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8918|回复: 13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脉象备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3 02: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录(点击以下文字,可直接到该楼文。陆续增修中…)

          涩(濇)    脱、绝
=====================================

说明

本帖使用方法:
一、先点击以上目录中要查询的脉象,
二、到达相应的楼层后,同时按 Ctrl 和 F 键,输入您要查的脉象关键字。


例如:您想查「[滑」脉,请先点击目录上的「滑」字,到达相应的楼层后,同时按 Ctrl 和 F 键,输入「滑」。因为「滑脉」不只一处,所以要多找几次。馀「浮滑」、「浮而滑」…等类推。

按:如果按步骤一、二,方式进行,则:使用 Firefox 浏览器者在按 Ctrl 和 F 键时, Firefox 只会在该楼层进行查询。IE (6.x版)浏览器则不管您在任何楼层进行查询,它都会跳回 1楼从头开始查……建议使用 Firefox !


台湾整合中医版之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书末附有《脉象索引》(该书 313-320 页),列举脉象共 30 种,每种脉象下又列举相关兼脉及条文编号。学友可善加利用。本站校对之电子档无此《脉象索引》,不过电子档的方便之处在于可以利用 PDF 的搜索功能查阅关键字。

为便于学习,特从民间校对版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PDF 电子档中,以PDF 本身的搜索功能,搜查出各脉象的条文,贴出来供大家参考。

以下采取的方法是「单搜一字」,例如要搜索 「滑脉」,就单搜一个「滑」字,把所有搜索结果整理出来(排除显然不是脉象的,如「滑石」)。为什么不以「脉滑」搜索?因为此法将有所疏漏,例如搜不出「浮而滑」…。

末学的程度不足 ,有些地方无法确定,则是以「宁可搜错,不可放过」为原则。
例如:【1.1】 …气独盛者,则脉强;…
大论中直接提「脉强」之处极少,所以在搜索「强」的时候,除了排除了像「项强」之类显然不是脉象的词之外,其他与脉象相关但不确定是否的,也列入。如:
【1.46】 …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也因为上述原因,我所整理出来的各脉象不以「滑脉」或「脉滑」为题,而是单用一个「滑」字为题。馀仿此。

曾想过此事或可集大众之力为之,可是…一则:要写一份工作说明来清楚规范格式及统整进度,本身就是相当费时费劲的事,时间精力有限,已无法再花此心思;二则:个人程度不足以做统整,所以就暂时先独力随缘随时的慢慢进行。

因学力不足,以下所整理的内容没有一定排序原则,希望能配合得上本版研习进度,但无法保证按时推出。

大论原文中,如遇仲景有对脉象作「界定」性质的文字,则择要摘录。

限于学力不足,错误在所不免,请大家不吝指正,为感!
以后如有一点成果,再交给识者接手进一步编整。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1/10 at 16:56 ]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02: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1.1】 …气血平者,则脉平;…

【1.1】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注),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注: “欲知病变”:会通本无。)

【1.3】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

【1.44】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师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2.27】 寸口脉洪数,按之弦急者,当发瘾疹。假令脉浮数,按之反平者,为外毒(注);脉数大,按之弦直者,为内毒,宜升之,令其外出也。误攻则内陷,内陷则死。 (注: 白云阁本中,黄竹斋依湘古本补入“宜清之”三字。)

【2.39】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阳阴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

【12.23】 吐、利后,汗出,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16.1】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呕,不能食,无寒热,此为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1/7 at 23:17 ]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02: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摘要 ==============

【1.1】 …气血和者,则脉缓;…

【1.39】 …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

【1.40】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1.46】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鞕。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2.22】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卫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失经,名曰血崩。

【2.23】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

【1.1】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注),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注: “欲知病变”:会通本无。)

【1.8】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1.39】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缓迟相搏,名曰沉。

【1.40】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1.46】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鞕。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2.2】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脉数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动摇者,名曰动也;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脉阴阳俱促,当病血,为实;阴阳俱结,当亡血,为虚。假令促上寸口者,当吐血,或衄;下尺中者,当下血;若乍促乍结,为难治。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2.22】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卫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失经,名曰血崩。

【2.23】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2.35】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气噫不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必鞕,气噫不除,令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2.65】 阳蹻为病,中于侧,气行于外,脉当弦急,按之缓,治属少阳。

【2.66】 阴蹻为病,中于侧,气行于内,脉当浮缓,按之微急而弦,治属厥阴。

【2.72】 …阳维伤,脉时缓时弦;…阳维伤,则调卫;

【5.21】 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并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6.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6.24】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7.8】 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9.10】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

【9.12】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9.68】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如其未下,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法救之;渴而饮水多、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

【10.16】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1/10 at 16:46 ]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02: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1.1】…气独盛者,则脉强;…

【1.1】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注),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注: “欲知病变”:会通本无。)


【1.46】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鞕。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2.18】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曰泄风,久久为痂癞。

【2.42】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3.26】 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讝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9.71】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数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14.46】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泻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1/7 at 23:16 ]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03: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1.1】 …血独盛者,则脉滑。…

【1.1】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注),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注: “欲知病变”:会通本无。)

【2.1】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2.9】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2.39】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阳阴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

【2.28】 寸口脉洪数,按之急滑者,当发痈脓。发热者,暴出;无热者,久久必至也。

【2.29】 寸口脉浮滑,按之弦急者,当发内痈。咳嗽胸中痛,为肺痈,当吐脓血;腹中掣痛,为肠痈,当便脓血。

【2.34】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䭇,言胃气虚竭也。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滑则为哕,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2.36】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
当屎脓也。

【2.40】 趺阳脉微沉,食饮自平;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2.41】 趺阳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变为数疾,发热汗出者,不治。

【2.42】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3.29】 若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坏病证法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伤于风者,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者,变为温毒。温毒,病之最重者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温气者,变为温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3.59】 凡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十余行,其脉反涩,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3.85】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①身和自汗出,为入腑,即愈。

【3.85】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①身和自汗出,为入腑,即愈。

【5.4】 伤暑,心下有水气,汗出,咳嗽,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脉弱而滑,栝蒌茯苓汤主之。

【5.5】 伤暑,发热,无汗,水行皮中故也,脉必浮而滑,先以热水灌之,令汗出,后以竹茹半夏汤与之。

【5.38】 燥病,色黄,腹中痛不可按,大便难,脉数而滑,此燥邪乘脾也,白虎汤主之。

【8.17】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8.19】 太阳病,下之后,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8.52】 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也,白虎汤主之。

【9.37】 阳明病,讝语,发热潮,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9.80】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责,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9.104】 寸口脉数而滑者,此为有宿食也。

【10.26】 太阴病,有宿食,脉滑而实者,可下之,宜承气辈;若大便溏者,宜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11.71】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14.47】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其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亦曰风水。

【14.58】 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为阳实,入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瘕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

【16.38】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疮也,蚀烂者,狼牙汤主之。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1/7 at 23:15 ]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23: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1.1】 …气偏衰者,则脉微;…

【1.1】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①,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1.6】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1.7】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覆③,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1.50】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师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也②。何谓阳脉不足?③师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何谓阴脉不足?④师曰:假令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涩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⑥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1.51】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于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虚微,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⑦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薰,口烂食断⑧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胃气①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齐筑湫痛,命将难全。

【1.57】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师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1.58】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师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数而解者,必能食也;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1.61】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知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宜下之。

【2.1】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2.6】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2.17】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2.20】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捋,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2.21】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则面色黄,荣气不足则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2.22】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①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失经,名曰血崩。

【2.24】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2.32】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2.35】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气噫不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必鞕,气噫不除,令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2.40】 趺阳脉微沉,食饮自平;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2.45】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2.55】 师曰: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2.61】 奇经八脉不系十二经,别有自行道路。其为病总于阴阳,其治法属十二经。假令督脉为病,脊背强,隐隐痛,脉当微浮而急,按之涩,治属太阳。

【2.66】 阴蹻为病,中于侧,气行于内,脉当浮缓,按之微急而弦,治属厥阴。

【3.17】 尺寸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受病,已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3.45】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厥发汗,躁不得眠。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鞕。

【3.51】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3.52】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咳而发汗,其咳必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晬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命将难全。

【3.59】 凡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十余行,其脉反涩,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3.68】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微弦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3.69】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生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振而寒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数为痛,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少腹甚鞕,小便尿血也。

【5.7】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者,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猪苓加人参汤主之,一物瓜蒂汤亦主之。

【6.24】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6.28】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浮大者(注),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注:“脉浮大者”:会通本无此四字。郑钦安著《伤寒恒论》所引为宋本,亦无此四字,而为郑氏认定有误。白云阁本有此四字。湘古本作“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当归四逆汤。”较桂本多出“宜当归四逆汤”一句。黄竹斋认为可从湘本。)

【7.7】 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7.18】 脉浮紧者,法当汗出而解。若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须自汗出乃愈。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也。须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7.29】 大下之后,复发汗,其人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

【7.30】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而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7.66】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若阴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7.77】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7.88】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7.96】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8.18】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此作协热利也。

【8.39】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8.44】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9.38】 阳明病,服承气汤后,不转失气,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9.69】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9.97】 趺阳脉微而弦,法当腹满,若不满者,必大便难,两胠疼痛,此为虚寒,当温之,宜吴茱萸汤。

【9.103】 问曰:阳明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其有宿食也,大承气汤主之。

【10.13】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10.21】 太阴病,下利,口渴,脉虚而微数者,此津液伤也,宜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11.1】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11.6】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11.7】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11.10】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11.20】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11.26】 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荣卫不和故也,当归四逆汤主之。

【11.36】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11.38】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11.46】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11.48】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11.59】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11.64】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11.85】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12.16】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若转入阴者,必利;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12.18】 伤寒,脉微而复利,利自止者,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12.21】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12.22】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13.1】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时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始见,或病至二十日,或一月后见者,各随其证,依法治之。

【13.18】 问曰:血痹之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寸口微涩,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13.19】 血痹,阴阳俱微,或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13.25】 失精家,少阴脉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者,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者,男子则失精,女子则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亦主之。

【13.26】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14.58】 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为阳实,入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瘕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

【14.59】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皆肿,四肢亦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咽喉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沉紧不去,其病不除;复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咳喘逆。当先攻其冲气令止,乃治其咳,咳止,喘自差。先治新病,水当在后。

【14.68】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两胫热,便为历节。

【14.74】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胃气不足,则手足逆冷;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寒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15.1】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①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②言我满,此为有瘀血。

【15.11】 问曰:寸口脉微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云何?师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此名金疮。无脓者,王不留行散主之;有脓者,排脓散主之,排脓汤亦主之。

【15.18】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胸痹而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16.13】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则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也。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者,小柴胡汤主之。

【16.18】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也;若不大便,烦躁发热,脉微实者,宜和之;若日晡所烦躁,食则谵语,至夜即愈者,大承气汤主之。
 楼主| 发表于 2006/11/8 16: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涩(濇)

【1.1】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①,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1.11】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躁而数。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1.50】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师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也②。何谓阳脉不足?③师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何谓阴脉不足?④师曰:假令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涩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⑥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2.1】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2.9】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2.20】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捋,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2.21】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则面色黄,荣气不足则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2.25】 寸口脉弱而涩,尺中浮大,无外证者,为病属内伤。

【2.26】 寸口脉弱而涩,尺中濡弱者,男子病失精,女子病赤白带下。

【2.30】 寸口脉大而涩,时一弦,无寒热,此为浸淫疮所致也。若加细数者,为难治。

【2.36】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2.44】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2.45】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2.46】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2.53】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2.61】 奇经八脉不系十二经,别有自行道路。其为病总于阴阳,其治法属十二经。假令督脉为病,脊背强,隐隐痛,脉当微浮而急,按之涩,治属太阳。

【2.68】 阴维与诸阴交,其为病在脉中,心中痛,手心热,脉当弦而涩,治属血分。

【2.72】 问曰:八脉内伤,其脉何似?师曰:督脉伤,尺脉大而涩;任脉伤,关脉大而涩;冲脉伤,寸脉短而涩;带脉伤,脉沉迟而结;阳蹻伤,脉时大时弦;阴蹻伤,脉时细时弦;阳维伤,脉时缓时弦;阴维伤,脉时紧时涩。问曰:其治奈何?师曰:督脉伤,当补髓;任脉伤,当补精;冲脉伤,当补气;带脉伤,当补肾;阳蹻伤,则益胆;阴蹻伤,则补肝;阳维伤,则调卫;阴维伤,则养荣。

【3.45】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厥发汗,躁不得眠。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鞕。

【3.59】 凡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十余行,其脉反涩,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4.6】 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不便脓血者,白虎汤主之。

【5.19】 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湿气在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

【5.20】 湿气在下,中于水冷,从腰以下重,两足肿,脉沉而涩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之。

【5.21】 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并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5.32】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主之。

【5.36】 燥病,口烂,气上逆,胸中痛,脉大而涩,此燥邪乘心也,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主之。

【5.43】 风病,四肢懈惰,体重,不能胜衣,胁下痛引肩背,脉浮而弦涩,此风邪乘脾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若流于腑,则腹满而胀,不嗜食,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主之。

【5.50】 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飧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汤主之;其著也,则髀枢强痛,不能屈伸,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主之。

【7.17】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②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薰之;若发汗不彻,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之。不汗,则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更发汗则愈。若其人短气但坐者,以汗出不彻故也。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之也。

【7.72】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

【7.81】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不利,寸口脉浮而涩,关上弦急者,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8.3】 心脏结,则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

【8.4】 肺脏结,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之。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为实,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主之。

【9.35】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
大承气汤主之。

【9.38】 阳明病,服承气汤后,不转失气,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9.71】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数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9.103】 问曰:阳明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其有宿食也,大承气汤主之。

【10.13】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10.24】 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11.6】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11.46】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11.83】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柏叶阿胶汤主之。

【12.5】 先吐后利,腹中满痛,无寒热,脉濡弱而涩者,此宿食也。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主之。

【12.12】 腹中胀满而痛,时时上下,痛气上则吐,痛气下则利,脉濡而涩者,理中汤主之

【12.16】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若转入阴者,必利;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13.18】 问曰:血痹之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寸口微涩,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13.24】 男子脉浮弱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14.2】 肺咳,脉短而涩。假令浮而涩(注),知受风邪;紧短而涩,知受寒邪;数短而涩,知受热邪;急短而涩,知受燥邪;濡短而涩,知受湿邪。此肺咳之因也。其状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注:“浮而涩”:会通本作“浮短”,白云阁本原无“短”字,勘误补入。)

【14.4】 肝咳,脉弦而涩。假令浮弦而涩,知受风邪;弦紧而涩,知受寒邪;弦数而涩,知受热邪;弦急而涩,知受燥邪;弦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肝咳之因也。其状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14.5】 脾咳,脉濡而涩。假令浮濡而涩,知受风邪;沉濡而涩,知受寒邪;数濡而涩,知受热邪;急濡而涩,知受燥邪;迟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脾咳之因也。其状则右肋下痛,隐隐引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14.70】 肥盛之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也。

【14.74】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胃气不足,则手足逆冷;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寒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15.11】 问曰:寸口脉微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云何?师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此名金疮。无脓者,王不留行散主之;有脓者,排脓散主之,排脓汤亦主之。
发表于 2006/11/8 22: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很有帮助。
发表于 2006/11/9 20: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的辛勤付出

好东西收下了.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6/11/9 23: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1.1】 …气血乱者,则脉乱;…

【1.1】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①,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1.45】 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假令濡而上鱼际者,宗气泄也;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藏也;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坠,为难治。

【2.58】 师曰:脉乍大乍小、乍静乍乱,见人惊恐者,为祟发于胆,气竭故也。

【2.60】 师曰: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薰,直视摇头者,此为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掣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油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又未知何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2 23: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