承认其研究价值。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目前却是文化研究越来越萎缩,甚至很多人主张中医学的文化因素恰恰是落后的、迷信的、应该抛弃的东西,于是现代科技手段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甚至惟一手段。而实际上,中医具有较其他医学更为浓厚的文化属性。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换句话说,生命是医学的本体,所以生命文化就是医学的元文化。中医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如中医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和存在方式;中医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由心神调控的心与身同构、同序的小生命系统和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系统。中医比现代医学更能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将中医看成是一门生命科学,倒不如将中医看成是一种生命文化。因此,从生命文化的角度来说,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也是迫切和必要的。

中医要发展,首先要搞清中医的历史文化,也就是从它形成、发展的文化背景诸因素上去作全面的考察。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重新找回中医自己表达的"语言",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给中医发展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优良土壤,或提供中医发展所应需要的营养成分。

中医药文化研究内容广泛

中医药文化研究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征。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医药学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中医药的语言文献、中医药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文化功能、人文精神、医德规范,中医药学区别于其他医学的文化特征,中医药学发生发展的总体规律,中医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历代名医的生平风范、医家学术思想形成的条件及传承等等。此外,中医药文化研究还应该包括地域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企业(包括中药厂、中医院)文化、中医药校园文化的研究。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医药文化学)由以下子学科构成:中医哲学、中医史学、中医文献学、中医语言文字学(医古文)。还包括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如中医伦理学、中医人类学、中医心理学、中医生态学、中医环境学等等。


在这些子学科中,中医哲学无疑是中医文化学的核心。哲学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的学问,中医哲学就是中医学的世界观、生命观、方法论、价值论。具体地说中医哲学包括中医本体论、中医方法论、中医伦理学、中医价值论等。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中医哲学不仅与易、儒、道、佛哲学有相同的共性,而且还有与易、儒、道、佛哲学不同的个性。当代中医学大家邓铁涛教授在为《中医哲学基础》作书评时说:"哲学是科学之母,与各门自然科学的关系都很密切。世界观、思维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指针与工具。但对中医而言,还不仅于此。中医的理论、概念从传统文化中引申而来,不了解其本源,难于准确把握其实质;有关理论、概念进入医学领域后,又适应人体科学的特点,赋予了特定的医学内涵,不辨析其流变,又不免误解中医为"玄虚"。所以,中医哲学的整理与研究,实在很有必要。对学生而言,了解这些源流与异同,也对学习中医有很大帮助。"

促进地域中医药文化发展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不仅能促进中医药学术的发展,而且也必将促进地域中医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中医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而提高本地区的知名度,带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进步。

地域中医药文化是该地区宝贵的资源财富。在中国古代,由于交通的不便,再加上气候、地理等诸因素的影响,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医药文化。如绵延千余年至今而不衰的新安医学、上古名医岐伯故里的庆阳医学、在中医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孟河医学、具有南国特色的岭南医学等等。地域中医药文化是与当地的名医文化密不可分的。如庆阳的岐伯、南阳的张仲景、亳州的华佗、耀县的孙思邈、新安的汪机、蕲春的李时珍、玉田的王清任等,这些名医无疑成为当地的名片,给当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中医药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需要。企业的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品牌。如通过对久负盛名的同仁堂、胡庆余堂等企业文化研究,为医药企业文化提供借鉴,能够形成良好医药行业规范,并对企业持久健康运行提供文化支持等等。从经济、文化、思想、历史渊源等不同角度,考察研究地域医药文化,探求地域中医药文化形成的原因,必将极大地促进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目前,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相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潮流中,中医药文化一定会展现它充满魅力和生命力的光彩。

背景知识:中西医结合

"手术还是针灸?抗生素还是草药?双管齐下更好。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把古老的医药和新科技结合起来治疗从感冒到心脏病的一切疾病。"1996年9月的《生活杂志》如是说。古老的疗法也称为另类疗法,包括按摩脊柱疗法,物理疗法,顺势疗法和中医疗法,如针灸,推拿和传统中药(TCM)。随著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对这些另类疗法的接触与认识越来越多。政府管理部门与医疗专业人员也更重视,所作的研究也更多。1980年世界健康组织公布了43种可被针灸有效治疗的病征。1993年的研究发现三分之一的美国人曾用过另类疗法。西方技术在治疗外伤和细菌感染方面效果更明显,而古老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如气喘方面更为成功。古老医药和新科技的结合为向往健康生活的人们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方案。

传统中医(TCM)在亚洲巳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因此,世界上65%-85%的保健服务被列为"传统医药"也就不足为奇了。传统中医背后的哲学是从诊断,治疗到保养的机能整体性保健。传统中医致力于人体器官功能再造。通过调节人体器官功能的平衡,激活与增强人体自然免疫系统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多年来,超过5000多种中草药根据其成份被分门别类,25000种配方被发明,提炼,用于对付各种感染和疾病。这些配方是中草药的具体组合,它们当中的大多数在几千年前就被发现了。经验证明这些组合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复杂的,因为有些草药会抵销另一些草药的功效,或者很多草药需要别的草药作为催化剂。大部分的亚洲人对这些草本配方的治疗功力从不怀疑。只是对于如何根据不同的个体,结合综合征状对征下药感到困难。传统中医针对被治疗的个体开立处方,而西医的预防与治疗则是基于对一组人所作试验的结果。在过去,传统中医的功效主要取决于开立,管理处方的医生。这些医生利用其所有的资源,开列一道特别的处方。人体生理学,病理学,病源学,血液,体液,侧突通道以及综合征状的变异,所有这些都与疾病的物理表征息息相关。医生们则根据阴阳,五行,脏腑辩证论治的理论对这些物理表征进行剖析解读。

多年来中国政府在使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作出了很大的努力。结果,现在的专业人员既研究传统中医,又研究现代西医,以探索中医的发展。西方科学被用于分析草药的功能及对各种病征的治疗。传统中医与西方科学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正在被研究其潜在的协同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22: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