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keo5203344

周述炎老师语音讲堂之按摩说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3 21: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又称痛点为“阿是穴”。
阿是阿是,这里就是,不用另寻,此处就治。
分析阿是穴,区别对待不同的阿是穴,是按摩的一大类型。
顶起此帖。
 楼主| 发表于 2007/7/4 18: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整理老师资料时打上的文章,现在从新修改过,希望错字减少了。
发表于 2015/5/28 21: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
发表于 2015/11/13 19: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很受启发!
发表于 2015/12/22 21: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受益了,谢谢老师!
发表于 2022/2/9 16: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按摩治病大多带有一定的疼痛。成都黄万香氏所传道家按摩,更专以痛反应点作为治疗重点。很多病人痛得哇哇大叫,泪水横流,竟然坚持治疗下去,实因其疗效非凡,痛苦过后即是巨大的痛快。
        一说到痛,除了骨折病人能忍痛接受按摩治疗外,很多人畏之如虎,殊不知痛是上天赐给人的保护神。如果生了病而不知道痛,很多病就会使人致死不悟。更重要的是:很多反应痛点一能提示治病的刺激点,二能提示潜在病变之处;痛还能提示病的转归,痛加病加,痛减病减,若是病重而不知痛,往往是不治之症。痛对人体真是功不可没。按摩治内、外、妇、儿各科疾病都疗效非凡,很多病舍按摩根本无法治疗。病人不知,一般医生对按摩也缺乏了解,因畏痛而失去治疗机会者,比比皆是,令人殊感痛惜。一般按摩两三次后,痛即减轻,病人就能适应了,并能尝到忍痛的甜头。对此医生应向病人作耐心的解释。
        痛得方式多种多样,了解不同类型的痛对认识病机、知道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就个人所得条述如下,希望能有益于推进人们对痛宰按摩中作用的探讨。
一、痛得发生与按摩的关系[/center]

        痛的发生与按摩有三种关系:一是按摩治疗前即有的原发痛,为疾病或外伤等所致。二是按摩过程中产生的痛,这种痛不是用蛮力刺激病人所致,而是身体发生病变以后产生了痛反应点,受外力刺激以后表现出的痛,称为反应痛。如果一定的外力不是刺激在痛反应点上就不痛,一般称反应痛为压痛,但有时痛要在旋转或提捏时才明显,故称反应痛为宜。痛反应点只是病理反应点的一部分,有的反应点上按之舒适,有的又痛又舒适,有的脉搏跳动剧烈……;有的反应点内有病理改变,医生可通过触感辨别出来,而病人的感受却不明显,这些治病时均不容忽略,都对治病有明显的作用。另一方面痛反应点反应的病理变化甚为广泛,不仅限于痛症,如失眠、头晕、咳喘、心悸等很多病都无原发痛存在,而有反应痛。反应痛得剧烈程度又随病情和体质的差异而差别很大。原发痛对疾病的存在有提示作用,而初学者治病却主要靠反应痛点。三是按摩后新增之痛,称为术后痛。按摩后原发痛一般都减轻,甚至消失,反应痛放手即无。术后痛多表现为按摩后新出现一些治疗点上的浅层肌肤痛,多为合理损伤所致。一些病人肌肤板结,必须松解肌肤使气血畅通,就难免造成一些损伤;有的病人病位甚深,要疏通深部气血,又难免损伤浅部组织,治疗时就只有两害相较取其轻了。也有手法失当造成医源性损伤的,表现为原病不减或虽减而新增之痛甚剧,更甚者造成血肿、骨折甚至死亡,故医生真不可不慎。
        另有初学者未练出柔劲,力量的质地生硬,一出手就给病人一种生硬干辣难受的痛感,这不能完全算反应痛,又还容易造成术后痛和皮下出血,这是由于按摩者的动作没有做到松静自然,使了拙劲;另一方面,力量的产生受意识支配,而功力更有潜意识参与其中,根据我观察体会,性格固执者力多生硬,性格懦弱者力多松软,所以要求医生去掉争凶斗狠之意,以中和之心对人、对病,浑身自然是一团中和之气,产生的力才是柔力。中和指人的情绪不偏执,喜怒哀乐处理的恰如其分。柔劲给人一种柔和之感,而且穿透性强,抚摸一下力量即可深入骨髓。柔劲是潜意识力与体力的合力,显意识较难影响其质量,属狭义内功范畴,气功是纯意念功,属广义内功范畴。柔劲是长期修养锻炼的结果,与用力的轻重缓急无关,若非亲自体验,难以用语言表达。功力的柔和与生硬,渗透与浮浅,冷热气的随缘发生等(缘:遇合的因素)形成了力的质量差异,给病人的感受截然不同,疗效也判若天渊。
        从上述可知,痛的发生与按摩之间主要有三种情况,即:未按已痛的原发痛,按之方痛的反应痛和按后新增的术后痛。按摩中痛感受的生硬、松软或柔和,则与力的质量有关。
二、痛与病位的关系[/center]


        原发痛是人体发生疾病的重要信号,又可提示病位,如牙痛病位多在牙,腹痛病位多在腹。但原发痛往往表现为一种漫痛,对具体的发病点提示得并不准确,如阑尾炎初起往往表现为胃痛,腰椎病表现为腿痛,这属于假象原发痛,表现为自觉痛处按压并不痛,医生还可摸出假象原发痛点内没有病理改变。假象原发痛病非没有病,只不过是痛在此而病在彼,发现这种情况,医生应提高警惕,穷追不舍,直至挖出元凶。如1991年10月治一小腿转筋的病人,小腿部按之不痛,肌肉无痉挛结块,于是循腰腹触诊,在腹部发现二肿块已4厘米大,经西医确诊为肠癌,半年后即去世。腿转筋是癌块影响到股神经所致。西医称假象原发痛为反射痛,不少著作都没有指出假象原发痛按之不痛的特点。若是在自觉痛处按之更痛,触之有病理改变,则是真原发痛点,为病位所在,这是原发痛与按之方痛的反应痛重合在一起了。医生经验丰富以后还能触摸出病位内是发炎、积液、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热壅、化脓等等,对确诊病位很有帮助。不过好多病的发病处是触摸不到的,如心、肺、脑等处,要确诊还得与现代检测手段结合。有好些病病位广泛,其原发痛与反应痛的范围比较宽,如风湿、流注(西医称为脓血症,变现为走窜性、多发性化脓疮)等,病位就不局限于一点了。
        原发痛有真假之别,且提示的病位有广狭之异;反应痛提示的病位则有远近之分。远反应痛点距离病位远,如在小腿阑尾穴有明显反应痛提示患阑尾炎。瑞典的赫迪•玛萨弗雷特女士可以通过脚部病理反应点诊断出输尿管结石的位置。其它如耳穴,第二掌骨侧全息穴都以压痛点作为诊断治疗的重点,均属远反应痛范畴。近反应痛点距病位近,多为疾病的病根所在,又可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与原发痛重合,就痛上加痛,是易知的病根;二是造成假原发痛的根源,是较难知的病根;三是潜在病变之处,是难知的病根,医生可据此预测出将发生的病变,如我可预测出一两天后才出现的感冒症状。有些不以痛为表现形式的病,若在病位处按摩也多有近反应痛。近反应痛也可与其它症状结合起来判断疾病,如小结胸证,心下痞满,自觉不痛,按之则痛;是压痛与痞满结合来判断病;慢性腹泻,若小肠部有压痛是湿阻中焦,若喜按不痛,多为脾肾阳虚。远反应痛为信息感应所致,近反应痛为病理改变所致。近反应痛点内的病理变化可以从触感上分别出来。远反应痛点内的病理感应变化甚不明显,初学者很难掌握。要通过反应痛来判断疾病及其位置,必须学好经络学、解剖学、全息学等,并练出敏锐的触感,全面分析,才能运用自如。
        很多病还有更深一层的病位,。比如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可以产生很多症状。一般人找到了发生病变的脏腑,便以为找到了病根,其实脏腑的病变多与管理本部位的脑神经或脊神经受压有关。神经的病变除本身受到压迫外,又可能与供血的血管受压、神经缺乏血液滋养有关。神经的受压或失养又能引起内分泌失调,或引起免疫功能低下,再导致感染,引起的病变就多部胜举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翳风,天容穴内软组织肿胀(包括肌肉、筋膜、骨膜、血管、扁桃的无菌炎症)极易压迫脑神经,引起多种内脏疾患,如肺炎、肾炎等;又可压迫颈内动脉,导致头昏眼花、顽固头痛,甚至瘫痪,此处反应痛虽甚剧烈,却是解除众多疾病的机关,如若缺乏功力,也难以疏通此处的壅塞。这种反应痛点是病根中的病根,与疾病的症状之间的关系就间接又间接了。上述脑神经中,最主要的一条是迷走神经,直接从大脑中分出,从耳下,经气管两侧入腹,与记住两边分出的脊神经共同控制内脏的功能活动,如果脑、脊两系神经传导通路同时受阻,往往发生很多严重的疑难病变。脊柱上的病变则往往是由脊柱炎症、错位,或周围软组织病变压迫脊神经所致。有的脊柱病变与症状之间很难用神经学说解释,用经络学说则很好解释,所以中西医理论必须融会贯通。在上述脑、脊神经的病变部位上,有的有原发痛,有的有反应痛,有的则不痛,即使有痛反应(包括原发痛与反应痛)存在,一般人也往往认为仅是局部病变,很少把这些病变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的病变挂上钩。对那些没有痛反应得病变部位,被病人和医生忽略的就更多了,只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才能凭触感发现这些无痛的病变部位。这些影响脑、脊神经,督脉的病变,即使有痛反应,很多都不严重,却往往是很多严重疾病的病根。按摩治疗危重、疑难之症,从这些影响脑、脊神经,督脉的病变部位入手,往往收到捷效。如我治心脏病、肾炎,往往在颈、胸椎上找到突破口,而取得成功。又如痛风,脚部红肿热痛,反复走窜发作,轻触之则痛不可忍,是尿酸沉积在脚部所致,深一层的病因是肾脏排泄尿酸的功能差,再深一层的原因多是胸椎病变压迫了调控肾脏的神经所致。但往往发生病变的胸椎非但没有原发痛,就是反应痛也很轻,而调治病变胸椎后,疗效非常明显。
        总之,痛虽对病位有提示作用,但原发痛提示病位有真假之分,按之更痛是真原发痛,为病位所在;按之不痛,是假原发痛,当进一步查找病位。反应痛提示病位有远近之别,远反应痛距病位远,为病理信息感应所致,痛点内感应性病理变化甚微,初学者仅能据病人痛感察之,其对病位的提示要根据经络学、解剖学、全息学来判断。近反应痛点位病位所在,较易扪出痛点内的病理变化,可以与原发痛或其它症状结合以帮助判断疾病。有的反应痛点(如脊柱上的反应点)从深一层病位来说是近反应痛点,从浅一层病位来看就是远反应痛点了。还有的深层次病位上没有痛反应,所以痛的地方未必就是病位,如假象原发痛处;不痛的地方未必不是病位,如一些脊椎病。一般来说把原发痛、反应痛、触感结合起来判断病位,较为可靠。本节后半部兼及天容穴区和脊柱在深层次病位中的重要性以及脑、脊两系神经同时受阻,发生严重疾病的认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三、痛与病因的关系[/center]

        痛的位置提示病位,痛得程度一般可提示疾病的轻重,痛得形态则可提示病因。原发痛得形态,前人已有论述,一般说来红肿痛、灼痛为热,冷痛为寒,游走痛为风,重痛为湿,刺痛为瘀。反应痛的形态据个人体会有如下几种:提捏之痛为热;按之医者觉病人肌肤冷或有收缩感的痛为寒;肌肤板厚或旋转拨痛甚者为湿;微有漫肿之痠痛属风;按之指下有气胀感之胀痛为气滞,气滞甚者又可按之热痛、灼痛,“气有余便是火”也;摩之肌肤木涩,揉擦之呈刺痛、掣痛者为瘀;摩之皮下如有痰涎状,旋转揉拨痛甚者多为痰;肌肤松软,喜按微痛或不痛者属虚(肌肤松软为气虚,肌肤薄为血虚,肌肤干燥为阴虚,肌肤冷为阳虚);肌肤紧硬,据按痛甚者属实。医生对病人的剧痛、隐痛、刺痛、胀痛等若能通过触感辨别出来,对指导临床很有帮助。
        原发痛偏重从患者的感受来辨别病因,反应痛偏重则以医者的触感来辨别病因,并感受出病人的痛状。但中医辨证最忌死搬硬套,没有一层不变的指征。以上痛与病因的关系是常理而言,在临床中一定要灵活运用。单一的症状必须放到整体症候群中去考察,这就叫“辨证”比如病人肌肤热一般是热证,但如果病人自觉恶寒甚,则是寒证或外热内寒证。肌肤冷是寒证,但若病人四肢冷,胸腹大热则是热邪内闭的大热证。又如痰,本有清稀浓稠之异,按摩时实际触感差异很大。各种病因之间往往互相兼夹,很少单一病因,如风痰、湿痰、热痰、痰饮痰气搏结、痰瘀互结、痰水相间,临床变化万端,很多触感非常细微,妙在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言岂能尽意?只有勉强用一些字句来形容指下的感受。所以请读者要活看本文字句,领会一种原则,活中有死(原则),死中有活(变通),千万不要死于句下,要在临床中去寻求真触感。
四、痛与治疗的关系[/center]

        中医认识病,落到实处,凡病皆气血不通所致。疏通气血,百病皆愈。具体如何通法,又因证候而异:可温而通之,清而通之,补而通之,泻而通之。按摩之疏通气血,乃是以外力贯注于经脉之中,以温清补泻之手法,激荡气机,使气血流畅。其疏通气血的力量之强,非一般人所能知,这一是要求有淳和深厚的内力,功力深浅可形成疗效的异常悬殊,二是要求力要用在关键的点上,内力不可骤得,关键点却有法可循。
        气血不通就要产生疼痛,所疼痛的地方就是治疗的关键点。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灵枢•百病始生篇》说:“查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这里作一个说明:本文所说的“点”是“地点”的点,这些点可以是点状,也可以是线状、面状、体状。从第一节的分析知道,与治疗关系密切的痛分原发痛与反应痛两种,具体说来假原发痛点按之反不痛是假象,应排除在治疗重点之外;真原发痛点应慎重对待,不可贸然用力。一般肿势不硬或发红、发热之处只宜轻手法,尤其是红热之处,只宜轻轻抚摸,如羽拂肤,也勿以其手法过轻而忽视它的疗效,此手法确有散热消痛之功,可用于疮痛、痛风、丹毒之局部,如用重手法极易引起热毒走窜。若原发痛点内有痉挛之结节,须得消散,或关节错位需要整复,当用力时又不能手软,如胆囊炎患者发作时,多在胆管与十二指肠交接的括约肌处出现痉挛,影响胆汁流入肠中而产生疼痛,这时在右期门穴下约三寸处的腹皮之内可扪到一蚕豆大结节,用食指点按其上,旋转揉拨,此结节可消散,却不可因病人畏痛而不散此结节,结节散后再在发胀的胆囊区向下抹几下,胆汁即流入肠中,疼痛立止。若不先放松括约肌就直接按压胆囊区以求止痛,是很危险的。
        以上例子说明对按之更痛的真原发痛点的处理必须熟悉解剖学和辩证施治的手法,才能正确无误。
        其实在按摩治病中反应痛才是用得最多的,这就是古人的“以痛为俞”的阿是穴之法。因为在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中很多病是没有原发痛的,主要靠刺激反应痛点治病,而且疗效又好。治原发痛点经验不足还容易产生失误,而治反应痛点若能辩证施以温清补泻之术,疗效当然更好,即或辩证不清,很多反应痛点也不象真原发痛点处,容易产生失误。因为人体的很多病理反应点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如天枢穴既可止泻,又可通便;中脘穴既可止吐,又可催吐。只要刺激这些点,就可自然产生有利于人体的变化,这是由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控制的。有时甚至不容施术者控制。如1992年4月治一胸腹胀闷、二便不通、坐卧不安之关格(耳边不痛、呕吐为主症)病人,刚一触摩中脘穴,即作涌吐状,此穴一反在常态下和降胃气的功效,但不吐必无法施术,我顺其自然,任其快吐,吐后病人觉心胸舒畅,方能继续与之按摩。术后四小时内,病人大便三次,出结粪十五块,小便亦随之而通。本例是一险证,其关格的形成是因腰椎炎在感冒后加重,压迫胃肠、膀胱神经所致。调治腰椎在治愈疾病中起了关键作用。本处举出摩中脘的反应,旨在说明反应痛点的双向调节作用在治疗疾病中的优越性。
        上面指出反应痛点本身具有的双向调节优异功效,是治病的内因;而手法的作用则是决定疗效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外因。温清补泻是治法的大纲。大体说来按法类为清、摩法类为和、轻缓手法为补、重急手法为泻、中等用力为和。临床上往往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妙在灵活运用。若辩证不清,可用和法。
        反应痛点既然疗效又好,又不易产生失误,自然就成了按摩治病的重点。黄氏按摩的特点之一是“整体按摩”,这里面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有利于千方百计找出“反应痛点”。黄氏按摩又有“痛点即中点”之说,这个“痛点”主要是指反应痛点,无论远反应痛点,还是近反应痛点都是按摩治病的重点。这个“重”不一定是指用力大,一般指治疗时间延长。手法的轻重缓急应根据温清补泻的原则来运用,而按摩这些痛反应点也绝不是通过把病人“整痛”去达到治疗目的的,而是通过按摩消除这些痛点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所以在施行手法时要照顾到病人对痛的耐受程度。若病人痛觉十分敏感,应说服病人配合治疗,同时把用力减到最轻度,多治几次以后一般能使反应痛逐渐减轻,但切不可不治这些敏感的痛反应点。
        近反应痛点内,本身就是气血不通之处,多是疾病的病根所在。按摩直接以外力疏通三焦与经络,甚至直接疏通脏腑,真是直捣黄龙之术,所以近反应痛点按摩运用得宜,疗效非常明显。另外有很多地方是直接按摩不到的,如大脑;有的地方虽能触及却是不宜按摩或不宜久按,如溃疡、疮痈的局部。很多病无原发痛,也无近反应痛,这就要靠远反应痛点来治疗或增强疗效。远反应痛点是病位在身体其他有关部位引起的局部感应性气血不通,疏通这些部位的气血,又通过信息反馈使病位处的气血畅通,达到治疗效果。故远反应痛点的治疗作用之广泛是不待言的,是按摩中用的最多的治疗点。有很多疾病,如心、肺、脑等的病,若找不到远反应痛点,按摩治疗是困难的。
        前面论述了痛点与治疗的关系,那么不痛的点能不能治病呢?若是虚多邪少之病,会出现舒适反应点,这种点同样治病。但只宜以补益之轻手法以助其正气恢复,万万不可蛮力攻伐,强行将病人按痛,致使可治之症变为不治。
        又有一类病人,症状可以多端,在关键的治疗点上,可以凭触感发现其与正常组织的差异,但按摩时并不怎么痛,如一些脊柱病就是这样。又有一些治疗点,既无反应痛,也辨别不出其与正常组织的差异,如一些经验穴位就是这样。上述两类有形与无形的无痛治疗点,属隐蔽病理反应点,又是常法中之变法,掌握起来就更要困难一些,但往往在疑难病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所以希望读者在记住“痛点”的诸多好处之后,不要忽略了其它形式的病理反应点。
五、痛与预后的关系[/center]

        无病之人则无痛。至邪气侵犯人体与正气相争则发生疼痛,痛加则病加,痛减则病减,若正气衰到无力与邪气相争也不痛,此情况多见于危重病人,所以由痛可以测知邪正盛衰和疾病之转归,尤其是反应痛对邪正状况的显示面非常宽。一般说来,不怕病势沉重,只要有剧烈的反应痛,说明邪气虽盛,正气也旺,多能转危为安。而有的病人看来一般状况尚好,若无反应痛,说明邪盛正衰,预后多部理想。如90年1月治一八十老翁,原已扶双杖行走,一周来腰痛不能俯仰转侧,更无法起卧,每晚唯伏在餐桌上过夜,脚背肿如馒头,人已气息奄奄,家人请我为之作安慰性治疗。按摩时轻轻触及手、脚、头皮均呼牵掣腰痛,许以必不能死,治一月后腰痛基本痊愈,只需拄一小手杖行走。而91年4月治一直肠癌书后腹胀的病人,来诊时语言行动尚有精神,按摩时发现其已有腹水,经“B超”证实为中度腹水,因其全身反应痛肾微,许以不治。后虽经多方治疗,果于三个月后即去世。唯有少数邪盛正未太衰的病人,开始按摩时不痛,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正气恢复能与邪气抗争,又出现反应痛,待治至此反应痛消失,疾病乃能基本痊愈。有的病人治到中途,反应痛即消失,余下之病症即难治愈。若消失之反应痛复起,必是又加新病或病情出现反复。
        至于术后痛,可让病人回家搽点舒筋活血的药酒或热敷一下,下次按摩时改用轻柔之手法,一般都很快缓解。也有三、四日或更长时间才缓解的,但病情必随之好转,不必深虑。
        又有手法失当,造成医源性损伤的术后痛,在初学按摩者手下较易发生。防止的方法首在避免盲目用力,在细致了解病情的基础上才能胆大,发生了问题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总之,生病而有反应痛,说明邪气实,正气也盛,预后多佳;生病而无反应痛,说明正气已衰,预后不佳。
        综上所述:痛虽使人难受,但痛对确定病因、病位、指导治疗、判断预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趋利避害,变痛苦为痛快,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黄氏按摩的核心是触感与内功,认识好痛与按摩的关系却是初学者入门的捷径。以上仅就个人的体会,在成都黄氏按摩的基础上对痛与按摩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虽前后删阅四载,数易其稿乃成,而学力所限,谬误之处难免,衷心希望得到同道的指正。

                                                                                                                     1994年12月于
                                                                                                                         周述炎  四川联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2 12: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